【深度報道】自主車企如何抉擇三類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萬向集團純電動...
新能源汽車國內狀況:純電動汽車領域自主品牌佔比高達88%威爾森監測數據結果顯示,2016年以來,在純電動汽車領域,自主品牌佔比高達88%,合資和進口品牌只佔到12%,主要銷售價格區間為14-21萬之間;而插電式混動汽車領域,自主品牌佔有36%,合資和進口品牌佔據64%,主要銷售價格區間落在20-60萬元。顯而易見,自主品牌在純電動汽車領域佔比雖高,但產品定位較為低端,單車利潤空間有限;而在插電式混動汽車領域雖然只佔據三分之一的份額,但產品定位在中高端水平,單車利潤較前者要高得多。
而作為新能源汽車三大板塊的燃料電池汽車,為何沒有呈現在圖中?原因在於其2015年產量僅10輛,來自於上汽集團生產的榮威950FuelCell插電式燃料電池車。如此稀少的產量自然是無法納入統計中,而從三類新能源汽車的原理優劣便可窺探導致燃料電池汽車與其他新能源汽車有著如此懸殊差距的原因。三類新能源汽車的原理優劣總結:最符合市場的應為插電式混動車通過對比可發現,燃料電池汽車優勢非常明顯。其加註燃料的時間之短和續航里程之高都極具競爭力。但其易爆易燃的特性、基礎配套設施不健全、投入成本大,都是難以接受的硬傷,並限制了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使其至今仍不能在新能源汽車板塊擴張。而作為份額最大的純電動汽車亦並非最優之選。源於三大缺陷: 第一,續航里程有限。即使是特斯拉 Model S最高續航里程也只有557km,相比燃料電池700km的續航里程,明顯處於劣勢,難以滿足日常出行需求。第二,充電時間冗長。Model S快充也需時4.5h,其他自主品牌起碼需6h以上的充電時間。如此長的充電時間,讓純電動車幾乎成了「一次性」產品,當耗盡續航里程,基本上就可好好「睡上一大覺」,對接下來的出行計劃也會有所影響。第三,充電樁不足。相比於覆蓋全面的加油站,分布不均的充電樁造成人們出行的短板,原本續航里程就不高的純電動車,萬一電量耗盡時周圍無法充電,就只能依賴救援拖車。這也使得純電動車活動範圍非常有限,基本以城市內或城市周邊短途出行為主。可見純電動車的局限性非常明顯,而燃料電池車雖然優勢突出但各方面尚且不成熟,整體難度非常大,技術先進如豐田尚且舉步維艱,自主廠商若想進軍燃料電池汽車市場,付出的成本和時間都將是三者中最大的。綜合來看,現在最符合市場的應該是插電式混動車,在城市內以純電驅動,實現零油耗行駛,長途出行時則以發動機驅動,無需顧慮續航問題。雖然價格較高但也在接受範圍之內,可算是一種成熟落地的選擇。將純電動汽車作為戰略導向產品 有很大機會實現「彎道超車」為什麼國家依舊選擇現階段局限性較大的純電動汽車作為戰略導向產品呢?原因就在於「彎道超車」上。如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出現了超越歐美及日韓的可能性,自主企業另闢蹊徑,在對手薄弱的地方突圍將會是最佳選擇。插電式混動車帶著發動機,只要這台發動機存在,幾乎就相當於發動機的比拼,而要在發動機技術上超越汽車行業的諸多龍頭,這並非易事。外資企業技術底蘊較深,且國際市場上插電式混動汽車仍是主體消費產品,合資和外資廠商亦將持續深耕PHEV市場。這塊硬骨頭,短時間內自主廠商依舊較難啃得動。而純電動汽車領域是合資&進口品牌尚未全面進軍的領域,政府清楚意識到此領域才最有可能短時間內實現彎道超車,但亦不否定其他兩大板塊異軍突起的可能。所以政府整體鼓勵支持新能源汽車三大板塊蓬勃發展,但將資源的天平更傾向於純電動汽車領域,並嘗試讓市場自主調節。按需抉擇,把握風口機會,實現「上天」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這個颱風口便出現在世人面前,自主廠商也需各自做出抉擇。選擇純電動汽車的,雖然囿於中低端定位,利潤空間有限,但優勢明顯,不僅准入門檻更低,體量增長更快,且有政府支持更易面對發展中的困難;而選擇插電式混動汽車,雖也可獲政府支持,但力度和廣度較純電動汽車還是略有不足,且要與眾多合資進口車企走馬回槍實屬不易。不過產品成熟落地,更適應當下的交通狀況,更能被國際市場所接受,且單車利潤空間巨大,定位中高端車型,更易實現品牌溢價。每一種成功都離不開抉擇者始終如一的堅守和努力。純電動汽車需要突破電池技術和充電技術;插電式混動汽車需突破內燃機技術以及考慮內燃機電動機的兼容匹配;燃料電池汽車需突破燃料電池技術和完備基礎設施。而這每一種抉擇都需研發出真正符合消費者需要的,能滿足現實生活使用標準的民用產品,而非「一次性」產品。這離不開每一位抉擇者拋卻投機心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匯聚資源,排除萬難,最終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偉業。只有這樣,每一家做出抉擇的自主車企才不會浪費了這次颱風口,「豬」才能成功上天。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 簡要分析新聞:根據《國務院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科技部、財政部關於改革過渡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組織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國科發資[2015]423號)等文件要求,現將「新能源汽車」等10個重點專項擬進入審核環節的2016年度項目信息進行公示未來投資重點,總計10億元:1)下一代鋰電池電池,國家支持了國軒高科、CATL、力神,第一梯隊選出來了,國軒上,BYD下令人有些意外2)電傳動:碳化硅器件、高功率電機和逆變器,支持了大郡和電驅動,這兩家市場分歧不大3)ADAS:支持東軟集團,這家可以關注下4)燃料電池:支持新源動力和大連化物所,1.7億,不算少!5)插電混動:支持科力遠,沒支持BYD,也沒支持上汽6)輕量化7)充電網路:支持國電南瑞和特銳德項目名稱實施單位中央財政(萬元)方向長續航動力電池中科院物理研究所3200電池技術:3.6億元高比能動力電池北京大學3200高比能量動力電池國軒高科10000新一代鋰電池CATL10000高比能量動力電池力神9104高溫車用SiC器件中科院電工所2000電傳動:0.9億元高功率車用逆變器上海電驅動3500高功率車用電機上海大郡3500智能電動汽車清華大學3000ADAS:0.6億元電動汽車輔助駕駛技術東軟集團3000燃料電池大連化物所4900燃料電池:1.7億元燃料電池電堆新源動力12558插電混動科力遠5526混動:0.6億元電動汽車輕量化中國汽車工程學會5000輕量化:1.7億元輕量化純電動轎車重慶長安汽車12000電動汽車技術基礎設施國電南瑞2500充電網路:0.5億元智能充電網特銳德2500總計投資:10億元萬向集團純電動汽車規劃分析與投資策略2016-06-20張永斌
近幾年由於純電動汽車的興起,自2015年《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的公告發布以來,汽車圈內一直堅信萬向有實力拿到最新的純電動汽車「准生證」,然而近一年過去,萬向遲遲沒有任何響應,這也勾起了我研究它的興趣。萬向集團下的多個公司為其純電動汽車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行業基礎。①我們首先來看萬向集團在業內的實力(排名來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工業企業1000大第60位;機械行業第15位,汽車行業第8位,汽車零部件業第1位。2015年,萬向集團公司以1287億元的年營業收入排名中國企業500強第114位,製造業第50位左右;②讓我備受關注的兩個子公司為:萬向電動車公司與萬向A一二三系統有限公司(原名為浙江萬向億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2013年收購美國A123後更名)。萬向A一二三系統有限公司專利技術來自於美國Ener1公司,使用的是Ener1的自動電池組組裝技術。公司在2011年11月,開始建設年產3億AH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目前的主要客戶是康迪、眾泰、萬向電動車、國家電網等。並且在2016年萬向電池成功的進入第二批符合《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企業目錄(目前國內一共25家),可以說萬向在動力電池方面有較強實力。
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是萬向集團全資子公司,公司按照「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汽車」的發展戰略,在大功率,高能量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一體化電機及其驅動控制系統,整車電子控制系統,汽車工程集成技術以及試製平台等方面有較多的產品。自2008年公司在純電動電力服務車、電力工程車、純電動微型車、公務車等專用車方面通過國家發改委車輛公告試驗,獲准上牌照,萬向有純電動汽車產業化的基礎和能力。下圖是萬向電動汽車網站首頁截圖,可見萬向在純電動汽車方面的準備工作信心十足,勝券在握。
③萬向收購菲斯克
2014年2月15日,萬向集團競購美國新能源汽車生產廠商菲斯科公司。而菲斯科公司曾經是特斯拉強勁的競爭對手,只因經營不善,瀕於破產。可見萬向的純電動汽車其定位將不再只是中國市場,而是放眼於全球市場。萬向的布局已經超過了一家傳統零部件企業的產業規劃,而是上升到整個產業鏈與生態圈的競爭之中。萬向錢潮作為萬向集團(另兩家:"萬向德農",股票代碼"600371";稱"順發恆業",股票代碼"000631")下的主要上市公司之一,另外萬向錢潮屬於萬向集團投資的公司,萬向集團占其51.33%的股份,而董事長魯冠球先生佔万向集團80%的股份,所以綜合看來魯冠球先生持有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比例:41.22%,也是其實際控制人。承載著集團下大部分的業務,下面主要分析一下萬向錢潮。一、公司簡介①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系經原浙江省股份制試點工作協調小組浙股[1992]第1號文批准,於1994年1月8日在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註冊的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10日,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公司的主要經營範圍為汽車零部件及相關機電產品的製造、開發和銷售,實業投資開發、金屬材料、建築材料的銷售,技術諮詢服務。屬於民營相對控股企業,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公司固定資產129.95億元,一季度利潤達2.77億元。②所在區域: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萬向路;③行業:汽車製造業④主營業務:專業生產底盤及懸架系統汽車制動系統汽車傳動系統、汽車橡膠密封件軸承滾動體工程機械零部件等汽車系統零部件及總成。⑤上市日期:1994年1月10日;⑥註冊資本:68936.98萬元;⑦法人/控制人:魯冠球。二、競爭態勢公司圍繞「管理信息化、發展品牌化、服務網路化、合作全球化、資本市場化」的公司方針,在進一步鞏固現有基礎上,圍繞「整枝疏果,發展主導產品;提升能力,推進數字化和國際化」,進一步提升資源效率與效益,加快產品與市場的轉型升級,使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得到提升。(公司紕漏的,內容感覺空洞乏力)①看看其公司主要的營業收入如下:
按行業分機械製造占公司營業收入的83%,按產品分汽車零部件占營業收入的83.52%,在汽車零部件製造領域。②公司前五大客戶如下: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universal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NC、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青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一汽海馬汽車有限公司,客戶相對穩定,占其年銷售總額的23.4%。客戶相對穩定,缺高端客戶。
③研發:公司目前研發的人數在1118位,佔總人數的10.64%,研發投入3.97億,占營業收入的3.88%,高於國內製造業研發投入平均水平(1.1%),接近美國的平均線(美國4%、日本3.4%)。
專利情況
④公司參股控股36家上下游企業,保障公司產業鏈強健性;
⑤主要競爭對手:國外:博世、大陸、TRW、韓國萬都:都屬於國外大型傳統供應商,業務成熟,屬於萬向強勁的競爭對手;國內:亞太股份、萬豐奧威、均勝電子:體量相當,但產業布局有較大差別。三、戰略布局2016年公司將繼續按「管理信息化、服務網路化、發展品牌化、合作全球化、資本市場化」的方針,在進一步鞏固現有基礎上,按照「科技創新驅動;智能互聯運營;清潔綠色發展」發展思路,重點開展好如下工作:①圍繞智能製造,提升製造效率加大智能、自動化投資力度,結合原來的投資,對關鍵績效指標開展比較,不斷提高投資效率,逐步實現全面的智能製造。②實施數字化規劃,提升管理效率建立信息化管理標準系統,為數字化工廠建設的實施提供保障。③以創新為驅動,提升科技創新,拓展市場,實施轉型升級圍繞標準與規範化,對萬向錢潮技術質量、項目管理和供應商管理等形成統一的標準並執行;圍繞汽車電子,開展第一代、第二代無刷電機電子制動系統、與電子穩定控制系統集成的電子駐車系統(即EPBi)、液電饋能式主動懸架、輪轂電機等新產品立項、實施,建立萬向錢潮電子研發平台;圍繞主導產品,開展陶瓷製動盤和鋁合金材料的應用等新材料的研究,逐步提升萬向錢潮整體的核心能力。④個人推測2016年度萬向將將獲得新建純電動汽車汽車的「准生證」工作視為重點。萬向在2015年年報中提到將繼續抓好大眾、寶馬、福特、廣汽、上汽、長安、神龍等主機市場的量產項目供貨與新項目的開拓,加大對主要主機廠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項目開拓力度,提升主導產品的市場佔有,不斷轉型升級。四、風險分析①宏觀影響:國內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但受結構性、周期性因素疊加影響,經濟運行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經濟增幅保持平穩甚至略有回落的概率比較大;②低成本勞動力、廉價的土地、能源資源以及地理區位等傳統優勢,都將由於生產組織方式、商業模式的變革而被替代。基於傳統比較優勢,主要依託本地資源的「自身消耗型」的區域發展路徑,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常態下發展環境的變化。③2016年汽車行業全球汽車市場穩步增長,中國汽車市場步入新常態,增速放緩。汽車模塊化和輕量化等前沿技術加速發展。乘用車拉動汽車市場增長,轎車增速放緩,SUV、MPV增長迅速,各細分市場競爭加劇,價格戰將在2016年重演。萬向錢潮雖然目前沒有直接生產乘用車,但由於主要業務來自於汽車製造上遊行業,也必將收到下遊行業波動影響;④萬向錢潮有36家參股關聯企業,運營好了會強健公司的整體實力,但運營不好也會帶來較大風險;⑤萬向錢潮近幾年多次海外併購,併購重組能否保證適當整合,發揮最優效果而不至於產生新的壓力或阻力也是風險所在;⑥戰略決策是決定公司價值投資的根本,戰略決策錯誤風險可能存在。五、其他信息①2016年公司股權投資重點項目:天津市松正電動科技有限公司在永磁同步、交流非同步、直流無刷、直流有刷驅動系統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百餘項。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電動叉車、電動高爾夫球車、電動遊覽觀光車、電動巡警車等。
②公司投資價值分析新能源純電動汽車是未來汽車工業的主要發展方向,萬向錢潮的以傳統汽車零部件為基礎,公司在純電動汽車( 併購菲斯克)、動力蓄電池方面(公告目錄)。文章信息來源:中國企業聯合會、巨潮資訊、萬向錢潮2015年年報、雪球等。中國資本撐腰 美電動汽車創業公司要趕超特斯拉電動汽車世界 MotorsWorld開放|共享|價值
Atieva設計副總裁詹金斯和CTO羅林森導讀ID:MotorsWorld中國資本撐腰 美電動汽車創業公司要趕超特斯拉北京時間6月15日消息,路透社發表分析文章稱,中國資本正在美國扶持電動汽車創業公司,目標直指市場領頭羊特斯拉。在新成立的電動汽車創業公司中,Atieva較為獨特,該公司在美國加州創建,聘請了多位特斯拉前員工,不但要追趕特斯拉,還要和另外三家中國創業公司競爭。Atieva將其軟體視為「秘密武器」,目標是讓2018年推出的電動汽車百公里加速時間提高到2.7秒,比12缸的法拉利超級跑車還要快。以下是文章全文:在特斯拉帕洛阿爾托總部幾英里之外的地方,一家矽谷創業公司計劃利用一系列在美國設計並生產的汽車挑戰特斯拉。這家創業公司的主要支持者是中國投資者。Atieva高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公司計劃在2018年讓其高端電動轎車上路,然後在2020年至2021年推出兩輛豪華跨界車。Atieva現在不僅要追趕特斯拉,還要和三家聘用矽谷技術人員的中國創業公司競爭。在這三家創業公司中,有兩家和Atieva一樣由同一位中國互聯網億萬富翁投資。過去一年,這三家創業公司都已經在矽谷開設了技術中心,只有法拉第一家表示計劃在美國生產電動汽車。和這些公司不同的是,Atieva在加利福尼亞州創建。2007年年底,特斯拉和甲骨文前高管創辦了Atieva,並聘請了多位特斯拉前員工,包括Atieva首席技術官彼得·羅林森(Peter Rawlinson)。秘密武器由於距離旗下首輛汽車投產至少還有兩年時間,Atieva正在使用賓士的Vito商務車測試傳動系統,其中包括一對大功率電動馬達、一個鋰離子電池組、逆變器和控制器。羅林森在特斯拉供職時領導Model S的工程團隊。他表示,Atieva的軟體是一個「秘密武器」,能夠將所有硬體整合在一起,總計為重為5000磅(約合2268公斤)的四輪驅動商務車「Edna」輸出900馬力的動力。有了這套傳動系統,Edna從零加速到每小時60英里(約合96公里)只需3.1秒,稍慢於特斯拉最快的Model S車型。Atieva為其2018年款車型設定的百公里加速時間是2.7秒,比法拉利12缸的超級跑車還快。Atieva電動轎車目前正在開發中,代號為「宇宙」(Project Cosmos),它看起來很像未來版的奧迪A7,前燈採用了超薄設計,使用了數千個仿生微型透鏡。它的儀錶板由三片可定製的數字顯示屏組成,可通過聲音或觸摸進行控制。Atieva已經融資數億美元,投資者包括日本貿易巨頭三井物產、矽谷風險投資公司Venrock。其中,Venrock與洛克菲勒家族存在關聯,後者曾投資過英特爾和蘋果。競爭激烈目前的電動汽車市場幾乎由特斯拉壟斷。按照Atieva的發售時間表,其新車一上市就要和一系列電動豪華車競爭。本周,戴姆勒旗下豪華車品牌賓士稱,將在10月份發布一款長距離續航電動汽車,並計劃在2020年前將其推向市場。賓士德國對手大眾和寶馬也已表示,正在開發豪華電動汽車。特斯拉沒有對這些潛在對手置評,但是該公司不會坐以待斃。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上月通過發行股票融資14.6億美元,並計劃在2017年發售平價汽車Model 3。特斯拉在電動豪華車市場的領先地位提振了公司股價。儘管特斯拉股價今年為止已經累計下跌了9%,但仍是三年前股價的兩倍以上。生產計劃Atieva正在為美國工廠選址,該公司生產主管布萊恩·巴倫(Brian Barron)表示,公司已把選址範圍縮小到了兩處地點,預計將在今年年底確定選址。巴倫曾在寶馬供職20年,負責過多家寶馬工廠。他表示,Atieva工廠的初期設計產能為每年生產2萬輛電動汽車,然後逐步增加到每年13萬輛。Atieva前兩大股東都來自中國:中國國有公司北汽集團和樂視子公司。樂視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也表示計劃銷售電動汽車。樂視由中國科技企業家賈躍亭掌控。賈躍亭還掌控著法拉第,後者是一家電動汽車創業公司,其美國總部位於洛杉磯附近,並與樂視位於矽谷的聖何塞技術中心共用辦公區。作為由中資支持的第四家創業公司,蔚來汽車在聖何塞新開設的中心毗鄰樂視。蔚來汽車獲得了矽谷風投公司紅杉資本的投資,後者曾對創辦初期的谷歌進行了投資。蔚來汽車由易車網創始人李斌在2014年創辦,得到了騰訊的部分投資。Atieva設計副總裁德里克·詹金斯(Derek Jenkins)表示,公司將使用「加州基因」和「加州思維」實現與中國對手的差異化。詹金斯並未提供具體細節,但他此前領導的團隊曾設計了最新馬自達MX-5 Miata跑車。
推薦閱讀:
※這些跟風的新能源互聯網車企到底是在造車還是在玩資本?
※2018年新能源市場將繼續高歌?長安借新能源驅動未來
※日內瓦車展_沃爾沃北極星Polestar 1
※接下來幾年,汽車和汽車行業是什麼樣子?
※北京車展 | 車展除了展車,他們還幹了什麼?
TAG:汽車 | 新能源 | 能源 | 新能源汽車 | 抉擇 | 報道 | 深度 | 電動 | 深度報道 | 萬向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