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消暑方法種種

老上海消暑方法種種還舊樓主2012年2月11日轉自《上海市楊浦區圖書館》 上海地屬亞熱帶氣候,雖然瀕海臨江,但市區內縮,每年總會有一個炎熱的夏天。往昔「電」還沒有引進時,連電燈都沒有,自然也不會有電扇。後來有了電扇,不過這東西在當時屬於高檔消費,不是每個市民家庭都能添置的。至於「冷氣設備」,四十年代雖己出現,但只在極少數的特殊場所(如最高級的飯店、電影院)才會有限地使用。 那麼,上海人如何熬過三伏天呢?有錢有見識的人或北上青島、北戴河海濱,或遁入廬山、莫干山的林中,避暑消夏,而普通人家以及不願離開上海的各色人等,想在這個城市裡多得到一些涼氣,自需尋尋覓覓了。

  馬車兜風好氣派

  繼1850年和1854年兩個跑馬場先後廢棄,1862年,西人又在今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處開闢了第三跑馬場(即後來習稱的「跑馬廳」),並向西遠至名勝靜安古寺,闢建了一條綠樹相夾的「靜安寺路」。自此,在這一帶跑馬便成為他們的常事了。漸漸地,馬車也作為一種日常的交通工具在上海流行起來。  這馬車已不是中國傳統的樣式,而是充滿了西洋的情調。車有單馬雙輪的,有雙馬四輪的,車身敞開,上面支起一頂漂亮的遮篷。後者兩邊各是兩個高大的鋼絲輪子,中間托起長方形的寬大車廂。這車廂分前後兩廂,前廂兩排位子相對,可坐4至6人,後廂一排位子,可坐2至3人。車夫坐在前廂之前的單獨位置上,駕車前行。  富商大賈自家有馬車,社會上則有行業性的馬車行,「專備遊人僱傭忙」。遊客多是沿著這條風景如畫的靜安寺路,去游訪靜安古寺以及光緒年間先後開闢的西郊園林――申園、張園、愚園。  在當時,馬車畢竟是上海灘稀罕之物,敞篷坐於其內,招搖過市,路人注目,坐者不免自覺身價百倍。乘馬車兜風因而成為滬上的一大時尚:「一至陽烏西匿,寶月東升,團扇輕衫,結隊而至。或攜仙眷,或挾雛姬,綉?業衤鄭?絡繹道路。」  夏季時分的兜風夜遊,尤令人神往。車夫響鞭一甩,雙馬奔騰,疾駛如飛,陣陣快風撲面而來,一天暑氣頓時全消。樂此者,甚而會通宵達旦,如「夜遊神」。靜安寺路上每晚老是車轔轔、馬蕭蕭的,吵擾了兩邊的洋人住戶,於是他們向當局提出要禁止此項活動。捕房只得派人守在中泥城橋畔,一過夜半12時,就不準馬車向靜安寺路西行。但欲行者仍源源不斷,只是路線繞至新閘再向西,兜風的喧鬧聲便向北移剄了蘇州河的南岸邊。

  汽車兜風更新潮

  1901年,一個匈牙利人將汽車引進上海。這一交通工具與馬車相比,速度更快且平平穩穩,無驚馬、翻車的意外之險。在都市交通越來越需要舒適、安全的形勢下,畜力型的馬車自然要被動力型的汽車所代替,馬車兜風也就改成了汽車兜風。  富家巨室以重金自購汽車,稱為「自備汽車」。一般人用車則可向專門的汽車行租借,每小時3至4元錢。因一輛汽車最多能乘6、7個人,一家男女老少,如不是人口太多,可以一起擠上;數個朋友邀集一起,常常就嬉笑塞滿一車。一小時中,汽車能從滬東到滬西兜上一大圈。  汽車作為又一新奇事物,早先同樣招搖過市,引人注目。不過汽車兜風一般要在晚上8、9時才出行,且特意避開人多的鬧市區,專向那僻靜地方駛去。那滬西的靜安寺、曹家渡、徐家匯、北新涇、滬東的楊樹浦、引翔港,遠至東北的吳淞口,都是兜風的好去處。這些地方夜深人稀,路兩側還有大片的農田荒地。林木簇簇,燈火點點,車行其間,風自天地來,涼氣腋下生,兜風之樂真是無法形容了。

  公園納涼最便捷

  1928年起租界公園對華人開放,公園便成為市民夏日夜晚喜去的納涼之地。一般來說,市民都是就近入園:西區的人多去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法租界的人多去顧家宅公園(今復興公園),公共租界北區、東區的人多去虹口公園,至於中心區、東區的人則多去外灘公園。公園內土地開闊,一般都有氣息清新的草地,還有片片樹林,間有碧湖清流。尤其是外灘公園,它瀕臨一江一河(黃浦江、蘇州河),在此縱目望去,外灘雄偉的弧形建築帶,燈火爍爍的江景、河景,令人久久不願離去。沿江設有許多靠椅,但位子總被佔據一空,後來者很難插人其間。園內還建有噴水池、茅草、音樂亭。音樂亭一般每星期有兩個晚上舉行音樂會。面對清風美景,聽著輕快的音樂,幾乎忘卻自己正處於難熬的盛夏季節中。   屋頂花園多情趣

  高樓樓頂居高臨下,縱目四望,大上海盡收眼底。一些有心人利用這一優點,開闢了高樓屋頂遊戲場;因為它們是露天的,便成為市民夏夜遊樂兼乘涼的新去處。  首先被闢作屋頂花園的是新新舞台(今南京東路、浙江中路交界處)的樓頂,名「樓外樓」,1912年建,在屋頂平台上加了一個玻璃棚,有小電梯從下將遊客升至場內,僅此一點,在當時就叫人大開眼界了。以後,先施公司辦屋頂花園,園內遍設花卉盆景,有多種遊戲,入場票價每人4角,有時還買一送一。新新公司屋頂也開了新新花園。永安公司在樓頂辟「天韻樓」,環境比其他地方更高雅,演出有說書、大鼓、灘簧、戲法、雜技、滑稽、女子新劇等,花樣更雜,故遊客最多。觀景、看戲、享受陣陣涼風,夏季於此盤桓半夜,不免有天上人間之感。

  游泳池裡泡冷波

  從晚清到三十年代,上海市內游泳池最多達到了20個左右。它們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一類是公辦的公共游泳池。如最大的虹口游泳池,由工部局建於1922年,繫上海第一個公共游泳池。1935年,上海市政府在江灣市中心區,與體育場一起,也造了一個規模較大的露天游泳池。第二類是團體所辦。光緒三十一年,划船總會在蘇州河河口辦了一個室內游泳池;以後上海青年會、西僑青年會、法國總會等也闢建了室內游泳池。第三類是學校所辦。如聖約翰大學、交通大學、滬江大學等,都有校內游泳池。第四類是私人所辦,如法租界的蘭園游泳池、公共租界的大陸遊泳池等。  游泳池到夏季是整日開放。以虹口游泳池為例,每年約始於5月15日左右,閉於9月30日。每日從上午6時起至下午8時止。星期三、日下午2時至5日寸還有為婦女、兒童開設的專場。入門資費每人平時4角,周末5角。夏日到游泳池去游泳、嬉水、洗冷水浴,是比其他方法更直接的取涼之法。喜水者在游泳池可以泡上數小時,甚至一整天。對他們來說,炎熱的夏天,反而成了快樂的日子。 露天影院受歡迎

  上海市內曾有幾處露天電影場所。如靜安寺路上的聖喬治飯店,1924年在花園中開辦了聖喬治露天影戲院。1925年,大華飯店也開設了一家露天放映場。在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邁爾西愛路(今茂名南路)口有一家光陸露天影院,專演美國派拉蒙公司出產的影片。  這些地方,場內中央張起一幅大白布,觀眾位子多面向銀幕,但也可隨意地在兩側和後邊的空處席地而坐。  這些電影院只在夏季開放,因場子開闊,且處於花園內,空氣清新,環境宜人,故一到天黑,常常人滿為患。乘涼加欣賞電影,一舉而兩得。 吳淞「看海」洗熱塵  吳淞地當黃浦江和長江的交匯處,但上海人多以為其面海,因此被看作海濱,有「吳淞看海」之說。  吳凇既有景可看,氣溫又明顯要比市內低幾度,從上海市內去吳凇,往昔交通也並不太困難,既有公交汽車,也有小火車,還可採用前述的兜風之法。這樣,它便成了肯稍微跑得遠一些的人的消夏之地。  此地雖無游泳設施,但白天在浩浩水流邊散步,如有興趣,盡可膽下水,一洗從市內帶來的熱塵。晚上,「海風」從遠處刮來,身上衣單,還頗有點寒意哩。  以前岸邊還曾開有一家「炮台旅館」,據說主人是位英國船主。盛暑期間,市內有錢人也會帶著家人,到此住上一晚。旅館中有一個小花園,在不很明亮的彩色小燈下,遊客喝酒、吃菜、「看海」、乘涼,其情調頗帶一點西方式的浪漫了。

  高橋浴海真愜意

  高橋處浦東長江的入海口,這裡尚可稱為海濱。1931年,市政府在此開闢海濱浴場,以供市民進巷、避都市喧囂之需。  海邊地勢平坦,海灘闢作浴場的沙子,都用篩子去除了夾雜的小石子。灘邊設置了許多帆布篷帳,還造了不少小涼房,供出租休憩、住夜。岸邊築有大型的餐廳,可同時容納幾百人就餐,又建有一蒙古包和一草廳,內也供膳,亦可休息。從這些處所向外看,都是水天茫茫、潮漲潮胳之景。沐浴陣陣海風,時息沙灘,時下碧波,那種鬆快舒適之意是可以想像的。  高橋離市區約有20公里,又有黃浦江之隔,市輪渡管理處為接送遊客來往,7、8月里每晚開行乘涼航班,星期六一天中則數輪並行。輪上頂有露天甲板,坐在靠椅上,一路盡覽江、岸風光。無線電波送音樂,艙內還放電影。至於飲料、食品的充足供應,自不在話下。在市內所有的消暑方法中,這一高橋看海、浴海,算得上是最大的一個項目了。點擊進入更多閲讀>>>
推薦閱讀:

八種方法化解有財無庫
玉米粒掛鉤方法圖解,釣魚酒泡玉米粒製作方法大全
肩周炎醫院的治療方法
2018-3-3(1)提升GitHub克隆文件速度方法
提高速度的五種訓練方法!(130講)

TAG:消暑 | 上海 |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