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詩經》復疊手法的唐詩

作者:凌彰

  《詩經》中的民間歌謠「國風」多數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吟唱或此唱彼和,口耳相傳,藉助聲音的反覆和語調的和諧來加強其音樂性和抒情性。以四言詩為主要句式的《詩經》的復疊修辭手法也是傳承原始勞動詩歌一反一復的節奏。

  「復疊」是將同一個字、詞、句或章節重複地或交錯地加以運用。單字的連用稱為疊字,古人稱「重言」,就是把單音字變為雙音詞,並注重對仗排比,以加強音節和感情的作用。在《詩經》中,「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依依」和「霏霏」等疊字俯拾即是。詞句的伸張重複,就變成疊詞,疊句或疊章。例如《王風·采葛》三章里的詩句「一日不見」反覆了三次,三章的末句只改了兩個字,成為「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和「如三歲兮」。這種反覆遞進、層層深入的疊句,有力地提升和加重了相戀的感情。

  在唐詩中傳承《詩經》的復疊修辭手法的詩句也比比皆是。比較常見的有:  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張仲素《春閨思》中的「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孟郊《遊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然而比較突出和罕見的是寒山的疊字詩《杳杳寒山道》和韓愈的疊句詩《青青水中蒲》。

  (一)寒山及其《杳杳寒山道》  寒山,生卒年不詳。傳說是唐代貞觀時期天台山的詩僧,長期隱居台州始豐縣(今浙江天台)的寒岩(即寒山),故號寒山子。他常與國清寺的豐乾和拾得等僧人吟詩唱和。其詩作今存300餘首,除記述山林隱逸之樂趣之外,多宣揚佛教和道教的教義,以教戒說理為主,並善於運用通俗機智的語言來表現人生哲理,受到宋代王安石、朱熹和陸遊等著名詩人的讚賞。其詩作至今仍流傳於日本和歐美。1985年法國巴黎的阿爾夫出版社出版了寒山的法文譯詩集《寒山》(共108首)和《雲遊四方的詩人》(共331首)。1990年代法國學者貝·皮沃和皮·蓬塞納合編的《理想藏書》也收入了寒山的詩選集《詩25首》。

  《杳杳寒山道》的詩文是: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全詩八個句首都用疊字,對仗嚴格而自然,把分散的山、水、鳥、人、風、雪、境和情組成一個整體,迴環往複,極其特色。前七句渲染環境的幽冷,後一句顯現詩人超塵拔俗的淡泊心情。疊字的連用表現了整齊的形式美和增強了音樂美,使人聽來和諧貫串,復而不厭,繁而不亂。

  (二)韓愈及其《青青水中蒲》  韓愈(768—824)散文家、詩人。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人。唐貞元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潮州刺史和吏部侍郎等多種官職。一生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冠。他極力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對華而不實的文風,與古文運動旗手柳宗元並稱「寒柳」。著有論說文《雜說》《師說》《進學解》;贈序《送孟東野序》;敘述文《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銘》和《毛潁傳》等散文著作。另有詩作《山石》《石鼓歌》和《青青水中蒲》等,其詩風力求新奇,又以詩發議論,使詩散文化。後人輯有《韓昌祭集》。

  韓愈的文學影響久遠而深廣。例證如下:  ①越南陳朝的仁宗皇帝於紹寶四年(1282年)曾命令刑部尚書阮詮效仿韓愈寫了《祭鱷魚文》投入了富良江,以驅走鱷魚。又將阮詮創作的唐律詩稱為「韓律」。

  ②在印尼,西加里曼丹州的華僑領袖、蘭芳公司負責人羅芳伯於1792年也以「大唐總長」的名義,模仿韓愈的文章寫了《祭鱷文》以驅趕赤道上的卡布亞斯河的鱷魚。

  ③1936年,毛澤東主席在延安告訴美國記者斯諾說,由於「袁大鬍子」老師的教導,他鑽研韓愈的文章,學會了古文文體。(見斯諾著《西行漫記》)

  ④韓愈在美國受到重視。美國漢學家歐文於1976年發表了研究專著《韓愈與孟郊的詩》。同時研究韓愈的博士論文有:耶魯大學陳玉思的《作為古文文體家的韓愈》(1962);印第安納大學哈特曼的《韓愈詩中的語言與引喻:「秋懷」》(1975)和波拉克的《中國的聯句詩:重點探研韓愈及其詩友的聯句詩》(1976)等。

  韓愈的《青青水中蒲》詩文是:青青水中蒲,下有一雙魚。君今上隴去,我在與誰住?青青水中蒲,長在水中居。寄語浮萍草,相隨我不如。青青水中蒲,葉短不出水。婦人不下堂,行子在萬里。

  此詩語言流暢、樸素自然,富有《詩經》民歌的風格。除使用「青青」這個疊字,三章的句首都反覆使用「青青水中蒲」,以反覆遞進和「代內人答」的方式,將游魚、浮萍、蒲葉和少婦進行旁襯對比,並以香蒲草擬人化來象徵堅貞的愛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少婦對遠行萬里的丈夫的離愁日益濃重、孤獨凄涼之感與日俱增。這種疊句的運用,將長相思之苦逐步提升,纏綿盡致而感情真摯。既加強了音樂美,形式美,也加重了感情的色彩和復疊修辭手法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凌彰,中國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老教授協會和中國翻譯協會的會員,北京印尼邦加僑友會顧問和香港邦華校友會名譽會長。

來源:印尼華文月刊《呼聲》

評論家指出,詩歌創作須擺脫自我重複與立意單一

  「詩人應當警惕與生活百態產生膈膜,一旦創作主動或被動遮蔽時代的多樣性,詩句便僅存一層層偽飾或炒作。」昨天,在上海青年創作研討會上,有評論家直言,當下的「詩歌熱」與詩歌的文本美學價值並不同步,一些詩歌的文字看似平滑卻十分雷同,情感上看似澎湃卻只是偽抒情。究其原因正是創作者習慣躲在一小塊空間里自我陶醉,而忽視現實生活的多樣豐富,「寫詩,想要有情懷,先得有視野」。

  自我複製只會走進死胡同  「羊羔體」「垃圾體」「廢話體」「食物體」等口水詩曾一度走紅,但旋即又被下一個熱點覆蓋,一擁而上的風格複製的背後,詩歌創作往往囿於一種小圈子裡的自娛自樂,被人詬病缺乏與真實生活的短兵相接。評論家指出,詩歌創作容易流於兩種極端,要麼往上抒抒情、不接地氣;要麼朝下一味媚俗、口水化。這兩類極端顯然都只能令詩歌的生命力黯淡萎縮。

  生活中的多樣和複雜,詩人應該如何表現?詩人漫塵認為,不少詩人對城市或鄉村生活都十分遊離,卻字字句句寫著「無奈的守望」,這些情緒難免流於想像。一些年輕人以為互聯網提供的「二手資料」就是生活的全部,以此作為素材創作,其中的故事和觀點有意無意間總有別人的影子。上海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詩人張燁認為視野十分重要,「眼光拘泥於一小塊被切割過的天地,對生活的敏感自然就漸漸遲鈍了」。

  與行進中的時代疏離,必然會導致詩人陷入自我複製與模仿的焦慮中。青年詩人徐美超表示,所謂各種體,就是一種模式,當創作變成按照模式填空,詩歌的內容已經讓位於格式。「當你發現詩句可以批量生產時,詩歌的美學體驗蕩然無存,只能變成一堆堆速朽的文字垃圾。」

  多元生活為詩句刷上底色  那麼,當下的詩歌創作如何破解不接地氣的抒情?評論家指出,比語言技藝更重要的是扎進生活,用新銳的人文維度將體驗寫進詩歌。

  「它乾淨、羞澀,像貧窮的人/朝外面的世界,遲疑著,探出身子……」業內評價宗月《黃昏的炊煙》等代表詩作「懷一顆『探詢』萬物的心,將社會事件提升到人文現象入詩。有學者認為,沒有什麼是不能入詩入畫的,城市生活的多樣性,可以將情感安放在許多物象之上,這種將熟悉的「景觀」賦予感情的做法,往往能引發讀者的共鳴。

  「當詩人將聚光燈投向容易被忽略的平凡群體,勾畫城市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時,詩句便呈現出質感與生命力。」評論家孫琴安說,很多看似平凡的人或物進入詩歌,恰恰是體現出了生活的質樸和張力。他引用張萌的詩句:「午夜的清潔工/凌晨3點的洗車女孩/路燈下弓身垃圾箱前的老人/一束寒光緊咬她孱弱的影子/不鬆口……」前者的堅硬粗糲,以一種美學範式改變當下詩歌普遍的柔軟浮躁;後者則代表了虔誠自省的創作態度,消除創作中的矯揉與功利。

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大班傳承金質腕錶系列
易術人生——傳承經典  立不易方
張澤華傳承盲派的星、宮、神
禪宗的起源與傳承
為什麼佛教那麼重視傳承--自己看書不行么?

TAG:傳承 | 唐詩 | 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