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為大明朝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為何崇禎帝不以為然?

(圖)明思宗朱由檢,大明第十七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相信凡是喜歡歷史的朋友對上面這段話都不會感到陌生,這是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前留下的臨終手書。由於他在歷朝歷代的亡國皇帝中以勤勉著稱,因此博得了廣泛的同情。但是從以上這段話中很明顯的可以看出,直到臨死前他還是把亡國的責任推到手下大臣身上,渾然沒有覺得大明落到如此地步,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他應當承擔最主要的責任。

即使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提出請封「西北王」及一百萬兩餉銀兩大議和條件時,他也沒有能夠果斷的做出決定,失去了最後一個能夠挽救自己和國家的機會。

無治國之謀和用人之術的他僅僅憑著自己的喜好厭惡肆意的對待朝中大臣,執政十七年的時間,內閣大學士換了五十人,尚書一級的官員換了十七人。許多國家幹才、忠心義膽的名將在他的手下,最終都以非常凄慘的結局收場,這些人一個接一個的倒下,朝中充斥的都是蠅營狗苟和貪生怕死之徒,也就註定了這個王朝最終的結局和命運。

讀完今天這個人物的故事,相信很多讀者朋友會對上面這段話有更進一步的感受和了解!

1

盧象升,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今江蘇宜興縣),自幼熟讀經史,學習騎射,長大以後,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武雙全的白面書生(明史載:「象升白皙而臞,膊獨骨,負殊力。」)

(圖)盧象升(1600年—1639年),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明末著名將領

中了進士以後,他從先後擔任戶部主事、大名府知府的官職,首次讓崇禎皇帝對其刮目相看是發生在公元1629年十月的「己巳之變」。皇太極率領十萬大軍繞過袁崇煥的寧遠防區破關南下,直撲京師,沿途大明防線脆弱不堪、各路勤王兵馬更是畏敵不前,此時三十歲的大名府知府盧象升在地上上招募了一萬多兵團,在各路人馬中表現搶眼、立下大功。

在隨後的召見中,經過一番對答,崇禎皇帝對於這位軍事素養頗高、指揮出色的白面知府印象頗好,僅僅一年後,就將其升任為右參政兼副使,負責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馬。盧象升也自此踏上了鐵血悲歌的戎馬生涯。

這三府也正是當年抗倭名將戚繼光募兵的地方,對其非常仰慕的盧象升深入鑽研戚繼光的軍事名著《紀效新書》,並從實際工作著手,一邊裁汰冗員、招募士卒、一邊加強訓練、整肅軍紀。短短三年時間,便訓練出了一支初具規模、軍紀嚴明的精銳之師。在隨後的圍剿農民軍的戰鬥中大放異彩(明史載:「象升雖文士,善射,嫻將略,能治軍。」)

此時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正發展的如火如荼,攻城略地、奪州占府,讓崇禎皇帝大為惱火。臨危受命的盧象升,首先率軍開赴山西,在山西冷水村一戰中大破農民軍數萬人。此戰異常激烈,在盧象升的步步為營下,農民軍被逼至山崖。

突然,農民軍陣中射出一支冷箭,直中盧象升額頭,毫無懼色的盧象升將臉上血跡一抹,隨即提刀沖向農民軍,將乃兵之膽,其餘明軍紛紛奮勇向前。一番激戰後,將這股農民軍徹底擊潰。此戰得勝後,農民軍中都知道官軍里有個不怕死的「盧閻王」,以後遇到他的部隊,要繞著走。盧象升這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也被命名為「天雄軍」。

(圖)《紀效新書》,是明代漢族軍事著作,屬於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

天雄軍中,很多士兵來自同一地方,許多都有親屬關係,因此凝聚力很強。並且軍中將佐多由盧象升一手提拔的文人擔任,這些人忠誠度和軍事素養高、紀律性又強。因此每每上陣,天雄軍便能夠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部分脫胎於戚繼光的此套練兵經驗,以後也為曾國藩的湘軍廣泛使用,成就了湘軍平滅太平天國的不世之功。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年底,朝廷任命盧象升擔任鄖陽巡撫,凡是敢於靠近鄖陽的農民起義軍,盧象升直接率軍窮追猛打。雖然面白,但是他下手非常黑,因此他的防區壓根沒有農民起義軍的立足之地。他九戰九捷,消滅農民起義軍數萬人。

不過其他地方的農民起義軍依然聲勢浩大,此後,各路起義軍主力共十三家七十二營在河南滎陽會盟,推「闖王」高迎祥為盟主。洪承疇試圖圍堵,但沒有成功。起義軍此後橫掃中原,轉戰千里,更是攻下中都鳳陽,焚毀了明朝祖陵,震動朝野。

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五月,盧象升遷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六月,洪承疇最得力的部下曹文詔戰敗自殺。曹文詔是當時明軍第一悍將,他死後,洪承疇的圍剿計劃完全失敗。

八月,朝廷任命盧象升為「五省總督」,負責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西北的剿匪由洪承疇負責,東南的則由盧象升負責。此時農民軍主力在中原活動,盧象升擔負起剿匪的主要職責。不久盧象升兼總督山西、陝西軍務,賜尚方劍,便宜行事。

(圖)高迎祥,陝西安塞人,明末民變領袖,崇禎元年率眾起事,自稱闖王

高迎祥所率的起義軍皆身披鎧甲、騎兵眾多、戰鬥力極強。為了徹底消滅這一「巨寇」,盧象升向朝廷申請,調撥天下最為精銳的關寧鐵騎幫忙。崇禎批准,不久,祖大壽部將祖寬率領三千人前來幫忙。

在天雄軍和關寧鐵騎的密切配合下,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連吃敗仗,別追的到處逃竄,損失接近十萬人。

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正月,滁州城東五里橋,高迎祥重新集結的數十萬大軍和盧象升率領的兩萬人遭遇,明軍雖然人數佔據絕對優勢,但是依仗著關寧鐵騎強大的機動作戰能力,反覆衝擊農民軍的陣型。農民軍隊伍里流民眾多、戰鬥力很弱,雖然高迎祥的主力騎兵能夠保持陣型,但是其餘人馬在明軍的反覆衝殺下紛紛潰散,任憑高迎祥如何聲勢力竭的吶喊,都沒法阻止這種混亂的場面,無奈之下,高闖王只得率軍撤退,先穩住陣型再說。

宜將剩勇追窮寇,盧象升一聲令下,明軍追著農民軍的屁股窮追猛打,一直追了數十里,沿途屍橫遍野,此役農民軍又被斬殺五萬人。盧象升同時下令各地,堵死高迎祥的退路,並且收縮包圍圈。最終在河南南陽的七頂山,高迎祥所剩的十萬大軍被盧象升率領的明軍消滅殆盡,高迎祥僅率領上千人僥倖逃脫,最終鑽到了鄖陽山區里。

2

正在盧象升準備組織軍隊進山圍剿時,朝廷新的調令到了,任命其為宣大總督,高迎祥暫時逃過一劫,直到數月後被另一位猛人孫傳庭活捉,最終被押送京城臨遲處死。

(圖)李自成起義形勢圖

崇禎皇帝腦袋進水了?如此關鍵時刻,將盧象升調走。還真冤枉他了,當時能打的名將比大熊貓還稀少,此時崇禎遇到大麻煩了,關外的皇太極正式建立了大清,與大明分庭抗禮,因此鬧出的動靜也格外的大。皇太極命令猛將阿濟格和阿巴泰率領十萬大軍大舉進攻宣府、大同地區,這兩地自隆慶年間和蒙古封貢互市以來,已經「六十年不識兵革」,當地守將不敢接戰,只是龜縮堡壘消極防守。

盧象升到任後,立刻整頓軍隊,修築邊防工事,在天雄軍的基礎上,吸納當地精壯,擴軍備戰。清軍眼看沒有什麼便宜可占,劫掠一通後,便退兵了。此後兩年時間,盧象升的天雄軍擴大到了兩萬人的規模。

這段時間,崇禎對盧象升也是信任有加,期間朝中不斷有言官彈劾他,崇禎皆充耳不聞。沒辦法,明朝的言官一直以「戰鬥力強悍」著稱。沒有他們整不倒的人,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盧象升的好友戶部尚書侯旬獲罪,刑部尚書鄭三俊意圖從寬發落,崇禎大怒,想連他一通治罪。眼看兩人性命不保,遠在宣大的盧象升上書說情,自己的愛將出面,這個面子必須得給。崇禎隨即將兩人開釋。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八月,皇太極再次集結8萬大軍,由多爾袞率領經蒙古草原繞道南下,進攻北京外圍。九月二十二日,清軍破密雲,殺薊遼總督吳阿衡,直下通州,北京城近在咫尺。

盧象升火速馳援,臨危受命的盧象升被任命為「總督天下兵馬」,賜尚方寶劍。他率領天雄軍、關寧鐵騎等諸路勁旅與清軍相持。

(圖)愛新覺羅·皇太極,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面對來勢洶洶的清軍,大多數人主張議和,不建議主動出戰,不過盧象升屬於少數人之列,他也知道不能蠻幹。九月三十日,盧象升進軍保定,深夜,盧象升發動進攻,派三千精銳奇襲,戰前下了「刀必見血,馬必喘汗,人必帶傷,違者斬」的死命令。戰鬥開始後,盧象升一馬當先,明軍奮勇衝殺,反應不及的清軍被連破數營。

正當形勢一片大好時,盧象升突然發現,應該依約而至的後軍不見蹤影。有人陰我?乘著大隊的清軍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帶著這樣的疑問趕緊撤退。經過一番死戰。明軍傷亡過半,才突圍而出。

回去一打聽,果然是監軍太監高起潛暗暗的將他的後軍調到其他地方去了。他找兵部尚書楊嗣昌講道理,可惜這位一貫主和的兵部尚書支支吾吾了半天之後,依然沒有給盧象升一個肯定答覆。義憤填膺的盧象升只得無奈離去。

高起潛搗亂有兩個原因,一是他揣摩到此時的崇禎皇帝有議和的心理;二是他除外監軍,其他將領對他奉承有加,出手更是非常闊綽。唯獨這個盧象升自以為打了兩個勝仗,一直不把他放在眼裡,因此高起潛早就想找個機會狠狠的收拾他。

求和心切的崇禎皇帝,為了不讓盧象升給議和大事搗亂,他一面命盧象升進兵巨鹿,一面將他的兵馬調走。十一月,盧象升進抵巨鹿抗敵,身為「總督天下兵馬「的他,能直接指揮的僅有區區一萬人,天雄軍大部以及原本應由他指揮的關寧鐵騎,皆被死太監高起潛扣在手中。

(圖)左宗棠讀盧象升傳時,曾感嘆道:「如此際遇,誠為天下志士恨。」

此時的清軍連下數城,士氣達到了頂點,眼見盧象升兵少,清軍起初存輕視之心,多次發動進攻,皆被盧象升率軍打退。十二月,多爾袞集中8萬主力圍攻巨鹿,開戰之前,抱定必死之心的盧象升召集當地鄉民泣告道:「我等死在旦夕,不願連累百姓遭兵。」百姓無不感動,紛紛捐出家中僅有口糧。

十二月十五日,盧象升率部在蒿水橋與清軍激戰,八萬清軍將明軍重重包圍,戰鬥異常慘烈,從中午打到深夜,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清軍終於全殲了盧象升部五千兵馬,盧象升本人在手刃了數十名清軍後,身上中了三箭、四刀。不過毅然率僅有20餘人沖向大隊清軍,最終負傷力竭而死,所部全軍覆沒。盧象升為大明朝流盡了他的最後一滴血,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當盧象升在浴血奮戰時,太監高起潛率領的數萬精兵與他僅隔50里,卻作壁上觀、拒絕營救。盧象升殉國後,為了將「畏敵怯戰」的罪名扣在他頭上,楊嗣昌拒絕上報其死訊。一直過去八十日的後,實在瞞不下去了才上報朝廷。

(圖)左宗棠收復新疆形勢圖

在楊嗣昌等人的阻撓下,盧象升死後兩年多都沒有撫恤,直到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才給予追謚,可謂刻薄之極。崇禎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盧象升堅決主戰,不合他的心思。盧象升說是死在清軍手中,不如說是被自己人坑死。有崇禎這樣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有高起潛這樣卑劣下作、貪生怕死的太監、有楊嗣昌這樣推卸責任、操弄權柄的大臣,大明朝的滅亡只能是咎由自取了。

在人品上,盧象升屬於儒家傳統文化的忠實捍衛者,為官清廉,作戰身先士卒,處事公道,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比如部隊缺糧,他便帶頭斷糧,部隊打仗,他便衝鋒在前。其人格魅力,連許多囂張跋扈的悍將也格外敬服,比如關寧鐵騎的猛將祖寬,鎮壓農民起義初期,是個出了名的貪婪橫暴的角色,洪承疇、楊嗣昌皆不能壓制他,他唯獨對盧象升服服帖帖。如此人物,竟無法在崇禎皇帝手下施展才華、善始善終!

晚清名臣左宗棠西征時,讀到盧象升傳,不禁感嘆道:「如此際遇,誠為天下志士恨。」風雨飄搖的大明朝,在盧象升這些英雄的映襯下更顯得如此的蒼涼和悲愴,詩云:「精忠報國祭殘陽、英烈無雙映日月」!正是盧象升的一生最好的寫照!

謹錄盧象升詩歌一首,以此紀念這位漢家熱血男兒:

「誰挽天河洗甲兵,金戈鐵馬旅人情。請纓豈是書生業,倚劍長吟祝太平。」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 天野蒼茫


推薦閱讀:

崇禎帝做了一個怪夢,大臣們紛紛道賀,一人卻大哭:大明江山不保
大明亡國,崇禎帝真的沒有責任嗎?
崇禎帝比他的前任勤政多了,為何卻亡了國?原因只有三個字
崇禎帝死因之謎
崇禎帝吝嗇亡國 – 鐵血網

TAG:明朝 | 崇禎帝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