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不要虛無化
人文學科有其特點,藝術學科有其特點,誠然如此。但是若以此為借口,抗拒學科的科學化建設,也許就容易把人文學科和藝術學科放置在學習上比較虛無的境地。現實中國教育重理輕文儘管帶來了諸多問題,可是相較於目前我國人文學科和藝術學科比較薄弱,學科建設很不成熟的情況來看,大家選擇務實而不是去務虛還是比較明智的。
例如,我聽美術老師講美術鑒賞,他把圖片一張張給大家看,我感覺其美,但這不是在理性認識基礎上的美。這種美感保留的時間非常短暫,過去了就不留印象。如此聽一節美術課,當時眼花繚亂,卻很難具體改善我的審美。語文又何嘗不是如此。很多很美的文章,學生也不知為什麼美。語文教學中可以應用的審美技術也很少。似乎大家在教學中都是由學生自己選定優美的語言,然後集體討論美在何處。
通過集體交流形成經驗分享固然是審美的路徑。但是大家都是這樣,永遠這樣,教學依舊顯得單調。學生在過程中可能還是不好掌握有效的進入文本的方法。
若今後我們始終不能把語感、審美等做實踐化處理,也就很難提高學科能力的轉化率。
如此我們只有一條路可走,借用科學分析的方法,把握語感的形成規律和審美的基本方法,並應用於語言實踐。也就是語文學科建設和教學研究不能建築在務虛的基礎上。一些批評意見在大家沒有警覺和重視的時候,確實有必要提出來;而批評的意見指向非常清楚,其問題解決已經成為眾目期盼的時候,這些鼓噪的意見就消弱了意義。一些研究總是停留在是不是的階段,把一些名詞和術語的闡釋作為研究的重點,而在實質性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沒有真正有效的招數了。例如,提出語文學習中存在閱讀量不足的問題,這與學生課堂時空有限,更多局限於課本閱讀的問題,我們只是說語文學習的規律是多讀多寫,但是不能在學科學習的整體規劃時有一些可行性研究。問題都是明了的,怎麼解決問題呢?我們說,閱讀更多依賴於語感。語感的形成是語文教學尤其需要關注的,但是怎樣形成語感,也就是需要教學有怎樣的適應性改變,我們也沒有很好的辦法。於是語感就成為一個虛無飄渺的東西,反正它如靈感一樣,不可捉摸,也不是可教可培養的,語文教學的語感指向也就喪失了價值。至少在現階段,我們一般話語中的語感研究,還不能真正服務於教學應用。都說教材有問題,不好教不好學,應用價值差,可是差在哪裡呢?顯然內容不明晰,學習路徑和方法不明晰,依然把文章做一個筐,什麼都往裡裝。內容的顯見性和學習路徑的規定性都有必要完善,而且要和學科的知識能力架構形成高度相關,也就是說每一課的教學預設都指向最終形成規定的語文學科學習達成標準。這樣的教材具有應用價值。以上事情不是不可以研究,不是不可以得到初步解決,當前鼓噪的聲音不少,可是塌下心來,能解決一些問題的研究很少。最為遺憾的是,一些人本來是實踐者的角色,也努力參與到理論構建上來,非要提出什麼獨到的思想、學術觀點等,偏偏在實踐上走向弱化。這是集體話語的偏移理論的弊病,而且我始終以為一個教師最大的本事應該是上課受到學生的好評,語文課程深深影響到最多學生的學業發展和人生選擇,而不是他有多少論文,有多少榮譽,得到多少領導表揚,他是不是名師,是不是學問家等等。我熟悉的一些語文教師,都是在實踐上有過成功嘗試的,例如餘映潮先生,他解讀課文,每一課書都能換一種眼光得到一個解讀方案;他教老師教書,每一課都按照三兩個預定活動環節設計,這比較簡單,但是有效,可以應用。我身邊曾經有一些老先生,現在不在崗,可是其工作狀態依然歷歷在目。他們把教材解讀的意見一條條寫在書上,然後規規矩矩教給學生。他們上課也許不活躍,有些照本宣科,過去我們對於這樣的課的缺陷都已經了解了,但是這樣的教學的紮實和有效卻被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因為有了現在一些年輕教師上課作為比較,一改革課堂討論增加了,不少年輕老師對於提問的預設和課文的解讀沒有得到重視,似乎只要學生討論就能解決問題。活躍的課中也充斥著教與讀的虛無。
語文教師其實是具有相對工作獨立性的,怎麼上課大多時候是靠自覺,但是目前能對自己的教學做出整體規劃的語文老師不多。怎麼教書基本是按照課文的編排而一課時一課時連綴起來的。能夠主動進行學生語文學習規劃的老師不多。例如,大家都認識到現在學生作文寫得太少。你若有自己的學科規劃,帶領學生一周寫一篇文章,如此積累就能有效提升你的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就是一個大家清楚的有效規劃,但是如此去做的而且做好的我知道有一個魏書生老師,其他不做的恐怕在多數。儘管如此要求教師個體進行行為調整,似乎也是偏執於理想化的,落實於此更需要學科管理和學科研究等進行對規劃的可操作性的細化,現在還做不到。
在上位工作沒有達到理想境地的情況下,底層行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動策略。我在國外聽老師說,有效的改革往往是上下互動的,有一些改革的動力應該是由下而上的。我覺得有道理,而且是一種比較現實的改革驅動力。所以,我最近的博文都是在喚醒,都希望草根有所覺悟和行動。
藝術學科教育、人文學科教育,其實更多不是依靠知識來構建學科體系,這使得學科教學很容易虛無化,因為品格的精神的東西不好具像呈現,影響精神和心理的教育也就不好認定有效度。有人說這就是學科特點,不能太認真。可是科學精神就是認真的精神,不認真不當真就確乎使學科教學更加虛無化,學生不重視這一類學科也是必然的。
推薦閱讀:
※加繆:超越虛無主義
※謇刀的一生(-1)
※讀《歷史不容虛無》
※道家的十三虛無與佛家的十四無畏
※經行、虛無、轉世、得道、道法、寂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