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還能活下嗎
中醫還能活下嗎
(摸脈)
我看了2013年5月1日老熊寫的「中醫還能活下去嗎」的文章,也看了正反兩方面的解釋以及所有的圖,看到了中醫的眼淚,看到了中醫確實走到了它的末端。查其原因,這是中醫自己造成的,是中醫界的上層建築阻礙了中醫事業的基礎;是中醫界的生產關係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是自生、自長、自成、自變的結果;是中醫界的大邪氣。在中醫的歷史長河中,斷絕國醫大師,專家導師的活路、出路、財路是咎由自取。但是它並不損傷,中醫的真理,真理就是真理,中醫的真理早已被古人展示和灌注到了中華大地的山川河流,中華的書籍里,神醫、聖人的療病方法,永遠大放光芒。只是因為中醫界的學習方法,千百年來是單傳,又非常保守,加之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傳者又都留著一手,所以中醫界的人才基礎被破壞了,接班人越來越少,到現在傳沒了。又因為那些中醫專家,導師們互相聯手,盤根錯節,自己大樹自己為名醫、國醫,學術權威,導師,而對一般的中醫,尤其是對農村的中醫叫草根,使人事關係錯綜複雜,要學習就要拿錢來。虛偽盛行,而中醫的真本事又沒有。導師們連一本《黃帝內經》也導不明白,這不就是上層建築阻礙了中醫基礎的發展嗎?這不就是因為人事關係阻礙了中醫生產力的發展嗎?都限制了人的活動因素。中醫要革命,革命的理論就是《黃帝內經》,夢境天華,醫道的根源,他就是古人留給我們療病的精光大論,沒有中醫的理論,就沒有中醫革命的行動。沒有革命的行動,中醫完全有可能被西化。我看了三十多套《黃帝內經》的翻譯,唯有唐·王冰,明·馬蒔的書翻譯的最準確,對正確理解(或破譯)《黃帝內經》有所幫助,有所指導。其餘的各位作者都是為了沽名釣譽,貽害無窮。
中醫能否存活下去,我們認為必須解決中醫看病治病的三大難題。一是先知病,二是知病在什麼地方,三是怎樣治好病。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學好用好《黃帝內經》。
就拿知病來說,怎樣知病?怎樣知病在什麼地方?這是《黃帝內經》中非常關鍵的問題,也是中醫與西醫的分水領;是涉及到中醫斷子絕孫的問題;是中醫還能否活下去的轉折點;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大學裡,高思華、張其成、翟雙慶、顧植山等等導師們所無法解釋的問題。「頻湖脈訣和醫宗金鑒」里的診脈方法並沒有差,但是這種診脈是在什麼條件下,在什麼節氣里,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日期,診出來的遲、浮、沉、數,是在南政年,還是在北政年,古人都沒有說。沒法知道天時何時,地化何化,人病何病,彼時彼化,而造成了差繆重重,無法遵從。知其要者不能一言而盡,為醫者就不能進入到五運六氣運轉中來,故無法診出病來。更無法將《黃帝內經》的天道傳於天下,拄其間中百餘篇博文也沒法看懂,故此把《黃帝內經》中涉及到的《天元玉冊卷二十三》里,求天地運化,逐氣司天,診脈理,脈氣變化的方法作以說明,以利於讀懂《黃帝內經》而取得共識,才能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不然,你就永遠不能參加到《黃帝內經》的研討中來。
子午少陰司天,在南政司天,叫在手心經脈主事中看事。也就是說當立起年氣後,少陰司天有三種情況,(1)當少陽司天,少陰在初步運司天的六十天中,是陽明司地。
(2)當太陰司天,少陰在二步運,間氣司天的六十天中,是陽明在泉。(注意每一步運終始的時間,總是——)
(3)當少陰司天,少陰在三運司天的六十天中與立的年氣是相同的。
少陰在南政的南方為離方,震方為東方,巺方為東南方,叫三個天體的時間,都是少陰司天,在南政里少陰在天,(看以前的圖可知)代表的是熱,為陽。到標氣,中氣,本氣主事作用時,都為熱司天,不分標中本,故「少陰在天,寸不應。」叫寸口不應陰,不應沉,而為浮,為陽。這就是鉤脈「鉤」的深玄不定的意思。當少陰轉到南政的南邊時,就定位為只是陽,為熱。叫知其要者一言盡,不知其要者怎麼說也說不明白。
在南政年裡凡是當子午少陰司天時,就是要把左寸的心脈順遷到右寸脈口上,注意是以醫者的左右論左右,(見博文左肝右肺)叫自左手入於右手,這是在節氣,地的氣上升的時侯,才能遇到的情況。這就是在南政年裡五運六氣是順時針運行的,即「天往右行」,人的氣血從之,應之。故書里說甲居於寅,天動,順行十一步,終於子,才有了甲子相合,成了甲子。甲是天,子是地,天干甲動而行,地支子靜靜的守位不動。甲行五步為甲午(寅中有甲、戊和丙),丙行一步為丙午(巳中有戊、丙和庚),行四步為丙申,己卯,己巳等等,在南政年裡都是順遷。在右手上摸到的寸口脈必定是浮脈大而散。摸到的是司天的氣,這叫奇恆六十個首先。摸到的是王氣,王脈。(奇恆;即永遠摸到的是,在六十天中,多出的那個氣的零頭時間,為87.5。)陽明司地,也就是陽明在泉,跟著易於右手的尺脈上,上奉著少陰的浮脈、陽氣。注意,如果是節氣初侯的時間,陽明是二陽司地,必為浮脈;中侯的時間摸脈,必為太陰的沉脈;末侯的時間摸脈,必為澀脈陽脈。所以小腸隨之順天易位,運於右手上。這時如看節氣的本氣,在泉就是燥氣司地,為澀脈在尺上。以上說的摸脈方法,是在五運六氣的運轉中時至而至的氣,也叫氣血至脈也到。所以,摸脈的人,你必須知道切脈是何年,何月,何節氣,何中氣,何步的運,何日的天干地支,何氣在司天、在泉,人的氣血在向何方流動。如果這些都不知道,摸的什麼脈,扎的什麼針,不知道氣血的氣頭,怎麼知道氣多氣少,哪是開,哪是闔,在哪兒補,在哪兒泄,所以摸脈的四言脈訣上說,脈為血府,百體貫通,寸口脈動,大會朝宗,張仲景的平脈,宋·崔佳顏的衍生,明·李時珍的補說,李中辛的刪補而後成的四診心法。這摸脈的精光大論無可挑剔。
天往右行,地亦隨之。左手的寸關尺上也不是空脈,應該按照六大氣位來定脈知病,分位承之,以知有脈搏與沒有脈搏,脈搏過與不過,叫隨其所在,而就在左右的寸關尺上。甲子的甲濕氣在手少陰司天之地,下邊的工夫,(子為對化)是天的反氣,在寸口,脈為沉,上從著少陰的熱氣,陽氣;甲午是在手陽明氣位,上邊工夫的氣,(午為正化)在尺部,脈為沉,上從著燥氣;甲戌是在手太陰氣位的氣,與濕氣相併,在太陰的上邊,在表面,外濕陰,內也是寒太甚,在右手的關部,是在關上顯示出來的脈象;甲申是在手少陽氣位下邊的工夫,在右手的關部,上從著火氣,在右手的關部顯示出來的是浮脈;甲辰是在手太陽氣位的下工夫,上從著寒氣,在左手關部,內外顯示出來的是至陰;甲寅是在手厥陰氣位的上工夫,上從著風,在左手關部。以上只要你會推其太乙,心中有個五運六氣地運轉圖,在左右手寸、關、尺六大氣位中,手摸到脈,就可知道邪氣在什麼經脈處,病輕病重,在本、在中、在標一下就知道了。右寸肺胸,左寸心膻,右關脾胃,左肝膈膽,三部三焦,兩尺兩腎。這不正是《離合真邪論》里說的天以候天,地以候地,人以侯人,調至中府,以定三部嗎?這些都會了,就是辨清了六經脈中哪一脈的病,在八個方向上的哪個方向,這才叫六經的辯證和八綱的辯證。怎樣治還有問題嗎?中醫的藥性勝過西藥百倍,還可以西藥中用,中醫還能死嗎?到那時,必然是中醫萬歲了。
以上是少陰在南政司天用事,當節氣上升時,五運的氣或六氣的氣正好交到了天上,看的是手的六經脈,守的是手的經脈,哪條經脈就以司天的經脈為準,這就叫辨清了六經脈,不知此時此地,彼時彼氣在司天,何來辨陰陽,辨六經,更談不上八綱了。以司天的氣為準看病,叫精神外守,守的是天的氣,守的是肚臍以上的氣血,見肚臍以上的邪氣叫近,叫寸的脈氣上臨於下,上淫於下。當少陰在南政司地在泉時,就是在天的中氣下降時,五運的氣和六氣的氣正好交到了在泉的一方,也就是交到了足的六經脈,叫精神內守,在泉為內,為里,叫外淫於內。這時,如果是少陰轉到在泉位的三種情況,根據天往右轉,地往左轉的天道,少陰是自右入左手的尺脈上,脈是沉,是陰,因為少陰在南政的北邊鉤脈只代表陰。陽明在天隨著到左手寸口上,如果是在月的下半月,中氣初侯摸脈,司天的氣就是標氣二陽管事,這時,只有在這時,才成了天是陽,一陽、二陽、三陽。地是陰,一陰、二陰、三陰。又因地氣主事,是以三陰為主,為王氣,為王脈。叫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如果是以天的陽氣為王氣,為王脈主事用事,那就成了三陽莫當了。叫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這才是三陽三陰的真正含義,只有當月的中氣時間,初侯的氣用事時,才能有三陰三陽論氣的情況,叫和其正理。肺朝百脈之氣交匯於氣口。同理,右手的寸關尺也不是空脈,都論的是足的六經脈。不管是少陰在天,還是在在泉,都講的是地氣上升,交在了天上,天氣下降,交在了地上,都是時間到而氣也到,時間到,氣血到,脈也到,即水下一刻在太陽經脈,水下二刻在少陽經脈,水下三刻在陽明經脈,水下四刻在陰分經脈-------不管在什麼時辰看氣,摸脈必得,晷刻不差,沒法改變,沒法代化。切脈以指定病,在用望、聞、問病來參證,必知其病源。天理使然,摸脈看病,論五運六氣的運轉才會聖人易語,良馬易御,天下的中醫才會揚眉吐氣。開人心意。
以上只是講清楚了氣脈上升下降,時至而氣脈也至的情況。然而,氣脈有太過和不及,當氣脈上升,升已而降,當氣脈下降,降已而升,就造成了氣脈先於司天地的氣,後於司天地的氣,氣脈來得太晚,去的早或去的晚,氣脈來得太早去的早或去的太晚等等,也就是書里說的時至而氣脈不至,時至而氣脈已過,都還要細細推其天地詳乎太一,才會知道脈左右遷移的情況。天數不及又天空,地數不及又地亡,指的就是摸到了「芤脈」。凡是「至而不至」和「未至而至」的氣都要象向管律呂一樣,芻本管發出的音一樣,位明方可知六經八綱的氣血。同四時之化,五運同天化同地化,論的是遠近和高下。
從以上不難看出《黃帝內經》中所揭示的摸脈診病的方法,是一種用五運六氣的運轉進行全身確診的,極為先進的,科學的,診病方法,可以與西醫的各項輔助檢查相媲美。這種方法如果被中醫真正準確掌握,還會擔心中醫能否存活下去嗎?
拄其間鍔未殘2013.5.20.
推薦閱讀:
※《傳染病》_第四節 血吸蟲病_中醫世家
※痤瘡的中醫辨證治療(權威性報告)
※上火就用七星茶?錯了,大錯特錯
※中醫經穴之——「足三里」
※中醫針灸的主要治療作用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