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是什麼?尋找中國交響記憶

交響是什麼?其實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我們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交響是「聲音」一部作品如果沒有真實地發出聲音,它不過就是音樂史上的一行字。——陳佐湟(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

交響是「文化」我一直致力於中國交響樂的演奏,尤其是出國巡演的時候。因為演奏中國作品是我們在說本民族的語言,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了解中國的文化。

——鄭小瑛(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歌劇—交響樂女指揮家)

交響是「感動」在一部好的交響樂作品中,處處都可以有感動發生,優美有優美的感動,強烈也有強烈的感動。就像你在吃一道美食,每個部分都應該一樣美味。——施萬春(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著名作曲家)交響是「歷史」音樂史是作曲家的歷史,作曲家耗盡心血寫出來的傳世之作歷經幾百年歷史的洗禮,到現在仍然被人們喜愛、演奏。而交響藝術是我生活的全部。

交響是「記憶」很多人誤以為氣勢磅礴的交響詩《嘎達梅林》是個男人寫的,其實作者是我母親辛滬光——當時還是一個22歲的瘦小的女孩,這是1956年她於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時的作品。——三寶(著名作曲家)交響是「傳承」我們的前輩一代又一代的致力於中西融匯、雅俗共賞,在立足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的藝術技巧,做了可貴的探索,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豐富的作品。

——鮑元愷(作曲家)

3月24日,陳佐湟、施萬春、譚利華、三寶與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王路藜在國家大劇院第五屆「中國交響樂之春」新聞發布會上的合影。

1916年,蕭友梅在德國創作了《哀悼進行曲》,1925年3月28日,這首作品在北京大學禮堂演出了。這次演奏時,節目單的曲目中增加了六個字——《哀悼進行曲》(悼孫中山先生)。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孫中山先生於半個月前(3月12日)在北京去世。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也是蕭友梅的戰友和導師,蕭友梅和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管弦樂隊專門舉辦了一次以「紀念孫中山」為主題的「第19次演奏會」,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愛格蒙特序曲》,肖邦的《葬禮進行曲》以及蕭友梅的《哀悼進行曲》等。

劉鐵山與茅沅《瑤族舞曲》創作於1952年作品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作曲家以民間舞曲《長鼓歌舞》為素材用管弦樂的手法,豐富、生動的展現了瑤族民眾歡歌熱舞的喜慶場面。樂曲用優美的旋律,表現了能歌善舞的瑤族人民的生活情貌。《瑤族舞曲》突出了民族樂器的音色與性能,善用同組樂器的不同音色組合。作曲家周文中評價彭修文具有豐富的想像力,指其改編工作差不多是重新創作,是一首按照「西方化」的表現手法,由中國民族樂曲改編成的現代樂曲。它表明在接受了西方管弦樂隊的影響的中國正在起著怎樣的變化。

施萬春

《節日序曲》創作於1960年施萬春的《節日序曲》創作於1960年,完稿於1976年。這首作品以民間嗩吶曲牌《淘急令》為素材,用奏鳴曲式所寫成,樂曲表現了普天同慶萬民歡騰的節日氣氛,採用嗩吶與樂隊變奏的寫法。之後經過簡短的連接,由弦樂奏出抒情而寬廣的副題,表現了人們在節日中的抒情感受。音樂隨之逐漸展開、逐漸激動,推向全曲的第二次高潮。此後,進入展開部,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開始,這部分旋律表現了作者童年的回憶和幽默詼諧的情趣。

第三部分則是副部和主體的交織發展,表現了載歌載舞的激動場面,並轉而形成了樂曲的第三次高潮,並進入再現部。樂曲最後將熱烈氣氛推向全曲最高潮,展現出無比歡騰的節日景象!

朱踐耳

《節日序曲》創作於1958年朱踐耳的《節日序曲》創作於1958年,這是他創作的第一部管弦樂作品,在莫斯科首演,並被前蘇聯國家廣播電台作為永久性曲目錄音收藏,以後又以德國科隆、日本名古屋、挪威等地交響樂團陸續演出。

在朱踐耳的作品中,民族性始終佔有很大的比重。在這個基礎上,他不斷嘗試著改變自己的創作道路,他這樣描述:「序曲式的作品比較講究場面性,而交響曲更注重表現深厚的內涵。」從創作《節日序曲》時注重傳統通俗性到後期採用一些實驗性手法,不斷革新的創作意識使他近年創作的新作品在歐洲受到廣泛認可。有趣的是,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原創音樂走向國際的脈絡。

李煥之《春節序曲》創作於1956年《春節序曲》是《春節組曲》的第一樂章,經常被抽出單獨演奏。它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李煥之基於延安時期的生活體驗,在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一部作品,展現的是當年革命根據地的人們在春節時熱烈歡慶的場面。它的旋律曲調雅俗共賞,加之其表現的主題是非常具有群眾基礎的盛大節日,因而從它誕生之後,逐漸演變成了附加在「春節」之上的小傳統。尤其是電視春晚流行後,此曲也更加為人熟知了。

這首樂曲是採用我國民間的秧歌音調、節奏與陝北世歌為素材創作的管弦樂曲。作者以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為題,展現了一幅革命根據地人民在春節時熱烈歡騰的場面以及團結友愛、互慶互賀的動人圖景。

何占豪

何占豪、陳鋼筆下的《梁祝》讓一雙美麗的蝴蝶飛進了國人心裡,這部小提琴協奏曲也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陳鋼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958年冬《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嘎達梅林》創作於1956年交響詩《嘎達梅林》是女作曲家辛滬光於1956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時的畢業作品,也這是她的成名作。

此曲音樂素材取自於一首同名蒙古民歌,並運用奏鳴曲式的結構創作而成。樂曲內容是描寫並歌頌了蒙族英雄嘎達梅林率領的牧民起義,及其與當時殘酷的封建王爺、軍閥英勇戰鬥的悲壯事迹。作品以悠長而富有民族風格的主題展開,不但有大漠草原的描寫,也有千軍萬馬的激戰,更有對英雄致意的悲歌與頌讚。

樂曲旋律抒情而優美,隱含著一種辛酸、哀傷,在這種感覺背後,則是草原人民對生活的無限的熱愛和憧憬,並為之奮鬥不息的戰鬥精神和勇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有人將其與《梁祝》相提並論,並不為過。

殷承宗

無論在中國大陸,還是在海外的任何角落,只要響起黃河大合唱,只要奏起鋼琴協奏曲《黃河》,都會使中國人心潮澎湃,都會喚醒中國人血液中的黃河文化的基因。

「黃河」鋼琴協奏曲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救亡歌曲《黃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儲望華、劉庄、盛禮洪、石叔誠和許斐星六人改編為協奏曲;這部鋼琴協奏曲在創作中運用了西洋古典鋼琴協奏曲的表現手法,在曲式結構上又融了入船夫號子等中國民間傳統音樂元素,不僅在當時的國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還因為其史詩的結構、華麗的技巧、豐富的層次和壯闊的意境,成為世界音樂史上最為著名的一首中國協奏曲。

馬思聰

《山林之歌》1953年至1954年山林之歌是馬思聰於1953年至1954年間創作的。作品以雲南山區民歌為素材,溶入了作者對所經歷山林生活的深刻體驗和種種感受。這部交響組曲為標題性音樂 ,有5個樂章。

1953年初,馬思聰接到一封信,寫信人說:聽了《牧歌》之後,使他回想起在西南怒江偏僻山區放羊的情景,並寄來幾首他當時常聽到的民歌。這封信引起了抗戰期間曾在雲南和粵北山區住過的馬思聰的強烈共鳴,於是他以雲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民間歌舞作為基礎,以屈原著名詩篇 《九歌》中的《山鬼》所激發出的豐富想像力,以及雲南少數民族民間風俗和山區大自然風光為題材背景,創作了《山林之歌》組曲。

丁善德《新中國交響組曲》1949年《新中國交響組曲》是丁善德在發過留學時期為了迎接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而寫的大型樂隊作品,也是他作為自己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的畢業作品。由於當時他身居國外,只能通過個人對生活現實的體會和對革命鬥爭的理解去反映舊中國的苦難(第一樂章《人民的痛苦》),人民對反動統治階者的鬥爭(第二樂章《解放戰爭》),以及人民在鬥爭取得最後勝利時的換了(第三樂章《秧歌舞》)。儘管這是他的第一首管弦樂作品,他仍儘可能以簡練的技法和完整的藝術構思去抒發自己對祖國人民的深厚感情。丁善德在全國解放前夕所作《新中國交響組曲》等,均堪稱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交響音樂創作的代表。

江文也

《台灣舞曲》創作於1934年《台灣舞曲》是江文也創作於1934年的一首舞曲,也是江文也的成名作。鋼琴版創作於1934年4月,而其管弦樂版則是在同年8月完成的。1936年,《台灣舞曲》管弦樂版獲得第十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國際音樂比賽的特別獎。

這實際上是一首標題性的幻想音詩。曲中不僅描寫了人們淳樸而熱鬧的且歌且舞,而且更主要的是作者遙想古代的建築、廟宇、宮殿和森林池沼等大自然的景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感傷情緒,樂曲採用了自由體的迴旋奏鳴曲式,音樂構思有兩部曲式的特色,樂曲主體是三部曲式的快板段落。這部作品的作曲技術包括當時的十二音技巧和巴托克等人的作曲技術,整段作品織體清淡而不濃重,多聲寫作不按功能和聲的規矩。

周文中

《花月正春風》1953年取意於李後主《憶江南》的管弦樂曲《花月正春風》,取材於王維《渭城曲》的鋼琴獨奏曲《陽關三疊》,根據中國古代草書和《易經》創作的《行草》、《卦喻》等樂曲以及管弦樂曲《山水畫》、《漁歌》,小號、銅管與打擊樂合奏《尼姑的獨白》,清唱劇《思凡》等。這些樂曲抒情、浪漫、自然、流暢,既運用了西方現代音樂表現手法,又帶有中國古典藝術的古樸、飄逸、自然的意境和樂感,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絕。很快便流行於歐美許多國家,給當時的美國音樂造成強烈的影響。


推薦閱讀:

中國護照又升值啦:2017年這些國家免簽!
每當中國霧起霾濃之時,我都會想到北京城裡這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中國千年遺訓
震驚了!這一群中國女留學生準備在紐約談「陰*道」!
新中國60周年紀事:1958年 「823」金門炮戰

TAG:中國 | 記憶 | 尋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