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考必過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重點)

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重點)

緒論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的產物

①客觀條件: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內部矛盾尖銳化

②階級基礎:工人階級作為一隻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進行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統治鬥爭

③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是歷史時代提出的偉大任務

④時代需要本身孕育著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可能性,又包含著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

2.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①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②無產階級作為一隻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③自然科學前提:三大發明為代表的近代科學新成就④思想理論來源、⑤資本主義矛盾尖銳化

3.馬克思主義、恩格斯在創立自己的哲學過程中。對黑格爾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採取的態度是批判地繼承(吸收唯物主義)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前提和理論來源:

①科學前提: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三大發現: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定律、轉化定律與生物進化論。對馬克思主義產生巨大影響。

②理論來源: a、德國古典哲學b、黑格爾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c、英國古典經濟學d、19世紀英、法兩國的空想主義。

5.馬克思主義是理論品質:開拓創新、 與時俱進

6.馬克思主義最高的社會理想:推翻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

7.樹立科學人生觀的意義:①科學的人生理想對現實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②理想是人生前進的燈塔③理想是人生前進的動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目的: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②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質。④提高工人馬克思主義修養

9.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理論聯繫實際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經濟學是馬主的理論基礎,處於核心地位的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第一章

1簡述.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發展的基本形態,說明唯心主義的基本形式 p35

答:①唯物主義形態: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B、近代形而上學C、現代唯物主義D、歷史唯物主義。

觀點:A、物質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識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B、哲學上認識論的問題分為:a、可知論b、不可知論

②唯心主義形態:A、主觀唯心主義B、客觀唯心主義(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3.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

4.什麼是一元論、二元論,在世界統一問題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有何不同? p36

①一元論:指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的哲學觀點。--承認世界統一

二元論:指認為世界有兩個獨立的本原(物質和精神)的哲學觀點—否認世界統一

②在統一問題上,一元論有兩種:1)唯心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統一於精神 2)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統一於物質

5.唯物主義的局限性:①機械性:用機械、力學解釋一切②不徹底性:不把唯物主義貫徹到歷史去 ③形而上學性:不把事物理解為運動發展的④直觀性:缺乏實踐、

1.物質和意識的關係:

A,物質決定意識。B,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6.辨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及其理論意義 p40

答: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是標準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

意義:①它指出物質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實在,與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質是可以被認識的,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局限性

7.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物質和運動的關係:

A,物質離不開運動。B,運動離不開物質。

8.論述: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指出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運動觀的錯誤

①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質和運動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世界上的物質無一不是處在運動中2)世界上也不存在沒有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是運動主體,一切運動的都是物質的運動3)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運動觀:都是把物質和運動相割裂,形而上學主張沒有運動的物質,唯心主義主張沒有物質的運動。

運動和靜止的關係:

A,動中有靜。B,靜中有動。

9.運動和相對靜止的含義及二者關係:

①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相對靜止:一、一個事物對於另一個事物來說沒有發生位置的移動。二、事物的質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即事物物質相對穩定。

②二者關係: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絕對運動中有相對靜止,相對靜止中有絕對運動,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10.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11.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方式。

12.時間是物質的持續性、順序性。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和伸張性

13.時間的特點:一維性(不可逆性)如:時光不可倒流。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物質運動和時間、空間的關係:

A,物質運動離不開時空。B,時空離不開物質的運動。

試用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論述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重要意義?

答: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在無限持續的時間、無限延伸的空間中,按照固有的運動著的物質世界,世界的事物儘管紛繁複雜,但都在物質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統一性的原理:是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哲學依據。第一、因為物質是本原,所以必須從實際,而不能從主觀願望出發;第二、因為物質是運動的,所以必須從變化了的實際出發,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第三、因為運動是有規律的,所以必須注重規律認識規律,利用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才能把社會主義建設搞好。在實際工作中的一切主觀主義都是錯誤的;教條主義者只從書本出發,而不從實際出發是錯誤的,應該加以反對;經驗主義者只從個人狹隘的經驗出發,而不從實際的經驗出發,也是錯誤的,都是必須加以反對的。

14.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客觀物質活動

15.實踐的基本特點:①客觀性②自覺能動性③社會歷史性

16.實踐的基本形式:①物質生產實踐②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③科學試驗

17.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

18.聯繫與發展的普遍性和多樣性

聯繫和發展的關係:

A,聯繫構成了發展(運動、變化)B,發展(運動、變化)體現了聯繫

19.唯物辯證法:事物有聯繫,有區別。形而上學:有區別無聯繫。相對主義:有聯繫無區別

20.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如:舊中國的覆滅和新中國的誕生)

21.區分新舊事物的標誌:在於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23.論述:唯物辯證法與的對立和分歧。說明堅持唯物發。反對形而上學對實際工作的重要意義

答:一、對立表現在:①聯繫觀點和孤立觀點的對立。(唯物--聯繫。形而上學--孤立)②發展變化和靜止不變的觀點(唯物--發展變化,形而上學--不變的觀點)③承認事物內部矛盾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對立。二:在於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三、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24 對立統一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爭性的關係:

A,二者相互區別:二者是每一個矛盾的兩個相反的基本屬性。

B,二者相互聯繫:鬥爭性是同一性的基礎,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離不開同一性,沒有脫離同一性的純粹的鬥爭性。

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和形式。質轉化為量:質變鞏固、體現量變的成果,質變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

2.量變和質變的關係:

A,量轉化為質: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的發展趨勢和道路

3.肯定和否定的關係:

A,肯定之中包含著否定,一定意義上的肯定就是否定。

B,否定之中包含著肯定,一定意義上的否定就是肯定。

25.簡述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①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和發展變化的內政動力

②對立統一規律貫穿於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和範疇的中心線索,是理解他們的鑰匙

③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認識方法。

④承認不承認對立統一規律以及是事物發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和鬥爭焦點

26.(論)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含義 及二者的辨證關係

答:矛盾對立和統一的兩重關係決定了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即同一性和鬥爭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繫、相互吸引的性質,他包含兩方面的的含義。1)矛盾雙方互相依存2)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滲透、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②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性質。③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結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種相反的基本屬性,它們在矛盾運動中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統一性的相對的。矛盾的鬥爭性是絕對的。 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對性是指它的條件性。3)矛盾的統一性和鬥爭性是相互聯結、不可分離的。

27.(04年論述)內因和外因含義及其意義,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重要意義

1.內因:指事物的內部矛盾。

2.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內因和外因的辨證關係

內因和外因的關係:A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和根據。B。外因是事物變化的作用。C.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試用唯物辯證法關於內因和外因辯證關係的原理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爭取外援結合起來的正確性。

答: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指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唯物辯證法關於內因和外因辯證關係的原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主,對外開放、爭取外援為輔結合起來的哲學原理。因為內因是根據,所以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為主;因為外因是條件,所以,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爭取外援為輔;因為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須把獨立自主和爭取外援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加速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

  在內因和外因關係問題上的形而上學觀點是錯誤的。"外因論』只講外因。不講內因,在實際工作中是盲目引進的錯誤;只講內因,不講外因,在實際工作中是盲目排外的錯誤,都是應該加以反對的。

28.:也就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

共性和個性的關係:1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體現共性。2、共性統攝個性,共性離不開個性。

2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係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30.簡述 度的含義及其

① 度:指事物的質和量的統一。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限度。

②把握度的意義:1)在認識上,只要把握了度,注意質的數量限度,才能准認識事物的質。2)在實踐上:只有把握了度,才能提出知道時間活動的正確準則,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

31.原因和結果的關係:對立統一①對立(因就是因、果就是果)②統一 原因和結果A、相互依存B、在一定條件下轉化C、相互作用

32.(常考 單選)一果多因:多種原因影響下。造成一種結果。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證統一的,把二者割裂開來,就會導致形而上學機械決定論或唯心主義的非決定論。

形而上學機械決定論:一切必然,否定偶然。

唯心主義的非決定論:一切純粹偶然,否定必然。

34.說明本質和現象辨證關係原理,以及認識這原理對我們認識事物的指導(考3次論述2次簡答重點題)

答:①本質和現象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一、本質和現象是相互區別、相互對立的。表現在:1)現象是事物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繫,暴露於事物外部,可以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在聯繫,藏於事物內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過理性思維才能把握。2)現象是個別的、具體的、是多種多樣的,本質則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共同的東西3)現象是多變的,易逝的,本質則是相對穩定的、相對平靜的。二、本質和現象又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1)本質不能脫離現象,任何事物的本質都要通過這樣那樣的現象表現出來,不表現為現象的純粹本質是不存在的。2)現象不能脫離本質任何事物的本質,任何現象都從一定的方面表現著本質,真相從正面直接地表現本質,假象從反面歪曲本質,不表現本質的純粹現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質和現象不是並列關係,本質決定現象,是現象存在的根據、現象的產生和變化歸根結底以來於本質的。

掌握本質與現象辨證關係的重要意義。1)本質和現象是有區別的、對立的,對事物的認識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有必要通過科學研究揭示的本質 2)本質和現象是統一的。要對大量的現象進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本質的正確途徑

35.規律的含義和特點。

含義:規律--指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繫

特點:A、客觀性B、普遍性

36.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說明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03.05論述)

答:1)起源: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性勞動的產物 2)本質 :意思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物質器官,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識是社會的產物。3)作用:意識對物質的作用必須通過物質實踐活動才能實現,要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具有必要的物質手段。

37. 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關係:

A,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尊重客觀規律。B,認識規律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二者缺一不可

38試用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原理。論述社會主義建設中把科學態度和革命熱情結合起來的重要意義?(03.06.0論述)

(07論述)試用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原理。對我國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

答: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規律是指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主觀能動性是指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關係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尊重客觀規律;認識客觀規律、利用客觀規律,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辯證唯物主義關於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辯證關係的原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把科學態度和革命精神統一起來的哲學依據。一方面,講科學就是說在尊重客觀規律,講革命熱情就是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加速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將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割裂開來的觀點是錯誤的。只講革命熱情,不講尊重客觀規律,是實際工作中的左傾盲動主義、坐等觀望,都是必須加以反對的。

40.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A,物質決定意識。B,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41論述:試用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的原理論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P84

答: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意識是指高度發達的物質→人腦的機能、客觀存在的主觀印象。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的原理:是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物質文明的精神文明二者關係的哲學依據。一方面,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物質文明,就沒有一定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方向和保證,沒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成果就會更喪失。總之,二者互為條件、互為目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正確處理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才能把社會主義建設好,反之,社會主義就會走向斜路。

42.唯心主義:否認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43.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第二章

1.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個觀點是:實踐的觀點

認識是在勞動實踐中產生的.

2.實踐和認識的含義及關係

1.實踐:指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

2.認識:指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實踐和認識的關係A,實踐決定認識。B,認識對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

關係: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②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性作用③認識對實踐有能動作用④正確認識指導實踐取得成功,反之失敗

3. 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性作用:①認識是實踐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4. 主體:指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人(認識主體的結構個人,群體,人類整體)。認識主體的屬性包括自然性,社會歷史性,能動性.

5.客體:指進入主體認識範圍的客觀規律 .認識客體的屬性有可觀實在性,對象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6. 主體和客體的關係:A,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最基本的關係) B,認識和被認識的關係

7. 感性認識:指認識的初級階段,是主體對事物的個性的反映,分為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

8.理性認識:指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主體對事物的共性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全體和本質.。

9. 感性認識不同於理性認識的特點是:主觀性。 理性認識包括:1、概念2、判斷3、推理

10.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係: A,感性認識是理性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 B,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發展和升華(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 C,感性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感性認識中有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中有感性認識的成分)。

11. 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①必須有正確的思維方法。②感性材料是豐富的全面的、不是零散的

12.認識的兩個飛躍:第一個: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第二個飛躍:理性認識到實踐(理論付諸實踐)

13.認識的反覆性原理。並用這一原理說明社會主義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04.06.07論述)

①認識的反覆性 是由以下原因決定的。一、從客體考察1)事物是矛盾統一體。矛盾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點和情況2)事物矛盾有展開和發展的過程,事物本質不是開始就暴露,要經歷過程逐漸暴露出來3)任何事物都是具體的,存在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使得人們的認識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限制。客體的這些特點,決定認識的反覆性。 二、從主體考察:人的認識受主體的生理因素。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及其立場、觀點、方法的限制。主體的這些特點決定,必須經過實踐到認識、再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反覆。才能獲得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

14.完整的認識過程:

實踐--認識—實踐

15.簡述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含義

答: 客觀性: 1)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賴於主體,不以來於人類的客觀內容2)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 絕對性:1)真理是事物及規律的正確反映與客觀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認識,是無條件的、絕對的。2)真理是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才存在是絕對的。 相對性:1)廣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對客觀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確認識,需要擴展。2)深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對客觀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層次的反映,有待於深化

16.(03論述)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一的原理,加以說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答:一、真理既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是絕對和相對的。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關係:①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相互包含、相互滲透。③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二、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意義:①馬克思主義是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一②馬克思主義正確反映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規律。具有絕對性的一面 ③馬克思主義沒有窮盡一切事物的規律,需要發展,具有相對性的一面。 總之:馬克思主義真理具有絕對性,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它,作為指導思想,同時它又具有相對性,所以我們必須在實踐中豐富它,發展它,既堅持又發展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

17.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8.(07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與黨的群眾路線一致性及堅持方法和意義。P128

答:①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到群眾中去「就是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也就是實踐—認識—實踐不斷循環往複的過程,這表明群眾路線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認識論是完全一致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在實際工作的運用

②人心決定一切,我們要永遠不脫離人民群眾,和人民群眾在一起,在新的歷史時期,仍然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仍然要堅持問人民謀利益這個根本前提出發,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實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振興中華的偉大歷史任務。

19.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實事求是

20.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要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21.認識的目的全在於運用

22.真理的功能包括指導實踐,再認識,教育與激勵

第三章

1.(考5次單)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1、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

2.(07論)用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說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P132

答:①A、地理環境是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地理環境主要通過影響生產的發展、直接、間接地制約發展。人們依賴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就必然影響社會的發展。B、人口因素也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一定數量的人口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必要前提,人口狀況能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②環境與人口問題的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人口多,資源少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③戰略為:必須保護環境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合理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3.(05.06年簡)簡述人口因素對社會的影響P133

答:人口因素也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對社會起著制約和影響的作用。主要影響有:①一定數量的人口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必要前提,沒有物質生產就沒有社會的存在和發展。

②人口狀況能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只有物質與生產相適應的人口狀況,才最有利於促進社會的發展。

4.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 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社會意識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從社會主體的範圍來看氛圍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屬於意識形態範圍的思想體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和絕大部分社會科學,他們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經濟基礎並為之服務,在階級社會裡巨頭一定的階級性.非意識包括自然科學,語言學,邏輯學等.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1社會意識的內容來源於社會存在,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變化.社會意識受反映者的立場觀點方法的影響和制約.)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

5.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含義及其表現P136

答: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被社會存在是決定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發能動性和獨特的發展規律,他的發展與社會存在的發展,並不總是保持一致和平衡。

②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1]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變化發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 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3]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4]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5]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或能動性是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重要表現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6.(簡)生產力的含義和生產關係系統的要素

答:①生產力,指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現代生產力系統的要素:1)獨立的實體因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2)運籌性的綜合因素(分工協作,經濟管理,預測決策)3)滲透性因素(主指自然科學)4)準備性因素 (主指教育)

7. 生產關係:指人們在生產中發生的經濟關係

8.(單選)生產關係範疇: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

9.生產關係內容:1、生產資料的所有形式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3、產品的分配方式

10.(多選)生產資料的所有形式影響生產關係的表現:

A生產資料的所有形式是生產勞動得以進行的前提

B生產資料的所有形式決定整個生產關係的性質

C生產資料的所有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

D 生產資料的所有形式決定產品的分配方式

11.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關係: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與之相適應;

2、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時就對生產力起促進作用,當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的時候,就對生產力起阻礙作用。

12.(06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辨證原理及其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義

03.論試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辯證關係的原理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

答:一、1、生產力是指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三大要素。2、生產關係是指人們要生產中發生的一定經濟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生產中人和人的關係、分配形式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是: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改變 是自發過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2、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就對生產力具有促進作用;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就對生產力起阻礙作用。

意義: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辯證關係的原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改造的哲學依據,一方面,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是和生產力相適應的,對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又存在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薄弱環節,因此,必須加以改革。只有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對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才能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發展。

在實際工作中,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絕對適應,從而否認改革的必要性是錯誤的;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絕對不適應,從而否定社會主義道路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13.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

A,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性質和變化。

B,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適應經濟基礎的時候,就對經濟基礎起促進作用;當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時候,就對經濟基礎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14.社會形態的劃分(都是馬克思提出來的):1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2、三種社會形態的劃分

15.(考4次單選) 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根據 生產關係的不同性質 劃分

16.(多)依次更替的五種社會形態:a原始社會b奴隸社會c封建社會d資本主義社會e共產主義社會

17.馬克思根據社會主體的人的發展狀況,把人類歷史分為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前面發展階段

18.社會形態的序列: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

19.(04論)為什麼說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答:社會形態的發展也象自然界一樣,是客觀的、物質的、辨證的過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①因為每一代人在社會上開始生活時,所遇到的都是現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任何人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②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引起的社會結果。是自己想不到的。是不為人的意志轉移的。 ③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生產的水平,就是認為側蝕力決定生產關係作為社會的經濟基礎又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歷史發展中唯物主義因果決定論,或稱歷史決定論

20、為什麼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答: ①這兩對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貫穿於每一個社會的的始終

②這兩對矛盾制約和決定著其他各種社火矛盾,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面貌,決定著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和客觀趨勢,決定著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

21.社會階級的分化的根本的原因啊: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出現,剩餘產品的私有制。

22.階級是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3.階級首先是個經濟範疇

24.階級鬥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25.革命的首要基本標誌: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裡轉移到革命的進步解決手裡 ,社會革命是階級鬥爭的最高表現,三種形式經濟,政治,思想鬥爭.

26.革命的根本問題:國家政權問題

階級就是在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生產一起中處於不同地位的各個社會集團,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27.(06簡)社會改革的含義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答:①含義:是在一定社會制度下,為了解決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的某些部分或環節,使該該社會制度得到持續存在發展或自我完善而對社會體制進行的改善與革新

②作用:1)社會改革可以鞏固新生的社會制度次序存在並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2)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前,社會改革為新的社會制度的誕生作量變和部分質變的準備3)在社會經濟、政治等社會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伴隨著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變更

28.(04.06論)社會革命與社會改革的區別

答:都是為了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從而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運動. 第一,社會革命是用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後的社會制度,是社會形態的根本性質變;社會改革則是對同一社會制度的社會體製做某種程度的調整,是同一社會制度的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第二,社會革命是由被統治階級發動的,目的在於推翻反動統治階級的國家政權;社會改革則是由統治階級或統治階級內部的某種社會勢力、社會集團發動的,目的在於維護、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第三,社會革命往往採用武裝鬥爭、暴力革命等形式;社會改革一般地說不需要採用這種形式。

29.論 說明我國當前進行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①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就是立足本國國情,總結實踐經驗,根據生產力的現實水平和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自覺調整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不適應的部分,從而使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各方面的進步。

②我國改革之所以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它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地得到解決,也就是說改革並不改變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變社會的根本性質,不是否認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和優越性。而是革除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中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部分和環節,改革的目的是興利除弊,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加成分的發揮出來。

30. 廣大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的發展決定力量,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分歧

31. 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的發展的作用:①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人民群眾是物質精神的創造者 ③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2.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

33.文化是人和社會的具體存在方式.有3個特徵:創造性,自由性,兼容性.文化的社會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假話,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有促進社會發發展的功能,具有認識功能.

34.人民群眾是指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

35.群眾觀點是物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包括人名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

36一切為了群眾是群眾路線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一切依靠群眾是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方針,也肆群眾路線的基本工作方法.

37.推進黨的作分建設,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第四章

1.商品經濟的出發點是商品 ,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出發點是商品

2.商品是:1、用來交換勞動產品2、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

兩種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換,原因在於他們在生產中都耗費了無差別的一般人類活動。

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商品最本質的因素是商品。

2.什麼是商品經濟,它存在和產生的條件是什麼?P182―――

答:商品經濟: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稱

①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就是商品經濟。

②商品經濟存在和產生的基本經濟條件:1)社會分工的產生和存在(一般條件和基礎)。2)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或兩種屬性

4.為什麼說商品價值體現了商品生產者的經濟關係

答①商品價值的概念:"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②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屬性,在商品交換中,一般人類勞動才形成價值。因為,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不同的所有者,交換的雙方各有自己的物質利益,因此在相互交換產品時,需要計算生產時耗費的勞動量,而且要等價交換。 ③3抽象勞動是指撇開各種勞動具體形式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係。

5.創造具有使用價值的是:具體勞動-(勞動的自然屬性)

6.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創造新的價值:抽象勞動:-(勞動的社會屬性)

7.價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勞動:即活的抽象勞動

形成商品價值的抽象勞動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叫做商品的社會價值,取決於生產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

8.(多選)商品的價值量是怎樣決定的:a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b與生產該產品的部門勞動率成反比 c複雜勞動換算為簡單勞動的計量

9.(多選考3次)單位商品的價值量:①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

②與生產該產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③取決於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

貨幣的本質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的等價物的商品。

與商品的賒購賒銷相聯繫的貨幣職能是支付手段。

10.貨幣最基本的職能

答①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最基本的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②貨幣價值尺度職能 :是指貨幣用來衡量和計算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社會尺度

山炮貨幣流通手段職能:是指貨幣起著商品交換媒介的作用

11.金屬貨幣在流通情況下,通貨膨脹不會發生

12.(03.論)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答:①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②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的表現:1)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不符合社會需要,全部銷售不出去,他的勞動不被社會承認,私人勞動就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2)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只能部分銷售出去,或者他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大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私人勞動就只能有一部分轉化為社會勞動,其餘部分則得不到社會承認,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

③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因為這一矛盾決定著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能否轉化為社會勞動,或者私人勞動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社會勞動,決定著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的地位,以及贏利或虧損的程度,從而決定著他們在兩極分化的命運

13.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

14.(05論)論述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中的作用

答:①.價值規律本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又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客觀必然性的實現。

這種必然性越是得到貫徹和實現,越是表明價值規律在發揮作用,商品經濟順利發展

②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中的發展作用:1)調節資源配置2)促進社會發展3)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分化

15.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決定性前提:勞動力成為商品

16.貨幣和資本的關係:只有增殖自身價值的貨幣才是資本

16.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所決定

17.(04論)如何理解勞動力商品價值決定及其包括的歷史和道德因素

答:①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所決定。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1)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2)是勞動者繁育後代,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3)是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養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

②包括的歷史和道德因素:僱傭 勞動者必要的生活資料的種類和數量,要受一定 歷史條件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各個國家風俗和習慣制約。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必要生活資料的種類和數量的增加,質量和結構發生變化,勞動力價值的物質內容也會增加。

18.(06論)剩餘價值是怎樣產生的,他的本質是什麼?

答:①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1)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2)是生產剩餘價值即增殖過程,是勞動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②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1)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2)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

③剩餘價值的產生是:由於資本家把僱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以上,從而勞動力所創造的全部價格,超過勞動力的價值價值增殖過程就實現了,這就是價值增殖的秘密。

19.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國家制度-----分為 國體和政體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就是資產階級為實現其階級專政而採取的統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種相關制度的總和。包括資本主義的國家制度,政黨制度,選舉制度,三權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國家制度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核心。

根據政權機構的構成形式不同主要有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2種形式。

君主立憲制分為議會制(英國)和二元君主制2種(約旦)。

民主共和制是由選舉產生的政權機構和國家元首掌握權利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比較完備,成熟,典型的資本主義政體形式。

民主共和制分為議會(德國,義大利)共和和總統共和制(美國)。

法國半總統共和制,瑞典實行委員會制。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主要有三種類型一黨,2黨(美國),多黨(法國,義大利)。

資本主義的議會制度主要職權是立法權,財政權,監督權。

20.利己主義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

第五章

1.貨幣資本是:①以貨幣存在的資本②產業資本循環的第一種職能(購買階段)

③用來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剩餘價值作準備的資本、

產業資本包括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

2. 產業資本循環的購買階段。是貨幣資本形態轉化為生產資本形態

3. 產業資本循環的銷售階段。是商品資本形態轉化為貨幣資本形態

4.簡述:產業資本在循環中採取的不同的職能形式所執行的職能

答:產業資本循環的過程中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分別執行三種不同的職能

①貨幣資本的職能:用來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剩餘價值的生產作準備②生產資本的職能是使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包含價值與剩餘價值的商品③商品資本職能:通過商品銷售,使包含在商品價值與剩餘價值得到實現

5. 產業資本循環的購買(第一)階段和銷售(第三)階段是貨幣資本的流通過程

6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速度:就是生產資本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平均周轉速度。

總周轉速度包括①、固定資本的佔比例②流動資本的佔比例③固定資本組成部分的周轉速度 ④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

資本周轉的時間是指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總和。

7.社會總資本:相互聯繫、相互交錯的的各個單個資本的總和

社會總產品從價值形態上看包括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餘價值,

8.考察社會資本核心問題是:剩餘價值的產生

9.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10生產成本:可變資本和不可變資本的耗費 ①所費不可變資本的價值②補償可變資本價值

11.資本主義的在生產成本是①生產成本是商品銷售價值的最低界限②價值中的C+V部分③品生產中實際耗費的成本

資本生產時間包括勞動時間,自然對勞動對象發生作用的時間。停工時間,非勞動時間

12.社會總產品的實現①產品的各個部分在物質上得到替換②社會總產品從價值上得到補償

13.社會總產品的補償①架子補償②物質補償

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經歷的階段一般是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危機階段的特點:商品銷售困難甚至被銷毀,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倒閉,貨幣信用制度被破壞,工人大批失業。

14.資本周轉的速度與時間(成反比)次數(成正比)有關係

15. (多選) 例如:勞動資料屬於:1、不變資本 2、固定資本 3、生產資本 4.產業資本

16.生產資本按照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劃分為①固定資本②流動資本

17.一般情況下利潤率—小於剩餘價值率

資本主義利潤率反映預付可變資本的增值程度。

18.(03論)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

答:①平均利潤的形成是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②各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和周轉速度不同,會有不同的利潤率。③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各部門資本家必然展開以資本轉移為特徵的部門之間的競爭。④通過資本轉移使各部門的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從而使價格漲落,引起利潤的升降,使部門利潤率趨於平均,形成平均利潤。⑤平均利潤是全社會的剩餘價值總量和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一定量的預付資本按平均率獲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無論在質上還是在量上都發生了變化。

19當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的時候:掩蓋了利潤的本質和來源

20.論述為什麼說生產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它就是價值的轉化形式

答:①生產價格是在價格的基礎上形成的。②從全社會來看,平均利潤總額和剩餘價值的總額是相等的,商品生產價格的總額與價值總額也是相等的。③生產價格的變動歸根結底是由價值的變動引起的。

21. 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資本家可獲得:平均利潤和超額利潤

22.個別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就有了:超額利潤

23. 超額利潤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之間的資本主義關係。

24.商業資本是:①處於流通領域的資本②商品資本獨立化形式③採取G---W---G的運動方式④為銷售服務⑤參與利潤平均化的資本

商業資本的職能是通過商品銷售,實現其中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25.資本主義社會商業資本執行的是產業資本的:商品資本職能

26.商業資本的作用

答:①商業資本的存在有利於產業資本家提高經濟效益 ②商業資本的存在有利於節省流通資本③商業資本的活動,可以加速產業資本的周轉④商業資本的活動可以縮短流通時間。

27.剩餘價值的形式:①產品利潤②商業利潤③利息④銀行利潤⑤地租

28.商業利潤來源於: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29.商業利潤:就是商業資本家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

30.借貸資本的本質:是為了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

31.什麼是利息,它的本質和來源

答:①利息就是只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而借貸給資本家的那部分剩餘價值。 ②本質:職能資本家通過使用借到的貨幣資本,從事生產經營所獲得的平均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利潤。利息就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平均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③其來源歸根結底是生產部門是僱傭工人是創造的剩餘價值,而利息體現著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僱傭工人的經濟關係,又體現著借貸資本家同職能資本家之間共同瓜分剩餘價值的經濟關係。

32.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時,利息率與平均利潤率在:同一方向上發生變化。

33.銀行資本利潤率:①銀行利潤與自有資本的比率②通過競爭和資本資本在不同部門實現轉移③相當於平均利潤。

銀行資本包括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

34.銀行資本家獲得的利潤是:僱員在剩餘時間內創造的剩餘價值。

35.銀行利潤?①平均利潤②貸款和利息的差額③剝削剩餘價值④剝削剩餘時間

影響利潤率高低的因素:剩餘價值率的高低,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資本周轉速遞的快慢,不變資本節省的狀況。

36.銀行資本家向銀行投資,在於獲得利潤,相當與平均利潤

37.股票體現著股份資本的所有權,股票價格是股息收入的資本化與股息成正比,與銀行存款利潤率成反比。

股份公司的組織結構一般包括權利機構,監督機構,經營管理機構。股份公司是以資本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為前提的。

38.資本主義農業中剩餘價值的表現形式:1、級差地租2、絕對地租3、平均利潤4、超額利潤

39. 級差地租是農業工人所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一部分剩餘價值

40.什麼是級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答①形成級差地租的原因是對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 ②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使得經營優等和中等地的農業資本家都獲得形成級差地租的超額利潤 ③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使資本主義農業中可以長期穩定地獲得形成級差地租的超額利潤。

41.級差地租形成的條件有:①土地的肥沃程度②土地的地理位置

42.絕對地租是:農產品價值和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是由劣等土地所生產的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所決定的。

租種劣等土地需要繳納的地租是絕對地租。農業資本家租種劣等土地不繳納極差地租,需繳絕對地租。

43.土地私有制的壟斷是絕對地租形成的原因。

資本主義地租體現的是農業資本家,農業僱用個人,大土地所有者階級之間的關係。

44.土地價格是資本化的地租,和地租量成正比變化,和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

第六章

1.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分為: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2.壟斷組織形式有:①卡特爾②辛迪加③托拉斯④康采恩

3.20世紀後半葉,壟斷組織的公司的新形式是:混合聯合公司。

4.金融寡頭在經濟統治上是通過「參與制」實現的

5.金融寡頭在政治上的統治主要是通過「個人聯合」

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自然而然走向壟斷。

6.壟斷競爭同自由競爭的不同:①競爭的目的不同 ②手段新的變化③競爭激烈程度和後果不同④競爭的範圍不同、

7、(03.06.07簡)壟斷利潤的來源?它是如何實現的

答:① 來源:1)來自對本國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2)壟斷資本獲得非壟斷企業的利潤3)海外利潤,4)再分配收入等,壟斷資本所獲得的高額利潤,歸根結底來自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剩餘價值。②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壟斷組織只等的壟斷價格來實現的,壟斷價格是壟斷組織銷售或購買商品時,憑藉其壟斷地位規定的,旨在保證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壟斷價格分為: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

8.壟斷高價:指壟斷資本在出售自己產品時,規定超過商品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

9. 壟斷低價:指壟斷資本購買生產資料時,規定低於其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

10.壟斷價格不會增加價值總量

11.(04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

答: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即資本主義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

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歸根結底仍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和結果。1)一般壟斷的產生,促進了生產社會化的發展,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2)社會化大生產本質上要求按照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全社會範圍內組織、計劃、協調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私人資本不能適應這種要求。,在這樣的條件下,必須由國家出面,利用政權的力量來協調各方面的關係。維持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運行,於是就出現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是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存在和發展。

12.(03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壟斷資本主義大力發展的原因

答:①靠私人壟斷資本的力量,無法滿足大規模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巨額資金②在一些大規模公共設施建設上,私人壟斷資本無能為力或不願意投資建設③一些大型、基礎性、前導性的科學研究項目,也是私人壟斷資本不願意涉及的領域 ④日益嚴重的生產過剩問題僅靠私人壟斷資本難以解決 ⑤社會化生產的發展要求國家出現進行某些宏觀經濟調控 ⑥在經濟利益關係的調整方面,國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來越重要。

13(多選).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①國家直接掌握的壟斷資本,(國有經濟,國有企業) ②國家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內部的結合。③國家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外部的結合

14.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屬於:國家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外部的結合

15.資本主義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與調節的總任務:促進市場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

16.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調控方式與手段:①直接團結②控制③介入

17.資本主義國家對民間經濟的間接調節與控制,主要是運用經濟手段

18.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宏觀調控的主要政策:國家調節市場,時常引導企業"

19(05.06.03論)試分析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調控貨幣量的主要手段

答: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主要運用所謂的三大手段來調節和控制貨幣量

①公開市場業務,即由中央銀行在貨幣資本市場上公開出售或收購有價證券,從而減少或增加貨幣流通量 ②最低準備金率政策,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有法律規定的儲備金制度,也就是商業銀行要把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中央銀行,以保證金融秩序的穩定。法定準備金率的提高或降低,會減少或增加流通量。③再貼現利率政策,商業銀行可以把手中未到期有價證券拿到中央銀行去再貼現,如果再貼現利率降低,商業銀行就會拿出更多的有價證券去貼現,這樣流通中的貨幣就會增加,,反之則反

20、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對外經濟聯繫的重要方式以:商品輸出為主

21.資本輸出的形式有多種,從資本形態上來看:①借貸資本輸出②生產資本輸出。

主體來看: ①私人資本輸出②國家資本輸出

22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一個重要經濟現象和特徵.:資本輸出

23.(多)資本輸出的作用和後果:a為過剩資本找到了出路,獲得大量海外高額利潤和利息b 在控制輸入過經濟、政治及社會生活各方面。c、輸出國擴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d、資本輸出使金融資本在世界範圍內實現統治e、緩和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矛盾的手段

24.除了跨國公司以外。當代壟斷組織的另外一個主要形式:國際壟斷同盟

2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輸出的新特點:發達國家相互間投資大幅度增加

26.(論)試述近二十年來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加快的原因,及在經濟全球化中加強國際經濟調節的必要性

答:①1)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是主要原因是新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和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加強了國際經濟聯繫。2)國際貿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各國都有發展國際經濟關係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3)國際資本流動的大幅度增加,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吸引外資發展本過經濟,發達國家的過剩資本也需要一個出路,此外,發達國家相互鍵的投資也在增加

②國際經濟調節的必要性: 1)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聯繫日益緊密,國際間的經濟聯繫日趨複雜,需要協調和制約。2)沒有有效的協調和制約,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和大量壟斷組織的競爭會早成經濟動蕩和生產力的破壞,甚至導致波及全球的危機,因此,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必然要求對國際經濟進行調節

27(論)為什麼會出現全球化的趨勢,表現有那些?

答:①出現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原因:1)新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2)國際貿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3)國際資本流動的大幅度增加。

②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集體表現:1)生產的全球化:產領域的國際分工和協作不斷加強,並由按照部門實行專業化分工發展到按工藝和生產階段實行專業化分工。2)貿易全球化:際間的產業轉移,現代高效率大批量生產、對他國產品需求的增加,新的更便捷、更靈活的貿易方式以及國際協調對貿易限制的減少。3)資本的全球化: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輸出意味著資本國際化開始出現,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以從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資本全球化的趨勢

第七章

1.最早的空想主義出現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初期發展階段

早期空想主義的代表作英國莫爾的《烏托邦》義大利康帕內拉的《太陽城》。.

2. 19世紀初期的歐洲三大社會主義者:①法國 聖西門②法國 傅立葉③英國 歐文

3..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三大空想主義的思想

4.馬克思主義理論組成①科學社會主義理論②辯證唯物主義③歷史唯物主義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無產階級革命的形式暴力(主要形式)和非暴力(和平)。

5. 無產階級不同於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類型的革命 原因

答:①無產階級革命是要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②無產階級革命是要消滅剝削和階級統治的革命 ③無產階級為絕大多數謀利益的運動 ④無產階級是不斷前進的歷史進程

6.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俄國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三個階段: ①進一步鞏固蘇維埃政權時期②戰時共產主義時期③新政策時期

7.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對社會主義的探索:①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②計劃經濟的建立和發展③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項事業的建設與發展

8.中國成功的革命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9.簡答 社會主義制度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的貢獻

答:①社會主義作為現實存在的社會制度在世界上,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演進②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在世界的擴張 ③社會主義力量堅定的支持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推動著和平與發的世界時代潮流④社會主義引導著世界人民的前進方向

10.論 東歐巨變,蘇聯解體中,我們得到什麼認識。

答:放棄了科學的社會主義道路,放棄了共產黨的有效領導,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結果使得已經相當嚴重的經濟,政治,社會,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釀成制度巨變,國家解體的歷史悲劇。

11.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

12.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保證:無產階級專政,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是共產黨的奮鬥目標和政治任務。

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質是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掌握國家政權,是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國家。

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領導核心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

13.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基礎:工農聯盟

無產階級專政的最終目標是消滅剝削,消滅階級,進入無產階級社會。

14.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

15.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特徵:①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的公有制②根據社會需要對社會生產的計劃管理和調節③勞動者生產的社會總產品經過一定扣除後,對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④商品經濟消亡。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消失。⑤國家開始消亡,但尚未消亡

16.鄧小平把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①解放生產力,②發展生產力。③消滅剝削④消除兩極分化⑤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17.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①這些國家具備一定程度的社會化生產力,是社會主義革命建立和發展的物質基礎。②和這些國家發生社會主義於革命時的客觀形勢和條件,使得他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能夠取得革命成功

18.(論)為什麼說必須充分認識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答 ①在這些國家大力發展生產力,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②在這些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③在這些國家是建設和發展是與資本主義並存的環境下,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中曲折前進,面臨著國際環境的嚴峻考驗。④在這些國家的執政黨和廣大人民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對社會主義建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利用,需要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

19.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原因

答:①各國在革命時,生產力和社會發展階段不一樣。決定了發展道路的特點不同。②各國的歷史、文化、國情不一樣。③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各國都在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20.如何更好的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

答:①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 ②探索要從本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原理同實踐結合 ③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要吸收一切人類文明成果

21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原因

答:①社會主義作為嶄新力量的社會經濟制度,其成長過程必然不會一帆風順 ②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運動,推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社會發展 ③世界政治勢形錯綜複雜的發展變化,國際經濟秩序和割據的變化演進

22.馬克思政黨是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產物。政黨的政治發展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

23.馬克思政黨產生的條件:①是工人運動的發展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傳播

24. 工人運動的發展是馬克思政黨產生的階級基礎

答:1847年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馬恩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工人運動相結合建立的第一國際的黨組織。1869年成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是最早的在一個國家裡建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1898年,列寧把馬主義同俄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建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1921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罵了四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各的產物。

25.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是由其歷史地位決定的

答:①工人階級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的產物,與先進生產方式相聯繫,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階級。②工人階級是資本主義中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他們與資產階級直接對立,具有革命徹底性,只有他們能肩負起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社會主義新社會的任務。③工人階級會在鬥爭中不斷成熟,從自在的階級走向自為的階級。

26.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最高綱領和最終奮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27. (宗旨)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為人民謀利益的黨

28.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

29.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堅強領導體現在:①思想領導方面②政治領導方面③組織領導方面

30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首要內容:堅持黨的領導

31.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的改變任務和永恆話題。

第八章

1.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是全部社會歷史的物質基礎是:社會生產力

2.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條件和基礎是: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

3.新的社會制度具有優越性的集中表現:新社會比以往的社會更高的社會生產率

4.共產主義社會公有制的建立,個人消費品相應實行:按需分配

5.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和特徵: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6.共產主義社會,人民的勞動具有:直接的社會性

7.馬克思著作中說的消滅階級是指:消滅剝削和被剝削階級的差別與對立

8.社會階級的消滅是:以生產高度發展的階段為前提

9.恩格斯說 國家不是被「廢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10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表現在:

①人們樹立了高度自覺的勞動態度,遵守社會紀律、團結互助,誠實友愛。②人們擺脫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觀念的束縛。③不拿報酬地為公共利益工作成為普遍現象

11.共產主義社會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12.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①擺脫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和階級壓迫的束縛。②人們完全擺脫了舊式分工 ③人們完全擺脫僅僅是謀生手段的勞動束縛。④人們完全擺脫了接受教育和訓練的限制

13.共產主義社會,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每個人的自由發展

14.共產主義的兩個階段:①社會主義(第一階段或低級)②共產主義(第二階段高級)

15.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共同基本特徵:

答:①實行公有制 ②生產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勞動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③產品分配。按照有利於社會發展和實現勞動人民利益的原則進行。 ④消滅剝削制度,建立和諧。 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集體主義為意識的核心。

16.為什麼人類社會歷史必然發展到社會主義

答:①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社會也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的。③社會主義制度,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廣闊道路

17.(論)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特點

答:①以往不同性質的社會形態的過渡和更迭。不是通過舊社會形態內部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原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逐步調整和成熟中實現的。 ②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是同一種社會的來年各個成熟程度不同的階段,它們都是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制度,二者之間不存在對抗性矛盾,因而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只是從不成熟的共產主義社會發展到成熟的共產主義社會,表現為同一社會內部的過渡和變化。

20.為什麼說實現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

答:①共產主義事業是崇高理想與科學思想的統一 ②共產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

21.為什麼說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長期過程

答:①實現共產主義要在實踐中長期探索 ②社會主義的充分發展和向共產主義的過程需要經歷長期的實踐過程 ③經濟落後國家實現共產主義需經更長的實踐過程 ④共產主義在世界範圍的實現是長期、曲折、複雜的歷史過程。

22.人們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面貌的預見和期望是:社會理想

23、我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和歸宿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24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人民的歷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2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

答①經濟建設:就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

②政治建設:就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③文化建設:就是以馬克思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④社會建設:就是要以解決人民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


推薦閱讀: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讀後感
十天共讀一本書——《馬克思靠譜》
馬克思《資本論》總導讀
三分鐘愛上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要論精選》第六章 社會形態

TAG:馬克思主義 | 原理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