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分類與造型樣式

佛像的分類與造型樣式

鑒定和研究佛教文物,首先碰到的問題是認不清表現的是誰,是什麼內容。佛教造像內容龐雜,形象眾多,使人眼花繚亂,實際上,各類造像的規律還是很強的,各造像都是遵循著其天國階次,或者說神格來塑造的。有的造像,說不上是佛還是菩薩,不倫不類,形象怪誕,獨出心裁,往往可能是偽作。可見鑒定造像時必須弄清楚一些最基礎的佛教常識。 佛教造像按其在佛國視覺形象,不論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如來相:釋迦佛、旃檀佛像、燃燈佛、彌勒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盧舍那佛等。 菩薩相:觀音菩薩(含度母)、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八大菩薩、思惟菩薩像(或彌勒、或釋迦太子)、菩薩形的阿彌陀佛(長壽佛)等。 天部諸神:四天王、梵天、帝釋、韋馱天、摩利支天等天部諸神。 憤怒神像:佛、菩薩所化現的各種憤怒像和其它各種忿怒形的諸神。 比丘相:羅漢、祖師、弟子、布袋和尚,地藏菩薩等。 其它神怪:西藏本地諸神、財神,羅喉星、墓葬主、各種吉祥動物等。 人間相:長壽老人、各種供養人、施主等。

如來相 如來相的特徵:如來即釋迦佛的另一稱呼。不管什麼佛,只要是佛的階次,就一定頭上有肉髻,有右旋螺發或水波紋佛發,兩眉之間的白毫可有可無,即僅從頭部也可分辨出是不是佛陀。(圖1) 佛陀一般不戴冠,但9世紀後屬於密宗系統的佛陀像,也有將佛陀頭上加上冠,但佛發仍是高肉髻和螺發。(圖2) 佛陀的大衣在早期,均為通肩式和袒右肩式,這兩種大衣一直到今天仍為西藏系的佛教造像所繼承,是藏傳造像的主流大衣樣式。(圖3-4) 但漢傳佛像則不然,北魏晚期造像由於受文人士大夫穿著的影響,多穿所謂褒衣博帶式大衣,以後又發展出所謂雙領下垂式等。(圖5) 只要是具備佛陀的高肉髻、著大衣的造像(不可以袒裸上身),不論是何尊佛,都屬於如來相,統稱為佛像既可。 三佛:在我們參觀佛寺時,常常看到在大殿內三尊佛像並排而坐。不論漢傳、藏傳佛教,當供奉三佛並坐時,一律都是如來相。諸佛可從手印和標識以及座次來確認。 三世佛∶燃燈佛(過去)、釋迦佛(現在)、彌勒佛(未來) 三方佛∶阿彌陀佛(西方)、釋迦佛(中)、藥師佛(東方) 三身佛∶盧舍那佛(報身)、毗盧遮那佛(法身)、釋迦佛(應身) 這些佛沒有太多的固定標識,阿彌陀佛一般是雙手重疊置膝上作禪定手印(圖6 );毗盧遮那佛雙拳握抱,兩手食指相併,稱智拳印(圖7);藥師佛右手往往捻一藥丸,或左手托一小缽(圖8);其它的佛或作說法印或作施無畏印。按佛經上說,只要有降魔印、說法印、禪定印、施無畏印、與願印等基本手印,各佛都可通。(圖9-12)

旃檀佛像:佛經說優填王是用牛頭旃檀木(木質的一種)造釋迦像,稱為優填王像,為立像,其胸前有如樹輪一樣的衣紋,多為木雕,至今日本京都清涼寺還完好的保存著中國北宋雍熙二年(965)張氏兄弟所造的旃檀像,傳世品以明清所造為多。(圖13) 藏傳佛像也喜仿此典故作銅旃檀像,樣式也仿木雕像 。(圖14)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至於佛經上形容釋迦佛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許多「相」、「好」在造像上是無法具體表現出來的。一般只有所謂「眉間白毫相」、「頂髻相」(即肉髻)等,能明確顯示出來。(圖15 ) 第五相中所謂的「手足指縵網相」,也稱「鵝王掌相」說佛陀的手、足指間有縵網相連,像水禽的腳蹼。我國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上也可看到此種情況,北魏以後,此種鳥蹼形的手基本上看不到了,偶爾在唐代大型像上可以見到。(圖16a-b) 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據《法華經.見寶塔品》釋迦佛說法時,多寶佛從地下湧出讚歎,分坐席一半與釋迦佛與之並坐。北朝石窟和單尊像多見。(圖17) 誕生像:表現釋迦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形象,寺廟浴佛節時使用。為了供奉於水盆,一般多用銅鑄,所見遺物以明清時代為多。(圖18) 苦行像 :表現的是釋迦在開悟前在雪山修行的情形,造型上呈瘦骨形象,明清時的銅、石苦行像尚有可見。(圖19) 涅槃像:即俗稱的卧佛,表現釋迦佛圓寂的情景,宋代大型木雕像較多,年多流失海外,市場所見絕大多數所謂宋代木雕多為贗品。(圖20) 菩薩相 所謂菩薩,是指天國中低於佛的階次的諸神,又,釋迦沒成佛前也是菩薩的身份。菩薩束髮,袒上身,下著大裙,飾有項鏈、瓔珞、耳環、手鐲、腳鐲,肩上搭帔帛等等,一般情況下,菩薩的身份是不能穿大衣的。(圖21)

觀音菩薩:早期的觀音菩薩像多是蓄鬚的男性。觀音像的小鬍鬚一直保持到五代,到明代還有時可見。據《妙法蓮花經·觀世音普門品》說,觀音有三十二種應化,是非男非女的。觀音都可根據對方身形幻化,和他平等對話。所以造像中還有豐髯長須老者形的所謂男相觀音。 (圖22-23) 還有一種是觀音三十三身,基本上是女性的戴著風兜的形象,類似明代的德化磁觀音形,但有各種職能,如送子觀音、青頸觀音、葉衣觀音、魚藍觀音等,在明清時最受歡迎。(圖24) 唐以前的觀音,都是一手拿蓮花,一手提個凈瓶,多為立像。唐朝中晚期開始出現一條腿翹著,坐在岩石上,像在休息的形象,稱水月觀音或南海觀音,自在觀音等,都是表現觀音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道場休憩的樣子,形象上大同小異。宋代最流行這種樣式的觀音。(圖25)如果有刻款是北魏的自在觀音,肯定此像有問題,一種是純粹的偽造,或者是真品加刻的偽款。 觀音菩薩在藏傳佛教中也最受尊崇、除二臂外,還有四臂、八臂、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 等等。(圖26) 度母:據說是從觀音的眼淚變化來的,有二十一位,是藏傳佛像。二十一度母身色不同,最受尊崇的是白度母和綠度母。白度母的特徵是雙腿跏趺坐,額上、雙手心、雙腳心各有一眼,身色白。綠度母只有兩眼,右腳垂下踏蓮花。(圖27-28)

彌勒菩薩:彌勒像的造型比較複雜。因彌勒是未來世界的佛,現時身份還是菩薩,在北朝石窟上或者石碑造像上經常是位於最上方。姿態有思惟坐姿,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右手支腮思惟狀;還有交腳坐姿的彌勒菩薩。除了思惟彌勒,還有思維太子,是釋迦佛出家前的形象。二者在外形上沒有什麼區別,有的要靠銘文和在石窟及造像碑上的位置判斷。(圖29-30) 唐時對彌勒信仰趨熱,又宣揚武則天即彌勒化身,故彌勒多以佛裝束出現。一般多以倚坐樣式為標準像。表現他倚坐在兜率天宮寶座上,等待在龍華樹下成佛,三會說法。(圖31) 藏傳佛教對彌勒極為尊崇,多彌勒倚坐像或站立像,呈菩薩妝,肩膀上往往有法輪或水瓶,這是彌勒菩薩的標幟。(圖32) 阿彌陀佛:前面談到三佛並坐時,阿彌陀佛作禪定印呈如來相。在藏傳佛教造像中,阿彌佛在佛裝三佛並坐以外,多呈菩薩裝。梵文「阿彌陀」有「無量光」和「無量壽」兩種意思,藏傳佛教據此意造成了兩尊,稱為無量壽佛(或長壽佛)和無量光佛,又最尊崇長壽佛。長壽佛像呈菩薩相,上身暗紅色,雙手捧寶瓶趺坐。(圖33) 文殊、普賢:文殊是司智惠的,有時騎在綠獅子上,藏傳佛教文殊菩薩的左肩上有經書,右肩上坐寶劍,(或右手舉寶劍)。普賢則騎白象。(圖34-35) 文殊、普賢、彌勒、觀音、大勢至、虛空藏、地藏、除蓋障合稱八大菩薩,造型上都大同小異,只有根據冠中或肩上的標幟以及身相來判斷佛名。(圖36) 金剛五佛:密宗系統的以大日如來為首的金剛五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佛)一般頭戴寶冠,身飾瓔珞、臂釧等、除了如來相外,也有菩薩裝束的,俗稱為裝飾佛或寶冠佛,結跏趺坐,身形完全一樣,只有根據他們所處的方向、手印、標幟以及坐騎來判斷佛名,在藏傳佛教中多見。(圖37)

天部諸神 常見的有四大天王、梵天、帝釋、韋陀天、摩利支天等, 天王殿中必有四天王,藏傳佛教寺院的經堂入口兩側必有這四位的壁畫。四天王的形象在中國石窟中是唐以後才逐漸定型化。所持法器,漢藏天王也多大同小異。明清造型中∶ 持國天王白 琵琶護持東方(圖38) 增長天王黑 寶劍護持南方(圖39) 廣目天王紅 絹索護持西方 多聞天王黃(綠) 寶幢護持北方(圖40) 在這四天王中,信奉者對多聞天王(毗沙門天)更為尊崇,因他又是財寶之神,故往往另提出來單獨供奉。藏傳佛教的多聞天造型上持傘,騎獅,身色黃,手中抱鼠,鼠口中吐寶珠,喻財寶。 韋陀天:韋陀天宋元後始定型,呈著甲武士形,雙手合十,肘間橫金剛杵,或手撫金剛杵,常位於寺廟天王殿的後出口處。(圖41) 摩利支天:摩利支天則呈天女相,有三種樣式。一種為三個頭,正側二個頭是人首,一側呈豬首。另一種為騎在豬身上,天女手持鈴及繩索。還有一種為坐於七頭豬所拉之車上。(圖42) 金翅鳥:金翅鳥專門吃龍,常見於石窟的頂部和佛像光背及建築卷門正上方,也是天部諸神之一。(圖43) 鬼子母:鬼子母是佛經中的女惡鬼,自己生有五百個孩子,但每天還要食王舍城中的幼兒,受釋迦教化而改惡從善。宋以來的塑像多為貴婦人,周圍簇擁著幼兒,又被民間視為送子觀音。 辯才天:辨才天,為天部伎樂之神,常做懷抱樂器演奏狀。 天部的諸神最為複雜,由於所依經典各異,顯密諸宗神格不同,樣式截然異趣,又有漢傳和藏傳造像樣式的區別,增加了我們識別的困難。 憤怒神像 憤怒尊多數是依據密宗教理而來的佛、菩薩的變化身。佛、菩薩平時所呈現的肢體正常的平和相(寂靜相)稱為自性身、當他們以智慧力教令愚頑、警醒眾生、摧破無明業障時,即顯現出多面、多臂、表情兇惡的形象(忿怒相),稱為教令輪身,並且還要曉以咒語,即明言,故也稱明王。 不動明王:是密宗金剛五佛之首大日如來的化現,因他早在大日華台成佛了,但發願要作為釋迦佛的僮僕而盡各種義務,所以常呈現僮僕形而常住不動,故也叫常住金剛。造型上右手持慧刀,左手拿絹索,姿式呈叉立形。(圖44) 大威德明王:藏語稱「雅曼達嘎」,牛頭,多頭多臂多足,各面都呈忿怒相,惟最頂部(頂嚴)的佛頭是寂靜相的阿彌陀佛,以示是阿彌陀佛的教令輪身。(圖45) 馬頭明王:馬頭明王逆發中必有一個或三個馬頭;西藏的大輪金剛嘴中橫貫有一長蛇如輪狀;金剛手是叉立的,袒腹,右手高舉金剛杵。(銅46) 大黑天神(瑪哈嘎拉):為古代印度的軍神、戰神,身披象皮,腰圍虎皮裙,腳下踏著仰卧的白象。有二臂、四臂、六臂和帶翅的、除黑色外有各種身色形象。(銅47) 地獄主:即蒙語的卻爾吉,是主管地獄的,也即閻魔王,形象為牛頭,站立在牛背上,牛身下鎮壓著一仰卧男子,象徵著鎮壓邪惡,地獄主也有雙身的,明妃正在向他獻骷顱碗內的人血。(圖48) 吉祥天母:為女性護法神,她騎在一匹黃色騾子上,騾臀上又生一眼,故民間俗稱其為騾子天王。(圖49) 雙身佛像:俗稱歡喜佛,是源於古代印度教的性力思想而表徵於造型美術,不能據此認為藏傳佛教是縱慾的,稱為雙身造像較妥。 藏傳佛教中,任何一尊佛都可以是雙身的,這其中有忿怒相的,也有寂靜相的,著名的如時輪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威德金剛等都是雙身的忿怒像。(圖50) 女伴稱為空行母、明妃、佛母。空行母種類很多,常見的佛母有獅面佛母,亦名獅面空行母,藏語名「森多瑪」,為獅子頭女性護法神。還有熊面空行母、虎面空行母,金剛亥母等等。(圖51) 祖師也有雙身的,如蓮花生大師。

比丘相 大凡是剃髮、著僧服(有的戴僧帽)的出家人形象都可歸入比丘相。早期造像,多常見的阿難、迦葉二弟子像,一老一少,侍立佛旁。十六羅漢是唐末五代才開始流行的。以後又有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等等。比較特殊的是地藏菩薩,雖是菩薩的級別,但也是髡頭的比丘相,也有頭戴毗盧帽的形象。(圖55-57) 布袋和尚:五代(十世紀中葉)後粱時浙江奉化有個瘋和尚整天提個破口袋,自稱彌勒下世,死後人們塑他的像,即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這是中國化的彌勒,布袋和尚一般供奉於天王殿正面。(58) 祖師像:主要是藏傳佛教常見,如宗喀巴、米拉日巴等等,還有些形象怪誕、不修邊幅的大成就者,他們是用種種瑜伽修練法來得到成就的。(圖59-62) 其它神怪 藏傳佛教中還有許多神格各異的神怪,如財神、墓葬主等等(圖52),可逐步認識。 財神:與毗沙門天的造型和神格近似的,是西藏佛教中的財神,其造型為袒腹的胖漢,嘴上有上翹的小鬍鬚,手中托一碩鼠,鼠口中吐珠。財神有多種造型和身色,有騎龍、騎狗等形象、以黃色身相的胖漢稱為「黃財神」的最受尊崇。(圖53-54) 人間相 長壽老人、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男女供養人、宦官、施主等現實生活中各類人物形象。(圖63-64)這類像的數量也較多,有些並不屬於佛教的範圍,或者是佛道兼用的,遇到具體情況可再查資料。 由於作偽者缺乏起碼的佛像常識,於是往往在作偽時張冠李戴,導致佛像的身份不倫不類,稍加註意就會識別出是偽造。例如這尊石雕像,上半身是佛的高髮髻和通肩式大衣,理應該是釋迦牟尼佛禪定或者說法的形態,可是此像作出菩薩形的交腳坐姿(真品佛像極各別的情況也有交腳形的),這還不說,釋迦牟尼佛竟然突然降格為伎樂天人的身份,膝上放置著琴, 稚弱的小手在彈琴。縱觀古今的佛教美術,從沒有也不可能出現釋迦牟尼佛彈琴的情形,稍有些佛教美術的常識一眼就可識破此像是無須深究、不值一駁的胡鬧之作,可竟然出現在佛像鑒賞的圖錄中。 這種因沒有基本的佛像常識而導致的笑話並不乏見,頗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圖65) 摘自:《文物天地》2006年11期 作者:金 申

推薦閱讀:

鎏金佛像
[轉載]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佛像如何啟請勝住開光?
佛像收藏熱潮震撼來襲
一起畫佛像-聽光明華師父講綠度母的故事
李炳南居士:念佛時可觀想佛像嗎?()

TAG:分類 | 造型 | 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