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師榮格和《易經》| 同時性原理:《易經》隱藏的秘密
榮格稱《易經》為「偉大典籍 」、「中國的思想巨著」 。
榮格在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中感嘆:
像中國人這樣天賦異稟而又聰慧的民族,居然沒有發展出我們所謂的科學,這真是奇怪。
因為《易經》的中國式思維模式和西方的思維模式有天壤之別的差距。
西方的科學來自實驗室,往往建立在以往被視為公理的因果法則 。西方所說的自然律,只是統計的真理。因此必然會有例外發生。需要極嚴格的限制其狀況後,才能得到不變而可靠的自然律。
假如我們讓事物順其自然發展,會看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景象:每一歷程或偏或全都要受到機率的干擾,這種情況極為普遍,因此在自然的情況下,能完全符合規則的事件反倒是例外。
尉禮賢:來自西方的中國文化傳教士
榮格:"與衛禮賢的交往,我感到受益極大,我從他那裡獲得的教益比從任何人那裡得到的都要多。"
榮格稱故友理查德·尉禮賢(Richard Wilhelm)深切體會到翻譯《易經》 ,對西方文化上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衛禮賢居留中國長達20年之久,浸潤中國風土人情甚深,師從清末大學者勞乃萱,對中國經典用力極勤,深通中國古代哲學,翻譯的《易經》當時被認為是最好的德文譯本。
與衛禮賢相遇之後的榮格,深受中國古典哲學的熏陶,中國思想逐漸介入榮格的理論體系,終其一生,毫無改變。
同時性原理:來自《易經》的洞察
榮格稱他在《易經》里看到的是,中國人的心靈被事件的機率層面吸引住了,西方人認為巧合的,卻似乎成了中國人特殊心靈的主要關懷。而西方所推崇的因果律,卻幾乎完全受到漠視。
榮格坦誠的寫道:
我們必須承認,機率是非常的重要,人類費了無比的精神,竭力要擊毀且限制機率所帶來的禍害。然而,和機率實際的效果相比之下,從理論上所得的因果關係頓時顯得軟弱無力,賤如塵土。
對中國人來說,同時性則處理了事件的契合。
偶然的一致之意義——同時性
它是種作用性的臆說,假設事件如何從彼衍化到此。然而同時性原理卻認為事件在時空中的契合,並不只是機率而已,它蘊含更多的意義,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客觀的諸事件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觀察者主觀的心理狀態間,有一特殊的互相依存的關係。
因果的觀點告訴我們一個戲劇性的故事:D是如何呈現的?它是從存於其前的C衍生而來,而C又是從其前的B而來,如此等等。
相形之下,同時性的觀點則嘗試塑造出平等且具有意義的契合之圖像。
ABCD等如何在同一情境以及同一地點中一齊呈現。首先,因為物理事件AB與心理事件CD具備同樣的性質;其次,它們都是同一情境中的組成因素,此情境顯示了一合理可解的圖像。
易經六十四卦是種象徵性的工具,它們決定了六十四種不同而各有代表性的情境,這種詮釋與因果的解釋可以互相比埒。
因果的聯結可經由統計決定,而且可經由實驗控制,但情境卻是獨一無二,不能重複的,所以在正常狀況下,要用同時性來實驗,似乎不可能。
《易經》認為要使同時性原理有效的唯一法門,乃在於觀察者要認定卦爻辭確實可以呈顯他心靈的狀態,因此,當他投擲硬幣或者區分蓍草時,要想定它一定會存在於某一現成的情境當中。
而且,發生在此情境里的任何事情,都統屬於此情境,成為圖像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一把火柴扔到地板上後,可以形成符合那個情境的圖式。但如此明顯的真理如真要透露它的涵意,只有讀出圖式以及證實了它的詮釋以後,才有可能。
這一方面要依賴觀察者對主觀與客觀情境具有足夠的知識,一方面要依賴後續事件的性質而定。
古代中國人心靈沉思宇宙的態度,在某點上可以和現代的物理學家比美,他不能否認他的世界模型確確實實是心理——物理的架構。
推薦閱讀:
※星雲大師《圖利他人》
※【明星八卦】玄學大師:王菲宿命是生子後與丈夫分離
※一個算命大師排「大運」之法《失傳》
※人文 ▎近現代10位國學大師的書法
※弘一大師的故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