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陶瓷史上的幾個節點
2017-11-30
分享到:
彩繪五艘船紋獨樂形缽(局部)
古代日本的陶瓷,源漫長的土陶時代。從後漢到魏晉南北朝時代,一個漫長的500年以上的時期,具體而言,最早在公元5世紀左右,考古發掘已經發現有「須惠陶器」出世,今天我們看它,粗糙而簡單幼稚;但在新一代美學家看來,卻有無數的溢美之詞。比如「粗獷遒勁」、「有力量感和均衡感」、「表現出罕見的強健力度」。但在這個500年之間的搖籃時期中,陶器的使用材料還是普通黏土而非高質黏土;燒出來的器形既不準確精緻,陶體還發黑而黯淡無光。無論從土坯作業、制陶、燒陶,上釉方面,都還是非常簡陋而不成熟的。
從走向唐人到離開唐人
隨著奈良朝尤其是平安朝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進入中土,尤其是日本歷史中貴族社會階層的形成;以優雅、精緻的貴族趣味為引領,粗糙簡陋的原始「須惠陶器」,逐漸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從7世紀末到8世紀盛唐文化通過遣唐使進入日本,陶瓷匠作從「土陶」時代進入到「綠釉陶器」時代。8世紀中葉,中國傳入日本的用亞高溫燒制的一種鉛釉,沿用了大唐王朝唐三彩和綠釉技術,又以在日本細膩白胎上施釉,遂導致了奈良時代三彩陶器的產生。今天我們在奈良日本正倉院,還能看到這種奈良三彩對唐三彩工藝技術進行全方位複製學習的明顯痕迹。從原始「須惠陶器」即土陶,到綠釉陶器,再到奈良三彩的彩陶;雖稚拙仍然瀰漫於其中,但逐漸走向唐代先進趣味,在審美精雅化和工藝精細化方面,可說是取得了長足進展。
制陶業的規範化和規模化,是在平安遣唐使全盛而忽然中斷以後的時期。已經廣受唐代陶瓷恩惠幾百年,無論在審美和工藝上都獲得大發展的日本陶瓷,在中日交流忽然「斷奶」之後的平安末期,不得不依靠自己已經積蓄的力量,作重新的獨立振興——不依靠唐代輸入,也能完成陶瓷製作「日本化」的階段性目標:正是在這一時期,日本東海道一帶專業的窯區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而出,尤其是瀨戶窯、常滑窯、渥美窯等等,遍佈於信樂、丹波、備前的各種陶窯,開始了離開唐人趣味的新嘗試。
日本陶瓷審美的三條路徑
首先,是立足於日本自身積累的中世紀的「秋草紋壺」的大類,它與仿唐瓷器的最大區別,是唐代陶瓷乃日本輸入品中,多見裝飾花卉圖案和神話故事如龍鳳靈獸之類的虛擬形象,與中國古代傳說相關。但在日本,由於遣唐使活動中斷而導致的「被迫獨立前行」,引出了日本的「秋草紋壺」樣式。採取了日本貴族庶民日常生活中的山野草木的手繪式細膩情調,秋風蕭瑟,搖曳仰伏;完全不取圖案花紋而是以繪畫的風韻進入陶瓷製作;故爾才被冠名曰「秋草紋」。
其次,是全力進入仿製宋瓷的一個傾向。是指從平安末期到鎌倉時期(南宋時期)室町時期(元代),以今之名古屋一帶的「瀨戶窯」等等專研宋瓷的一種重要流派。它的起因,是在當時日本的上流貴族階層仍然鍾愛中國瓷並以此為風尚,極力追求高級宋瓷的雅美。依靠日、中之間遣宋使的往返,大批宋瓷被出口到日本,從而對日本東海道一帶的瓷器窯工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或許可以被認為是沿襲平安時代的「中國派」。
再次則是受朝鮮半島輸入影響的高溫無釉陶系列,是以備前、信樂兩地燒制的精品陶器為標誌,形制簡潔古樸拙、質感強烈,以陶之粗糲顯示出鄉村生活的淡泊自然。而這種無釉陶器尤其是茶具一出現即迅速被剛剛興起的日本茶道和禪宗所吸納,風靡天下。尤其是「信樂窯」的馳名天下,標誌著日本獨特的陶瓷審美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平。
就這樣,我們可以據此尋找到三個結論:
1.「秋草紋壺」體現出日本原生的樸素趣味和宮廷貴族的抒情性格;
2.「瀨戶窯」的仿宋瓷則彰顯出日本上流社會崇尚中國文化的風尚;
3.信樂「無釉陶器」藉助於禪宗茶道,完成了日本陶瓷民族審美在中世紀以降的一次極重要的「定型之旅」。
這三條發展路徑,是一個從平安時期到鎌倉、室町時期(從唐代到宋元)的時間過程。有時候是前後相接,有時候是齊頭並行;共同譜寫了日本陶瓷史從初生狀態;經由遣唐使遣宋使的刺激和啟示、引領,走向學習中國成熟陶瓷藝術的吸收、引用階段;再從日本幕府時期又轉向內向、藉助於禪宗與茶道新風氣而發展為獨立的日本民族陶瓷之路的曲折進程。在其中,第一是外交上的中日交流及遣唐使的存在;第二是宗教上的禪宗盛行作為機緣,是最重要的歷史催化劑——日本陶瓷史的發展進步不取決於陶瓷工藝技術本身的發展;而是借力於社會政治意義上的外交事件與宗教需求,看似悖於常理,其實倒是告訴了我們一種重要的歷史發展形態之精髓所在。
韓國陶藝的尊崇地位
日本古代並沒有使用陶瓷餐具的習慣,而是多用木器漆器。室町末期(元明之際),以陶瓷為餐具的風氣漸成時尚。陶瓷工匠也開始根據王室貴族幕府將軍的訂單,開始了別具匠心的藝術追求。比如著名的美濃地區有「志野窯」的名牌,更有「織部燒」餐具風靡天下。而在17世紀以後,「有田燒」成為至今為止仍然魅力不減的日本陶瓷餐具的民族品牌。更值得一提的是:它還追隨中國陶瓷接受外國訂單出口中東西歐的做法,大量接受荷蘭的大批訂單,開啟了日本陶瓷史上史無前例的「有田燒」出口歐洲的煌煌業績。今天一提日本陶瓷,必先提「有田燒」,它幾乎成了日本陶瓷的代名詞。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的日本,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日本對於朝鮮半島的藝術基本上持俯視的態度。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富國強兵,一舉躋身於歐美列強;而朝鮮半島一直作為殖民地而存在,在政治上完全處於不平等的狀態。比如書畫、漢詩等等,日本對韓有足夠的優越感。但只有一樣,陶藝創作和陶器,卻都整齊劃一地認韓國古陶瓷為祖宗,各大博物館陳列櫃中,朝鮮半島出土或流傳的古陶瓷遺物,無不被奉若神明。市場上的韓國古陶,價格奇昂。三十多年前在日本大學教書,對這種有趣的現象大惑不解,後來想想,古代日本文化是通過三韓引進,朝鮮半島在地理上是日本吸收中國文明的「橋樑」。陶瓷業向中國學習,首先第一站就是在地域上先向朝鮮高麗學習;即使今天日本的「有田燒」風行天下,但以三韓為師的傳統在民間陶瓷界仍然形成巨大的共識——我以為,這是韓國陶藝在日本文化界擁有崇高地位的一個罕見的珍貴標誌。
今天在國內各家拍賣會上,時時看得見日本陶瓷珍品的身影,「有田燒」尤其多見。它充分顯示出日本陶瓷不同於中國的獨特審美趣味,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 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版權所有 工信部備案號:浙ICP備11041366
推薦閱讀:
※應用ANSYS對K型主方支圓加強節點滯回曲線分析
※羊絨衫量體定做測量重要節點
※港陸民間關係三節點:大逃港、北進、捍衛本土
※四大節點嚴防「骨松性骨折」|骨吸收|骨折風險(3)
※世界田壇迎來關鍵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