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書法的角度告訴你,為什麼有些字寫小一點好看?

晚甘侯,學硬筆,看專欄。

1

古人有拋磚引玉之說,題主這塊磚,引出的是中國書法千年前的流派之爭。

自秦至唐,「官方規範漢字」歷經篆→隸→楷三種書體。數百年的時間,字法,寫法日漸變化,唯對結構勻稱的追求始終如一。

幾橫的排布,歷經篆隸楷,依然是相當勻稱。

電子印刷體追求精準的視覺分割,翰墨之書則以視覺和諧為佳,一些細微的空間不均衡反而營造結構的鬆緊對比。

對勻稱效果的喜愛似是大眾與生俱來的天賦,與之對應的是凌亂效果的天然抗拒,如將中國文字的藝術性演繹到極致的草書,在常人眼中只落得個「亂七八糟」的評價。

(此為明末書家傅山所書,這確實是一個「事」字)

2

至唐代中期,終於有書家對「規範書體」的空間排布進行了大膽嘗試。

顏真卿掀桌子了,不和前人玩了

單字的空間在他筆中依然勻稱,他下手的是字與字之間的空間。

  • 筆畫間的空間稱之為「字內留白」(在字體設計中,也稱「字容」),
  • 字之外的至界格之外的空間為「字外留白」。
  • (紫色的空間就是字外留白了)

    中文的筆畫,有僅有一筆的「一」「乙」,也有是五十一筆 的「龖(dá)」,極其差異筆畫要如何安排勻稱?

    顏之前,書家的選擇是「保內棄外」,保的是字內留白的勻稱,棄的是字外留白

    筆畫多=字內留白多=字外留白少=字大

    筆畫少=字內留白少=字外留白大=字小

    即小字作小,大字作大

    最後呈現出大小錯落有致,卻與草書的「雜亂感」不同的秩序盡然。如十四畫的「養」近乎三倍於五畫的「玉」,但因字內留白勻稱和諧,不會有所突兀。(但不是四畫字的空間就是兩畫字的兩倍,而是具有一定彈性的原則,以和諧勻稱為標準)

    顏真卿一變此法,「保外舍內」,使字外留白和諧統一。

    文字的大小統一,字之間的字內留白拉開,這樣的「滿格法」極富視覺衝擊力。

    十八畫的「縣」和三畫的「山」大小近乎一致,兩處字內留白相差懸殊。

    顏真卿的掀桌之舉是成功的,後人皆聞其名。更為重要的是,顏真卿為「滿格法」而對文字的改造被印刷體充分的吸收,至明朝,中國印刷體徹底定型,幾乎就是顏體的翻版。

    3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以顏法用鋼筆寫「刀」,則應寫大,似乎是成立的?

    全錯。

    一半錯在書寫用具上,一半錯在顏體風格上。

    顏體因「滿格法」,小字作大,大字作小。帶來整齊效果的同時也帶來內留白過於懸殊的惡果,顏真卿解決辦法簡單直接,筆畫加粗,加粗筆畫擠壓內留白。他欽定書童刻工,在鑿刻的時又把筆畫加粗一圈,最後形成了緊密視覺效果。

    (小字《麻姑仙壇記》)

    硬筆的粗細效果與毛筆難以匹配字,內留白巨大的差異一下被暴露無遺,難以駕馭。

    此為一錯。

    全球娛樂圈二十幾年來被稱為「花樣美男」的明星也有一大把了,但是從來沒有像州長這樣的明星可以被「花樣美男」。

    纖細,靈動,精緻這些詞語都能賦予「美」的感受,顏體都與此無緣。顏真卿賦予字的,是雄強之美,甚至與精巧相反的拙,試看一例:

    左圖趙(孟頫)書,記右半部「己」上與下的收放對比明顯,顯得收放自如,是為巧。而顏體的「豎彎鉤」則感覺拘束在了狹小的右下角處,顯得局促,是為拙。

    想必題主練字,非是追求「看起來笨笨的結構」,「精巧」才是常人眼中好看。

    書史中,當屬米芾對「顏體」最看不慣。

    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顛教顏真卿謬論。蓋字自有大小相稱,且如「太一之殿」,作四窠分,豈可將「一」字肥滿一窠,以對「殿」字乎!蓋自有相稱,大小不展促也

    不知米芾泉下得知如今顏體的嫡系印刷體早已遍布中國是何感想,但米芾所堅持的「古法」,大字作大,小字作小,依舊是手寫體的「黃金定律」,題主所言的心得,恰是符合這一要求。


    推薦閱讀:

    陳大中:吳昌碩書法綜述
    《書法高論集成》1
    混了多年的書法圈,各種派系的撕逼大戰,看得我良心都痛了。
    《書法舉要》(5--8)
    精品對聯集錦(書法必備)

    TAG:書法 | 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