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爸爸死了
07-04
我先生是荷蘭人。他公司里有個員工叫桑德拉,她老公在兒子Dirk只有4歲的時候出車禍驟然離世。 她當天把Dirk從學校接回家,就對孩子直說了:「爸爸死了!他永遠離開我們了。從今天起,只有媽媽和你了。明天起我們還要處理很多事情,比如去參加爸爸的葬禮;這幾天暫時不會去上學;有可能會看到媽媽哭,我盡量做到不大哭,但有很多東西和以前不一樣了。」 Dirk似懂非懂,問:「我過5歲生日的時候,爸爸會不會來呢?」桑德拉紅著眼睛說:「不會了,因為爸爸死了,他再也不會出現在你的任何一次生日派對里了。」 Dirk大哭,桑德拉摟著他說:「寶貝,媽媽也很難接受,可這件事的確發生了,我們只有一起面對。」 Dirk參加了爸爸的葬禮。可因為他太小了,之後還是經常問起為什麼爸爸不在,桑德拉每次都重複強調爸爸去世了。我看不下去,勸她不要太勉強。可我先生非常贊同桑德拉的做法,說讓Dirk真正明白什麼是親人的亡故,這樣對他有好處。因為他的生活已經決定了他必須更早了解死亡,他應該儘快學會接受。 Dirk大概在4個月後,總算接受了父親離開的事實。他會拍著心口說:「爸爸去世了,就算爸爸再也不能來看我,我還是會永遠想他。奶奶說了,我們都要習慣在沒有爸爸的時候也要快樂的生活。」 Dirk現在9歲了,和媽媽還有繼父及妹妹一起其樂融融的生活。他依然每天給爸爸遺像前花瓶里的白玫瑰換水,生日的時候,在遺像前多點一支白蠟燭。 我一位朋友的6歲兒子,擔心患癌症的外婆去世,怕得睡不著覺。媽媽會擁抱著他,並不掩飾自己的痛苦和眼淚,對他說:「我也和你一樣害怕,不過外婆現在不是還在嗎?我們得好好珍惜外婆在的每一天。」 荷蘭人對待恐懼,傷痛和死亡的態度,就是「直接面對,徹底承受」,沒有「善意的隱瞞或謊言」的說法。荷蘭父母覺得他們只能向孩子忠實地呈現現實,而不是賦予自己強大的信息過濾權。如果孩子害怕親人的死亡,那麼荷蘭父母會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也恐懼,讓孩子知道某些情況下,恐懼無法避免,只能交給時間。 而在這種「直面傷痛」的文化里,「受傷」也不再是孩子們撒嬌的理由。 去年我先生家族聚在一起裝飾房子。我老公10歲的外甥Armin的任務是剪綵帶,結果他邊剪邊看電視,一下子剪到了左手大拇指的肉,鮮血直流。 我們第一時間處理了傷口,並帶他去醫院包紮。回家後,大家也沒有特別關注他。我幫他倒了杯水,喂他喝,他媽媽馬上過來說:「他要喝水你讓他自己倒,不要喂他喝,讓他自己想辦法。」說完又回頭對著他說:「你只是大拇指受了傷,你的手還可以活動,你要學會忍著不方便也要自理自己的生活。」 我說了句:「算了,Armin好可憐!」以他爸爸為代表的全家人都炸開了鍋:「他有什麼可憐的?我們反覆告誡他用剪刀時要專心,如果不專心會有什麼危險。他今天不按學到的做,傷了自己,只能說他不夠聰明不守規矩,決不能說他可憐。」 於是,之後吃晚飯、漱口、洗澡(他帶了個橡皮手套),都是他自己應付的,臨睡前,他對他父母說:「爸爸、媽媽,我記住了,以後再也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了。」 他睡後,他父母才表現出了對兒子的關切,除了拿著醫生開的藥膏反覆研究外,還不斷問我中醫有沒有什麼葯對皮膚恢復有幫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不同的聲音培養獨立的孩子
※《爸爸去哪了5最新一期》陳小春培養孩子的情商到底在培養他的什麼?
※芝士媽媽:孩子溺水掙扎72秒無人發現! 寶寶游泳的風險,太多家長還不知道……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小孩害怕的和大人害怕的,真實寫照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