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說話,家裡同時普通話、方言一起來阻礙語言發展?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你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否遭遇類似的經歷:
爸媽講普通話,爺爺奶奶講方言?或是爸媽講粵語,爺爺奶奶講普通話?總之就是家裡兩種或3種的語言環境。這種情況對孩子有危害還是有益處?
小吉家裡,外公外婆講粵語,爸爸來自北京,操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平時小吉和爸爸媽媽溝通用的都是普通話。小吉媽媽擔心家裡兩種語言會對小吉的語言發展造成阻礙,從小吉幾個月開始剛學說話時,就讓外公外婆講普通話。由於外公外婆從沒學過標準普通話,有時表達不清,還是不得不偶爾用粵語表達。現在已經3歲的小吉,能聽懂粵語但不會說,普通話說得還可以,但經常結結巴巴不甚順暢。小吉媽媽做對了還是做錯了?
世界著名早期教育專家、哈佛學前項目總負責人伯頓·L·懷特說:
如果家長的兩種語言都說得很好,那麼從一開始就應當自然地對孩子使用這兩種熟練的語言,並且一個家長始終說他熟悉的語言,另一個家長始終說另一種他熟悉的語言。比如中美組合的家庭,美國爸爸應該說英語而不是說不怎麼標準的普通話,中國媽媽應該說普通話而不是說不怎麼標準的英語。有研究表明,在這種雙語的家庭環境下,孩子們雖然在頭2~3年中,他們的語言能力會比單語家庭的孩子發展得緩慢一些,但是到了滿4歲或5歲時,他們不僅能趕上其他孩子,還能掌握兩種流暢的語言。
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如此:
家長長期跟孩子講一種不標準不熟練的語言,比如一輩子講方言的爺爺奶奶為了跟孩子更好地」溝通「,講起了蹩腳的帶著方言口音的普通話。為什麼這樣的做法不好?後果是會造成孩子的語言困惑,不僅養成不良口音,還會導致本已經緩慢的語言發展得更緩慢,孩子需要流利使用語言的時間將滯後。
至於有不少父母擔憂,家庭多種語言會導致孩子的語言混淆而發生說話晚的情況,的確會存在。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需要對兩種語言搭建兩種語言系統,這比單語家庭的孩子只有一種語言系統需要稍多一點的時間。當他們一旦搭建好兩種語言系統,就能嫻熟地來回切換,針對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語言溝通,還因此能促進大腦的靈活性。
既然雙語會導致說話晚,那麼讓孩子先學完一種語言再學另外一種可以嗎?
理論上可以,但是孩子的語言有個敏感期,一般是3-4歲,如果過了這個敏感期,就跟孩子長大了學英語無異。另外,家庭統一一種語言也不現實,會出現一輩子說方言的爺爺奶奶說普通話、英語不標準的華裔媽媽說英語等給孩子提供了非母語環境的情況,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糾正不良發音。
歪打正著的嘟嘟小朋友
嘟嘟家裡,爺爺奶奶一輩子說的是蠻話,一點兒普通話也不懂,所以從嘟嘟咿呀學語開始,爺爺奶奶跟孩子的交流用的都是蠻話。平日里,嘟嘟跟爸爸媽媽說的是普通話。嘟嘟2歲時,眼看著同齡小朋友的普通話說得賊溜賊溜的,嘟嘟不僅蠻話說得不好,普通話還停留在說單字的水平。嘟嘟媽媽有點著急,但是嘟嘟的爺爺奶奶半點普通話都蹦不出來,平時兩夫妻工作忙,孩子的照料都是老人。
他們著急該怎麼改善孩子的語言環境但又無計可施,時間眨眼過去了,孩子5歲時,嘟嘟媽媽突然發現,嘟嘟跟爺爺奶奶交流用蠻話,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時能順利切換到普通話,一點也不含糊,跟同齡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時,嘟嘟媽媽也驚覺嘟嘟的普通話一點也不比其他小朋友差,甚至還會用蠻話去逗別的小朋友玩。就像伯頓·L·懷特說的那樣,他終於趕上了其他小朋友,還掌握了兩種語言。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身處兩種或多種的語言環境,不需要規避,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始終說他們熟悉的語言,避免在孩子面前說他們不熟悉、不標準的語言,以免拖累孩子的語言發展。
推薦閱讀:
※1歲寶寶不會走路不會說話,醫生以為是腦癱,可檢查結果出乎意外
※TED 教你人見人愛的說話術
※別讓你所有努力,敗在了說話這一步
※女人要明白 男人不說話也是愛
※你好,11月3日丨越來越少說話的原因是,你說的我全知道,我說的你又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