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人洛夫:靈感像刀,用久則鈍

  洛夫

  這幾天,在秋風驟起的深圳,著名詩人洛夫的粉絲們卻倍感溫暖。10月10日,洛夫詩作品《漂木》中英雙語版大陸首發儀式在上梅林舉行,同時洛夫獲頒第三屆「扶正詩歌獎終身成就獎」;10月11日,洛夫受聘香港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儀式在景田舉行;10月12日,詩友聚會慶祝洛夫獲首屆李白詩歌獎。在數個活動中,詩友們得以再睹88歲「詩魔」風采。在其下榻的酒店,記者專訪了洛夫,聽他講耄耋之年的生活,講他的詩觀與詩法,講他的愛情觀。

  洛夫先生受聘為香港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心境

  有一絲憂傷,但更多的是淡定

  老,是一道門/將關而未閉/望進去,無人知曉有多深/有多黑/卡夫卡的傷口那麼黑?/無人知曉……在酒店橘黃色的檯燈下,滿頭銀髮、臉色紅潤的洛夫先生給記者朗誦了他新近創作的詩《晚景》。讀畢,洛夫先生說,這首詩表現了他晚年的心境,有「秋天即將結束,而將進入冬天」的一絲憂傷,但更多的是一種平靜和淡定。

  已88歲高齡的洛夫先生與夫人陳瓊芳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他笑言自己目前的生活毫無詩人的浪漫,「很日常」——早上7點前起床,在書房待三四個小時,看書,創作,或者給老友寫信,而當樓下夫人打開收音機,他就知道午飯時間到了。他愛好的運動是游泳,七八年來一直堅持中午游泳。

  關於自己的晚年生活,他說自己有幾個「四字箴言」:讀書寫字、「拈花惹草」、吃喝玩樂。他用iPad向記者展示了溫哥華家中小院的花花草草,分享蒔花弄草的成果。他很喜歡目前完全放鬆的生活狀態。寂靜是常態,但他也很享受會友的時刻。近年來,他就經常到深圳,因為這裡有他很多的朋友和讀者,「深圳是我的第二文化故鄉」。

  在10月10日《漂木》中英文雙語版大陸首發儀式上,主辦方還為洛夫先生與夫人陳瓊芳慶祝了結婚54周年紀念日。在採訪中,洛夫先生也分享了自己的婚姻愛情觀:他信奉「沉默的愛情」,他說愛情不是西方人出門前和歸家後的那一句「我愛你」那麼簡單,婚姻更需要默默地經營。他幽默地稱自己「50年不換屆」,倍感驕傲。

  創作

  靈感就像刀子,用久了就鈍了

  談及詩歌創作,洛夫說,靈感就像刀子,初始鋒利無比,但用久了,自然就鈍了。他認為自己現在寫詩不及以前靈氣,所以花更多的時間在書法上。書法是他的另一個藝術追求,50多年孜孜以求。

  他說,詩歌創作是感性與知性的平衡,僅有一時的感覺不可靠,還要靠知性的積累去打磨。「我年輕時曾因為有一時的靈感,為了創作一首詩而茶飯不思,感覺整個人都被控制了,被迷惑了,不能自已;但當要把一時的靈感變成文本,就必須駕馭語言,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正因為如此,他得出了「詩人是詩的奴隸,但必須是語言的主人」這樣的結論。他說,寫詩可以說是一種沒有現實回報的行為,但他之所以如此樂此不疲,是因為追求那種意象的「永恆之美」。

  對自己長達70年的詩歌創作生涯,他總結道,自己把古典和現代、東方和西方有機地結合起來,詩歌的路子比較寬。他不喜歡一些朦朧詩全然是西方的調子,讓中國讀者讀起來很彆扭,也不喜歡「假古典主義」。

  詩歌

  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更加必要

  洛夫是台灣現代詩壇傑出和極具震撼力的詩人,在現代詩的探索過程中,他的風格曾有過數次的演變,他寫過晦澀的《石室之死亡》,寫過「明朗」的《西貢詩抄》,但在精神上,他維持著一貫的執拗,認為詩歌創作是對人類靈魂和命運的一種探討或詮釋,且相信詩歌的創造過程便是生命由內而外的爆裂、迸發。所以,幾十年來,他迷戀於詩,鮮少嘗試其他文體。他曾在《詩人的墓志銘》一詩中寫道,「真實的事物在形式中隱伏/你用雕刀/說出萬物的位置」,可見他對詩歌力量的推崇。

  在採訪中,洛夫強調道,很多人說這是講求經濟的年代,不是詩歌的年代,他並不認同,他認為,現在人們的物質慾望過度膨脹,精神生活比較枯竭,反而是最需要詩歌潤澤的年代。對他而言,讀詩寫詩是最快樂的事情,詩歌帶領讀者進入另一個世界,去體驗美感,體驗浪漫的情懷。

  如今的他已在異國多年,過著平靜生活的同時,仍關注著中國詩壇,他甚至知道前不久喧囂一時的余秀華風波。他說,現在有很多詩從正常的口語詩變成了過於直白的口水詩,缺乏美感。對他個人而言,他寧取輕度的晦澀,也不要毫無藝術效果的明朗。但總體說來,他認為中國詩壇是有進步的,從過去的受意識形態影響到現在趨於正常化,儘管小眾,但更純粹。至於一些年輕詩人,作品或許不成熟,但在長期的創作中調整語言和寫作方式,也會漸趨成熟。他坦言年輕詩人還鮮有震撼他的作品,但同時認為這是正常的現象,不說年輕詩人,就是在詩歌漫長的歷史中,能流傳下來成為經典的也畢竟是少數。他認為,台灣詩壇多意象詩,通過意象表達思想,不易懂;大陸詩壇多敘事詩,過多口語化,各有特點和問題。

  談到如今的國際化浪潮,洛夫說,詩歌乃至所有文學藝術都是交換情感和思想的世界語言,存在兩個取向,一個是本地化,即民族性和特殊性,一是世界性和宇宙性。在保持民族特殊性的同時,也要有廣闊的胸懷與世界交流。

  洛夫(1928.5.11——),原名莫運端、莫洛夫,衡陽人。1949年赴台,後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1996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歷任總編輯數十年,力倡超現實主義,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等文,並被收入各類詩選。詩集《魔歌》被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之一。因長詩《漂木》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先後出版有30多部詩集、7部散文集、5部評論集、8部譯著。(文/王卓芬)

(責編:李唐)
推薦閱讀:

盤點古代詩人各種雅號,語文考試用得上(29居士,傻傻分不清)
詩仙詩聖詩囚詩魔…詩人趣稱真不少!
魚玄機,一個與李清照一樣有才的女詩人
詩人海子忌日:自殺始終成迷 詩歌走向何方
詩人玉屑(宋)魏慶之卷之一二

TAG:詩人 | 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