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穆家麒先生寫沂蒙畫派創始人劉陽文章
舍 象 求意
——1986年創立沂蒙畫派創始人劉陽
穆家麒(天津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史論家)
邂逅劉陽始自八十年代初,幾十多個寒暑往來,友誼真摯親切,每晤必盡興而談,忘年之交難能可貴。
劉陽早年曾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後又於社科院研究生院學習金融,深造於國外學習經營管理。於藝術他既掌握傳統又富於創新、相談間,有關美學觀點問題各持己見,能以求同存異精神相互借鑒、汲取所長,求得統一認識,化代溝而相輔。
劉陽君聰穎勤奮,好學不倦,在潛心學習傳統中,敢於擺脫束縛,刻意求索新意境、新形式,賦予作品以哲理性的內涵,審美餘韻繚繞,發人深思。他既作畫,也賦詩詞、書法、篆刻俱全,且又筆墨、水彩、油繪並舉,融通中、西看似龐雜,實則統一於「簡練、概括、拙中見巧、重神精形,以意寫之」,所以一見便知是劉陽的作品。
元末明初畫家王履為其《華山圖》作序談及:「畫雖狀形主乎意,意不足謂之非形可也」。顯然,意在形,舍形何以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於形;失其形者,形乎哉,畫物慾似物,豈可不識其面。王履雖注重以形寫神和形神兼備,但他又強調了「意」,而「意」與「神」還有不同,所謂之「意」,乃是畫家審美感受中產生的宙美意象,即以客觀物象的抽象,概括表現的藝術形象,它是審美對象本質特徵的集中體現。劉陽在繼承傳統創新的過程中,或非直接緣自王履《華山圖序》而有所悟,但其創意頗甚近似,關鍵在於「意象」的探索。
「意」屬於美學概念,也是具有豐富內涵的哲學概念。「意」的概念,擴大了「神」的內涵,開拓了由「神」到「意」的審美境界,是對宋、元的「不求形似」有所發展。「意」雖寓於畫中,亦可傳之畫外,即產生「意象」。這種富有哲理性的創作,猶如「石韞玉而山輝」。在劉陽的沂蒙畫風作品裡,常常看到同一主題,採用不同藝術形象的反覆表現,即是對哲理性的盡情發揮。這種反覆表現,何以不厭其煩,原因是哲理性的內涵,不僅限於一事一物、亦可推廣到整個自然觀象和社會生活,使人們在審美實踐中,啟迪了邏輯推與理性分析的辯證思維,從而加深了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這應是審美感受的全部過程。
在劉陽的花鳥動物作品裡,多採取「擬人化」的手法,如我國詩詞的「詠物」,藉助於客觀物象 ——山川、草木、花鳥、蟲魚之類作為媒介,以表達某種情愫,寄託意念。亦即宋人畫中的「托物」,是畫家從對「物性」的理解,賦予它們以生命、個性和意志,用以寄託自己的思想感情。綜觀這些題材,無不表明畫者有感於物、托物寄情、藉助「擬人化」手法,抒泄抑鬱之氣而自我解脫,作品每每耐人尋味。
劉陽的人物畫作,雖深受陳洪綬、任伯年影響,但不落傳統窠臼,且造型功底深厚又善於變形誇張,並通過「默識心記」、「傳神寫意」, 別具一格。均以「取神」之法,揭示不同人物在特定壞境中的各自精神面貌,引發讀者無限關切。清畫家沈宗騫所著《芥舟學畫編》,其中「傳神總論」一章論及「取神」和「取神之妙」;」觀人之神如飛鳥之過目,其去愈速,其神愈全。故當瞥見之時神,乃全而真……」。在表現形式上,既採取西洋古典寫實畫風,又吸收印象派的裝飾因素,說明他在藝術創作上的不斷求索。
劉陽的「沂蒙畫風」作品,主要在於「情」和「意」的宣洩,是從生活中通過觀察體驗,而提煉的精神境界,似與魏晉山水畫的玄學「舍象求意」相關,但又非完全脫離觀實的虛幻想像,它是畫家觀客觀事物富有情感的審美評價,也是「寓情於景」的自我抒發。羅丹曾談:「自然界任何東西,都比不上人體更有性格。人體,由於它的力,或者由於它的美,可以喚起種種不同的意象」。劉陽可能在法國雕刻大師羅丹的啟迪下,創造了「人體山水畫」,是自然美與人體美的融會結合,開拓了山水畫的新意境,是自跋於畦徑之外的藝術道路。
在世紀之交,所謂之「全球化」必然反映於上層建築的藝術範疇,期待劉陽不斷創新,多有佳作。
於扁廬
推薦閱讀:
※國美創始人黃光裕:王者歸來兮?
※長安畫派主要創始人石魯
※愛自己創始人張穎 | 我不想繼續這樣生活下去!
※朱江洪與董明珠:創始人與鐵娘子的爭吵默契
※河狸家創始人雕爺:這是個「進托邦」時代,O2O遇冷才是真正創造輝煌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