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正和尚行腳少林寺取經(圖)_演正法師-出家人的博客_演正法師--紅豆博客
在中國古代有兩個少林寺,一個在中原腹地的中嶽嵩山支脈之五乳峰之陽,俗稱北少林;另一個在南疆邊陲福建省的嵩山支脈五老峰西麓,俗稱南少林。馳名中外的中嶽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十二公里處的山坳里,背靠中嶽嵩山之太室山的余脈五乳峰之陽,面對少室山之陰,周圍群山環峙、眾峰聳立,溪水環流,林木茂盛,景緻幽雅,既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祖庭,又是中國武術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寶剎」。中嶽嵩山少林寺揚名海內外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少林武術,而不是依賴於禪宗「祖庭」的聲譽。特別是前幾年拍了幾部以少林和尚、少林武功為題材的武打影片以後,該寺聲譽就更加顯赫了。專程到此訪問、參觀、遊覽的海內外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武術名家、娛樂明星、高僧名士及遊客等絡繹不絕。中嶽嵩山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落跡傳教而建造的。因該寺座落於少室山陰的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正如清朝大儒景日眕《說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跋陀到少林寺後,長住於此傳授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解脫為目的的早期印度佛教。當時前來少林寺求法的多達數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跋陀傳法之後,傳承轉移,小乘佛教並不繼續發展。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釋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漂洋過海到中國,途經廣州、南京,然後北渡長江來到中嶽嵩山少林寺,在跋陀開創的基礎上,廣集信徒,傳授大乘佛教禪宗,寺院逐漸擴大,僧眾日益增多,該寺名重一時。因為中國佛教禪宗是由達摩最早傳入中國的,所以達摩被中國佛教禪宗信徒尊稱為「初祖」,因此該寺也被中國佛教禪宗信徒尊稱為「初祖祖庭」。禪宗是佛教的一個派別,禪是梵語「禪那」的略稱,即安定、止息雜慮的意思,其宗旨是「明心見性,一切皆空」。禪宗修道的方法被稱為「壁觀」,就是面對牆壁靜坐修行。達摩曾在中嶽嵩山少林寺後山五乳峰上的石洞里,終日面壁坐禪,修心養性九年,由於年深日久,身影投於石上,留下千古傳頌的「面壁石」,現在該寺內還有達摩的面壁影石。達摩在中嶽嵩山少林寺修行多年,並於北魏天平三年傳法于慧可,從此禪學在中嶽嵩山少林寺落跡流傳。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佛寺遍天下,北周武帝當時採納元嵩「定教先後」的建議,於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禁止佛、道二教傳流,當時中嶽嵩山少林寺也不能倖免,僧眾流亡嚴重。北周大象年間,靜帝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復行佛、道二教,並重整少林,同時將中嶽嵩山少林寺改名為陟岵寺。到了隋代,當隋文帝即位後,頗重佛教,於是在開皇初年復改陟岵寺為少林寺,並賜少林寺田地一百頃為寺院莊園,少林寺從此成為一個擁有百頃良田的大莊園。隋末唐初,中嶽嵩山少林寺惠場、曇宗、志堅、道廣等13個武僧在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作秦王期間帥軍討伐豪強王世充割據勢力的洛陽戰役中,為解救被王世充兵馬所圍困的秦王李世民,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李世民後來敕封曇宗和尚為大將軍,參戰僧人也各有封賞,並賜該寺田地千頃、水碾一具,還允許中嶽嵩山少林寺和尚養練僧兵、開殺戒、吃酒肉。院內有一塊《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記述了這一段歷史。從此,中嶽嵩山少林寺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該寺也成了李唐最高統治者經常駕臨游幸之所,如唐高宗、武則天等不斷到該寺游幸,並且每次都有封賜,還對該寺大加增建。到了唐宋年間,該寺擁有土地14000多畝,寺基540畝,樓台殿閣5000餘間,僧徒達2000多人,甚為興盛。另外,公元629年,李世民領著群臣到中嶽嵩山少林寺找曇宗方丈敘舊,閑話至夜深人靜,太宗突然把一段心腹之言講給曇宗:隋末江南閩州有個叫杜伏威的起義領袖,後來歸順了唐朝,但是他的部將路得才卻不降服,逃亡到海島上做了海盜,經常上岸姦淫劫掠,為害四方;朝廷曾派大軍征討圍剿,然而官軍一來,海盜就逃之夭夭,官軍一走,他們又繼續為惡,令人十分頭疼;希望少林寺能夠派一支精幹的僧兵去閩州,並且在那裡建一座寺院,教化世人,防範海盜。曇宗聽後,雙手合十說:「派僧兵去做善事,理所應當。」隨即派出13棍僧中的道廣和尚等人,領著500僧兵趕赴江南。轉眼間5年過去了,這天曇宗正與善護師父一起念叨南去的道廣,忽然沙彌來報道廣他們回來了。原來道廣早已平了路得才,但閩州父老鄉親百般挽留,他不得不回少林寺稟告方丈定奪。曇宗說:「佛門弟子四海為家,既然那裡父老不讓走,不如就在那裡傳法教化世人。」他們就一起進京上奏太宗皇帝。李世民知道後非常高興,就傳旨工部官員鄭宛與道廣和尚一起奔赴閩州,讓當地知州用全州3年的皇糧,組織全州能工巧匠,依照嵩山少林寺的規制,建造出了南少林寺。寺成後,立起一座「太宗文皇帝聖旨碑」,將500僧兵平盜之事刻下,道廣則成為南少林寺的第一代方丈。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不但親自駕臨中嶽嵩山少林寺向僧人傳授武功,而且還調遣諸州名將高懷德、高懷亮等輪番到少林寺獻藝,一來給武僧傳授武藝,二來也能取少林武術之長。宋朝的中嶽嵩山少林寺方丈大和尚福居,在宋朝朝廷的支持下,曾經邀請各地武林高手十八家到少林寺內獻藝,演練了整整三年,各路好手都在這裡將自己的看家本事亮了出來,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其後,福居和尚概括出了十八家之長:「以太祖長拳起手,韓通通臂為優,鄭恩之纏封尤妙,溫元之短拳更奇,馬籍短打更佳,孫恆猴拳且盛,黃右之靠身難近,綿盛之面掌疾飛,金箱之磕手通拳,劉興之勾摟探手,譚方之滾漏貫耳,燕青之粘拿跌法,林沖之鴛鴦腳強,孟蘇之七勢連掌,崔連之窩裡炮錘,楊滾之捆擄真入,王郎之螳螂總攻,懷德之摔掠硬崩。」,彙編成了《少林拳譜》。據《少林拳譜手抄本》記載:「宋代方丈大和尚福居,德高望重,佛武醫文皆通,名揚天涯海角,為增眾僧武功,邀請十八家高手彙集少室,一則授藝於僧,一則各演其技,擇優互學,取長補短。」宋王朝對少林寺的關愛,使少林武功在宋代初年快速發展,形成了170多套拳術,同時,各種兵器武藝也相繼傳入少林寺,如楊家槍、羅家槍、梅花槍、九節鞭等等。同時,宋王朝也從少林寺得到了回報。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佔領了潼關,河南尹范致虛曾徵招少林寺武僧宗印率兵抵抗,宗印把少林武僧分為「尊勝隊」和「凈勝隊」,赴潼關與金兵對壘,戰績卓著。北宋晚期執政者疏於武功,崇尚理學,佛、道、儒三教合流。執政的理學家們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因此禪宗及禪宗祖庭少林寺也得到發展。宋雍熙年間少林寺所藏佛經有9500餘卷,中嶽嵩山少林寺被稱為「天下第—名剎」。宋朝少林寺除了武術和禪學帶到長足發展外,在醫學發展方面也日臻成熟。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當時的少林寺住持志隆禪師正式創辦「少林藥局」。藥局除服務寺內眾僧跌打損傷及其他疾病治療之外,主要服務當地及遠道而來的百姓,所有病患的診斷治療及抓藥全部免費,但患者捐贈香火錢則無論多少亦不拒絕。之後,各地禪剎亦紛紛仿效開設藥局,「中國佛門醫宗」之稱由此而來。資料記載,少林藥局最初有治療各病秘方百餘方,經歷代醫僧實踐、搜集整理,至民國時已有各種藥方上千方。700多年來,少林藥局曾惠及無數百姓,但因受兵火之禍或其他原因,藥局事務亦屢有斷續。 少林藥局在服務百姓的同時,還集中整理寺院的驗方、秘方,編著成冊,公佈於世,惠國利民。少林寺第36世住持德禪法師將自己60年的臨床經驗,結合寺院的秘方、驗方、單方,傳授給皈依弟子德虔,先後整理、編著了《少林寺秘方集錦》、《少林寺傷科秘方》、《少林寺點穴法》等書,將少林密藏公佈於世。為了更好地發揚國粹,傳承弘揚少林醫宗文化,自1998年開始,少林寺便對所珍藏的健身之法,歷代高僧珍藏秘傳的驗方進行了歷史性、科學性、系統性的整理。2000年4月,《少林武功醫宗秘笈》珍藏本終於問世並已面向社會公開出售,其中包括少林寺第29代方丈行正大和尚臨終前傳給永信大師的少林醫宗秘方。 元朝時少林寺也很興盛,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寺,他創建了鐘樓、鼓樓,「興什起廢,訓徒說法,施者如岳,來者如歸市」。當時有僧人兩千多名。元朝時,日本僧人邵元「久居少林」,擔任執事僧、「當山首座」和尚的職務。他為法照和尚撰文並書寫了《顯教圓通大禪師照公和尚塔銘並序》漢字銘文。這座元塔至今完好聳立在少林寺塔林之中。邵元還為少林寺住持息庵法師寫了塔銘,這塊《息庵禪師道行之碑》也完好地保存在少林寺碑林中。明王朝建立後,少林寺的殿宇樓閣屢經修葺,並有所增建。嘉靖時因寺僧月空、小山等率領少林僧兵衛國抗倭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規模地修整了寺院,寺院並享有明朝官府所賜予的免除糧差等特權。明朝對少林寺也常加整修,使殿宇一新,金碧輝煌。明朝先後有八個皇家王子到少林寺出家。明末農民起義中,少林寺因為效力明王朝,所以受到義軍打擊,再度冷落蕭條。 清朝政府為了感化漢人,鞏固政權,對少林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重建工作。其中,康熙帝親自為山門及大雄寶殿書寫匾額;雍正皇帝晚年還親覽寺圖,審定方案,把雍正十二年漕運節省米價和河南省的積存公款全部花光,寺周圍成材柏樹砍伐殆盡,為少林寺創建了山門,重修了千佛殿、寮房等;乾隆皇帝於1750年還親臨少林寺,夜宿方丈室,並親筆題詩立碑。現在寺御碑亭內還保存著《乾隆御制詩碑》,碑上錄上乾隆書寫的唐代詩人沈佳期韻《宿少林寺》五律詩。可是,清政府卻嚴禁少林僧人練習武功,所以少林武術的發展受到壓制。民國時期,少林寺僧恆林為了防止土匪侵擾鄉鄰百姓,重新組織了僧兵隊伍,對於維護當時的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但是,後來由於少林僧兵參與了軍閥混戰,於1928年遭到軍閥石友三的報復,火燒少林寺,大火延續四十餘天,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鐘樓等主要古建築及其許多珍貴的藏經、石刻、寺志和拳譜等文物則毀之一炬。在新中國的開創過程中,中嶽嵩山少林寺又有兩個俗家弟子為此建立了顯赫功勛,這就是後來的開國上將許世友、中將錢均。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國家拔巨款對少林寺大加整修,恢復和修繕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築和文物,並美化了環境,增添了設施,從而使千年古又呈現出金碧輝煌的局面。同時,少林禪宗的佛、武、醫文化也在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法師的大力推動下,再次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少林寺從山門到千佛殿,從塔林到達摩洞,從初祖庵到二祖庵,寺內的樓台建築、佛像雕塑、殿宇壁畫、鐘磬鑄造、欄柱雕繪、台階石砌、碑刻詩畫、古塔石坊等皆為文物古迹之精品,少林寺因而成為中外遊客廣為遊覽的海內名寺。正如唐代裴凗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所說的:"海內靈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場,茲為勝殿。在少林寺西約 300 米處的山腳下,有一塔林,這是唐朝以來少林寺歷代住持僧的葬地,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現代磚石墓塔250餘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大都有雕刻和題記,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研究我國古代磚古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少林寺內還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山門門額上懸掛的 「 少林寺 「 匾額,是清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山門後大甬道和東西小馬道旁立有碑碣數十通,稱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兩通碑刻是留學我國的日本禪僧撰寫的。 少林寺的主體建築為常住院,是寺中住持及眾執事僧們進行佛事活動和起居的地方,也就是人們所通稱的「少林寺」。常住院依山而建,中軸建築共為七進,即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方丈室、達摩亭和千佛殿,兩側還有六祖殿、緊那羅殿、東西禪堂、地藏殿、白衣殿等建築,面積三萬多平方米。少林寺山門前是翠柏成蔭的廣場,山門左右是明朝嘉慶年向建造的石坊,東石坊外額刻有「祖源諦本」(意為禪宗的發源地),內額刻有「跋陀開創」(指印度僧人跋陀開創了禪宗和少林寺),對聯是: 心傳古洞,嚴冬曾擁神光膝, 面接高峰,靜夜風聞於晉笙。 這個對聯描寫的是達摩在嵩山山洞裡面壁修鍊,慧可向他誠心求法的典故。 右石坊的外額刻著「嵩少禪林」,內額刻的是「大乘勝地」,指少林寺是大乘佛教的勝地。對聯是: 地在天中,四海名山為第一, 山傳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 這些對聯敘說了少林寺在佛教寺廟中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少林寺的山門創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間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築,左右有側門和八字牆,正門上方懸掛著「少林寺」三個金字的黑漆方匾,高90厘米,寬193厘米,上有「康熙御筆之寶」六個印空。這個匾,原來懸在天王殿正門,天王殿被燒毀後此匠倖存,移到山門。山門裡供有微笑的彌勒佛像,背後站著護法的韋馱神像。在山門殿角下,有一對清代石獅,蹲在雕花須彌座上,給寺廟增添了莊嚴肅靜的氣氛。 步入山門,看到的是一通通高低參差、排列有序的石碑,號稱「碑林」。 少林寺殿宇屋後,碑碣襲人,共有三百餘石,不少是歷代名家或中外名僧書寫,是珍貴的藝術珍品和寶貴的歷史資料,為我們了解少林寺、寺廟經濟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如: 《大唐天后御制詩書碑》,683年立,四龍盤首,上刻武則天隨唐高宗來少林寺時所作詩書,由王知敬書。時隔千年,字跡仍完好清晰,是唐代碑刻的上乘之作。 碑林中,還有唐代詩人高岑書寫的《佛頂尊勝陀羅尼呪》,書法絕倫,令人撫玩良久,不忍離去。還有宜山《竹》、《蘭)和宋米芾書《第一山》、明張欽書《千崖萬壑》等碑,都有較好的品評價值。研究少林寺歷史沿革和少室風光的重要史料載於宋《三十六峰賦碑》、元〈風林窪公禪師行狀之碑》、明《定公之碑)、《松庭禪師之碑》、《從公無方碑銘》、《嵩山六十峰詩碑》,清代《重修少陽橋碑記》、《王大公祖承修少林寺工程記》等碑中。日僧德始書的《淳拙禪師施行之碑》是明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貴文物。另外,還有反映少林寺武功的明《少林觀武》、清《西來堂志善碑》等。 在碑林以東的慈雲堂舊址內,今存元書法家趙孟頫的《裕公之碑》和明書法家董其昌的《道公碑銘》,字跡勁秀,有較高的書法價值。 碑林盡頭的天王殿,是近年來重建的清式重檐歇山式建築,裡邊主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像。 天王殿後是大雄寶殿遺址,是寺廟的中心,佛事活動的中心。裡面供著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像。大雄寶殿兩側的東西禪堂也由前幾年重新修復,成為僧人坐禪禮
推薦閱讀:
※藥師經大意(了法法師)
※無量壽經(會集本)斷疑篇——宏琳法師
※上慧下律法師講《楞嚴經》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第十套 8-2)下部
※太上感應篇 淨空法師講述
※夢參法師《大乘起信論》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