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探究 | 如果晉國不分裂,那秦國還能一統天下嗎?

當三家分晉後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咸豐十年

在談論這個話題之前,讓我們看一看韓、趙、魏這三個國家的今生前世吧,這樣必然要從那個時代的大背景開始談起。

當西周的歷史走到到最後的時期,一個極其荒唐而搞笑的統治者粉墨登台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

此人辦的最為滑稽的事情就是為博愛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在王權本來就已經極其脆弱的情況下,讓西周最後的氣數都在烽火台上,隨風而逝了。

他的兒子周平王為了逃避犬戎的災禍,不得不把都城從西邊的鎬京東遷到了中原的洛邑。

從此西周變成了東周,這個曾經龐大而強盛帝國的統治時間也因此進入了倒計時。

▲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隨著春秋五霸的一個個,你方唱罷我登台,直到最後禮崩樂壞。

到了春秋後期,中原大地上最初分封的幾十個諸侯國,逐步都被別的國家吞併或者易主。其中韓、趙、魏三家在擺平共同的敵人—晉國最大的家族智伯後,三家分晉。

晉國,這個在春秋時期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超級諸侯國就這麼遺憾的謝幕退場了。

而取代晉國而繼續在歷史舞台上活躍的是韓國、趙國、魏國這三個新興國家。

雖說是新晉的諸侯國,但實力不俗,遠比那些早在西周時期就存在的老牌諸侯國的實力要強的多,三家都輕鬆入圍七雄,在戰國時期均佔有一席之地。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 那我們來看一看這三個諸侯國在戰國時期的表現吧:

  • 地盤最小也是實力相對較弱的韓國,卻因為擁有當時中原地區最大的鐵礦,素有「勁韓」之稱。

    在滅了春秋五小霸之首的鄭國後,憑著吞併鄭國的國土,大大增強了自身的實力,一舉躋身進入七雄之列。

    但由於韓國自身的地理位置,使得這個國家很難有大的發展前途。西有秦國的虎視眈眈;東有一母同胞的魏國不時的打秋風,這就是韓國不得不面對的最大窘境。

    在戰國初期,韓國一度以魏國小夥伴的身份跟隨著魏國,出現在各個戰場上,以求自保。周旋在各個強國的夾縫之間的日子,並不好過。

    在其他六國紛紛稱王后,韓國的國君很被動,很不情願的才稱王,強打起精神來表示韓國有逐鹿中原的野心。

    在戰國後期,甚至不得不割讓已經成為飛地的戰略要地—上黨郡給秦國,委曲求全,苟延殘喘。

    秦國在發動統一六國的戰爭後,第一個照顧的就是韓國。滅韓的統帥內史騰幾乎是兵不血刃就佔領了新鄭,滅了韓國。

    韓國成為分晉之後第一個被滅的諸侯國,首先嘗到了分晉的苦果。

    ▲戰國時期韓國錢幣。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再看魏國,在戰國初期即大放異彩。

    當時的魏國從軍隊中精挑細選,組建當時戰國時期最強陸軍,號稱「魏武卒」。這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西攻秦國,佔領了河西之地,甚至連函谷關也一併拿下,打開了秦國的東大門,差點把秦國打回原形,逼得當時的秦國國君想要放棄櫟城,退回西部地區的大草原,重新回歸游牧民族。

    魏國在當時可謂是稱霸一時,春風得意,出盡了風頭。

    在基本上拿下秦國後,魏國必然開始東進。由此引發了魏齊爭霸,當魏惠王碰上了齊威王,兩人都是一代梟雄,而且都是在本國最強盛時期碰撞到了一起,那結果到底究竟是如何呢?

    歷史很快告訴了我們答案:桂陵之戰,齊國圍魏救趙,魏國第一次被打的丟盔棄甲。

    魏國舉國上下一致認為自己是吃了個暗虧,因此並不服輸。為了證明自己的霸主地位仍然很牢固,很快發動了對韓國的戰爭。

    韓國不敵,馬上向齊國求救,兩國在馬陵進行了決戰,結果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龐涓直接被射殺在馬陵道上,魏國又一次被打的潰不成軍,從此國力一落千丈,在戰國這個舞台上從逐步從主演淪為配角。

    直到秦國成為戰國時期唯一的超級大國後,魏國像個八十歲的老人,面對著正當年的秦國,除了唯唯諾諾以外,別無他法。

    之後除了信陵君魏無忌為了春秋大義,不顧魏安釐王的君命盜竊兵符,執意帶領軍隊解了趙國的亡國之危外。

    這個曾經的中原霸主在戰國中後期盡量不去觸怒秦國,因此變得幾乎默默無聞,沒有任何出彩之處。

    當然,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和韓國一樣,成為難兄難弟,坐等秦國滅之。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

    最後看趙國,趙家在滅智伯的戰爭中居首功,可以說如果沒有趙襄子的背水一戰,很難有三家分晉局面的出現。

    趙國在建國初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

    原因有三:

    1.

    因其北部邊境與林胡、樓煩、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外部戰爭不斷;

    2.

    趙國領土內部有個國中國,那個被後人稱為「中山狼」的中山國時不時發動對趙國的局部戰爭,嚴重阻礙趙國的發展。雖說中山國在當時的戰國只不過是個不入流的二流國家,當時卻因為各種原因致使趙國想拿下它,並不是那麼容易;

    3.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內部政權極其不穩定,宮廷政變、軍事政變幾乎成為傳統。而這個傳統一直貫穿於趙國的始終,妨礙著趙國的進一步發展。

    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對趙國進行全面改革,趙國的整體發展水平與日俱增。

    到了趙惠文王時期,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內部政治空前團結,呈現「將相和」的大好局面,儼然有超越秦國的趨勢,成為戰國末期可以與秦國相比肩的軍事大國。

    到了趙孝成王時期,趙王一意孤行,執意接納本來韓國已經割讓給秦國的上黨郡,虎口奪食,由此直接引發戰國末期的秦趙爭霸。

    可惜同時期的秦國早在商鞅變法之後早就發展了數十年之久,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軍隊的戰鬥力遠超當時的趙國。

    結果長平一戰,趙國四十萬軍隊被白起坑殺,都城邯鄲也被秦軍團團包圍起來。

    雖然後來解圍,但是遭此重創,趙國再也無力與秦國一決雌雄。

    趙國也沒有逃脫被秦國滅掉的厄運。

    ▲趙國(前403年至前222年)的統治者是戰國時期華夏族在中國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假設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在幹掉智伯後,同心協力,一心一意共同輔佐好晉靜公,而不是在私下為了自己那點小算盤,執意分晉的話,那麼後來一統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制國家的未必會是秦國。

    作者認為晉國之所以會走上分裂,原因有很多,但是晉國在最後危及時刻,沒有人去力挽狂瀾,沒有人再去顧忌那個已經罹患重症,瀕臨死亡的諸侯國。

    晉國在春秋末期,始終缺少的是一個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輔政大臣是導致其最終走向滅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三家不分晉,那麼晉國依然會是秦國東進道路上最大的障礙。而且晉國在春秋時期已經得到充分的發展,尤其是在晉文公重耳時期,更是在城濮之戰退避三舍,一舉擊敗了北窺中原的楚國,挽救了中原列國,成為當時當之無愧的中原盟主。所以說晉國經過百年發展,底子厚,國力強,遠非秦國一朝一夕可以超越的。

    ▲秦統一六國形勢圖

    借用電影《天下無賊》里黎叔說過的一句話,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最重要。

    不論是21世紀還是那個距離我們兩千年之前的遙遠年代,人才永遠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直接動力。

    讓我們看看如果不分晉,那麼晉國都有哪些人才:

    首先文有大名鼎鼎的衛鞅也就是後來的商鞅,是當時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改革性人才,如果晉國能留下他,秦國以後只能呵呵了;

    當然也有范雎那樣能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家;

    還有像韓非子那樣的能給秦國提出治國思想和理念的法家代表性人物;

    武有龐涓、廉頗、李牧這樣的戰神級的人物。

    那樣韓國的地理位置就不再是劣勢,而是優勢了,佔據著戰略要地,恐怕拿下秦國也不是難事,歷史也將重新改寫。

    以上這些只不過是作者自己的猜想罷了,歷史不能假設,歷史的車輪更不會往後走。事實告訴了我們:合則強,孤則弱。我們後人只能從透過歷史的事件的真相,吸取經驗和教訓,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指明發展的方向。

    點擊「稿費作者徵募令」

    推薦閱讀:

    孔元|身份政治、文明衝突與美國的分裂
    金燦榮1995《美國的政治文化分裂與政局演變》,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網站
    歐洲有哪些已經分裂的國家?
    精神分裂症臨床表現
    雙(多)語國家內部分裂都很嚴重嗎?

    TAG:分裂 | 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