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應學會和宗教機構打交道,宗教機構也該實現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既在人間,同為人生政府部門應學會和宗教機構打交道,宗教機構也該實現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雲南千年古剎盤龍寺事件,由於政府的快速救火得到平息。一所寺廟的閉門謝客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是因為寺廟商業化開發早已被人詬病。有報道說,一些地方居然將寺廟的創收承包給公司和個人,一副香燭要價千元,且強買強賣;還有些地方,政府部門投資圈地搞寺廟旅遊,不惜重設圍牆另開大門,不僅門票貴得驚人,甚至連出家人進出寺廟都不方便……這些不愉快的經歷積累著民怨。

政府要開發經濟、推動旅遊,動機無可厚非;寺廟想求清凈、去功利,心愿可以理解。推動文化傳承,擴大文化傳播,使兩者目標上達到一致,但背後的不同訴求卻埋伏著利益衝突的隱患。矛盾無需迴避,但衝突可以避免。盤龍寺事件給人最大的啟示是:在社會轉型時代里,政府部門應學會和宗教機構打交道;面對文化變遷,宗教機構也應理清自己的角色與功能,實現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堅守與融合,妥協與調適,考驗著人們的智慧。

這讓我想起廈門南普陀的二三事。1990年代初,廈門在全國率先禁止在市區隨意燃放煙花爆竹。這個政策能否執行,關鍵看除夕。雖然很多市民認識到亂放煙花爆竹的弊端,但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過年放炮的習慣,要人們一朝一夕改過來又談何容易。特別是閩南民間信仰比較盛行,如果不放鞭炮,人們擔心接下來流年不利,為討好彩頭,就可能鋌而走險。有人支招,能否請南普陀的方丈出來說說話。當時的方丈是妙湛法師,年逾八旬的他德高望重,大家擔心他不肯放下身段幫政府說話,沒想到他老人家認為禁放鞭炮這是好事,欣然接受電視專訪,他講話的大意是只要心中有佛和菩薩,佛和菩薩是不在意人們的具體形式的,放不放煙花爆竹,來年都可以吉祥。此時此刻,方丈的電視採訪比十個市長的電視講話都管用。除夕那一天廈門真的安靜下來了。事後,一位市領導深有感觸地說,禁放煙花爆竹最應該感謝新聞媒體和妙湛老和尚,如果不是宣傳到位,廈門這麼大,要多少警力和工作人員才能保證每一個角落都不放煙花爆竹啊?

南普陀遊客如織,信眾人擠人。過去,人人拿著香,一不小心就把人燙傷。沒想到這一點南普陀也敢改革,2009年,在新任方丈則悟法師的推動下,南普陀寺把每一尊佛和菩薩前面的香爐都搬走,在廟門口放一個大香爐,統一在寺院外上香,提倡鮮花禮佛,首創「一人一支,文明敬香」。說服大家的還是那句:只要心中有佛和菩薩,一支香就可以照顧到廟裡所有的佛和菩薩。大家開頭不適應,但習慣了都說好。而且香全部免費,這就自然斷了之前在寺廟周圍騙香客買高價香的財路。在取香點上,設了捐款箱,隨喜功德,全憑自願。

2011年前,耳聞目睹一些寺廟的門票動輒幾十上百元甚至還要漲價,深感南普陀門票多少年如一日始終3元十分難得。沒想到這一年,南普陀取消門票了!這樣一來,南普陀的香火更旺了。你在南普陀多呆一會兒,就可以看到不停有人往功德箱塞錢。直覺告訴我,取消門票,南普陀收到的善款會更多吧。

提起南普陀的一系列做法,不能不提到南普陀第二任方丈太虛法師。太虛倡導「人生佛教」,主張佛教應該更貼近人的需求,佛法也可隨時間而變,其一首自述偈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把人做好,就是成佛」——人生佛教由印順、證嚴、聖嚴、星雲等法師推廣至台灣,演進為「人間佛教」,推動著佛教的現代化進程。如今南普陀一系列低碳環保呼應現代文明的做法,正是人生佛教「在人間,為人生」的真實寫照。

在轉型中國,不僅宗教機構,政府部門也面臨如何解決「現代性」的問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正是對「現代性」的呼應。從統治到治理,一字之差,卻是兩種理念。要追求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行政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務、更多的公民支持,就要思考權力的邊界、權力的方式和權力的夥伴。公共領域的治理不應忽視工具理性,在這方面,無論是權力很大的政府部門,還是能量不小的宗教機構,都有更多的改進空間與合作舞台。

(本文發表在2014年8月21日《南方周末》自由談,責任編輯蔡軍劍)


推薦閱讀:

為什麼賀瑾的經歷被人同情?
小豬佩奇身上紋,誰在假裝~社會人?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2)
寫給兒子女兒的信之一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5、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TAG:社會 | 政府 | 宗教 | 部門 | 互動 | 實現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