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 | 尤西·畢約林能躋身十大嗎?
1911年2月5日,瑞典男高音尤西·畢約林(Jussi Bj?rling)出生於瑞典達拉納。畢約林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歌劇歌唱家之一,他常年出現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但並不頻繁出現在歐洲主要歌劇院,比如倫敦皇家歌劇院以及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畢約林的父親是位多才多藝的歌手,也是畢約林和他兩個哥哥的第一位音樂老師,父子四人曾組成Bj?rling Male Quartet進行演出。早在5歲時,畢約林即首次舉辦了公開演出,Bj?rling Male Quartet在瑞典和美國進行的各種演出則長達十一年半之久。後來,畢約林師從瑞典著名男中音約翰·福塞爾學習歌劇。
▲萊翁卡瓦洛「晨歌」
1930年,畢約林在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歌劇院舉辦了首場專業化的歌劇演出,扮演普契尼歌劇《曼儂·萊斯科》中的Lamplighter。隨後,畢約林即在莫扎特歌劇《唐璜》中扮演唐璜、羅西尼歌劇《威廉·退爾》中扮演阿諾爾德、《塞維利亞理髮師》中扮演阿爾馬維瓦。在和Hj?rdis Schymberg——他在瑞典時最喜歡的女高音合作,扮演普契尼歌劇《藝術家的生涯》中的魯道夫以後(Hj?rdis Schymberg飾咪咪),歐洲和美國的演出合約也接踵而來。1937年,畢約林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了美國首場音樂會;第二年,畢約林首次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扮演《藝術家的生涯》中的魯道夫。
二十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期間,畢約林成為大都會歌劇院的主要歌手之一,但因二戰而中斷。在法國和義大利的演出曲目單中,畢約林扮演了許多歌劇中的男高音角色,包括:《游吟詩人》、《弄臣》、《阿依達》、《假面舞會》、《鄉村騎士》、《浮士德》、《羅密歐與朱麗葉》、《藝術家的生涯》、《蝴蝶夫人》、《托斯卡》以及《曼儂·萊斯科》。
吉里
1940年12月,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邀請畢約林在貝多芬的《莊嚴彌撒》中擔任男高音的演唱,這場演出的錄音依然保存。1939年,畢約林在托斯卡尼尼的指揮下,在瑞士琉森演出了威爾第《安魂曲》;1940年11月在紐約的另一場演出被錄音,最終以LP的形式發行。
1951年,畢約林和美國歌劇男中音羅伯特·梅里爾合作,製作了一系列二重唱唱片,包括著名的比才歌劇《採珠人》中的「在聖殿的深處」。畢約林第一批LP唱片集中的一張著名唱片,是1952年在工作室里和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女高音津卡·米拉諾夫合作,為RCA Victor錄製的完整版歌劇《游吟詩人》。1953年,畢約林為RCA Victor錄製了完整版歌劇《鄉村騎士》,對手戲演員依然為津卡·米拉諾夫。但由於西班牙抒情女高音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是EMI的簽約演員,和《鄉村騎士》同時錄製的完整版歌劇《丑角》,並不是由RCA發行而是由EMI發行。羅伯特·梅里爾同時出現在了兩張唱片中,但美國男中音歌唱家列奧納德·瓦倫,只出現在《丑角》中,扮演托尼奧。
在英國指揮家托馬斯·比徹姆爵士的指揮下,畢約林和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羅伯特·梅里爾合作,錄製了廣受讚譽的普契尼歌劇《藝術家的生涯》。經義大利指揮家加布里埃爾·桑第尼的指揮,畢約林和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錄製的《蝴蝶夫人》也大受褒獎。
妻子安娜
1960年3月15日,畢約林在考文特花園演出《藝術家的生涯》之前遭受心臟病發作,但那天晚上他仍然參加了表演。六個月後,他在瑞典的Siar?死於心臟病,年僅49歲。(那年的6月,他的最後錄音是由萊納為RCA Victor Records進行的威爾第《安魂曲》,與Leontyne Price,Rosalind Elias,Giorgio Tozzi等合作,維也納愛樂樂團伴奏。)去世後他被安葬在瑞典Borl?nge的Stora Tuna的教堂墓地。
畢約林素有「瑞典的卡魯索」之稱,在作家彼得·羅伯茨所著安赫萊斯傳記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儘管技術在發展,但沒有一張畢約林的唱片向世人呈現了他真實的聲音。畢約林的聲音要遠比你從他留下來的唱片中所聽到的,美妙得太多、太多。」
▲「哦,可愛的姑娘」/普契尼《藝術家的生涯》(畢約林/台巴爾迪)
以下為「Red Seal」2004年發行的一張畢約林專輯——《重新發現》(reDiscovered),內含藝術歌曲及歌劇詠嘆調,不妨聆聽品味。
重新發現reDiscovered
貝多芬藝術歌曲《阿德萊德》
(Adelaide)
舒伯特藝術歌曲《暮春》
(Frühlingsglaube)
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
(Die Forelle)
舒伯特歌曲集《天鵝之歌》之第4首「小夜曲」
(Schwanengesang, "Swan Song", No. 4, St?ndchen)
舒伯特套曲《美麗的磨坊女》之第17首《愛的色彩》
(Sch?ne Müllerin, No.17, Die b?se Farbe)
R·施特勞斯《3首鋼琴伴奏歌曲》之《穿越黃昏的夢想》
(<3>Lieder, No.1, Traum durch die D?mmerung)
R·施特勞斯《四首歌曲集》之第2首《塞西莉亞》
(<4>Lieder, No.2, C?cilie)
勃拉姆斯《五首藝術歌曲OP.106》之第1首《小夜曲》
(<5>Lieder, No.1, St?ndchenKugler)
(Standchen,庫格勒詩,作於1886年)
莫扎特《唐璜》中詠嘆調「我心愛的寶貝」
(Don Giovanni,Il mio tesoro)
喬爾達諾《費多拉》中詠嘆調「被阻止的愛」
(Fedora, Amor ti vieta)
比才《卡門》中詠嘆調「花之歌」
(Carmen,La fleur que tu m"avais jetée)
馬斯奈《曼儂》中詠嘆調「迷人的瞬間」
(Manon,Instant charmant)
格里格《歌曲六首》之第二首《天鵝》
(<6>Songs, No. 2,A swan)
格里格《歌曲六首》之第六首《夢》
(<6> Songs,No. 6, A dream)
西貝柳斯《三月雪上的鑽石》
Demanten pa marssn?n (Diamond on the March Snow), Op. 36, No. 6
西貝柳斯《喃喃低語》
S?v, s?v, susa (Rushes, Whisper), Op. 36, No. 4
西貝柳斯《黑玫瑰》
Svarta rosor (Black Roses), Op. 36, No. 1
卡爾·利奧波德·斯喬伯格《願景》
(Carl
馬斯卡尼《鄉村騎士》之「再見媽媽」
(Cavalleria rusticana)
義大利作曲家弗朗西斯科·保羅·托斯蒂《理想佳人》
(Ideale)
普契尼歌劇《托斯卡》中詠嘆調「今夜星光燦爛」
(Tosca, E lucevan le stelle)
弗朗西斯科·保羅·托斯蒂歌曲《黎明之光分開的影子》
(L")alba separa dalla luce l"ombra
美國作曲家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金髮珍妮》
(Jeanie with the light brown hair)
焦爾達諾《安德烈·謝尼埃》中的詠嘆調
「宛如五月里美麗的一天」
(Andrea Chénier,Come un bel dì di maggio)
普契尼《藝術家生涯》中詠嘆調「冰涼的小手」
(
首先想到的是——也許是受唱片發行前倫敦一場獨唱音樂會的影響,這場在卡內基的音樂會包含四首歌曲、七首詠嘆調以及兩首返場曲目——這是令人驚訝的慷慨。畢約林演唱了12首歌曲和3首詠嘆調,但一共增加了10首返場曲目:5首歌曲5首歌劇作品。這場演出被完整錄音,最初以LP的格式發行但缺了9首歌。現在已經得以恢復。因此經深思熟慮以後,該專輯的標題定為《重新發現》(reDiscovered)。
缺失的9首歌曲中,最卓越超群的包括一組斯堪的那維亞作品:格里格和西貝柳斯的歌曲、一首返場曲Tonerna,結尾部分有著驚人的美麗安靜(人們似乎可以聽到音樂廳里的寂靜無聲)。在這場演出中,《天鵝》特別富於想像力,使人們想起畢約林是蘇格蘭抒情男高音約瑟夫·希斯洛普的學生。LP唱片中省略了這些,應該有其非常現實的原因,但馬斯卡尼獨幕歌劇《鄉村騎士》中的「告別」,一定是有過一場斟酌。這是一首充滿雄心壯志的詠嘆調,有著非常生動的戲劇性表述(甚至連在圖裡杜唱出「我要去呼吸點新鮮空氣」之前,鋼琴家給出音符的方式都襯托出一個醉漢那岌岌可危的尊嚴感)。
總的來說,畢約林獨唱音樂會的模式,還是展示了不俗的實力。開始時觀眾的熱情有點低迷,臨近結束時已經完全被點燃了。雖然他在1939年錄製的78s唱片中,貝多芬的藝術歌曲阿德萊德,以及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也不是彼得·施賴爾所說的舒伯特,但如果觀眾的口味可以分別調整的話,這場音樂會中的很多歌曲都具備欣賞價值。綜上所述,當這場音樂會被完整推出時,伴隨著預告與喝彩,人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領略到了歌手嗓音的藝術性,也就認可了畢約林置身二十世紀最佳男高音之列的美譽。
鋼琴伴奏:弗里德里克·紹維克爾(Frederic Schauwecker)
推薦閱讀:
※要留意!十大信號暗示你,TA還在迷戀前任...
※養生的十大原則
※中國十大「性」事出爐 艷照門《色戒》榜上有名
※中華名塔(十大名塔圖)
※盤點:二戰時期德國十大名將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