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戰爭:漢武帝曾以十條人命換一匹馬
「溫酒斬華雄」的關羽不能沒有馬。
拖駕戰車是馬在中國古代戰爭中的第一個角色。
西方人的古代戰爭同樣離不開馬。
《颯露紫》
韓干《牧馬圖》如果說,馬是對人類有最重要影響的一種動物,那麼,不僅是因為它為人類的實際生活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便利和幫助,更重要的是,在幾千年的冷兵器時代,馬曾是軍事鬥爭的決定性力量,從而給人類的文明史,打上了深深的馬的烙印。「千乘之國」是加入大國俱樂部的門檻不妨以我們最為熟悉的中國歷史為例講起。楊泓先生在《馬與中國古代戰鬥力》一文中,曾對馬和中國古代戰爭的關係,做過生動的描述。在中國歷史上,馬在戰爭中扮演的第一個重要角色,是用馬來拖駕的戰車。雖然古史傳說中,中國夏代就有了戰車,但是在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古代由馬拖駕的戰車已是殷商晚期,是由兩匹馬拖駕的實用木車。殷商晚期出現的戰車兵,與步兵相比具有極大的優勢,有點像現代戰爭中的坦克之與步兵。晚商的軍隊開始以戰車兵為核心力量重新組建。到商紂王時期,周人興起於西北,軍力日強。當時周人軍隊的核心力量也是精銳的戰車兵。根據考古發掘得到的戰車實物,可以看出周人對戰車有了重大的改進,最主要的是將駕車的轅馬由兩匹馬增加到四匹,並改進了木車結構。這樣一來,周人的駟馬戰車不論是速度還是衝擊力,都遠勝過殷商的雙馬戰車。商滅周興,自此從西周到春秋,中國古代戰爭的歷史進入了車戰的黃金時代。各諸侯國的兵力,都以戰車的乘數來計數,一個大國至少要擁有一千乘戰車,所以被稱為「千乘之國」。「胡服騎射」開創騎兵作戰中國史在中國歷史上由諸侯王開始組建騎兵部隊,要推溯到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當時威脅著趙國西北疆域的強敵,是一個善於游牧並依靠馬匹作戰的民族—匈奴。那是一個古代游牧民族,全民自幼善於騎馬,而且他們的馬也善於在山地、大漠、溪谷等複雜地形奔跑,在機動靈活性上,中原地區笨重的戰車無法與之相比,屢屢吃虧。公元前307年,趙國君主趙武靈王從對匈奴作戰的失敗中得出教訓,知道要想戰勝胡人匈奴,就要學習胡人的長處,於是開始脫掉傳統的寬大衣袍,按照胡人的樣子改穿窄袖的胡服,穿上褲子,學習騎馬射箭,以輕捷的騎兵對抗匈奴騎士,從而取得對胡人的初步勝利。在周代,又一個善於放牧養馬的民族悄悄在西北崛起,那就是後來統一全中國的秦人。秦人的先輩中,造父曾為周穆王御車,非子為周孝王在汧水和渭水之間養馬。因養馬有功,被周王賜予「嬴」姓。秦在春秋時成為五霸之一,戰國時又是七雄之一,其軍力之強盛,與軍馬充足的條件不無關係。從秦俑中可以看出,當時騎兵已是秦軍中的一個獨立兵種,但數量並不多,主力仍是戰車軍。到暴秦滅亡楚漢相爭時,騎兵在軍隊中所佔比例日漸增加,軍隊中常是騎兵和步兵並重。楚霸王項羽本人,也是披甲持戟、騎馬衝鋒的勇將。只為奪取良馬而發動的戰爭西漢統一全國後,因韓王信投降匈奴,高祖劉邦親率以步兵為主的三十二萬大軍北逐匈奴,不料被匈奴的四十萬騎兵包圍在白登(今山西大同附近),從城中眺望,匈奴四面圍城騎兵的馬色各不相同,西方的都騎白馬,東方的都騎青馬,北方的騎黑馬,南方則騎赤黃馬,威風凜凜,殺氣騰騰。漢軍被逼無奈,最後不得已只能不光彩地用了陳平秘計:讓軍中婦女出城誘引匈奴軍,而漢帝劉邦乘隙從另一面潰逃而出。也正是從那時起,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和匈奴決一死戰的時候,騎兵大戰成了戰爭的主要樣式。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中國發生了一場只為爭奪良馬而起的戰爭。當時的皇帝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他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領屬國騎兵六千,以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去遠征大宛(古代西域國名,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位於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交界地區)。出兵的原因正是為了獲取大宛的名馬。原來,在漢與匈奴數十年的爭戰中,漢馬匹損失的數量巨大。往往一次戰役下來,馬匹所剩不足十之七八。戰敗方匈奴的損失更大。雙方戰馬數量的驟減,使得彼此無力進行新的戰爭。漢武帝為了補足軍馬的損失,一方面擴大養馬業,另一方面致力於馬種的改良。先是引進烏孫的馬種,名曰「天馬」,後來知道大宛有汗血善馬。漢武帝本想通過和平手段求取大宛馬,便派出名叫車令的使者,到大宛的都城貳師城,送給大宛王千金和一鑄金馬,要求換取貳師城的善馬。不料大宛王斷然拒絕了漢使的要求。漢使遭拒後很不冷靜,怒罵後槌壞金馬離去。宛人嫌漢使無禮,就派軍隊劫殺了漢使,還奪取了漢使的財物。消息傳到都城長安,漢武帝大怒,便派遣李廣利率兵出塞進攻大宛。然而這次出兵並不順利,沿途小國各個堅守不與漢軍合作,漢軍勞師遠征,人困馬乏,軍中不斷減員,到達大宛時,軍中僅剩下數千疲憊的將士。進攻不成反被擊敗,損失慘重,李廣利只得引兵退還。漢武帝得知消息大為生氣。他考慮大宛是個小國,漢軍攻而不下,定會影響漢對西域諸國的威信,於是增兵十餘萬,令李廣利率軍再次進攻大宛。因為這次漢軍兵多,沿途小國也望風順從,使得漢軍順利進抵貳師城下,先斷絕入城水源,然後大舉攻城,很快攻破外城。宛人只得退守中城。為了避免被漢軍破城的噩運,宛貴族們殺死了宛王毋寡,與漢軍講和,並盡出善馬讓漢軍挑選。於是李廣利選取了宛貴族中與漢友善的昧蔡立為宛王,獲取大宛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雌雄共三千餘匹後,勝利班師。而此時已是太初四年的春天。漢朝歷時四年,發動兩次大規模遠征,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優良的種馬,不但耗費了大量資財,而且兵員損失達數萬人,幾乎是用十餘條人命的代價換回一匹大宛馬。這充分說明,在當時的統治者心目中,優良馬種對於維護帝國統治是多麼的重要。缺少馬的南宋幼帝崖山跳海時針轉到宋代。北方有契丹(遼),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大理,這些產馬地盡落游牧民族之手,宋朝從始至終只能以步兵的血肉之軀抵擋游牧民族鐵騎的衝擊。「虜所以輕侮中國者,惟恃弓馬之強而已。」與宋朝對抗的遼、西夏、金、元等北方異族軍隊都以弓馬騎射見長,而且往往是「一胡人有兩馬」,甚至「每正軍一名,馬三匹」。王安石曾經多次號召民間養馬。但實際上在精耕細作的種植農業模式下,根本不適宜養馬。況且中原本來就人多地少,養一匹馬的土地可以養活25個人。如果再看《清明上河圖》,即使繁華如汴京,商賈如雲貴族如雨,但馬車和騎馬的卻比較罕見,最多的是一些種植農業離不開的牛車和騎驢者,或者人力的轎子。先是馬上的金人,接著是馬上的蒙古人,沒有馬的宋朝節節敗退,直至最後南宋幼帝在崖山跳海。蒙古人大大發展了騎兵戰爭理論,充分發揮馬的速度,創造了閃電戰和包圍戰等革命性的進攻戰術。依靠裝備精良的騎兵武裝,蒙古帝國在25年里征服了比羅馬帝國400年征戰還要廣闊的土地。從西伯利亞直達印度,從越南直達匈牙利,從朝鮮半島直到巴爾幹半島。到成吉思汗死的時候,如果他想騎馬從蒙古帝國東端跑到西端,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蒙古帝國重新勾畫了世界版圖,把原來相互隔絕的帝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為新世界和新時代的到來劃定了新的秩序。因為馬的支持,蒙古人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而蒙古在緬甸和越南之所以失敗,恰好是因為他們必須下馬。在叢林山地面前,他們不僅無法發動大規模的穿插包抄和機動突襲,甚至根本不能騎馬作戰。強勁的蒙古騎兵,依仗的是體形低矮、四肢較短的蒙古馬種,它們的步幅和速度雖然遜於中亞和西亞的名馬,但更為吃苦耐勞。由於元朝建立對全中國的統治,也就使得中國的養馬業終於由蒙古馬一統天下。以後的明清兩朝依然如此。冷熱兵器對決無情絞殺騎兵網文《馬的歷史作用》中寫道,中國古代史始終是北方征服南方,鮮有南方北伐成功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北方擁有馬。馬的介入使游牧民族面對農耕民族具有不可戰勝的優越性,因為他們將戰爭模式與生產模式統一起來,兩者之間可以隨意切換,「出則為兵,入則為民」。這形成冷兵器時代的一種典型現象,即落後的游牧民族屢屢戰勝先進的農耕民族,野蠻戰勝文明。戰爭因此也幾乎成為游牧民族的一項主要活動。明朝嘉靖以後,馬政荒廢,主要產馬地河套失陷,不得不「開例捐馬授職」,即捐馬給官府可授予官職,馬匹之缺乏可見一斑。萬曆年間,馬匹的短缺已經嚴重影響到明朝軍隊車騎營的組建。袁崇煥欲組建關寧鐵騎,以騎制騎,卻深受無馬之苦。沒有精銳騎兵,這使得明朝軍隊面對蒙古女真等馬上民族只能採取被動的守勢。明朝重新上演了宋朝的悲劇,又被馬上的滿清族人征服。滿人入主中原後,為了統治維穩,與蒙元時代一樣,對漢人實行嚴厲的禁馬政策,不僅禁止漢人養馬,還禁止漢人騎馬。同時,為了保持對漢人的騎射優勢,不惜遲滯火器的革新。1860年9月21日,蒙古鐵帽子王僧格林沁率領兩萬多八旗騎兵,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橋對兩千多英法聯軍展開了一場伏擊戰。這是一場熱兵器與冷兵器的對決,手持長矛和弓箭的八旗騎兵遭到了工業時代槍炮的無情絞殺……最後一支八旗騎兵就這樣滅亡了,以馬蹄征服中國的歷史至此徹底結束,而馬在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也就此驟然淡去。(本版部分圖片來自昵圖網)名馬傳說「的盧馬」救主的盧馬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坐騎,其奔跑的速度飛快。在三國歷史中最顯眼的一處便是劉備避樊城之難,過檀溪,謂所乘的盧馬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的盧馬領會了劉備的意思,一躍三丈,擺脫了後面的追兵,救了劉備一命。的盧馬的地位,更因辛棄疾一首詞中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而大為提高。「昭陵六駿」顯靈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當年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統一全國的六匹戰馬。它們分別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騧和白蹄烏。李世民為了紀念,將它們的形象雕刻在自己陵墓的石屏上。相傳六駿的形象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據傳說,安史之亂時,在潼關之戰中,忽然飛沙走石,黃旗招展,殺出數百隊騎兵,致使叛軍倉皇逃竄。偃旗息鼓後,騎兵也突然消失。後來,據守護昭陵的官員說,就在潼關交戰那天,昭陵石人石馬汗濕欲滴。韓干把馬畫活了唐代大畫家韓干以善於畫馬而聞名於世。他為了把馬畫好,經常進入馬廄,甚至搬到馬廄和飼養人住在一起。韓干說:「我學習畫馬,馬廄里所有的馬都是我的老師」。時間久了,馬的各種體貌、動態,在作畫的時候自然而然躍然紙上。韓干畫馬畫得好,坊間便有一些關於他畫馬的傳說。一個傳說是:有人牽馬去找馬醫。馬醫一見便說,你這匹馬很像是韓干畫的,世間的馬怕沒這麼好。剛巧韓干也在,他也覺得這馬很像是自己所畫,只是前足有些毛病。回家一看,他所畫的馬前足的確缺了一點,才知這匹馬已經通靈。公主之夫為啥叫「駙馬」「駙馬」是從漢朝開始設置的一種官職,全稱是「駙馬都尉」。當時,皇帝外出多乘車,並有保護他的副車若干輛。在侍從官員中,負責掌管車駕的官就叫「駙馬都尉」, 起初多讓皇室或外戚及王公大臣的子弟擔任。到三國時,魏國的何晏因與公主結婚,被授予駙馬都尉之職。其後,杜預與司馬懿(晉宣帝)的女兒堂山公主結婚,也拜為駙馬都尉,魏晉之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駙馬已不是官職,僅是稱號而已。到了清朝,駙馬改稱「額駙」,含義基本相同。「弼馬溫」是個什麼官《西遊記》里,孫悟空被玉皇大帝招安封官做弼馬溫的故事,盡人皆知。然而,弼馬溫到底是個什麼官呢?台灣一位歷史學家寫了《「弼馬溫」釋義》的考證文章,揭開了其中的典故。原來先秦古書《馬經》上記載,在馬廄中養母猴,能夠抑制馬瘟疫的發生。馬吃了沾有母猴經血的草料,可保不生病。故宮博物院藏宋人《百馬圖》卷,共畫各種姿態的駿馬94匹,正在勞作的馬夫十多位,特別之處是畫中還繪有一隻猴子,正是神話傳說中掌管天馬的弼馬溫,原來,所謂弼馬溫,本是「避馬瘟」三字的諧音!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給孫悟空封了個弼馬溫,其實是和這位美猴王開的一個小小玩笑。成語解析龍馬精神是龍和馬嗎?龍馬精神用來比喻人精神旺盛。很多人認為,這裡面以龍和馬來比喻人的精神。其實,龍馬是傳說中龍首馬身的神獸,據傳說,就是龍馬從黃河中負圖而出,幫助伏羲氏創造「八卦」。
推薦閱讀:
※一言難盡漢武帝!
※大漢60萬大軍,漢武帝打匈奴,為何每次只派幾萬軍隊出擊?
※漢武帝去世前,為何賜死心愛的美人?
※首烏食療:用這種藥材煮的長壽粥,竟成為漢武帝御膳!
※北魏拓跋燾:12歲領兵16歲繼位,卻是漢武帝式的悲情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