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藥外用集錦

1,由於長期以來的醫藥分工,外用藥配製不被醫者掌握,不利於中醫外用藥的發展。

2,傳統中醫外用藥23:39 2010-12-4

配製方法較原始;色澤,氣味,性狀等不適應杜會的進步,有些已不能為人們所接受

3,傳統中醫藥的發展方向

(利用傳統經驗方提取有效成分,改良劑型,製成成品,投入市場;現代化的醫學實臉室內,對藥理進行分析動物實驗,再經過一系列的實驗,製成成藥)

4,如果不重視對傳統中醫外用藥研究和發展,時間推移後中醫皮膚外用藥將逐漸退出醫藥市場

5,達到治療目的,不油污弄髒衣物,滲透性好,不影響美觀,無副作用;這些的確是當前外用藥研製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是我編寫本書的目的

張作舟2001年10月

皮科外用藥經歷「豚脂」外塗,到煉丹,膏藥,油劑,軟膏等

劑型

一般指將藥物(包括植,動,礦物藥物,外用藥還包括一些中藥的化學藥品)配製成丸,散,膏,丹,湯,酒,露,錠等劑型;皮膚科外用藥更要視病情需要製成散,膏,酊,乳劑等劑型

稱量

配製性猛劇烈,有毒及貴葯(羚羊角,人蔘,水銀,輕粉,丹劑等)必須嚴格按照處方要求準確稱量

(一)粉劑及膏體原料的量取(手秤及不同規格的天平)

大劑量量取用盤秤,小劑量用天平

天平操作的注意事項(稱量範圍須在感量與最大稱量間)

1.把天平放在平穩的台上,天平調到零點。

2.砝碼左盤,葯放右盤

3.稱完,砝碼放回砝碼盒,天平靜止時,兩托盤放於一邊支架上

4保持天平和砝碼的清潔,不可用砂紙磨光或加入潤滑劑

(二)選大小適宜的量器(玻璃制量杯,量桶及擁瓷量器;滴定管,移液管及標準滴管等)量取液體

1.操作時量器垂直,使液面與眼睛平行

3.讀數液體凹面為準,不透明或暗褐液以彎月面表面為準

粉碎(截切,擠壓,撞擊,研磨等方式進行,往往是幾種粉碎作用同時並用,據葯硬度,脆性,有無植物纖維,所含水分,及藥量,粉碎度,並據設備條件,採用不同工具和器械)

小規模粉碎(碾子,乳缽等)

(一)粉碎原則

1,配製散劑,震蕩劑,軟膏,要求極細粉末(充分發揮藥物作用,避免局部用藥粗糙刺激皮損);製備浸劑或煎熬湯劑,粉末或飲片(省力,避免熬成糊物,不易達到浸出目的)

2,粉碎有毒性或刺激性較強葯時,應注意自我保護(最好用適宜工具減少粉塵飛揚)

(二)粉碎方法

1.干法粉碎,過分粗長葯先切適當大小,水分較多或洗過的葯先晒成鬆脆,難粉碎葯(如熟地,桂圓肉,元參等)混在其它葯中粉碎

(1)分研法(逐個研碎,減少損耗),芳香氣味濃厚,細料,軟硬差異較大的葯(麝香,珍珠,冰片等)

(2)共研法(全部或部分混合粉碎,最常用),適合於一般性藥物,無特殊膠質,粘性揮發性者,及軟硬度相似

而粉碎度要求一致的藥物。

(3)分別配研法:能共研的先研粉,不適宜共研的分別研細粉,按葯特性分別陸續混合,混合次序與葯特性,質量,色澤均有關係,處理不當會導致成分不均或色澤不一致

(4)摻研法:其它葯先研細粉,取一部分與(油脂多,顆粒小或粘性較強葯)摻合研碎,粘性較強者要在攝氏60度下充分乾燥,然後再摻研細粉

2.濕法粉碎:

(1)加液研磨法:不易粉碎(樟腦,薄荷,冰片等)加入少量有機溶媒如:液體石蠟,甘油等共研粉碎。

(2)水飛法:(傳統方法,粉碎度高,避免粉塵飛揚,適用於硃砂等礦物葯)大量液體中的葯顆粒大小,沉浮時間不同;細的懸浮於液體中,粗的下沉,易與乳缽棒接觸,可加速粉碎過程;水飛法需反覆加大水量使粉好的浮於水面,與未粉好的分離出來,再不斷傾出上浮部分,蒸發液體;

(三)粉碎的筒易設備和操作方法

藥粉是外用藥主要原料,對藥物的粗細程度亦有不同要求,

1.乳缽(乳缽研磨較易粉碎的葯,配合葯篩可製成不同粗細程度的粉末,研缽,瓷製和玻璃制)常用,規格為大小

使用方法: 左手按住乳缽使其固定,右手用乳缽棒向同一方向碾動,

2.搗缽(粉碎小計量葯,搗成碎塊及顆粒較大的藥粉,搗缽體,又稱摘罐),

使用方法:左手輕捂住罐口,以防搗棒碾破左手皮膚,還可防止藥物竄出,右手上下搗葯

3.葯碾子(鐵研船,適用於劑量較大藥物的粉碎,雙腳蹬踹轉輪,利用轉輪與船體來回摩擦將藥粉碎;葯碾子比乳缽有更強研磨力,現在也用電操作)

4.手搖式粉碎器(粉碎器卡在木板或桌邊,葯從入料口送入,轉動手柄,利用螺旋推進器將葯推入磨輪,由出科口送出粉末;比研缽力量大,調節磨輪可研成不同粗細粉末)

5.小型電動研磨機

6.過篩(把粗細不同的藥粉分開,保證藥粉均勻性)

樣篩(據每平方厘米上的篩孔數目分為20目,40目,60目,80目,100目,120目等,目數越大,篩出的粉末越細)

方法:研磨後的葯放入篩內,加蓋置於儲藥盒上,雙手搖晃,藥粉即落入儲藥盒內,未經過篩網的藥粉可繼續研磨,再重新過篩;

混合(混合均勻與否直接影響到製劑質量,療效和外觀;含有珍貴葯及劇毒的製劑混合尤其重要):攪拌,研磨,過篩等

浸提製劑(溶媒浸出藥材中有效成分,有效成分保存在製劑中,去粗取精,使製劑質量提高):皮膚科常用的浸漬,泡洗劑,酊劑,藥酒等,即通過浸提的方法製得。

溶媒:(浸泡中草藥的液體),浸出液(溶媒浸出藥材得的液體),藥渣(浸出後的殘留物)

溶媒的選擇:盡量選擇對相應藥物溶解度大的溶媒,避免溶媒與葯發生不良反應,經濟性,是否易於獲得藥物有效成分;

1.水,優點,經濟,易於獲得,不與藥物發生不良藥理反應,易

浸入植物細胞內,能溶解和浸出較多有效成分;缺點:易使藥物腐敗變質,沒有高度選擇性,有些藥物的有效成分在水中易分解失效;不易溶解遊離生物鹼,揮髮油,樹脂等;

2.酒精(乙醇,常用溶媒):優點,可以溶解中草藥的大多有效成分,如生物鹼(不認識的一個字),揮髮油,苦味質等,酒精有較好的防腐作用;缺點易燃,有揮發性,與藥物有一

定藥理作用,成本較高;

(二)浸提(出)原理(其中一部分藥物轉移到溶媒中,溫度升高,可促使植物組織軟化,從而增加成分的溶解和擴散速度,促進浸出;升溫對熱不穩定性成分造成破壞,損失有效成分,影響浸液質量)

中草藥粉碎時,部分植物細胞被破壞,大部分草藥細胞仍保持原有狀態;溶媒與其接觸時,藥物先被溶煤浸潤,溶媒通過細胞壁進入藥物細胞內部後使各種藥物成分溶解,溶媒繼續溶解大量可溶性物質,細胞內液濃度顯著增高,細胞內外產生滲透壓和濃度差,使細胞內濃度不斷向外擴散,經擴散階段作用達到較好浸出效果;

浸出效果:(粉碎越細,與溶媒接觸面越大,擴散速度越快,浸出效果越好;粉碎過細,易產生糊狀沉澱物,造成過濾困難)

水溶媒浸泡易使藥材膨脹,故選擇粗粉;乙醇膨脹作用小,易適當選用細粉

較粘,堅硬的根及皮類藥材宜用細粉:疏鬆的葉,花,草類宜用粗粉;

(三) 常用浸提方法

1.粉碎的藥材放入有蓋容器中(廣口玻瑞瓶,搪瓷或陶瓷帶蓋容器,避免易被溶媒腐蝕起化學作用的容器),加入規定量的溶媒(水或酒精),浸漬3一5天,天冷時,延長至10天左右,浸漬過程中,經常攪拌能加快浸出速度,然後過濾;

2.煎煮法:葯(不宜粉碎過細,採用飲片即可,煮前冷水浸泡藥物至軟化)置於砂鍋或不鏽鋼鍋內(避免使用鋁製品),加適量水,煎煮(武火加熱至藥液沸騰後文火加溫,以加強滲出效果;不要用沸水煮,以避免藥材表面蛋白質凝固影響有效成分浸出;煮前加水不宜過少,否則藥材有效成分不能完全浸出,且易將藥物燒焦;製備水劑,溻漬劑,還可適當多加些水)一定時間,使葯有效成分滲出(據藥材堅硬,疏鬆程度,煎煮時間可從30分至60分;一般煎2次為宜);適用於熱穩定性好的藥物;浸出液經脫水精製,可製成多種劑型。

3.滲濾法:(葯放入滲濾器中不斷更換溶媒浸出,能形成較大濃度差,浸出效果優於浸漬法)

具體操作:將藥粉碎成粗粉,溶媒將葯浸濕,葯膨脹後裝入滲濾筒內加入溶媒(溶媒液面要超過藥材),放出滲濾筒下部空氣後關住活塞,浸漬若干時間,按一定速度滲濾收集藥液,直到有效成分完全浸出

五,軟膏和乳劑的調配(製成的軟膏或乳劑常據臨床需要添藥粉,少量液體葯或其他膏劑改變其百分比)

工具有:軟膏板(木製的中心

鑲嵌玻璃,也有塑料製成的),軟膏刀(金屬或非金屬的刀棒);

方法:軟膏或乳劑置於軟膏板中心,添加物放在藥膏上面,軟膏刀攪拌均勻後裝入盒內備用;

六,外用藥使用原則

皮膚病形於體外,但究其病因往往與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關係;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於外」很多皮膚病都是臟腑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皮膚病臨床洽療時多採用內外結合方

法;

古人十分重視外治法,很多醫籍都有關於外治法論述;陳自明氏說「夫瘡腫之生於外者,內熱毒氣蘊結於內也。蓋腫於外,有生頭者有漫腫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氣深者,有毒氣淺者,有宜溫葯貼熁者;有可以干換其葯者,有可以濕換其葯者;深淺不同,用藥有忌,是以不可不辨也」;徐大椿《醫學源流論》說:「外科之症最重外治」,足以說明前賢對於外治法重要性的認識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中醫皮膚病學也逐漸在解放後從中醫外科範疇中分化出來,而成為一門新的學科,對於外用藥的探索也在不斷深化;目前有些皮膚病外用藥在臨床上還處於發展初期,尚需不斷完善,深入研究;

據我多年臨床經驗體會,我感到有些皮膚病如:蕁麻疹等病,單純採用內治法即可治癒,

更多皮膚病則需內外結合標本兼治,才能達到較好療效,如:濕疹,銀屑病,白癜風等;

有些皮膚病單純採用外治法就可治癒,如:手足癬,疥瘡等;

外用藥的使用方法是皮膚科臨床醫師必須熟練常握的重要內容,這對提高皮膚病治療水平有特別重要意義

據我多年經驗,外用藥使用時,需考慮以下四方面問題:

(一)據藥理性能,選適宜的外用藥

《內經至真要大論》中有關於治則治法的精彩論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度,內外用藥均需遵循這些重要的治療原則,

臨床我們常看到由於濕熱積盛所致的急性濕疹,皮炎等病,皮損表現為焮赤,腫脹,甚至滲出,糜爛,治療時要選用清熱利濕的葯如黃芩,黃柏,蒲公英,馬齒莧,澤瀉,茵陳等;對於慢性肥厚苔癬樣皮損,則應以軟堅散結,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藥,如莪術,貝母,五倍子,升丹等;

皮膚病治療依據對全身癥狀辨證,重視局部皮損表現形態,再據藥物性質選用合適藥物

(二)掌握好外用藥濃度(同一藥物濃度不同,其作用可能不同;不同疾病對藥物濃度要求也不一樣的)

臨床外用藥還要考慮患年齡,性別,皮損部位對葯耐受性及病人對葯敏感性,以避免出現藥物的原發刺激;

紅升丹是中醫瘍科傳統藥物(化腐生肌),純紅升丹

為藥性峻猛,腐蝕性很強;將其稀釋為1/2或1/9,則為五五丹,九一丹,屬化腐生肌,煨膿長肉葯;

西藥水楊酸;20%以上為腐蝕剝脫劑,5%—10%中等濃度角質溶解,1%一3%低濃度無腐蝕刺激作用,反而有角質形成作用;

如痤瘡,脂溢性皮炎使用3%硫磺霜,有祛脂悄炎的作用;治療疥瘡必須用10%以上硫磺霜才可達到殺滅疥蟎治癒疾病之目的;

(三) 選擇適宜的外用藥劑型(配製藥物的物理形態),劑型選用不當,不僅難以達到治療效果,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如急性濕疹,皮炎在滲出階段,選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是正確的,採用軟膏劑型起不到清熱解毒作用,反而會影響皮損散熱,達不到消炎作用,影響炎症的吸收甚至加重病情;正確方法是選用水劑濕敷起到清熱消炎作用;

慢性苔癬肥厚樣濕疹,銀屑病等,必須選用軟膏劑型利於角質軟化,鱗屑脫落,使用水劑難達治療目的;

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也不斷增強,醫生在為病人治病選用外用藥物時,既要採用療效好能達

到理想的藥物,還要考慮到盡量不採用影響容顏的外用藥物,這實際上對皮膚科的醫生提出了吏高的要求,患者的需求正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只有採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對外用藥的劑不斷進行改進才能滿足廣大患者的要求,也才能不斷推進醫學樣學的發展

(四)使用外用藥正確方法(使用方法不當,即使藥性,濃度,劑型等都正確,也達不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嬌嫩,敏感部位要採用低濃度葯,避免產生原發性刺激不利於疾病痊癒)

使用外用藥治療皮膚病,不僅有藥性,濃度,劑型等要求;同一種皮膚病的不同發展階段,外在表現不同,外用藥使用方法也不一樣,

如濕疹,在亞急性階段以使用乳劑為宜;

慢性苔癬肥厚皮損以油劑最為適合,使用時應採用包封和薄塗法交替使用(晚間包封,白天薄塗);

急性濕疹滲出期,採用濕敷為好,使用濕敷方法時,據皮損範圍,大小,所處季節,患者年齡等決定每日濕敷次數和濕敷時間長短;

第一章散劑(粉劑,散劑因常與膏藥配合,又稱為「摻劑」,葯研極細粉末摻在膏藥上或直接撒布在瘡面上,主要來源植物和礦物,也有用蟲類動物乾燥的屍體製成中藥散劑)

皮膚科現在通常稱散劑為「粉,面」(一般單味葯製成的細面稱「面」或「粉」,如:黃柏面,枯礬面,滑石粉等),「散,丹」(復方製成粉稱為「散」,如:二妙散,如意金黃散;個別也有將散劑稱為「丹」的,如紅升丹,白降丹,八寶丹等)等,

一,散劑的要求

混合均勻(作用於皮膚上要求散劑過80-120目的樣篩,保持乾燥避免物,化學性刺激和葯受潮變質),量取準確;(處方中含紅升丹,輕粉,雄黃等葯要採用等容積遞增配研法混合均勻,質量重葯要同質量輕葯

混合均勻,可用過樣篩配製

二,散劑的功能

(一)收濕拔干

將散劑撒佈於皮膚表面,能將皮膚表面的汗液,皮脂及一定的滲液收濕拔干,起乾燥作用;對滲出液較多皮損忌用防止形成藥痴;

(二)散熱作用(散劑顆粒愈小,散熱作用愈大)

極小顆粒乾燥藥粉撒布皮膚表面,可擴大與皮膚接觸面積,加上中藥清涼解熱作用降低皮膚炎症部位溫度,使小血管收縮,紅腫迅速消退,起到清熱消炎作用,

如痱子粉可用於痱子的治療,以協助散熱消炎

(三)防止感染

無滲液的皮損上撒布大量散劑,能使患處少受或免受外界摩擦刺激,折射光線,使皮膚免受光線損傷防止感染

(四)生肌長肉,消除疣贅。

有些散劑作用於瘡瘍及一些皮損上,平胬,腐蝕,消疣贅及生肌長肉,如:紅升丹,枯礬面,生半夏面等

(五)護膚作用

粉劑可適當隔絕外界摩擦刺激,有一定保護皮膚作用,如滑石粉等可起到保護皮膚的作用。

三,散劑適應證

(一)安撫收濕,清熱涼血

常用於痱子,急性紅斑,丘疹而無明顯滲出的各種皮炎,如:急性紅斑性濕疹,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等

(二)收濕拔干

用於多汗症及夏季皮膚皺褶接觸面,腳氣收干藥粉還可用於滲出性腳癬治療。

(三)應用油膏及糊劑的皮損,塗藥後再撒布些散劑,可加強藥物吸收作用,減少外界及衣物對皮損摩擦;

四,散劑常用方劑

1.祛濕散(濕疹,接觸性皮炎等)

組成:黃柏10g,黃岑10g,寒水石20g.青黛5g;

功能: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用法:直接撒撲或用植物油調敷。

製法:上藥共研細末,過100目篩。

來源:張作舟經驗方。

2腳氣散〔處方1,滲出性手足癬等)

組成:枯磯l0g,硫確3g,滑石粉50g,冰片1g

功能:除濕殺蟲斂汗

用法:撒佈於患處

製法:上藥共研細末。

來源:張作舟經驗方。

3.腳氣粉(處方2,主治:汗皰型,擦爛性足癬)

組成:樟腦20g,水楊酸50g,氧化鋅100g,硼酸100g薄荷腦10g,滑石粉720g

功能:收斂,吸濕,止癢,消炎

用法:外撒

製法:先將樟腦與薄荷腦研磨液化後,加入少量

滑石粉研勻,再分次將水楊酸,硼酸及氧化鋅加人研勻,最後逐次加入滑石粉研勻,過篩即得

來源:《製劑手冊》人民衛生出版杜1978

4.黃石散(主治:濕疹及皮炎有繼發感染者)

組成:黃柏面10g,滑石30g

功能:清熱收濕

用法:直接撒佈於患處

來源:張作舟經驗方。

5.去濕藥粉(祛濕散)

組成:川黃連25g,川黃柏25g,黃芩150g,檳榔,100g,

功能: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主治: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膿皰瘡,嬰兒濕疹

用法:直接撒撲,或用植物油調敷或配製軟膏用;一般丘疹樣或有

少重滲出液的皮損,可以直接撒撲或用鮮產薈蘸葯外搽,流水多或膿汁多者可用油調

外用,暗紅乾燥脫皮者可用藥粉配成軟膏

製法:研極細粉末。

來抓:《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註:陰瘡禁用

6.化毒散

組成:黃連面,乳香,役葯,川貝母各60g,天花粉,大黃,赤芍各120g,堆黃60g,甘草45g,冰片15g,牛黃12g;

功能: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主治:膿皰瘡及有繼發感染的皮炎,濕疹等

用法:直接撒撲或用植物油調敷。

製法:除雄黃,冰片,牛黃另研細末外,余葯共研末,與前三味混合即成。

來源:市場方

7.新三妙散

組成:黃柏面300g,寒水石面150g,青黛面

30g。

功能:除濕清熱解毒止癢

主治:急性濕疹,嬰兒濕疹,過敏性皮炎,膿皰病。

用法:直接撒撲,或用鮮蘆薈蘸搽,或用植物油調成糊狀外用。

製法:研極細末。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8.止癢藥粉

組成:老松香30g,官粉30g,枯礬30g,乳香

60g,輕粉15g,冰片6g,密陀僧15g,護甘石30g

功能:祛濕收斂,殺蟲止癢。

主治:膿皰瘡濕疹,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

用法:裝入布袋外撲皮損或用油調外敷,也可配成5%-20%軟膏外用。

製法:研細未。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臉集》

備註:本葯有一定刺激性,對於急性炎症性皮膚病,粘膜病損慎用,對汞過敏者禁用。

9,青黛散

組成:青黛粉15g,黃柏面15g,石粉60g。

功能:收干止癢,清熱定痛;

主治:膿皰瘡,急性濕疹,接觸住皮炎或脂溢性皮炎,痱子。

用法:直接撒撲外用。

製法:研極細末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0,止癢散

組成:滑石粉30g,寒水石15g,冰片2g,雄黃

3g,明礬3g;

功能:殺蟲止癢;

主洽:蟲咬皮炎等;

用法:直接撒撲或用植物油調敷。

製法:上藥共研細末和勻。

來源:經驗方

1l.新青黛散

組成:青黛18g,象牙硝18g,硃砂18g,黃連10g,黃拍10g,生玳瑁2g,雄黃1g,牛黃1g,冰片0.3g,翻砂1g;

功能:清熱解毒,收斂定痛

主治:口腔潰瘍,扁平苔癬

用法:直接外用口腔瘡面上。

製法:研極細末。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2.龍骨散

組成:龍骨100g,牡蠣l0ng,海螺蛸100g,黃柏500g,雄黃l00g,滑石粉30g

功能解毒收斂。

主治:濕疹,接觸性皮炎,脂溢性性皮炎,趾間足癬。

用法:直接撲上或油調外用。

製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臉集》

備註:化膿性的陳久肉芽瘡面禁用。

13.平胬散

組成;烏梅l0g, 煅石膏3g,輕粉3g,月石6g

功能:祛濕收斂.平胬肉。

主治:各種瘡面水腫肉芽增生.

用法:直接撒布水腫衡肉的瘡面上,紗布壓扎。

33

一3】一

製法研細末,過l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註:新鮮瘡面膿毒未凈者勿用。對汞過敏者禁

用。

14.粉色乾燥藥粉

組成:樟丹I80g,五倍子250g,枯磯120g,土官粉120g,輕粉120g

功能:祛濕收斂,固皮止癢

主治: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頭癬。

用法:與其它藥粉合用撒撲或油調成糊劑用常用量為5%-20%。

製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註:本藥粉有一定刺激性,凡現發濕熱性皮膚病,潰爛瘡面及粘膜損害部慎用。對汞過敏者慎用。

15.紫色消腫散

組成:紫草15g,赤芍30g,當歸60g,貫仲6g,

升麻30g,白芷60g,荊芥穗15g,紫荊皮15g,草紅花15g, 兒茶15g,紅曲15g, 姜活15g,防風15g

功能:散風活血,化瘀消腫。

主治:慢性丹毒腫脹,紅斑性結節性疾患。

用法:單獨或與其它藥粉混合應用。常用蜂蜜調或荷葉煎水調合外用。

製法:研細末。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臉集》

備註:癤,癰,疽初起毒熱盛者勿用。

34

16.收干生肌藥粉

組成:乳香面30g,沒藥面30g,琥珀面6g,血

竭面12g,兒茶麵15g,水飛甘石面 20g。

功能:收斂止疼,固皮生肌

主治:燙灼傷,女陰潰瘍,下腿慢性潰瘍,瘡面膿毒已盡者均可用。

用法:薄敷於瘡面或製成葯捻用,

製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註:癰,癤瘡面膿毒未凈者慎用。

17.生肌散

組成:象皮3g,沒藥3g,乳香3g,血竭3g,龍骨3g,兒茶3g,冰片1g,赤石脂3g。

功能:生肌長肉,止痛收斂。

主治:慢性頑固性潰瘍,下肢潰瘍,放射性潰瘍

用法:直接撒布瘡面,或配製成軟膏外用。

製法:研細未,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註,療,癰潰後膿毒未凈的瘡面勿用。

18.蟒子粉

組成:冰片3g,薄荷冰3g,甘石粉15g,滑石

粉30g,黃柏6g

功能:清熱散汗,解毒止癢。

主治:痱子,尿布皮炎。

用法:直接撲撒

—as—

製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9.小兒痱子粉

組成:樟腦8g, 薄荷腦8g,氧化鋅24g,硼酸

140g,升華硫20g,滑石粉800g。

功能:吸濕,止癢,收斂,消炎。

主治:小兒痱子,痱毒。

用法:撒布皮損

製法:取樟腦,薄荷腦置乳缽中研磨共熔,再分次加入升華硫,氧化鋅,硼酸研勻,最後分次加入滑石粉研勻,過篩即得。

來源:《製劑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20.腋臭散

組成,密陀僧240g,枯礬60g

功能:斂汗,除臭

主治:腋臭,手腳多汗

用法:治

療腋臭用藥粉干撲兩腋下,每日一次

製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註:此葯切勿入口,對鉛過敏者禁用

21.二白散

組成:白石脂30g,白蘞30g,苦杏仁30g

功能:祛混散風化瘀

主治:痤瘡,酒渣鼻

用法:用雞蛋清調葯外用

製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註:慎勿入目

22.搽綠藥粉

組成:硼砂100g,自然銅30g

主治:神經性皮炎及角化過度類皮損

用法:用黃瓜蒂,茄子皮或生薑片蘸葯外用,或配成10%軟膏外用

製法:研綳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註:潰瘍瘡面勿用

23搽黃藥粉

組成梔子30g,雄黃12g,硃砂12g,輕粉12g

功能:驅風止癢,剝脫上皮

主治: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

用法:用黃瓜蒂,茄子皮或生薑片蘸葯外用或配成10%軟膏外用。

製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註:潰瘍瘡面及對砷汞過敏者勿用。

24.青白散

組成:青黛30g,海螺蛸末90g,煅石膏37g,

冰片3g

功能:收濕止癢,消炎退腫

主治羊胡瘡,濕疹,過敏性皮炎等.

用法:撒佈於患處,滲水不多,用麻油調

製法先將青黛研細,再加入海螵蛸研末,後加煅石膏末研和,最後將冰片研細研勻混合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25.顛倒散

組成:大黃120g,硫磺120g

功能:清除油膩,清熱活血

主治:酒渣鼻,痤瘡,脂溢性皮炎

用法:用涼開水或胡蘿蔔,鮮蘆薈蘸藥粉塗擦。

製法:上藥共研細末,過100目樣篩

來源:《醫宗金鑒》

備註:勿入口與目

26.龜板散

組成:龜板面30g,黃連10g,紅粉1.5g

功能:收濕清熱,去腐解毒

主治:黃水瘡及其他皮膚病有繼發感染者

用法:直接撒布干患處

製法:上藥共研細末

來源:成藥

備註:對汞過敏者忌用

27.金黃散

組成: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各16g ,南星,陳皮,蒼朮,厚朴,甘草各64g,天花粉320g

功能,清熱除濕散瘀化痰,止痛消腫。

主治::丹毒,癤腫等

用法:用蔥汁,酒,麻油,蜜,菊花露,銀花

露,絲瓜葉搗汁調敷

製法:共研細末,過80-100目篩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8.濕疹散

組成黃岑,煅石膏各50g,寒水石250g,五倍子125g

功能:安撫解毒,收斂止癢

主治:急性濕疹,皮炎和感染性皮膚病(包括細菌,真菌引起的)

用法:外撲或用植物油調成糊狀外塗

製法:上藥共研極細粉末

來源:經驗方

29,增色散

組成:雄黃,硫磺,雌黃,密陀僧各6g,冰片3g,麝香,斑蝥各0.6g

功能:刺激色素生長,調和氣血

主治:白癜風。

用法:用新鮮茄蒂,黃瓜,胡蘿蔔等任選一種,蘸葯末擦損害區,1

日3次。

製法將上藥分別研極細末,兌入混合,瓶貯,勿令泄氣

來源:經驗方

備註:粘膜皮膚交界處的部位慎用;頭面部則採用米醋調擦,皮膚過敏者忌用

30.大黃散

組成:大黃,蒼朮,黃柏各等份

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消腫

主治:丹毒,癤腫,膿皰瘡等

用法:取銀花或菊花煎汁,或用涼開水調成糊狀,塗擦,亦可用植物油調塗

製法:研細末

來源:經驗方

31.九一丹

組成:煅石膏9g,升丹1g

功能:祛腐生肌。

主治:潰瘍傷口膿腐未盡。

用法:將藥粉撒在傷口上,外塗相應軟膏,一天一換。

製法:各研細末後,兌入混勻,放在棕色瓶中貯藏,勿曬太陽。

來源:《醫宗金鑒》。

備註:對汞過敏者忌用

32.珠黃散

組成:牛黃,珍珠各等份

功能:解毒生肌

主治:粘膜潰瘍等

用法:吹葯於患處

製法:研極細粉末,貯存瓶內

來姐:《局方》

33.養陰生肌散

組成:雄黃,青黛,甘草,冰片各2g,牛黃,黃柏,龍膽草各1g

功能:清熱養陰,生肌止痛

主治:口糜,口腔粘膜扁平苔癬。

用法:取少許外擦於口腔粘膜損害處,每日2-4次

製法:共研細末。

來源:北京醫學院口腔醫院經驗方

34.玉盤散

組成:白牽牛l0g,甘松l0g,香附l0g,花粉10g,藁本5g,白蘞5g,白芷5g,白附子5g,官粉(也可能是宮粉)5g,白芨5g,大黃15g

功能:調氣退斑

主治:雀斑,粉刺等

用法:水調擦面

製法:研細末

來源:《瘍醫大全》

35四白散

組成:糯米350粒,巴豆5個

功能:點痣去斑

主治:雀斑黑痣

用法:針挑損,外搽之

製法:布包用石灰水煮,如糊,點敷患處

來源:《外科大成》

36.盤玉散

組成:黃柏,紅棗(煅存性)各15g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濕疹類皮膚病

用法,外搽

製法:研細末,用植物油調

來源:《醫宗金鑒》

37.五虎丹

組成:水銀,白礬,清礬,牙硝各180g,食鹽6g,

功能:腐爛瘤體

主治:皮膚惡性腫瘤

用法:用糨糊調合,點在腫瘤創而上,或用米飯賦形,搓成錠劑(寬,長各2—3cm),插在腫瘤上,待其腫瘤壞死脫落,再按潰瘍創面處理

製法:將上藥製成藥粉,放在乳缽內共研至不見水銀為度,再放入煉銅砂罐內加溫,蒸發水分,使成

「丹胎」,然後將砂罐倒置於 瓷碗內,鹽水石膏封口, 放入荷葉水壇口上,壇內盛水約10kg, 壇上放炭火約2小時,冷卻瓷碗取丹,以白色結晶為佳。

來源:湖南中醫學院方

38.消癌散

組成:紅磯,紅粉,紫硇砂,天花粉,達克羅寧各5g

功能:祛腐攻毒

主治:皮膚腫瘤等

用法:用2%的地卡因或2%奴佛卡因溶液調成

的消癌散在腫瘤創面塗一層,外蓋紗布,一日換一次,或二三日一換

法:依法製成藥粉

來源:旅大方

39.雄黃四黃散

組成:石黃,雄黃,硫磺,白附子,雌黃,川槿皮各等份

功能:殺蟲止癢。

主治花斑癬,白癜風

用法:外搽或用酒調

製法:研細末

來源:《外科正宗》

備註:對砷汞過敏者忌用

40.狐臭粉

組成:寒水石,陀僧等份

功能避穢法臭

主治台狐臭,體氣

用法:外撲,一日2—3次

製法:研細末,過100目篩

來源:經驗方

備註:對鉛過敏者忌用

41.五香散

組成:沉香,檀香,木香,零陵香,麝香各等份功能:芳香避臭,殺蟲除毒,

主治:體氣,紫白癜風(花斑癬)

用法:外撲或水調外搽患處

製法:研細末

來源:《外科正宗》

42.密陀僧散組成,硫磺6g,雄黃6g,蛇床子,密陀僧,硫璜各3g,輕粉1.5g

功能:祛風殺蟲

主治:白駁風,汗斑足癬等

用法:醋調搽或干撲患處

製法:研細末

來源:《醫宗金鑒》

備註:皮膚過敏者忌用

43解毒雄黃散

組成:雄黃4g,硫磺6g

功能:解毒止癢

主治:血風瘡

用法,外搽

製法:研細末

來源:《外科正宗》

44.回陽生肌散

組成:人蔘15g,鹿茸15g,雄黃1.5g,乳香30g,琥珀8g,京紅粉3g

功能:回陽生肌,止痛收斂。

主治:結核性潰瘍,慢性頑固性潰瘍及屬於陰瘡久不收口者

用法:薄撒於瘡面上,或製成葯捻用

製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註:火毒瘡癤.屬於陽症膿毒未凈者及汞過徽者禁用

45.二妙散

組成:蒼朮500g,黃柏500g

功能:清熱燥濕

主治: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脂溢性濕疹,膿皰瘡,丘疹徉蕁麻疹

用法:直接干撒或植物油調上。

製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丹溪心法》

備註:對濕熱性皮膚病薄敷

46.三妙散

組成:蒼朮500g,黃柏500g,檳榔500g

功能:清熱除濕,解毒止癢

主治: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脂溢性濕疹,膿皰瘡,丘疹性尋麻疹

用法:直接干撒,鮮蘆薈蘸葯或用植物油調上

製法: 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備註:對濕熱滲出性皮損宜薄敷。

47.雄黃解毒散

組成:雄黃30g,寒水石30g,生白礬120g

功能: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主治;慢性泥疹,多發性毛囊炎,脂溢性濕疹及蚊蟲咬傷

用法:可單獨撒布或與他葯混勻植物油調上;也可加入酒劑中或其他軟膏中外用,一般為5%至20%

製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證治準繩》

備註;幾癤,癰破後新鮮瘡面勿用,勿入目內

48. 甲字提毒粉

組成:什凈輕粉30g,京紅粉30g,硃砂9g,血竭12g.琥珀9g,麝香0.9g,冰片6g

功能:化腐提毒,生肌長肉

主治:潰瘍瘺管

用法:外用

法:研極細末

來源:《房芝萱外科經驗》

49,清吹口散

組成: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薄荷,黃柏,黃連,煅月石,冰片

功能:清熱解毒止痛

主治:口舌生瘡等。

用法:洗漱凈口腔,用藥管吸入患處

製法:共研細末

來源《總醫皮膚診療學》

50.花蕊石散

組成花蕊石30g,西月石10g,枯磯20g,滑石粉40g

功能:燥濕止癢

主治:血管瘤

用法:外撲

製法:分研極細末,和勻

來源:《醫學金鑒》

51.三黃散

組成:生地黃,蒲黃,牛黃,冰片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小兒丹毒等用法:外敷製法:扁柏葉汁調敷,或植物抽調勻。來源:《瘍醫大全》

52.黃靈粉

組成:黃升25g,硫磺50g功能增加色素,調和氣血

主治:白癜風

用法:外搽製法:研細末 ,用鎮江醋調勻,隨用隨調來源:經驗方

53.翠雲散

組成:銅綠15g,膽礬15g,輕粉30g,煅石膏30g

功能:祛濕上癢

主治:濕瘡,平瘡

用法:濕瘡千摻,干瘡則用公豬膽汁調塗

製法:研極細末

來源:《外科正宗》

54.玉肌散

組成:綠豆250g,滑石,白芷,白附子各10g

功能:祛風退斑

主治:白屑風,酒刺,雀斑等

用法:研細末,每次2匙,洗面時用

製法:共研細末

來源:《外科大成》

55.銅綠散組成:銅綠,石膏,枯磯,松香

功能:燥濕,止癢,殺蟲

主治:體癬,臀癬等用法:同青黛散混合,隨病情輕重加減

製法:用植物油調搽

來源:《中醫皮膚科診療學》引《中醫外科學講義》

56.清涼粉

組成:六一散120g,梅片12g。

功能:散風止癢,清涼收汗

主治:痱子等

用法:直接外撲

製法:研細末

來源:經驗方

57.穿粉散

組成:輕粉,穿山甲,鉛粉,黃丹各10g

功能:清熱滲濕

主治:旋耳瘡,黃水瘡。

用法:植物抽調成棚狀

製法:研極細末

來源:《醫宗金鑒》

備註:對鉛,汞過敏者總用

58.解毒丹

組成:青黛6g,黃柏6g,煅石膏60g

功能:解毒祛濕

主治,濕疹,急性過敏性皮炎

用法:植物油調成糊狀

製法:研極細末

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簡編》

備註:對汞過敏者忌用

59.玉容散

組成:白牽牛,團粉,自蘞,白細辛,甘松,白鴿糞,白芨,白蓮蕊,白芷,白朮,白廈蠶,白茯苓各30g,荊蕎,獨活,(姜的上半部分下面加一個無或者無字少一橫)活各15g,白附子,鷹條白,白扁豆各30g,防風159,白丁香30g; 功能:退黑去斑

主治:黧黑斑,黑變病,黃褐斑,雀斑,粉刺等。

用法:每用少許,放手心內,以水調濃搽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一次。

製法:共研細末

來源:《醫宗金鑒》

60.石珍散

組成:煅石膏30g,真輕粉30g,青黛10g,黃柏10g

功能:解毒,收水

,生肌

用法:膿皰瘡等。

用法:外塗。

製法:先用甘草煎水外洗,將上述諸葯共研細末,用植物油調勻

來源:《瘍醫大全》

備註:對汞過敏者忌用。

61.月白珍珠散

組成:青缸花1.5g,輕粉30g,珍珠10g

功能:祛腐生肌

主治:女陰,龜頭粘膜潰瘍

用法:直接撒在患處,或用雞蛋清調敷

製法研細末

來源:《醫宗金鑒》

備註:對汞過敏者忌用

62.六星丹

組成:兒茶10g,雄黃5g,冰片0.5g,輕粉5g,滑石l0g,血竭5g

功能:除濕,解毒,生肌

主治,連續性指端皮炎等

用法:外搽

製法:研細末,植物油調勻

來源:《洞天奧旨》

備註:對汞過敏者忌用,藥量由醫者酌定

63.大楓丹

組成:大楓子肉50g,土硫磺20g,枯礬l0g.明雄10g

功能:潤膚,殺蟲,止癢

主治,手癬,體癬,疥瘡

用法:外搽,將葯混勻包入紗布搽手

製法:研末,油調

來源:《血證論》

備註:藥量由醫者酌定

64.柏黛散

組成,黃柏30g,青黛10g,煅石膏15g,飛滑石20g

功能:清熱解毒,收濕止癢

主治:濕疹,皮炎

用法:外搽

製法:研細末,植物油調勻。

來源:《許履和外科醫案醫話集》

備註:藥量由醫者酌定。

65.陀僧枯礬散

組成:陀僧,枯礬各10g,花蕊石20g

功能:收水止癢

主治:手足縫流水,浸漬等

用法:外搽患處,1日2-3次

製法:研細未

來源:經驗方

備註:對鉛過敏者慎用。

66.真君妙貼散

組成:明凈硫磺10g,橋面5g,白面5g

功能: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主治:疥瘡

用法:清水微拌,外敷或干撲

製法:研細末,或用油調勻

來源:《外科正宗》

67.五倍花石散

組成:兀格子6g,煅石膏,花蕊石,鐘乳石各12g,滑石,爐比石各15g

功能:收濕,去臭,生肌。

主治: 多汗症,腋臭。

用法外撲或外敷

製法:研細末或油調勻

來源:經酸方

68.牛角散

組成:牛角尖,水龍骨,松香,輕粉各等量

功能:軟堅散結

主治:胼胝等

用法:敷貼

製法:研細末,用凡士林按25%濃度調成軟膏

來源:《外科大成》

69.冰鵬散

組成:元明粉15g(風化),硃砂0.5g,鵬砂15g(炒),冰片0.5g

功能:消腫止痛

主治:咽喉舌腫痛,口腔鎮瘍用法:用吹葯器噴入

製法:研極細末

來源:《醫宗金鑒》

備註:對汞過敏者忌用

70.甘石散

組成:滬甘石,石決明,鍛龍骨各30g,熟石膏,松花粉各60g,枯礬15g.冰片6g

功能:收水止癢

主治:濕疹,滲出性皮炎

用法:外撲

製法:研細末

來源:經驗方

71.雞眼膏(粉)

組成:水楊酸10g,鹽酸普魯卡因5g,樟丹5g.烏梅肉5g,蔗糖50g

功能:腐蝕角質贅生皮損

主治:雞眼,胼胝

用法:先用膠布按雞眼大小剪一洞,粘套在雞眼上使雞眼露在膠布洞上,將雞眼膏厚塗雞眼皮損上,再用膠布覆蓋固定,4天換藥一次,得脫落為止。

製法:先將烏梅肉剪成細碎渣備用,另取普魯卡

因粉,樟丹在乳缽巾研細.再加水楊酸粉,烏梅渣,共同研勻,盡量將烏梅研細,再加蔗搪並滴入少量酒精,用力研細.成粘稠物 來源:張作舟經驗方


推薦閱讀:

中藥內服外洗治療尋常型銀屑病
500種中藥現代研究(二十四) 平肝息風葯(二)
中藥治胃一步到位--------------中藥養胃茶
經血有血塊當心肝氣鬱結 飲食+中藥可調理
老中醫談中藥:對陰陽的再認識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