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多樣的喪葬文化土葬、水葬、火葬、天葬
天葬台
藏民族信奉佛教,認為「人死後,其生命同宇宙生命相融合,然後根據自身內部所孕育的業力再次從死向生進行流轉。這種生和死的無限流轉過程就是輪迴轉生說。任何生存的物質全都是由四大種元素組成的,四大種體形成的過程中有一種靈魂感,靈魂是人生命組成的主要部分之一,先從光明中出靈魂,靈魂在空氣中無顏無色,不定位置的流動著;無形無色的靈魂先從光明中出現後通過氣層,再通過母體孕育,最後出現了生命,靈魂對軀體起主導作用。人死後屍體又返回至四大種元素是一種規律,在藏區處理屍體的方法一般有四種,它們分別為土葬、水葬、火葬、天葬。但最普遍的是天葬,下面將一一概述並分析天葬之所以盛行的緣由。
(一)土葬
根據歷史見證,當今考古學家考證藏族早期石棺葬的土葬形式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土葬的目的是使死者的屍體埋在地下把血肉施捨給土壤中的昆蟲,喂補它們飢餓的痛苦,解救他們薄弱的生命。然而,土葬在藏民族中並不盛行,採用這種方式的多數是傳染病致死或刀傷、跌馬致死的人。
(二)水葬
水葬是拋屍於不同環境的水中,如:黃河、長江、湖泊、海洋等,根據自己的方便而行。屍體由裝滿糧食的物品(袋子)拴住後拋在水中央,使屍體下垂在水中不浮在上面被魚為食。人們深信這樣能使死者轉生為具有聰明才智、財滿幸福的人。水葬也不盛行,它只使用於乞丐、窮人及無依靠的人。
(三)火葬
火葬的風俗在藏民族的生活中自古以來就有。接受佛教影響後,藏民族的火葬內容較其他民族有所不同,火葬前需準備一些供奉拜佛的材料。譬如:五穀糧食的顆粒和酥油,柏樹枝等材料來焚香祭祀,並且邀請七個出家喇嘛念經,在念經的過程中按規則將一個個材料燃燒並將酥油撒體而圓滿火化屍體。火葬要十三種材料,由十三種材料火葬的煙霧擴散到天空,既有積德,又有功能,有利於解救天界的無數個尋食者和餓鬼等的飢餓的痛苦,讓他們心滿意足的給死者及其家人帶來幸福,但藏民族一般禁止此種葬式,因為只有大德高僧和為民謀利的大好人才有資格被採用這種葬式。
(四)天葬
地理環境是一個民族哲學思想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因為一切理性認識的基礎也是感性知識,而一切感性知識首先來源於生存環境。而天葬之所以存在,關鍵在於藏民族生存的地理環境和天氣溫度。藏民族居住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山高茂林,是野生動物和鳥類的天堂,一年四季溫度都在攝氏零度下,縱橫的高山攔住了交通便道,,既不方便來往,又堵塞了信息,人死後不得不存放在離自己帳篷不遠的地上或送到山高邊遠的地方,可是氣溫偏低使屍體僵硬長久不能腐爛;同時長期擱在一處,使家人的心中產生無法接受的痛苦。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屍體被搬到乾淨優美的高山上喂禿鷲。然而禿鷲不是隨便就能聚在一起,它們需要招引。
招引禿鷲是一種非常神秘的事,由喇嘛充任,據說有特大能力的喇嘛在到葬地後即時招禿鷲,而能力較小的喇嘛要在出殯的前一晚上就開始念經招禿鷲。其主要法器有一根人腿骨做的骨號和一面小鼓。人們先在一高台上薰燒一盤加有糌粑等食物的柏支煙,待屍體劃好後,喇嘛在屍體的上方坐下念經,邊念邊吹骨號並敲鼓,當然,最主要是吹骨號。在做法事一個小時後,禿鷲就會飛來,但也有幾天不飛來的,甚至飛來也不吃屍體的現。例如,當禿鷲中的領頭鳥不來或飛來後不吃第一口,其他的就不敢先動屍。頭鳥最多吃兩口就立刻飛走,這時屍體四周的群鷲群起撲上,半個小時內搶屍啄食完畢後飛在天空中。家人看見這種情形心理就會平衡許多,自己的心就像禿鷲一樣飛翔在天空,一切悲歡離合的痛苦都會消失;同時也再次加深了禿鷲和藏人之間的情誼。
這種情感在長期的生活中融合在宗教文化色彩的天葬文化體系中,形成了天葬文化的特殊內涵。在佛教教義中,「布施」是信徒的標誌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捨身」。佛經中有「捨身飼虎」的動人故事。按照佛教教義,人死之後,靈魂離開肉體進入新的輪迴,屍體就成了無用的皮囊,死後將屍體喂禿鷲,也就是人生的最後一次善行。把人的屍體當成「施捨」的主體教義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心理,從而使佛教教義和天葬相吻合。天葬文化成了民間最流行,人們心中最可靠的喪葬習俗,也成為藏族人民最能接受、在藏區最普遍的一種葬俗。
天堂紀念網
推薦閱讀:
※【 資訊失速的時代( 四 )n—?—?,一本研究網際網路訊息物挖掘工程的書籍:《 Googmesh 》 】。
※《金瓶梅》到底應不應該讀?
※易恆文化的頭條主頁 - 今日頭條(www.toutiao.com)(相術較多,尤其是『劉恆註解』)
※主座?倒酒?敬酒? 解析中國官場酒桌文化
※春秋末期旳吳越兩國皆地處江南地區,為何吳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踐劍會在湖廣地區旳楚國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