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禪師語錄》導讀 ----- (摘自《禪》雜誌12年第6期)
07-04
《臨濟禪師語錄》導讀兀齋 |
鎮州(今河北正定)臨濟義玄禪師,黃檗希運禪師之法嗣,俗姓邢,曹州(治所在今山東菏澤)南華人。臨濟禪師「幼而穎異,長以孝聞」,有出塵志。出家受具(具足戒)後,一度居於講肆,聽習毗尼,博研經論。後慕禪宗,乃投黃檗禪師會下參學。臨濟禪師修行精進,不憚辛苦,志行純一,深為同門師兄弟們所敬重。當時,睦州陳尊宿亦在黃檗禪師座下,充當首座和尚。一天,睦州問臨濟禪師:「上座在此多少時?」臨濟禪師道:「三年。」睦州又問:「曾參問否?」臨濟禪師道:「不曾參問,不知問個甚麼?」睦州道:「何不問堂頭和尚(方丈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的的,音dìdì。的的大意,指真實究竟之意旨)?」在睦州的鼓動下,臨濟禪師於是前去問黃檗禪師:「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話還沒有問完,黃檗禪師早已一拄杖打過來。臨濟禪師莫明其妙地敗下陣來。睦州見臨濟禪師垂頭喪氣的樣子,便問:「問話作么生?」臨濟禪師道:「某甲問聲未絕,和尚便打,某甲不會。」睦州道:「但更去問。」於是,臨濟禪師又去問,黃檗禪師舉杖又打。就這樣,臨濟禪師三度發問,三度遭打。臨濟禪師感到非常絕望。他告訴睦州道:「早承激勸問法,累蒙和尚賜棒,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睦州覺得他辭去,挺可惜的,便說道:「汝若去,須辭和尚了去。」臨濟禪師於是禮拜睦州而退,準備第二天前去拜辭黃檗禪師。睦州事先來到黃檗禪師那兒,說道:「問話上座,雖是後生,卻甚奇特。若來辭,方便接伊。已後為一株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第二天,臨濟禪師前來禮辭黃檗禪師。黃檗禪師於是指點他說:「不須他去,只往高安(今江西境內)灘頭參大愚(歸宗智常禪師之法嗣),必為汝說。」於是臨濟禪師便來到大愚禪師座下。大愚禪師問:「甚處來?」臨濟禪師道:「黃檗來。」大愚禪師又問:「黃檗有何言句?」臨濟禪師道:「某甲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過(過錯)無過?」大愚禪師道:「黃檗與么(如此)老婆心切(慈悲心切),為汝得徹困(亦作『徹悃』,誠懇慈悲至極,操心到了極點),更來這裡問有過無過?」臨濟禪師一聽,言下大悟,驚喜道:「元來(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大愚禪師於是一把揪住他,問道:「這尿床鬼子(尿床鬼子,罵人的話,比喻糊塗,分不清醒夢,不能自覺自主),適來道有過無過,如今卻道黃檗佛法無多子。你見個甚麼道理?速道!速道!」臨濟禪師便向大愚禪師的肋下築了三拳。大愚禪師推開臨濟禪師,說道:「汝師黃檗,非干我事。」臨濟禪師於是辭別大愚禪師,重新回到黃檗山。黃檗禪師一見,便問:「這漢來來去去,有甚了期!」臨濟禪師道:「只為老婆心切。」說完,便恭敬地問訊、行禮,之後,又重新侍立在黃檗禪師身邊。黃檗禪師問:「甚麼去來?」臨濟禪師道:「昨蒙和尚慈旨,令參大愚去來。」黃檗禪師道:「大愚有何言句?」臨濟禪師便把自己參大愚禪師之經過告訴了黃檗禪師。黃檗禪師道:「大愚老漢饒舌,待來痛與一頓。」臨濟禪師道:「說甚待來,即今便打。」說完,便用巴掌打黃檗禪師。黃檗禪師道:「這風(瘋)顛漢來這裡捋虎鬚!」臨濟禪師大喝一聲。黃檗禪師便喚侍者,說道:「引這風顛漢參堂去。」臨濟禪師悟道後,並沒有立即去住山,而是繼續留在黃檗禪師身邊請益。在黃檗禪師的不斷鉗錘之下,臨濟禪師的證悟終於進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後成為禪門中最大的一個宗派——臨濟宗的宗祖,開法於鎮州。今河北正定臨濟寺即是他當年開法接眾之道場。臨濟禪師接眾,素以喝著稱,在他的接引之下,開悟者不可勝數,得法並行化一方的著名弟子有二十餘人。除了用喝之外,臨濟禪師還有三玄、三要、四句等方便設施,以接引不同來機。他的上堂和示眾法語,更是深入淺出,直指人心,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禪門瑰寶,可作為修禪的入門指南。學佛者,不論修何法門,欲樹立正知見,臨濟禪師的語錄不可不看。臨濟禪師圓寂於咸通八年(867),謚慧照禪師。臨入滅時,曾說傳法偈云: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吹毛,指代極鋒利的寶劍)臨濟禪師生前的開示法語、接眾機緣及其行錄(參學經過),由他的門人三聖惠然記錄成書,流行於世,見《古尊宿語錄》。《臨濟錄》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語錄,收錄了臨濟禪師的上堂和示眾法語(共22小節),為整個語錄的重心部分;第二部分是勘辨,記錄了臨濟禪師接引學人和來參者的機緣公案(共25個小節,其中正錄部分有19個小節,補余部分有6個小節);第三部分是行錄,記錄了臨濟禪師的生平和參學歷程(共28個小節)。臨濟宗在五宗七家中立宗最早,影響也最大,這跟臨濟禪師的禪法思想(包括教法思想)有直接的關係。臨濟禪師的禪法屬南嶽馬祖禪系,它繼承和融合了馬祖道一、百丈懷海和黃檗希運等諸位祖師的禪法之精華,並加以活用,既有正面的開示,方便初學者樹立宗門的正知正見,找到修行的下手處,同時又有豐富多彩的接人手段,令學人直趨向上一路。臨濟宗之所以能獨秀於五家並風行天下,可能跟此有直接的關係。臨濟禪師的禪法思想可分三個組成部分:一是理法,即確立對自性三身佛的決定信解。二是觀法,面對當下的見聞覺知而不起心動念,把握無形無相、歷歷孤明的聽法者、無依道人、無位真人,以此為修行的入手處;在日用中,依「休去歇去、平常無事、無心無為、無修無證」的原則用功,破一切相。三是教法,根據學人根性,給予相應的接引方法,包括三玄三要、四喝、四料簡、四照用、四賓主等,皆是臨濟禪師的門庭施設。下面,我們就圍繞這三個部分來介紹一下臨濟禪師的禪法思想。一、臨濟禪法的重心:樹立「真正見解」是宗門修習的第一要務臨濟禪師認為,修行必須首先建立「真正見解」,也就是對即心即佛、無心合道等宗門的基本理念產生決定的信解(即信心和領解),這是修行成功與否的首要前提。如果見地出現了偏差,修行就會出問題:輕則勞而無功,重則落入魔道。臨濟禪師所說的「真正見解」主要是指理法和觀法。臨濟禪師講:1、今時學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見解。若得真正見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2、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見解,向天下橫行。免被這一般精魅惑亂。無事是貴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你擬向外傍家求過,覓腳手,錯了也。只擬求佛,佛是名句,你還識馳求底么?3、夫出家者,須辨得平常真正見解,辨佛辨魔,辨真辨偽,辨凡辨聖,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若魔佛不辨,正是出一家入一家,喚作造業眾生,未得名為真出家。很顯然,臨濟禪師所說的「真正見解」,不是泛指教下所說的文字知見,而是指建立在大乘佛教的佛性論和般若空觀之基礎上的正見正念(具體內容詳後)。臨濟禪師之所以強調修行首先要樹立「真正見解」,源於他對當時叢林修行所存在的諸多弊端的全面認識。臨濟禪師悟道後,一度行腳參方,對當時叢林修行的現狀非常了解。他發現,有四個方面的弊端比較嚴重:1、心外求法。很多修行人,並不真正理解「即心即佛,一切現成,無心合道」的意義,置「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馬祖語),一味「旁家波波地求覓」,「擔缽囊屎擔子傍家走,求佛求法」(臨濟語),不知回頭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這種現象很普遍。趙州和尚也說過類似的話:「我見千百億個漢子,儘是覓作佛底(的)人,中間求個無心道人不可得。」2、沉溺於文字知見,死於教下,不得活用,不得活祖師意。很多修行人,不知道佛法是一期之應病與葯,重在解粘去縛、透三句外,歸無所得,卻在經論中求出路,在文字知見中討活計,以為那個就是真正的佛法,結果離自己的本分越來越遠。臨濟禪師在他的示眾法語中,多次談到這一現象,他說:(1)道流!莫取次,被諸方老師印破面門,道我解禪解道,辯似懸河,皆是造地獄業。若是真正學道人,不求世間過,切急要求真正見解。若達真正見解,圓明方始了畢。(2)道流!無佛可得。乃至三乘五性,圓頓教跡,皆是一期葯病相治,並無實法。設有,皆是相似表顯,路布文字,差排且如是說。道流!有一般禿子便向里許著功,擬求出世之法,錯了也!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大德,莫錯!我且不取你解經論,我亦不取你國王大臣,我亦不取你辯似懸河,我亦不取你聰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見解。(3)今時學人不得,蓋為認名字為解,大策子上抄死老漢語,三重五重複子里,不教人見,道是玄旨,以為保重。大錯!瞎屢生,你向枯骨上覓什麼汁?有一般不識好惡,向教中取意度商量,成於句義,如把屎塊子向口裡含了,吐過與別人,猶如俗人打傳口令相似,一生虛過也!道我出家,被他問著佛法,便即杜口無詞,眼似漆突,口如扁擔。如此之類,逢彌勒出世,移置他方世界,寄地獄受苦。大德!你波波地往諸方覓什麼物?踏你腳板闊,無佛可求,無道可成,無法可得。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道流!真佛無形,真道無體,真法無相,三法混融,和合一處。辨既不得,喚作茫茫業識眾生。這種死於句下,不得活用的情況,在馬祖和其他祖師的語錄中也屢屢提及到。比如,馬祖開示他的弟子亮座主、點化某講經僧,以及後來的船子和尚度夾山等等著名公案,都反映了這種現象。3、在二邊知見的驅使下,厭喧求靜,以石壓草的方式住心看凈,落入外道禪定。因執著於清凈境界,誤把清凈境界當作了佛法本身,在這種錯誤知見的驅使下,很多修行人不知不覺地落入外道禪定中,不僅自誤,而且誤人。其實佛法是不二法門,是無為法,強調的是「無依、無住」,與外在境界的染凈沒有關係,與有為的取捨造作也沒有關係。臨濟禪師講:(1)有一般瞎禿子,飽吃飯了,便坐禪觀行,把捉念漏,不令放起,厭喧求靜,是外道法。祖師云:你若住心看靜,舉心外照,攝心內澄,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2)大德,山僧說向外無法,學人不會,便即向里作解。便即倚壁坐,舌拄上齶,湛然不動,取此為是祖門佛法也。大錯!是你若取不動清凈境為是,你即認他無明為郎主。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此之是也。你若認他動者,是一切草木皆解動,應可是道也。所以動者是風大,不動者是地大,動與不動,俱無自性。你若向動處捉他,他向不動處立。你若向不動處捉他,他向動處立。譬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大德,動與不動是二種境。還是無依道人用動用不動。4、對宗門的理法觀法一無所知,誤把祖師的門庭施設(教法)執為究竟,落入狂禪或野狐禪。臨濟禪師認為,對於修行人而言,真正見解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宗門的修證理論和觀行方法(理法和觀法)就是真正見解所解決的問題。至於不同祖師在接引學人時,所使用的不同教法,即門庭施設,或棒或喝,或罵或打,或滾球,或打鼓,或歌舞,等等,則屬教化邊上的枝末上的事情。但是,很多學人對宗門的理法觀法這些根本的東西一無所知,更無修證體驗,卻學一些虛頭不實的東西,胡亂地擎拳豎掌,瞎喝亂棒,以明眼人自居,惑亂學人。宗門中把這一類禪病稱之為「野狐禪」或「狂禪」。臨濟禪師講:有一般不識好惡禿奴,即指東劃西,好晴好雨,好燈籠露柱,你看眉毛有幾莖,這個具機緣。學人不會,便即心狂。如是之流,總是野狐精魅魍魎。被他好學人嗌嗌微笑,言瞎老禿奴惑亂他天下人。臨濟禪師認為,叢林中之所以出現上述這些修行上的弊端,皆源於修行人事先沒有「真正見解」作基礎,也就是說沒有「擇法眼」、「正法眼」。所以,要根治這些弊端,第一要務就是要幫助學人建立「真正見解」。臨濟禪師的這一做法,抓住了宗門之修行與教下的根本區別。教下的修行,在見地上,不要求一步到位,可以隨著功夫的升進,經初善、中善、後善,不斷升進,最後到達圓滿。換言之,教下的信、解、行、證,都是有次第的。而宗門的修行,由於是以證法身為首要目標,在見地上強調「透三句外」,在功夫上強調「離心意識」,這一目標決定了宗門的修行必須以圓頓的見地和信心為前提。在宗門裡,觀行的功夫之深淺和純熟程度方面允許有差別,但是,在見解方面是沒有階次可言的,必須是「見與佛齊」,不得有絲毫的偏離和不到位,所謂「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從歷史效果的角度來看,臨濟禪師強調「真正見解」在修行過程中的重要性,實際上,也從根本上解決了「宗」與「教」之間的矛盾。宗門並不是要排斥經教,而是要「借教悟宗」,不能死於句下而忘記了對自己心靈寶藏的開發。「借教悟宗」是宗門的傳統。宗門之興衰,與此有直接的關係。宋以後,宗門之所以走向衰敗,原因之一就是,宗門中有很多人因過分強調「不立文字」而走向輕視經教的歧途,沒有建立起「真正見解」,盲修瞎練。而臨濟宗之所以能風行天下,連綿不絕,直到現在,幾乎成了禪宗的代名詞,這可能與臨濟禪師重視「真正見解」,從客觀上保證了宗門的經教基礎有直接的關係。二、「自性三身佛」、「無位真人」之理法(一)「自性三身佛」臨濟禪師認為,修行首先要對「自性三身佛」產生決定的信解。自性三身佛是從佛性之妙用(即無分別智)的角度,也就是從「借功明位」的角度,強調「即心即佛」的理念,以便把向外馳求的心、思維分別取捨的心徹底消解掉,從而歸於無心。臨濟禪師講:道流,約山僧見處與釋迦不別。今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一道神光未曾間歇,若能如是見得,只是一生無事人。……你要與祖佛不別,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凈光,是你屋裡法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你屋裡報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你屋裡化身佛。此三種身,是你即今目前聽法底(的)人。只為不向外馳求,有此功用。佛者,心清凈光明,透徹法界,得名為佛。佛者,心清凈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凈光是。道流,你只今聽法者,不是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能如是見得,便乃去住自由。約山僧見處,勿嫌底法。你若愛聖,聖者聖之名。有一般學人向五台山裡求文殊,早錯了也。五台山無文殊。你欲識文殊么?只你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疑,此個是活文殊。你一念心無差別光,處處總是真普賢。你一念心自能解縛,隨處解脫,此是觀音三昧法。互為主伴,出則一時出,一即三,三即一。如是解得,始好看教。臨濟禪師對三身佛的理解,與六祖的自性三身佛的觀念是完全一致的。六祖講: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對初學者而言,這種從平等無分別智和無礙自在之妙用的角度來談三身佛,比單純地從無形無相的體性角度來談「即心即佛」,更具有可操作性。(二)無位真人、無形無相的歷歷孤明的聽法者上言「自性三佛」,主要是從無分別智的角度強調「即心即佛」,旨在告訴學人修行證道的原則,接下來,臨濟禪師又從「日用見聞覺知、轉動施為一一都是自性的妙用」這一角度,向學人指示了修行的下手處。在這裡,臨濟禪師提出了「無位真人」的概念。「無位真人」實際上是佛性和常住真心的代名詞,它一方面突出了心的無形無相和無住無依,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日用中的一切,乃至外在的山河大地和十法界,等等,都是從無位真人那裡開顯出來的,都是無位真人的妙用。前一個方面的意義,將「無位真人」同「生滅之妄心」區別開來了,而後一個方面的意義將「無位真人」同一般意義上的「靈魂」概念(「肉體」與「靈魂」是二元對待的,靈魂寄居在肉體中,肉體是生滅的,而靈魂是永恆不變的,可以遷移到別的肉體當中)區別開來了,換言之,「無位真人」不僅是五蘊身心的主人,同時也是五蘊身心之所由來,二者是體與用的關係,而不是兩個異質的東西。臨濟禪師在他的語錄中,從三個方面揭示了無位真人的含義:1、「無位真人」不是「四大」,卻能用「四大」。無位真人是我們生命的主宰,日用見聞覺知皆是無位真人的妙用。無位真人並非遙不可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它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生命之當下現形,須臾未曾離,那個「目前歷歷底、勿一個形段孤明」的聽法者,就是我們的無位真人。(1)上堂云:「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禪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擬議,師推開云:「無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橛!」便歸方丈。(2)大德,你且識取弄光影底人是諸佛之本源,一切處是道流歸舍處。是你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脾胃肝膽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是什麼解說法聽法?是你目前歷歷底,勿一個形段孤明,是這個解說法聽法。若如是見得,便與祖佛不別。但一切時中更莫間斷,觸目皆是。只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所以輪迴三界,受種種苦。若約山僧見處,無不甚深,無不解脫。道流,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心既無,隨處解脫。山僧與么說,意在什麼處?只為道流一切馳求心不能歇,上他古人閑機境。(3)道流,你只今聽法者,不是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能如是見得,便乃去住自由。2、無位真人離一切相,超越二邊,去住自由。無位真人不是我們的生滅意識,從用上來講,它就是我們的自性般若。它無形無相,無住無依,無礙自在,遠離凡聖、真俗、凈穢等二邊分別取捨,「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1)唯有聽法無依道人是諸佛之母,所以佛從無依生。若悟無依,佛亦無得。若如是見得者,是真正見解。學人不了,為執名句,被他凡聖名礙,所以障其道眼,不得分明。只如十二分教皆是表顯之說,學者不會,便向表顯名句上生解,皆是依倚,落在因果,未免三界生死。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脫著自由,即今識取聽法底人,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活潑潑地。應是萬種施設,用處只是無處。所以覓著轉遠,求之轉乖,號之為秘密。(2)道流,山僧說法,說什麼法?說心地法,便能入凡入聖,入凈入穢,入真入俗。要且不是你真俗凡聖,能與一切真俗凡聖安著名字。真俗凡聖與此人安著名字不得。3、無位真人遍一切時處,能含一切萬法,能生一切法,且能於一切法透脫自在。無位真人雖然無形無相,不可以用有為之心去把捉它,但是,它廣大無邊,包攬一切,因此不可執著於它的「空性」而排斥萬有,落入能所對立當中。換言之,我們不要試圖排斥和逃避見聞覺知和外在境緣的方式,去體證無位真人。正確的態度是,面對見聞覺知和塵俗境緣,不起心動念。(1)道流,即今目前孤明歷歷地聽者,此人處處不滯,通貫十方,三界自在,入一切境,差別不能回換。一剎那間透入法界,逢佛說佛,逢祖說祖,逢羅漢說羅漢,逢餓鬼說餓鬼。向一切處游履國土,教化眾生,未曾離一念。隨處清凈,光透十方,萬法一如。(2)云何是法?法者,是心法。心法無形,通貫十方。目前現用,人信不及,便乃認名認句,向文字中求,意度佛法,天地懸殊。(3)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來即照。你但信現今用底,一個事也無。你一念心生三界,隨緣被境分為六塵。你如今應用處欠少什麼?一剎那間便入凈入穢,入彌勒樓閣,入三界國土,處處游履,唯見空名。三、「休歇無事」、「破一切相」之觀法(一)休歇無事—觀行的原則前面「理法」部分講「自性三身佛」和「無位真人」,是用「借功明位」的方法,從自性的妙用之角度開示「即心即佛」的道理。此處「觀法」部分,是用「借位明功」的方法,從無心合道的角度,開示宗門修行的觀修原則和基本要領。這個原則和要領就是無為、無心、無事。而這個「無為、無心、無事」必須建立在對前面所講之「理法」產生了決定的信解之基礎上。臨濟禪師的下列開示,值得我們細心領會—(1)如今學者不得,病在甚處?病在不自信處。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轉,被他萬境回換,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別。你欲得識祖佛么?只你面前聽法底是。學人信不及,便向外馳求。設求得者,皆是文字勝相,終不得他活祖意。莫錯,諸禪德!此時不遇,萬劫千生輪迴三界。徇好境掇去,驢牛肚裡生。道流,約山僧見處與釋迦不別。今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一道神光未曾間歇,若能如是見得,只是一生無事人。(2)道流,是你目前用底,與祖佛不別。只么不信,便向外求。莫錯!向外無法,內亦不可得。你取山僧口裡語,不如休歇無事去。已起者莫續,未起者不要放起,便勝你十年行腳。約山僧見處,無如許多般,只是平常著衣吃飯,無事過時。你諸方來者,皆是有心求佛、求法、求解脫、求出離三界。痴人!你要出三界什麼處去?佛祖是賞系底名句。你欲識三界么?不離你今聽法底心地。你一念心貪是欲界,你一念心嗔是色界,你一念心痴是無色界,是你屋裡傢具子。三界不自道我是三界,還是道流目前靈靈地照燭萬般酌度世界底人與三界安名。(3)大德,四大色身是無常。乃至脾胃肝膽發毛爪齒,唯見諸法空相。你一念心歇得處,喚作菩提樹。你一念心不能歇得處,喚作無明樹。無明無住處,無明無始終。你若念念心歇不得,便上他無明樹,便入六道四生,披毛戴角。你若歇得,便是清凈身界。你一念不生,便是上菩提樹。三界神通變化,意生化身,法喜禪悅,身光自照,思衣羅綺千重,思食百味具足,更無橫病。菩提無住處,是故無得者。道流,大丈夫漢更疑個什麼?目前用處,更是阿誰?把得便用,莫著名字,號為玄旨。與么見得勿嫌底法。古人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4)師示眾云:「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工夫,總是痴頑漢。你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境來回換不得,縱有從來習氣,五無間業,自為解脫大海。」(5)心外無法,內亦不可得,求什麼物?你諸方言道有修有證,莫錯!設有修得者,皆是生死業。你言六度萬行齊修,我見皆是造業。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獄業,求菩薩亦是造業,看經看教亦是造業。佛與祖師是無事人,所以有漏有為,無漏無為,為清凈業。(6)道流,諸方說有道可修,有法可證,你說證何法、修何道?你今用處欠少什麼物?修補何處?後生小阿師,不會便即信這般野狐精魅,許他說事,系縛他人言,道理行相應、護惜三業,始得成佛。如此說者,如春細雨。古人云:路逢達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若人修道道不行,萬般邪境競頭生。智劍出來無一物,明頭未顯暗頭明。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覓什麼物?現今目前聽法無依道人,歷歷地分明,未曾欠少。你若欲得與祖佛不別,但如是見,不用疑誤。你心心不異,名之活祖。心若有異,則性相別。心不異故,即性相不別。(7)道流,真佛無形,真法無相。你只么幻化上頭作模作樣,設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並不是真佛,是外道見解。夫如真學道人,並不取佛,不取菩薩羅漢,不取三界殊勝。迥然獨脫,不與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十方諸佛現前,無一念心喜。三途地獄頓現,無一念心怖。緣何如此?我見諸法空相,變即有,不變即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唯有道流目前現今聽法底人,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入三途地獄如遊園觀,入餓鬼畜生而不受報。緣何如此?無嫌底法。你若愛聖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煩惱由心故有,無心煩惱何拘?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你擬傍家波波地學得,於三祇劫中終歸生死,不如無事向叢林中床角頭交腳坐。(8)大德,你擔缽囊屎擔子傍家走,求佛求法,即今與么馳求底,你還識渠么?活潑潑地,只是勿根株。擁不聚,撥不散,求著即轉遠,不求還在目前。靈音屬耳。若人不信,徒勞百年。道流,一剎那間便入華藏世界,入毗盧遮那國土,入解脫國土,入神通國土,入清凈國土,入法界,入穢入凈,入凡入聖,入餓鬼畜生。處處討覓尋,皆不見有生有死,唯有空名。幻化空花,不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二)破一切相1、破聖相我們很多人對佛和解脫等等的理解,都是從清凈境界上著眼的,認為清凈的境界是佛,濁染的境界是凡夫,光明的境界是佛,暗昧的境界是凡夫,法喜充滿的境界是佛,痛苦煩惱的境界是凡夫。實際上,從宗門的角度來看,佛和解脫不是某種特殊的清凈境界,而是一種對待一切差別境界的態度,即能夠透視諸法之虛幻性、平等無分別、無依無住、不動不搖的態度。在境界上起善惡、好壞、染凈、是非之分別,全是心的妄想、心的妄動、心的迷失。關於這一點,黃檗禪師講得很清楚:所以一切人,但欲向明不欲向暗,但欲求悟,不愛煩惱無明,便道佛是覺、眾生是妄;若作如是見解,百劫千生輪迴六道,更無斷絕。何以故?為謗諸佛本源自性故。他分明向你道:佛且不明,眾生不暗,法無明暗故;佛且不強,眾生且不弱,法無強弱故;佛且不智,眾生且不愚,法無愚智故。所以,修行人要樹立「真正見解」,必須破除凡聖之相,不能落在對境界的分別取捨當中。(1)道流,取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頭,十地滿心,猶如客作兒。等妙二覺,擔枷鎖漢。羅漢辟支,猶如廁穢。菩提涅槃,如系驢橛。何以如此?只為道流不達三祇劫空,所以有此障礙。若是真正道人,終不如是。但能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無一念心希求佛果。緣何如此?古人云:若欲作業求佛,佛是生死大兆。大德,時光可惜,只擬傍家波波地學禪學道,認名認句,求佛求祖,求善知識,意度莫錯。(2)至三乘十二分教,皆是拭不凈故紙。佛是幻化身,祖是老比丘,你還是娘生已否?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攝。你若求祖,即被祖魔縛。你若有求皆苦,不如無事。(3)道流,你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如諸方學道流,未有不依物出來底。山僧向此間從頭打,手上出來手上打,口裡出來口裡打,眼裡出來眼裡打,未有一個獨脫出來底,皆是上他古人閑機境。山僧無一法與人,只是治病解縛。你諸方道流,試不依物出來,我要共你商量。十年五歲,並無一人,皆是依草附葉竹木精靈野狐精魅,向一切糞塊上亂咬。瞎漢!枉消他十方信施,道我是出家兒,作如是見解,向你道無佛無法,無修無證。只與么傍家擬求什麼物?瞎漢!頭上安頭,是你欠少什麼?2、破文字相經教文字是標月之指,因指見月是研讀經教的目的,見月之後,經教如同渡河之筏,最終必須丟掉,否則,若執經教文字本身為道,經教文字反而會成為修道的最大障礙。宗門之修行,以明心見性、實證法身為第一要務,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掃蕩一切向外馳求的心,同時還必須息念忘慮,絞絕一切分別意識和思維知見。大慧宗杲禪師講,「心意識之了障道,甚於毒蛇猛虎也」。所以,宗門中修行,特彆強調要破文字相,其目的有二:一是要從「向文字中求佛法」的迷途中走出來,回歸自心,二是要離心意識,掃蕩思維知見,歸於無心。(1)大德,莫錯!我且不取你解經論,我亦不取你國王大臣,我亦不取你辯似懸河,我亦不取你聰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見解。道流,設解得百本經論,不如一個無事底阿師。你解得,即輕蔑他人,勝負修羅,人我無明,長地獄業。如善星比丘解十二分教,生身陷地獄,大地不容。不如無事休歇去,飢來吃飯,睡來合眼。愚人笑我,智乃知焉。(2)今時學人不得,蓋為認名字為解,大策子上抄死老漢語,三重五重複子里,不教人見,道是玄旨,以為保重。大錯!瞎屢生,你向枯骨上覓什麼汁?有一般不識好惡,向教中取意度商量,成於句義,如把屎塊子向口裡含了,吐過與別人,猶如俗人打傳口令相似,一生虛過也!道我出家,被他問著佛法,便即杜口無詞,眼似漆突,口如扁擔。如此之類,逢彌勒出世,移置他方世界,寄地獄受苦。大德,你波波地往諸方覓什麼物?踏你腳板闊,無佛可求,無道可成,無法可得。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道流,真佛無形,真道無體,真法無相,三法混融,和合一處。辨既不得,喚作茫茫業識眾生。四、「三玄三要」、「四料簡」等等教法(一)臨濟四喝師問僧:「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會?」僧擬議,師便喝。第一喝,喻空觀智,斷一切執著;第二喝,喻中觀智,融空有於不二;第三喝,喻方便假觀智,接引之方便;第四喝,超三句之外。(二)臨濟三句上堂,僧問:「如何是第一句?」師云:「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問:「如何是第二句?」師云:「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問:「如何是第三句?」師云:「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藉裡頭人。」三句就是:第一句,直契中道,第二句,指示空諦,第三句,方便假諦。臨濟禪師所謂「若第一句中得,與祖佛為師。若第二句中得,與人天為師。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的。(三)三玄三要師又云:「一句語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用。汝等諸人作么生會?」下座。關於三玄三要的含義,臨濟禪師並沒有作明確的說明,後代祖師對此異解紛呈。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汾陽善昭禪師的對三玄的理解。汾陽禪師認為三玄就是「體中玄,玄中玄,玄中體」。考慮到臨濟禪師的禪法思想是從百丈一系而來,所以,從百丈和尚的「三句」和「透三句外」來理解臨濟禪師的「三玄三要」,可能比較符合實際。一句指觀機逗教之教法,三要即初中後三善之權法;三玄指初中後三善皆指向向上一路,歸於無住。百丈禪師所謂初中後三善都指向向上一路,謂之一句中具三玄;向上一路必須通過初中後三善之權法來實現,謂一玄門具三要。說法必須具有三玄三要,方得無過—既不落二乘,又不落入狂禪。(四)四料簡四料簡就是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其用意是根據學人的執著重點之所在,用不同的方法打掉他們的我法二執。(1)師晚參示眾云:「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時有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云:「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孩垂髮白如絲。」僧云:「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絕煙塵。」僧云:「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云:「並汾絕信,獨處一方。」僧雲:「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云:「王登寶殿,野老謳歌。」(2)如諸方學人來,山僧此間作三種根器斷。如中下根器來,我便奪其境,而不除其法。或中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俱奪。如上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人俱不奪。如有出格見解人來,山僧此間便全體作用,不歷根器。(五)四照用四照用主要是講接引學人時觀機逗教的方法:有時先照後用,有時先用後照,有時照用同時,有時照用不同時。照即是觀機。用即是逗教。先觀機而後逗教,先施教而後知機,或直趨向上一路,或用教下的方法,循循善誘。示眾云:「我有時先照後用,有時先用後照,有時照用同時,有時照用不同時。先照後用有人在,先用後照有法在。照用同時,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針錐。照用不同時,有問有答,立賓立主,合水和泥,應機接物。若是過量人,向未舉已前撩起便行,猶較些子。」(六)四賓主四賓主,即客(來參者)看主(受參善知識),主看客,主看主,客看客,主要是講參學者要具正法眼,識賓主,知邪正,不要被假善知識所誤導。看,就是勘驗的意思。道流,如禪宗見解,死活循然,參學之人,大須子(仔)細。如主客相見,便有言論往來,或應物現形,或全體作用,或把機權喜怒,或現半身,或乘師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學人便喝,先拈出一個膠盆子,善知識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學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醫,喚作客看主。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隨學人問處即奪,學人被奪,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客。或有學人應一個清凈境,出善知識前,善知識辨得是境,把得拋向坑裡,學人言:大好!善知識即云:咄哉,不識好惡!學人便禮拜。此喚作主看主。或有學人披枷帶鎖出善知識前,善知識更與安一重枷鎖,學人歡喜,彼此不辨,呼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舉,皆是辨魔揀異,知其邪正。 |
|
地址:河北省趙縣柏林禪寺《禪》編輯部 郵編:051530 |
電話:0311-84920505(編輯部) 0311-84924272/84921666(發行部) 傳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訂刊箱:chanbox2004@tom.com |
戶名:河北省佛教協會《禪》編輯部 開戶行:中國銀行趙縣支行 帳號:2010147830548 |
准印證號:JL01-0173 |
《禪》網路版/電子版 |
歡迎免費傳播,但不得對其內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禪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推薦閱讀:
※艾瑪·斯通半裸登雜誌封面
※這個紐約反時尚的時尚品牌出了本雜誌,不過你買不到
※女星雜誌「撞封」決高下
※《集郵博覽》雜誌2015年第5期封面與目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