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推公車改革:因公外出3公里之內騎自行車
原標題:廈門公車改革:解決「最後一公里」
「我喜歡騎車辦公的感覺,比坐在汽車裡好多了。」熊東帆在廈門市海滄區政府上班,只要距離不是太遠,她都會選擇騎公務自行車去辦事。她騎自行車的習慣來源於廈門海滄區政府最新推動的一項「新政」——公務自行車制度。
「目前倡議書還在等待領導最後審批通過。」廈門海滄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盧永青12月20日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說。
12月份初,廈門海滄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帶頭起草了《關於海滄區公務自行車建設管理的若干意見》,希望全區所有機關單位,包括國有企業都要參照執行。其次聯合黨工委發起倡議書,號召全區機關工作人員都能綠色出行,由區領導和部門領導帶頭,起到表率作用。
2013年11月初,廈門市海滄區政府頒布規定,今後海滄區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因公外出,從辦公室出發到辦事地點距離在3公里之內的,除極端天氣、緊急公務、保密要求等特殊情況外,一律採用騎自行車或步行方式,單位不再派公務車輛。
這項「新政」一經推出,立刻獲得了廈門市民和全國輿論一片好評,被視為公車改革具有樣本價值的試驗。
經濟賬本
2013年11月底,中央出台了《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規定政府將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僅保留必要的執法執勤、機要通信、應急和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及按規定配備的其他車輛,而一般普通公務出行將實行社會化提供,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
廈門市海滄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盧永青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說,政府推動公務自行車,就是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的八項規定,節約三公經費」。
如何在遵照中央節約精神的同時,保證政府的運行效率。從某種意義上,公務自行車為地方政府短程公務出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廈門市海滄區常委、紀委書記江根雲曾公開表示,公務用車「四輪」變「兩輪」,既節約了政府開支,又轉變了幹部作風。這不僅是富有政治意義的形象工程,也是一筆現實的經濟賬本。《人民日報》曾做過一個推算,以一個單位一次公務出行3公里距離為例,往返為6公里,每輛車百公里耗油按10升計算,6公里的油費就是4.5元。按該單位一天出5次公差計算,就是22.5元,每個月的油費將近500元,一年下來就是6000元左右。
如果使用公務自行車,意味著這筆錢就能省下來了。
廈門海滄區啟用公務自行車的最大亮點在於:不但建立了一套管理系統,更對其使用做出了強制規定。更重要的是,採取了一種政府和民間的共建模式,這對其它地區的政府推行公務自行車也提供了一種經驗參考。
據廈門市海滄區政府宣傳部門向經濟觀察報記者提供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1月13日公務自行車啟動至12月9日,公務自行車站點的總騎行數量已達9000多人次,日均騎行已達338人次。
共同締造
在廈門市建立一個公共自行車系統最早的構思來自民主黨派——民革廈門市委的一個提案。它是集健身、出行、旅遊觀光及公務於一體的交通補充系統。
當時有識之士已經發現了廈門交通存在的不足,「最後一公里」成為了海滄區出行難題。唯有建立多元化交通手段才能化解,但該方案當時因為各種條件限制而遲遲未能推動。
2013年,廈門市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戰略,其中就提到了要「發展多元交通模式」。
公共自行車系統再次被提起。經過研究和討論,政府和學界均認為廈門海滄區最符合條件,尤其是遊客眾多的海滄湖,更適合建設公共自行車系統。而自行車作為公交換乘的方式,方便節能又環保,還能成為城市營銷的宣傳符號。
該提案獲得了海滄區政府的重視,開啟了「美麗廈門」海滄試點的「第一炮」。就這樣,依託長達22.8公里的海滄湖綠道,海滄區建成了廈門市首個公共自行車系統。
2013年9月1日,海滄區公共自行車系統一期投入使用,自行車慢道總長25.78公里。該系統遍布了海滄區的政府單位、居民社區及商業網點,幾乎覆蓋了海滄區的工作和生活。
「我們計劃總共建設33個站點,目前建設了25個,還有8個沒有完成,目標是到年底所有站點全部搞定。」廈門海滄城建綠色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德聰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
在論證過程中,誰出資成為了最大難題。政府或企業單獨捐資都無法完全實現「共同締造」的理念。最後討論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由廈門海滄城建集團承擔前期的基礎性建設,然後向全社會募捐,以此達到一個全民「共謀、共建、共管」的參與模式。
在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過程中,廈門海滄城建集團編製完成了《海滄公共自行車系統認捐認管實施辦法》,並向社會各界發出認管、認養、認捐等倡議。
為了做出表率,海滄區政府主要領導、黨員幹部帶頭認捐。海滄區的企業共捐出了公共自行車將近千輛。
自9月1日啟動以來,廈門市民總共辦卡1043張,騎行總次數為18825人次。
作為廈門海滄區公共自行車的「子系統」,公務自行車系統共有11個站點,目前已經建成了9個站點,覆蓋區政府、兩院、工商、國稅、海投大廈、勞動力大廈、地稅、公共衛生大樓等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
公務自行車遵循和延續了共建模式,「機關工作人員總共捐贈120多輛自行車,基本滿足了目前公務出行的需求。」盧永青說。
共建模式的最大益處就是節約了建設和管理成本。目前,基礎建設主要和公共自行車共用信息化管理系統,車輛、站點等均可交叉使用,管理成本也不高。
「現在政府是以追加註冊資本金來運營建設,而不是實體來投資的模式,在站點建設上面,我們城建集團總共只投資了1000多萬元,在嚴格意義上,也是政府財政投資,因為最終還是政府買單。」徐德聰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
據廈門市政府一位負責市政的官員和媒體徵詢獲悉,廈門海滄區推出的公務自行車系統在建設過程中,因為完全符合市委書記王蒙徽「共同締造」的施政理念,而得到了他本人認可。
公務自行車的尷尬
廈門不是最早推動公務自行車的城市,山東、河南、廣西、安徽等一些城市早已推行了公務自行車,但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第一是政府只是「原則上」倡導,並沒有相應的強制措施,官員們通常以「辦公效率」為由拒絕騎車;其次是所在城市沒有建立公共自行車系統,沒有形成綠色出行的風氣。這讓公務自行車的推行變得困難。
為了建立公共自行車系統,海滄區政府組織了相關人員到一些早先推動公共自行車的城市去考察,回來得出的結論是:「要提升」。
有工作人員發現一些城市的公共自行車的質量「太爛了」。廈門海滄區在公共自行車招標時,選用的是無鏈條自行車,「我們每輛車的招標價格是1580元,材質和設計都不錯。」徐德聰說。「公共自行車」和「公務自行車」都是近幾年才提出來的概念,與全球倡導低碳的綠色生活方式有著莫大關係。
2009年12月,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在哥本哈根參加世界氣候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公共自行車項目作為中國政府重視環保的重要措施寫入他的講話稿。
2012年2月7日,國家發改委等17個部門發布的《「十二五」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中提出了開展公務自行車試點,倡導「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以內步行,3公里以內騎自行車,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這次為了推行公務自行車,廈門市海滄區政府不僅建立了一套管理系統,更採取了制度化的手段,讓其不至於最後淪為形式主義。
「最關鍵的是如何監督公務員有沒有在3公里內使用公務自行車,如何遏制公車私用。」廈門發改委一位官員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
盧永青也認為,「只有建立一種長效機制,讓公務自行車能啟用、推得廣,它才能運行下去。」
為了大力推行公務自行車,海滄區政府配套了相應的監督機制。以海滄區監察局作為監督單位,要對各個單位的執行情況進行全程監督。盧永青說,如果哪家單位執行不到位,或許會面臨相應的警告或者處罰。
不過,廈門也面臨著與全國許多城市一樣的尷尬,城市街道成為了機動車的海洋,自行車道日益受到擠壓,甚至消失,這極大的影響了公務自行車的推行效果。「如果騎自行車不方便,許多習慣於駕駛機動車出門的市民,就不會主動使用自行車出行。這要站在一個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高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城市的基礎設施恢復到以前傳統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是最理想的。」徐德聰無奈地說。
現在還處於公務自行車的試運營階段,運營本身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首先要建立一個監控系統。「我們正在建立一套監控系統,方便取證。現在是試運營階段,運營和維護成本的核定單價還沒有標準出來,但總不能老是讓政府買單吧。」徐德聰說。按照目前的規模,海滄區的公共自行車建立監控系統總共要花100萬元。
此外,管理和收費的規範也尚未建立起來。「目前我們雖然還沒有向政府公務人員收取任何費用,但我想最終還是要收才有道理。公務員首先都是市民,不能保證都是上班時間用車,下班私下也有可能要用車,產生的相關費用怎麼結算,我想這也需要政府出台相應的管理辦法。」徐德聰說。(來源:經濟觀察報)
相關報道:
·南京鼓樓首推公務自行車 網友:希望領導帶頭騎 ·山東平陰推公務自行車半年 多輛自行車閑置蒙塵
媒體熱議:
·人民日報3問公務自行車:更親民 為啥少人問?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家都說旅遊可以提高女性的氣質?
※61歲林青霞穿緊身衣外出掃貨 身材凹凸有致
※出遊如何防晒 端午外出旅遊防晒方法
※水若作品——「虹」之玉(baby外出斗篷裝)
※外出時衣物巧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