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總是擅自定義90後,你們真的懂他們這群人么?

Mar.

19

「低慾望」不是喪,是一種更溫和的「青年震蕩」

語言是一面鏡子,反映當下狀態和心境。歐美語境下的《牛津字典》,2017年評選出的年度辭彙為「青年震蕩」(youthquake),即指年輕人的行為或者影響力帶來的重大文化、政治或者社會變化。而在日本,時下討論最多的則是「喪文化」「低慾望」等字眼;至於中國,2017年刷爆朋友圈的莫過於「佛系」二字。三種不同語境,看似各異的流行辭彙,其背後實則反映著相同的「青年反抗」。

80後生力軍漸退幕,90後新生代居主場,新舊兩代價值觀碰撞儼然成為世界焦點,而我國這批「新青年」的登台方式顯然更具「中國底蘊」,既溫文儒雅,又清靜無為,更難能可貴的是, 居然還不忘「我佛慈悲」,沾上了好濃一股子「雲水禪心」……

「低慾望」不是喪,是一種更溫和的「青年震蕩」

相比之下,我國的「佛系」則與日本的「喪文化」相提並論,被認為是消極逃避、不思進取,小富即安的懶惰心態。很多人引用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在其著作《低慾望社會》中提出的觀點,稱「日本年輕人沒有幹勁,沒有夢想,他們不願意結婚生子、不願貸款買房買車,他們不想出人頭地更對物質沒有強烈的慾望,日本已進入『低慾望社會』!」

日本的「低慾望」一代不叫「佛系青年」,他們最早被稱為「草食男」和「干物女」——不戀愛,不結婚,甚至不要性生活,只要吃飽不餓,能宅則宅。而造成日本陷入「低慾望」危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經濟原因自然是主導,但新一代青年價值觀的轉型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條重要因素。

新一代日本青年出生在物質優渥的年代,即使不奮鬥也基本能享受「小確幸」的安逸生活,故而很容易生髮出「小富即安」的知足心態。而「知足心態」又分積極、消極兩種。積極的一種是,既然不再受物質所限,便可以更多元化地開展創意性工作,比如開一間小麵包房,做一個與眾不同的髮型師,或者從事某款遊戲開發、做自由著職業者等,這些更有精神追求的工作要比傳統的升職加薪、升官發財的價值觀更合青年一代的心意;而消極的一面是,當物質層面的需求得到滿足,很多青年則陷入了精神頹喪狀態,比如沉迷網路、遊戲、動漫等,不奮鬥甚至不謀生,宅出了一種「喪文化」!

正因為有日本的「宅喪」文化在先,所以當「佛系」一詞刷屏朋友圈時,中國各路人馬立刻「揮鞭而起」,炮轟90後不思進取,聲稱中國正在步入日本後塵,即將迎來「低慾望社會」。

再看當今市場現狀——機會不均、就業門檻高、貧困世襲,財富壟斷,階層固化等問題日益嚴重,90後的危機感也空前飆升,是以才不得不以「佛系」的姿態自嘲,以一種看似自我放棄的消極姿態反諷。而這樣的無奈反諷,其實正是一種「有聲反抗」!

借用許知遠的話,「青年的反諷讓他們覺得自己參與一場反抗,又如此安全,無需付出任何智力上、道德上的代價,沒有精神上的彷徨,是這個社會最美妙的消費品」。

換言之,90後不是真的無欲無求,他們的是扛著一展無欲無求的「佛系」大旗,在互聯網上展開了一場溫和的「青年震蕩」!

佛系不是消極逃避,是壓力和焦慮下年輕人的「傲嬌」和「輕熟」

不過不管怎樣,相比歐美青年的狂熱激進,國人還是覺得「佛系青年」太窩囊了。怎麼著就「什麼都行」了,「一切隨緣」到頭來就是一無所有啊!你跟人家講「LOVE&PEACE」,別人未必不跟你動刀動槍哇!是真傻還是裝傻?!這樣「喪」,是要「亡國」的呀!

他們還搬出了馬雲的話做輔證:「如今的年輕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他們似乎把自己的宏圖大志都藏到了內心深處,而現實中則一如既往的活著;Ambition(野心)在西方是正面辭彙,但如今在中國,人們卻變得避恐不及。」

誠然,馬雲的話不是無的放矢,確實道出了「佛系」心態下的很多問題。可若就此片面否定90後,恐怕過於武斷。且看看那些「拿著保溫杯,泡著枸杞」,天天嚎著「要出家」 的90後們,哪個不是兢兢業業上班打卡、下班回家,朝九晚五地奔行在公交、地鐵,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之上呢?

有人朋友圈天天秀美景、曬美食,有人苦逼改文案、陪客戶……在這個現實與理想落差空前大的時代里,還不讓90後「佛系」一下,你讓這些風裡雨里徒手打拚的年輕人怎麼活?

比起那些因壓力過大抑鬱、輕生的「老一輩」,90後的「佛系」看似消極逃避,其實是青年人在壓力和焦慮面前的自我消解和療愈。90後不是自甘墮落,而是看透了競爭的本質,不願再「大掙大搶」、「拼死拼活」。與其過度期望再失望,他們更願意以平和的心態進取,「努力就好」、「開心最重」的隨性方式處世。他們不再迷信雞血勵志後的「屌絲逆襲」,而更專註腳踏實地的獲取成功。

換個角度看,「佛系」 的洒脫背後,其實是新一代價值觀的折射——他們不做「懶、頹、喪」,但也堅決不願再做「物質的奴隸」。在生活面前,他們不願放棄自己最後的「傲嬌」!而這種「傲嬌」不是孩童式的任性,而是一種青年人的「輕熟」,是一種全新價值觀的詮釋——不過度追求物質,以最簡單的方式,實現最大的快樂。

越簡單,越快樂,「佛系」是一種更輕盈的生活姿態

在這個直播時代,最流行的是秀什麼?秀房?秀車?秀土豪?早過氣了,時下最高端的是秀幸福!且看你的朋友圈,哪個戀愛的不曬情侶照?哪個生娃的不秀合家歡?由此便可看出社會價值觀的某種轉型。

在一個物質不再匱乏的年代,新青年們更加註重精神層面的滿足。他們更早熟,更聰慧,更早窺破慾望的本質,參透「越簡單、越幸福」的真諦。因此,他們追求日式的簡約,推崇「斷舍離」,嚮往北歐的「極簡主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佛系」態度其實是年輕人對一種更輕盈、更快樂的生活方式的嚮往和追求。

「人的一生永遠處於『被慾望驅使,感到不快樂』和『享受快樂』的兩種心理狀態之中。將慾望轉化為自己的能量,去感受快樂的生活方式,這些是非常合理的;對多餘的慾望伸出雙手,一旦得不到滿足便感到不快樂的生活方式則是不合理的。任何人都想要幸福地度過一生,所以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心,看它是處於快樂的狀態還是不快樂的狀態,一旦感到不快樂,我們就該放下某些多餘的慾望了。」

以上是「佛系快樂思考法」創始人、日本的「東大名僧」草薙龍瞬在其最新著作《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一書中所寫的一段話,這大概是對當今一代青年「佛系」價值觀的最好詮釋吧。

*

作者:[日]草薙龍瞬


推薦閱讀:

台灣為什麼擠破腦袋想參加世界衛生大會?
王秀寧:馴服強權的基點在民間社會
韓遊客在台連遭性侵,是否會對台旅遊業造成影響?
大家怎麼看待《民間小調》的發展趨勢?
紅山文化與上古社會

TAG:社會 | 90後 | 定義 | 自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