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師宋文治山水畫技法1——(1)

本文作者劉克勤,生於北京,號石松齋主,從小酷愛繪畫,喜歡古典詩詞。及長拜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黃均先生為師研習山水,也是著名畫家宋文治的女弟子。

宋文治老師的山水畫 1一、宋文治的藝術道路我的老師宋文治先生是當代畫壇卓有成就的畫家,他一生的藝術活動幾乎貫穿20世紀中國山水畫變革發展的全過程。特別是 50年代以後,他在山水畫領域的開拓,為當代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作品清新蒼潤、勁練而無霸悍、文雅而不纖弱的風格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因此也成為許多入學習山水畫的範本。

老師宋文治在釣魚台宋文治老師出生於1919年,在他的青少年時代,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湧入,中國畫開始了艱難的變革。他的故鄉太倉屬於「吳門畫派」的重要領地,「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生於此,清初「四王」中的三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也都是太倉人。這裡還繁衍了著名的「婁東畫派」,數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籠罩著濃厚的「吳門」山水畫氣息。宋文洽先生從小也深受感染。他初學畫時,先找到一本清代王概編的《芥子園畫傳》,以後又買了兩本石印的「四王」畫譜,靠自己勤奮臨習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法,考入蘇州美專,接受了較為正規的繪畫(包括西畫)訓練。當了十幾年的美術教師之後,他又拜蘇州名家張石園為師,系統地學習了「四王」的山水。後來,宋文治老師經常到上海向前輩同鄉朱屺瞻和嘉定陸儼少請教,並經陸儼少介紹,拜名重一時的吳湖帆先生為師。老師他在吳家觀摹了許多宋、元畫家的真跡,從此開始更深層次的追求,即對黃公望、王蒙、吳鎮、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等繪畫如飢如渴地心追手摹。建國後,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雙百」方針指引下,中國畫畫家的創作真正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宋文治老師的創作也是隨著現代山水畫的發展不斷走向成熟的。20世紀 50年代初,他以自己十分熟悉的江南山水為背景,創作了第一幅成功之作《桐江放筏》。此圖畫面清新明快,以抒情的筆調描繪了皖浙山區伐木工為社會主義建設運送木材的生活情節。他以從宋、元山水畫變化而來的凝練的筆墨技巧,生動地表現出江南景色特有的秀麗。這幅畫從題材內容到筆墨、構圖,以及畫面所體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與舊山水畫拉開了距離,完全體現了民族繪畫的特點,令人耳目一新,在1956年的全國美展上受到關注。1957年,他調入剛剛成立的江蘇國畫院,開始步人專業畫家的創作生涯。老師他和傅抱石、錢松邑、亞明等畫家一起走遍祖國的千山萬水,創作出許多以描繪祖國大好河山和日新月異的建設面貌為主題的新的山水畫作品。宋文治老師在探索中主要抓住兩點:一是注重生活觀察,以自己的視角選擇有深刻感受的題材,培養自己敏銳的眼光和藝術概括、藝術提煉的能力。二是積極改造舊技法,尋找合適的藝術表現手段,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感受和藝術構思完美地表達出來。在大量實踐的磨鍊中,他將中、西繪畫的技巧綜合起來,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表現方法。特別是他根據現代審美特點,加強了色彩的運用,並以高度的運筆技巧,將墨、水、色、線融於一體,使其作品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如《井岡山八角樓》、《輕舟已過萬重山》、《黃山煙雲》等等,標誌著宋文治山水畫藝術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80年代中期,宋文冶老師又開創了沒骨潑彩山水畫的新技法。這種新的山水畫色彩鮮明,靈動而超逸,集青綠重彩山水、淺絳山水和沒骨畫法等多種要素為一體,又融入了現代審美意識,是—種集古今大成的嘗試。

宋文治老師的山水畫 2二、宋文治老師山水畫創作特點宋文治老師作畫寓激情於平和之中,很有特點。不管畫面多麼複雜,他都畫得清清爽爽,乾淨利落,絲毫沒有浮躁之感。他喜歡追逐創作時的自由,不受既定格式的約束,而憑著自己豐富的創作經驗,任意而又合理地組織畫面。他作畫時注意把握大局,落墨則筆隨心運,即興揮寫。畫將至半,再根據筆墨落紙後的效果,即疏密、濃淡、枯潤的變化,因勢利導,進行補充。宋文治老師作畫喜歡用生宣紙,偶爾也用過皮紙和纖維組織較密的舊毛邊紙。一般選用安徽涇縣生產的「凈皮」或者「特凈」 (特種凈皮)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老先生他率先用日本生產的「鏡片」來創製沒骨潑彩山水畫。後來也常用其畫水墨及設色山水。近年來國內生產的「鏡片」紙面略顯燥澀,質地較松,雖不如日本「鏡片」潔白,但筆墨反應較活潑,宋文治老師也多有選用。 宋文治老師作畫最講究的是用墨,他一般不用陳墨和宿墨(硯台里久放的墨和隔夜的墨)。老師他喜歡墨色清新活潑,因此作畫時總是用清水研墨,現研現用。即使畫小畫用一點墨汁,也要用墨錠再磨一磨。畫家要完美地表達胸中的意象,必須對筆的性能把握得當。宋文治老師習慣用硬毫筆作畫,如「狼毫」、「山馬」等等。他用山馬筆時,常常先蘸淡墨側鋒皴擦山體,再按山石結構的安排,用較濃的墨趁濕在淡墨皴過的痕迹上整理出主要結構及輪廓線條。這樣以濃墨破淡墨,濃淡相互映襯,層次豐富,主次分明。淡墨皴的地方疏鬆散漫,濃墨勾的地方勁健爽利,醒目有神,既顯層次變化,又見韻味生動。羊毫筆較軟,含水量大。宋文治一般在敷色暈染和畫沒骨潑彩山水時用。題款則用軟硬適中的兼毫筆。宋文治老師早年深入學習傳統,掌握了嫻熟的筆墨技巧,在創作過程中,注意運用筆墨的種種變化,行筆節律平穩,但方圓、提按、頓挫、逆轉變幻莫測。下筆往往連勾帶皴,中鋒、側鋒交替使用。他善於針對不同的表現對象,調動相應的筆墨技巧,最後綜合成氣韻生動、水墨淋漓的完整畫面。有的作品不借色彩,全憑水墨完成,也能靈動飽滿,層次分明,獲得極好的效果。墨與色彩是山水畫創作中的一對矛盾。色彩運用得好,能夠使畫面增姿添色,格外生動。運用不當,則淹沒了墨的精神。宋文治先生在現代山水畫的變革中對色彩作了深入研究,並借鑒水彩畫的某些技巧,逐步摸索出一套獨特的色彩使用方法。先生他用色很講究清爽,務求體現畫面的筆墨精神,增強韻味,即古人所說的「墨不礙色、色不礙墨」,「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他的山水畫用色可分為兩種類型,即水墨設色山水和沒骨潑彩山水。他創作水墨設色山水畫一般將墨稿完成以後再敷色。在敷色的過程中,注意使墨與色相讓相就,相互映襯,既保持了墨色清新活潑,又使畫面豐富多彩,層次分明。宋文治老師的水墨設色山水充分吸收了傳統敷色方法的精華,並在其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盡量運用不同顏料的長處而避開其短,使用最多的是花青、藤黃、赭石三種顏色,有時用酞青藍加少許墨代替花青,有時也用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用時往往用水調得較薄,淡淡地敷染,顯得色彩明快活潑。偶爾也會在局部用一點重彩,目的是使原來較為平淡的畫面氣氛顯得活躍。宋文治老師敷色的過程較有規律,基本上遵守三遍用色的程序。第一遍先普遍地渲染,從大局出發,將需要染色的地方都渲染到位,取得畫面的大效果。第二遍加強重點,將山腳、山坳、樹蔭、倒影等較暗的部位加深加厚,以體現出山川景物的空間感和體量感。第三遍提精神,以較重的色彩或墨在必要處以干筆點虱皴擦,加強用筆的層次,提神醒目,畫即完成。

老師宋文治宋文治老師的沒骨潑彩山水畫的創作方法正好與水墨設色相反,是先在畫面上鋪色彩,並且注意濃淡色差的變化。然後,依色彩落紙後的深淺明暗,整理出山石形態的紋理結構,再補上樹木、房屋、船帆等作為畫面的點綴。接著用同樣的方法畫遠山、雲霧,邊畫邊整理,一次性完成畫面。沒骨潑彩畫法以色彩為主,以色代墨,即使整理山石結構也大都用礦物顏料,這樣色彩會顯得鮮艷活潑。有時偶爾用一點墨,也完全是將墨作為黑色來使用,主要起加強畫面力度的作用。(附圖為宋文治所作《嘉陵帆影》)

宋文治老師的作品《嘉陵帆影》宋文治老師的山水畫3(一)仿古山水(下方有作品)宋文治老師的傳統作品此畫與沒骨潑彩山水畫都是用安徽涇縣生產的「鏡片」創作的,也可以用「凈皮」等生宣紙代替。全畫水墨,不用色彩,以傳統的深遠法處理透視關係。用元代王蒙的畫法,干筆為主,筆墨蒼潤清新。先用中小號狼毫筆,蘸水在小碟中將墨調開,筆尖蘸墨較濃,筆根墨淡,注意筆毫含水不要太多,於濕適中。然後從畫面下端畫起,由近及遠,逐漸畫開。先畫最前面的山腳坡石,逆鋒起筆,順勢勾畫出石之輪廓,運筆流暢輕鬆,中鋒、側鋒並用,連勾帶皴夾點,畫出水邊坡岸上石相間的質感。石頭不要畫得太碎,應注意層次結構,皴擦暗部時用筆肚及筆根輕擦。筆在紙上不要按得太死,手感有輕重,皴擦痕迹要有蒼毛感,並富於濃淡變化。畫樹補石。近處坡石上畫松樹三棵,先畫枝幹。三棵松樹以最前面的—棵為主,先畫出來,再依其形態取勢,補第二棵及第三棵。三棵松樹在整個畫面之中的布局相對集中,偏右下角,不可太鬆散,要為畫後面的景物留下充分的空間。對於初學者來說,應特別注意樹的姿態及前後呼應關係,三棵樹不要雷同,注意穿插生動自然。前面的樹墨重,後面的樹墨淡。樹榦先勾線造型,再補松鱗。勾線用筆須有波折頓挫,不可一筆到底,過於平直,松鱗也不要畫得太滿。畫樹頭筆觸要細一點,墨濃一點。樹根與地面結合處稍稍用筆皴擦,使之銜接自然。三棵松樹的枝幹畫好以後,筆上剩餘的墨較淡,水分較少,正好用來補石襯景。注意與前面所畫的坡石在疏密和取勢上既要呼應又要有變化。在山石、松樹間夾雜石階小路,以增添畫面情趣。補松針及小枝。畫松針如水草(松樹的畫法很多,此為其中之一),松針不一定都畫在枝幹上,主要看章法。先畫出樹的大形,再根據樹的結構補—些松針及小枝。依然是前濃後淡,畫後面的松針及小枝少蘸墨,或不蘸墨,讓它自然淡下去,待樹形豐滿之後,再以干筆在松針上點出蒼毛的感覺,使之渾然厚重,但不能把松針蓋掉,要能看到筆觸。接著畫松樹後面的山坡。用筆與前面畫坡石方法略同,但用墨更淡,筆上的水分更干,畫起來更松,也更加概括。畫到山坡與松樹交結處要特別留心,最好有一兩條石紋線條穿過松枝,使其銜接自然合理。根據畫面的需要,在山坡上補畫一些松樹,應注意樹與樹之間的頤盼組合及疏密關係,著眼於大處的變化。畫時要多動腦筋,隨時添加陪襯的景物,可在樹下空白處添上房舍,以打破原先平板單調的格局,房屋的不同朝向從屋頂的側面反映出來,以使畫面顯得活潑(見右上圖)。畫房舍時需換—枝更細而尖銳的狼毫筆。畫中部山崗。先勾畫出山體大結構,皴擦山體,表現出雜草叢生的質感。然後沿山體—邊的輪廓線加樹,使之與前面山坡上的樹叢相接。若近景山石顯得單薄,可在近景山石上用墨點苔,打點時宜將筆鋒略微散開,使苔點鬆散自如。畫遠處山峰。遠處山峰體現的空間較為寬闊,結構複雜,要畫好具有一定的難度。可先畫左右兩組峰巒,依畫面的形勢呈右高左低,左右峰巒之間以概括的筆觸畫出大塊的山峰結構使之相接,使遠山形成—個整體,略加皴擦並以淡墨濡染出明暗,留出空白以顯示山中雲氣流動。這樣畫遠山的結構便於從大處把握,既有疏密變化,又不至於畫得太碎。最後面的山峰以羊毫濡淡墨畫出,並以濕筆沿山之外側收住邊角。這時畫面的大局已基本完成。細心收拾。以重墨在中部及遠處山崗上加樹點苔,使其醒目有神。端詳畫面,覺得構圖不夠飽滿,用羊毫略蘸淡墨抹畫出左上角雲端之山峰,以增力畫面的層次。以濕筆淡墨收住水邊的坡腳及山之根部,注意石頭根部與水面交結的線條一定要用較淡的墨。近景空曠處添上亭子、小船及灌木樹叢,最近的水面可加些碎石、水草等,可使畫面格外生動。感覺近處的松樹頂端過平,添小樓閣破之。遠處山頭墨色缺乏層次,可在局部加重墨濡染。至此全畫各部妥貼,濃淡、乾濕、疏密及前後左右空間關係處理得當,即可落款,全面即完成。(附圖轉載為宋文治老師的作品)


推薦閱讀:

[轉載]江蘇常州.謝稚柳的山水畫欣賞(2)
大匠之門●《中國美術館藏20世紀山水畫精品陳列展》
關於山水畫
「今日頭條」呂大江山水畫樸實而經典
陳定山先生山水畫作品賞

TAG:山水畫 | 山水 | 文治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