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洛陽北郊惠林寺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北邙山已經從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被引申成為一個演繹著無盡內涵的人文概念,宛如一條巨龍橫卧於洛陽市北側,在黃河南岸與滾滾浪濤一起逶迤東去,綿延百里之遙,連綿不絕。在邙山的山上山下散落著星羅棋布的寺廟道觀,慧林寺便是在這邙嶺之上的一抹曾發出奪目色彩的佛光,引發來此憑弔後人的思古幽情。 慧林寺位於孟津邙嶺之上的送庄鎮梁凹村,這裡四周都是高地,唯獨村子在低凹處興建。村莊居民最初搬來的是姓梁的,據說是明朝初期從山西洪桐縣遷來的,所以稱為「梁凹村」。梁凹村由溝北、溝南、寺門三個自然區組成。寺門,指的就是慧林寺的大門,原先這裡的居民都住在寺廟門前的溝邊,全都是沿溝掏窯居住,所以稱為「寺門」。 據明代《重修慧林寺善行碑記》記載,東漢初期佛教傳入中國後,漢明帝下詔各地廣建梵剎,除了白馬寺,慧林寺也是其中著名的一座,被譽為「中原福地」、「洛京保障」。到了唐代,佛事更盛,慧林寺隨之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規模空前,名師雲集。 又據《新唐書·李澄傳》記載,慧林寺又名惠林寺,原是李澄的別墅所在地。唐玄宗年間,該寺有一位圓觀法師,熟知佛典,還通音律。他在洛陽城中有所宅第,常常居住在這裡,平日里,率性而為,疏闊簡樸,既勤研佛學,同時還喜好從事俗世間的生產經營,擁有很多的田地園林。他的這種怪異行為,讓當時的人們很難理解,稱他為「空門中的農牧富人」。 唐代宗大曆末年,圓觀法師結識了一個名叫李源的人。李源是唐王朝李氏皇族後裔,父親李澄曾擔任過太守的要職,家庭殷富,在洛陽城北有一所別墅。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李澄被史朝義叛軍所殺,當時只有8歲的李源則被叛軍俘虜為奴,繼而賣給民間。叛亂得到平定,李澄原來的手下官員偶然機會發現了李源,便將其贖出送往朝廷,使其得歸宗屬。代宗獲悉後,決定封給李源河南府參軍、司農主簿等官職。 可李源經此大難,心緒大變,堅決不肯做官,甚至還不願娶妻,斷絕飲酒食葷,潛心佛事。李源和圓觀法師認識後,兩人很快結為忘年之友,他還將父親的家產事業連同城北的別墅全部施捨出來,作為慧林寺公用之財產,他自己也定居于慧林寺,每日里隨著僧眾念佛飲食。後來,他在惠林寺去世。 到了北宋末年,慧林寺又因為一位高僧而名揚四方。當時,金兵入侵中原,相繼攻陷了洛陽、開封等地,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康王趙構南逃。在洛陽一帶,金兵燒殺搶掠,民不聊生。慧林寺有一位和尚,法號智空,看到這番景象,就暗中聯絡百姓,組織進行抗金鬥爭。事情敗露後,金兵為了侮辱折磨智空和尚,逼迫他犯戒,要他當著眾人飲酒食肉。智空和尚堅決不從,金兵又將其捆綁在寺中的大樹上,硬撬開他的嘴,將酒肉灌入他的腹中。金兵走後,智空和尚激憤難平,默默來到慧林寺前的一道深溝里,就著溝底的一處清泉,掏出尖刀,剖腹洗腸,最終因鮮血流盡而死。 他這種誓死抗金的英勇氣概,讓鄉民們深為感動,大家抱成一團,意志堅定,與金兵展開了血與火的鬥爭。為了紀念智空和尚,從此以後,慧林寺前的這道深溝被當地鄉民稱為「凈腸溝」,並沿用至今。 滄海桑田。在歷代王朝的興替中,慧林寺也經歷著興廢變遷。明朝末年,孟津縣送駕庄村的王有禮,看到慧林寺破敗不堪,就捐資重修天王殿,並建造山門,遍植松柏。此後不久,王有禮開始在官場上步步高升。「功無旁捐,果無浪得。」他認為這是自己的善舉得到的回報,於是又捐資修建了大雄寶殿,並塑釋迦牟尼佛金身像。王有禮之事被傳開後,布施之人絡繹不絕,慧林寺又迎來了繁榮時期。 民國時期慧林寺仍規模宏大。當時,慧林寺共由寺院、塔林、竹林三部分組成,寺內建築四重,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後殿,兩側還有觀音殿、水陸殿、大佛殿等配殿以及藏經閣、鐘鼓樓等建築。 清朝咸豐年間,毀於戰火中的慧林寺再次重修。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在慧林寺住持的率領下,僧人和居士們開墾荒地300餘畝。慧林寺的收入增加後,寺院不僅進行了重修,還廣建殿堂,大塑佛像,使慧林寺重現昔日輝煌景象。寺院興盛之時,佔地數十畝。寺中建築精巧,環境幽雅,有「千年梧桐」、「線柏垂纓」、「陽春牡丹」、「傲雪臘梅」、「慧林清風」、「金龜探水」、「杜仲飛翠」、「丁香流霞」等「慧林八景」。 民國初年,慧林寺被改為「慧林完小」,寺院逐漸荒廢。 1945年抗戰勝利後,洛陽縣清風鄉(今送庄鎮)在此辦起一個中心小學,即慧林小學。當時慧林寺尚有一個和尚,周圍還有不少屬於廟產的土地。 當時寺里還基本保留著殿宇神像。山門向南,門外兩側各有一幢石碑,刻有建寺修寺的紀事。山門之內中軸線線上,按佛寺規制應該至少有三重殿,但當時慧林寺只有兩重殿。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所設神像與一般佛寺不同,不是佛像,而是關公,紅臉關公身穿綠袍坐在中間,兩旁站立著關平、周蒼。第二重殿位於最裡邊的,是大雄寶殿,殿里正面上位是釋迦牟尼等三座佛,殿兩側靠牆分列著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前面,寺院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配殿,也都塑有神像。除了神殿以外,寺里還有一些房屋。與大雄寶殿並排,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房。前面兩側,又各有一座廂房。寺里有一口大鐵鐘,上有銘文,掛在天王殿旁邊的院子當中,鐘口很大,直徑幾近三尺。當時學校將大鐘作報時之用,上課下課以撞鐘為號。鐘聲洪亮,聲聞數里。 因多次遭到人為破壞,1979年後慧林寺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當地群眾仍對寺院的一草一木記憶猶新。據老人講,慧林寺當年規模宏大,而且香火非常旺。每年農曆正月十七的慧林寺廟會,人如潮湧,熱鬧非凡。最令村民難以忘懷的是慧林寺中的線柏,樹榦有兩人合抱那麼粗。此株柏樹的葉子呈線形,下垂如紅纓,樣子非常奇特。據說世上只有兩株線柏,一株在慧林寺,另一株在日本的一座寺院里。可惜的是,這株奇特的柏樹和慧林寺中歷經滄桑的梧桐、杜仲、丁香樹一起,都被無情地砍伐了,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盡的遺憾。 惠林寺的佛事活動,今天能夠知道的已經很少。但據記載「丹霞燒佛」禪宗公案發生在慧林寺。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遍游天下叢林的天然禪師來到洛陽,在慧林寺寄居下來。一年冬季,天氣奇寒,滴水成冰,天然禪師一天夜裡被凍得實在難以忍受,就跑到佛殿,將裡面的一座木佛搬到自己的客房,劈成木塊,燒火取暖。他的這一舉動讓僧眾們發現後大為震驚,寺里的住持更是勃然大怒,責問他怎能做出燒佛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 沒想到,天然禪師漫不經心地笑著對大家說:「你們不懂,我是要燒取捨利子來供養的!」住持聽了他的辯解,更加生氣,反駁道:「你是在胡說,木頭雕刻的佛像里怎能會有舍利子?」誰知天然禪師要的就是這句話,立刻起身往外走,還大聲喊道:「既然你們明白這道理,為何要責怪我,我再燒兩尊又何妨?」經他這樣一講,僧人們頓時悟出了其中的含義,只好離開。 原來,天然禪師的這一舉動看似離經叛道,實際上是想告誡眾僧:「佛」是自己的清凈本性,不是那些佛像、佛經,修習佛性,不要執著於外物,受到各種條條框框的局限。 還有一次,他竟橫躺在天津橋上,睡起了懶覺。東都留守鄭餘慶經過,侍從呵斥讓他離開,他仍躺著不起,說自己是一名「無事僧」,所以才躺在這裡不願動。他的這種氣度和膽略讓鄭餘慶大為賞識,不但不再追究,還贈送給他許多衣物,每天由官府供給他飲食。這樣一來,天然禪師名聲大噪,洛陽的民眾找他信佛受教。 後來,他到鄧州(治今河南鄧州市)丹霞山結庵,三年間從學者三百人。他告誡門徒們不要參禪問道,說:「豈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聞!」禪宗南宗宣導頓悟成佛、不假外求,認為誦經、坐禪、忍辱、布施等等修持活動,都是外在的形式,不利於尋求自己內心的佛性,甚至是阻撓自己成佛的因素,必須徹底打破。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說:「你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裹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天然禪師燒毀惠林寺的木佛像,正是禪宗的這個路數。所以他後來才要說:「豈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聞!」。然而惠林寺畢竟不是禪宗祖師聚集的場所,沒能成為禪宗的祖庭。 唐代是慧林寺的輝煌時期,規模空前,名師雲集。據說當時寺內佛殿的牆壁上,有大畫家吳道子所繪巨幅壁畫。唐代詩歌也多與惠林寺有關。詩聖杜甫曾在寺內住宿過,並留下了吟詠慧林寺的詩篇。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留下描寫慧林寺風光的《山石》一詩。不少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在此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使慧林寺名聞遐邇,故有「天上竹林,地下慧林」的讚譽。 韓愈《洛北惠林寺題名》說:「韓愈、李景興、侯喜、尉遲汾,貞元十七年(801)七月二十二日,魚於溫洛,宿此而歸。昌黎韓愈書。」韓愈這次投宿惠林寺,作了一首《山石》詩,說:「山石犖确行徑微(山路崎嶇狹窄),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梔子花)肥。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疏團(粗製米飯)亦足飽我飢。夜深靜卧百蟲絕,清月出嶺光人扉。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壢皆十圍。當流赤足蹋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不自在)為人韈(受人牽制)。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這時,韓愈因結束徐州(今江蘇徐州市)節度使張建封幕府的供職,來洛陽等待調選,內心產生出仕與隱退的矛盾,所以詩歌結句用了《諭語·述而》中「二三子以我為隱乎」的話,表示要歸隱田園。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反佛士大夫,卻因借居佛寺之機,自己偶或浮現的隱退想法同佛教的主張和佛寺的氛圍共鳴,說了一些另類的話。韓愈領導古文運動,作文反對駢偶,作詩也不喜歡有對偶句式的律詩,作了很多散文化的詩,讀來十分滑稽。但《山石》雖說是一首散文遊記式的詩,卻寫得很成功。該詩按照事情的順序布局謀篇,沒有閃回,沒有軼出,敘事、抒情、議論穿插交織,恰到好處,絕對拒絕駢偶,專用散句,筆力雄健,意境恢弘。金人元好問讀到北宋秦觀《春日》詩中「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的句子,對比韓愈這首詩中「芭蕉葉大支子肥」的句子,在《論詩三十首》中嬉笑秦觀的詩「是女郎詩」。 李德裕在洛陽做過官,他有一首《寄題惠林李侍郎舊館》的詩,說:「棟宇非吾室,煙山是我鄰。百齡惟待盡,一世樂長貧。半壁懸秋日,空林滿夕塵。只應雙鶴弔,松路更無人。」詩題說「惠林李侍郎舊館」,「侍郎」應是朝廷在李源去世後給他的贈官,他在世時只當過河南府參軍、司農寺主簿。李源喪父時年僅八歲,成年後長期居住在惠林寺中,這個「惠林李侍郎舊館」只能指他在惠林寺中的舊居。李德裕這首詩,表達了對李源的景仰和懷念。 與惠林寺相關的還有小說,唐人袁郊《甘澤謠》中的《圓觀》。袁郊是蔡州朗山(今河南汝南縣)人,唐末任過號州(今河南靈寶市)刺史。《甘澤謠》是他咸通九年(868)在長安完成的。《圓觀》是寫洛陽僧俗人物的交情的。 圓觀是惠林寺的僧人,「能事田園,富有粟帛,梵學之外,音律貫通」,被時人稱為「富僧」。李源在父親罹難後,「乃脫粟布衣,止於惠林寺,悉將家業為寺公財。寺人日給一器食一杯飲而已。不置僕使,絕其知聞。惟與圓觀為忘言交,促膝靜話,自旦及昏。時人以清潤不倫,頗生譏誚」。二人這樣相處30年,相約出遊四川,到青城山、峨嵋山訪道求葯。圓觀主張先到長安,由斜谷南下,李源主張先到湖北荊州,溯三峽西上,爭論半年,沒有達成共識。李源堅持說:「吾已絕世事,豈取途兩京?」圓觀只好說「行固不由人,請出三峽而去。」 他們從洛陽出發,來到荊州,乘船溯長江而上,在一座山下停留時,見幾位婦女身著錦鐺,負瓮汲水。圓觀哭著說:「某不欲至此,恐見其婦人也。」李源吃驚地問道:「自上峽來,此徒不少,何獨恐此數人?」圓觀說:「其中孕婦姓王者,是某託身之所,逾三載尚未娩懷,以某未來之故也。今既見矣,即命有所歸。」 他便託付李源說:「請假以符咒,遣其速生,少駐行舟,葬某山下。浴兒三日,公當訪臨。若相顧一笑,即某認公也。更於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與公相見之期。」 李源這時十分後悔不該堅持取道荊州,於是大哭一場,並見了那位孕婦,告訴她如何生出孩子。孕婦連忙回家,以枯魚祭獻江濱。李源為她授朱字元,圓觀沐浴,換上新衣,當天晚上,圓觀去世,孕婦生出這個懷胎三年的孩子。 三天後,李源去探視這個嬰兒,嬰兒果然在襁褓中對他一笑。李源不禁凄然流淚,告訴孕婦家,這個嬰兒是圓觀轉世再生。於是孕婦家多出家財,將圓觀埋葬。 12年後的中秋夜,李源如約抵達杭州會晤圓觀,只見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滿川,卻不見故人蹤影。徘徊之際,忽然聽見川畔有牧童歌唱《竹枝詞》:「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片刻之間,這位牧童乘牛叩角,雙髻短衣,來到寺前,原來他就是圓觀。 李源上前打探:「觀公健否?」牧童對他說:「真信士!與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緣未盡,但願勤修不墮,即遂相見。」李源因為僧俗殊途,只有望著他潸然淚下的份兒。 圓觀於是又唱《竹枝詞》:「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隨著圓觀的一步步離去,「山長水遠,尚聞歌聲,詞切韻高,莫知所詣」。 過了三年,李源「拜諫議大夫,一年亡」。 這個故事後來流傳很廣,北宋蘇軾據此創作《僧圓澤傳》,清代吳墨浪子《西湖佳話·三生石跡》,亦脫胎於此。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還留下來一塊大石頭,據說就是當年他們隔世相會的地方,稱為「三生石」。三生石,三生有幸,其實就是人的三次輪迴,石頭,比喻為「堅固」,堅定的信念。 關於「三生石」的傳說反映了人們對於生命永恆的看法和真性不朽的觀點,正是透過這種「輪迴」與「轉世」的觀念,人們建立了深刻的倫理、生命,乃至於宇宙永恆發展變化的理念。這種理念對我們的思想意識,乃至於日常生活影響至深。 慧林寺還流傳著一個得道方丈的傳說。這個方丈上曉天文,下通地理,抽籤占卦非常靈驗。有一次,一名秀才進京趕考,途經慧林寺時,慕名到寺中拜訪,想請方丈告訴他考試題目。天機不可泄露,方丈無法直接告訴他,就拐彎抹角地點化他說:「出家人不問世事,豈能猜出皇上出的題目?施主若有疑問,可請教寺中種菜的老王,他能解決你的難題。」 秀才興沖沖地到菜園找老王,誰知一見面他就泄了氣。原來老王是個啞巴,見有人問話,只是友善地笑一笑,當然什麼也說不出來。秀才以為方丈是在捉弄他,氣呼呼地離開了寺院。然而,當他進了考場,一看題目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原來,試題竟是《孟子》中的一句話:「王笑而不言。」秀才開始打心眼兒里佩服慧林寺的方丈,當然也為自己悟性太差,不能領悟方丈的點化而羞愧不已。 寺前的凈腸溝中也流傳著一個的美好傳說,「金龜送佛」的傳說。 相傳,當年佛祖在西天講經之時,有隻金龜有緣聽到了佛祖講經。天長日久,金龜漸漸開竅,產生了無窮智慧,它暗自發誓:有生之年一定要把佛經馱到人間有福之地。 佛祖知道金龜智慧圓滿了,就大發慈悲之心,想助其一臂之力,圓了它的功德。於是,佛祖的金手指一點,就把這隻金龜送到了黃河邊。 金龜踏著黃河水來到了中原,然後沿黃河支流之一的圖河逆水而上。圖河就是當年龍馬負圖之河,伏羲氏依據龍馬背上的圖案,畫出了流傳千古的八卦圖。金龜四處漫遊,來到了邙嶺的一個山坡上。暖暖陽光照,習習清風吹,綿綿山相連,滔滔河水流,悠然而卧的金龜,在風景如畫的邙嶺上,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不知不覺中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不知過了多久,金龜醒了,覺得口乾舌燥,它四處一望,只見溝底有一汪清泉。因為急著喝水,又懶得爬行,金龜就使勁伸長脖子,嘴巴直探溝底,去喝那甘甜的泉水。不飲則已,一飲就把金龜醉倒了,這一醉就再也沒醒。把佛經留到這塊福地後,金龜就永遠卧在了這裡。人們在它的背上建了一座寺院,就是名聞遐邇的慧林寺
推薦閱讀:

洛陽心意六合拳——四把連環捶
洛陽牡丹
弗里爾博物館收藏的洛陽金村戰國古墓玉器及其他古玉(一)
隋煬帝遷都洛陽,竟是因為漢長安城排水問題?
洛陽尋古·感受中原文化

TAG:洛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