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墓葬:生態葬遇冷 高價墓地40萬不愁賣
07-04
星島環球網消息:清明節,是每年農曆三月的一個節氣。起源於我國周朝,再加上春秋戰國晉文公祭拜介子推忠孝故事的寒食節,逐漸形成一個慎終追遠、敦親睦族以及行孝祀祭的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梨花風起正清明。《法治周末》報道,清明節,是每年農曆三月的一個節氣。起源於我國周朝,再加上春秋戰國晉文公祭拜介子推忠孝故事的寒食節,逐漸形成一個慎終追遠、敦親睦族以及行孝祀祭的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每年清明節前後一個月,浙江鄉下田野上的艾青長勢最喜人。這種平凡無奇的野草,開出鵝黃色的小花,一小朵一小朵地簇擁在一起,是春日裡最不可或缺的風景。用艾青製作的青團(也稱「清明果」)帶有獨特芳香,是南方地區特有的清明食物。曾經,一代又一代的先輩們重複著這樣的場景:採摘艾青、製作青團、準備祭品,一把鋤頭挑起一個大籮筐,筐里擺放著掃墓所需的各種祭品,一家老小慢慢悠悠地走向祖先的墓地。那個時候,爺爺輩們嘴裡銜著一根煙,小心翼翼地走在泥濘的田間小路上。孩兒們,則不顧道路泥濘,歡天喜地地蹦蹦跳跳著,兩手不得閑,一會兒去逗逗蝴蝶,一會兒去撈一把油菜花。如今,又是一年清明時,艾草長勢依舊,青團也還是主要的祭品,爺爺輩們依然挑著籮筐,走在田間小路上,只是身邊的孩兒們多半已不見蹤影。「孩子大了,到城裡去生活,路途遠,時間緊,回不來。孫兒?他們有他們的紀念方式,說是在一個叫網上的地方,有鮮花,還有音樂。」70歲的祝爺爺口中說著「可以理解」,眼神中卻流露出些許失望,臉上也滿是落寞。這份失望和落寞,不知是因兒孫們缺席這個重要節日,還是因為感慨時移俗易。祭奠方式的變與不變「清明節,計劃回家嗎?」「不回了。才3天假,一來一回還要花好些錢,還不如找個地方去玩玩。」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了十多名家在外地的年輕人,離家相對較遠的都表示不回家,離家較近的則表示「考慮中」。至於對祖先的紀念方式,部分受訪者表示將錢寄回家,讓家裡的長輩代為祭拜;相當一部分受訪者則表示,採用網祭的方式。網祭,就是網上祭奠,即在互聯網上建立一個網上紀念堂或網上墓地,用鮮花和音樂代替現實生活中的焚香、燒祭品等形式。1989年出生於浙江寧波、如今在北京工作的小北,就表示自己更傾向於網祭。小北覺得,踏青掃墓固然是一種實際的行動,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表達對先人的緬懷和追思。「現在很多人沒有時間回家過清明,通過網上祭奠的形式,也能表達寄託哀思的需要。」對城裡年輕人這種自詡「環保、低碳」的祭奠方式,山東省鄆城縣20多位受訪者90%表示短期內難以接受。「我們還是要在清明節這天上午到墳前去拔拔草、燒燒紙、說說話的。」53歲的馬雪芳告訴記者,她是在父母親去世後,才主動從鄰居、親友那裡了解過節風俗的。在鄆城縣,風俗相對比較簡單,清明節早上要煮雞蛋給全家人吃,然後由兒媳或閨女上午去老人墳前祭奠。祭奠時,只有在一年祭或三年祭的場合才會擺供品,其餘時間一般是燒燒紙,如今也燒些手機、汽車等紙紮的祭品。馬雪芳說,形式雖然相對比較簡單,但畢竟是對自己至親的祭奠,所以還是很虔誠、很嚴肅的。再說,別人都去(祭奠),你沒去,你家親人的墳前雜草長得比人頭還高,像話嗎?鄆城縣前張村一名上初中的孩子,表示清明節對自己來說就是假期,沒有什麼感覺。面對孩子的不以為然,孩子的父親對記者解釋說:「我祭奠的是我的娘,對孩子來說就是奶奶,隔代不親,年輕人對清明節沒有什麼感覺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哪天他們的父母『走』了,他們自己就懂得過節了,不用教的。」湖南長沙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後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後七天為掃墓期。有長沙市民告訴記者,隨著這幾年媒體加大「綠色掃墓」的宣傳,很多人開始改變傳統的祭掃方式,鮮花祭祀等一些綠色低碳的祭掃方式慢慢流行起來。在今年清明節期間,長沙市民政局要求各公墓單位繼續開展「鮮花換鞭炮」活動;同時提倡為身體不便和外地的市民提供「代為祭掃」服務,推行網上祭祀、倡導居家祭祀。近幾年來,儘管網上祭奠、居家祭奠、社區祭奠等綠色祭奠方式逐漸興起,為一些市民所接受,但傳統祭奠方式還是佔據了主流。尤其在農村,除了一家一戶的祭奠,族裡的大祭隆重依然。生態葬逐漸興起「再不拉了,明天全家人還要去外地祭祀老人。」剛過晚間8點,陝西西安的計程車司機劉師傅就拒絕再拉客。劉師傅所講的去外地,是指距西安百里之外父親的安息地。原來他那從河南逃荒來西安紮根的老父親,臨終前有個要求——要麼在公墓內樹葬,要麼就去山裡有水有樹的地方。幾年前,西安公墓內尚無樹葬,西安秦嶺山下的經營性墓園又貴得嚇人,劉師傅不得不託人在渭南市的富平,為父親的安息安家。「還是貴得嚇人,全部下來將近3萬元。」兒子尚未成家的劉師傅嘆息。不過,從明年起,像劉師傅這樣在西安面對死不起的貧困族,或許將不用再發愁。日前西安市出檯面向城鄉全面推出的改革措施,其中一項將由政府投資逐步實現公益性公墓各區縣全覆蓋。在公益性公墓內逐步推行生態安葬,推廣樹葬、花葬、草坪葬等形式。其實,樹葬、花葬這些生態葬方式,在河南鄭州、浙江寧波等地早幾年前就開始逐步推廣。但即使已經強力推行了6年樹葬的河南鄭州,也頗感全面推廣的艱難。3月30日上午,在鄭州東南郊的新鄭市龍湖鎮河南福壽園,記者見證了一次樹葬的全過程。挖好樹坑,將親人的骨灰緩緩放進樹坑底部,再撒上美麗的花瓣,然後放上一棵大葉女貞樹,封土、澆水……最後在樹上繫上象徵追憶與思念的黃絲帶。整個過程沒有鞭炮的喧囂,沒有焚燒祭品的青煙。伴隨著委婉動聽、催人淚下的《送別》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和淅淅瀝瀝就像逝者親人眼淚的春雨,鄭州市67個家庭將84位親人的骨灰植入了四季常青的大葉女貞樹下。「父親生前就特別喜歡樹,讓骨灰長眠在綠樹下,也是他老人家的願望,我特地趕回來參加這個活動,圓父親生前最後一個心愿。」吳景(化名)女士老家在鄭州,目前在江蘇工作,得知鄭州要在清明節前夕舉行樹葬活動,和兄弟姐妹商量後,特意從江蘇趕回來。與吳景一樣,以樹代碑,讓樹成為親人生命的延續和象徵,已成為一些市民的共識。「越來越多的市民接受了這種文明、環保的殯葬方式。」鄭州市殯葬管理處主任楊虎告訴記者,由鄭州市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清明雨、綠色風、文明行」集體樹葬活動已連續舉行了6年,共有711位逝者的骨灰回歸自然。除了樹葬、花葬,近年來還逐漸興起一種新的生態葬——海葬。2009年,受土地資源緊缺等因素影響,浙江嘉興率先推出海葬,至今已有118位逝者選擇魂歸大海。所謂海葬,就是將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種葬法。由嘉興開頭,上海、溫州、台州等地逐步推廣海葬。但響應者屈指可數。今年清明節前夕,浙江紹興殯儀館開始登記海葬服務,本地戶口實施海葬的,直系親屬可領取5000元補貼。4月1日,浙江寧波開展首次骨灰撒海活動,共有8位逝者選擇了海葬。承辦方寧波同泰嘉陵墓園,是全國示範性陵園,2008年開業。早在推出海葬之前,同泰嘉陵就已專門布置了一個生態墓地區,向民眾推廣生態葬。在墓園西北角,綠草茵茵中平鋪著兩排筆記本大小的黑色石碑,石碑上印刻了逝者的名字,石碑下埋葬著逝者的骨灰盒。這便是草坪葬墓區了。這裡的骨灰盒是可降解材質,真正做到了「入土為安」。但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導致生態墓地很少能為大眾所接受,同泰嘉陵的樹葬區、花葬區目前還在推行中,主營業務還是以傳統墓區為主。記者了解到,在環境較好的同泰嘉陵,選擇生態墓地價格在3000元左右。但鮮少人選擇。目前普遍選擇的是設計簡單在草地上立起一塊方方正正的石碑,面積也就1平方米左右的墓地,價格在2至3萬元左右。生態葬叫好不叫座在殯葬業已工作了近20年的鄭州市殯葬管理處主任楊虎坦言,相對於傳統殯葬,樹葬不保留墳頭,把墓地變成了林地,很環保,也很衛生,但被廣泛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主要還是人們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比較重。6年前,鄭州市民政局、市綠化辦、市文明辦等多個部門,共同在清明節前夕發起樹葬活動,並承諾,在整個樹葬過程中,不讓樹葬家屬花一分錢,全部由政府出資。據楊虎介紹,參加樹葬活動的市民家庭,需提前簽訂骨灰植樹協議書,其中包括只能採取網上祭奠或到現場澆水、獻鮮花祭奠,不得在現場燒紙焚香、燃放鞭炮等。活動主辦方還特別聲明,負責骨灰植樹活動所植樹木的免費日常管理工作,除因無法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保證5年內不移植或砍伐。如果樹木出現死亡,還會免費補栽。鄭州市民政局局長謝霜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實行「生態葬」是一種讓逝者回歸自然,土地也能重複利用的「終極」處理骨灰的葬法。民政部門一直致力於推行節地喪葬,降低喪葬費用,在滿足市民對喪葬的基本需求的同時,引導市民逐漸樹立「厚養薄葬」的觀念。謝霜雲坦言,為了引導市民接受免費樹葬,也有些不得已的折中措施,比如,不強制規定逝者骨灰必須撒入泥土、而允許木質骨灰盒埋入樹下等。為銘記逝者,方便家屬親友尋找弔唁,從去年開始,在植樹葬紀念苑內建立莊重的牆式「樹葬碑」,鐫刻參加樹葬的亡者姓名,讓家屬有一個祭拜的場所。「中國傳統的喪葬習俗已延續上千年。從人的生命逝去到火化、到出殯,一系列的過程都是綠色殯葬的廣義範疇,這些都在一步步改革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謝霜雲表示,今後,將把樹葬活動常態化。「土地越來越緊張,綠色殯葬肯定是大勢所趨。但在我們家鄉,樹葬是要被說閑話的。墓地要建得好,逝者才能安息,生者也沒有遺憾,這是一種傳統觀念。」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儘管市民對樹葬比較看好,但仍然「猶豫不定」。楊虎向記者介紹說,不少市民通過電話諮詢樹葬事宜,並表示想報名參加今年的樹葬儀式。但參加樹葬活動的實際人數比諮詢人數相差較大,這也說明需要加強引導,工作量很大。「樹葬遲遲難以在鄭州全面推行,除了群眾觀念難以轉變外,還在於選址難、租車難。」謝霜雲說,在選址上,民政部門不停地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協調,但擬選址的一些村民不願意,需要與這些村民進行深入的溝通,讓他們支持樹葬。「每年舉行樹葬前往墓地時,租車也是問題。」楊虎說,許多司機一聽乘客攜帶骨灰,給多少錢都不願意拉,他們只好通過組織租借一些單位的班車。可喜的是,隨著樹葬的推行,低碳的殯葬和祭掃方式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據了解,目前河南省公墓、陵園的普通墓穴面積一般在1平方米左右,大多需要1萬元到2萬元,而採用樹葬,佔地小、花費少,既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又能為樹木提供營養滋養物。「綠色環保殯葬是中國殯葬改革的基本方向,不管再難,都要走下去。」謝霜雲建議,國家應儘早出台殯葬法,利用法治手段改變目前盛行的厚葬風氣和普遍存在的土葬及骨灰「二次裝棺」等現狀,將生態的骨灰處理方式讓人們普遍接受,從制度和思想上解決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矛盾。高價墓地仍受「熱捧」今年3月28日,民政部發布《中國殯葬事業發展綠皮書》指出,多數城市現有墓穴或在10年內用完。綠皮書是按2010年死亡人口數量來進行推算的。由於墓地短缺,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出現墓地供應緊缺情況,很多骨灰不能安葬。以北京為例,2010年死亡人口當年安葬在合法墓地的比例為31.3%。鑒於墓地短缺的現狀,今年民政部擬出台「城鎮公益性公墓規劃方案」,規劃建立一批城鎮公益性公墓,大力推廣生態葬。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李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特別提到,今年重點要引導支持生態節地安葬方式,把骨灰存放、樹葬、深埋等不佔地或少佔土地的骨灰處理方式,納入政府保障範圍,實行費用減免補貼。雖然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有關部門,都在不余遺力地推廣生態葬方式,但在實踐中,各地的生態葬頻頻遇冷。在浙江杭州,2012年主城區各公墓陵園推出的2000個定價為2000元的低價生態墓穴,到2013年3月只售出了27個;在上海最大的壁葬墓園天逸靜園玫瑰園,2004年開園至今,8萬個室內壁葬穴位僅銷售了不足9000穴,園方提供給特殊困難群體的免費穴位,3個月內全市僅有兩人諮詢;同樣在上海的長橋山莊墓園,一年前打造了極具海派文化特色的滬上首家室外景觀式壁葬群,一年過去了,3600個穴位僅僅銷售了36個。在陝西西安,目前全市17個經營性墓園,均有生態葬區域,但生態葬的比例僅佔10%左右。尷尬的現狀,甚至使發展了12年的樹葬墓園——閻良漢皇樹葬園不得不進行最大規模的改造,園區暫停樹葬經營,縮減樹葬面積,大力建設萬元以下的傳統立碑式墓葬。與節地墓穴的「滯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價格是節地葬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傳統墓葬依然受到市民「熱捧」。而正是市民的「熱捧」,使得傳統墓葬價格年年攀升。有媒體調查發現,山東濟南的墓地價格5年翻了一番,40萬元的豪華墓地不愁賣;另外,遼寧瀋陽的墓地價格從2003年到2013年這10年來也翻了3倍左右。超高價墓地依然在各地銷售。日前,瀋陽網友「藍點灣」就在論壇中吐槽:「前幾天去墓園,你們猜一個墓穴賣多少錢?震驚了!不到40平,169萬!相當於4萬多一平!金子蓋的啊!」值得一提的還有,媒體調查發現,日益高企的墓地價格,甚至催生了不同程度的「活人墓」、「屯墓」、「炒墓」現象。一邊是日益稀缺的城市土地,一邊是不斷上升的墓園用地要求,面對「死人與活人爭地」的尷尬,我們如何與先人和平相處?這或許是我們長時間要面對的命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略論軟硬體的生態
※請你收好這篇山打根兩個景點的遊記!
※馬寶山在上海世博會演講:生態城不只關注生態 也要達致社會和諧
※不能讓生態惡化損害農民利益
※深山璞玉原生態,大利侗寨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