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探尋(十二): 我們內心的小動物

先發布一個好消息,「孩子和我們自己」微信群落建立一年零三個月之後,我們做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公號,名叫「54人」:

我們找到了一幫來自全球各地的有趣的傢伙們,他們大多數人並不從事教育工作,卻出於興趣,曾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聚在一起在探討一個話題——孩子和我們自己。

我們集結了他們的文章,做了一個公號,名為「54人」,有「五湖四海」之意。

然而,我們不想做坊間的「又一個育兒公號」,我們甚至不想統一主題,我們只想借一塊地,展示多元的父母、多元的孩子、多元的思維,以及我們活了這麼大都不知道的,那個多元的自己。

目前已經發布的五篇文章(鏈接):

  1. 圖解你和父母的關係,想想你們是其中哪一類 (by 劉昭)

  2.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想讓孩子哭 (by 劉未鵬)

  3. 被誤讀的「敏感期」 (by 陳忻)

  4. 人工智慧時代的拼爹方式與工業時代的將截然不同(by 郝景芳)

  5. 怎麼陪孩子學琴,聽聽這位媽媽的說法 (by 雲媽)

每篇文章末尾都會放一個小小的彩蛋,以後的文章還會有更有意思的彩蛋,包括聲音節目等。我們的內容計劃會包含新作、翻譯、來自成員作者之前的曝光度低的文章、答疑、聲音節目、對話體,等等。

我們可能還會放出讀者群計劃,如果你對這個公號有期待,請關注我們,多提意見和建議,與我們一同成長。

這個系列已經發布了十二則對話了,謝謝大家的閱讀和讚賞。

有一些讀者詢問為什麼是對話體,其實原因很簡單:以前的路數寫膩了我想嘗試一種新的方式和載體。

最近這幾年隨著心理學在國內成為顯學,以及大眾對自身內在成長的關注,坊間的心理學文章和媒體大爆發,還有各種課程等等。一個熱點事件出來,你可以看到無數個解讀的角度。各種理論、概念很多人已經耳熟能詳,但是在這背後,有很多人會覺得道理懂了,可問題依舊。這裡的原因,我認為關鍵在於:心理學原理是可以「講」的,但心理成長卻需要「體驗」。

體驗不一定是要切身經歷的,假想的也可以,人類天生擁有虛擬現實的能力,可以在想像的情境中栩栩如生的經歷一件事情,並在這個過程中與自己內心被觸發的深層情感和情緒共處。這個共處的過程,是自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是當下大多數科普文章所缺乏的環節。科普文章讀完往往能給人一種暫時的智力上的愉悅感,覺得懂了,然而這個懂,很多時候只是認知層面的,而不是感受層面的。前者和後者在不同的大腦區域,後者才是影響我們日常行為、感受、愛恨情仇的大本營。

「感受層面的知道」和「智力層面的知道」有天壤之別。我們從小到大,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越來越遠離乃至屏蔽自己的感受系統。然而,屏蔽了感受,也就屏蔽了我們的心智系統中的一個巨大的信源,這個信源由我們每天日常的點點滴滴無數的豐富的體驗細節構成,蘊藏著認知層面的符號推理所不能及的地方。我們從小的大環境和教育方式更是加強了這種「真理在外部」「推理的過程不重要,誰說的才重要」的認知習慣。(註:推理和感受、邏輯和直覺並不衝突,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於是,就造成了我稱為「被架空的感受系統」的現象。為什麼我們的自媒體有那麼多的標題黨,因為這些標題「有用,能吸引人」,為什麼它們能吸引人?因為讀者判斷力太容易被凌駕。而為什麼判斷力太容易被凌駕?因為心智內部不存在一個穩定的「錨」。當內部空虛的時候,外部的聲音就容易入侵。而進一步當外部相反的聲音同時入駐的時候,內部就一團凌亂,不知所從。(這一點在育兒界是比較常見的。)

這個穩定的「錨」由什麼構成?邏輯、常識、和感受力。

舉一個例子,我曾經在微博上看過這樣一個印象深刻的日常小片段(via @渡渡鳥):

隔壁桌子,一對兒父女,女孩子六七歲,正和爸爸親昵,爸爸溫柔款款說:「我愛你,寶貝」,鄰桌撤後,同桌低聲發話:「不贊成爸爸和女兒這樣,將來她再聽到我愛你的時候,衝擊力就不強了,爸爸不能稀釋孩子未來的愛。」

這話成立么?我想可能聽到這個故事的人有這麼幾種常見的反應:一種反應是「啊呀,好像是有點道理哎,不會真的是這樣吧(慌,那咋辦?」。還有一種是「卧槽,簡直腦殘,無法理解!」。此外第三種還有認為有心理學常識的就不會這麼想。

但其實這件事情本身,並不需要任何科學知識來權威解答。心理學知識,尤其是和個體心智發展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很多其實無非也就是用科學的語言、研究的數據來把我們日常的豐富的人類經驗重新表述一遍。一個人在世間行走幾十年,自己有第一手的大量親身經驗,還有大量的准一手的身邊經驗和見聞,這些海量的數據就儲存在我們的感受和直覺系統當中,如何去使用它們?換位感受,情景假設,再加上一點簡單的邏輯推理和思辨技術,我們便可以對事實進行可靠的推演。

這樣的推演做多了,內心的「錨」就會越來越厚實,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就不會不管怎樣先慌了再說。

(為什麼換位感受和推演了之後,對自己的內心的結論還是不放心,有一種「萬一我想錯了呢」的擔心,和「我怎麼知道我對不對」的惶惑?這又是另一個問題,即「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是成立的」和「為什麼總會擔心那個萬一」這兩個點,太長不展,如果你在鍛煉獨立思考的過程中也有這樣的困惑,歡迎來信探討。 pongba@foxmail.com)

打開感受力是我認為個體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拐點。心智探尋的所有文章,都在圍繞這個核心,用各種各樣的例子,來呈現如何覺察和觸摸自己的感受,如何建立內部的鏈接和整合,如何打開心智的黑盒。

寫到這裡,就可以接著回答第二個問題了:讀不下去怎麼辦?

有兩種可能。

一,Lucy/Luke的經歷和你不契合,難以形成共鳴,所以讀不下去。這很正常,不必強求。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止發布一篇對話的原因,我也希望你能找到和你的經歷有共鳴的那篇。從這段時間的讀者反饋來看,有的讀者從中找到了共鳴,並且運用其中的方法幫助自我成長。

二,因為對話中看上去有很多「無關的」細節。是的,比起直接脫水的理論文章,對話體會有很多無關的細節,有的看似無關,有的乾脆就是真的無關。一個真正的探索過程,必然伴隨著無效的分支,我不想避諱這一點,因為它也展示了這個真實的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

例如在「打開心智的黑盒」中就有一個分支是無效的,但即便是無效的分支,我希望你看到它本身也是有意義(「打開心智的黑盒」中有一個失敗的探索分支,我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心智實驗,但未果,然而這個設計場景的思維過程很重要,了解自我的過程中就是通過多種方式對這個「黑盒」敲敲打打,看看它有什麼反應,從而一點點描繪出那個清晰的圖景或一步步接近那個頓悟的瞬間。)。

關鍵的是探索的過程本身,和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而不是結果,過程對了,漸進式的到達彼岸是必然和遲早的。我也希望這是這個系列的對話體和「直接告訴我答案」類文章最重要的區別。

心智探尋(十二)

Lucy未鵬老師您好,我想向您提問,具體提問什麼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我最近又崩潰了。我好像每幾個月就會崩潰一次,也會沖孩子大吼,我討厭這樣的自己可每過一段時間又陷入這種時刻,我不知道該怎麼改變,有一點絕望,甚至覺得自己離開讓別人照顧孩子更合適。

我又愧疚又絕望又無力,又不知道誰給誰聽,感覺很孤單。

我是自己帶孩子。今天孩子十點多睡醒的,最近他很抗拒吃飯,不上寶寶椅,也不讓我做飯,睡覺也睡不踏實,我不能提前起來做早餐,不然他就會醒來不睡了。睡醒後我去做飯孩子不願意,我就陪他呆了會兒。後來我蒸了兩個豆包,他吃了。其他東西不吃了。孩子吃完開心多了自己玩會我就做自己的飯,然後收拾他玩的水。一點多我們就出門了。他說要買玩具我答應他買個便宜的,我們一起去了市場。買了之後孩子很開心。然後在公園曬了會太陽。他看到一個商場想去,本來我是想帶他回家,三點多。但他堅持玩我就陪他去了,其實他已經困了。

五點多我們到家,孩子困了,想喝奶睡覺,我不同意,一定要他吃完飯睡。他不肯,大哭,掙扎。我還堅持要他吃飯。哭了很久也沒吃我放棄了就摟他睡覺了。但我放棄了還一邊哭一邊說很擔心他的身體,他再不吃飯就變傻了。還跟他說我不適合當他的媽媽,我照顧不好他。

其實我也知道孩子累了就吃不進去飯了,但他一天只吃了兩個豆包的餡我真的感覺不是那麼回事。中午的菜還有粥我做的他都沒吃,晚上五點他睡了幾本就不會起來了,想讓他吃完再睡。但孩子不吃大哭我就只想讓他把飯吃了而不是理解他困了想睡覺,還強迫他吃我覺得自己好變態。

我又累又抑鬱還不想和爺爺奶奶一起帶孩子。我感覺自己病的不輕。

最可憐的是我的孩子。他才兩歲八個月,每次我崩潰都會連累到他。我對不起我的孩子。

Lucy剛剛我又和孩子爸爸聊聊,理了理自己的思路,突然發現我好像一直糾結於如何科學育兒,更好地育兒,生怕自己給孩子造成任何不好的影響,用我隊友的話就是我活的太仔細。對於爺爺奶奶也更多的是覺得怕有些做法對孩子影響不好。

今天這種狀態我才發覺我這樣太刻意或許和我自己成長道路有關係。一直以來覺得父母不負責任沒有任何輔助我成長的不好,也沒有內驅力,加上他們總是打擊多餘鼓勵,導致我就認為是父母做的不好我才不好。有了孩子就嚴格要求自己做個好媽媽。身邊的人做不好也會覺得她們有問題。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導致我老崩潰。對自己和孩子太嚴格。

▼▼▼

劉未鵬我們先從具體的小細節開始吧。

能否回憶一下當時說下面這句話的心境和感受

Lucy: 再不吃飯就變傻了

  1. 我認為這是真的

  2. 不知道,但我害怕這是真的

  3. 只是一種表達措辭,並不是真的認為孩子變傻了,但的確擔心有其他嚴重後果,例如生長發育

  4. 這些都不是

劉未鵬第二個問題是:能否仔細的回憶和感受一下這兩年多和孩子相處的歷程,然後列出前三條最容易(或最經常)觸發你崩潰的具體的事情(例如吃飯可能就是這麼一件)。

劉未鵬

Lucy: 還跟他說我不適合當他的媽媽,我照顧不好他。

當你這麼說的時候,感受是:

  1. 我害怕別人會覺得我不適合當他的媽

  2. 我害怕家人會覺得我不適合當他的媽

  3. 我自己內心認同這個標準,認為我沒有達標,所以我認為我不適合當他的媽

  4. 以上都有(如果選這個的話,那麼哪個的比重感覺更重?)

劉未鵬第四個問題是:你自己內心認為怎樣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媽,為什麼你會這麼認為,能展開講講嗎。另外,這個標準又是從哪裡來的,能試著在記憶中追溯一下它的源頭嗎?

劉未鵬這些問題你不用著急,我並不急著等你的回答,好好感受一下,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空間,仔細和內心的這麼長時間以來積累的情緒、感受接觸一下才好。

▼▼▼

Lucy第一個問題,當時我那麼說有點傾向於第三點,但又不完全是。我內心擔心孩子營養不良發育不好但我把話說出來即有點生孩子的氣,又有點嚇唬孩子的感覺,希望他能害怕變傻好好吃飯。

Lucy第二個問題,和孩子相處這兩年以來讓我最崩潰的三件事。

第一件是孩子八個多月的時候,一直晚上十幾次的夜奶讓我疲憊不堪,看書尋求方法想給孩子斷夜奶,後來按照書上的方法抱起放下,在孩子哭的時候抱起來,不哭了再放下。孩子一直哭,我就一直抱,不哭了就放下。持續了很久我就開始沒耐心,孩子一直哭一直哭我感覺自己就要抓狂,我受不了了就對孩子吼,希望他能被再哭了,但孩子還是哭。我就放棄了斷夜奶的想法。吼完就開始後悔內疚難受。

第二次,孩子大一點了,能聽懂我說話了,一歲多吧,有一次我們一起出門,出門上課,出門前他要拿自己的積木,三塊,但總拿不好,老掉,我告訴他要兩隻手拿,他只用一隻手拿就開始哭,各種哭,本來就要遲到了,我就很煩,對他的哭也沒什麼感覺就覺得很煩,就希望他能立馬能停止大哭。中間還有幾次忘記了,大概就是我很累孩子也很鬧。

最近的一次,周日和姥爺舅舅一起出門,我自己帶著孩子,我怕姥爺開車太快便提出我開,兩個多小時的高速公路,全神貫注,開完後下車有些吹風,開始偏頭疼,孩子一直找我不找其他人我就有點煩躁。下午到家我疼的厲害,就我和孩子兩個人,晚上給他爸爸發信息也沒辦法回來,我點了點東西吃,九點多就上床,孩子十一點了還不睡,我疼的要炸,關了燈後他左哼哼右哼哼我就急了,很大聲地吼他,還使勁砸自己腦袋,就求他能讓我睡個覺。哭完我就開始後悔自己嚇到孩子了。那天之後我情緒一直很低落,我感覺自己已經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

Lucy第三個問題是第三種情況,我覺得我不達標,和別人沒有關係,我也不太在意別人怎麼說怎麼看我。

Lucy第四個問題,內心覺得怎麼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

大概多大有這種意識我忘記了青春期還是多大?絕對不能找我爸爸那樣的男人結婚,也不能當我媽媽那種媽媽。媽媽就應該照顧孩子,關心孩子的感受,不能訓斥孩子,媽媽應該學習科學育兒,讓孩子生活發育的更好,無條件地照顧孩子。

因為我小時候我媽媽沒照顧過我,我爸爸訓我我媽也會幫忙冷嘲熱諷,我和她說話她也愛搭不理。如果說到她喜歡聽的她能聽兩句,不喜歡聽的就當沒聽見我說話就不理我了。所以我有了孩子我就希望我能好好照顧他,不讓他覺得媽媽不好,我也希望我能對他負責任,可能是我自己成長的不太順利我覺得都是父母沒做到位。

尤其畢業後我工作是和早期教育有關,看到很多父母不講道理孩子也一副霸道的樣子,更覺得家庭影響孩子。有了孩子我就感覺自己一定要做好。我沒辦法放輕鬆,因為我知道我不好,我需要改變。我還記得我表姐結婚時,我姑姑告訴她,哪裡應該幹什麼,我覺得很貼心。

我爸媽老是嫌我這裡做不好那裡做不好,還不會說話,但他們從來也沒教過我禮數是什麼,應該怎麼做。所以我覺得媽媽就應該在路上給孩子一些指導才是正確的。

Lucy我內心覺得媽媽應該是這樣,我也在努力這麼做,可是我還是沒有做好,還是對孩子沒有那麼有愛心,有時孩子的行為讓我覺得很可惡一點都不可愛。我覺得我把孩子當成敵人,就像我爸媽那樣對我。

但我心裡又沒有做到無條件的愛。每次崩潰我就覺得很無助。很想哭。我只能計劃不讓自己特別累,多讓孩子和其他人接觸,回來再看孩子就是可愛的,讓人心疼的。

我說了這麼多都沒有一句尊重孩子,我意識里覺得我和孩子不是平等的。我照顧他,他享受我的照顧,我累了,再休息,調整好再照顧他。

▼▼▼

劉未鵬這兩天你要有什麼新的想法,也寫下來給我留言,你看過之前我的案例,我並不提供權威答案,但提供深入問題的原則方法和技術,以及心智工作的基本原理。

自己不斷尋思和面對問題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新的想法就隨時記下來,在我回復的空隙當中你就把我當一個沉默的陪伴者就好。

你可以想像我們的思維是雙線並行的,而不是在我回復的間隙中你就一直處於等待回復的狀態。

Lucy我思路比較飄,就怕自己說著說著就跑題了。

劉未鵬不用擔心,你就自由的想和記錄,不要有任何的預設。不用擔心跑題,恰恰相反,你如果任由自己的思維和感受信馬由韁,對我們的溝通會有好處。

反之如果你對我開放的信息窗口先自己預設和限制死了,有可能無意識間過濾掉了重要的信息。

所以你可以想到哪就說到哪,而我則會從中尋找切入點。

▼▼▼

Lucy這幾天沒有繼續崩潰。

前天晚上的時候孩子還是在和我爭奪控制權,一吃飯就要看電視,然後絕食,又是一整天沒怎麼吃東西,在他想看的時候我和爸爸都給他放了20多分鐘,但他到了飯點還是不吃。晚飯我有些難過,實在沒辦法控制自己,真的不想和孩子說話了。我自己走進屋裡,躺到床上,想自己睡覺。就是不想理他。他去找爸爸,還要看電視。爸爸也有些情緒,告訴他不吃飯不能看電視。

然後他又過來找我。爬上床來想喝奶。我拒絕。因為不吃飯就不能喝奶。我怕他光喝奶喝飽了就更不想吃飯了。我看著他的眼睛問他:你為什麼不吃飯?媽媽做的不好吃嗎?他說是。我問他為什麼一吃飯就要看電視?他說光想看電視。

我有些生氣,把爸爸叫過來,說:以後我們吃飯給牛仔放電視。他只想看電視不想吃飯。我們就不給他吃好嗎?爸爸說不行,他會餓壞的。我說他就是不想吃那怎麼辦,你給他端過去他還是不吃啊。餓他幾頓他就知道吃了。孩子爸還是不同意。我說會餓死嗎?爸爸說別說種話。

他們一起去了客廳。孩子開始哭。我在屋裡聽他哭的很傷心。一開始我什麼感覺都沒有,像以前一樣,就是覺得心煩。後來還是哭,我就開始想像:如果我特別傷心,我去找爸媽,他們都不理我,我會怎麼樣?我想我會更無助。想到這些,又覺得孩子多看點電視也沒什麼。

當他又來找我的時候我坐起來告訴他媽媽陪他去看電視。孩子好像不敢相信。然後我說我陪你去看,你說看多久?(剛剛想到用你決定看多久比較合適,更有力量)然後孩子說看兩分鐘。我笑了。我們一起出去看電視。發現爸爸自己坐外面在偷偷抹眼淚。我告訴他別傷心,別太擔心了,沒事的。然後我摟著孩子看電視。孩子很開心。後來到了時間我們關上電視,他還是有些反感,但沒有那麼抗拒了。

Lucy前天晚上我又看了看吃飯的書,知道孩子即使不吃飯也不會對身體有太大傷害,便不再那麼擔心了。和孩子爸爸商量白天他帶孩子出去玩,活動,我在家做好飯,規律起來或許就好了。結果昨天早上牛仔就起來吃飯。一天三餐我們都沒有干預,孩子很順利就自己吃飯了。

Lucy孩子爸爸休息幾天,我也輕鬆了幾天。昨天傍晚自己在超市買完菜看著夜景拎一路走回來,過馬路,快速走,專心致志,感覺腳步也輕盈起來。好久沒有這種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了。

上一次這樣走在夜裡,邊呼吸邊思考,享受自己的時光和步伐是在一年前。雖然孩子爸爸也會幫忙,但有時我不好意思有自己的時間,感覺自己像是在偷懶。從懷孕孩子就在我肚子里,到出生到現在,我都陪在他身邊,沒有離開超過兩個小時。

交給別人我有些不放心,讓我離開我也不想離開。除了交給爸爸我不擔心。因為那是孩子的爸爸。但爺爺奶奶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我不認可,我不希望孩子受太多影響。孩子爸爸就不太有自己的想法,可能因為父母干預的太多,但他性格很好。

我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孩子個性或許很好,但他的思維被限制太多我不太能接受。每次我們在一起我會發現奶奶干預孩子玩玩具,抓住一切機會教孩子,孩子慢慢就不想玩了。我不知道長時間這麼干預孩子會怎麼樣。雖然自己做的也不好,可能是五十步笑百步,但我在學習在進步,而且我是孩子的媽媽,我覺得我是最合適的養育人。

劉未鵬我也覺得你的選擇是好的。

▼▼▼

Lucy這個點醒過來一是給孩子蓋被子,二是感覺有事沒完成,還有一點是我做了個噩夢。我經常做噩夢。經常經常。印象當中高考以後我就開始做噩夢,有種心慌的感覺。夢境每次都不一樣,但都有一種無助,害怕,恐慌的感覺。只想趕緊離開,或是醒過來。我特別沒有安全感。有了孩子以後好了一些。以前我自己回家要檢查一下窗帘後面有沒有人,出門要帶刀子,睡覺也要放在枕頭下。

以前我以為我個性如此。有一次Y說這可能是心理疾病,我才意識到可能是各種經歷導致如此。我媽媽就屬於特別沒安全感,整天自己嚇自己,沒事亂猜疑的性格。我爸爸又愛看恐怖片,和破案紀實片。我很小就看鬼片一類的。把自己嚇得不行。

我媽媽就說哪裡都不安全要我爸爸給她買藏刀。高考又嚇唬我說考不上大學一輩子完了。工作後又說不是公務員一輩子就毀了。我又是高敏感,大人說什麼就聽進去了,一直一種混亂的狀態。

內心的聲音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但父母又是必須怎樣不然就完了。我現在腸胃不好偏頭疼和這些壓力不知道有沒有關係。

劉未鵬

很可能有關,你可以看下《為什麼斑馬不得胃潰瘍》。

劉未鵬這樣的心態(猜疑,警覺,總擔心災難會來臨)和過去惡劣的家庭環境有關,只是正常心理對曾經的惡劣環境的適應性的「殘影」,並不是心理疾病,此外你並沒有傷害他人。事實上,如果在惡劣的環境中還不知警覺的,那才是真得看看醫生了。

我們的心智模式更新都需要時間,因此有一些延遲:例如從小餓大的,即便長大後食物充裕了還是很長時間都會擔心吃不飽一樣,人性皆如此,並非病態。要不然也不會有「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類俗語了,說明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

而你媽媽更是給你投射了一個無比危險的世界,孩子從父母的情緒反應中學習是非常快的。

從你媽媽的視角來說,也許她也並不是有意嚇唬你(如果真是故意嚇唬,反倒容易被稍大一點的孩子輕易識破了),只不過她錯誤的推己及人了:在她曾處的年代,物質和支持性資源匱乏,機遇和機會極度受限,所以對於她自己的人生而言,的確真的有可能「一步都錯不得」,一步落後步步落後,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去緩衝她的任一步錯誤,而落後掉隊對於她那個年代的人來說也許非常嚴重,只有融合在大部隊當中才能有安全感,離群和掉隊的風險是極大的。

而到你我這一代,實際情況改善了很多,不管是家庭資源、人生選擇方面都有了更大的空間,走偏、走錯幾步並不會怎麼樣,有緩衝和支持,有很多的機會「再繞回來」,但是,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的心智更新有顯著的延遲,她還處在「十年怕井繩」這個心態中(這也很正常,也許等我們到那個年齡時,我們的心智也會滯留在對現在這個時代的適應性當中),以為這個一步錯步步錯的道理對你的人生仍然成立。

Lucy謝謝未鵬,看到這些我釋然多了。最近孩子有一些行為我都不能接受,我又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帶孩子。我們帶孩子出門他動不動就扔東西,大哭,感覺就是在和我對抗。我自己都弄不好自己的問題,不知道怎麼去接納自己的孩子。

▼▼▼

Lucy今天爸爸來看我,專門給我帶了一些好吃的。爸爸總是那麼付出。我一個電話他就過來看看我。

現在的爸爸有些孤單,沒有了年輕時的年輕氣盛,也沒有了暴脾氣,更多的是對我們的細心的關心。孩子一歲前我和爸爸的關係還很僵持,隨著孩子長大我發現並不是你全心全意付出孩子就會好,就會朝你努力的方向發展,孩子有自己的個性,你即使付出一百分孩子也未必能體諒你的好意。他只是個孩子,他有自己的世界,他有自己的軌道。

以前我認為我今天的樣子和父母脫不開干係,但現在我感覺更多的是我天生氣質的原因,再加上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自己也有自己的局限。但不能因為這件事就否定父母對自己的愛。我還記得爸爸小時候爸爸用鬍渣渣我玩,每次有好吃的都會帶著我,獨自帶我出去旅行,出差一定給我買文具買書買裙子。現在想起來垃圾山腦海里依舊是一片美麗的景象。同樣我爸爸把他生活中的樂趣也傳染給我,我們一樣喜歡動手,喜歡旅行,喜歡做美食,總是對新奇的東西感到好奇。這些特質也會讓我在抑鬱時很快就能走出來,因為我對生活還有興趣,我對未來還有憧憬。無論是裝傢具還是做飯,我都有一種滿滿的滿足感。

父母也給了我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那種在田間騎車自由馳騁的感覺現在還印象深刻,躺在在池塘邊聽知了叫,跑到田地挖野草莓,夜裡躺在馬路上看星星,爬樹坐在樹枝上看院子外面的景象,養小雞,種櫻桃,無數充滿樂趣的事情,都是父母給予的自由才得以實現。現在對於爸爸更多的是關心和擔心。希望他幸福,也希望他健康。

Lucy爸爸走後我和孩子坐在地上玩,我們很開心。我膩膩地跟孩子表達我的愛意。孩子也膩膩地說媽媽我愛你。我感覺沒有比這個時刻更美妙更美好的了。我愛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愛我。

Lucy有關爸爸的回憶除去他發脾氣訓我時,其他都是美好的回憶。但對於媽媽我沒有什麼回憶。雖然每張照片里都有我媽媽,但我一點都不記得媽媽在哪裡。

我記得包貝爾和他的媽媽參與一個節目,他看到家裡的照片,說,原來我媽媽一直都在,可是我一點都不記得媽媽在我身邊。關於媽媽的回憶就是小學的暑假,我爸媽吵架,他們要離婚,問我跟誰。我說我誰都不跟。當時我唯一的想法就是離婚後爸爸過年給我買件新衣服,媽媽也給我買件新衣服,真不錯。但我不喜歡他們打架,我就一直哭,然後我爸爸怕我哭聲驚動鄰居就不打了。

還有一次就是我媽媽抱著我哭,說我爸爸有外遇了。還給我看照片。然後就是高中我媽媽一不開心就扭我。我說了一次她做的飯不好吃她就生氣地不做飯了。我覺得我做任何事都要討好她。但我不會做,我也不想做。

印象中的媽媽總是哭哭啼啼在抱怨,抱怨所有人。就連我的表姐表妹她也要說別人哪裡不好,我認為她沒有長輩的關心。但我媽媽是個能吃苦的女人,她很能幹,她也很愛我爸爸。她可能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但我沒有感受到。我們連最基本的肢體接觸都沒有,也沒有語言交流。我不知道被媽媽抱是什麼感覺,也不知道被媽媽理解是什麼感覺。

這樣說起來關於媽媽好的回憶也有那麼幾次。一是小時候每個周末媽媽會帶我去新華書店挑自己喜歡的書,格林童話,365夜;第二件事就是每個周末會帶我去買我想吃的零食。這些都能說明我媽媽也是愛我的。但我卻一點也感覺不到。到了我媽媽去世我只是覺得傷心遺憾。我們也並沒有把過去的那段疙瘩化解掉。

Lucy我特別怕我的壞情緒帶給孩子影響,我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每次孩子趴在我身上哭著和我說沒關係時我特別討厭我自己。為什麼又做了傷害孩子的事。這些時候我誰都不會告訴。我只會偷偷地哭,偷偷地想辦法改正。孩子爸爸我也不會去交流。他不理解。雖然有時我希望他能理解我。但我覺得很難。不說這件事就過去了。

到現在我還沒有給孩子斷奶。孩子傷心時難過時都會過來喝奶。我不知道這種依賴對他有沒有害處,我更傾向於相信這是一種自然療愈的方法。孩子因為我的話傷心了,因為我的失態受傷了,他過來趴在我身上喝奶,這時他知道媽媽還在,只是有些失控。喝著奶他能找到出生以來一直的安全感。這比抱抱他用語言安慰他要更實在一些。但我更希望的是我能少一些失控。目前來看,只要自己不太累,勤看書,或許是可控的。

劉未鵬是的,孩子會得到療愈,這是他熟悉的依戀感和安全感。孩子慢慢長大,內心能量更足,也從其他渠道慢慢確立安全感來源之後,吃奶的心理撫慰意義就會慢慢自然淡化。

劉未鵬關於「情緒失控」是這樣的:要減少失控,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去「控制」它。不要去控制情緒並不是說就盡情釋放任何情緒不管釋放的過程是不是傷害到其他人。而是說,從情緒升起的時候,帶著對自身的一種我們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去觸摸它,感覺到自己身心的一部分在製造這些情緒的波浪,但同樣也感覺到身心的另一部分置身於這些波浪之外、之上。

當你恐懼情緒的波浪會把你吞噬掉,就會慌不擇路的試圖去控制它,打敗它,然而情緒偏偏又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的情緒,包括所有負面的情緒,都有其自身的合情合理的邏輯,和試圖保護你的動機,當你試圖去控制它的時候,它會感覺到自己要被「鎖起來」,於是有的時候會反撲力道更強(控著控著就爆炸了),有些時候則會讓它感到無助和抑鬱。

但當你抱著對它的善意(不去假定它是來襲擊你的,吞噬你的,雖然看上去來勢洶洶),在內心試著切換角度到情緒產生的那一邊,聽聽它想要怎樣保護你,也許它用意是好的,但方法不一定最得當,但至少當你理解了它的用意之後,它會平靜下來,但如果你試圖綁住它,堵住它的嘴,那麼你可以想像這如果是一個對你忠誠的小動物,總是希望幫助你,但因為智能有限,有些時候方法未必完全理想,那當它的方法不完全理想的時候,你去把它綁起來,你想一想它的反應會是什麼呢?

如果你去和這個小動物一起,傾聽和體會它的善意,同時去耐心教會它更理想的方法,當它習得之後,那麼既不會再為你惹麻煩(本來它也不想),還能更好的幫助你。那麼你的情緒自我的部分,就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整合」為成熟的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孤立出去,被監管起來,被始終作為外敵而防備著。

劉未鵬以上說的不是一種情緒控制或情緒管理法門,而是原理。

我們對情緒的「站位(stance)」——是控制(管理)、還是去理解(註:這裡的「理解」和我們日常語境下的「理解」不同,並不是「理解讓步」的意思,而是「理解為什麼」),是從根本上截然不同的兩個站位,採取這兩種不同的站位會深刻的影響(區分)一個人的心智發展路徑,敵對的站位使得我們的內心各部分逐漸走向疏離和對抗,而理解的站位則讓我們的內心慢慢得到整合。

▼▼▼

劉未鵬能否說說,從什麼時候開始,你開始感受到內心的抑鬱狀態的?看起來你有一個很有愛的童年,那麼變化是從什麼時候,因為哪些事情發生的呢?

Lucy從什麼時候開始感到內心的抑鬱狀態?確實我也覺得我有個快樂的童年:自由,探索,夥伴,自然。小學時期和同學們玩的特別開心,一到周末我們就會約好一起去單位打掃衛生,到周一就會有表揚信在大喇叭里廣播,感覺很自豪。去幹活的時候也特別賣力。一般干一上午吧,其他時間我們就會一起騎車去山上,樹林里,田野里玩。我還有兩個非常要好的小夥伴,其中一個非常機靈,會帶我們觀察大自然,學相聲,做一些有趣的遊戲,另外一個很溫柔,我們在一起很舒心。周末男生女生一起玩動的靜的都有,又會有冒險也會有安靜的遊戲。其他放學時間會有鄰居小夥伴在飯前飯後一起在家門口做遊戲。這些都是快樂的來源。

好像是到了初中,我開始有了一些不開心的事情,加上我奶奶年齡大了,也不能很好地和我溝通了,(我是奶奶帶大的,睡覺也和奶奶睡)記得我讓爸媽給我買了一個文曲星,想用來學英語,結果用了兩周放到學校沒拿回來,就丟了。我不敢和我爸媽說,晚上也睡不好覺。一直怕他們問我。每天都害怕,特別害怕。終於有一天我爸爸發現了。我媽媽說了我一頓。至於說的什麼我忘記了。

還有就是初中有個表面上和我是好朋友的女生,不知道為什麼開始罵我,很難聽的那種。我和我爸媽說,我爸說她為什麼不罵別人呢?你要和同學好好相處。但我友好她還是罵的很難聽。我不敢說話。很痛苦。有同學說她是嫉妒我家裡條件好,還有人和我說文曲星是她偷的。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很痛苦。後來我爸聽說有一家雙語學校不錯,就想讓我去那裡。我想都沒想立馬讓我爸給我轉學了。離開那個女同學我開心極了。

Lucy沒有那個女同學的日子我又回到了無憂無慮的日子。新學校同學很好,我們一起上課一起玩,一起夏令營。但叛逆心理很嚴重的我,老和我爸媽說班主任不好,後來我也忘了為什麼,和爸媽說不想在那裡上了,(我也不記得是我說的還是我爸媽提的)後來又轉學了。轉學之後又碰到那個女同學的好朋友。後來上了高中那個女同學又和我一個班。她主動示好我就忘記了以前的不愉快,又和他當了好朋友。結果沒多久她又開始說我壞話罵我。

我感覺這個女同學的事對我影響挺大的。我和她一起的班裡的初中同學,高中同學我都沒有聯繫。我討厭那段回憶。現在她又用QQ加我我也覺得很恐怖,沒有接受。和她親近的人我一律拉進我的黑名單。所有和她友好的人我都看做是和她一起的人,拒絕和她們聯繫。就連現在有同學給她做宣傳我也把那些同學刪了。不想起那段時間我覺得很好。沒有那些同學我的世界沒受影響還更自由。我喜歡自己的世界。

初中她罵我時我特別希望有人出來解救我,老師也好,同學也好,爸媽也好,我不會罵人,也不知道怎麼制止。我回去和我爸媽說她們一點都不在意,還說讓我和同學好好相處!

Lucy這件事是和文曲星的事一起發生的。好想從那時起我開始覺得無助,害怕,只想睡覺,逃避。周末小夥伴們一起玩完他們回家睡覺我就不想回自己的家,我不想一個人空洞洞的感覺,所有人都走了就留下我一個人我除了大哭,使勁哭,一直哭,似乎沒有別的解決方式。哭累了,我就會累的睡過去,就不難過了。

初四那年我奶奶去世,我哭了很久。高中就比較壓抑,女同學,老師,家長各種壓力,偏頭疼就開始了。大一寒假把電動車丟了晚上十二點我爸把我從被窩裡揪起來把我罵到一二點。從那個時候我開始不和別人交流。

Lucy我爸媽一直讓我和同學搞好關係,而這個女同學這樣的做法我沒辦法搞好關係。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她能不罵我。而被罵真的很痛苦。有點類似當我走過她身邊事,她指著我說:哈哈哈,她個sb。旁邊還有人在配合笑。

劉未鵬離開了那個群體之後後來有自己喜歡的新群體嗎

Lucy初中離開她後新學校的朋友有的現在還在聯繫

後來轉學的學校也有喜歡的朋友,但高中又和她一個班

高中三年基本沒什麼好朋友

因為我們的朋友都是共同的,當她罵我我們決裂後,和她一起的朋友我都列入自己的黑名單不聯繫了。有一個還不錯的朋友但我們不同級。

Lucy不知道為什麼,我比較不能理解她為什麼這麼對我。我也無法接受罵人這樣的行為。更不可能和她和好。如果時光能倒回,我只希望自己多點勇氣,上去打她一巴掌,或者指著她罵回去。那樣我也不會一直因為這件事壓抑了。其實當時也有打架的想法,但怕打不過就放棄了。每次回想起來都覺得自己太慫了。

▼▼▼

Lucy抑鬱的情緒來源我說不出來,但我經常憤怒似乎有那麼一點頭緒。前段時間我做錯了一件事,和我公婆有關,我鼓起勇氣和公公道歉說對不起,我以為他會很生氣或者訓斥我一頓,內心特別掙扎地去道歉,結果我公公笑笑說什麼事啊,沒事!在我爸媽那裡上升到各種品格問題的事情,我公公根本不會這麼給人貼標籤。事後我很感動,也很感謝公公這麼大度。反而又往更好走了一步。

我父母總是給我或別人貼一些特別不好的標籤,讓我更抗拒內心真實的聲音,可能本來想道歉或者是更好地表達,但被他們一刺激什麼都不想說,只想躲避。當我有一些情緒時,我爸爸會很生氣地制止我,我一哭他就會打我,我一傷心我媽媽就會說看你那個臉,家都讓你哭散了。

有時當我的孩子哭時,輕微的哭泣我會覺得很心疼,但當他哭個沒完一直哭我就沒有了同理心,心裡就很難受,想生氣,感覺自己要崩潰。我討厭孩子那樣一直哭,我也不想聽孩子一直哭,我沒辦法接受那樣的哭聲。這個時候爸爸就比我有耐心的多。

劉未鵬這一段確實之前沒聊到,能否再多回憶一些細節?之前你提到關於爸爸的溫暖回憶,對媽媽的回憶也是還好,我腦補出來的景象和這段描述倒相差蠻大的。

奶奶和父母,對你而言感受上有什麼差別?

Lucy奶奶是養我的人,陪我長大的人,很親近的人。我爸媽就是爸媽,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屋檐下,他們提供我的物質生活,我病了會帶我看醫生,考好了不會說什麼,考不好會訓我,會給我買東西。我奶奶會給我做好吃的,會一直陪著我。我爸爸工作很忙,一直努力掙錢,他不喜歡我哭,我一哭就打我,不讓我哭,到了小學他告訴我不再打我了,確實那麼做了。

在我小學成績好時對我還挺好,後來初中有些叛逆我們就開始有矛盾。我媽媽對我是一點沒有感情,和我爸爸還不一樣。她把她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我爸爸身上了。她會跟蹤我爸爸,整天和我爸吵架,或者是討好他。我小學是我奶奶帶大的,後來就是寄宿學校。我也沒和我媽媽睡過,甚至沒上過她們的床。我媽媽不怎麼和我交流。

Lucy「她怎麼不說別人」「家都被你哭散了」還有其他像這樣的令你印象深刻的話嗎

「貼標籤」和不準哭是爸爸和媽媽都會這樣做嗎,具體有哪些標籤?

Lucy我大一丟電動車那次,我爸指著我的臉說:你就是個白痴!到了社會上你啥也幹不成!你就是個白痴!讓你同學艹死你也不知道!(艹在他的話里是騙的意思)

貼標籤太多了

我做的好從來沒有表揚過。還記得小學畢業的暑假,我和同學騎車子去看成績單,升學考試我考了全校第八名,對我來說特別驚喜,我高興地回去告訴我爸爸,結果他談談地說了一句:哦,人家還有考第一的呢。初中以後有一些分散精力的事情,學習沒有小學那麼有勁頭了,我爸媽就說我成混子了。

現在我爸看見哪個孩子還會說:唉,這個孩子是毀了。我就特別討厭聽他這句話。他們說什麼我都不想聽。我爸一種消極的態度,我媽一種抱怨的心態。我不知道怎麼能從他們那裡學點積極的東西。我弟弟也很討厭家裡的氛圍。感覺很壓抑。

劉未鵬爸爸到了小學才說不再打你,我們上小學大概是六七歲。所以之前從出生到7歲都有「我一哭就打我」?

Lucy是的。從出生一哭就不讓我哭,如果還繼續哭就會挨揍。

劉未鵬以你爸的語氣程度推斷,是不是你爸在這之前(例如小學,還是初高中?)早就對你有過很多次或隱或顯的像這樣的批判和貶低呢。

Lucy應該有很多,但我印象不深刻了。

Lucy我是不是挺分裂的。我感覺我現在的狀態和我爸挺像的,其實是愛孩子,但當孩子有不順你心意的時候就要對孩子施以語言暴力或肢體暴力。使勁打擊然後讓她能聽你的話。

Lucy我童年時期我爸媽對我干預的比較少,所以我很開心,大部分時間我是和奶奶一起的。初中以後我奶奶年齡大了沒辦法照顧我了,加上她後來去世,我和我爸媽接觸的就多了,矛盾也顯現出來。他們對我以打擊和批評為主。

我記憶里的快樂的事確實存在,一部分是童年記憶,還有和我爸在一起的是暑假出去旅行。在外面玩的時候矛盾比較少,所以印象深刻。在家裡就比較壓抑,有些事情也記得不是很清楚了。

Lucy這樣說起來我的成長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個人就是我老公。我大一那年有自閉傾向,也有一些輕生的想法。經常哭著睡過去。後來看了少有人走的路還有就是認識了我老公。我們戀愛後他對我無限包容,就像我公公一樣,他們都有好脾氣。他讓我覺得我是個可愛的人,我值得被愛被尊重。我的歇斯底里和無理取鬧在他那裡都被無限包容。

慢慢我開始檢討我自己,開始收回自己傷人的行為。開始接納朋友敞開心扉。大學比較荒廢,沒有像現在這麼愛看書。如果多用一些時間看書可能要比現在成長的更好一些,而不是自己瞎琢磨。

Lucy我感覺我情緒挺複雜的。我自己沒有仔細探索過,就這麼稀里糊塗過來了。

Lucy是不是和我聊著聊著就走偏了[捂臉]

劉未鵬不用擔心,不管你想到什麼都不會走偏的[微笑] 如果抱著設定好的目標倒真的可能走偏。

所以才叫心智探尋,因為你會發現,最初的問題,往往只是表象,是真正問題冒出頭來對你的一個提醒。

▼▼▼

劉未鵬

Lucy: 有時當我的孩子哭時,輕微的哭泣我會覺得很心疼,但當他哭個沒完一直哭我就沒有了同理心,心裡就很難受,想生氣,感覺自己要崩潰。我討厭孩子那樣一直哭,我也不想聽孩子一直哭,我沒辦法接受那樣的哭聲。

你覺得這個是什麼原因?

Lucy我感覺自己沒有同理心是因為小時候我一哭我爸媽就煩,就不讓我哭。導致我對別人的負面情緒接受也不是很好。一大哭一煩就讓我感覺特別難受,比哭的煩的那個人還要煩。

劉未鵬「因為」和「導致」之間,還能觸摸到具體的中間過程鏈環嗎,試試看。

Lucy因為小時候我一哭爸媽就不讓我哭,我壓抑自己傷心的情緒,我一哭就會得到別人的聲討,難過的時候只能自己偷偷哭泣,不能在別人面前展示脆弱的地方。

當別人在我面前哭泣時一開始我會比較平靜地安慰,當真正的情緒到來時我就立馬想把別人的情緒打壓下去,感覺同樣的是憤怒,你為什麼哭個沒完?我沒有義務哄著你!最好你自己能停止哭鬧,否則我也不知道怎麼辦!

Lucy我竟然是這樣的想法。感覺說出來好痛苦。

劉未鵬為什麼呢

Lucy我一直以為我是很愛我的孩子,我感覺我已經盡全力愛孩子,可是因為我自身的問題竟然不是無條件地接受我的孩子,我不能無條件地接受我的孩子。我不想像我的父母一樣,嫌棄排斥我自己的孩子。

劉未鵬有一個聲音在說「你有這個義務」,而且孩子只要一哭,你的義務就自動出現了。所以(然後)你內心才生出憤怒的辯駁和反抗。

是這樣嗎

Lucy好像不是,孩子爸爸煩躁我也不能接受,我對他沒有這個義務。

劉未鵬那麼這裡的「義務」的來源是哪裡呢

你是說如果把剛才那段當中孩子換成孩子爸爸,你不會有「感覺同樣的是憤怒,你為什麼哭個沒完?我沒有義務哄著你!」這段聲音?

Lucy對

劉未鵬那麼假設換成孩子爸爸,你的內心聲音會是什麼?

Lucy別哭了,有完沒完。

你的壞情緒快把我折騰死了

能不能指控好自己的情緒別影響其他人

劉未鵬能仔細的去觸摸一下這種「(被)折騰死了」的感覺嗎?到底折騰在哪裡?僅僅是因為情緒傳導嗎?

不妨想像一下:把孩子爸爸再換成閨蜜,去體會一下這個場景。

Lucy如果換成閨蜜我會很心疼,然後安慰她。

因為我知道閨蜜肯定不是因為我哭的。

劉未鵬

Lucy: 因為我知道閨蜜肯定不是因為我哭的。

所以關鍵的區別在這裡,是嗎?

那麼繼續去仔細感覺這個「因為我哭的」到底「意味著什麼」?

Lucy閨蜜在我面前哭我會覺得她可能受了委屈,需要我的安慰。可是孩子和爸爸在我面前哭我卻會感覺他們因為我沒做好才會有負面情緒,我肯定是沒做好才會被他們用負面情緒打壓我。我為什麼要受你們的打壓?

劉未鵬所以在你的感覺裡面,他們的負面情緒是對你「做得不夠好」的一種指責方式。

是這樣嗎?

Lucy可能是。我自己平時沒有注意到。

劉未鵬那麼,為什麼閨蜜不會「用負面情緒來打壓你」呢?區別在哪裡

Lucy我對閨蜜沒有義務?

終於找到義務的出處了。她只是我的好朋友,不是我的親人,我只要勸她,安慰她,但我的親人我有義務讓他們開心。他們不開心了就是我的事情,就是我沒做好。

Lucy說到這裡我想到了我的媽媽。我媽媽去世我們也沒有和好。我和她講話她都是愛答不理的,我要說讓她開心的感興趣的話,本來一開始她會聽,但如果我的思路不是她理想中的那樣,她就會立馬板臉,不再聽我說話。我都不知道怎麼了。她口口聲聲說愛我,都是為了我們好,可是她就是在挑剔我,不理我,我感覺她一點都不愛我。

我討厭她的那個表情。我希望和她有交流,即使她否定我的想法,我也希望她告訴我,而不是對我板臉。我想表達的被壓抑被忽略的想法沒有得到她的反饋。我想問她為什麼那麼對我,我為什麼那麼不喜歡那個家。但她直接用哭來把我的問題擋回去。用她的道德和良心來束縛我。

劉未鵬嗯,繼續讓這條感受的線路走下去,進入了這個入口可能會有很多感受升起來,去一一覺察它們

Lucy一直以來我以為我不開心抑鬱是因為我爸爸激烈的言行,現在我去感受我才發現,我並不在意爸爸這樣的言語這種攻擊。因為我理解我爸爸,我知道他是愛我,這是他的表達方式。我也得到了爸爸的愛。這是我感受到的。

我更不敢承認的是,不敢讓自己面對的是我的媽媽不愛我。在我爸爸攻擊我時,我希望媽媽來保護我,就像我奶奶會在我爸爸打我時挺身而出。我希望我的媽媽理解我,疼愛我,欣賞我。然而什麼都沒有。每當我困惑難過向她表達我的異議時,我媽媽就會說我沒良心,自己先去哭。

當我向別人傳達這種想法時,別人會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感恩。我自己都不敢承認她就是不愛我就是不愛我!我會從她的舉動分析她這樣可能是愛我的表現,她不愛我會這麼做嗎?但我確實是一點愛都沒感受到。一丁點的媽媽的愛都沒有。

Lucy小時候我們的合影,我們出去玩的照片,雖然媽媽在,但我一點印象都沒有。像我這種八歲去了北京北京的建築物,路都記得特別清楚的人,無論去了哪裡發生了什麼,印象深的事情都能像放電影一樣慢慢回放的人,我媽媽的回憶我卻一丁點都沒有。我不知道是不是太痛苦被我刪除了。還是她只是去討好我爸爸根本沒有在意我。

Lucy我也不愛她。一點都不愛。打出這些字我的眼淚都出來了。我不愛我媽媽。我感覺自己就像條狗,特別期望她能和我好好說說話,安慰安慰我。可是什麼也沒有。我沒有得到她的愛。她也不會給我她的愛。她也不會愛。

Lucy每當我的孩子和我老公有負面情緒時,我就會想到我媽媽對我板的那張臉,讓我像針扎一樣難受。

Lucy我一直希望得到尊重,呵護,親密的關係,所以當擁有了親密關係後,我希望能維持它,在我意識里維繫這段關係就是低自尊。放下自己所有的需求滿足這段關係里的所需。

當關係出現問題,孩子爸爸或孩子哭了,我又無力去阻止他們,潛意識裡抗拒他們哭,就像是這段關係要破裂了,我就開始憤怒。這種憤怒可能就是對我媽媽的憤怒,卻在媽媽那裡不敢表達。

▼▼▼

幾天後

Lucy未鵬老師,我覺得我最大的困擾解決了。

就是我認識到我內心的想法反而就能接受孩子哭鬧了,我也不會覺得孩子和老公有負面情緒是針對我了。

Lucy剛才我爸給我打了個電話,正好和他說我和孩子感冒了,他建議我們去開點葯,我說不用了,過幾天就好了。然後他告訴我現在感冒不看孩子就讓我毀了。我說沒那麼誇張。話還沒說完,他就把電話掛了。

我離開他們生活真是正確的選擇。我都忘了他們動不動就掛我電話,一言不合就恨不得把觀念強加我身上,而我有異議他們恨不得把我當敵人消滅掉的舉動。

劉未鵬真為你高興[愛心]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真正看清了隱藏在情緒背後的脈絡結構,不管是接納還是改變,都是可能自然而然出現的。

劉未鵬

Lucy: 我離開他們生活真是正確的選擇。我都忘了他們動不動就掛我電話,一言不合就恨不得把觀念強加我身上,而我有異議他們恨不得把我當敵人消滅掉的舉動。

是的,帶著覺察,會對自己的判斷有更深的信心。我們的直覺和情感系統隱藏著大量的信息,並不是簡單的理性認知可以囊括的。而覺察則是讓這些大量的隱藏信息變得清晰可見。

▼▼▼

Lucy我看清心裡的想法後孩子哭我也不煩了。

隊友煩我也不說話,沒能立馬安慰,但不會排斥抗拒了。

Lucy這個結就這樣打開了[憨笑]

· end ·

推薦閱讀:

水彩 | 呆萌可愛的小動物萌死個人啦
三款布藝小動物的手工製作紙樣下載
搞笑小動物 萌就是一切 - 真光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養小動物作文(共9篇)
搞笑可愛的小動物

TAG:動物 | 心智 | 內心 | 小動物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