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原創】中國畫潑墨山水技法始於唐代
《湖山靜謐圖》(國畫)潑墨山水 作者:牧 歌
中國畫潑墨山水始於唐代
【陝西商南金絲峽書畫院牧歌/文圖】
近日,我在學習中國古代繪畫理論時發現:中國畫潑墨山水技法始於唐代,而不是現代繪畫大師張大千原創。得出此結論的證據,見於唐代著名畫家、收藏家、鑒賞家、理論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所記載的文字信息,原文是:「古人畫雲未為臻妙,若能沾濕綃素,點綴輕粉,縱口吹之,謂之吹雲。」此得天理,雖曰妙解,不見筆蹤,故不謂之畫。如山水家有潑墨,亦不謂之畫,不堪仿效。張彥遠在文中不僅如實記載了當時山水畫已從國畫中分科的狀況,而且大力弘揚「用筆作畫」的主流繪畫,否認無筆蹤痕迹的作品,封殺當時的「潑墨」畫,使善於「潑墨」繪畫技法的畫家暗無天日。
目前社會廣為流傳的《榮寶齋畫譜》(山水部分張大千繪)序言中說:「張大千先生的山水畫多姿多彩,自早期至晚年他都善於融匯、變法,故其各階段的創作均得以『日新又新』。他到後期所創的『潑彩』山水,極為精湛而奇絕,洋洋大觀而法度嚴謹,充分顯示了他的氣魄與汲取古今中外繪畫菁英的升華。」《中國當代畫家圖典名家卷張大千》開篇導言中說:「大千先生的摹古只是過程,變法才是目標。他的巔峰時期是他一生的最後20年,其創新形成的潑墨、潑彩新風貌,無疑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位。他所創造的畫風影響了幾代中國畫家。」另外,在經全國中小學生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的《美術》第17冊教科書中所說:「現代畫家張大千在晚年銳意創新,常作潑墨潑彩畫,讓大片墨彩自由流動,然後稍加點染,似真似幻,朦朧蘊藉,面目一新。」請注意前面下劃線的這些文字,所發言論極為不準確,誤認為「潑墨」繪畫技法就是張大千所創。應更正為:張大千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賦予了「潑墨」繪畫的新生命,創造出了色塊與線條結合繪畫的藝術高峰。張彥遠的這段文字還告訴人們:在唐代時,我國已經有了「潑墨」繪畫,已經有了用塊面和色塊表現物體的繪畫技法,唐代的繪畫與西方美術技法毫無關係,也就是說,用塊面表現物體的繪畫技法本身就是中國古人自己創造的繪畫技法,而不是西方繪畫技法。
張彥遠(815—907年)中國唐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愛賓。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出身宰相世家,曾任舒州刺史、左僕射補闕、祠部員外郎、大理寺卿。家藏法書名畫甚豐,精於鑒賞,擅長書畫。擁有大量的古今字畫佳作,幾乎可以與皇室的收藏媲美。在這種家庭文化的氛圍中,使張彥遠在書法及繪畫方面,尤其是在書畫理論和書畫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有《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彩箋詩集》等。
由於張彥遠出身相門,收藏古書畫量巨大,見識廣泛,鑒賞能力高深,藝術品評言論享有權威至尊,在否認「潑墨」山水畫時沒有列舉具體的畫家姓名和作品名稱,當然也不會收藏「潑墨」山水畫作品,因為張彥遠斬釘截鐵的抨擊「潑墨」山水畫,用權封殺「潑墨」繪畫,說明唐代的「潑墨」山水畫已經在社會上露面或流傳,至少他在地下文化中流傳。
在國畫中,墨分五色(即焦、黑、濃、淡、青),墨也是色彩。所謂國畫也就是中國水墨畫的簡稱。張彥遠所說的「潑墨」其實也包含「潑彩」的意思。因為,墨也是黑的色彩,「潑墨」也就是「潑彩」。既然唐代都有了「潑墨」繪畫技法,怎麼能說千年以後的某個畫家創造了「潑墨」繪畫技法呢?因此,說張大千晚年所創「潑彩」山水是不準確的,只能說張大千豐富了「潑墨」繪畫技法,將「潑墨」畫推向了藝術巔峰。
當然,掌握「潑墨」繪畫技法要立足於把握豐厚的傳統繪畫技法的基礎上,才能力挽狂瀾,否則就難於掌控「潑墨」遊戲,使任意流淌的墨跡掌控人的藝術思想,那也就是張彥遠所說的,「不見筆蹤,故不謂之畫」了。張大千的成功之處,不僅是「潑墨」繪畫里「見有筆蹤」,而且他是臨摹古畫高手,他的大部作品中的點線或皴法,都源於對傳統點線或皴法的研究、使用和提煉。他賦予「潑墨」繪畫的藝術新生,敢與張彥遠較勁,將酷愛「潑墨」繪畫的人群解放了出來,也是張大千對社會的藝術貢獻。
(以上文字特別想聽聽朋友的意見 。歡迎評論。)
參考資料:
張彥遠得《歷代名畫記》共10卷,成書於大中元年(847年),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美術通史著作,包蘊宏富,見解深微,所保存的資料也十分珍貴,被人譽為畫史中的《史記》,地位極高。在《歷代名畫記》中,張彥遠對繪畫理論諸方面問題作了精詳的闡述,時有發揮創見。如他明確提出和肯定的繪畫的功用問題,他對謝赫的「六法論」詳加闡述而又進一步發揮,他強調辯證地而不是割裂地談「六法」,更多地要求重視形似之外的「氣韻」。他提出了「自然」、「神」,「妙」、「能」、「謹細」這樣5個標準,同時就畫家的師承、修養諸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有關看法。《歷代名畫記》是我國第一部繪畫通史巨著,它總結了前人有關繪畫史和繪畫理論的研究成果,繼承發展了史、論結合的優良傳統,開創了繪畫通史的科學體例,是我國繪畫史和繪畫理論方面的「百科全書」。
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共10卷,采掇自古論書百篇,收錄了自東漢至唐代元和年間各家的書法理論文字,著錄了大量書法名跡,采掇宏富,編輯精審,許多有關書法的記述著作,均賴此書以存留,是目前研究中國書法史和書法理論的重要文獻,。
推薦閱讀:
※【轉載】【原創】知己難尋 知音難覓
※【網路原創】月容聯集(44)
※【引用】對陰基墓地的解說(原創)
※彼岸花開,靜默下一個輪迴-愛情滋味-散文-好心情原創文學
※最佳原創唯美的古風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