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養生方法之一:精神養生法-悅心齋-搜狐博客
中國傳統養生方法之一:精神養生法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 張國璽研究員
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概述
養生,即保養生命,又稱攝生、道生、保生等,是指通過自我調養的方法來保養生命,使之心身健康,延年益壽。傳統養生學,是指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體生命規律,研究防病延年的理論與方法的一門學科。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藥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藥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精神養生法
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慾,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精神養生法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理衛生保健法。
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的理論。所謂的「形」即形體,指人的機體而言,而「神」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徵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形神統一,是指形體與精神相統一。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能夠統帥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並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於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於導致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於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於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如性格急躁的A型行為的人群比性格平靜的B型人群的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緒抑鬱還能夠引起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精神養生包括神志養生和情志養生兩個方面的內容:
1.神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法,是指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1)少私寡慾,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慾」要進行自我剋制並清除。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莊子是神志養生法的倡始人,他們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思想,即為人要質樸,不要私心太重,慾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難做到無私無欲,但私慾不可過多過高。何謂「貪慾」,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事物,貪慾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有位作家解釋三種痛苦的原因時說:「想得到卻得不到――痛苦,經過艱苦的努力得到了,卻發現不過如此――痛苦,得到的東西不經意丟掉了,事後才知道原來很重要――痛苦。」只有通過自我剋制來控制自己的慾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貪慾」,才能減少自己精神壓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學會將私慾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進行自我調節、自我限制,自我清除的。只有私慾少和沒有「貪慾」的人才能淡泊名利,處世豁達,性格開朗,這樣就會有助於心神的清靜內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平時恬淡虛無,與世無爭,自然會精神內守,陰陽平和,氣血旺盛,邪無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樂,是指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
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無憂」和「知足」即是自我內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節的結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應該對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滿足感。「知足常樂」就是要這種滿足感通過自我的內心世界的調節使之達到最高值。魚兒不必羨慕鳥兒能夠在空中飛翔,鳥兒也不必羨慕魚兒能夠在水中遨遊,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東西。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有些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東西則是別人擁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總是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靜;如果你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你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不幸,心神就會感覺不安。自己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如家庭生活及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具有充分的滿足感,心情自然會愉快。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這樣的人自然會健康長壽。
「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也是神志養生保健方法所需遵循的信條之一,即是在滿足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現狀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進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3)心胸豁達,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蕩,氣量大。
我國的對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長壽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質而在精神。長壽老人能夠長壽的原因與其心胸豁達,性格開朗,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精神狀態有關。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達的方法之一,就要「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也就是說,不要總把自己封閉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走出家門,去飽覽自然界給我們的恩賜――青山綠水,風景名勝,去感受大自然的中的情趣。花上飛蝶,草間昆蟲,枝頭歌鳥,水中游魚及山野里的小動物,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使人有一種脫俗入雅感覺,有利於胸襟豁達和性格開朗。試想一個「上觀黃山之雲海,下望碧海之波濤」,以蒼松翠柏為伴,以閑雲野鶴為友的人,還可能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棗的得失而苦惱嗎?!
在處理家庭問題和生活瑣事上更應該豁達大度,夫妻之間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強調優點,忽視缺點,忘記過去,重視現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處理上要「難得糊塗」。對子女要堅持只提供建議和幫助,絕不能包辦代替的原則,要相信他(她)們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朋友之間要遠距離看人,近距離看己,這樣才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保證朋友之間的長久友誼。總之,心胸豁達是和睦的家庭氣氛和親密的朋友關係的基石,對人對己都十分有益。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為樂的好事,從中體驗到幸福感和滿足感。
所謂多行善事,古人稱「積德行善」,現在稱「助人為樂」,都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貢獻出愛心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獻千百萬元以救災或助學,小者可為迷路人指點道路,無論大小愛心是一樣的。行善事者從助人行善中體驗出自身價值的快樂,會有益於心身健康。
2.情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所稱的「情志」,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中醫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養生法,主要是指通過自己對外界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映的自我調節和轉變自己錯誤的思維方式,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要注意做到如下幾點:
1.戒驕戒躁,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保持心態平和。
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得別人的意見,好大喜功,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急躁者常常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於求成,易於草率從事。由於驕躁者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情況,從而造成內心的痛苦。現代醫學也認為具有A型行為的人具有過分的抱負,固執,好爭辯,急躁,緊張,大聲說話,匆匆忙忙,好衝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特點,所以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於性格平和的B型行為的人。如果能夠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做一個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的現實主義者,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心態平和,是有利於健康長壽的。
2.善調情緒,是指要善於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心情達到最佳水平。
人們對外界的客觀事物引起的內心的相應情緒反應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之一。換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興的事就應該高興,遇到沮喪的事就應該憂傷,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是代表此人情緒表現健康的標誌之一。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修身養性,舒暢情志,以保持穩定的情緒。人們的思維方式對情緒反應有著重要的影響,可能通過改變自己不良的思維方式,糾正自己錯誤的認知過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認識客觀事物,用積極態度解決現實問題,就會消除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而保持輕鬆愉快的好心情。
通過ABCDE公式可以說明認知過程對心身健康影響的重要性。公式為:A+B=C→D→E。A=事件,B=認知方式,C=結論,D=情緒,E=對心身健康的影響。相同的事件,用不同的認知方式去認識就可以推導出不同的結論,而不同的結論則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不同的情緒反應對心身的健康有著不同的影響。例如,一位老太太有二個兒子,大兒子是曬鹽的,小兒子是賣傘的。老太太總是發愁,因為她陰天為大兒子擔心,晴天為小兒子擔心,所以經常生病。一位心理醫生對老太太說:「您真是個有福氣的人,晴天您的大兒子賺錢,雨天您的小兒子賺錢,天天有錢賺。」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興起來,身體也健康了。這個例子說明了ABCDE公式引發的兩種不同的結果。
3.避生三氣,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閑氣、怨氣和悶氣。
首先是免生閑氣。何為「閑氣」?就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瑣事而生氣。如平時買東西時遇到缺斤短兩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問題都是沒有必要生的閑氣。第二是免生怨氣,是指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進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氣。如果一個人總是將自己與在某方面比自己強的人進行比較,就難免要產生怨氣。第三是免生悶氣,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興的事情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悶在心裡生氣。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特別是較長時間地生悶氣,常會引起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和腫瘤。如果一個人平時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養,就會心胸豁達,性格開朗,而能避免三氣。
精神養生的關鍵要學會追求幸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什麼是幸福,則每個人的理解各有不相同。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一種個人情感上的主觀印象」。幸福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統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觀條件所能決定的東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觀感覺去感受,去體驗。有位女作家到西藏的一個邊遠地區去體驗生活,住在當地一個藏族同胞的家裡。當她了解到這家的女主人從未走出過她所生存的這一片土地時,便為自己能夠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而感到幸福,為女主人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感到悲傷。但當她與女主人談到自己經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在家中與親人團聚的時間很少時,女主人連聲說到可憐、可憐。其實女主人當時也為自己有個飽暖安定的家而感到幸福,為女作家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感到悲傷,這就是因為女主人和女作家對幸福的標準和理解不同。所以,要用自己的標準去理解幸福,並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套用別人的標準而干擾自己幸福觀。卡耐基說:「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所以,要學會運用自己的思想去營造幸福,營造一片屬於自己的晴朗天空。
精神養生法就像戒煙一樣,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養生方法。說其最容易做是因為精神養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觀意識所支配,不需要特別的外助條件;說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個人很難把握自己,並糾正自己固有錯誤思維方式,更難於排除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意識的負性干擾。古代聖賢常把修身養性作為第一要務,例如,古人稱修身養性以靜坐為第一,觀書為第二,看山水花木為第三,與良朋講論為第四,教子弟為第五;並認為人生的十大樂事為談義理字,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奕棋。古人怡養心神的養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們借鑒。當然,在當今的現時生活中,人們的工作或學習都是緊張而忙碌的,很難有古人那種閒情逸緻去遊覽名山大川,也很少有那種臨淵觀魚,披林聽鳥的機會。但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精神養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鬧中取靜,忙裡偷閒,淡泊名利,擺脫世俗的煩惱,清心寡欲對健康長壽是十分有利的。
中國傳統養生方法之二:起居養生法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 張國璽研究員
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中國的傳統起居養生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一段有關起居養生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起居條件不斷改善,人們逐漸養成了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定期沐浴更衣、洒掃庭院、除蟲滅鼠等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健康長壽做出了貢獻。
一、居住環境
居住環境,是指人們居住地周圍的自然環境。
我們知道,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而居住地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藍天白雲之下,青山綠水之間當然是人們最理想的居住環境,例如山東省平邑縣的蒙山地區,山青水綠,柳暗花明,空氣中含有大量的負離子,自然環境優美,有天然氧吧之稱,故當地百歲老人的數量明顯高於其他地區。所以,在選擇居住環境的時候,應盡量選擇那些自然環境優美,高爽乾燥、避風向陽、空氣新鮮、水質優良、樹木花草茂盛的地方,要遠離有水源污染、空氣污染或放射污染的地區,以保證居住環境的舒適安全。
現代城市居民樓房的選址,除了交通方便,生活及社會服務設施齊全外,應以日照充足,樹木較多,空氣清新,濕潤清爽的地區為佳。如果居住條件不太好,也可以走出家門,多到有花有草,有水有樹,視野開闊,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的公園內活動。有便利條件的中老年人,還可以到有山有水、有森林湖泊的郊區去登山、游泳、垂釣、採摘、或到風景名勝地區去旅遊,這樣既能呼吸新鮮空氣,還進行了有氧運動,對中老年人的養生保健十分有益。
在居住地的周圍環境中種些花草樹木不但對改善居住環境有益,而且還有益於心身健康。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綠色有穩定情緒,調節血壓,維持血壓穩定的作用。
二、居室結構
居室結構,是指居室內部結構的分布情況。居室結構主要包括有居室朝向、居室空間、居室安排、居室布置和居室環境等。
居室朝向:就我國的地理位置而言,房屋的朝向一般以坐北朝南為佳,既具有「冬暖夏涼」的優點,還有利於室內採光、通風及溫度、濕度的調節。人們將位於南面的居室稱為「朝陽」的房間,位於北面的居室稱「背陰」的房間,而位於東西的居室分別稱「東」房或「西」房。有人認為,朝陽的房間有利於胃腸疾病的康復,並對防治骨質疏鬆症有益;背陰的房間有利於高血壓病的康復,而東、西房間則是神經衰弱患者較為理想的康復環境。
居室空間:居室的空間的大小應合理,太大不利於採光和保暖,也不利於濕度和溫度的調節;太小則不利於空氣的流通。居室高度以最高不超過3米,最低不超過2.6米為宜,如居室需要吊頂,居室的高度一定要大於2.9米,否則會有壓抑感。居室面積可根據各個家庭的經濟狀況靈活掌握,一般家庭的客廳面積以25~30平米,餐廳面積15平米左右,卧室面積以10~15平米為宜。為了室內的採光條件和空氣流通,窗戶與居室面積的比例不應小於1:5,否則不利於人體的健康。
居室安排:近年來,城市居室的內部結構已逐漸向大客廳小卧室的方向發展。大客廳為全家人共同生活和接待客人的場所,應具有大眾化的特點,以寬敞、明亮、優雅、大方為主。卧室為家庭成員的個人生活空間,應突出個體化的特點,可根據個人愛好進行裝飾,以舒適安靜為宜。居室的房間要根據房間的使用功能而進行合理地安排,以睡眠為主要的功能的寢室,應選擇居室面積相對較小,但安靜而舒適的房間;以看書學習為主要功能的書房則應選擇向陽,寬敞明亮,清靜典雅的房間。
三、居室環境和氣候
居室布置:居室布置應根據主人的個人愛好而定,但總體來講,居室的布置應以實用為主,盡量簡潔大方,樸實典雅,切忌豪華而不實用。居室牆壁的色調對人體的情緒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淡藍或淡綠色為冷色調,給人以清新、寧靜、安詳的感覺,具有緩解情緒,調節血壓的作用,較適用於精神緊張或患有高血壓病或失眠症的人;淡橙(紅)及淡黃色為暖色調,給人以溫暖、興奮、熱烈的感覺;一般情況下,客廳以暖色調為主,而卧室以冷色調為主,並根據主人的愛好而適當調整。室內傢具的擺放要合理,特別是老年人的居室,門檻應取消,地板須防滑,床宜低矮穩固。
居室環境:居室環境的污染主要來源於建築裝飾材料、廚房燃氣等,所以在裝修時應儘可能地使用環保材料,廚房應設有通風裝置。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開窗通風,讓室外的新鮮空氣進入室內並使室內的空氣流通。室內或陽台可種植一些終年常青的花木,茶几案頭擺放一些鮮花嫩草,窗前的魚缸內養些美麗的觀賞魚,不但可以美化居室環境,更能使得居室內生機盎然,充滿情趣。
居室氣候:居室內的小氣候包括溫度、濕度、日照和通風等。人人都希望居室內有一個舒適的環境,所以適宜的室內小氣候對人體的健康有利。最佳的室內溫度以22℃~25℃為宜,最佳的相對濕度以40%~60%為宜,人們生活在這樣的居室環境里會感到非常舒適,精神狀態良好,思維清晰,工作或學習的效率較高。但由於自然界的四季氣候變化有所不同,故居室的小氣也應適當調整。夏季的室內溫度以25℃~28℃,相對濕度以低於70%為宜,冬季以18℃~25℃,相對濕度以大於30%為宜。一般來講室內的晝夜的溫差最好不要超過6℃,相對濕度不要少於30%或大於70%。
居室內要保證良好的採光環境。陽光不但可以直接殺滅室內的致病菌或微生物,還有利於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和防治骨質疏鬆症的作用,而且陽光直接照射的效果要比通過玻璃照射好得多,因玻璃可以削弱日光中紫外線的殺菌作用,所以每天應當選擇適當時間開窗,讓陽光直接照射室內。
平時還應該多注意居室的通風問題。有研究資料表明,居室在清晨時的空氣污染程度要比室外嚴重得多,因為房間的建築材料、裝飾材料及家用電器等都可以產生有害氣體以污染居室環境,對人體造成傷害。特別新建居室裝修後的半年內,由於建築材料和裝修材料所產生的有害化學物質對居室的污染尤為嚴重,新居的入住者甚至會出現眩暈頭痛、噁心嘔吐、咳嗽哮喘、口眼鼻咽等粘膜刺激感及皮膚過敏或乾燥等等癥狀,被稱為「新建居室綜合征」。解決居室空氣污染的最好方法就是進行居室通風,新居的室內通風更是十分必要的。北方的冬季寒冷,在防寒保溫的同時也應適當進行室內的通風,以便保持新鮮的空氣。
四、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順應自然界的晝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並要持之以恆。
傳統養生學認為「精、氣、神」為人生之三寶,神為生命的主宰,能夠反映人體的臟腑功能和體現生命的活力,故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之說。人們起居有常,作息合理,主要作用就是能夠保養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紅潤,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醫張隱庵稱:「起居有常,養其神也」。長期的起居無常,作息失度,會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黃,目光獃滯無神。
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體應按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則而安排每天的作息時間。中醫認為,一日之內隨著晝夜晨昏陰陽消長的變化,人體的陰陽氣血也進行相應的調節而與之相適應。人體的陽氣在白天運行於外,推動著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進行各種機能活動,所以白天是學習或工作的最佳時機。夜晚人體的陽氣內斂而趨向於里,則有利於機體休息以便恢復精力。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人體內的生物鐘與自然界的晝夜規律相符,按照體內生物鐘的規律而作息,有利於機體的健康。
一年的起居有常:是指人體應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規律對起居和日常生活進行適當地調整。一年四季具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生物體也相應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在四季氣候條件下生活,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適當調節自己的起居規律。《黃帝內經》稱「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意思是說,四季的作息時間應有所不同,「春夏養陽」宜晚睡早起,而「秋冬養陰」則應「早卧早起」或「早卧晚起」。每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對作息時間適當調整。
在每日起居養生中,還應注意要長期堅持「冷麵、溫齒、熱足」的保健方法。
冷麵,是指用冷水(水溫20℃左右)洗臉。在一般情況下從水龍頭流出來的自來水基本上就是20℃左右的冷水,可以直接用來洗臉。冷水洗面,可以提神醒腦,使人頭腦更清為醒,特別是早晨用冷水洗臉對大腦有較強的興奮作用,可以迅速驅除倦意,振奮精神。冷水洗面,還可以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因為冷水的刺激可以使面部和鼻腔的血管收縮,冷水刺激後血管又反射性地進行擴張,一張一弛,既促進了面部的血液循環,改善了面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又增強了面部血管和皮膚的彈性,所以除能夠預防疾病外,還有一定的美容作用。
溫齒,是指用溫水(水溫35℃左右)刷牙和漱口。我們知道人體的口腔內的溫度是恆定的,牙齒和牙齦在35℃左右溫度下,才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如果刷牙或漱口時不注意水溫,經常給牙齒和牙齦以驟冷驟熱的刺激,則可能導致牙齒和牙齦出現各種疾病,使牙齒壽命縮短。特別是在冬季氣候寒冷的時候,刷牙漱口時更要注意用溫水。有研究資料表明,用溫水刷牙有利於牙齒的健康,反之,長期用涼水刷牙,就會出現牙齦萎縮,牙齒鬆動脫落的現象。
熱足,是指每晚在臨睡前用熱水(水溫在45~50℃)洗泡腳和洗腳。從傳統醫學上講,雙足是人體陽經和陰經的交接地點,有諸多穴位,對全身的氣血運行起重要作用。從現代醫學講,足部為肢體的末端,又處於人體的最低位置,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較差。應用熱水泡腳洗腳,從中醫講可以促進人體的氣血運行,並有舒筋活絡,頤養五臟六腑的作用;從西醫講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從而達到增強機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恢復疲勞的目的。
五、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是指每日的飲食要有規律和有節制。《養親奉老書》就曾指出:「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意思是說,如果飲食不注意節制生冷食物,或過飢過飽,或五味調和無度,便會引發疾病。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諸多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都與膳食結構不合理有關,所以被稱為「食源性疾病」。
飲食有節,就是要根據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以及消化系統的功能,適度地調節飲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飲食有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定時定量,是指每日飲食的時間和數量要基本固定,避免有較大的變動。
飲食定時,是指每日的進餐時間要基本固定,按時進餐。傳統飲食養生學提倡每日的三餐時間為:早餐6~7時,午餐12時左右,晚餐18~19時進餐。按時進餐不但可以保證人體營養物質的需求,而且有利於消化系統的消化和吸收,對健康有益。
飲食定量,是指每日的進食量要基本固定,饑飽適宜,避免過飢過飽,暴飲暴食的不良飲食習慣。每日三餐中,以早餐最為重要,午餐次之,晚餐則要適當少吃一些,俗話說的「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是有道理的。三餐的比例應該按照:早餐,佔全日總熱量的30%~35%;中餐,佔全日總熱量的40%左右;晚餐,佔全日總熱量的25%~30%來分配,這種進食量的分配比較適合生理活動和學習工作的需要。元代的飲食專著《飲膳正要》一書就提到「晚餐不可多食」,民諺也有「晚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或「少吃一口,舒坦一宿」的說法。因為夜晚主要為睡眠時間,機體的活動量降至最低,如果攝入過多的熱量,就會轉化為脂肪貯存起來使人發胖。晚餐進食過多還會增加胃腸負擔引起腹脹和消化不良等情況,並影響睡眠質量。
2.寒熱適宜,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食品溫度的寒熱要適宜,二是指食物性質的寒熱要適宜。
食品溫度的寒熱適宜,是指不宜時食溫度過冷或過熱的食品。進食的食品溫度應以30℃~50℃為宜。溫度適宜的食品可以促進胃腸內消化液的分泌和促進胃腸蠕動,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還有的研究表明,適度的熱食不但能夠增加人體的食慾,而且還能使人體的精神興奮,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中醫認為過食生冷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虛寒,消化功能紊亂和腹痛、泄瀉、消化不良等情況。長期食用冷食還會使人的心情壓抑,精神疲憊。
食物性質的寒熱適宜,是指要根據自己的機體情況適當地選擇不同性質的食物。有關食物性質在本刊的第3期中已有較為詳細的論述,此處不贅述。
3.合理搭配,是指要根據個人的營養需求和生理特點科學合理地進行飲食搭配,避免偏食偏嗜。
為保證人體能夠獲得充足的營養成分,飲食要多樣化,不可偏食偏嗜。目前,除母乳外,尚未發現有哪種食物具有全面而豐富營養成分能夠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我們所知道的是不同的食物類型所含有的營養成分有著明顯的不同,如糧食類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肉蛋類以蛋白質為主,油脂類以脂肪為主,蔬菜水果類以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為主,所以平時的飲食多樣化,才能保證營養成分的均衡攝入,促進人體的健康長壽。長期的偏食偏嗜,會破壞營養的平衡,造成某種營養成分的缺乏而引起疾病。
4.清淡為主,是指在日常生活的飲食應該以清淡為主。
所謂飲食清淡,是指低鹽、低脂、低糖、低膽固醇和低刺激等「五低」飲食而言。
低鹽,是指日常飲食不可過咸,食鹽的日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長期高鹽膳食不僅可以誘發高血壓,還可導致血液流變學指標增高,血漿膽固醇增高和小血管脂質沉著,這些因素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低脂,是指日常的飲食中油脂要少。油脂類的日攝入總量不要超過25克。飲食中如果攝入過高的脂肪,特別是含飽和脂肪酸較多的脂肪,可能會引發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及癌症,甚至影響壽命。肥肉和葷油均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脂肪中主要含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往往會引起肥胖,並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應當少吃。
低糖,是指日常飲食不可進食過多的甜食。我們所講得「低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少食用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等具有甜味,口感好,又易於被人體吸收特點的糖。人體食用的糖過多,超出了人體每日的需要量,就會轉變為脂肪堆積於體內而引起肥胖或誘發糖尿病等。所以,少吃甜食有益於健康。
低膽固醇,是指少食用含膽固醇高的食物。高膽固醇飲食的危害已眾所周知,本文不贅述。
低刺激,是指少食用辛辣等刺激性較強的食物。食物具有辛辣味的品種較多,如蘿蔔、芥菜、生薑、大蔥、小蔥、洋蔥、大蒜、韭菜、青蒜、蒜黃、各種辣椒、胡椒、芥末、辣醬、酒等。但我們通常所講的辛辣食物僅指辣椒、胡椒、芥末及生薑、蔥、蒜而言。因為辛辣味食物中所含的辣味物質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少量的辣味可增進胃腸蠕動和分泌而有利於消化,但大量的辣味刺激可損傷胃腸道的黏膜,所以患有胃炎、胃潰瘍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和患有痔瘡等肛門疾患者尤要慎食。
六、其他
勞逸適度:是指勞動強度與休息均要適合機體生理功能的要求。
傳統養生學認為,正常的勞動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不但有利於人體氣血的運行,還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而有益於健康。但過勞則有損於健康,所謂「過勞」是指過度地勞累而有損身體健康而言,有「勞神過度」、「勞力過度」及「房勞過度」之分。勞神過度(即過度的腦力勞動)則耗傷心血,而出現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等癥狀。勞力過度(即過重的體力勞動)則耗傷元氣,而出現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等癥狀。房勞過度(即過於頻繁的性生活)則耗傷精氣,而出現腰膝酸軟,眩暈耳鳴,性功能下降等癥狀。所以說,無論是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還是性生活都應該有所節制,避免過勞而損傷身體。
傳統養生學還認為,過逸(是指完全不參加或很少參加勞動或體育鍛煉而言)會使機體的氣血運行遲緩而不暢,脾胃的消化功能減弱,氣血生成不足,正氣下降,抗病能力降低,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易感染疾病。所以,根據自己機體的具體情況而適量進行勞動和休息對健康長壽有益。
二便通暢:是指人體的大小便要通暢。
二便是人體內食物殘渣、機體代謝產物和有毒物質的主要排泄途徑,二便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所以有「要長生,二便清」之說,這裡所講得清是指兩便通暢,能夠及時排泄的意思。傳統養生學認為,大便秘結不暢,可導致濁氣上擾,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調,因此而產生或誘發多種疾病;小便是水液在體內代謝後以排除廢水的主要途徑,如小便不通則水濕在體內瀦留而生內患。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二便未能及時排出體外而在體內蓄積的氨、苯酚、肌酐等有害物質和毒素,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
養成良好的定時排大便的好習慣,即使一時解不出大便,也應按時坐廁,堅持不懈,同時做到有便不強忍,無便不強掙。平時的飲食注意以粗細搭配,清淡為主,多食用粗糧,少食用精米精面,多食些富纖維素較高的蔬菜,以便於胃腸的蠕動排泄。如有便秘癥狀,應以培養良好的大便習慣、飲食調理、適量運動、推拿按摩等方法為主,不宜過早地應用藥物治療,以免造成藥物依賴。
排小便要及時,不可因某些因素而強忍不排。排尿要順其自然,強忍不尿,努力強排,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在日常生活中多飲水(每日1500毫升以上),對保持排尿有利。
平時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以建立正常的生理性神經反射,有助於二便的及時排出,做到有便不強忍,無便不強掙,並且注意便後要保持二陰的清潔。
起居養生法還包括睡眠養生、服飾養生、沐浴養生、梳發養生等,本文不贅述。
中國傳統養生方法之三:飲食養生法
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 張國璽研究員
飲食養生法的概念與概況
飲食養生法,是指通過飲食的調養來保養生命的方法。傳統飲食養生學,是指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食物的性質,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或促進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
我國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指出:人體需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意思是說飲食品種要多樣化,谷果肉菜要相互搭配,這樣才能使得飲的營養成分均衡。傳統飲食養生學特彆強調天人相應、調補陰陽和審因用膳的觀點,在營養保健學方面獨具特色。
天人相應,是指人體的飲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例如,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濕有益,而不適用於生活乾燥環境中的人群,所以說各地區的飲食習慣常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一年四季的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例如,在人們在冬季常喜歡吃紅燜羊肉、肥牛火鍋、涮羊肉等,有增強機體禦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飲用烏梅湯、綠豆稀粥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生中的體現。
調補陰陽,是指通過合理飲食的方法來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傳統養生學認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應該保持在「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況,如果機體失去陰陽的平衡狀態就會產生疾病,並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節陰陽以保持健康。例如,人們常用甲魚、龜肉、銀耳、燕窩等來養陰生津,滋陰潤燥以補陰虛,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蝦仁等來溫腎壯陽,益精填髓以補陽虛,即是飲食調補陰陽的體現。
審因用膳,是指根據個人的機體情況來合理地調配膳食。我們知道人體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種營養成分,所以《黃帝內經》提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在保證全面營養的前提下,還應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適當地調配飲食結構,如陰虛者多進食補陰的食品,陽虛者多進食補陽的食品,氣虛者多進食補氣的食品,血虛者多進食補血的食品,體質偏於實證者多進食一些有清瀉作用的食品。
傳統飲食養生學對食品的分類
傳統飲食養生學側重於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來調節人體陰陽,滋養五臟六腑和預防疾病。所謂食物的「性」,指食物的性質可以分為寒涼、溫熱、平性三大類。我們日常經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溫熱者次之,寒涼者最少。
熱性食物有:芥子、鱒魚、肉桂、辣椒、花椒等。
溫性食物有: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鵝蛋、雞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食物有:大米、玉米、花生米、黃豆、蠶豆、赤小豆、黑大豆、豌豆、扁豆、白薯、土豆、芋頭、蓮子、榛子、芡實、香菇、銀耳、黑木耳、白菜、薺菜、大頭菜、元白菜、胡蘿蔔、洋蔥、李子、無花果、葡萄、黃魚、鯧魚、青魚、鯉魚、鯽魚、鰒魚、鰻鱺魚、泥鰍、雞蛋、牛奶、牛肉、豬肉、鵝肉、龜肉、鱉肉、鴨肉等。
涼性食物有:小米、大麥、小麥、蕎麥、薏米、綠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蘿蔔、冬瓜、絲瓜、油菜、菠菜、莧菜、芹菜、桔子、橙子、蘋果、梨、鴨蛋等。
寒性食物有:苦瓜、西紅柿、黃瓜、蕨菜、竹筍、茭白、蓮藕、荸薺、甘蔗、柿子、香蕉、桑椹、西瓜、甜瓜、紫菜、海帶、蟶肉、田螺等。
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適當地選用不同性質的食物,有糾正機體寒熱偏差,恢復或促進健康的作用。
所謂食物的「味」,主要是指食物的味感,分為「辛甘酸苦咸」等五味。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鹹味與酸味次之,辛味更次之,苦味最少。甘味食物包括米面雜糧、蔬菜、乾鮮水果、雞鴨魚肉類等。酸味食物包括西紅柿、山楂、葡萄、杏、檸檬、橙子等。辛味食物包括生薑、大蔥、洋蔥、辣椒、韭菜等。鹹味食物包括海產品、豬肉、狗肉、豬內臟等。苦味食物包括苦瓜、苦菜等。正常飲食以甘味食品為主,兼而其它四味調和口感。氣候寒冷或外感風寒時,可適當增加辛熱食物的食用,以祛寒解表。氣候炎熱或患有熱性病時,可適當增加一些苦味或寒性食物,以清熱降火。飲食中略佐以酸苦味,可開胃消食。飲食中酌加鹹味食品有補腎益精的功效。
所謂食物的「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別對機體五臟六腑產生不同的滋養和治療作用。例如傳統養生學認為小麥、綠豆、赤小豆、西瓜、蓮子、龍眼肉等歸於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黃豆、薏米、山楂、蘋果、大棗等歸於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西紅柿、櫻桃、油菜、香椿等歸肝經,有舒肝理氣的功效。白蘿蔔、胡蘿蔔、芹菜、柿子、生薑、大蔥等歸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類,桑椹、黑芝麻、枸杞子等歸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傳統養生學還將食物分為不同的類型,用於補養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四大類:
補氣類食物有:大米、小米、黃米、糯米、大麥、小麥、莜麥、黃豆、白扁豆、豌豆、土豆、白薯、山藥、胡蘿蔔、香菇、雞肉、牛肉、兔肉、青魚、鰱魚等。
補血類食物有:胡蘿蔔、龍眼肉、荔枝肉、桑椹、血豆腐、動物肝臟、動物肉類、海參、平魚等。
補陽類食物有:韭菜、刀豆、豇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動物腎臟、鴿蛋、鱔魚、海蝦、淡菜等。
滋陰類食物有: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銀耳、黑木耳、百合、牛奶、豬肉、甲魚、龜肉、烏賊魚等。
飲食養生的補養方法
傳統飲食養生的補益方法主要分為平補法、清補法、溫補法和峻補法等,並根據食物的溫涼寒熱平的性質適當選用不同的食品。
1.平補法,是指應用性質平和的食物進行補益的方法,較適用於普通人群中身體偏虛的人群,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如大多數的穀類、豆類食物、大多數的蔬菜水果及禽蛋肉乳等食品都具有不寒不熱,性質平和,滋補氣血,陰陽雙補等作用。
2.清補法,是指應用偏涼或瀉實作用的食物進行補益的方法,較適用於偏於實熱體質的人群,或夏秋季食用。如小米、蘿蔔、冬瓜、西瓜、梨等偏於寒涼的食物有清熱通便,促進胃腸蠕動,增強吸收功能,有瀉中求補,祛實補虛等作用。
3.溫補法,是指應用溫熱性食物進行補益的方法,較適用於因陽氣虛弱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癥狀的人群,或冬春季食用。如羊肉、狗肉、河蝦、海蝦、大棗、龍眼肉等偏溫的食物就有溫補腎陽,禦寒增暖,增強性功能等作用。
4.峻補法:是指應用補益作用較強,顯效較快的食物進行補益的方法,較適用於體虛而需要儘快進補的人群,但應注意體質、季節、病情等條件適當進補。如羊肉、狗肉、鹿肉、動物腎臟、甲魚、龜肉、鱒魚、黃花魚、巴魚等。
飲食養生的禁忌
飲食禁忌,是指對機體不相宜的飲食或不合理的飲食搭配要禁止或忌用,俗稱「忌口」。飲食禁忌除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1)不同季節的飲食禁忌,是指根據不同季節時適當選用寒涼、溫熱、平和等不同類型的食物。如夏季天氣炎熱,應多選用寒涼食物以消暑解熱,如主食多吃小米、大麥類食品,多喝些綠豆湯,多吃些水果、西瓜等寒涼食物。冬季天氣寒冷,應多選用溫熱食物以增溫祛寒,如在紅燜羊肉、狗肉等溫性食物中,再多加些辣椒、花椒、肉桂等辛熱之品,以增加溫熱的功效。夏季不宜食用辣椒、肉桂等辛熱食品,還要適當限制溫性的肉類攝入量以免助陽動火。冬季中也要忌用寒涼類的食物。
(2)不同體質的飲食禁忌,是指根據人體的不同體質適當選擇食物。如體質健壯者,應該多吃清淡飲食,不宜過多食用膏粱厚味及辛辣之品。體質虛弱者,應該適量多吃些禽蛋肉乳類補虛作用較佳的食品,少些食用寒涼的蔬菜水果等。因陽虛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癥狀者,應多吃一些羊肉、狗肉、蝦類等溫熱壯陽食品,而應忌用田螺、蟹肉等寒涼之品。陰虛而有五心煩熱,口燥咽乾等癥狀者,應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乳類製品,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而忌用辛辣生熱的溫熱之品。
(3)不同疾病的飲食禁忌,是指根據所患疾病的性質適當地選用食品。如熱性疾病,宜多食寒涼食物,如服用綠豆湯、西瓜汁或食用梨等;忌用辛熱食品,如羊肉、狗肉、辣椒、花椒等。寒性疾病或外感風寒時,宜多食溫熱食物,如生薑紅糖水有祛除風寒的作用,羊肉、狗肉溫補祛寒的作用。患有瘡癰腫毒者,應禁食魚蝦類食品。
(4)飲食禁忌的總原則,有忌食生冷,如大量地生食蔬菜和水果,雖然能夠獲得較多的維生素,但宜損害脾胃,特別是對脾胃虛寒者不利;忌食油膩,如過多食用葷油、肥肉、油煎食品,易引起高血脂及動脈粥樣硬化;忌食粘滑,如過多食用糯米、大麥等食品,易引起消化不良。
四季飲食養生法
春季飲食養生,是指在春季應用飲食調養來養生保健方法。春季里總的飲食養生原則是,1.主食中選擇高熱量的食物;2.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3.保證充足的維生素。
早春時期,為冬春交換之時,氣溫仍然寒冷,人體內消耗的熱量較多,所以宜於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飲食的除米面雜糧之外,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製品等。
春季中期,為天氣變化較大之時,氣溫驟冷驟熱,變化較大,可以參照早春時期的飲食進行。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減少肉類的食用。
春季晚期,為春夏交換之時,氣溫偏熱,所以宜於進食清淡的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飲食中應適當增加青菜。
春季飲食宜忌生冷油膩之品,傳統醫學還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不宜多食酸味以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
夏季飲食養生,是指在夏季應用飲食調養來養生保健方法。夏季飲食養生的總原則是,1.飲食以清淡為主;2.保證充足維生素;3.保證充足的無機鹽。4.適量的蛋白質補充。
由於夏季炎熱而出汗多,體內丟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較差,所以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在煮粥時加些荷葉,稱荷葉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有醒脾開胃,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時加些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夏季的營養消耗較大,而天氣炎熱又影響人的食慾,所以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物質。如優質的蛋白質,魚、瘦肉、蛋、奶和豆類等;充足的維生素,多吃些新鮮蔬菜如西紅柿、青椒、冬瓜、西瓜、楊梅、甜瓜、桃、李梨等;補充足夠的水份和無機鹽,特別是要注意鉀的補充,豆類或豆製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鉀的很好來源;並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西紅柿、黃瓜、綠豆等。
夏季特別要注意多飲水,以補充機體因出汗造成的水分丟失。解暑的飲料中以茶水為最佳,特別是綠茶,有消暑解渴,清熱瀉火的作用。飲水要注意4點:1.每日飲水1500~2000毫升,時時飲用,不要等口渴時再飲。2.大渴時不宜飲水過多,以免胃部不適。3.餐前及進餐時不宜飲水,以免沖淡胃液影響消化。4.不要過食冷飲。
秋季飲食養生,是指在秋季應用飲食調養來養生保健方法。秋季飲食養生的總原則是,1.飲食葷素搭配;2.多食清涼多汁的蔬菜水果;3.適量的補充蛋白質和無機鹽。
秋季前期,用於溫燥的飲食養生方法要以清熱滋潤為主。飲食養生的方法應堅持二粥一湯的飲食方法,即早晚餐食粥,午餐喝湯,但粥湯的內容有所不同。傳統養生學認為燥邪最易傷肺,在煮粥時加些切碎的梨塊,有生津止渴,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作用,適用於秋季口燥咽干,大便乾結者食用。煮粥時加些百合,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的作用,適用於秋季乾咳少痰,失眠多夢者食用。煮粥時加些已用水發好的銀耳,有滋陰潤肺,養胃強身的作用,適用於身體虛弱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支氣管者食用。羹湯類則以西紅柿蛋湯為佳,蛋白質及維生素豐富並有利於消化吸收。
秋季後期,用於涼燥的飲食養生方法要以祛寒滋潤為主。飲食原則除滋陰潤燥外,應適當增加蛋白質和熱量較高的食物。食粥仍是主要方法,如梨粥、百合粥、銀耳粥都可食用,還可增加一些瘦肉粥類,如煮粥時加些瘦肉、皮蛋等,以補充蛋白質的消耗。還可進食栗子粥、桂花蓮子粥、龍眼肉粥、紅棗粥等,並多食一些溫性的蔬菜水果,如南瓜、蔥姜、香菜、桃、杏、大棗、荔枝、烏梅等。
冬季飲食養生,是指在冬季應用飲食調養來養生保健方法。冬季飲食養生的總原則是,1.適量進食高熱量的飲食以補充熱量的消耗;2.增加溫熱性食物以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3.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傳統養生學認為,寒為冬季之主氣,養生的原則為避寒就暖,斂陽護陰,以收藏為本,是一處四季之中進補的最好時節。現代醫學也認為,人體在冬季時受到寒冷天氣的影響,甲狀腺、腎上腺等內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增強,以促進機體產生熱量抵禦寒冷。冬季應多進食一些五穀雜糧,同時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適量的脂肪。傳統養生學認為應多食用一些偏於溫熱性的食物,特別是能夠溫補腎陽的飲食,以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下面介紹幾個適合於冬季進補的方法。
1.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2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將羊肉洗凈,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薑、黃酒及調料,燉煮1~2小時,食肉喝湯。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的作用,適用於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畏寒怕冷等陽氣虛弱的人群。
2.羊腎紅參粥:羊腎1隻,紅參3克,大米100克,調料少許。將鹿腎切開,剔去內部白筋,切為碎末,紅參打為碎末,大米洗凈,加入適量水及調料,煮1小時食用。有益氣壯陽,填精補髓的作用,適用於虛弱無力,腰膝酸軟,畏寒怕冷,耳聾耳鳴,性功能減退等腎陽不足的人群。
3.胡桃仁餅: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麵粉250克,白糖少許,將胡桃仁打為碎末,與麵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適量,攪拌均勻,烙為薄餅食用。有補腎禦寒,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腎虛腰痛腿軟,畏寒怕冷,大便乾結等肺腎兩虛的人群。
4.參歸羊肉:紅參10克,當歸20克,羊肉500克,調料少許。將羊肉洗凈切塊,與紅參、當歸、調料放入砂鍋中,加水適量,用慢火燉煮1~2小時,待水耗干,羊肉熟爛時停火食用。有益氣補血,強體抗寒的作用。適用於體質虛弱,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畏寒怕冷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推薦閱讀:
※再論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
※從漢服的審美層面看漢服的精神文化價值
※儒家主和精神的三個層面
※比較幸福感,美國,中國,朝鮮,平均來說哪一個幸福感更強烈?
※中國信仰精神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