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脈交會穴的研究(下)

八脈交會穴的研究(下)

上接(中)

五、八脈交會穴的配伍特點

1.陰經相生配穴的意義

《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

《針灸甲乙經·精神五臟論》:「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五臟主藏精.精是人生的基本物質,不可瀉,精瀉則陰虛,陰虛則陽失其守,不能化氣,人即不能生存。為此,八脈交會配穴中的屬臟經之兩對配穴,如手厥陰心包經之內關配足太陰脾經之公孫,手厥陰心包經屬火,足太陰脾經屬土,火能生土。又,手太陰肺經之列缺配足少陰腎經之照海,手太陰肺經屬金,足少明腎經屬水,金能生水.兩者均是相生配穴法。此法目的在於不傷其五髒的精氣。

2.陽經用同氣相應配穴及選用輸穴的意義

八脈交會,陽經有兩對配穴,即外關配足臨泣,後溪配申脈,稱同氣相應配穴法,又稱同名經配穴法。即手少陽經外關與足少陽經足臨泣相配,兩經於目外眥連接,足太陽經申脈與手太陽經後溪相配.於目內眥連接。足臨泣穴和後溪穴都是輸穴,兩對配穴中,各有輸穴。《難經·六十八難》云:「輸主體重節痛。」陽經兩對穴都主治體表有病。陽經配穴特點是同氣相應,連點成線,經氣貫通,連線成面,是為提高治療效果而設的。

3.八脈交會穴取絡穴的意義

八脈交會穴的八個穴位中,有四個絡穴,即內關、公孫、外關、列缺。絡穴可以聯絡陰陽表裡兩經,能擴大治療範圍。絡穴可以治表裡經病、絡脈病。

4.八脈交會穴無足厥陰、手少陰、手足陽明經穴

為什麼只有八條經與奇經有交會穴.而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計四條經沒有交會穴呢?

(1)見肝之病,當傳之於碑,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所以治肝先實其脾氣。為此,八脈交會穴中無足厥陰肝經穴位。

(2)心包代君行事,故心有病多取手厥陰心包經穴。為此,八脈交會穴中無心經穴。

(3)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肺經循行先行胃腸。「經脈所至,主治所在」,故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能治胃腸病。為此,八脈交會穴中沒有手足陽明經穴。

六、病例

1.楊某,女,22歲。

初診:1992年11月23日。

經期少腹脹痛半年余,半年來,患者每逢月經來潮前一天開始少腹脹痛,來潮後第一天痛劇,經期尚准,經色稍暗,經量偏少。此次正值經期,腹痛甚劇,少腹拒按,舌質暗紅,苔簿黃,脈弦。既往無特殊記載。

診斷:

中醫:痛經(氣滯血瘀,沖任失調)。

西醫:痛經。

治法:理氣活血,調理沖任。

針灸處方:

公孫(雙)

刺法:毫針直刺1寸,行捻轉瀉法,強刺激,留針2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3次。

方義;公孫為脾經絡穴,通沖脈。督、任、沖三脈皆起於胞宮。沖為血海,十二經脈之海,任主胞胎.二脈對女子月經、生育至關重要,公孫可通調沖任及十二經脈氣血,通則不痛.故可治痛經。

針刺後,患者痛止,囑其下次月經來潮前3日來診,治療同上、一直治療3天到月經來潮。連續治療2月.後又隨訪2月,未見複發。

2.李某,女,45歲。

初診;1992年9月4日。

呃逆反覆發作2月余。患者2個月前因進食時精神緊張出現呃逆,自此飯後時常發作,曾服中藥和西藥治療效不顯。刻下呃聲洪亮,口渴心煩,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診斷:

中醫:呃逆(肝胃不和,胃火上逆)。

西醫:膈神經痙攣。

治法;和胃降逆,疏肝理氣。

針灸處方:

內關(雙) 公孫(雙)

刺法:內關、公孫均直刺l寸,捻轉瀉法,強刺激。

方義: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通陰維。公孫為足太陽脾經絡穴,通沖脈。「沖脈為病,逆氣里急」。且因心包經屬火,肝屬木,「實則瀉其子」,故內關、公孫相配有和胃降逆、琉肝理氣之功。

依上法.每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分鐘。

1周後癥狀明顯減輕,改隔日治療1次。鞏固治療2周

後,諸症悉除。

3.張某,女性,56歲。

初診:1993年4月5日。

胸悶,咽喉部異物感1周余。1周前患者因與家人生氣而出現胸悶不適,咽喉部有異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曾到耳鼻喉科檢查,末見異常,進來我科求治。刻下症見:咽喉部異物感,伴呃逆連聲,胸悶憋氣,胃脘不適,納差,睡眠欠佳,二便調,舌質淡暗,苦白膩,脈弦滑。既往無特殊記載。

診斷:

中醫:梅核氣(情志鬱結,痰氣凝滯)。

西醫:神經官能症。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化痰。

針灸處方;

內關 公孫 列缺 照海 天突 膻中 神庭 天樞 中脘 氣海

刺法:內關宜刺透至外關,瀉法;公孫直刺1.5寸,補法;列缺逆經脈循行方向刺0.2寸,瀉法;照海直刺1寸,瀉法,天突直刺到氣管壁為止,瀉法(深度約1.2寸);膻中沿胸骨向下平刺1.5寸,瀉法;神庭淺刺到皮下,瀉法;天樞、中脘直刺15寸,瀉法;氣海直刺1.5寸,平補平瀉。

方義:內關和公孫,列缺和照海,分別是八脈交會穴中主治胃心胸和膈、喉嚨病症的兩對配穴,用之可寬胸理氣,化痰利咽;天突直刺可直搗病位,利咽效果頗佳:膻中為氣會,是理氣要穴;神庭可安神寧志;因為脾胃為生痰之原,故用胃募中脘、脾經別絡公孫以化痰健脾;治胃必通腸,故用胃經上的大腸之募穴天樞;化痰必理氣,故用氣海配膻中。

依上法治療1次後,患者胸悶、咽喉部位異物感即減輕,連續治1周後,諸症消失。

4.王某,女,50歲。

初診:1992年9月11日。

眩暈、煩躁、陣發性潮熱10天。10天前無明顯原因突發眩暈,耳鳴,站立不穩,煩躁,潮熱,急來我院急診室就診,未明確診斷.予乘暈寧等葯治療,隨後到耳鼻喉科診治,排除美尼爾氏綜合征,未予特殊處理。2天後患者又出現劇烈眩暈,血壓21.33/16kPa(160/120mmHg),在陸軍總醫院作CT未見異常,予降壓靈、維腦路通、安定等葯治療,效果欠佳,遂來我院就診。刻下眩暈,耳鳴,頭重腳輕,煩躁,心悸,失眠多夢,午後潮熱,汗出,腰膝酸軟,納呆,大便軟,小便正常,舌紅,苔薄白。月經已2月未來潮。血壓21.33/16kPa (160/120mmHg)。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0年,血壓最高達24/18.67kPa(180/140mmHg),一般在21.33/16kPa(160/120mmHg)左右,間斷服用降壓藥。

診斷:

中醫:經斷前後證候(沖任脈虛,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心火偏亢)。

西醫:更年期綜合征。

治法:調理沖任,滋陰潛陽,兼清心火。

針灸處方;

列缺 照海 外關 足臨泣 本神 神庭 百會 通天 前頂 後頂 太沖 風池 大椎

方義:列缺、照海為八脈交會穴的一組配穴,列缺通任脈.照海通陰蹻,列缺屬肺經的絡穴,與腎金水相生,虛則補其母,再配腎經之照海,其滋陰補腎之功更著。外關和足臨泣也是八脈交會穴的一對配穴,功可平肝潛陽,外關深刺至內關,還可清心泄熱。本神配神庭可以健腦安神。百會、通天、前頂、後頂這頭五針配風池、太沖可清利頭目,鎮肝潛陽。大椎泄熱。

刺法:列缺、照海用補法,風池、大椎用瀉法,余穴平補平瀉。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

依上法治療十餘日,到9月23日患者眩暈明顯減輕,耳鳴消失,但仍煩躁,失眠,心悸,午後潮熱,汗出,腰膝酸軟,納差,二便調,舌邊尖紅,脈弦細。 繼續鞏固治療1周,而後改為隔日1次針刺治療。10月10日患者來診,除眩暈、煩躁明顯減輕外,余症同前,處方如下:

列缺 照海 公孫 內關 合谷 太沖 陰郄 天樞 中脘 氣海 本神 神庭 四神聰

方義:列缺、照海見上述。公孫配內關也是一對八脈交會穴,主治胃心胸病症。且列缺配公孫可調理沖任,內關配照海可交通心腎,使心經之浮陽下交於腎陰。合谷配太沖可平肝泄熱。陰郄配本神、神庭、四神聰可寧心安神,再與通腑和胃之四門穴相配,取其「心胃同治」之理。

依上法堅持治療一個半月,諸症悉除。

按語:中醫認為,婦女絕經前後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沖任脈虛,使機體陰陽失於平衡而導致該病的發生。本例患者在發病初期以眩暈為最痛苦的癥狀,所以,治療重點放在解決眩暈的問題上,即「急則治標」,治療時在滋陰補腎的基礎上,重用多用平肝潛陽之穴,待眩暈減輕,再繼以調理沖任、交通心腎治之。因此,臨證時認清疾病的標本緩急是取得較好療效的關鍵。

5.郭某,男,7歲。

初診;1993年2月1日。

小便淋漓失禁5年。患兒自2歲時開始出現無尿意時的小便淋漓失禁,但有尿意時,卻能正常排尿,到兒童醫院就診,無異常發現,曾進行針灸、按摩、藥物治療,效果不顯,遂來我院診治。刻下小便淋漓失禁,每當情緒激動、接

觸涼水或飲水後,或被詢問「你有沒有尿」時則小便失禁(當時並無尿意)、量極少,伴食欲不振,睡夢磨牙,大便1~2日一行。舌邊尖紅,苔薄白,脈細弱。既往無特殊記載。

中醫診斷:小便淋漓失禁(腎氣不足,固攝無權)。

治法:補益腎氣,以助氣化。

針灸處方:

列缺 照海 脾俞 目俞 腎俞 命門 胞盲

刺法:列缺順經斜刺0.3寸,照海刺1寸,脾俞、胃俞、腎俞向脊柱方向平刺1.2寸,胞盲向脊柱方向平刺1.5寸至膀胱俞,命門直刺0.3寸,以上各穴均用補法。

方義;列缺和照海是八脈交會穴中的一對配穴.兩穴金水相生(列缺屬肺屬屑金,照海屬腎屬水),在治療因腎氣虧虛引起的病症時效果頗佳。脾俞、胃俞是後天之本,脾胃氣血輸注之處,腎俞是先天之本腎之氣血輸注之處,三穴相配健脾養胃補腎.以後天養先天,先天與後天相互滋生,相互促進。命門為督脈腧穴,位兩腎俞之間,補腎培元,溫陽健脾,壯命門火以助腎氣化。胞肓是膀胱經背部第二例線上的腧穴,位在兩膀胱俞之外.補之以助膀胱和腎的氣化功能,使小便恢復正常。

配合口服金匱腎氣丸,1次1丸,日 2次。

依上法治療l周,息者癥狀改善不明顯,改用以下穴位:

列缺 照海 百會 神庭 中極 關元

方義:列缺、照海同上。百會為督脈腧穴,位居巔頂,而頭為諸陽之會.取之用補法可升清陽。中極為膀胱募穴,是膀胱經氣聚集之處,配百會補之化氣行水,約束膀胱。關元為任脈穴,位於人身陰陽元氣交會之處.可大補元陽,以助氣化,乃強壯要穴,又為小腸募穴,小腸經「主液所生病」。因患兒病久,思想壓力較大,緊張、恐懼時亦可發病,故取神庭安神定志。

針第4次後,患兒病情明顯好轉,繼續鞏固治療1個月,小便淋漓失禁之症基本消失,食納轉佳,睡眠較好,身體也較健壯。

按語:此患兒所患之病較為特殊,它不同於一般的小便失禁,或尿後餘瀝或小便頻數,也不屬遺尿範疇。小便失禁是指小便失去控制而自行尿出(在意識清醒狀態下),量較多。本例患兒在有尿意(膀胱充盈)時.還是可以正常排尿的,只是在無尿意時常常自通,故量極少。尿後餘瀝是指小便後仍有餘瀝點滴不凈,但排尿仍可控制;小便頻數是小便次數明顯增加,亦能控制;而遺尿是在正常睡眠時小便不知不覺地自行排出,一般量也較多。


推薦閱讀: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現象:研究發現臉較寬的男性更善談判
蔣維崧金文書法研究三篇
巨門星 深入研究型
美國一項研究警告 起床太早容易使人說謊
【邊疆研究】土司制度及對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

TAG: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