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虞山景區」經眼錄
常熟「虞山景區」經眼錄
(環太湖風景區考察之八)
常熟「虞山景區」位於常熟市,由虞山、尚湖兩片區組成。這是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迹和石景、寺觀、園林著稱的人文山水型景區。虞山景區面積29.71平方公里,其中尚湖水體面積約8平方公里,主要景點還有虞山的辛峰、維摩旭日、興福寺、劍門、小石洞等。
值得注意的是,虞山景區是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吳國立國先祖仲雍(一稱虞仲)即埋葬在這裡,「虞山」因此得名。
虞山及其附近早在6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已得到開發,文化源遠流長。迄今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聚落遺址有虞山鎮尚湖東南岸的三條橋遺址、虞山鎮三和村黃土遺址、虞山鎮石墩村王家壩遺址、虞山鎮常隆村中灣里遺址和楓楊樹遺址、虞山鎮毛橋錢底巷遺址等。這些遺址雖然觀賞價值不高,但其包含的內涵如屬於遠古時代的石器、玉器、陶器等,都為虞山景區奠立了深厚的人文根基,具有較高的科學和歷史價值。
本景區的開發與虞山古鎮的建立有直接關係。目前在景區內尚無直接反映遠古時期虞山鎮的文化遺存,但在虞山上已經發現一批屬於商周時期的石室土墩,他們的時代大約與吳國開創期的年代相近,而同在虞山上,還有吳國立國先祖仲雍墓和周章墓以及另一位春秋時代的吳國名人、孔子72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有「江南孔子」之稱的言偃的墓葬,這些在吳國和吳文化發展史上擁有里程碑式地位的人物都在虞山景區內留有蹤跡,充分體現出虞山景區在太湖流域吳越文化體系中佔有著重要地位。
目前緊鄰景區的虞山古鎮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化遺存是常熟市考古學者們發現的西門大街南側的「中巷遺址」,從出土的大量水井、古河道以及各種陶瓷器等可以判斷,這裡應是漢代「虞鄉」及西晉以後「海虞縣」治所的文化遺存。
由於虞山古鎮地處江南水鄉,鎮區河流眾多,狀如琴弦,故有「琴川」、「琴城」之譽。為此,虞山古鎮區迄今所見保存於地面的歷史最為古老的遺存即為古鎮區的古河道及架設於其上的古橋樑,如唐代的通江橋、宋代的迎恩橋、明代的程家橋、豐樂橋等。在江南太湖水鄉,橋就是歷史,就是文化,就是反映地域交通結構與聚落布局的突出要素,對古橋的保護是這一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
在虞山古鎮區所見居住建築類文化遺存一般多屬於明清時代,如虞山東嶺一帶保存的明代常熟古城牆,成片或成點分布於古鎮區不同街區的明清名人故居建築、私家園林(如綵衣堂、蔭遠堂、燕園、趙園、永忍堂、虛郭園、之園、康氏宅園、嚴訥宅、趙用賢宅、蔣泂宅、屈成霖宅等)以及由他們所構成的古街風貌區、古代服務於市民的各類文化與教化性設施遺存(如文廟、言子祠、草聖祠、黃公望祠、王石谷祠、瞿式耜祠、仲雍祠、貢氏節孝坊、總官廟、西地藏庵、崇教興福寺塔、炳靈公殿戲樓、游文書院、愛日精廬等)、古代工商業遺存(如寧紹會館、徽州會館)、社會慈善機構(如李氏義莊、趙氏義莊等)。這些古建築不僅具有物質文化的意義,而且從不同側面反映著虞山古鎮包括虞山景區在古代的社會體系和博大的活態文化生命,體現了江南古鎮先民的創造性、生活豐富性和文化個性。作為大型縣級古鎮的空間結構遺產和保有的文化遺產內涵,它也不同於蘇州的甪直、同里等水鄉古鎮型式景區。在虞山古鎮區還保留了一批近代史跡或「紅色遺產」,如辛亥革命時期的常熟國民大會會址,「五四運動」時期的常熟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會址,20世紀20年代的中共及共青團常熟混合支部活動舊址、工人糾察隊隊部舊址、中共常熟縣代表大會會址、陽光社舊址等。這些紅色遺產見證了古老的常熟虞山古鎮在近代的覺醒、新生和生命的轉型。
作為虞山景區不可分割的虞山古鎮,這些凝聚著千百年先人智慧和昭示著太湖流域先民文化業績與特徵的遺產體系,有著永久的多元價值和文化生命力,希望它們不要在都市「現代化」的大潮中被衝擊毀滅。
在虞山上下,駐身於自然懷抱里的文化遺存主要分四種類型:佛寺、亭台、摩崖題刻、墓葬。常熟先民一直把虞山選作「長眠之地」,可謂情有獨鍾,矢志不改。從吳國文化開創時期即是如此。山上除有吳國先祖「仲雍墓」及首位受封國君「周章墓」外,考古學者還發現過大量的周代石室土墩墓,出土遺物和墓葬風格具有典型的吳越文化特徵。此後,托魂魄於虞山的民間傳統似乎一直沒有中斷,迄今保存於山上的墓葬從先秦到現代一直未絕,著名者就有仲雍墓,周章墓、言子墓、齊女墓、頂山七星石室土墩、維摩寺石室土墩;鳳尾澗及虞山東麓漢墓,石梅晉墓,宋太祖趙匡胤九世孫趙希諮墓,南宋魯國公曾懷墓,元著名畫家黃公望墓,明禮部尚書李傑墓,明翰林院學士、《永樂大典》總校瞿景淳墓,明一代名醫、東林黨人繆仲醇墓,明常熟知縣、抗倭英雄王鈇墓,明溫州知府陸潤家族墓,明文淵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瞿式耜墓,南明禮部尚書、著名文學家錢謙益及其妻、「秦淮八艷」之一的柳如是墓,清著名畫家、「虞山畫派」創始人、號稱「四王」和「清初四大家」之一的王石谷墓,清台灣知府蔣元樞墓,清代狀元、工部及戶部尚書、軍機大臣、著名政治家翁同龢墓,晚清文學家曾樸墓,清駐日本長崎、神戶、朝鮮仁川領事張鴻墓等。解放後新建的常熟烈士園也位於虞山桃源澗下。如此眾多的常熟名人墓葬都集中位於虞山之上,時間延綿達3000多年,許多墓主人的生前業績輝耀史冊,名垂千古,這種遺產現象為虞山景區構建了一種特殊的面貌和文化風景,也反映了常熟虞山古鎮的文化能量,遊歷其間如穿行於歷史名人的隊列中,令人不勝感嘆!
墓葬是中國先人的一種實用性和精神性兼具的構築物,而對虞山作「文化」利用的最初還是佛教人士。保存至今的興福寺即為一例。南朝齊代,興福寺即已開建,時名「破龍寺」或「破山寺」,後屢有興廢,今寺內最古遺物為唐代石刻經幢以及四高僧墓,在寺址附近,還有明代龍澗橋、法華橋等。以虞山興福寺為中心,實際形成了景區內一個頗具活力的佛教文化遺產區。此外,在虞山中部箬帽峰下還有始建於南宋的維摩寺;虞山西麓則有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小雲棲寺(又名白雲棲禪院、松泉寺)。虞山上的亭台數量不多,但卻規模可觀且頗具聲名,如梁昭明太子讀書台,既紀念先賢和彰顯一種倡導「讀書」立說的地域傳統,而且以讀書台為中心,構成了一處江南園林景點。
常熟自古文風昌盛,書畫藝術尤為流傳有緒,因此,在虞山上難免會留下古代名人法書題刻,由此便形成了虞山景區富有我國民族藝術傳統的摩崖題刻景觀,重要者如「劍門摩崖題刻」,其中有康熙御書「煙嵐高曠」以及清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等人的作品。其他還有「桃源澗摩崖題刻」、「虞山東麓摩崖題刻」、「小三台摩崖題刻」、「石屋澗摩崖題刻」等。這些題刻點活了靜態的山林石景,深化了景區的文化意蘊,增添了濃郁的民族特色,給遊歷者以豐富的文化享受。
靜卧虞山腳下的尚湖為虞山增加了柔媚和靈動的氣息,與虞山陰陽互補、動靜結合,不過,尚湖範圍內文化古迹看起來比較薄弱。
虞山景區有名山、秀水、勝跡,景點形態複雜,文化內涵廣博而深厚,它雖然在空間上距太湖稍遠,但作為環太湖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構成和優良的區位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該景區雖山水兼備,但其真正的景觀特色是在於眾多的名人遺迹和發達的佛教文化,景區的生命力也應主要體現在這兩方面,當然作為文化附載的山體和水體也必須繼續予以積極的保護,其生態的價值在現代城市化趨勢中尤顯珍貴。
推薦閱讀:
※湖北 宜昌 西陵峽口風景區
※徐州漢文化景區
※【5A級景區】揚州瘦西湖(江蘇)
※天水--麥積山景區、仙人崖景區、石門
※與您同賞——中國176個5AAAAA級景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