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切腹文化:武士道即知死之道 | 壹讀百科

圖片來自網路

不好好學習的鹹魚不是好學生的壹讀君 | Monique

今天趣哥問了我一個問題:

為什麼日本電視劇里的武士經常一言不合就剖腹謝罪?

壹讀君:為什麼我每天總是以一個問題開始工作的?

趣哥:……

其實日本人的剖腹謝罪,嚴格來講叫切腹,屬於武士道的一部分。而且只有武士階級能以這種「光榮」的方式死去,可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切腹的。

(說實話以死謝罪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切腹呢?——因為日本人認為腹部是人的靈魂居住之所,切開腹部就好像我們說的「剖開我的心」,是一種展現自己誠心的方式)。

1.武士之死:榮耀的切腹儀式

有史記載第一個切腹的日本人是平安時代末期的源賴政。1180年,他兵敗宇治川之戰,切腹而死。作為一種武士榮譽的自盡方法,切腹自盡時不時地會出現在史書上。1582年,織田信長遭到背叛,被困小田原,最後也是切腹自盡。

到17世紀中期,切腹逐漸流行開來。對於這種流行文化,幕府一開始是拒絕的。武士們動不動就切腹,以死謝罪、君主降罪、戰敗羞愧、保護名譽、以死相諫等等都能成為切腹的理由。大事小事都切腹,這損失的可都是戰鬥力啊!奈何武士覺得這樣死才叫盡忠主君,太能體現武士道了,不讓切腹自盡都不行。

江戶時代(1603—1867)時,切腹已經變成一種正式的自盡儀式。一般來說,武士需要沐浴更衣,享受了美食美酒,寫好辭世詩,然後就可以切腹了。有時武士會以肋差(武士佩刀中較短的刀,也作脅差)來切腹,但切腹專用刀應該是短刀。道理呢也很簡單,即使最短的肋差也有一尺左右長,用這種刀切腹肯定不會順手。所以武士找不到短刀的時候才用肋差來切腹,還會在刀刃上包上布,防止割傷手指。

切腹儀式,背後是介錯人,舞台場景

想想都知道切腹自儘是一種極為痛苦的自殺方式,所以江戶時代就出現了介錯人來「介錯」——就是在切腹者持刀橫著劃開肚子疼痛難忍的時候,就一刀斬向切腹者的脖頸(但不能完全砍斷脖子),這樣可以減少痛苦——當然介錯人一刀沒砍死的話,切腹者會死得更痛苦。

切腹儀式到後來完全是一種形式:切腹者就是擺個切腹的架勢,然後介錯人一刀下去,了結性命,基本上不用體驗切腹的痛苦。比如說「扇腹」,就是用扇子在腹部象徵性地劃一下,介錯人一刀就下去了——有時候是因為切腹者年老無力,沒辦法持刀切腹;有時候是因為怕給切腹者武器後,他會反抗(萬一人家臨時改變主意呢)。

這部分因為太血腥了,所以壹讀君就不放圖了。壹讀之前有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切腹儀式,大家有興趣可戳《日本人是怎麼切腹的?》

2. 逐漸形成的武士文化

切腹文化的根源在武士道,我們就來說說武士道的起源和內容。武士道,顧名思義,就是武士階層奉行的準則。武士階層和歐洲的騎士一樣,產生於封建分封的莊園制(天皇—幕府將軍—大名—武士),日本戰國時代(1467-1615)時,大名之間相互混戰,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武士繪畫

早期的武士多是私人武裝團體,但後來武士的社會地位提高了,肯定不能忘了精神文明建設。到江戶時代,武士文化逐漸成型,它不僅有日本神道教的「忠君愛國」思想,還吸收了儒釋道三家思想以及日本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元素。什麼文化有用,就用什麼——可以,這很日本。

提起武士來,日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櫻花,有「花屬櫻花,人惟武士」的俗語。至於為什麼要用櫻花來比喻武士,就有很多種解釋了:櫻花美麗易逝,武士也應在最輝煌的時刻不留戀地離去;正因為櫻花美麗易逝,所以武士也可能在輝煌的巔峰隨時死去。這之中也許還有佛教禪宗「空」與「無常」的觀念在內。但不管怎麼說,櫻花作為日本文化的象徵,也是武士道的精神象徵。

櫻花與武士

武士死的時候經常會留一首辭世詩(有說是辭世句),大多是世間無常、人生苦短之類(這樣多有嗶——格)。最早切腹的武士源賴政,據說留下了辭世詩:嘆我如草木,土中經年埋。今生長已矣,花苞尚未開。戰國時代著名的上杉謙信1578年因腦溢血而暴亡(這個死法真的不武士)。臨終之年,他曾吟詩:極樂地獄之端必有光明,雲霧皆散心中唯有明月。四十九年一睡夢,一期榮華一杯酒。

雖然日本文學中有很多對於武士精神的描寫(比如說《平家物語》),但「武士道」這個詞語還是要到江戶時代才會出現。武士道在江戶時代最終成型,並且成為一種武士階級的準則。講這個,就要講三個人的著作:宮本武藏、山鹿素行和山本常朝。

宮本武藏(1584-1645)是日本著名兵法家,他的著作《五輪書》在日本就相當於中國的《孫子兵法》。對他來說,武士之道就是取勝之道。宮本武藏著作的很多內容都是關於兵法以及如何在實戰中取勝的技巧。宮本武藏認為武士應該看破生死,內心一片空明(武士要不怕死,但不能崇拜死亡);無論在多麼危險混亂的情況下,都要保持武士之心,取得勝利。宮本武藏的武士道更像是存生之道,而非取死之道——這聽起來很像我們常說的「向死而生」。

宮本武藏繪像,木刻版畫,1584

山鹿素行(1622-1685),和宮本武藏走的不是一條路,不講什麼實戰經驗,而是關注武士的思想覺悟如何。他將儒家思想與武士道結合,提出武士應奉行「誠」和「仁」,就是武士不以私利行事,而應捨身奉公;同時要有仁心仁德,不可濫殺無辜——堪稱日本武士精神文明建設的標杆人物。

其實山鹿提倡的武士道和騎士精神很像,都講什麼忠誠(封建制度下的現實)啊,榮譽啊,個人修養啊,要有精神覺悟啊。但是接下來要講的這個人,畫風完全不一樣,他根本不在乎宮本武藏的取勝技巧,或者儒學家講的知識就是力量,提升道德修養——他唯一在乎的就是,武士如何死得光榮、忠誠、捨得。

山本常朝(1659-1719),江戶時期的著名武士,口述著作《葉隱》乃是日本武士道的經典。《葉隱》開篇就說:武士之道,即知死之道(大概是覺悟死亡、看透死亡或者知道如何死得其所的意思)——而切腹自盡就是最能體現武士忠義的方式。

(其實山本這個人,壹讀君覺得他對死亡有種異乎尋常的痴迷,《葉隱》中多處讚美武士的忠誠與死亡,在主君去世時(1700),他就很想用切腹儀式殉主,但因為他的主君生前就不同意武士殉主,所以最後沒有這麼干。)

此前雖然也有武士在主人死去時自殉的(日本人會稱讚他們忠義),但並不普遍,直到17世紀,武士的自殉才蔚然成風。山本常朝就認為愛惜性命不是武士道,唯有不惜命、不怕死的武士才是真正的武士。他不同意什麼「向死而生」的空之道,或者什麼仁心誠心。而是特彆強調神道教的「忠君愛國」,就是對主君要毫無保留的忠誠,「以死身奉公」。他對死亡非同尋常的「熱愛」也引起了當時如山鹿素行等人的反對,但依然獲得了很多武士的支持。

3.近代武士道思想

切腹自盡不過是武士道中的一部分,武士通過「不惜死」,體現自己的忠義,以及非同一般的精神境界。但是武士不愛惜自己的性命,自然更不會愛惜別人的性命,所以有很多武士真·一言不合·就殺人的故事。

武士道的義、勇、誠、名與忠等準則中,武士的名譽與忠誠是最重要的,為此武士可以捨棄生命。忠君愛國指的是武士絕對的忠誠,主君可以暴虐無理,但武士不可以不盡忠,比如說君主要武士切腹,武士絕對毫無二話馬上就切了。但武士道不是為了求死,而是為了武士的光榮使命——當然為了完成使命,性命也是可以捨棄的。

明治維新(1860-1860)後,日本開始全面西化,武士階層消失,失去階級基礎的武士道(像西方的騎士精神)自然也隨之衰落。1899年,新渡戶稻造旅居美國時,發現西方不了解日本文化,就寫了本《武士道》。因為讀者是歐洲人,他引用了很多西方經典,並把武士道與歐洲騎士精神相提並論。

其實武士道的切腹在一開始也不是什麼盡忠必需的義務。就好像中國的貞節觀一樣,雖然人們讚賞這種行為,但並不要求所有人都做到。只是後來越提倡武士道精神,越把這個作為武士道的標準。20世紀上半葉日本政府就用它來宣揚軍國主義,尤其強調「效忠天皇」和不畏死的義勇精神,武士道就變成了宣傳日本軍國主義的工具。完全服從,絕對效忠,捨身赴死,在所不辭變成了對所有人的要求。

新渡戶稻造在這本書中,極力提倡武士道,認為這種精神不應該只限於武士階級。書中對武士道頗為美化,還可以看出對後來軍國主義的影響。不過這不全是他的錯,因為當時日本國體正是上升時期,全日本對其未來很是樂觀。通過這本書,我們也可以看到為什麼應該隨著武士階級消失而衰落的武士道會在20世紀被軍國主義拿來「發揚光大」。

趣哥:我天天貢獻靈感,結尾你不該鳴謝一下嗎?

在此特別感謝天天跑龍套的趣哥。

參考資料

1.《日本通史》,馮瑋,2012

2.《日本史(1600-2000) 》,詹姆斯·L.麥克萊恩(作者),王翔,朱慧穎,王瞻瞻 (譯者),(2002首版)2014

3.《武士道》,新渡戶稻造,潘星漢(譯),2012(1899首版)

4.《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內藤湖南,劉克申(譯),2011(1924首版)

5.《菊與刀》,魯思·本尼迪克特,潘星漢(譯),2015(1946首版)

6.《五輪書》,宮本武藏

7. Wikipedia:Seppuku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聯繫電話:010-85690155

人才招聘:recruitment@yidutianxia.com

文章投稿:tougao@yidutianxia.com

商業合作:business@yidutianxia.com


推薦閱讀:

日本武士刀講究多,這種刀就算是備用也不是用來切腹:脅差欣賞
電影《切腹》的口碑如何?
日本人是怎麼切腹的?

TAG:日本 | 文化 | 武士道 | 百科 | 武士 | 壹讀 | 切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