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腳底板下的工藝

  那天,妻在家閑暇無事,翻箱倒櫃,在老式衣箱底部翻騰出了一個小包裹,妻打開一看,竟然是納好了的鞋底,一數整整10雙,用布條捆在一起。妻回憶了一下,鞋底已經存放30多年了。上世紀70年代前,老家人大都穿自家做的布鞋,即是幹部、教師也很少穿皮鞋、運動鞋、解放鞋。不是不喜歡穿,而是經濟條件不允許。那時,做鞋是農村婦女最重要的一項女工活。鞋比衣服穿爛的快,農村山區上地幹活,十天半月就會把鞋底磨透。給一家老小做鞋是農村婦女的重中之重。每到夏季有潮氣的三伏天,農村婦女就開始張羅全家人一年所穿鞋的鞋底。先是到集市上買回苘麻,把苘麻用木梳梳成細絲,用玉米面做成熟麵糊當糨子,糨子把苘麻絲順絲抿在木板上晒乾,製成麻袼褙。再用碎布或爛衣服用同樣的方法製成布袼褙。然後把鞋底樣放在麻袼褙和布袼褙上,按鞋底樣大小用剪刀鉸下來,這叫開鞋底。開好的麻袼褙鞋底相重疊兩三層,並用線串緊連結實包邊。開好的布袼褙鞋底再鋪墊破舊碎布片,加表包邊。麻袼褙和布袼褙鞋底重疊在一起,用新布包表做成鞋底坯,然後開始納鞋底。俺家所在的地區納鞋底,不用棉線,而是用麻線。納鞋底所用麻線的麻,學名叫大麻,家鄉人俗稱「好麻」。家鄉雖有種植,但量少,多由供銷社從外地購回供應。因用量大,往往供不應求。記得有一年,供銷社生產資料門市賣麻,搶購的人把門市擠得水泄不通,把磚壘的櫃檯擠塌了。第二天,不在門市裡賣,把門市門上死,從窗口賣。大街上人山人海,男人們有的赤膊上陣,扒住窗口,手拉窗口鋼筋,把直徑16毫米的鋼筋都拉彎了,買了麻擠出人群,衣服被汗水溻了個透。有一年農曆六月十三會,密縣超化人到家鄉趕會賣麻。賣麻要繳稅,收稅人拉住賣麻的讓繳稅,賣麻人剛到會上還沒發市,無錢交稅,趁收稅人放鬆警惕之機,掙脫收稅人掂起用床單包著的大麻直奔東街。收稅人急忙追趕,邊追邊喊「截住賣麻的」。東街的婦女一聽是賣麻的,轉彎時把賣麻人迎進家門,收稅人沒有追上,反倒讓幾位婦女不費吹灰之力買到了麻,自是得意。由此可見,大麻作為生產資料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油鹽醬醋一樣同等重要。買回的大麻只是紡麻線的原料,還要加工。先把大麻理劈成細絲,用紡花車紡成單股麻線,然後把單股麻線的兩頭扯齊,固定在樹榦上,合成一根根雙股麻線。也有用提鈴兒搓麻線的,搓麻線用的提鈴兒是青皮核桃大小的正方形鐵圪垯,中間有一根細鐵棍兒,棍兒頭帶有小鉤。插有鐵棍兒的方形鐵圪垯正面四角被削掉,是個斜面。搓麻線時鐵棍兒朝上,續上麻絲,在鐵棍兒鉤處挽一下,左手向上提著線,右手將鐵棍兒在大腿上猛搓幾下,然後鬆開,提鈴兒便帶動麻線飛快地旋轉起來,使麻線上勁,搓成單股麻線。再用同樣方法合成雙股麻線,便可使用。用提鈴兒搓成的麻線比較短,既浪費時間,使用起來還不方便,大多用紡花車紡成單股麻線,再合成雙股麻線使用。合成的麻線放在水缸邊或水道眼潮濕處,以防用時乾燥斷折,隨用隨取。納鞋底雖然可以坐下來納,但也是吃力活。納鞋底時,用頂針把大針頂到鞋底的另一面去,把針拔出來,線繩還要挽在手背上用力勒一下,手背被麻線勒得紫紅變硬。為了保護手背,婦女們發明自製了保護手背的簡易手套,挽麻線時勒在手背套上,減少勒麻線的痛苦。講究的婦女,為了不使手汗把鞋底弄髒,納鞋底時用方手帕或布把鞋底的下半部分包起來。那時是生產隊集體勞動,婦女們上地都帶著鞋底,幹活休息時趕緊拿出來納幾針。生產隊開會時也帶著鞋底,邊聽領導講話邊做活。中午婦女們也很少歇晌,都坐在大門樓下或樹蔭下,一邊納鞋底,一邊聊天。真可謂分秒必爭,見縫插針。鞋底針腳都是套波波納的,手巧的婦女納的鞋底都帶有圖案,有橫波紋、豎波紋、茄子塊、四針花、六針花……花樣多著呢,可稱得上工藝美術品,看誰納的花樣新。儘管做成鞋穿在腳上,踩在地上不見天,也要在納鞋底時展示自己心靈手巧的機會。納鞋底要搶時間,一家老小一年穿的幾十雙鞋都要在有潮氣的三伏天納完。俺那裡有首民謠:「聽見麻知了叫,懶婆娘嚇一跳,底子沒納完,又該做棉襖。」那時農村婦女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家鄉也有男子納鞋底的,用的是專用納鞋底工具。用兩塊窄木板做成等腰三角形,下邊有固定底座,兩板中間有撐,能活動。上角夾緊鞋底,用錐子在鞋底上扎孔,穿有麻線的兩根大針穿過錐子扎的孔來回穿針引線。儘管有專用工具,沒有婦女納的快。鞋由鞋底和鞋幫組成。鞋底是為做鞋備用的。鞋幫一年四季都可以做,唯獨紡麻線、納鞋底必須在夏季完成任務。做鞋時把鞋幫往鞋底上一緔鞋就成了。緔鞋要用錐子,把鞋幫緔到厚厚的鞋底上,光用針扎是扎不透的,把鞋幫括邊與鞋底對齊,用錐扎孔,用棉線穿針引線,一圈下來,鞋就做成了。家鄉有句歇後語,形容把事情辦得好,稱「緔鞋不用錐子——真(針)中」,就是這麼個來歷。20世紀70年代初,我到國營礦山當工人,在石坑幹活。和石頭打交道。一雙鞋穿不了10天鞋底就磨透。妻為了讓我能及時穿鞋,和其他婦女一樣,每年夏天都要做鞋底、納鞋底。妻當時是民辦教師,她趁中午和晚上不停地納鞋底,保證全家人穿鞋。80年代後,都穿皮鞋了,那保存在衣箱里給我做鞋納好的鞋底也被遺忘了。我拿著有些發黃的鞋底,笑著對妻說送博物館吧。妻看著她一針一線納好的鞋底,捨不得扔掉,重新包了捆好,又放到了衣箱里。難怪,納鞋底時不知扎破了多少次手,她怎會忍心扔掉呢。
推薦閱讀:

漫談:史前玉器的治玉工藝四個種類
基於精益生產的汽車總裝工藝規劃
顏色釉瓷的呈色機理與製作工藝(全)
常用工藝術語 (很全面,值得收藏)
燒賣製作配方與工藝

TAG: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