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工匠精神 建設製造強國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引發了社會諸多關注和思考。隨著現代機器化大生產對傳統手工業的取代,傳統工匠逐漸從歷史舞台中退出,於是有觀點認為工匠精神已經過時了,事實並非如此。據統計,截至2012年,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之所以如此多的長壽企業集中出現在這些國家,是因為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深刻認識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
《說文》里記載:「匠,木工也。」今天作為文字的「匠」,早已從木工的本義演變為心思巧妙、技術精湛、造詣高深的代名詞。根據辭海的解釋,「工匠」指的是有一定工藝專長的匠人。《周禮·考工記》曰:「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聖人之所作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不乏榫卯、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飽含工匠精神的產品。
世界工業強國的形成與它們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密切相關。崇尚工匠精神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擁有健康市場環境和穩健人文素養的國家。「工匠精神」是德國製造業過去一百年成功的鑰匙。這種精神讓「德國製造」聲名顯赫,讓德國百年工業品牌扎堆出現,也讓德國在歐洲經濟一片困頓時保持一枝獨秀。「匠人精神」在日本也被稱作「職人氣質」。日本超過200年的企業居全球之首,這些「百年老店」的經營模式都不是急著「做大做全」,而是專註一種商品或者一種技術。
工匠精神是工業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工匠精神是在工匠技藝和品德傳承中形成的文化,是敬業奉獻精神的集中體現。敬業奉獻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德」維度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於之「德」亦在於尊師重道的師道精神,無論是傳統的師徒模式或學徒模式,還是現代以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等都強調著對知識技術的關注和對技術人員的推崇。
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覆改進產品,把99%提高到99.99%;二是嚴謹,一絲不苟。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採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三是耐心,專註,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為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無論是使用的材料、設計還是生產流程,都在不斷完善;四是專業,敬業。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與極致的精神理念與工作倫理品質,它包含了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堅守專註的意志品質,自我否定的創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質。這些優秀的工作精神和品質在今天的社會中依舊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匠人情懷飽含著匠人對自身價值的認知。傳統的工匠雖然也從事製作活動,但是那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一項簡單機械的日復一日的重複性體力勞動,而是一種持續性的創造過程,是一個不斷對技藝、產品進行提升完善的過程。弗洛姆在《健全的社會》中指出:「工匠可以隨意左右自己的行動。因此,工匠可以從工作中學習,在勞動過程中使用並發展自己的能力及技能。」正是這種具有創造性特徵的工匠精神造就了一批傑出人士。瑞士的鐘錶匠一輩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同一道工序,鐘錶匠們僅擰各種螺絲就要學習幾個月,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追求完美和極致。
從江戶時代,在日本的匠人間就已經形成了產品精益求精的「榮譽法則」。日本匠人將產品的好壞與個人的榮辱緊密地聯繫起來。他們身上具有強烈的自尊感,認為製作一件優良的產品,是自己的極大榮耀,如果由於自己的疏漏而導致產品殘缺,即便在市場上銷量不錯,也認為是巨大的恥辱。正是在這種「榮譽法則」的推動下,他們對產品質量嚴格要求,對技藝精緻的追求達到了神經質般的狂熱程度。
產品是工匠自由意志和自我價值的表達。工作者對工作過程具有完全的控制權利,產品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自由構造,滲透在作品中的是自我想法的表露,體現了自我對世界的理解與認識,自我通過工作精神獲得了客觀化的表達。以工匠的態度來做事,工作就不再是一件不得不做的痛苦事情,而變成了一種忘我的投入。工作過程本身就是生命活動的自主展開,整個生活就是一種投入的人生狀態。工作本身就是生命的外在表達。自我的價值存在於自己雙手所能控制的作品中,不依賴於其它外力,因此,在工作過程中能夠獲得真正的滿足感。
匠人情懷體現在現代化的組織管理中。在傳統的工匠生活中,多數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師傅向學徒傳授手藝的過程中,在一起朝夕相處,耳提面命,不僅傳授的是技藝,還傳授了做人的道理和堅韌、耐心、專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匠人的製作過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行為感染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師生情誼,一方面有助於促進同事間的情感交流,使人們在工作中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工匠精神所營造的親密情感與精神交流是現代化的組織模式所無法替代的,也是現在我們現代化的組織管理更需要研究改進的。
精業與敬業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精業與敬業體現著人們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工匠精神代表的精雕細琢的精神永不過時,在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的進程中,更需要弘揚精業與敬業的工匠精神。
精業體現著工匠的創造精神與工作態度。「巧心勞手以成器物曰工」。在某種程度上,「巧」是工匠的代名詞,能稱之為工匠的人就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當人們讚美一個工匠時,經常會用「巧奪天工」、「能工巧匠」、「鬼斧神工」、「巧同造化」之類的詞語來表達對工匠的讚美之情。那些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為他們技藝的熟練,更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創造性品質。魯班以其發明創造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器物而被後人尊奉為土木建築的祖師爺,奚仲因為造車而聞名於世,此外還有「虞駒作舟」、「儀狄作酒」、「夏鰭作城」等。這些工匠的創造發明,並不只是一種簡單模仿的手工操作技巧,它在本質上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的特質。
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也集中體現在能工巧匠創作的各種各樣精緻細膩的物品之中,比如青銅器、絲綢、刺繡、陶瓷等等。可以說,在整個中華文化發展演進的歷史長河中,工匠因其職業的特殊性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精神特質。近兩百年來的德國現代化道路,從外部看,是一條技術興國、製造強國的道路;從內部看,支撐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當歐盟其它國家經濟處於衰退中時,德國經濟卻能持續增長,德國總理默克爾將之歸功於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敬業體現著工匠的精神境界。敬業體現著工匠對人生職業的敬畏,體現著從一種具體「技藝」到「道」的真諦的人生領悟,是「工匠精神」對人生境界的追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寫道,「為了把大家的鞋子做好,我們不讓鞋匠去當農夫,或織工,或瓦工。同樣,我們選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賦安排職業,棄其所短,用其所長,讓他們集中畢生精力專搞一門,精益求精,不失時機」。工匠對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對自己製作的產品的熱愛,體現了對永恆存在與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領工業文化建設
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註持久;少一些粗製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
工匠精神是現代工業製造的靈魂。在當今社會,儘管傳統的小作坊形式基本上被現代化的工業製造所取代,但是在人類歷史中沉澱下來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傳統,卻依舊貫穿於現代化的工業製造之中,甚至成為現代工業製造的靈魂所在。工匠精神指向的製造不僅是嚴格地按照技術標準和生產要求機械的重複和模仿,更在於按照近乎嚴苛的技術標準和近乎挑剔的審美標準,以良好的精神驅動和技藝經驗,一絲不苟地賦予產品質量和靈魂。
工匠精神不僅涉及到中國製造及其產品質量,更是人們普遍的職業和工作倫理的集中體現,對待工作精益求精不僅是工作者的優良品質,也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敬業精神的實踐要求。敬業奉獻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德」維度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於之「德」亦在於尊師重道的師道精神,無論是傳統的師徒模式或學徒模式,還是現代以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為主要工業技術研究主體,都強調著對知識技術的關注和對技術人員的推崇。
建設工業文化是當前的迫切需求。我國雖然已是工業大國,但與工業強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除了硬實力的差距,軟實力差距更為明顯。國外發達國家經過上百年的工業化進程才形成自己獨特的工業文化,而我國的工業化起點低、起步晚,目前尚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且缺乏自己的工業文化和工業精神。受農耕文化影響,我國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普遍具有守舊、自給自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細等顯著的農耕文化特徵。勞動者素質不高,職業化素養、科學精神、工業精神缺乏。特別是近幾十年工業化的轉型過程中,出現了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風,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不時發生。
工業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伴隨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包涵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中國要實現從製造大國邁入製造強國的宏偉目標,除了科技上要追趕,文化上同樣要跟上。建設製造強國,需要在工業文化上「補短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和推動製造業由大變強面臨著巨大壓力。在製造強國戰略全面啟動、「中國製造2025」深入推進的進程中,不僅要提高產業規模、技術水平等「硬實力」指標,更要傳承和弘揚優秀中國工業文化,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加快實現「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戰略目標,提升我國工業「軟實力」。
踐行工匠精神 邁向製造強國
中國號稱「世界工廠」、製造業大國,但中國製造給人印象是質量不高、價格便宜。這是因為中國很多企業過度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對嚴謹的工匠精神缺乏足夠的認知和實踐。當前,我國製造業正處於從生產型向服務型、從價值鏈的低端向價值鏈的高端、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時期,要實現從製造大國邁入製造強國的宏偉目標,除了科技上要領先,文化上同樣要先進。
傳承創新中國優秀工業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要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我們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吸收世界工業文化精髓,發揚工業強國的愛國精神,推動我國工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和推動製造業由大變強面臨著巨大壓力,在此形勢下,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民族工業的傳承中探尋精氣神,從工業文化入手增強中國工業的軟實力成為推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新思路和新路徑。
過去,我們對工業文化和工業軟實力的認識不足,忽視了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創新和改造,這些資源優勢並未充分轉化成為強大的工業生產力。因此,工業文化建設並不是要另闢蹊徑,而是要融入工業化發展的全過程,並在吸收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開放借鑒已有的國際先進經驗,兼收並蓄,創新工業發展理念,建立符合時代特點的工業文化理論體系和政策體系。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業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工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建設工業文化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內容,與現代工業文化的勤勞、創新、效率、質量、誠信等觀念高度切合。工業價值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指導,把它作為一種獨特的生產要素融入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引領企業發展方向,提升價值支撐、規範道德行為、凝聚發展共識,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同時,要大力宣傳和弘揚無私奉獻的勞模精神,推動工業誠信體系、價值體系、道德規範、行為準則的建立。要弘揚勞動模範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勤奮工作、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和優秀品德;要引導廣大職工立足本職,刻苦鑽研,埋頭苦幹,不斷進取,奮發有為;要識大體、顧大局,提倡奉獻精神,努力樹立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的良好職業風尚。
提升中國工業軟實力。工業強國的衡量不僅僅依靠工業科技水平等硬實力指標,還包含許多非技術的因素,即工業的軟實力,如管理制度、價值體系、行為準則、經營哲學等,它體現的是工業管理的方法、制定遊戲規則的能力、創新的理念和工業的精神等。製造強國建設必須同時推動以軟實力提升為目標的工業文化建設。從產品層面來看,打造全球的品牌,讓產品有高品質、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從國家工業形象來看,打造「中國工業精神」,傳承和弘揚「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優秀工業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製造業搞上去,創新驅動發展是核心」。追隨、模仿、山寨換不來「製造強國」。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精神」的積累是多少代人、上百年的沉澱才形成的。中國工業在做大過程中,亮點不斷,出現了不少世界級的企業,但很多企業家追求的不是高端的品質,而是依靠質次價廉去佔領市場,這種思維方式與行為規則短時間做大可以,但做強就別想。因此,要完成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需要在骨子裡有創新精神做後盾。
加強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李克強寄語蘆山學子時指出:「工匠也可以成為大師!」。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培養大批具有現代先進工業文化內涵和素養的建設者。《中國製造2025》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這個宏偉戰略目標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中國製造人才培養體系。圍繞製造強國建設的戰略需求,探索開展高校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工業文化普及、先進位造業人才培養的結合試點。提升新時期技能工人的社會地位,增強技能人才的光榮感和責任感,鼓勵更多的年輕人走技能成才之路,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讓更多的年輕人傳承工匠精神,專心專註鑽研技能,努力使我國成為技能人才強國。
推薦閱讀:
※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卻在生平
※智能製造還需要工匠精神嗎?
※正德雙創 | 張樹輝: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需拿出工匠精神
※日本一個刷馬桶的詮釋了工匠精神,老羅是怎麼詮釋匠人精神的?
※所謂的工匠精神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