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悅博第二期

悅博新聞——香港的危機感

  • 風華絕代到美人遲暮
  • 曾經,香港對大陸人是高不可及的一個夢,代表著財富、明星、時尚、傳奇、金融中心、紙醉金迷、國際大都市等等離當時國人很遠的另一個陌生的世界。曾經,香港對大陸是至關重要的,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它是中介,是橋樑,是大陸對接世界的窗口。但是,隨著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的迅速崛起,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特別是香港自由行放開之後,香港似乎正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不獨特,不神秘,不驚艷,像從風華絕代到美人遲暮。是繁華落盡的衰微,還是洗盡鉛華的回歸本真?大陸人在重新審視香港,而香港也在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
  • 香港自身發展遭遇瓶頸
  • 香港自身的發展越來越碰到瓶頸,特別是自由行之後。目前香港95%以上都是服務業,服務業主要依賴的一是金融,二是物流。金融受到了上海、深圳的挑戰,尤其是上海。物流則因為鹽田港等港口的迅速崛起受到影響。作為最早進入廣東,成就廣東經濟崛起的港資,在今年廣東大招商的三大重頭戲中卻難覓蹤影。廣東經濟結構正出現根本變化,未來香港經濟對廣東的影響和輻射勢將逐漸減弱。香港的市場經濟已經發達到一定程度,但是受地方狹小等方面的限制,香港的產業轉型相對較慢。
  • 國際貿易中心無物可流
  • 作為國際貿易中心,香港曾風光一時的深水港,也日益受到廣州南沙港和深圳鹽田港的衝擊,再加上上海的人工深水港,香港恐怕在物流方面也會風光不再。因為大陸的開放,香港不再是必需的中轉站,和南沙港、鹽田港等相比,香港並不具備優勢。激進的觀點甚至認為,早晚有一天香港會被邊緣到無物可流的地步。 [博客全文]
  • 代表香港繁榮的「港姐選美」已逐漸過氣

    悅博百科——解構香港的「黃金年代」

    香港的黃金年代

    香港與九龍分別於1842年與1856年割讓給英國,但是在1950年以前並不比中國沿海的大城市更繁榮,譬如天津與上海。香港真正的繁榮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由於西方國家對中國禁運與封鎖,香港成為中國與西方世界唯一的窗口,特別是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以後,香港經濟出現了爆髮式的增長。

    同時隨著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大批內地富商巨賈、文化名流移居香港,香港的出版、電影、娛樂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在1997年之前達到頂峰。經濟的騰飛,文化的繁榮,成就了香港的「黃金年代」。

    香港經濟的巔峰是一種「不正常的繁榮」

    1842年的香港

    從小漁村到大都會——中國外貿唯一的「出氣孔」

    香港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如果沒有這段殖民歷史,香港現在就會像中國沿海的無數個小漁村一樣,不會被人知道。但在1950年代之前,香港的地位並不高,只是作為一個轉口的海港而已,經濟發展程度遠比不過上海。真正讓香港經濟開始發展的,是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之後,中國被西方世界經濟制裁+貿易禁運,這使得香港成為中國大陸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報的唯一地點。從此,香港從轉口港逐漸發展為工業城市,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文革時期,曾經傳言中國要收回香港,引發大量港人外逃,但李嘉誠認為不可能,因為在經濟封鎖的形勢下,香港是中國對外貿易唯一的出氣孔,中國犯不上自己動手把這個出氣孔堵上,因此他大量收購房地產,並一舉成名。事實正如李嘉誠所料,周恩來曾說過,對香港要「長期利用、充分打算」,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因為這是中國人在當時唯一能夠做生意的黑市。

    繁忙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端宏斌:靠「地緣政治」壟斷轉口貿易獲得的優勢是脆弱的

    由於大陸實行自給自足的計劃經濟,因此在1950-1978年之間香港的經濟只是有長足發展,還算不上是爆髮式增長,真正的爆發要從1978年大陸實行改革開放算起。我們從恒生指數就能看出端倪,恒生指數的基準日是1964年7月31日,此時算100點,到1978年底才只有383.4點,漲了3.8倍;但到1997年7月31日就漲到了16,000點,足足漲了41倍。

    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想要接觸世界,竟然主要是通過一個只有幾百萬人口的香港,香港人想不富都難。因為中國大陸的國際貿易都要從香港轉運,所以香港集裝箱吞吐量長期佔據世界排名前兩位。國際貿易上幾乎壟斷的優勢地位又催生了金融業的繁榮,因為貿易會帶來大量的金融服務需求。於是香港的人均GDP遠高於大陸,人均收入也是大陸的十幾倍。但是香港的這種優勢是很脆弱的,如果世界和中國大陸能夠直接做交易,不需要通過香港轉口,那麼香港的地位立刻就會衰落。

    駐港中資的代表「中銀香港大廈」

    張明江:指標上看「衰落」的不明顯是因為中央政府有意扶持

    其實香港回歸以前,已經在「衰落了」,但是正在這時候,它回歸了。中國政府已經向全世界保證,回歸之後的香港將一如既往的繁榮,於是悲催的事情來了,中國政府要舉全國之力去對抗香港衰落的大勢。你要知道,香港的地位總要衰落的,其人均收入肯定要回歸到和附近的深圳差不多的地步,但全世界都在看著中國政府,所以中央硬著頭皮也要把香港的經濟硬頂上去,雖然明知道這是違反經濟學規律的事情。

    中央給了香港很多優惠政策,比如香港不需要交給大陸一分錢的稅。另外就是駐港中資機構已達到3375家,涉及金融、建築、地產等眾多產業,總資產規模達到10.2萬億港元,凈資產3.3萬億港元,與1997年相比,企業數量增長了近1倍,總資產增長了5倍,凈資產增長了15倍。中央這樣做除了兌現回歸時的承諾,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想要給台灣做一個「一國兩制」的成功樣板。

    香港華語文化的繁榮實際是一種「僑民文化」

    著名導演王家衛的代表作「花樣年華」

    香港文化的繁榮實際上是一種「僑民文化」

    僑民文化:十月革命後,大批俄國知識分子或主動或被迫地離開俄羅斯,他們在旅居國家創作文學,創造了可以和本土平行的「僑民文化」現象。這種僑民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俄羅斯文化的巔峰。

    香港的文化在1949年之後得到長足的發展,其實也是因為大陸戰亂之後,一大批富商巨賈和文化名流來到香港,帶來了文化產業的需求市場和高水平作品的創作巨匠。比如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著名導演王家衛等等。那個時期香港文化的繁榮實際上是祖國大陸的文化在動亂中凋敝的碩果僅存。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那時候,提到香港。很多人恐怕第一想到的不是工業,也不是什麼亞洲四小龍之一。而是那個盛產周潤發,劉德華等等巨型閃耀的地方。更有甚者,言之「香港有個好萊塢。」

    那香港的價值在哪裡——作為他者的存在

    高等法院是香港「法治」的代表

    康慨:香港對我們有作為「他者」的意義

    從世界歷史的眼光看,香港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殖民地案例,通常情況的殖民地都是經過幾十年漫長的鬥爭、自省、流血革命而實現政權的獨立,在這個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都會發生劇變。但香港不是這樣,她不是獨立,而是回歸。正是針對這種特殊的情況,鄧小平才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夜之間讓香港從殖民地變成祖國的一個特區。香港是「小政府、大社會」,剛好和內地相反。所以即便是香港「衰落」了,她依然是中國的東方之珠,依然對我們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比之大陸,近百年來戰亂頻仍,運動不斷,文化冒進過、斷裂過,社會解體過也重構過。香港卻在殖民統治的外殼隔離下相對平穩地度過,得以讓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不間斷地延續下來。但是另一方面,對於民俗之上文化中最有創造性的部分,小廟畢竟難容大佛,若要孕育偉大的思想,香港的土壤還不夠肥沃。對於中國文化來說,百年香港第一重要的價值是保存,而不是創造。

    悅博故事——香港回歸十五年圖片故事

    亞洲金融風暴襲港

    最後一架飛機離開香港啟德機場

    香港政府就居港權舉行釋法說明會

    溫家寶總理非典期間訪問香港重災區

    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宣布辭職

    香港警方保衛世貿組織第六次部長會議

    內地「雙非」孕婦闖入急診室

    香港學生對著內地旅客唱「蝗蟲歌」

    香港媒體架雲梯拍攝行政長官候選人唐英年家

    經濟衰落,軟實力更受港人珍視

    邱立本:港人應拆除心中的防火牆

    香港有完善的自治傳統,獨立的立法、司法、行政體系是一個有著歷史價值和範本作用的獨特存在。在經濟實力相對衰落的今天,香港的「軟實力」,即自由、法治、文明、管治效率及政治包容等等,成為港人格外珍視的財產。大陸人要尊重香港的制度,珍惜香港的獨特貢獻。

    同時香港人要拆除對大陸的「防火牆心態」。香港有些人仍抱著這樣的思路,認為大陸太大、太多腐敗、太黑暗,而主張兩地要有一道防火牆。港人應該去了解中國今天所發生的一切,不僅是只落後的一面,還有社會和經濟上的強大動力,也有種種推動制度革新的力量。香港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將香港的經濟轉型,不要陷進地產霸權的惡性循環中,而是要超越全民被地產霸權牽著鼻子走的格局,也要超越那些殘存的防火牆心態,從根本處解決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 [博客全文]

    香港旅遊宣傳片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當年香港的繁榮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隨著祖國大陸的進一步開放,香港必然會變得「風光不再」。香港由「盛極一時」回歸到一個正常的狀態是必然的,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去看待,最終香港會變成祖國南方珠三角一個發揮獨特作用的城市。

    推薦閱讀:

    ◇開示◇上夢下參長老法語開示2017年第二期
    崑崙詩詞·2015·第二期
    論壇第二期:秉承發揚儒家思想
    2醉藝述第二期:誰是武則天的真愛?
    本溪木蘭詩社微刊2017第二期[總第五期]

    TAG: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