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句解卷第一
卍新纂續藏經 No.604 法華經句解
宋 聞達解
8卷
No.604-A 妙法蓮華經句解
錢塘霍山廣照沙門 釋 聞達
夫讀經者須善佛意得佛意已然後起修如明目人善知方詣不得意者徒自疲勞終不能知佛之境界如經所說智慧方便譬喻因緣三一圓融種種義趣當知悉是唯心所現只為昏迷生死無際豁然啟悟業障本空要得無事一切放下是非俱遣垢凈雙忘忘心亦泯真覺圓明正恁么時雖不作意露迥迥底常自現前若尋故紙何日出頭所以道諸法實相不可言宣唯有智者乃能知之論至於此直須向釋迦老子未開口時便知落處分明薦取免被他瞞退身三步何妨踏著不勞彈指見本自心了辦無始大事因緣誠不難也若夫原始要終提綱振紐具如序解及指掌圖今釋字義為彼初機如端伎藝先加弄引幸勿泥此宜自著鞭。
時 宋景定辛酉 如來誕日序
法華經句解目次
·卷第一
·自序
·弘傳序解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卷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卷第三
·藥草喻品第五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卷第四
·五百弟子品第八
·人記品第九
·法師品第十
·寶塔品第十一
·卷第五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勸持品第十三
·安樂行品第十四
·湧出品第十五
·卷第六
·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卷第七
·不輕品第二十
·神力品第二十一
·囑累品第二十二
·藥王品第二十三
·妙音品第二十四
·卷第八
·普門品第二十五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本事品第二十七
·勸發品第二十八
法華經要解目次(終)
妙法蓮華經句解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解
錢塘廣照沙門 釋 聞達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妙法蓮華經五字是本經題弘傳序三字南山所立弘傳者恢弘傳授也序者蓋述斯經弘傳來由及采經中妙義開明大旨冠在經初發誓弘通傳流濁出等與眾生登無上覺之謂也妙法者所謂佛之知見本覺妙心也此之知見法界平等佛與眾生本無二致故曰妙心本具如如意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又復當知性雖平等迷悟有殊佛以悟故安住其中終日受用無非四德眾生迷故背覺合塵長劫輪迴無非八倒佛憫群迷出現於世種種方便調伏其心無非為令得佛智慧故經曰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由斯妙法唯心本具所以佛令開示悟入革凡成聖證妙法身故經曰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法義如是豈不妙哉蓮華者上根觀之即是自性法華三昧更非他物中下之機則作引物譬喻本有覺心清凈妙理也故經曰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復有三義一者為鈍根故不堪受大權設三乘而為誘掖故經曰眾生根鈍云何可度我今得道當說三乘所以說小逗會權機正為大乘而作方便如為蓮實而生蓮華二者調停既久根器純熟點昔方便悉是佛乘召佣作人即是親子即經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諸君當知此是我子譬如華開得見蓮實三者為彼大機廢前方便假名字說但說一乘無上道教即經雲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十方佛土唯一佛乘譬如華落蓮實獨存上據跡門下本門中亦有三義經雲我少出家得阿耨菩提為本施跡也我實成佛已來壽命無量阿僧祇劫開跡顯本也為眾生故有滅不滅實不滅度廢跡立本也具上諸義法喻雙舉故曰妙法蓮華也妙玄雲問蓮華定是法華三昧之蓮華定是華草之蓮華答定是法蓮華法蓮華難解故華草為喻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但作法華之解中下未悟須譬乃知以易解之華草蓮華喻難解之三昧蓮華故有三周說法逗會三根約上根是法名約中下是譬名三根合論雙標法喻所言經者訓法訓常妙蓮華王佛知見道三世同遵始終不易故云常也軌則攝持化令成佛故云法也弘傳者此有四意文中首明結集翻傳次古佛傳通三此方受持四今師弘讚詞義甚明尋文可見所明諸意欲使學者恢弘義路傳通心法承襲有宗無致虛托序者門首之牆如登堂奧必由牆序欲探經文須明序致。
終南山釋 道宣 述
終南者山名也在京兆府長安城南其山自遠而來勢終於此京城之南秀氣蟠結聖王所都祖師平昔居此山中釋者具雲釋迦此翻能仁以能仁育化眾生故即如來先祖之姓也出家之士以佛為師還隨師姓即阿含經雲四河入海無複本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宣者師之諱也從佛出家修行直道宣布法華利益眾生故有是稱也述者敘述來致欲人之開解也。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初句標經次句總判一經大意罄無不盡十方三世諸佛如來降靈本意唯以一大事因緣故所謂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佛之知見者即一佛乘平等大慧特欲簡異三乘五乘諸知見也別而言之在心曰知在眼曰見又復須分自他受用於自分上則真實慧心洞然明白清凈慧目照五蘊空於他分上則佛知眾生法性平等佛見眾生是所應度故經曰知諸眾生心之所念又曰我以佛眼見諸眾生是故方便以佛知見開示一切悉令悟入佛為說此出現於世故曰為一大事因緣唯此一實餘二非真故曰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所以多寶嘆言善哉善哉如所說者皆是真實此之一法是佛所證諸佛心中常所護念以慈悲故轉示眾生故曰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眾生獲聞於一佛乘生大勇猛名信法華由信力故心珠顯耀名開法華於一切處皆遍示現名示法華了了得見決定無疑名悟法華見處深遠與佛無殊名入法華步步不離實際理地名證法華又復應知知見二字語略義含具足應雲見聞覺知則對六根義方整足何以知然准經明德具有六千眼見耳聞鼻舌身三通名為覺在意曰知經舉初後心眼兩根不言餘四耳鼻舌身及論功德缺於四千顯是文略問佛之知見豈同眾生答心佛眾生三本無異又況佛為凡開非為佛也故楞嚴雲十方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流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是知六根清凈等同於佛始得名為佛之知見良由一切眾生本有佛性與佛無殊無始沉迷不知不覺長流生死無解脫期諸佛世尊道眼觀見不忍沉淪從真起應出現世間故曰降靈種種方便言詞譬喻演說諸法蓋為眾生迷惑障重佛性蒙蔽而為開之俾旁生界中龍女成佛地獄道中提婆受記邪見鬼業嚴王得度法師品內修羅八部皆與通記當得菩提人倫治生即是實相施戒禪誦彈指散華本是天業皆成佛道告聲聞眾及緣覺乘於佛所說當生大信決聲聞法是諸經王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唯一實道無二無三菩薩開法疑網皆除分別品中微塵菩薩世尊悉記成等正覺開前九道即是佛乘法界平等無異無偏成一圓融清凈妙體妙音觀音證此三昧是則名為普現色身喻之以高廣大輦眾寶莊嚴示之以衣內明珠真如至寶矧乃未開之前諸乘隔別實為權隱譬如明珠隱王頂髻在王頂者極果所宗根器既純開權顯實一切皆當成得佛道如彼勇將有大功勛王解髻中明珠賜之既開之已廣明諸佛所修行處無量無數三昧功德而示諭之既示之已勉令修進勿廢寸陰欲令明悟既悟之已彌須涵養勿廢前功進趣菩提入佛知見等與眾生同成佛道故經曰諸佛欲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所以祖師述雲統諸佛降靈之本致當知此法義趣圓融位位各攝一切諸位說有次第理無前後重重互現如帝珠網。
蘊結大夏出彼千齡。
大夏指西域也如來滅後阿難尊者蘊積妙義結集成章流傳彼土出過千載也。
東傳震旦三百餘載。
法自西至故曰東傳震旦亦云真丹梵音少異此雲神洲以地勝故多產神靈東華之地方五千里乃大海中一水洲耳亦云赤縣以在南故近於離明之盛西晉永康蓮經傳此迄於大唐餘三百載或雲自漢至晉三百餘載者非以西晉之前法華未至亦猶四分譯在姚秦祖文序雲蘊結中天千有餘載譯傳東夏將四百年但據此土有經已來爾許時也感通傳雲自晉至唐三百載余意亦同此。
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
惠帝都洛陽故云西晉長安即古咸陽青門都之東南門燉煌地名在隴西郡菩薩具雲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此雲大道心成眾生師姓竺名法護平居燉煌化行京邑人尊其德故號燉煌菩薩初翻梵本名正法華十捲成文。
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丘慈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
中原擾攘元帝東渡都於建業故云東晉後秦者姚氏僭號姓姚名萇簡異前秦弘始者秦之年號晉為正統法師譯經在秦故兼稱之丘慈西域國名沙門此雲勤息出家行道勤修眾善息滅諸惡師姓鳩摩羅名什此雲童壽天姿穎悟清才超絕童子之年有壽者智德盛彼方聲飛此土前秦篤敬遣將呂光西使戎國舉師以來後奉繼興於古長安逍遙園中譯出此經七捲成文。
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
主姓楊氏國號大隋年稱仁壽寺名大興善天竺或雲身毒賢豆印土等梵音少異此翻為月氏其地靈故多產聖賢如月之明清涼照世西域之境周九萬里約東西南北中列為五土今標北者簡異餘四闍那具雲闍那掘多此雲至德笈多具雲達磨笈多此雲法藏南天竺人此二法師仁壽年間自彼西梵東達隋朝於興善寺後譯此經亦同羅什名妙法華八捲成文但於秦晉二本頗有添削罕聞持誦。
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奉本。
三度翻譯文詞旨趣互有不同時所尊尚皆傳秦本欲披尋者經在藏中白在樹三函。
自余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歷故所非述。
晉譯二十八品秦譯二十八品隋譯二十八品三譯增減支分品目異文別偈其相極多非無流類序歷具載故此不明。
夫以靈岳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
梵音耆闍掘此雲靈鷲鷲聚此山其性靈故名靈鷲山或雲山形似鷲即佛世尊說法華處王舍城東北十五里許今雲靈岳以山靈故降誕群靈才識俊敏拔萃超倫自非大聖孰能啟之大聖者究竟果滿大覺聖人謂如來也若表法者山即法身靈即般若鷲即解脫山有其靈靈生於鷲鷲依于山如性有智智生於行行顯於性山不動搖性無遷改以山表性性即法身雖無動靜不昧靈知以靈表智智即般若靈生於鷲智起於行以鷲錶行行即解脫三德圓融不可思議方稱妙觀所以爾者欲於日用見境明心從聞入道不離名相而證法身一法既爾法法皆然則十界十如無邊妙境於毫端上一時普現行之久久三昧精純出乎自然匪由作意所以導手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音遍誦眾典若不然者春禽晝啼秋蛩夜吟風氣使然曾無意味先德明訓諄諄若是得不思之。
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
適時之化被及眾生宿植深者方能悟入若本無緣何由啟導如跡門中大通佛時十六王子為四部眾覆講法華即經云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如本門中威音佛時不輕菩薩為諸四眾下大乘種即經云爾時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五百比丘等於阿耨菩提不退轉者是妙玄雲逢值有三若相逢遇常受大乘此輩中間皆已成就不至於今若相逢遇遇其退大仍接以小此輩中間猶故未盡今得還聞大乘之教若但論遇小不論遇大則中間未度於今不亦盡方始受大乃至滅後得道者是也。
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
仙苑者昔有二仙居此園中一名阿羅羅迦摩羅得無所有定一名郁陀羅羅摩子得非想定如來初時曾師其法修習得已知非究竟乃往尼連河邊修涅槃道不起於座得成正覺亦云鹿苑此園昔時群鹿競處有二鹿主而統攝之一善一惡其一善者身七寶色爾時有王名梵摩達因遊獵次欲射群鹿時善鹿主以情告王乞垂哀愍王感其言誓不食肉於是群鹿得全生命善鹿主者今如來是惡鹿主者今調達是廣如智論亦云柰苑從樹為名告成者從昔已來修慈忍行於最後身得成為佛既證道已即詣此園為眾說法用報此恩或雲仙苑應改雲道樹以佛成道在道樹故今謂告厥成功雖在道樹正論說法機悟有差須雲仙苑則一句之中兼明兩意若雲道樹則仙苑機差義不顯也機分小大者提謂經雲初在鹿苑說生滅法五拘鄰等得阿羅漢八萬諸天發大道心金河者如來示疾拘屍城西娑羅林間其地近於閰浮檀河閻浮檀即樹名樹上果熟墮在河中染沙成金顧命者如來欲滅顧示將來命諸弟子囑以後事道殊半滿者半謂小乘義未圓故滿謂大乘義圓滿故涅槃會上本說大乘須跋陀羅乃證小果余諸聞者咸悟法身佛意雖融機緣自異特舉仙苑及金河者標其始末義攝中間。
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
約教被機時機不等知見劣者所乘法異何足核窮高勝之會即經雲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
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
斯等劣機增上修行於小利中自以為足聞佛稱嘆如來智慧甚深難解自生退屈不覺抽身佛亦默然而不制止蓋有五義一者若留在座小機昧劣力不自勝二者聞說妙法必生疑謗墮落生死三者俟其去已然後說之顯佛知機四者寄言訶斥欲其自悔進趣佛乘五者亦欲餘人知過必改免生上慢。
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
如來昔於威音佛所而作比丘凡見四眾咸悉唱言我不輕汝汝當作佛時諸聞者不能信受反生輕謗以不信故久沉生死謗經業盡得生人中以宿曾聞大乘法故智勝佛來常隨佛化雖復中間退大習小今蒙佛記當得菩提耶不輕品云爾時常輕是菩薩者今此會中五百比丘是化城品雲我及汝等宿世因緣我諸弟子其數五百皆當授記准知今蒙開發皆是昔時崇佛密化事迹顯然如經中雲諸弟子等內秘外現方便非一我若具說眾必生疑益顯大通佛世猶是近緣究其本也實自威王故下結雲並智勝之遺塵俱威王之餘績。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
入定放光雨華動地四眾咸疑彌勒請決文殊引答是說法華髮起眾心益加勤請乃知現瑞起教來源。
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佛知時至從三昧起嘆揚諸佛甚深智慧欲暢本懷發明大事開顯眾生佛之知見復示三世道同慈悲一等所以出現無非為令得佛慧故大略如此。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
朽宅遭焚諸子不覺父意憐愍巧設三車車實本無引令出宅既知出己等賜大車滿境無安眾生染著佛慈愍故巧說三乘乘實本無意存引出既證小己等以大化宅以車通機以乘接正行文教如車之軌所以接小為入大乘。
化城引昔緣之不墜。
昔以大化佛意欲令一切眾生咸登正覺眾生根鈍中間退墮佛知機故而於中道說有涅槃暫令止息既知息已引入佛慧譬如商主欲導眾人同出險道至於寶所眾等力倦思欲退還商主知機而於中路化作一城為之止息既得安隱復令前進化彰權設城喻涅槃引小入大不墜昔緣。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出家之士以法為親師友之訓理若圓珠貧無福慧如彼窮子求師指教如謁親知訓誨入耳如衣系珠中間迷故如醉不覺今蒙開示如睡忽醒方知昔日性珠常在或雲理性二字應改雲宿種理是本有那喻系珠今謂理雖性具非開不顯開為顯性性即是理理非事外事不越理由性起修全修即性當求深致勿事冰情故楞嚴雲忽逢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不從外得。
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心無法潤如渴乏者學教明心譬如穿井留心佛境如鑿高源心不易悟如井費工須多方便乃可得成。
詞義宛然喻陳惟遠。
結嘆上引八段經文言義顯了宛而成章譬喻敷陳惟極深遠。
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大哀一極皆佛異名如斯妙典若非大聖哀憐廣行慈濟一志不倦極盡悲心豈能拔滯溺者出生死流拯昏迷者復元明性然則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若准今經出世本懷拔二死苦與三德樂六道業惑未忘生死全在二乘唯出分段尚有變易況沉空寂未證圓常小菩薩者伏惑行因未能無過今悉與拔令證涅槃即經雲佛見眾生貧無福慧入於險道故說是經菩薩聞法疑網皆除其諸羅漢皆當作佛。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自昔已來漢唐之間余經雖眾傳授者稀唯此蓮經尤多誦習良由教妙罄佛淵微復以時機緣種熟故。
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績。
教為機興機由教悟合教投機隨聞起敬悉是大通佛世遺下之機塵威音王所化流之餘力將非是耶謂實爾也。
輒於經首序而綜之。
圓頓上乘詎容輕議今於經首綜織來由故曰輒於。
庶得早凈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
吾祖此願正依藥王普賢二品經文六根取境能生諸過今持妙典蕩滌諸塵信仰慈尊參承嘉會生兜率也願速圓成常樂我凈四種實德上品超升生安養也悟真常故不變不遷安住不動如須彌山常德也得安樂故永離眾苦如器中鍠聲出於外樂德也證真我故得大自在如風於空無有障礙我德也複本凈故光明通達觀諸世間如夢中事凈德也趣樂土者入無生忍證常寂光常即法身光即般若寂即解脫隨舉一身皆具四德趣舉一德皆具三身若以四德別對三身常即法身凈不住相樂滅受想即般若智對報身也我約自在即是解脫對應身也佛身無為不墮諸數一四四三圓融自在無有恐怖寂滅為樂玄猷者玄遠也猷法也是法深遠微妙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然雖如是不離日用介爾心中宛然具足一念圓明即遠而近背此馳求失之千里有人云南山序文多談跡義不說本門如前所引藥王普賢不輕威王壽量等義跡耶本耶請自思之。
弘贊莫窮。
佛旨深微智淵如海已今當說而於此經最為第一弘通贊輔莫能窮盡。
永貽諸後云爾。
永長也貽贈也諸後即來學也以謂今述此序弘贊法華歷塵點劫不可窮盡誓與群生同成正覺序中所云意若斯爾。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卷第一
·自序
·弘傳序解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心法妙明因中具果蓮華香潔蕊中有蓮佛性在迷塵不能染蓮華在水濁不能侵以華表因以蓮表果煩惱心地有如來身卑濕淤泥有蓮華種性由智顯蓮對日開因凈果明華開蓮現因圓果滿華落蓮成法性元真蓮華本凈文詮此義名曰妙經卷可卷舒第標篇次下文凡言妙法蓮華及經卷第號例此說之更不重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爾時世主姓姚名萇建國關輔名曰大秦佛經律論名為三藏藏者藏也藏心性識及戒定慧佛之所修真常大義能通法性為世所師故曰法師鳩摩羅什此雲童壽本丘慈人師性明敏童子之年有壽者智奉秦王詔譯梵成華。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序者述也述此法華生起之意品即章也。
如是我聞。
阿難自謂如是妙經所說妙義我從佛聞。
一時佛。
始自發端終至說竟名曰一時佛翻覺者謂是覺了性相之者。
住王舍城。
如來住於摩竭提國頻婆羅王所舍之城。
耆闍崛山中。
此雲靈鷲鷲有靈性聚此山中。
與大比丘眾。
比丘此雲乞士乞食資體乞法濟心。
萬二千人俱。
俱同聚也。
皆是阿羅漢。
此雲無生斷見思惑出輪迴苦不生三界。
諸漏已盡。
諸惡常流名為滲漏羅漢悉離名為已盡。
無復煩惱。
三毒已盡不復更生。
逮得己利。
離老病死得出三界僅能自利未得利他。
盡諸有結。
三有結業一時已盡。
心得自在。
不為三界生死所縛心游空寂名為自在。
其名曰。
上是嘆德下顯姓名。
阿若憍陳如。
此雲解本際見法本性故。
摩訶迦葉。
此雲大飲光姓也光吞眾類令餘人光不得現故名畢撥羅即樹名也禱此樹神得生子故。
優樓頻螺迦葉。
優樓頻螺此雲木瓜林從住處為名。
伽耶迦葉。
伽耶此雲江祈禱江神得此子故。
那提迦葉。
此雲城祈禱城神得此子故。
舍利弗。
此雲身子母好身儀是身之子。
大目犍連。
此雲采菽即祖姓也名尼拘律陀此雲白楊樹祈禱樹神因得子故。
摩訶迦旃延。
此雲扇繩幼喪乃尊母為子故不復事人子纏於母如繩系扇。
阿[少/兔]樓馱。
或雲阿那律此翻無貧因以稗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劫果報充足。
劫賓那。
此雲房宿因禱房星得此子故。
憍梵波提。
此雲牛呞宿曾為牛余習尚存食已轉噍。
離婆多。
此雲室宿祈禱室星得此子故。
畢陵伽婆蹉。
此雲余習五百世來為婆羅門余習不除為人多傲。
薄拘羅。
此雲善容形容美故。
摩訶拘絺羅。
此雲大膝蓋從相貌以為名。
難陀。
此雲忻樂本牧牛人以牧牛事請問世尊佛答心解忻樂出家。
孫陀羅難陀。
孫陀羅此雲好愛即妻名難陀此雲忻樂即佛親弟欲心重故忻樂其妻。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富樓那此雲滿禱神得子滿心愿故彌多羅此雲慈尼字此雲女指滿所出是慈女子子母合稱名滿慈子。
須菩提。
此雲空生初在母胎便知空寂又雲善現尊者生時善相現故。
阿難。
此雲慶喜尊者生時諸慶大集舉國忻慶。
羅睺羅。
此雲覆障佛之子也佛欲出家父王告言若得子已當從汝志為子所障不即出家。
如是眾所知識。
知圓識妙名崇德重眾人所善曰善知識。
大阿羅漢等。
萬二千眾舉二十一餘不提名故云等也。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此二千人亦比丘眾但舉其數不談名德初二三果思惑未盡名為學人四果聖人見思永盡所作已辦名為無學。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
波闍波提此雲愛道即佛姨母。
與眷屬六千人俱。
六千尼眾皆是眷屬。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
耶輸陀羅此雲華色即羅睺羅母。
六與眷屬俱。
眷屬之稱亦尼眾也。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菩薩此雲道心摩訶薩此雲大眾生。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阿耨多羅此雲無上三藐此雲正等正以簡邪等謂平等佛與眾生其性無二三菩提此雲正覺正能覺了一切諸法不退轉有三一位次不退減二功行不退怯三正念不退失。
皆得陀羅尼。
此雲總持護善令生遮惡不起總攝持故。
樂說辯才。
才智辯捷樂說無窮。
轉不退轉法輪。
利根菩薩是能轉之智人不退法輪是所轉之妙法。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
深心承順名供養佛。
於諸佛所植眾德本。
廣種善因名植德本。
常為諸佛之所稱嘆。
以德重故常得諸佛稱名嘆德。
以慈修身。
慈能與樂以此修身。
善入佛慧。
佛之心者大慈悲是能修大慈則是善入佛之智慧。
通達大智。
於諸智中佛智最上達大智者即佛見知。
到於彼岸。
究竟至於菩提彼岸。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名字稱呼遠聞諸國。
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所證至深所化至眾。
其名曰。
上是嘆德下出其名。
文殊師利菩薩。
此雲妙德思益經雲雖說諸法而不取法相名為妙德。
觀世音菩薩。
楞嚴經雲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是故能令十方世界苦惱眾生聞其音聲皆得解脫。
得大勢菩薩。
亦名大勢至無量壽經雲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皆悉震動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常精進菩薩。
大寶積經雲是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舍或不受化而此菩薩亦無一念棄捨之心名常精進。
不休息菩薩。
思益經雲恆河沙劫為一日夜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年經無量劫值無數佛修諸梵行然後受記名不休息上二菩薩於義似同各有主意常精進者為眾生故若親若疏終不棄捨不休息者為梵行故久習善因心不廢弛。
寶掌菩薩。
普超經雲常以實心通諸慧性為人講宣於諸珍寶無所貪惜垂手為人故名寶掌。
藥王菩薩。
悲華經雲無始劫來作大醫王救諸苦惱於賢劫中後當成佛名曰樓至。
勇施菩薩。
義約菩薩發勇猛心開大施門普利一切。
寶月菩薩。
義約菩薩懷於至寶饒益眾生如月清涼能除熱惱。
月光菩薩。
義約菩薩具大智慧如月光明清涼照世。
滿月菩薩。
義約菩薩久修梵行垢盡慧明如凈滿月。
大力菩薩。
義約菩薩具諸功德有大力量能拔濟他。
無量力菩薩。
義約菩薩深大慈悲力量無邊不可稱計。
越三界菩薩。
義約菩薩福德深厚有大智慧超越世間。
跋陀婆羅菩薩。
此雲善守思益經雲善能守護一切眾生若聞其名是人必定得三菩提。
彌勒菩薩。
此雲慈氏思益經雲若有眾生見此菩薩應時即獲慈心三昧。
寶積菩薩。
義約菩薩歷劫勤苦修諸三昧法寶充積西竺經文其數甚多傳來此方十無一二是以釋名多無所出。
導師菩薩。
思益經雲於邪見者生大悲心令入正道名曰導師。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八萬之眾略舉十八是故結雲如是等俱。
爾時釋提桓因。
此雲天帝或雲帝釋即是華梵雙標欲界第二忉利天王言忉利者此雲三十三由須彌頂有其四峰每峰八天帝釋居中總名三十三天。
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
眷屬二萬即忉利天諸天子也。
復有名。
此一名字通指下文諸天子也。
月天子。
月宮天子也。
普香天子。
或雲即星宮天子北辰處中眾星拱之。
寶光天子。
或雲即日宮天子光明寶焰照臨下士故云寶光光明經雲日王赫焰放千光光明此三天子即帝釋內臣如今宰輔也。
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多聞四大天王各領部屬居於四方即帝釋外臣如今制閫也。
與其眷屬萬天子俱。
即上三天子四天王眷屬之眾諸天子也。
自在天子。
欲界第五化樂天主也以己神力化現境界隨心受用故云自在。
大自在天子。
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主也凡諸勝妙皆他所化現成愛用自不費力勝前第五化樂天宮故云大自在天。
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即上化樂他化二處天主眷屬之眾諸天子也。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娑婆此雲堪忍堪能忍愛一切苦惱不知出離世為遷流即過現未名三世也界為方位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名為界也三世十方堪忍之境屬梵天王之所統御故云王也此標王位下文方始指出王名。
屍棄大梵。
梵語樹提屍棄此翻為火大梵尊天修火光定出離欲境為梵天王即大千世界娑婆主也。
光明大梵等。
光明即二禪已上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等色界梵天是諸天王及以天眾果報殊勝身有光明故曰光明大梵等及色界天頂摩醯首羅於梵天中得自在故亦名大自在。
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即諸梵天王眷屬之眾諸天子也。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
此雲歡喜護摩竭國人聞其名皆悉歡喜。
跋難陀龍王。
此雲善與上難陀兄弟也。
娑伽羅龍王。
此雲醎海龍居海中從處為名。
和修吉龍王。
此雲多頭於一身上示現多頭表一法中出無量法。
德叉迦龍王。
此雲現毒示現毒相以化於人。
阿那婆達多龍王。
此雲無熱雪山頂有無熱惱池龍居其中。
摩那斯龍王。
此雲大身以太善心現大神力護法利生。
優缽羅龍王等。
此雲黛色蓮華池也龍居池中以蓮顯德。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八大龍王所部之眾。
有四緊那羅王。
此雲歌神天帝歌樂用此神也。
法緊那羅王。
佛說法時諸天弦歌以贊於佛。
妙法緊那羅王。
作妙法樂以贊於佛。
大法緊那羅王。
贊詠大乘清凈法也。
持法緊那羅王。
任持正法播於音樂。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四種歌神所部之眾。
有四干闥婆王。
此雲嗅香以香為食天帝作樂即用此神。
樂干闥婆王。
樂者橦也宅江切倒伎也即緣竿倒擲之類。
樂音干闥婆王。
即奏鼓樂者。
美干闥婆王。
作橦倒伎最美觀者。
美音干闥婆王。
即奏音樂最美妙者。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四種樂王所部之眾。
有四阿修羅王。
此雲無端正形貌醜惡故。
婆稚阿修羅王。
此雲最勝能勝一切情慾境故。
佉羅騫馱阿修羅王。
此雲廣肩脾以能荷法故。
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
此雲凈心帝釋夫人舍脂父也。
羅睺阿修羅王。
此雲障持其身長廣手持日月障覆光明。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四種修羅眷屬眾也。
有四迦樓羅王。
此雲金翅鳥羽毛金色故。
大威德迦樓羅王。
威德最大勝諸同類。
大身迦樓羅王。
居四天下大樹之上兩翅展開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
大滿迦樓羅王。
翅扇水開入海啖龍大滿其意。
如意迦樓羅王。
此鳥頸上有如意珠。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四金翅鳥眷屬之眾。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
韋提希此雲思惟阿闍世此雲折指小指折故此折指王是思惟子子母合稱。
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與人王眾諸眷屬也。
各禮佛足。
以手接足禮拜於佛。
退坐一面。
禮已退身就一而坐。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
僧尼士女周圍旋繞或就經說因佛放光身子與眾騰疑致請發起眾也文殊彌勒助佛揚化如影隨形如谷答響影響眾也學無學人從佛聞法得道受記當機眾也余雖預聞心未明了用為遠因結緣眾也。
供養恭敬。
奉供事養肅恭致敬義通三業及以六塵合掌頂禮翹勤跪足身供養也敘述功德發言讚歎口供養也念佛恩德無暫忘時心供養也六塵奉上事供養也一性契如理供養也理事圓妙實相供也。
尊重讚歎。
極誠崇奉尊也感德深尊重也談其道德贊也嗟吁莫及嘆也。
為諸菩薩。
所為眾也。
說大乘經。
言出佛口名之為說經談實相名之為大力能運載名之為乘。
名無量義。
於一法中出無量義經雲二法三道四果也二法即漸頓也三道即三乘也四果即聲聞緣覺菩薩及佛四位聖果。
教菩薩法。
以上諸法大乘之義教示菩薩。
佛所護念。
一切諸佛為能護念無量義經教菩薩法是所護念。
佛說此經已。
說無量義經已。
結加趺坐。
趺足背也先以右足壓左足上次以左足壓右足上名曰加趺。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三昧此雲正定若但虛言而不履踐無量義海諸三昧門豈能成就故佛入定為人作則。
身心不動。
身不動色定也心不動性定也。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
雨去聲從天下也曼陀羅此雲適意亦名小白華。
摩訶曼陀羅華。
此雲大適意亦名大白華。
曼殊沙華。
小赤華也。
摩訶曼殊沙華。
大赤華也天雨四華表住行向地四十位也。
而散佛上。
散佛上者表於佛境修功德因。
及諸大眾。
表供一切悉令成佛。
普佛世界。
普遍十方三世佛境。
六種震動。
地表心體善念動時六情諸根悉轉為善。
爾時會中。
無量義會。
比丘比丘尼。
如上。
優婆塞。
此雲清信男。
優婆夷。
此雲清信女。
天龍夜叉。
諸天王等及天眷屬諸龍王等及龍眷屬夜叉此雲勇健鬼。
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並如上解。
人。
世間之人。
非人。
大仙修羅地獄餓鬼等。
及諸小王。
世間粟散諸小王也。
轉輪聖王。
金銀銅鐵四輪王也。
是諸大眾。
指上所列。
得未曾有。
雨華動地昔未曾見今得見之雲未曾有。
歡喜合掌。
睹相歡喜合掌致敬。
一心觀佛。
專註一心瞻仰於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佛眉中間有一白毫長一丈五尺色如珂雪宛轉眉間外有八棱中空如筒放大光明從中而出兩眉即表空有二邊毫表中道。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東方為動之主萬八千者表十八界。
靡不周遍。
其光大盛無不遍滿。
下至阿鼻地獄。
阿鼻此雲無間地獄眾生常受眾苦無有間斷。
上至阿迦尼吒天。
此雲色究竟下至地獄上至色頂中間所有無不遍照。
於此世界。
上諸世界。
盡見彼土。
欲色之境。
六趣眾生。
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約業分六各自趣向。
又見彼土。
萬八千土。
現在諸佛。
現在說法諸佛世尊。
及聞諸佛。
耳聽曰聞。
所說經法。
佛為能說法是所說。
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
他方世界出家僧尼。
優婆塞優婆夷。
他方世界在家士女。
諸修行得道者。
修攝其心行於聖行得入道者。
復見諸菩薩摩訶薩。
大乘眾也。
種種因緣。
因即善心緣即善境心境非一故曰種種。
種種信解。
於諸法上起信解心。
種種相貌。
法門無量相貌不同。
行菩薩道。
六度萬行是菩薩道踐履名行。
復見諸佛。
他方諸佛。
般涅槃者。
此雲寂滅機薪既盡應火雲亡名為寂滅。
復見諸佛。
亦他方佛。
般涅槃後。
滅度之後。
以佛舍利。
此雲骨身。
起七寶塔。
梵語塔婆此雲高顯處七種珍寶為佛起塔。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
因光見土所以作念。
今者世尊。
釋迦如來。
現神變相。
化現神通變凈土相。
以何因緣。
何因何緣。
而有此瑞。
有此所現奇瑞之相。
今佛世尊。
謂釋迦佛。
入於三昧。
說經之後入於正定。
是不可思議。
是之瑞相不可心思及以口議。
現希有事。
現希奇事非世所有。
當以問誰。
心自思擇當問何人。
誰能答者。
又復思求能答之者。
復作此念。
又復念言。
是文殊師利。
眾中上首大菩薩也。
法王之子。
佛名法王菩薩師佛名法王子。
已曾親近供養。
菩薩久已親炙近傍身心恭敬供養奉事。
過去無量諸佛。
所親近境。
必應見此希有之相。
事佛既多必然曾見此奇瑞相。
我今當問。
我今當問能知此者。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
是諸人等亦同作念。
是佛光明。
佛所放光。
神通之相。
神力通變發用之相。
今當問誰。
思欲請問。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
彌勒菩薩位居等覺所見瑞相心猶疑暗欲求開決。
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即四眾也。
及諸天龍鬼神等。
八部眾也。
眾會之心。
即如上說今當問誰。
而問文殊師利言。
為己及眾問文殊也。
以何因緣。
問佛現瑞為何因緣。
而有此瑞。
謂放光明。
神通之相。
指上所現。
放大光明。
指上白毫。
照於東方萬八千土。
所照境也。
悉見彼佛。
見彼諸佛。
國界莊嚴。
依報嚴飾。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
前已具述自他疑念今復以偈重宣前意。
以偈問曰文殊師利導師何故。
頌以何因緣。
眉間白毫。
頌前白毫。
大光普照。
頌照萬八千普遍世果。
雨曼陀羅。
頌雨二白華。
曼殊沙華。
頌雨二赤華。
旃檀香風。
前無此有。
悅可眾心。
所現之相悅懌稱可大眾之心。
以是因緣。
指上所現心境之相。
地皆嚴凈。
由神變故莊嚴清凈。
而此世界。
此娑婆界。
六種震動。
所謂一動二遍動三等遍動只動一處名之為動動四天下名為遍動動大千界名為等遍動二起三涌四震五吼六覺每一字中各具三義。
時四部眾。
指上四眾。
咸皆歡喜。
睹瑞心喜。
身意快然。
身中如前暢快喜悅。
得未曾有。
如此之事昔所未有。
眉間光明。
中道毫光。
照於東方。
光本普遍先照東方。
萬八千土。
所照之境。
皆如金色。
如來毫光所照如是。
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
獨舉上下中間普遍。
六道眾生。
如上。
生死所趣。
死此趣彼。
善惡業緣。
眾生所作善惡因緣。
受報好醜。
隨業受報好妙醜惡。
於此悉見。
於毫光中皆悉得見。
又睹諸佛。
又復睹見萬八千土其中諸佛。
聖主師子。
如來世尊眾聖中主譬如師子百獸中主。
演說經典。
流演解說經文典法。
微妙第一。
義理第一微妙深遠。
其聲清凈。
所說法音清潔白凈。
出柔軟音。
音出慈悲柔和善軟。
教諸菩薩。
一一諸佛所教之眾。
無數億萬。
數目眾多不可稱計。
梵音深妙。
梵凈也意深語妙。
令人樂聞。
使人願聞。
各於世界。
萬八千土。
講說正法。
講明解脫正真之法。
種種因緣。
無數方便成佛因緣。
以無量喻。
引無數事以為譬喻。
照明佛法。
以智明法如光照物。
開悟眾生。
開發悟明一切眾類。
若人遭苦。
遇世苦厄。
厭老病死。
厭棄四相周而復始。
為說涅槃。
為說出世寂滅之樂。
盡諸苦際。
四果聖人出離三界名盡苦際。
若人有福。
有諸福量。
曾供養佛。
宿曾修供於佛有緣。
志求勝法。
立志欲求殊勝之法。
為說緣覺。
與此等說十二緣法令觀世緣覺了法性。
若有佛子。
菩薩習大名為佛子。
修種種行。
發心修習六度萬行。
求無上慧。
求於無上佛之智慧。
為說凈道。
為是等說清凈佛道。
文殊師利。
所對告人。
我住於此。
住此娑婆。
見聞若斯。
眼見佛境耳聞佛音其相如此。
及千億事。
及諸事相。
如是眾多。
指所見聞其相甚多。
今當略說。
今難具陳當簡略說。
我見彼土。
我眼見彼諸佛凈土。
恆沙菩薩。
如恆河沙眾多菩薩。
種種因緣。
種種眾善心因境緣。
而求佛道。
修習佛因求成佛道。
或有行施。
或行舍施。
金銀珊瑚。
海中有寶秀氣結成其色紅潤如樹之形名曰珊瑚。
真珠摩尼。
蚌螺之類采於月華結成真珠摩尼此雲能聖即如意珠。
硨磲碼瑙。
海中大貝如車之渠即大海螺石中秀氣其色紅潤如馬之腦。
金剛諸珍。
堅利金剛及諸珍寶。
奴婢車乘。
給使婢僕運載車乘。
寶飾輦輿。
牽挽曰輦肩荷曰輿以寶嚴飾。
歡喜布施。
以歡喜心布散施與。
迴向佛道。
回所修福趣向佛道。
願得是乘。
願欲得是大寶真乘。
三界第一。
於三界中為最第一。
諸佛所嘆。
常為諸佛所讚歎者。
或有菩薩。
能行施者。
駟馬寶車。
四馬牽車以寶為飾。
欄楯華蓋。
橫者曰欄豎者曰楯即車欄也寶車頂上華飾之蓋。
軒飾布施。
即今軒車此等行施。
復見菩薩。
復見施者。
身肉手足。
己財為施。
及妻子施。
內財為施。
求無上道。
為求佛道。
又見菩薩頭目身體。
前舍手足今施頭目。
欣樂施與。
欣喜願樂施與眾生。
求佛智慧。
所以施者為求佛慧。
文殊師利。
對告文殊。
我見諸王。
見彼世界諸人王等。
往詣佛所。
各往詣彼諸佛之所。
問無上道。
請問諸佛無上道教。
便舍樂土。
舍五欲樂受用之土。
宮殿臣妾。
宮殿是所依臣妾是所愛。
剃除鬚髮。
鬚髮至愛亦復剃除。
而被法服。
出家稟具披三法衣。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
出家為僧。
獨處閑靜。
獨自閑居空靜之處。
樂誦經典。
心樂讀誦大乘經典。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
果敢名勇力行名猛精而不雜進而不退。
入於深山。
遠離囂塵深居山谷。
思惟佛道。
正念思惟佛所行處觀照禪也。
又見離欲。
又見有人厭離五欲。
常處空閑。
常居空靜安閑之處。
深修禪定。
梵語禪那此雲寂滅深入定門住於禪寂體真禪也。
得五神通。
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以神境除卻漏盡名五神通。
又見菩薩安禪合掌。
安住禪定端心合掌。
以千萬偈。
千萬大數也偈此雲頌也。
贊諸法王。
既雲禪寂又贊法王非禪不智非說不了安禪贊法默而說也贊法安禪說而默也。
復見菩薩智深志固。
智慧深遠志操堅固。
能問諸佛。
智慧堅深善問諸佛。
聞悉受持。
隨聞強記能盡受持。
又見佛子。
佛子菩薩互換稱耳。
定慧具足。
定以攝散慧以破昏定慧等持名為具足。
以無量喻。
用無數事以為譬喻。
為眾講法。
以所得法為人講明。
欣樂說法。
所得深法樂說無厭。
化諸菩薩。
誘化一切諸菩薩眾。
破魔兵眾。
背違正法引誤一切名曰魔兵以正法眼爍去群邪名破魔也。
而擊法鼓。
四大交擊於中發聲演大法義名擊法鼓。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
寂默宴坐。
天龍恭敬。
諸天龍王皆來敬奉。
不以為喜。
大龍來敬順情境也菩薩住空初不為喜即舍禪也。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
安處林下放清凈光。
濟地獄苦。
以大悲心濟拔獄苦即悲禪也。
令入佛道。
轉苦道身入於佛道略困曰睡熟睡曰眠佛子精進未嘗如是。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
行道林中如經之直。
勤求佛道。
以不懈怠求入佛道。
又見具戒。
具足受持清凈大戒。
威儀無缺。
戒禁身口名曰威儀志誠謹潔無所缺犯。
凈如寶珠。
持戒清潔如凈寶珠。
以求佛道。
以持戒功求於佛道。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
住忍力中能耐恥辱。
增上慢人。
增上修行輕慢人者。
惡罵捶打。
口出惡言手行捶打。
皆悉能忍。
惡人惱己悉能忍之。
以求佛道。
以忍辱力求於佛道。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
戲笑心散離則寂靜。
及痴眷屬。
撥無因果名痴眷屬。
親近智者。
親附近傍有智慧者。
一心除亂。
昏亂障道一心除之。
攝念山林。
修攝正念住于山林。
億千萬歲。
言其久也。
以求佛道。
以離痴亂智慧之行求成佛道。
或見菩薩餚膳飲食。
雜食曰餚美食曰膳飲如諸漿食即米面。
百種湯藥。
百乃總名非定一百湯如術參葯即圓散。
施佛及僧。
供佛施僧。
名衣上服。
有名之衣上色之服。
價直千萬。
價直貴也。
或無價衣。
或至貴衣世間無價。
施佛及僧。
所供境也。
千萬億種。
通下諸物。
旃檀寶舍。
旃檀香木寶莊嚴舍。
眾妙卧具。
眾多妙好朱卧之具。
施佛及僧。
施與佛僧。
清凈園林。
園以游觀林以蔭覆。
華果茂盛。
園林所有。
流泉浴池。
泉可飲用池可澡浴。
施佛及僧。
所施境也。
如是等施。
總該如上種種之物。
種種微妙。
一一之物精微美妙。
歡喜無厭。
勇施則歡無厭則久。
求無上道。
喜舍無厭為求至道。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
寂滅之法本不可說以慈悲故方便說之。
種種教詔。
說種種法教訓詔告。
無數眾生。
所化之眾。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
以智觀察諸法體性。
無有二相。
元無異相一等空寂。
猶如虛空。
法性本寂如太虛空。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
心於諸緣無所染著。
以此妙慧。
無著凈心名為妙慧。
求無上道。
以妙慧求無上之道。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
彼諸土中佛滅之後。
供養舍利。
此雲骨身戒定內熏砧杵不碎一心敬仰如佛現在。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
中有舍利名之為塔但供影像名之為廟。
無數恆沙。
言其多也。
嚴飾國界。
建造塔舍莊嚴國土。
寶塔高妙。
寶為佛塔高聳勝妙。
五千由旬。
此雲驛程約四十里寶塔表身高五千者表五分法。
縱廣正等。
豎縱橫廣數正相等。
二千由旬。
此寶塔基方八萬里。
一一塔廟。
於諸一一無數塔廟。
各千幢幡。
各懸一千寶幢寶幡。
珠交露幔。
以珠交羅作露塔幔。
寶鈴和鳴。
風動寶鈴其音和雅。
諸天龍神人及非人。
八部眾也。
香華伎樂。
伎藝音樂。
常以供養。
無時不然。
文殊師利。
告文殊言。
諸佛子等。
能供人也。
為供舍利。
為舍利故。
嚴飾塔廟。
莊嚴處所。
國界自然。
國妙境界出乎自然。
殊特妙好。
殊大也特獨也美妙善好。
如天樹王。
帝釋天園有大樹王枝葉遍覆五十由旬。
其華開敷。
塔廟嚴國如樹華開。
佛放一光。
佛指釋迦光即白毫。
我及眾會。
我即彌勒眾即大會。
見此國界。
萬八千土。
種種殊妙。
依正妙好。
諸佛神力。
彼土諸佛神通之力。
智慧希有。
智慧深遠世間罕有。
放一凈光。
一白毫光。
照無量國。
遍照東方無數國土。
我等見此。
指上所見。
得未曾有。
自佛成道未曾有此。
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勸請文殊與眾決疑。
四眾忻仰。
僧尼士女忻然仰慕。
瞻仁及我。
望君與我為之決通。
世尊何故。
佛以何緣。
放斯光明。
問放光因。
佛子時答。
勸請文殊應時即答。
決疑令喜。
為眾決疑令生歡喜。
何所饒益。
有何所以饒潤利益。
演斯光明。
流演此光。
佛坐道場。
佛在摩竭坐於道場。
所得妙法。
心所證得微妙之法。
為欲說此。
是欲說此無上妙法。
為當授記。
是欲為眾授菩提記心疑不決故此雙問。
示諸佛土。
光中示現諸佛國土。
眾寶嚴凈。
是眾寶土莊嚴清凈。
及見諸佛。
及於光中見彼諸佛。
此非小緣。
現此瑞相非小因緣。
文殊當知。
惟願文殊當知此意。
四眾龍神。
僧尼士女龍天八部。
瞻察仁者。
瞻仰觀察仁者文殊。
為說何等。
上問二事是說那件。
爾時文殊師利。
當彌勒問求決之時。
語彌勒菩薩摩訶薩。
語即告也。
及諸大士。
在會之眾。
善男子等。
稱美大眾為慈善男。
如我惟忖。
如我文殊思惟忖度。
今佛世尊。
今釋迦尊。
欲說大法。
正欲說大。
雨大法雨。
下大法雨潤大眾生。
吹大法螺。
改大法令號召眾生。
擊大法鼓。
震大法雷肅大法眾。
演大法義。
演昔未說大乘法義。
諸善男子。
告諸會眾。
我於過去諸佛。
言於往世諸佛之所。
曾見此瑞。
曾見諸佛現此瑞相。
放斯光已。
放白光已。
即說大法。
諸大乘法。
是故當知。
以是之故當知今意。
今佛現光。
今釋迦佛現大光明。
亦復如是。
與昔是同。
欲令眾生。
佛意欲令諸眾生等。
鹹得聞知。
咸皆得聞如實知解。
一切世間。
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名三世間。
難信之法。
世所難信圓頓法門。
故現斯瑞。
為說妙經先現瑞相。
諸善男子。
指現在眾。
如過去無量無邊。
舉往世時。
不可思議。
時節長遠心思口議不可得及。
阿僧祇劫。
此雲無數時。
爾時有佛。
謂往劫時有佛出世。
號日月燈明。
日表慧光洞明法界月表定性游畢竟空燈表戒智照了諸緣三學備修三身圓證三德圓具三智圓明。
如來。
一切諸佛皆有通別二種之號日月燈明即別號也如來乃至世尊此十種名諸佛皆同名通號也般若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即不生不滅法身如來也法華經雲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此即五分修成有生無滅報身如來也成實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即有生有滅應身如來也。
應供。
如來世尊體具萬德應受人天恭敬供養。
正遍知。
亦云等正覺佛正覺性與眾生等世出世法正能覺了無不遍知號正遍知。
明行足。
明白梵行皆悉具足。
善逝。
善能也逝往也善從迷鄉往於智地。
世間解。
善解世間諸眾生意。
無上士。
諸菩薩等無明未盡有佛在上名有上士如來極證名無上士。
調御丈夫。
調停製御人天象馬慈悲方便名大丈夫。
天人師。
若天若人咸蒙開發為世師範。
佛。
梵語佛陀此雲覺者世出世法悉能覺了。
世尊。
具上十號為諸世間之所尊敬。
演說正法。
演說正真無上之法。
初善中善後善。
從初發心修行於道名為初善自爾之後中間起行名為中善後際究竟成無上道名為後善。
其義深遠。
所說法義從初至終深固幽遠。
其語巧妙。
語言善巧所說微妙令人樂聞。
純一無雜。
一乘純凈無二無三。
具足清白。
備具滿足清潔白凈。
梵行之相。
約相起修名事梵行照體空寂名理梵行。
為求聲聞者。
與厭苦果求聲聞者。
說應四諦法。
佛所說法與苦集滅道四諦相應。
度生老病死。
修上四諦度出生死。
究竟涅槃。
究盡脫離三界苦果入無餘樂。
為求辟支佛者。
辟支佛此雲緣覺觀十二緣得入道故亦云 獨覺出無佛世不因師匠觀物變易獨能覺了。
說應十二因緣法。
佛所說法與十二緣一一相應言十二者一無明二行業三情識四名色五六入六相觸七領受八愛樂九取著十有業十一招生十二老死展轉相生謂之因互相由藉謂之緣。
為諸菩薩。
大根眾生。
說應六波羅蜜。
此雲到彼岸生死如此岸煩惱為中流涅槃為彼岸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梵行度於生死煩惱大海到於菩提涅槃彼岸如所說者機教相應。
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令此大根菩薩行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成一切種智。
言智有三一切智空智也道種智假智也一切種智空假不二中智也圓證曰成。
次復有佛。
初佛之後復有佛出。
亦名日月燈明。
名同初佛。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
亦同初佛。
如是二萬佛。
次第出世總二萬佛。
皆同一字。
字即名也。
號日月燈明。
二萬諸佛同一名字。
又同一姓。
姓亦同也。
姓頗羅墮。
此雲利根思惟勝故。
彌勒當知。
文殊告言慈氏當知。
初佛後佛。
最初一佛直至末後二萬尊佛。
皆同一字。
名也。
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
如前已解。
所可說法。
所有可曾容易而說不可思議寂滅之法。
初中後善。
如前已解。
其最後佛。
二萬最末。
未出家時。
初在俗時。
有八王子。
王有八子。
一名有意。
有大道意。
二名善意。
善大道意。
三名無量意。
有大智慧解無量意。
四名寶意。
善解寶性具真實道。
五名增意。
增修上行有大道意。
六名除疑意。
智慧增勝除疑惑意。
七名響意。
解法性空如谷答響。
八名法意。
於甚深法善解其意。
是八王子。
上之八子。
威德自在。
威神德用得大自在。
各領四天下。
各自領職王四天下。
是諸王子。
八人王子。
聞父出家。
聞父輪王棄國出家。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前已解。
悉舍王位。
八子悉棄人王之位。
亦隨出家。
亦隨父王出家行道。
發大乘意。
勇發大乘菩提道意。
常修梵行。
常時修習清白梵行。
皆為法師。
八子皆為大乘法師。
已於千萬佛所。
先已承事千萬億佛。
植諸善本。
種植善根。
是時日月燈明佛。
最後如來。
說大乘經。
所說之法。
名無量義。
從所詮義以立其名。
教菩薩法。
教導大根菩薩之法。
佛所護念。
是大乘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
說是經已。
說無量義大乘經已。
即於大眾中。
於大法會眾人之中。
結加趺坐。
以足相結加趺而坐。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依經入定。
身心不動。
身靜心定。
是時天雨。
入是定時諸天雨華。
曼陀羅華。
小白華。
摩訶曼陀羅華。
大白華。
曼殊沙華。
小赤華。
摩訶曼殊沙華。
大赤華。
而散佛上。
散日月燈頂門之上。
及諸大眾。
及諸在會聞法大眾。
普佛世界。
普遍十方佛之境界。
六種震動。
如前已解。
爾時會中。
無量義會。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如是等義並如前解。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無也)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並如前解。
彌勒當知。
文殊告言慈氏當知。
爾時會中。
日月燈佛無量義會。
有二十億菩薩。
十萬為億。
樂欲聽法。
願樂欲聽所未聞法。
是諸菩薩。
二十億眾。
見此光明。
見燈明佛白毫相光。
普照佛土。
普照東方萬八千土。
得未曾有。
得見未有。
欲知此光。
欲得知此白毫光明。
所為因緣。
光明遠照有何所為因由緣事。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
妙光即是文殊前身。
有八百弟子。
皆師妙光。
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
入於無量義處定已從座而起。
因妙光菩薩。
法不孤起起必因人。
說大乘經。
所說之法。
名妙法蓮華。
如前。
教菩薩法。
教授菩薩。
佛所護念。
諸佛之所愛護敬念。
六十小劫。
器界一增減名為一小劫。
不起於座。
於如許時不起此座。
時會聽者。
聽法之者。
亦坐一處。
不離法席。
六十小劫。
聽眾時分亦同如來。
身心不動。
內外安然。
聽佛所說。
歷耳諦聽佛說法音。
謂如食頃。
專心為法不覺時長六十小劫如一飯頃。
是時眾中。
時會聽眾。
無有一人。
更無一人。
若身若心。
身心一如。
而生懈倦。
而未嘗生懈倦之心。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
說法華已。
即於梵魔。
諸梵天王及於魔王。
沙門。
此雲勤息。
婆羅門。
此雲凈行。
及天人。
諸天及人。
阿修羅眾中。
會眾之中。
而宣此言。
如下。
如來於今日中夜。
如來之道尚於中正至於入滅亦當中夜。
當入無餘涅槃。
此雲寂滅三惑已盡尚有色身名為有餘機盡應亡名入無餘。
時有菩薩。
當佛滅時。
名曰德藏。
具足功德如世寶藏。
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
付授懸記。
告諸比丘。
時諸會眾。
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
如今彌勒繼釋迦尊。
號曰凈身。
清凈妙身。
多陀阿伽度。
此雲如來。
阿羅訶。
此雲應供。
三藐三佛陀。
此雲正遍知本具十號文略舉三。
佛授記已。
佛授德藏凈身記已。
便於中夜。
日中降生夜中入滅日陽夜陰諸佛皆爾。
入無餘涅槃。
入於寂滅。
佛滅度後。
入寂之後。
妙光菩薩。
月燈弟子。
持妙法蓮華經。
持此法藏。
滿八十小劫。
經歷許時。
為人演說。
與人講說。
日月燈明佛八子。
佛未出家有子八人。
皆師妙光。
從妙光學。
妙光教化。
教訓化導。
令其堅固。
令八王子堅持固守。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前。
是諸王子。
王之八子。
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
供養承事無量佛已後方證真。
皆成佛道。
本修佛因故皆成佛。
其最後成佛者。
法意王子最後成佛。
名曰然燈。
因名法意果號然燈法王破有如燈續明。
八百弟子。
妙光所化八百徒眾。
中有一人。
眾中一人。
號曰求名。
未忘世相欲求名稱。
貪著利養。
貪著是心利養是物。
雖復讀誦眾經。
雖貪利養亦復誦經。
而不通利。
為著世緣心非純一故不通利。
多所忘失。
不精之過。
故號求名。
名由斯得。
是人亦以。
此人亦因。
種諸善根因緣故。
讀誦眾經修諸福業種善為根以是善因成勝緣故。
得值無量。
獲遇無數。
百千萬億諸佛。
由昔善緣遇眾多佛。
供養恭敬。
奉事謹畏。
尊重讚歎。
推尊崇重褒讚稱嘆。
彌勒當知。
告彌勒言汝當知之。
爾時妙光菩薩。
時月燈所妙光菩薩。
豈異人乎。
即非他人。
我身是也。
文殊自謂是我前身。
求名菩薩。
亦非他人。
汝身是也。
即汝身是。
今見此瑞。
今日見此奇瑞之相。
與本無異。
與本月燈瑞相無異。
是故惟忖。
是故我今思惟忖度。
今日如來。
今則釋迦。
當說大乘經。
諸佛既爾今佛亦然。
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上十二字即蓮經廣題。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
前說後頌故曰重宣。
而說偈言。
偈字如前。
我念過去世。
文殊思念已往佛世。
無量無數劫。
經爾許時。
有佛人中尊。
有佛出世為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彼佛名號。
世尊演說法。
成佛之後演說諸法。
度無量眾生。
無量眾生蒙佛化度。
無數億菩薩。
大乘之眾。
念入佛智慧。
令諸菩薩入於佛慧。
佛未出家時。
佛昔在家為輪王時。
所生八王子。
即有意等。
見大聖出家。
見父出家成大聖人。
亦隨修梵行。
子亦隨父修諸凈行。
時佛說大乘。
時月燈說。
經名無量義。
無量義經。
於諸大眾中。
於大會中。
而為廣分別。
為諸會眾廣分別說。
佛說此經已。
無量義已。
即於法座上。
於無量義法座之上。
加趺坐三昧。
結加趺坐入無量定。
名無量義處。
三昧之名。
天雨曼陀華。
即前四華。
天鼓自然鳴。
天鼓空中自然而鳴。
諸天龍鬼神。
八部之眾。
供養人中尊。
即月燈佛。
一切諸佛土。
月燈入定時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如今釋迦地搖六動。
佛放眉間光。
放白毫光。
現諸希有事。
見諸未有種種異事。
此光照東方。
首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表十八界。
示一切眾生。
示六道眾。
生死業報處。
死此生彼善惡報處。
有見諸佛土。
或有得見諸佛凈土。
以眾寶莊嚴。
百寶嚴飾。
琉璃頗梨色。
琉璃出波羅奈國其色瑩凈頗梨此方有之其色不定佛光照土色如諸寶。
斯由佛光照。
所見諸相因佛光照。
又見諸天人。
諸天世人。
龍神夜叉眾干闥緊那羅。
即八部眾。
各供養其佛。
各各供養其土之佛。
又見諸如來。
光所現土諸佛如來。
自然成佛道。
佛道清凈本非造作契理悟真即登正覺曰自然成。
身色如金山。
身色勝妙如紫金山。
端嚴甚微妙。
端正嚴飾精微妙好。
如凈琉璃中。
琉琉色凈內外瑩徹。
內現真金像。
身如金像性如琉璃色身微妙現於性中。
世尊在大眾。
他土諸佛在於眾中。
敷演深法義。
敷揚演說深法妙義。
一一諸佛土。
萬八千土。
聲聞眾無數。
諸土各有無數聲聞。
因佛光所照。
由月燈佛光明所照。
悉見彼大眾。
盡見他土彼諸大眾。
或有諸比丘。
二乘眾也。
在於山林中。
閑居靜處。
精進持凈戒。
精持不犯戒體清凈。
猶如護明珠。
如龍護珠。
又見諸菩薩。
大乘之眾。
行施忍辱等。
修六度也。
其數如恆沙。
菩薩之數如恆河沙。
斯由佛光照。
因月燈光照見諸相。
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
菩薩妙定其數非一故云諸也攝心住寂名為入也。
身心寂不動。
內外寂然身心不動。
以求無上道。
入於深定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
了知諸法寂滅相理。
各於其國土。
各於本國。
說法求佛道。
諸國菩薩各於其土說法求道。
爾時四部眾。
光現土時在會四眾。
見日月燈佛。
時四眾見。
現大神通力。
所現之相皆佛神力。
其心皆歡喜。
其四眾心皆悉歡喜。
各各自相問。
互相請問。
是事何因緣。
現土之事是何因緣。
天人所奉尊。
天人所奉月燈世尊。
適從三昧起。
適然月燈從定而起。
贊妙光菩薩。
燈明入定放白毫光妙光菩薩教諸弟子故佛出定讚歎妙光。
汝為世間眼。
汝是世間人天眼目。
一切所歸信。
一切人天歸依信奉。
能奉持法藏。
善能奉持如來法藏。
如我所說法。
如我所說一切諸法。
唯汝能證知。
獨汝能證知解義味。
世尊既讚歎。
燈明世尊贊妙光已。
令妙光歡喜。
贊妙光者欲令心喜。
說是法華經。
定起乃說。
滿六十小劫。
經爾許時。
不起於此座。
不起於此法華座席。
所說上妙法。
所說最上勝妙之法。
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
能信故受能解故持。
佛說是法華。
燈明佛說是法華經。
令眾歡喜已。
令大眾聞得歡喜已。
尋即於是日。
法華畢日。
告於天人眾。
天人四眾。
諸法實相義。
諸法之中實相妙義。
已為汝等說。
已為汝等如實演說。
我今於中夜。
燈明欲於中宵夜分。
當入於涅槃。
化畢當入寂滅涅槃。
汝一心精進。
囑累妙光精專進行。
當離於放逸。
應當遠離懈怠放逸。
諸佛甚難值。
說佛難值令生敬謹。
億劫時一遇。
億劫之中時或一遇。
世尊諸子等。
燈明八子及諸眾等。
聞佛入涅槃。
聞燈明佛欲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各各心懷憂悲苦惱。
佛滅一何速。
佛入滅度一何疾哉。
聖主法之王。
聖主世尊諸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佛憫眾憂安悉慰喻。
我若滅度時。
我若緣盡示寂之時。
汝等勿憂怖。
汝等勿得心懷憂怖。
是德藏菩薩。
補處菩薩。
於無漏實相。
於無漏法實相解脫。
心已得通達。
其心已得通暢了達。
其次當作佛。
德藏菩薩次當作佛。
號曰為凈身。
佛為授記名凈身佛。
亦度無量眾。
亦如燈明度生無量。
佛此夜滅度。
授記傳法即入涅槃。
如薪盡火滅。
機薪既盡應火亦亡。
分布諸舍利。
火化之後舍利分布。
而起無量塔。
梵語塔婆此雲高顯處言眾建塔供佛舍利。
比丘比丘尼。
出家二眾。
其數如恆沙。
言其多也。
倍復加精進。
見佛入滅己事未辦倍復更加精勤修進。
以求無上道。
所以進行為求佛道。
是妙光法師。
燈明如來付法弟子。
奉持佛法藏。
持燈明佛法寶之藏。
八十小劫中。
佛滅度後正像法中。
廣宣法華經。
廣大宣演妙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
燈明八子。
妙光所開化。
開誘化導。
堅固無上道。
小乘教相是生滅法圓頓大乘名無上道不生不滅名堅固法。
當見無數佛。
當於來世見無量佛。
供養諸佛已。
供養承事無數佛已。
隨順行大道。
隨順諸佛行無上道。
相繼得成佛。
次第相繼得成佛道。
轉次而授記。
展轉依次授補處記。
最後天中天。
其最後佛於人天中極為尊勝名天中天。
號曰然燈佛。
應身佛號。
諸仙之導師。
諸天仙中化導之師。
度脫無量眾。
化度眾多令悉解脫。
是妙光法師。
是傳法師。
時有一弟子。
彼時妙光一人弟子。
心常懷懈怠。
其心常懷懈慢怠惰。
貪著於名利。
貪心取著名稱財利。
求名利無厭。
貪求求心無有厭足。
多游族姓家。
為名利故多去遊歷大族貴姓豪富之家。
棄捨所習誦。
心中多事學業荒疏。
廢忘不通利。
廢棄忘失不能通利。
以是因緣故。
因貪名利廢業之緣。
號之為求名。
名不虛得從習而生。
亦行眾善業。
雖則貪求亦能修行眾多善業。
得見無數佛。
以修善故得見諸佛。
供養於諸佛。
因值多佛修法供養。
隨順行大道。
隨須諸佛行大乘道。
具六波羅蜜。
具足修習六度之行。
今見釋師子。
今於賢劫見釋迦尊。
其後當作佛。
其求名者於釋迦尊末法之後次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此雲慈氏。
廣度諸眾生。
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度人無量。
其數無有量。
不可稱數。
彼佛滅度後。
彼燈明佛入滅之後。
懈怠者汝是。
彼時求名即今彌勒。
妙光法師者。
燈明佛時妙光師者。
今則我身是。
彼時妙光即我文殊。
我見燈明佛。
我昔見彼燈明如來。
本光瑞如此。
本時光明瑞相如此。
以是知今佛。
以是昔緣驗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是欲演說妙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
今佛瑞相如本燈明。
是諸佛方便。
現瑞乃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今釋迦佛放大光明。
助發實相義。
扶助開發實相義門。
諸人今當知。
在會諸人今當得知。
合掌一心待。
合十指掌一心佇待。
佛當雨法雨。
釋迦當澍大法之雨。
充足求道者。
眾生念法如渴思飲如來法施如雨普沾百穀草木充足無遺。
諸求三乘人。
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若有疑惑掉悔之者。
佛當為除斷。
釋迦當與拔斷疑根[列/刀];除見網。
令盡無有餘。
三惑究盡令無有餘。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佛成道已四十餘年為機未堪秘此此經不務速說最後靈山時說之是佛方便。
爾時世尊。
文殊說偈答彌勒時。
從三昧安詳而起。
從無量義三昧正受安穩詳審起於妙定。
告舍利弗。
諸弟子中身子智慧最為第一所以告之。
諸佛智慧。
所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佛之智也常住實相平等大慧佛之慧也。
甚深無量。
諸佛所證徹法源底余無知者故曰甚深。
其智慧門。
上嘆實智無有邊量此說慧門非智莫入。
難解難入。
深故不易解妙故不易入。
一切聲聞。
小乘之人聞佛音聲悟明四諦故曰聲聞。
辟支佛。
此雲緣覺觀十二緣覺真諦故亦名獨覺匪因師授獨能覺故。
所不能知。
二乘小智見解淺劣佛所證妙非彼能知。
所以者何。
征問所以何緣不知。
佛曾親近。
緣佛曾經親炙附近。
百千萬億。
十萬日億。
無數諸佛。
久劫之中所親近者。
盡行諸佛。
諸佛行處盡皆行之。
無量道法。
無數佛道修行之法。
勇猛精進。
敢為曰勇竭智曰猛心一名精趣果曰進。
名稱普聞。
令名美稱普遍熏聞。
成就甚深。
造作名成圓備曰就成就處妙故曰甚深。
未曾有法。
六道三乘未有之法。
隨宜所說。
佛雖方便隨其所宜演說諸法。
意趣難解。
意思旨趣唯佛究盡余難曉解。
舍利弗。
呼名而告。
吾從成佛以來。
我自寂場證果已來。
種種因緣。
為鈍根者說過現未種種善惡因心緣種。
種種譬喻。
為中根者引種種物譬類比喻。
廣演言教。
廣闊演說言說教誨。
無數方便。
無數巧妙方法利便。
引導眾生。
誘引化導。
令離諸著。
眾生頑迷事事貪著佛與方便令其遠離。
所以者何。
征起前意何緣能是。
如來方便。
大覺如來慈悲演說法譬因緣是方便義。
知見波羅蜜。
達法源底名佛之知了法本空名佛之見到於彼岸名波羅蜜。
皆已具足。
解行皆已具備滿足。
舍利弗如來知見。
正知正見。
廣大深遠。
遍了諸法名之曰廣出諸聖表名之曰大窮實際地名之曰深無人能到名之曰遠。
無量無礙。
非算所知故無數量性本空寂故無掛礙。
力無所畏。
佛之 十力四無所畏。
禪定解脫三昧。
禪定是因解脫是果三昧梵語此云云定。
深入無際。
如上盡行諸佛行處戒定慧力一一正入無有邊際。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如上。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
如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緣六度萬行以種種智廣分別說。
巧說諸法。
所說機名巧法義非一名諸。
言詞柔軟。
所出言句柔和細軟。
悅可眾心。
悅樂稱可眾人之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
取撮要妙為汝言之。
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如上諸法。
佛悉成就。
謂佛盡證。
止舍利弗。
法既深妙人難信解只宜止之。
不須復說。
不必更說。
所以者何。
何因緣故止不須說。
佛所成就。
由佛世尊所成就者。
第一希有。
唯佛獨證故云第一昔所未聞故云希有。
難解之法。
理深法妙所以難曉。
唯佛與佛。
唯獨諸佛與釋迦尊。
乃能究盡。
窮究盡底。
諸法實相。
微妙深法因妄有相了法性空名為實相。
所謂諸法。
十如是者一經之要為顯實相令得開解。
如是相。
相謂相貌有真有妄真即常住無生無滅真如實相即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妄即無明有生有滅虛幻之相即經雲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等如來明見無有錯繆如理真實名如是相因佛說故眾生得聞即經雲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
如是性。
業不自生實由性起心本具有善惡之性隨時因緣種種差別如竹木中有於火性若非遇緣無由得發必須鑽截火相方生為善而發則名智光成就善事為惡而發則名毒火成就妄緣性本空寂隨緣轉變即楞嚴雲火性無我寄於諸緣。
如是體。
體有三義聖凡平等名理為體五分修成名無漏體五陰幻軀名有漏體。
如是力。
指業體上所有功力十界依正業力所成。
如是作。
作是運造各隨其力進善得福為惡招殃。
如是因。
因上因由正指心地一切善惡唯心所現譬諸草木因地所生。
如是緣。
緣即時事本非善惡其必由心相貌方顯如燥就火勢則蔓莚如冰見日凍則消融。
如是果。
行始為因行終為果善惡悉是攬因成果。
如是報。
業果既成隨業受報悟成四聖迷號六凡。
如是本末究竟等。
迷悟兩途從本至末因果不二究竟平等。
爾時世尊。
說是法時。
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為未了者重括前義以偈說之。
世雄不可量。
大雄猛世尊智慧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人天二道。
一切眾生類。
遍該九道。
無能知佛者。
六道三乘莫知佛意。
佛力無所畏。
十力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不可思議微妙解脫百千萬億諸大三昧。
及佛諸餘法。
言佛余法指權三乘。
無能測量者。
唯除世尊余無能測。
本從無數佛。
由佛本來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具足修行諸佛道法。
甚深微妙法。
即上力無畏等佛所行處無上甚深微妙之法。
難見難可了。
理體義趣二俱深妙非眼所見非心能了。
於無量億劫。
曾於無數億千時分。
行此諸道已。
具行如上諸聖道已。
道場得成果。
修道之處名曰道場得最正覺名曰成果。
我已悉知見。
佛已於法盡知盡見。
如是大果報。
無上正覺名為大果圓滿報身名為大報。
種種性相義。
即指十如性相之義。
我及十方佛。
唯佛與佛。
乃能知是事。
言是事者即微妙法。
是法不可示。
如是妙法本非言說不可以語開示於人。
言詞相寂滅。
出言相表體性寂滅。
諸餘眾生類。
六道三乘眾生等類。
無有能得解。
非其智力之所能了。
除諸菩薩眾。
唯除信力大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法門深妙非信不入除力堅實牢固之者。
諸佛弟子眾。
諸佛會中三乘弟子。
曾供養諸佛。
緣覺之人兼修福分曾供諸佛。
一切漏已盡。
三界漏業已得悉盡。
住是最後身。
於最後身得成緣覺。
如是諸人等。
於如是等緣覺之人。
其力所不堪。
力雖超生不堪聞妙。
假使滿世間。
假使滿於十方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如身子智慧第一。
盡思共度量。
竭其神思忖度籌量。
不能測佛智。
莫能測知佛之智慧。
正使滿十方。
滿十方界。
皆如舍利弗。
皆如身子有大智慧。
及余諸弟子。
及余諸人大弟子等。
亦滿十方剎。
亦滿十方無數剎土。
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前但引智如諸弟子亦不能測。
辟支佛利智。
緣覺獨覺其智稍利過於聲聞。
無漏最後身。
已無諸漏最後覺身。
亦滿十方界。
亦如聲聞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狀其多也。
斯等共一心。
是等支佛同一心念。
於億無量劫。
於是許時。
欲思佛實智。
欲思如來真實智慧。
莫能知少分。
欲知小分亦不能得。
新發意菩薩。
新發道意諸菩薩等。
供養無數佛。
已曾供養無數諸佛。
了達諸義趣。
解了通達諸法義趣。
又能善說法。
又復善能為他說法。
如稻麻竹葦。
舉此四物以況數多。
充滿十方剎。
初心菩薩滿十方界。
一心以妙智。
皆共一心以勝妙智。
於恆河沙劫。
經劫之多如恆河沙。
咸皆共思量。
是諸人等皆共忖度。
不能知佛智。
不能了知佛之智慧。
不退諸菩薩。
前約初心此不退位諸菩薩等。
其數如恆沙。
不退深位如恆沙多。
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登位不退慧力雖深不能知佛。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
法性清凈離諸漏染不可心思及以口議。
甚深微妙法。
法性甚深微密玄妙。
我今已具得。
佛今已皆具足證得。
唯我知是相。
唯佛能知如是法相。
十方佛亦然。
十方果佛亦復如然。
舍利弗當知。
告舍利弗汝當知之。
諸佛語無異。
諸佛語同今生信也。
於佛所說法。
於佛所說大同之法。
當生大信力。
當生廣大深信之力。
世尊法久後。
世尊說法過四十年故云久後。
要當說真實。
四十年前說方便教久後機熟要當說真。
告諸聲聞眾。
在會聲聞。
及求緣覺乘。
在會支佛。
我令脫苦縛。
佛昔教化令得脫離生死苦縛。
逮得涅槃者。
逮及得證寂滅樂者。
佛以方便力。
如來隨機用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開示方便聲聞緣覺及以菩薩三乘之教。
眾生處處著。
眾生在迷無境不著。
引之令得出。
佛方便引令得出離。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
並如經初。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
因佛稱嘆法深難解故興疑念。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
殷實勤重。
稱嘆方便。
妙乘引接是佛方便。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
佛於道場所證得法。
甚深難解。
法義深故淺機難解。
有所言說。
佛已有說。
意趣難知。
意思義趣難可得知。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二乘智力所不能及。
佛說一解脫義。
佛說一種小乘解脫寂滅之義。
我等亦得此法。
得此真空解脫之法。
到於涅槃。
證寂滅樂。
而今不知。
而今所嘆我不能知。
是義所趣。
是大乘義之所趣向。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
知諸四眾心中疑惑。
自亦未了。
自於此法亦未明了。
而白佛言。
白釋迦佛。
世尊何因何緣。
以何因由有何緣故。
殷勤稱嘆。
殷勤其心稱揚讚歎。
諸佛第一方便。
常途方便接引三乘諸佛第一甚深方便不知何法。
甚深微妙。
深奧之甚微密勝妙。
難解之法。
三乘不知故曰難解。
我自昔來。
我從昔日鹿苑已來。
未曾從佛。
未曾得從。
聞如是說。
聞佛如是稱嘆之法。
今者四眾咸皆有疑。
眾皆不曉咸有疑心。
惟願世尊。
思願如來。
敷演斯事。
敷布演說所疑此事。
世尊何故。
何因緣故。
殷勤稱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慧日大聖尊。
佛之智慧如日普照大覺聖主萬德世尊。
久乃說是法。
成道久後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佛自說得如是第一難解之法。
力無畏三昧。
十力四無所畏諸正定聚。
禪定解脫等。
禪那寂定諸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是法微妙不可思議。
道場所得法。
於道場中所得之法。
無能發問者。
無有人能發問之者。
我意難可測。
佛意微妙難可測度。
亦無能問者。
非獨難測亦無能問。
無問而自說。
無人請問佛自宣說。
稱嘆所行道。
嘆己所行無上之道。
智慧甚微妙。
其智甚是微密奇妙。
諸佛之所得。
如是深智諸佛所得。
無漏諸羅漢。
無漏聖道諸四果人。
及求涅槃者。
即前發於聲聞緣覺二種之心求寂滅者。
今皆墮疑網。
已證小果及求證者今皆墮於疑惑之網。
佛何故說是。
世尊何故而說是言。
其求緣覺者。
其有求證緣覺之者。
比丘比丘尼。
出家二眾。
諸天龍鬼神及干闥婆等。
八部之眾。
相視懷猶豫。
眾各相視猶豫不決。
瞻仰兩足尊。
瞻視攀仰福慧具足萬德世尊。
是事為云何。
此事是如何。
願佛為解說。
願佛慈悲與眾解說。
於諸聲聞眾。
於聲聞乘弟子眾中。
佛說我第一。
佛常說我智慧第一。
我今自於智。
我於佛智今自不曉。
疑惑不能了。
心懷疑惑不能決了。
為是究竟法。
為復是說果上所證究竟大法。
為是所行道。
為復是說因地所行清凈之道。
佛口所生子。
從佛口聞四諦之法得入聖道名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合十指掌瞻仰於佛以俟開發。
願出微妙音。
願佛出於微妙法音。
時為如實說。
一時與眾稱實而說。
諸天龍神等。
八部之眾。
其數如恆沙。
言其多也。
求佛諸菩薩。
求成佛道諸多菩薩。
大數有八萬。
大約之數有八萬眾。
又諸萬億國。
世間諸國。
轉輪聖王至。
諸轉輪王咸至佛所。
合掌以敬心。
合掌瞻侍以表敬心。
欲聞具足道。
願業欲聞具足妙道。
爾時佛告舍利弗。
當舍利弗說是偈時。
止止不須復說。
重言止止不須說得。
若說是事。
言是事者即上妙法上但云止下顯止意。
一切世間。
三世間也。
諸天及人。
三界諸天及以世人。
皆當驚疑。
世間淺識乍聞深法皆當驚恐生疑惑心。
舍利弗重白佛言。
先已蒙止今重白言。
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
求佛為說。
所以者何。
所以請說其意云何。
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
阿僧祇此雲無數。
曾見諸佛。
已曾得見眾多諸佛。
諸根猛利。
六根清凈勇猛聰利。
智慧明了。
聰明了達。
聞佛所說。
聞佛世尊所說深妙。
則能敬信。
佛恐驚疑所以不說今說慧明心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王無上尊。
佛王三界為大法王於世間中為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惟願說之願勿有慮。
是會無量眾。
今此會中無數大眾。
有能敬信者。
有能敬法。
佛復止舍利弗。
身子再請佛復止之。
若說是事。
若還演說是妙法事。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
天修驚疑說之無益。
增上慢比丘。
增上修行下視一切謂他不及起傲慢心。
將墜於大坑。
將使傲慢無知之人墜於生死大我慢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
再止之也。
我法妙難思。
所以不說為難思故。
諸增上慢者。
諸增上行傲慢之人。
聞必不敬信。
此等若聞必不敬信。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
佛已重止身子又復至於再三。
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
重言願說誠之切也。
今此會中。
今此靈山大會之中。
如我等比。
似己之眾。
百千萬億。
眾數如是。
世世已曾。
從昔世世已曾見佛。
從佛受化。
從佛世尊聞法受化。
如此人等。
如上諸人。
必能敬信。
久從佛化必能信法。
長夜安穩。
無明黑暗名為長夜若能敬信必出生死名為安穩。
多所饒益。
多有所得饒潤利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上兩足尊。
福慧兩足無上慈尊。
願說第一法。
願說第一微妙之法。
我為佛長子。
我是世尊得法長子。
惟垂分別說。
惟願垂慈分別而說。
是會無量眾。
是法會中無數大眾。
能敬信此法。
言此眾人能敬信法。
佛已曾世世。
佛於過去世世已曾。
教化如是等。
教訓化道如是等眾。
皆一心合掌。
眾皆一心恭敬合掌。
欲聽受佛語。
意欲聽聞信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千二百人大阿羅漢。
及余求佛者。
如序中列諸弟子等。
願為此眾故。
願為此等諸大眾故。
惟垂分別說。
思垂大慈分別演說。
是等聞此法。
是等大眾得聞妙法。
則生大歡喜。
則能敬信生大喜悅。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
言舍利弗已伸三請。
豈得不說。
請既勤重何得不說。
汝今諦聽。
將欲為說先戒攝耳至心諦聽。
善思念之。
善自思惟而敬念之。
吾當為汝。
許為眾等。
分別解說。
如下文中法說譬說及因緣說。
說此語時。
吾佛世尊作是說時。
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
出家在家總五千人。
即從座起。
從法會起。
禮佛而退。
作禮世尊合掌而退。
所以者何。
佛欲說法而眾退席其意何。
此輩罪根深重。
此等五千無明妄念能生諸過名為罪根業深障重。
及增上慢。
增上修行輕懈怠者。
未得謂得。
未有所得自謂有得。
未證謂證。
未有所證自謂已證。
有如此失。
有此過失。
是以不住。
所以退席不住法筵。
世尊默然。
佛但緘默。
而不制止。
而不制約止遏令住。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
上慢既去佛告身子我今現前此諸大眾。
無復枝葉。
上慢人去如去枝葉。
純有貞實。
純有樹身貞固堅實。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
即五千眾。
退亦佳矣。
昔止不說為上慢故今得退去甚為佳矣。
汝今善聽。
汝今善自攝心諦聽。
當為汝說。
許為眾說。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
唯然者應諾之詞。
願樂欲聞。
心愿愛樂欲得聽聞。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
如是當說微妙之法。
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妙法難思須得其時機與緣熟方乃敢說。
如優曇缽華。
此雲瑞應華。
時一現耳。
譬瑞應華待時方現。
舍利弗汝等當信。
汝等當起大信心。
佛之所說。
信佛世尊所說妙法。
言不虛妄。
佛言真實無有虛妄。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
隨諸眾生之所宜樂而為說法。
意趣難解。
意思義趣深妙難解。
所以者何。
云何難解。
我以無數方便。
佛以種種方便智慧。
種種因緣。
及以種種心因境緣。
譬喻言詞。
引物譬類比喻而說。
演說諸法。
流演講說一切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別。
法性空寂離諸名相非心所思非口分別。
之所能解。
思議莫及。
唯有諸佛。
唯佛與佛。
乃能知之。
乃能得知。
所以者何。
有何所以如此難解。
諸佛世尊。
三世諸佛世間之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獨以開示悟入眾生本有佛之知見出離生死一件大事正因善緣之故。
出現於世。
示現神變出於世間。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此乃問起答見下文。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
知即佛心見即佛眼未聞法前心常蒙蔽欲為敷演令得心開。
使得清凈故。
使除穢染複本清凈。
出現於世。
為是故現。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上雲開者譬如啟關今雲示者如以室中所有之物而點示之。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所以開示實知實見欲令省悟知心是佛。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前雖省悟具佛見知今欲證入得佛智慧。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此四句者結示上文開示悟入名一大事因緣。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此明佛出本意但為教諸菩薩令入佛道。
諸有所作。
始從成佛來至法華凡有施為作諸方便。
常為一事。
常常只是為一大事。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所謂一事即斯是也。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雖說三乘其實為一。
為眾生說法。
為眾生說令得一乘。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唯一佛乘無有其餘若大小二乘及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非獨今佛說一乘法一切十方諸佛亦爾。
舍利弗過去諸佛。
已往之佛。
以無量無數方便。
謂諸度門善巧方便。
種種因緣。
善惡報應一切因緣。
譬喻言詞。
譬類比喻語言詞句。
而為眾生。
為眾生故。
演說諸法。
諸方便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雖說諸法為入一乘。
是諸眾生。
聞法之眾。
從諸佛聞法。
從諸佛所獲聞妙法。
究竟皆得。
初雖說三畢竟皆令得一乘道。
一切種智。
言智有三一切即空智二乘人所證也種即道種智方便菩薩所證也一切種者雙收空假即是中道佛之智也。
舍利弗未來諸佛。
於未來時。
當出於世。
當出世者。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示一切佛心法俱同。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示令眾生所證皆等。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
前明過未此說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土中。
諸佛世尊。
現在說法住世慈尊。
多所饒益。
多所方便饒潤利益。
安樂眾生。
安穩快樂一切眾生。
是諸佛。
是十方佛。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引現在佛所為同也。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示諸眾生得益同也。
舍利弗是諸佛。
是三世佛。
但教化菩薩。
但為菩薩無有餘乘。
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
欲以二字即佛心也知見二字即佛慧也。
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示悟入者佛權智也會此理者眾生即佛。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
會同三世。
知諸眾生。
佛智所知。
有種種欲。
眾生心中種種情慾。
深心所著。
於諸塵境極生愛樂。
隨其本性。
隨諸迷者根本習性。
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方便力。
一切方便智慧之力。
而為說法。
與之演說。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如此種種無數方便皆為眾生令得一乘。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
十方一切諸佛土中。
尚無二乘。
尚無大小兩乘。
何況有三。
何況更有聲聞緣覺及以菩薩三乘之教。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
如以土塵投於清水汩然昏亂名之為濁以虛妄念惑本凈心翻成叆昧名為濁惡。
所謂劫濁。
時世惡也。
煩惱濁。
心常愁惱不能清也。
眾生濁。
眾念生起常昏亂也。
見濁。
心眼所見不離塵緣。
命濁。
一期報命常在濁中。
如是舍利弗。
如是二字指上五濁。
劫濁亂時。
末劫濁世昏亂之時。
眾生垢重。
世間眾生障垢深重。
慳貪嫉妒。
吝財曰慳過取曰貪害賢曰嫉害色曰妒。
成就諸不善根故。
無明所覆作諸惡業名不善根。
諸佛以方便力。
眾生迷故佛興方便。
於一佛乘。
於一實道無上佛乘。
分別說三。
善巧分別作三乘說。
舍利弗若我弟子。
若我釋迦座下弟子。
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
若二乘人自謂我是聲聞及緣覺者。
不聞不知。
耳不能聞心不能知。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
不知如來但為菩薩執有三乘。
此非佛弟子。
非是菩薩。
非阿羅漢。
但是小乘羅漢非大乘阿羅漢。
非辟支佛。
但是小緣覺非大緣覺也。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
小乘二眾。
自謂已得阿羅漢。
如入第四禪無聞見比丘本是凡夫妄言證聖自謂已得阿羅漢果。
是最後身。
是出三界最末後身。
究竟涅槃。
於有漏天計無漏果。
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小利中自以為足不求大利成三菩提。
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但以勤故增上修行得小歡喜無深聞見其實未得一切聖果未得謂得名上慢人。
所以者何。
何以見得未曾證入。
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
若有實證無緣不信。
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若實有證自當信法證而不信無有是處。
除佛滅度後。
唯除如來滅度之後。
現前無佛。
現前無佛住世之時。
所以者何。
何故除此。
佛滅度後。
世無明師。
如是等經。
如是大乘諸經典等。
受持讀誦解義者。
言正信人。
是人難得。
如是之人世所難得。
若遇余佛。
若得逢遇余佛出世。
於此法中。
於此大乘微妙法中。
便得決了。
大乘深義遇佛方決。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
心無異念名之為一。
受持佛語。
因信故受因受故持。
諸佛如來言無虛妄。
佛語真實決無虛妄。
無有餘乘。
無二無三。
唯一佛乘。
唯只有佛一乘實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
懷抱增上侮慢之心。
優婆塞我慢。
恃己凌他。
優婆夷不信。
如前四眾無正信心。
如是四眾等。
僧尼士女及八部等。
其數有五千。
總如許人。
不自見其過。
不能自知上慢之失。
於戒有缺漏。
持守小精缺失滲漏。
護惜其瑕疵。
玉病曰瑕人病曰疵污本受體名曰瑕疵。
是小智已出。
樂著小法名為小智幸已出去。
眾中之糟糠。
解在皮膚無正體用如酒之糟如米之糠。
佛威德故去。
佛威德勝畏難故去。
斯人鮮福德。
斯等五千福緣德行皆悉鮮少。
不堪受是法。
力不堪任受是大法。
此眾無枝葉。
今此大眾見思枝葉皆已雕喪。
唯有諸貞實。
獨有貞堅恪實根[干-乞+余]。
舍利弗善聽。
告舍利弗汝善聽受。
諸佛所得法。
諸佛世尊道場所得。
無量方便力。
方便善巧權智之力。
而為眾生說。
為利根者如實而說。
眾生心所念。
而諸眾生心中所念。
種種所行道。
即方便教五乘之道。
若干諸欲性。
若干之數諸樂欲性。
先世善惡業。
過去所作善惡之業。
佛悉知是已。
佛悉知彼諸根器已。
以諸緣譬喻。
以諸因緣及以譬喻。
言詞方便力。
語言方便智慧之力。
令一切歡喜。
令一切眾皆得歡悅。
或說修多羅。
此雲契經諸佛所說契理合機。
伽陀及本事。
伽陀或雲偈他此翻孤起謂無長行直說偈也本事者說本宿世所行之事。
本生未曾有。
本生者說本宿世所生之身未曾有者即說希有未聞之法。
亦說於因緣。
善惡等因及善惡緣。
譬喻並祇夜。
譬喻者引譬喻說祇夜者即是重頌括前長行而作偈說。
優波提舍經。
此雲論議通前九部名方便法。
鈍根樂小法。
鈍劣根器樂著小法。
貪著於生死。
貪心愛著生死境上有為之法。
於諸無量佛。
於諸佛所。
不行深妙道。
不能受行深妙之道。
眾苦所惱亂。
常為生老病死冤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惱亂其心。
為是說涅槃。
與此厭苦求小之機說於有餘及以無餘二種涅槃。
我設是方便。
佛施如是方便之教。
令得入佛慧。
令得漸漸入佛智慧。
未曾說汝等。
但未曾說汝等聲聞。
當得成佛道。
亦復當得成就佛道。
所以未曾說。
所以從昔未曾說者。
說時未至故。
為機鈍劣時節未至。
今正是其時。
今此正是當說之時。
決定說大乘。
昔方便教有開有廢非決定說今說妙乘名為決定。
我此九部法。
我昔所說九部方法。
隨順眾生說。
皆是隨機順情而說。
入大乘為本。
入於大乘一實境界方是根本。
以故說是經。
以是之故說此妙乘。
有佛子心凈。
若有佛子心地清凈。
柔軟亦利根。
調柔和軟又複利根即大機也。
無量諸佛所。
於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修大乘行。
為此諸佛子。
為此大機諸佛子等。
說是大乘經。
說是大乘圓妙之法。
我記如是人。
我即授記如是等機。
來世成佛道。
於當來世成就佛道。
以深心念佛。
二乘之機但樂小果其心淺近大乘菩薩直欲究竟成就佛果其心遠大名曰深心以此之心緣想於佛名之為念。
修持凈戒故。
三學之中以戒為首戒凈定明得入佛慧。
此等聞得佛。
此等大機聞得成佛。
大喜充遍身。
心大歡喜充滿其身。
佛知彼心行。
佛知彼機所有心行。
故為說大乘。
故為斯等說最上乘。
聲聞若菩薩。
一切聲聞若或菩薩。
聞我所說法。
聞佛所說微妙之法。
乃至於一偈。
下至聞得一四句偈。
皆成佛無疑。
皆得成佛決定無疑。
十方佛土中。
十方世界佛國土中。
唯有一乘法。
唯有一乘圓妙之法。
無二亦無三。
即無大小二乘亦無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除佛方便說。
除佛慈悲方便說三。
但以假名字。
若二若三悉是假名。
引導於眾生。
以方便力引導眾生。
說佛智慧故。
所以說小引入佛慧。
諸佛出於世。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
唯此一事實。
唯此妙乘是圓實法。
餘二則非真。
余之二乘三乘但是方便而非真實。
終不以小乘。
初雖說二終但用大。
濟度於眾生。
拯濟救度於諸眾生。
佛自住大乘。
佛自住於究竟大乘。
如其所得法。
如佛所證道場得法。
定慧力莊嚴。
禪定智慧十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以此自證度他眾生。
自證無上道。
佛自證得無上之道。
大乘平等法。
生佛不二平等之法。
若以小乘化。
若佛證大以小化他。
乃至於一人。
下至以小化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佛若隱大為之說小則墮貪心慳吝於法。
此事為不可。
此之一事為不可也。
若人信歸佛。
若人信心歸依於佛。
如來不欺誑。
如來誠實決無欺誑。
亦無貪嫉意。
亦無貪[怡-台+婪];嫉妒之意。
斷諸法中惡。
斷諸法中所有惡業。
故佛於十方。
故佛世尊於十方界。
而獨無所畏。
惑業未盡不能無怖佛惑究盡獨無畏懼。
我以相嚴身。
我以相好莊嚴之身。
光明照世間。
智慧光明普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無量大眾之所敬尊。
為說實相印。
為是眾生說於實相正法之印。
舍利弗當知。
汝舍利弗當知我意。
我本立誓願。
我於本因立大誓願。
欲令一切眾。
欲令一切諸眾生等。
如我等無異。
如佛世尊等無有異。
如我昔所願。
如我昔時所發誓願。
今者已滿足。
今已滿願得成佛道。
化一切眾生。
化誘一切在迷眾生。
皆令入佛道。
皆令入於佛之正道。
若我遇眾生。
我若逢遇一切眾生。
盡教以佛道。
盡以佛道而教化之。
無智者錯亂。
無大智者心錯倒亂。
迷惑不受教。
迷昧疑惑不能受教。
我知此眾生。
我知此等迷惑眾生。
未曾修善本。
未曾修學大乘善本。
堅著於五欲。
堅心取著色聲香味觸五欲之境。
痴愛故生惱。
愚痴愛戀故生煩惱。
以諸欲因緣。
以貪諸欲惡因緣故。
墜墮三惡道。
趺墜陷墮地獄餓鬼畜生三種惡道。
輪迴六趣中。
業果相酬如輪之轉趣入三善三惡六道之中。
備受諸苦毒。
備具受納諸苦毒報。
受胎之微形。
受胞胎生微末之形。
世世常增長。
世世積業增長苦報。
薄德少福人。
德微福鮮下劣之人。
眾苦所逼迫。
常為諸苦之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入於邪見生死稠林。
若有若無等。
若有即執有者若無即執空者等諸邪見。
依止此諸見。
依附止住此有無等諸不正見。
具足六十二。
諸外道等及以凡夫於五陰境起四種見或雲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雲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雲色即是我或雲離色是我色陰既爾余之四陰受想行識亦各四句總成二十若約三世過現未來各二十句共成六十兼於根本斷常二見總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深重愛著世間妄見虛偽之法。
堅受不可舍。
堅心取著不肯棄捨。
我慢自矜高。
生大我慢矜誇高傲自重輕他。
諂曲心不實。
諂妄邪曲心不直實。
於千萬億劫。
經爾許時。
不聞佛名字。
不聞諸佛萬德名字。
亦不聞正法。
亦復不聞如來正法。
如是人難度。
如是之人以無緣故難可度脫。
是故舍利弗。
以是之故。
我為設方便。
我為施設三乘方便。
說諸盡苦道。
說諸法門盡苦之道。
示之以涅槃。
示以涅槃寂滅之法。
我雖說涅槃。
我雖為說寂滅之法。
是亦非真滅。
是乃方便非是究竟寂滅之法。
諸法從本來。
一切諸法從本以來。
常自寂滅相。
法性清凈本自寂滅名為實相。
佛子行道已。
佛子行此佛之道已。
來世得作佛。
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我有度生方便之力。
開示三乘法。
開通列示三乘之法。
一切諸世尊。
一切世間諸佛世尊。
皆說一乘道。
佛佛皆說一乘之道。
今此諸大眾。
今此會中現前大眾。
皆應除疑惑。
皆應深信於圓頓教勿生疑慮以自迷惑。
諸佛語無異。
十方諸佛同一圓乘無有異語。
唯一無二乘。
唯有一乘更無二法。
過去無數劫。
已往之世無數劫中。
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
是等諸佛。
其數不可量。
其數甚多不可量度。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
種種因緣及以譬喻。
無數方便力。
以無數種善巧方便。
演說諸法相。
世出世間一切法相。
是諸世尊等。
億萬無量佛。
皆說一乘法。
皆說一乘實相之道。
化無量眾生。
化度無量有緣眾生。
令入於佛道。
令入一乘無上佛道。
又諸大聖主。
又復諸大聖明法主。
知一切世間。
佛智察知世間之中。
天人群生類。
諸天世人及諸世間眾生之類。
深心之所欲。
深著妄心之所樂欲。
更以異方便。
三乘權道名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以權助實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若有一切眾生之類。
值諸過去佛。
或曾值遇過去諸佛。
若聞法布施。
若或聞法及以布施。
或持戒忍辱。
或能持戒及以忍辱。
精進禪智等。
精進不懈禪定智慧等即六度萬行。
種種修福慧。
種種修習福慧二嚴。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是等諸人於過去世修梵行者皆已成佛。
諸佛滅度後。
前據佛世此明滅後。
若人善軟心。
若復有人善和細軟。
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皆已成佛知無異乘。
諸佛滅度已。
於佛滅後。
供養舍利者。
恭敬供養佛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起造萬億種種之塔奉安舍利。
金銀及頗梨。
即水晶也。
硨磲與瑪瑙。
如前。
玫瑰琉璃珠。
玫瑰石奇美者名玫圓凈者名瑰琉璃如前珠即真珠。
清凈廣嚴飾。
以諸清凈種種好物而為嚴飾。
庄校於諸塔。
莊嚴鉸鏈於諸寶塔。
或有起石廟。
或復有人以石起廟。
旃檀及沉水。
或栴檀木及沉水香。
木榓並余材。
木樒即香木長安有之可以造像及余諸材植也。
磚瓦泥土等。
以是等物起造殿塔。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
於空曠野積土成廟如土擊之類。
乃至童子戲。
以至孩兒童子戲笑之間。
聚沙為佛塔。
雖雲嬉戲聚沙為塔亦是善因。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此舉過去行諸善因已成就者勸令生信。
若人為佛故。
若復有人為佛之故。
建立諸形像。
前說造塔及以殿宇此下明造佛菩薩像。
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
或石或木刻鑿雕鐫成諸佛像及余聖像。
或以七寶成。
或以寶物若鑄若裝及雕琢成。
鍮鉐赤白銅。
鍮鉐似金。
白鑞及鉛錫。
鉛軟錫堅其色帶青。
鐵木及與泥。
鐵鑄木雕及以泥塑。
或以膠漆布。
膠漆布即三物。
嚴飾作佛像。
用嚴聖像。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如是過去造像之人皆已成佛示得果也。
彩畫作佛像。
彩色繪畫。
百福莊嚴相。
作佛世尊百種福德莊嚴之相。
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若自造像若使人造。
乃至童子戲。
下至兒童作戲。
若草木及筆。
若用草木及以筆墨。
或以指爪甲。
或但用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已上多種作佛形像。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
漸漸積聚無邊功德。
具足大悲心。
具足成就大慈悲心。
皆已成佛道。
昔如是者皆已果證。
但化諸菩薩。
言過去佛無別異乘但有一乘教菩薩法。
度脫無量眾。
救度解脫無量眾生。
若人於塔廟。
有舍利者名之為塔奉貌像處名之為廟。
寶像及畫像。
眾寶以成或彩畫像。
以華香幡蓋。
華表善因香表善德幡表善身蓋表善果。
敬心而供養。
以恭敬心而修供養。
若使人作樂。
若或使人作眾音樂。
擊鼓吹角貝。
以桴擊鼓或吹長角及以貝螺。
簫笛琴箜篌。
編竹為簫刳竹為笛舜琴五弦周琴七弦箜篌亦竹為之漢之樂也。
琵琶鐃銅鈸。
琵琶以木為之而有三弦鐃與銅鈸如世所有。
如是眾妙音。
如是等樂眾妙音聲。
盡持以供養。
盡世所有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或因見佛生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永言曰歌唄即梵音贊德曰頌。
乃至一小音。
下至最低一小音聲。
皆已成佛道。
舉古勸今。
若人散亂心。
若復有人散亂心中。
乃至以一華。
舉少況多。
供養於畫像。
所畫佛像。
漸見無數佛。
以是緣故漸漸得見無數諸佛。
或有人禮拜。
以頭至地名之為拜。
或復但合掌。
兩掌相合以表敬儀。
乃至舉一手。
下至略爾舉手加額。
或復小低頭。
或復小小低頭致敬。
以此供養像。
以此禮儀供養佛像。
漸見無量佛。
以此善緣漸見諸佛。
自成無上道。
積功累德自行成也。
廣度無數眾。
廣博度脫無數眾生。
入無餘涅槃。
此是利他令得究竟無上涅槃。
如薪盡火滅。
眾生如薪草聖應如爐火機薪既盡應火雲亡。
若人散亂心。
若復有人以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入於塔廟或復殿內。
一稱南無佛。
發一念心稱歸敬佛。
皆已成佛道。
云何一念便得成佛若不發心終不證悟千里之行始於初步萬德功勛始於一念舉過去世所習微因皆已成佛驗非虛唱。
於諸過去佛。
於過去世無數諸佛。
在世或滅後。
或佛在世或滅度後。
若有聞是法。
若有聞是一乘妙法。
皆已成佛道。
此舉聞法得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往佛既爾未來亦然。
其數無有量。
佛之名數無有限量。
是諸如來等。
是等未來諸世尊等。
亦方便說法。
亦以方便演說諸法。
一切諸如來。
未來一切諸佛如來。
以無量方便。
一切教法皆佛方便。
度脫諸眾生。
度脫一切未來眾生。
入佛無漏智。
入於佛乘無漏智慧。
若有聞法者。
若有聞佛所說妙法。
無一不成佛。
無有一人不得成佛。
諸佛本誓願。
眾生聞法皆不退轉得成佛者由佛願力。
我所行佛道。
我之所行入佛之道。
普欲令眾生。
普欲令彼法界眾生。
亦同得此道。
亦同得此無上佛道。
未來世諸佛。
未來之世所有諸佛。
雖說百千億。
雖則演說百千億種。
無數諸法門。
無數方便諸法度門。
其實為一乘。
稱實而言皆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福慧俱足。
知法常無性。
諸佛了知一切諸法常住不遷由來空寂本無自性。
佛種從緣起。
佛性種子五分功德從緣而起成就報身。
是故說一乘。
以是之故說一佛乘。
是法住法位。
是一切法本性空寂如如不動名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世間妄相生滅法也常住實相不生滅也了法無生相即無相如水中月虛而可見無心鑒像照而常空。
於道場知已。
佛於道場證知此已。
導師方便說。
為世導師因眾生故假以言詞方便而說。
天人所供養。
一切天人之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前明往佛自行化他此說現在亦復如是。
其數如恆沙。
佛數之多如彼河沙。
出現於世間。
諸佛慈悲出現於世。
安穩眾生故。
為欲安穩諸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亦如往佛說諸實相寂滅之法。
知第一寂滅。
佛知諸法清凈第一常自寂滅。
以方便力故。
法本無言以方便故為諸眾生種種解說。
雖示種種道。
雖則開示種種道門。
其實為佛乘。
據其實意皆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知諸眾生種種心行。
深心之所念。
於何法中深生愛念。
過去所習業。
於過去世所習何業。
欲性精進力。
種種樂欲種種習性於何法中而能精進有於何等清凈道力。
及諸根利鈍。
根器不同有上中下利為上根鈍即中下。
以種種因緣。
如本生本事無數種因緣。
譬喻亦言詞。
引物比喻言詞演說。
隨應方便說。
隨其所當方便為說。
今我亦如是。
諸佛既然今我亦爾。
安穩眾生故。
為令眾生得安樂故。
以種種法門。
以種種法為入道門。
宣示於佛道。
宣通示教於佛之道。
我以智慧力。
我以佛智方便之力。
知眾生性慾。
知諸眾生種種根性種種欲樂。
方便說諸法。
說於三乘方便之法。
皆令得歡喜。
隨根說法故皆歡喜。
舍利弗當知。
汝舍利弗當知此意。
我以佛眼觀。
我以佛證圓通之眼觀彼法界。
見六道眾生。
鑒見六道在迷眾生。
貧窮無福慧。
乏少曰貧窘極曰窮慳故不施所以無福愚故不學所以無慧。
入生死險道。
生死可畏名險惡道。
相續苦不斷。
由過去業感現在身於現身中不知出要起惑造業招未來苦遞相接續無間斷時。
深著於五欲。
於五欲境深生愛著。
如氂牛愛尾。
氂牛之性酷愛其尾。
以貪愛自蔽。
以貪愛故自蔽妙明。
盲瞑無所見。
無目曰盲黑暗曰暝於一切法無有所見。
不求大勢佛。
為無見故不能進求大勢力佛。
及與斷苦法。
及與斷苦寂滅之法。
深入諸邪見。
深入生死邪見稠林。
以苦欲舍苦。
妄習苦業欲舍苦報。
為是眾生故。
為此邪見諸眾生故。
而起大慈心。
而佛起於大悲憫心。
我始坐道場。
我於摩竭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觀菩提樹往昔因緣亦於樹下寂靜經行。
於三七日中。
既成道已攝靜三七。
思惟如是事。
思量忖度如是化事。
我所得智慧。
佛所證得無上智慧。
微妙最第一。
微密圓妙最為第一。
眾生諸根鈍。
而諸眾生根性昏鈍。
著樂痴所盲。
以著世樂為痴所蔽。
如斯之等類。
如此等眾一類眾生。
云何而可度。
云何說法而可度脫。
爾時諸梵王。
佛作爾思時諸色界諸梵天王。
及諸天帝釋。
佛一化境有三千界百億須彌一一須彌各一帝釋故云諸也。
護世四天王。
守護世界四天門王。
及大自在天。
欲界第六天於欲界中名為自在色頂摩醯於色界中名大自在。
並余諸天眾。
並余在會諸天仙眾。
眷屬百千萬。
一一諸天各與眷屬百千萬眾。
恭敬合掌禮。
一心恭敬合掌頂禮。
請我轉法輪。
請佛為眾轉大法輪。
我即自思惟。
我即於座自心思惟。
若但贊佛乘。
若獨讚歎一佛乘道。
眾生沒在苦。
而諸眾生沒於苦海。
不能信是法。
終不能得信是妙法。
破法不信故。
破毀正教不能信故。
墜於三惡道。
因破法故必墮惡道非為無益而又害之。
我寧不說法。
我則寧可不如莫說。
疾入於涅槃。
疾速入於寂滅涅槃。
尋念過去佛。
尋復思念過去諸佛。
所行方便力。
所行化事方便之力。
我今所得道。
我於今世所得之道。
亦應說三乘。
亦當如彼方便說三。
作是思惟時。
佛正作此思量之時。
十方佛皆現。
十方諸佛皆現在前。
梵音慰喻我。
以梵音聲安慰於我。
善哉釋迦文。
善哉善哉釋迦文佛。
第一之導師。
善思方便導利眾生於導師中最為第一。
得是無上法。
得是無上正真之法。
隨諸一切佛。
又能隨順一切諸佛。
而用方便力。
而用三乘方便之力。
我等亦皆得。
我等諸佛亦皆證得。
最妙第一法。
最上微妙第一之法。
為諸眾生類。
為諸一切眾生之類。
分別說三乘。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少智樂小法。
有少智慧樂著小法。
不自信作佛。
不能自信當得作佛。
是故以方便。
以是之故用諸方便。
分別說諸果。
廣分別說聲聞緣覺及菩薩乘所證之果。
雖復說三乘。
雖復分別說於三乘。
但為教菩薩。
究其本意但是為教菩薩之機令成佛道。
舍利弗當知。
汝舍利弗當知爾時。
我聞聖師子。
佛聞諸佛聖主師子。
深凈微妙音。
深遠清凈微妙之音。
稱南無諸佛。
口稱歸敬十方諸佛。
復作如是念。
又復作意如是念言。
我出濁惡世。
佛出末劫濁惡世時。
如諸佛所說。
如過現佛所說儀式。
我亦隨順行。
我亦隨順諸佛所行。
思惟是事已。
思惟三乘方便事已。
即趣波羅柰。
即從摩竭至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
諸法性空寂滅之相。
不可以言宣。
可以理會不可言說。
以方便力故。
但以如來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為五拘鄰假名字說。
是名轉法輪。
是名鹿苑初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便有方便涅槃之音。
及以阿羅漢。
五比丘等皆證四果。
法僧差別名。
四諦名法羅漢名僧。
從久遠劫來。
佛從因地久遠時來。
贊示涅槃法。
讚歎開示寂滅之法。
生死苦永盡。
遠離生死諸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佛從久劫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
汝舍利弗當知佛意。
我見佛子等。
我見現前諸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立志願求佛之道者。
無量千萬億。
無量大眾。
咸以恭敬心。
一時咸以恭敬之心。
皆來至佛所。
皆悉來至佛所住處。
曾從諸佛聞。
已曾從於諸佛所聞。
方便所說法。
方便善巧所說之法。
我即作是念。
佛觀時至即作念言。
如來所以出。
如來所以出現於世。
為說佛慧故。
本為演說佛之智慧。
今正是其時。
於今正是說佛慧時。
舍利弗當知。
汝當知我說大之意。
鈍根小智人。
下等鈍根小智見人。
著相憍慢者。
貪著世相自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不能信是大乘之法所以不說。
今我喜無畏。
今我喜無此之憂畏。
於諸菩薩中。
於諸菩薩大眾之中。
正直舍方便。
昔為小機未免迂曲作方便說今既純熟舍前方便正直而說。
但說無上道。
但說一乘無上道教。
菩薩聞是法。
若菩薩根聞如是法。
疑網皆已除。
疑惑不決如在網中今聞妙教裂諸見網。
千二百羅漢。
即佛初化五拘鄰三迦葉目犍連舍利弗師徒總有千二百人五百弟子及以上首諸無學者。
悉亦當作佛。
羅漢聞大即偏而圓悉亦當得作究竟佛。
如三世諸佛。
如彼十方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所說化法方便儀式。
我今亦如是。
我今所得無上之道亦當如是。
說無分別法。
三乘之道名分別說唯說一乘即無分別。
諸佛興出世。
十方諸佛興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懸隔長遠值遇是難。
正使出於世。
正使諸佛出現於世。
說是法復難。
說一乘法亦復是難。
無量無數劫。
經無數時。
聞是法亦難。
得聞是法亦不容易。
能聽是法者。
能於法會聽受此法。
斯人亦復難。
此等之人亦不易得。
譬如優曇華。
般泥洹經翻為瑞應此華生時佛即出世以譬如來難可得見。
一切皆愛樂。
一切眾生皆悉愛樂。
天人所希有。
天上人間之所罕有。
時時乃一出。
非有道時優曇不現機興時至方乃得聞。
聞法歡喜贊。
若聞是法歡喜讚歎。
乃至發一言。
乃至略爾發一言音。
則為已供養。
則為已能修法供養。
一切三世佛。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是人甚希有。
是信法人甚為罕有。
過於優曇華。
過於曇華難可得見。
汝等勿有疑。
汝等於法勿得有疑。
我為諸法王。
我為世尊諸法之王。
普告諸大眾。
普告在會一切大眾。
但以一乘道。
但以一乘無上之道。
教化諸菩薩。
教訓化導於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初說三乘終歸一實。
汝等舍利弗。
汝等會眾及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小乘聲聞權教菩薩。
當知是妙法。
當知如是上妙之法。
諸佛之秘要。
是諸世尊秘密要妙。
以五濁惡出。
為五濁世末劫之時。
但樂著諸欲。
但是愛樂貪著五欲。
如是等眾生。
如是濁惡著欲眾生。
終不求佛道。
終不肯求無上佛道。
當來世惡人。
當未來世濁惡之人。
聞佛說一乘。
聞佛演說一佛乘道。
迷惑不信受。
心中迷惑不能信受。
破法墮惡道。
毀破正法墮於惡道。
有慚愧清凈。
有慚有愧發清凈心。
志求佛道者。
並志求於佛之道者。
當為如是等。
當為如是正信人等。
廣贊一乘道。
廣贊一乘無上佛道。
舍利弗當知。
汝舍利弗須當知之。
諸佛法如是。
諸佛之法其義如是。
以萬億方便。
以千萬億無數方便。
隨宜而說法。
隨其所宜而為說法。
其不習學者。
其有愚痴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則不能得曉了此義。
汝等既已知。
汝等大眾既已得知。
諸佛世之師。
一切諸佛世間之師。
隨宜方便事。
隨順機宜說法之事。
無復諸疑惑。
無復同彼有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聞法信解心大喜悅。
自知當作佛。
自知未來必當作佛。
妙法蓮華經句解卷第一
推薦閱讀:
※上夢下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27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五十五集)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