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培養好習慣的奧妙在哪裡
時常有些父母跟我抱怨孩子的壞毛病太多,如不愛寫作業、貪吃零食、亂花錢、整天粘著電視、沉迷網路等等。父母們還說自己幾乎天天訓斥孩子,孩子就是改不了。我相信父母們說的是事實,但我也相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為好孩子,他們之所以遭父母如此數落卻難以改變,可能是被壞習慣的一道道繩索束縛住了。
其實,成年人何嘗不是如此呢?比如,如果用慣了手機,特別是習慣了使用微信之後,要求您一天不能使用手機,您會自覺自愿地做到嗎?即使您想這樣做,心裡是不是會痒痒的?而之所以有痒痒的心理感覺,那就是習慣在起作用。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拉施里的動物記憶實驗,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一種動作和行為重複21天就會初步成為習慣,90天的重複可能會形成穩定的習慣。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發現,養成一個運動和飲食的習慣,一般需要66天。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總之是堅持的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為什麼許多成年人控制不住自己,總是頻繁地使用手機,即使在孩子面前也忍不住玩手機,就是因為經過66天至90天的重複動作,形成了一個越來越穩定的習慣。
實際上,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尤其是玩得很投入很開心,那是對孩子最強烈的誘惑。因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榜樣,您可以玩,孩子認為自己也可以玩。所以,當您搬出種種理由,限制孩子使用手機,孩子往往是難以接受,心中充滿不公平不服氣的感覺。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很少玩手機,說話的權威性就會大大提高,因為您以身作則的好習慣讓孩子心服口服。
於是,就說到了習慣。
有人會問,習慣到底是什麼呢?習慣就是習以為常的行為,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是經過反覆練習而養成的語言、行為、思維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所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的條件反射。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更深刻更形象: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自2001年起,我們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直在做教育部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即「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係研究」。自2007年起,又開始繼續做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少年兒童自我管理習慣培養及其與社會適應的關係研究。整整10年時間,我作為總課題組組長與同事們全身心投入研究與實踐之中,特別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專家的熱情指導,還有全國500多所課題學校的積极參与,使這項課題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書是我第一次系統總結提煉10年課題研究與實踐的個人專著,當然,在課題結束5年後才寫這本書,最有價值的是增加了許多最新的發現與思考,包括給父母與教師朋友的最新建議。
自2001年開題至今15年了,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讓好習慣成為健康人格的堅實基礎?如何讓好習慣的養成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鎖。顯然,這是習慣研究與培養最大的難題,也是最有價值的角度。
也許,從我們10年研究的一系列重要發現中可以獲得一些啟示。
習慣培養是一個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其中,被動階段的心理特徵是遵從,主動階段的心理特徵是認同,自動階段的心理特徵是內化。在這個過程中,要關注兩個轉化:由被動到主動的轉化,由主動再到自動的轉化。
一種習慣的培養大致要經歷以下六個步驟:(1)認識某個習慣的重要性,提出目標,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2)確立具體的行為規範,把習慣內容具體化為日常行為→(3)尊重孩子的偶像與榜樣,使其成為孩子習慣養成的精神激勵力量→(4)持之以恆的訓練,進行行為強化→(5)對行為進行評估和引導,表揚良好的行為,矯正不良的行為→(6)創造健康向上的環境,養成家庭、學校和社區的良好風尚。
為了實現人的解放而不是束縛,習慣的培養要尊重人的主體地位,以培養積極的共同需要的習慣為主,把重點放在智慧性、時代性和社會性三大類習慣的養成上。在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和目標上,應做到在強調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充分體現時代性,突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培育;在注重個性化習慣養成的基礎上,充分突出習慣的社會性,加強社會公德性習慣的培養;在重視基本技能型習慣培養的基礎上,突出習慣的智慧性,著重智慧性習慣的養成和健康人格的培育。
良好習慣的培養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實施有差異的教育,達到有差異的發展。每個個體先天的遺傳基因和後天的家庭、環境、教育都有所不同,這就造就了人與人之間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成長環境的差異,如城鄉差別、文化和民族差異等;性別和年齡的差異等。在習慣培養中,要充分考慮這些差異,提出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教育目標和方法。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培養兒童的好習慣。
北京有一個媽媽,兒子上五年級,寫作業磨蹭。在心理學專家的指導下,媽媽開始採取習慣培養的措施。
有一天,媽媽下功夫觀察兒子到底是怎麼寫作業的。發現兒子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7回,一回打開冰箱看看有什麼好吃的,一回打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開始了沒有,不到十分鐘站一迴轉兩圈,這樣寫作業能不磨蹭嗎?
媽媽於是對兒子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我剛才給你數了數,一個小時站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3回就差不多了吧。兒子一楞,想不到媽媽挺寬容的,說3回就3回。媽媽繼續說,你如果一個小時內站起來不超過3回,當天晚上的動畫片隨便看。兒子聽了高興的不得了。媽媽又說,先別開心,有獎必有罰,如果你一小時寫作業站起來超過了3回,當天晚上的電視就不能看,包括動畫片。
母子協議達成了。
結果是5天下來,兒子3天做到了,一小時寫作業站起來不超過3回,興高采烈地看了動畫片。但是有兩天忘了,一到了6點鐘,就急得蹦高,因為不能看動畫片,可怎麼央求媽媽也不能看。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孩子就這樣慢慢地變化了,一想到一個小時只能站起來3回,就會慢慢的控制,並用爭取晚上看動畫片來激勵自己。
就這樣,經過90天的訓練,這個孩子終於養成了專心寫作業的好習慣。
我覺得這個媽媽是一個了不起的媽媽。我從她的成功經驗中,總結出了習慣培養的基本方法——加減法,也就是說,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您想讓孩子養成什麼樣的好習慣,就千方百計讓他把好的行為不斷的出現,出現的次數越多,好習慣越牢。我們可以借鑒這個做法,就是給孩子一個可以接受的過程,讓他們慢慢地把壞習慣改掉。
我們的課題組將少年兒童習慣培養確定在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三大方面,具體歸結為12項重點內容,即:(1)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2)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3)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其中,做人的核心是誠信,做事的核心是規則,學習的核心是創新。
好習慣與壞習慣主要是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結果。在對未成年人不良習慣形成原因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以下4個主要的教育誤區:
第一,許多家庭和學校對孩子要求雖多,卻不懂得或不夠重視兒童教育應從習慣培養做起,更不了解習慣培養的原則與方法。譬如,相當多的中小學校訓都是概念化的。如北京兩所中學的校訓是「勤奮求實和諧創新"、"健康勤奮求實創新",而南方兩所小學的校訓是:"立志勤奮文明創新"、"仁愛誠信博學精藝"。應當說,這些校訓的內容都很好,但要求高大而模糊,使學生在行為習慣養成上不得要領。相比之下,有的小學的校訓則是一句話:"把一件事情做到底",既具體明確通俗易懂,又體現了習慣養成的核心要求,可能讓學生終生受益。
第二,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依然嚴重。由於考試主要考知識,而很少考也很難考思想道德,父母們有意無意流露出一個傾向,就是過於看重孩子的考試成績和名次,而重智輕德是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的最大障礙。我們把九年義務教育叫做基礎教育。兒童時期既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也是最佳期。如孔子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顯然,基礎教育的基本含義之一,就是從小培養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習慣,努力形成健康人格。
第三,家庭、社會與學校德育步調不一,形不成合力,不一致的教育使學生難以養成良好習慣。例如,學校培養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裡,許多父母甚至爺爺奶奶都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這往往使養成教育半途而廢。
第四,許多父母與教師本身存在不少壞習慣,並對孩子的行為方式產生了不良影響。例如,學生入校,一般都習慣於向教師行禮問好,可有些教師毫無反應,似乎只有學生需要有禮貌,這些錯誤的認識與不良的習慣,都影響了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如何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習慣呢?這裡,根據我們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提出如下5條具體建議:
一、在尊重生命與權利的前提下,把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環節來抓。所謂核心環節,就是把習慣養成當作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既體現於教育過程,又體現於教育目標。可以說,不重視學生習慣養成的學校教育,不是好的學校教育;不關心孩子習慣養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對學校工作的考核,應當重點考察學生的行為習慣,應在自然條件下考察和評估校風狀況。原因非常簡單:有良好的教育才會有良好的校風,有良好的習慣才會有良好的素質。
二、從未成年人的認知特點出發,行為習慣培養的要求必須是具體細緻的。如《弟子規》中倡導的兩個好習慣可以視為範例:"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時必須告知父母,回來後也要面告父母。再如,"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如果聽見年長者呼喚人,就應立即代他去叫人。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
三、習慣養成貴在協調一致和持之以恆。首先,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儘可能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要求,以學校為龍頭,推進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次,我們必須明白,任何行為習慣都不是說教出來的,而是在反覆訓練和實踐基礎上養成的。好行為堅持的時間越久,好習慣養成的程度越牢。因此,學校每個學期應重點培養學生養成一個好習慣,而家庭和社區應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計劃。為此目標,學校、家庭和社區應建立有效的協商合作機制,齊心協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道德習慣的培養不能僅僅成為單純的行為訓練過程,而是道德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四個要素循環往複的過程。道德習慣培養的最高境界是將社會的道德規範與要求,內化為個體內心的道德需求。這樣,才能實現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飛躍。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差異與權利,是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原則之一。榜樣教育是養成教育的重要方法,而每一個榜樣都具有鮮明的個性,都具有良好的習慣。引導未成年人發現各類榜樣人物的習慣養成經歷,其啟發性和鼓舞性都是巨大的。
五、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過程中長大的,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必須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也就是說,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父母與教師應當首先養成好習慣;為了讓孩子改正壞習慣,父母與教師應當帶頭改正壞習慣。譬如,孩子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等於在心裡裝了一台成長的發動機。那麼,為了培養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父母首先應當帶頭讀書探索新知,因為書香之家最有利於孩子成長。如一位教育家所說:"家庭是培養習慣的學校,父母是培養習慣的老師。"值得注意的是,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習慣養成的過程同樣會體現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特點。運用培育優良家規、家訓、家風的方法,無疑是一個有效的選擇,但只有親子共同遵守規範才能落到實處,如果父母以身示範效果更佳。
完全可以相信,如果扎紮實實做到以上五點,就一定能夠培養出少年兒童的良好習慣。當然,我們必須警惕把養成教育變為奴役兒童的教育,而把養成教育定位於培養健康人格的教育。總之,我們應當牢牢抓住行為習慣養成這個關鍵環節,這既是為未成年人的良性發展奠基,也是為文明中國奠基。
習慣培養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把人培養成為主人,也可能把人訓練成為奴隸。因此,習慣培養的原則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習慣培養的目標是解放孩子的大腦,讓孩子從一些低級的、束縛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
如何做到把習慣培養的過程變成解放孩子和發展孩子的過程,本書的最後一章《習慣培養的七個關鍵環節》做出了許多新的探索,特別是第七個環節《人生最重要的好習慣是靈活應變》。這是我與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蘭格教授對話的最深刻啟示,靈活應變是專念的通俗說法,而專念就是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其鮮明的特徵有四個,一是創造各種可能,二是積極留意新事物,三是隨時能敏銳地發現環境中細微的變化,四是隨時調整自己的反應。毫無疑問,如果能夠養成專念或靈活應變的習慣,創造將成為我們的新思維,而我們的生命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培養少年兒童的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從培養習慣做起。我們抓住習慣培養這個根本,就抓住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條途徑。
(原載《習慣養成有方法》)
推薦閱讀:
※10張圖告訴你,好爸爸和壞爸爸差在哪裡?
※1.3億,究竟用在哪兒了 今日早報
※楠溪江,走在哪裡都是畫
※野花到底比家花強在哪裡?
※男女出軌的真正根源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