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7種常見心理效應

心理學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蘊藏於現實生活之中,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都可以運用心理學知識加以解釋和分析。同樣,心理學知識也可以廣泛應用於生活、工作和學習之中。接下來就一起分享一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心理效應:

1.舌尖效應

生活中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時想不起來。例如有時遇見很熟悉的朋友,卻怎麼也叫不出對方的名字,弄得自己非常尷尬。當事人有一種「明明快想出來了」的感覺,最常見的情形是想用的字眼或詞語已經到了舌尖,但就是講不出來,因此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舌尖效應」,意思是回憶的內容到了舌尖,只差一點,就是無法憶起。「舌尖效應」在情緒緊張時尤為明顯。

2.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則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俗語「三個和尚沒水吃」就是責任分散效應的典型表現。

3.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其本質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偏差。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所謂的「一俊遮百丑」、「一壞百壞」正是暈輪效應的反映。

4.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指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5.出醜效應

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於喜歡優秀而又有些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為「出醜效應」或「仰巴腳效應」。意思是指優秀的人不經意間犯點小錯誤,不僅不影響他的優點,反而使別人覺得他也和常人一樣,會犯錯誤,有平凡的一面,更令人感到好接受。因此,我們不要追求做個完美無缺的人,有時犯點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反而更顯可愛,會讓他人更加喜歡你,更加信任你。

6.三明治效應

三明治效應是指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這種現象就如同三明治一樣:第一層總是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的優點或積極面,中間這一層夾著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總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使之後味無窮。這種批評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會積極地接受批評,並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7.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是指把一隻青蛙扔進開水裡,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會用力一蹬,躍出水面,從而獲得生存的機會。但把一隻青蛙放在一盆溫水裡並逐漸加熱時,由於青蛙已慢慢適應了那愜意的水溫,所以當溫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時,青蛙便再也沒有力量躍出水面了。於是,青蛙便在舒適之中被活活燙死了。因此,無論是個人或組織,都應居安思危,時刻樹立危機意識,避免溫水青蛙的悲劇。


推薦閱讀:

如何由「醜女」變「女神」?
有什麼辦法能讓很黑的皮膚變白一點嗎?
為什麼去算命的人,窮困的居多?

TAG:心理學 | 生活 | 心理 | 心理效應 | 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