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學祖母——多麗絲·萊辛的金色筆記

2013年11月18日 03:26來源:人民日報——大地雜誌分享到:瑞典文學院授予多麗絲萊辛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她的史詩性的女性經歷。」美國評論家豪稱萊辛為「人類關係的考古學家」。她的《金色筆記》為人們提供了女性生活的「一個胚胎,幾乎是一個臨床案例」。我們該怎樣生活呢?那就是:盡量保持自我,適當與現實妥協。當年,由於《金色筆記》傳達出女人的某種激憤和攻勢,萊辛曾被人抨擊為「雄性」。多少年過去了,她還在自嘲,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已經變得越來越像男人。然而,當她在美國的一次講座中表達對女權主義的反感時,有讀者質疑:「既然如此,你怎麼解釋《金色筆記》對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萊辛立刻說:「這難道不足以說明,我畢竟是個女人嗎?」有朋自英國來,說不列顛人對諾貝爾文學獎向來興趣不大,他們看重的是自己的布克獎,儘管英倫作家的偉大創新與貢獻得到瑞典方面的激賞而頻頻折桂。2001 年奈保爾和2005 年品特得獎的時候,電視上也就一閃而過而已;可今年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 )得獎,媒體的反響卻超乎尋常的熱烈,因為是多麗絲萊辛!英國人很喜歡萊辛,對他們來說,她是文學巨匠,更是母親、祖母。這個已88 歲高齡、愛穿普通家居服和「波希米亞」風格藍色長裙的女作家,看上去和普通的英國老太太沒什麼兩樣。然而,在其漫長而複雜的文學生涯中,她是怎樣穿越非洲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走過倫敦那史詩般曲折的街道,甚至到達那高處不勝寒的外太空,成了「當今英國在世最偉大的作家」、「人類關係的考古學家」的呢?這恐怕又是一個美麗的「抵達之謎」。非洲野性的呼喚在1994 年出版的自傳第一卷《我的皮膚之下》里,萊辛回憶了自己前30 年的經歷,即從1919 年在波斯出生到1949 年去倫敦這段時期的生活。萊辛說,她生命的行程甚至在出生前就開始了。一個英國男人、波斯(今伊朗)帝國銀行的職員,在一戰中不幸受傷成了瘸子。住院時一位護士對他照顧有加,這位護士也是英國人,恰好在戰爭中失去了戀人。於是兩人同病相憐,談起了戀愛????這就是萊辛的父母。但他們沒有想到,這種帶有自我犧牲般的結合,會給世界造就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25 年,他們全家被「忽悠」去了英屬殖民地南羅得西亞( 現辛巴威) ,說是種玉米能發大財,結果可想而知。小女孩在原野上奔跑,在灌木叢中長大,從小就知道怎麼照看小雞,怎麼給貓狗餵食。這並不是一件小事,因為光是貓就有40 多隻,貓多了還會吃雞????可媽媽不希望她太野了,想把她培養成一名淑女,因而對其嚴加管教,把她送進修女學校。後來,她又被送到索爾茲伯里的一所女子高中,但沒多久,13 歲的萊辛就退學了。然而,從倫敦寄來的大量書籍滋養著她,早期的閱讀包括狄更斯、司各特、史蒂文森、吉卜林等人的作品,後來又有勞倫斯、司湯達、托爾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為逃避媽媽的管制,15 歲的她離開家,找到一份當保姆的工作。這個時期所發生的一件事情,從心理學的角度,對萊辛後來走上創作之路產生了較為重要的影響,那就是,一天夜裡,一個內兄爬到了她的床上,笨拙地吻了她????對性的渴望和困惑,以及羅曼蒂克的幻想,從某種程度上刺激了萊辛的靈感,於是她寫了一些短篇小說,有兩篇發表在南非的雜誌上。情感豐富的萊辛結過兩次婚。一次是19 歲時嫁給弗蘭克??威茲德姆,生了一雙兒女。她感到自己像是在坐牢,精神分裂得很厲害,於是便有了「拋夫棄子」的大逆不道之舉。後一次與政治有些關聯,當時她加入了索爾茲伯里一個左翼俱樂部和共產主義小組,原因在於「左派是這個鎮上唯一具有道德力量的人,只有他們理所當然地把種族隔離看作洪水猛獸」。弗里德??萊辛是左翼俱樂部的負責人、一位來自德國的馬克思主義者,萊辛和他於1945 年結婚,生了兒子彼得。這段婚姻最終也解體了,只留下一個著名的德國姓氏。在萊辛的小說中,某些女主人公在失去情人或丈夫之後,生活往往四分五裂,顯然作者本人並沒有這樣,她堅強、獨立,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正因為如此,她在1949 年帶著幼子和《青草在歌唱》的手稿,離開了非洲這塊熱土,去倫敦尋夢,從此開始了她職業作家的生涯。探索人類靈魂和情感的「裂縫」萊辛向來拒絕這樣的觀念:女人應該為了家庭和孩子、為男人放棄自我。她因而被很多人定位成一個女性主義作家。尤其是她1962 年出版的小說《金色筆記》,更是被女性主義者奉為《聖經》,儘管她本人完全否認《金色筆記》是為婦女解放而作。小說主人公名叫安娜??伍爾夫,和寫作《自己的房間》的現代小說大師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姓氏同音。這是一位渴望自由生活的女性,也是一位作家,可以說是萊辛的某種變體。不過,「自由女性」並不自由,有時候宣稱不再與男人來往,對性已不抱希望,但最終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真正的感情,仍然與某個男人聯繫在一起。摩莉的兒子湯姆就這麼對安娜說:「你身上的一切都是分裂的。」所以才找精神分析師,才把自己經歷的一切分門別類記在4 個筆記本上。我們且不說作品放射性的結構對現代小說藝術的豐富,也不說它對時代氛圍的完整把握、百科全書般的睿智淵博,光是這種對現代人自我分裂命運的揭示,就足以說明這部作品為什麼會得到那麼多讀者(包括男性讀者)的認同。《金色筆記》美國版的編輯回憶道,由於萊辛當時在美沒有知名度,該書初版只印了6000 冊。「但這是很正確的6000 冊,因為凡是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像通電一般被擊中了。」英國《衛報》今年2 月有關萊辛的一篇文章,其標題就是:「哲人和講故事的人。」因為萊辛就是極少數的能告訴我們該怎樣生活的當代小說家,她的《金色筆記》為人們提供了女性生活的「一個胚胎,幾乎是一個臨床案例」。我們該怎樣生活呢?那就是:盡量保持自我,適當與現實妥協。作為作家的萊辛,雖然探討女性問題,但並不高喊,也不開戰,更不閨怨,而是用大膽而細膩的筆觸,表現女性追求獨立的內心矛盾。所以她說:「我與女權主義毫無共同之處。」萊辛有一個短篇《唯一例外的女人》,描寫BBC 一個男記者追求他的採訪對象,一位頗有成就的女舞美師。她費了很大勁也沒能擺脫他,後來只好和他上了床,主要是因為他一廂情願的擁抱實在讓她太難受。「我不想再來那麼一次了。那麼,好吧。」結果他不僅沒有絲毫勝利感,還差點失去了性能力。事後他吹噓自己征服了1000 個特殊的女人,女舞美師說:「好啊,我希望在你那張名單上至少有我的一席之地,哪怕是出於禮節。」一種少見的理性和冷靜,讓人感受到知識女性的獨立人格。美國評論家歐文??豪稱萊辛為「人類關係的考古學家」,這個評價十分到位。的確,萊辛一直在探索人與人的關係,如黑人與白人的關係,男人與女人的關係,女人與女人的關係,女人與事業、家庭的關係????也可以說,她一直在探索人類靈魂和情感的「裂縫」。萊辛在2007 年發表的最新小說名字就叫《裂縫》,這是一次十分有趣的探索,因為萊辛在這部只有200 多頁的小說中,講述了一個人類起源的寓言故事:在遠古時代,人類最早出現的時候只有女人,都是單性繁殖。那時女人的外貌就像海洋生物,她們住在海島的懸崖邊,那深不見底的洞穴的裂縫裡,所以自稱「裂縫」。這也是在暗示女性的生殖器官。這些「裂縫」後來生出了和她們不一樣的小孩,前面有一個管子(暗示男性的陽具),於是稱這些小孩為「水管」。女人們覺得自己生的是怪物,很恐慌,便將他們從懸崖上推到海里去。可是並沒有斬盡殺絕。活下來的男孩開始用魚賄賂老鷹,請它們把那些被推下海的男孩叼過來,慢慢地,在島嶼的內陸里,就聚集了越來越多的「水管」????就這樣形成了最早的一男一女兩個族群。而這些故事、傳說,都是通過一個羅馬帝國的參議員,在發掘過往的史料中敘述出來的。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遠古時代的男人就富於進取、敢於冒險,他們發明了火,還造船出海、打獵、造房子,等等,而女人卻是躺在岩石上的海洋生物,顯然非常被動。《裂縫》出版後令不少人,尤其是尊她為女性主義經典作家的人大失所望。波伏瓦曾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這就否認了男女之間的差異是天生的、天然的,進而推翻了男性對女性的支配與奴役是再自然不過的理論。而《裂縫》似乎給人這樣一種印象:男女之間的差異,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生理條件決定的。所以,與《金色筆記》彰顯女性的自由和獨立相比,有人認為《裂縫》是一種倒退。特別的貓和特別的人倫敦北部,西漢普斯泰德,一幢典型的英國式住宅,萊辛在這裡居住了多年。2001 年1 月,我在負責報紙文化版面時,曾約請中央電視台駐英國記者李慶慶登門採訪萊辛。在後來發表的長篇訪談錄里,記者特別提到萊辛家有隻大黑貓,「正躺在地上犯懶,看到有客人來,它只是睜開眼瞧了一下」。萊辛告訴記者:「這是一隻怪貓,它有過痛苦的經歷,它非常不願洗澡????」人們後來多次在電視上看到這隻著名的貓,甚至在今年6 月威爾士乾草圖書節萊辛做講座時,這隻貓也在台上昏昏欲睡。萊辛愛貓可以說到了痴狂的地步,從波斯(萊辛3 歲時養了第一隻貓)到倫敦,她一輩子都在養貓。1967 年,她還出版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特別的貓》。

萊辛小時候在非洲長大,前面說到他們家養了40 多隻貓,那是因為農場老鼠太多。除了家貓之外,外面還有野貓,野貓在外面叫喚,家貓就受到誘惑:原來外面還有這樣一些貓,不是像我這樣生活的。於是有的家貓就跟著野貓跑了。在萊辛倫敦的家裡,她養過兩隻有泰國血統的貓,一黑一灰,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個性:黑咪咪忠厚老實、沉默忍耐;灰咪咪嬌氣十足、盛氣凌人。灰咪咪是一隻很漂亮的母貓,她從小就知道自己可愛,所以驕傲得就像一個美麗的女人一樣,彷彿總在對著某個隱形鏡頭搔首弄姿????以分析人與社會見長的萊辛,把貓寫得就像人一樣。然而,她筆下的貓是人,又不完全是人,因為貓畢竟是貓當我們把它當成自己的家庭成員,向它傾訴心事、尋求安慰的時候,當它興緻勃勃地觀看人世間的一切的時候,它究竟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我們始終無法知曉。除了愛貓,萊辛這位可敬的老人還表現出很酷的一面。在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她有些孩子氣地說:「那些說小說會滅亡的人,完全是出於嫉妒,因為他們寫不出來。」有人說,到了萊辛這樣的年齡,很難說會不落伍。但是人們看到,無論是接受媒體採訪,還是回答讀者提問,她接招、回應,所表現出的言辭的機警、睿智和幽默感,完全顯示出這是一個鮮活、永不停息的大腦。對自己的崇拜者,萊辛也並不遷就,要是提問不靠譜,她照樣會說:「你這個問題沒有一點感覺。」(文/周曉蘋)
推薦閱讀:

戰略思維是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思維
溫儒敏 | 一份研究現當代文學的基本書目
武林大會小說中的詞條含義是什麼?
【華越文學】謝振煜——越華文學三十五年
擷英學概論

TAG:文學 | 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