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成腦中風源起頸部動脈

六七成腦中風源起頸部動脈

  國內病人多青睞放支架方案,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才是「金標準」

  56歲的書法家楊先生每天清晨都習慣在書台前揮毫一番,這天他和往常一樣執起毛筆,卻突然發現自己右半邊身子沒法用勁,之後也完全沒有好轉,家人馬上將他送到醫院。檢查發現他左側頸動脈主幹部位已經狹窄了65%,導致左側的腦梗塞形成。醫生表示,頸動脈狹窄已造成肢體偏癱癥狀,下一步應進行腦血管造影檢查後施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腦中風為什麼要在脖子上開刀?還要切掉動脈內膜?」這是不少頸動脈狹窄患者的疑問。日前,記者從由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承辦的全國頸動脈狹窄高峰論壇上了解到,六至七成的腦中風,源頭其實是頸部動脈裡面發生了「堵塞」,狹窄到一定程度便要做手術了。而中國患者現在更青睞的「支架」手術,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未獲得循證醫學證明,更有效、更安全、費用和複發率更低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才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金標準」。

  文/記者伍仞通訊員徐晶

  醫學指導/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北京301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周定標教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曹志愷教授、主任醫師駱錦標教授

  腦中風不只是腦血管問題

  六七成源於頸動脈狹窄

  中風目前是中國人的「第一殺手」,每年新發病例在200萬以上。出現腦梗塞、腦中風,患者本人和家屬往往只認為應該在腦部找原因,而忽略了位於頸部的根源。臨床上為中風患者做頸部動脈的影像學檢查,有些患者會感到不理解:「我中風給我照脖子幹嗎?」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曹志愷教授解釋,腦中風是由於腦動脈硬化後腦內血管閉塞或者出血引起的,可實際上,六七成是源於頸部動脈狹窄,因為正常的頸部動脈負責供給腦組織85%的血液。而頸動脈狹窄又主要由頸動脈分叉部粥樣斑塊形成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可直接侵害頸動脈,尤其是頸總動脈分叉部、頸內動脈起始段,由於血流動力學的緣故,血流在此容易形成渦流,久而久之渦流會損傷該處的動脈內膜,血小板、脂質成分在損傷處沉積,慢慢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當一個人身上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等高危因素,就容易出現頸動脈粥樣斑塊。吸煙、飲食不健康、缺乏鍛煉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容易增加患病風險。頸動脈狹窄的臨床癥狀不多,很多人是常規體檢發現的,更多表現為神經系統受損癥狀。最多見的是「小中風」(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會常突然感到頭昏、目眩、暈厥;或是眼前發黑,尤其一側眼暫時性發黑;身體一側胳膊、腿發麻無力;說話不清等。這種癥狀出現可僅數分鐘,也可數小時,但在24小時內完全消失。而一旦引起了腦中風,神經系統就會遭到不可逆轉的傷害。

  支架置入術更安全?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金標準」

  出現頸動脈狹窄,內科保守治療方法是降低體重、戒煙限酒、控制現患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並且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改善腦缺血的癥狀,定期進行超聲檢查。不過,無癥狀情況下頸動脈狹窄已超過70%,或狹窄超過50%並且出現了中風癥狀,就需要手術治療了。

  現在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手術方法主要是頸動脈支架置入及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北京301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周定標教授介紹,後者是經典手術,經過歐美國家約50多年的臨床驗證,從在全世界範圍內不同版本的治療指南來看,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至今為止都是頸動脈狹窄治療手術的 「金標準」。但是,頸動脈支架置入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迅速——美國每年有15萬~20萬人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支架置入術只有一兩萬例。而在中國情況恰好相反,支架置入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比例為7∶1。

  專家們分析,支架置入術在中國受青睞一方面是因為它是微創手術,患者往往認為更安全,一些缺乏相關知識的臨床醫生也會向患者推薦,另一方面,支架置入術費用較高,一個支架就要幾萬元,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比其便宜1/3,不排除有醫生在利益的驅動下推薦前者。

  內膜切除術是切血管?

  只是切除硬化斑塊

  實際上從目前研究來看,支架手術儘管是微創,併發症卻比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更高,兩者術後康復沒什麼區別,但由於把支架放進血管後,血液中的血小板、脂質成分容易再次附著在支架上形成血栓,血栓脫離後又容易堵塞腦血管,複發率要比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高,患者術後還需要服用抗凝藥物。

  專家表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名字聽上去有些「嚇人」,其實並非切除自身組織,手術在顯微鏡下完成,簡單來說就是病人頸部開一個小口,切開狹窄的頸動脈,剝掉血管內形成的硬化斑塊,再將切口縫合起來,手術就完成了。通常術後第二天病人即可下地。


推薦閱讀:

治療痄腮、甲狀腺腫大及頸部淋巴炎的家傳秘方
頸部異常可能患有哪些疾病
頸部肌肉自我保健九法-針推專家錢德金
全身疾病的根源在於頸部

TAG:頸部 | 中風 | 動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