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

編輯:陳世忠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介紹了愛因斯坦相對論及量子力學、混沌學、靴袢理論對牛頓經典力學時空物質觀的超越,以及物理學家對大統一場論的尋求,還介紹了東方哲人老子、莊子、惠子、墨子、淮南子及《易經》對時空、物質及統一場論的闡述。最後重點闡述了現代物理學與佛典對時空、物質的認識,並對其驚人相似處作了類比。有現代物理學家亦認同,唯有直覺(即佛陀菩提樹下的頓悟)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宇宙人生的真相。  關鍵詞:相對論量子力學混沌學靴袢理論頓悟因陀羅網  作者簡介:陳世忠,男,1940年出生。溫州仙岩佛學院研究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禪宗思想史。

  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物質是什麼?這三者關係又是如何?生活在時空中的生命又是什麼?

  時間  何謂時間?這個問題千百年來使多少古今中外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詩人迷惑,苦思冥想而又無法得出完整正確的定義。  古代西方世界有亞利士多德時間內稟說,而惠特羅、阿基德卻對時間持有完全相反的看法;又有柏拉圖的時間是「神工」的創造說,而其他人又反對時間創造說。  近代物理學總述有牛頓絕對時空觀和愛因斯坦相對時空觀。  人們把時間分成生活時間(具象時間)、抽象時間,還有科學時間、哲學時間、地質時間、社會時間、個人時間、心理時間、量子時間、電磁時間等等。

  英國愛丁頓提出時間之「矢」,說時間是單向流動,從過去流向未來,不能回到過去時間邀游。但也有人說「時間之矢是隨意的」,還有人說過去、現在、未來互相包含的。  無時間矢說如牛頓方程不分過去和未來,與時間方向無關,時間說成是可逆的。德國波爾茲曼認為把時間作為單向變化為一種幻覺。丹麥波爾也有放棄「時間之矢」的打算。物理學中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又把時間引向單行道,而熵是對時間不可逆起決定性作用。比利時伊·普里戈金認為時間是隨機地出現的,哲學家康德不同意費爾巴哈肯定時間、空間、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性,認為時間是「人類心靈的本性而必然條件」,已認識到時間與人的意識是不可分的。柏格森又從主觀時間移到自然時間。愛因斯坦認為,「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差別只是一種幻覺,認為在物理學「物理定律沒有時間性」。也有人說時間無所謂有,無所謂無,時間是客體位相變化歷程的量度。有說時間根本不存在,它不過是我們的一種意識而已。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朱利安巴認為地球直至遙遠的星系,所有都永恆不變,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實際上時間和運動不過是幻覺,時間在宇宙不起任何作用。也有認為時間不是一個直線,而是一個平面,過去、現在、未來不是處在一條直線上,而是呈開放交錯態,處在一個平面上。有說時間又因文化背景不同而認識上不同。有把時間約化成由某個決定論的定律連接起來若干瞬時狀態的一個序列。也有提出時間是圓圈線無限循環模式,歷史、宇宙是無止境地重演,不管古人、今人,人人都會復生。同樣親人、朋友、生活、往來活動,並再有同樣的經驗,從事同樣的生活方式,居住的城鎮及至每塊土田,所居屋子,小貓、小狗都恢復原樣,這種復原不至一次而是二次三次,直至永遠。有說有把時間空間化了,如小孩猜測人的年齡;又有「空間計時」,如村莊城市建設發展,這是空間加上一個時間維。有說時間有七個指向。萊布尼茨說:「空間和時間是事物的次序而不是事物本身。」但有人說:「與此相反,不同物質就是不同的時空相。」現代天文學界廣為流行的「大爆炸模型」說,認為時間起於奇點,又終於奇點。又說奇點時刻,空——時基本上被引力破壞了。最新報道,天文學家又發現黑洞周圍的時空漩渦。前蘇聯魏尼光又提出全新的假設,宇宙萬物都屬於時間物質,都具有時間的連續性,時間物質也像電子輻射、電母磁波一樣不停放射出一種時間粒子,它能起信息載體的作用。李約瑟在《中國科技》中說,中國古代鍊金術士,最終目的,並不是把鐵變成金,而是要操縱時間,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

  時間究竟是單向的,還是異向的?是可逆的,還是不可逆的?是隨機的,還是有序的?時間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有起點的,還是無起的?是決定的,還是概率的?時間與意識是各自獨立的?還是相互關聯的?或者只是意識的產物?時間、空間、物質是各自獨立的?還是相融相滲不可分的?時間之軸是否存在?時空隧道是否存在?時間之軸與空間之軸是否可以互換?「時間膨脹」、「時間斷裂」、「時間間隔」又是怎麼一回事?飛行員駕駛飛機看見「過去世界」(見中世紀歐洲、古埃及、史前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等)、「未來世界」又是怎麼一回事?「大爆炸模型」說時空起於奇點,奇點以前時空又什麼?英國的霍金又提出虛時間,時間有無開始和終點?時間是創造的媒介(編造物)還是什麼都不是?還是像瓦茉莉說的「時間就是建設」?時間對稱性和非對稱性又如何?宇宙線驅動鍾「沒有時間的時間」又是什麼?美國混沌學家費爾鮑根也思考時間:它究竟平滑地流逝,還是像一連串宇宙動畫那樣跳躍?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比利時伊·普利戈金在青年學生時曾被科學在看待時間的方法上的巨大矛盾驚呆了,因而開始了他一生的工作。他認為從基本粒子到宇宙學,隨機性和不可逆性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科學正重新發現時間。英國的惠勒也說面臨原則性深奧課題之中,再沒有比「時間」這一概念所帶來的困惑,更為嚴重的問題了。愛因斯坦也為「現在」這個問題感到十分煩惱。故倫德勒說《相對論》教我們對時間要警惕。美國天文學家赫爾諾特溫克勒無奈地說:「儘管我們對時間注意已大大超過了對自然其他變數的注意,但時間對我們來說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諾爾爾獎得主理查德因曼無奈地說:「我們研究物理天天與時間打交道,但千萬別問我什麼是時間,它難得讓人無法思考。」茉莘巴赫在《時間的方向》中說:「物理學和別的科學不同,它已過問時間的本性。」

  科學又是如何「重新發現時間」?「過問時間的本性」?  縱觀人類科學發展史,對時間、空間及物質認識似乎在深化,生民從自然界的日出日落,陰陽四時變化的規律,因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列出刻度時間(生活時間)。歐洲在17世紀,牛頓經典力學奠定絕對時空觀(絕對時空說源於古希臘亞利士德等)、絕對運動觀的理論體系。把時間當作一條均勻的直線,是勻速流動的,無論過去、現在、未來的某一刻都被認為與另一刻完全相同。又認為空間是遵循平坦的歐幾里得的幾何定律,空間與其中所含的物質無關,時間與空間,物質運動也無關是各自獨立的,完全脫節的,它們只是相互貼在一起,而不發生相互作用。一維時間是獨立三維空間之外。而物體又被看做是客觀存在,按嚴格的因果性,並有著決定性規律的概念。所以牛頓的時空模型只適用空間的某一局部而不適合於宏觀整體及涉及原子和亞原子粒子的極小尺度上,不適用於物體速度接近光速時。

  至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不能完全獨立,它和空間(三維)結合稱為四維時空,時間和空間緊密聯繫在一起,並且相互滲透。在「相對論」物理體系中,時間和空間因而得到統一。並且物體不是存在空間中,而是這些物體有著空間的廣延性。完全改變了我們對時間與空間與物質的觀念。  「狹義相對論」又告訴我們光速不變的原理,當物體以接近光速運動時,物體的長度會縮短,時間的流速就會變慢;當物體運動等於光速時,時間就會戛然停止(零),該物體也就變為零。即物體進入「隱態」四維時空,時空也跟著奇妙變化,而隱態運動可任意超光速(即經書中的所謂神通變化),故使我們認識到時空並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可更改的。當物體的運動超光速時,空間坐標與時間坐標相互轉換,時間就會倒流。然而,愛因斯坦又認為,光速是物體運動的極限(即光障)。愛因斯坦相對論公式又顯示,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物體的質量就會增加到無限大,時間為負值。所以物體不能達到光速,更不能超光速。因為愛因斯坦設立了光障,所以相對論無法解釋物體「隱態運動」與時空關係。

  1916年愛因斯坦又提出廣義相對論,修正並推廣了狹義相對論關於時空與物質運動可分性,認為時空與物質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賴的整體。並發現了時空和物質運動在引力場(重力效應)作用下是彎曲的,即所謂兩條基本原理;空間決定著物質如何運動,質量決定空間如何彎曲,宇宙即使真空也是彎曲的。空間彎曲程度不同,宇宙中不同空間的流通速率也不同。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整個時空依賴於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完全真空」已失去意義。在四維世界裡,力和物質是統一的,物質可以是不連續的粒子,或者是連續的場。物質與虛空這兩個概念在廣義相對論無法再區分了。在廣義相對論中,時間僅僅是一種標誌宇宙事件的坐標,在時空流形之外,它不再具有任何意義。  愛因斯坦又使科學家和哲學家認識到,幾何學並不是自然所固有的,而是人們頭腦中的產物,從而推翻了延續了兩千多年歐幾里得幾何被當作空間的真實性質。

  事實上據學者考證,地球自身不同歷史時期的時空是不同的:現代珊瑚上一年為365天;在3. 5億-4億年前化石中一年為400天;在15億年前的化石中約為800-900天;研究4億年前的鸚鵡螺化石,當時地球繞太陽只有9天。故時間是隨著空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也源於我們對客觀世界認識和生活經驗而定,故不是絕對普遍適用的。歐洲到了14世紀城市採用機械鐘後,一天才分為24小時。學者發現,光速也在不同的「經驗時間」里,可以出現不同的值。如南極洲光速每秒11×107公里;木星上的光速每秒12萬公里。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被稱為20世紀物理學上的兩次革命,他是牛頓以來最傑出物理學家。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時空觀基本上還是建立在牛頓力學萬有引力基礎決定性和因果性結構之上,故仍然是經典連續理論的一個繼續。有人評說:「而今天已發現弱力、電磁力、強力,對自然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且還預示著超強力的存在,建立在萬有引力基礎上的時空觀終將被否定。愛國斯坦只認識到時空和物質的不可分性,也開始認識時空的彎曲。但沒有認識到物質、能量、信息都是不同時空相的『0』(零)態物,就這層意義講,時空就是『0』態物(時空不是獨立於物質之外的東西)。物質和時空不可分割性這個觀點,只是把物質時間、空間三者混溶在一起,如糖和水一樣,還沒說明時空的物質性,沒有說明(或沒悟到)各種不同物質就是不同時空相,根本不存在可分不可分的問題。」(李明《「零」態物時空觀》)此見頗有深義。愛因斯坦也自認相對論是局部理論。英國海菲爾德《時間之箭》中說:「愛因斯坦對解釋時間之箭無能為力。」正如華盛頓大學威爾指出:認為時空奇點存在,在那裡,廣義相對論和其他所有物理規律都失效。故西亞瑪說,廣義相對論「本身包含著自我毀滅的種子」。

  20世紀物理學另一場劃時代的革命——量子理論,對時間、空間及物質的關係又有全新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認識時間的本性問題。量子論的中心思想玻爾的並協原理不為愛因斯坦所接受,兩人因而辯論28年,並進行了所謂光束分離的實驗,即「延遲選擇實驗」。使我們看到過去、現在及將來之間的混淆。這個實驗向我們顯示過去並不存在,過去只是理論的詞。量子論更重要的是把意識引進了物理學,明確物質世界離不開精神世界的參與。一種基本現象,只有當它成為已被觀察到的實在時,才是一種現象,森羅萬象宇宙是參與者的宇宙,故量子論不承認有獨立於人類意識之外的世界存在。基於意識參與的量子理論,時間流逝只能說是一種心理效果,時空將是個被禁用概念,我們人類的智能因而也包括在研究系統之中。美國物理學家惠勒還說:在量子時代之前,人們想像「時、空」似乎是一個巨大的「記錄紙」。在這個紙面上,運載著過去、現在和將來。在這個巨大的紙面上,時間就是一些粘在上面的沙粒,有它們固定的位置。然而,對這呆板的圖景,量子論卻強加了一個無比生動的修正。它說,被我們稱為過去的那個時空,過去的那種事件,實際上是由前不久的過去以及現在所實現的選擇測量來決定的,由這些決定所實現的現象,可影響到過去,直至宇宙之始。此時此地所用的觀察儀器,對於我們認為是過去已經發生了的事情來說,確實有一個無可迴避的作用。說世界獨立於我們之外而孤立地存在著這一觀點,已不再真實了。在某種奇特的意義上,宇宙本是一個觀察者參與著的宇宙。哥本哈根派量子理論另一根支柱,即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把波爾的量子論發展成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在亞原子世界裡,我們無法同時測得一個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如果速度越清楚,則位置越模糊,反之亦然,這是因為原子所固有的一種根本性限制,與測量技術無關。測不準原理還表明「事件時間的不確定性」,影響到時間的測量,因而把概率引進到了微觀物理學。測不準原理反映出粒子波粒二象性佯謬,位置為粒子性質,波沒有正確定位,故不確定是自然界的一個基本事實,電子無處不在,同時也是無處在。自從量子論支配了被稱為魔幻般的微觀世界,我們看到的量子世界到處是問題和佯謬。所以波爾也說:「不存在量子世界,只存在抽象的量子描述。」  現代物理學深刻改變了人們關於空間、時間、物質、因果等概念,從而也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

  空間  何謂空間?空間被定義為:是物質存在廣延性,是運動著物質存在形式。科學家哲學家等對空間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古希臘有亞利士多德空間,嗣後歐幾里得空間;近代又有如牛頓空間、愛因斯坦和現代數學空間等等。在愛因斯坦以前,科學理論一直認為空間是三維的,是獨立於一維時間之外,空間是平坦的。直至愛因斯坦才認識到四維時空,空間是彎曲的。現代數學空間大體分為三類:零空間、正空間和負空間。並認為空間(在某參照系時)與光同樣具有波和粒子的兩重性,在遠離引力場的宇宙中,空間是平直的即所謂的零的空間。在引力場中,空間則是彎曲的,即所謂正空間與負空間,現代數學空間是綜合。在愛因斯坦四維時空以外是什麼?

  被稱為物理學第三次大革命的超弦理論,就要求有一個十維時空的背景。一些物理學家認為,我們所感受的四維時空以外,另外六個自由度時空是蜷縮起來了。近來物理學發現,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結合,空間必須有更多的維,這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的宇宙不僅無限大,而且還是十一維的。這些額外維大多被認為小到無法覺察,我們所看到的宇宙可能是四維的表面(即膜),它圍繞著一個無限的多維空間和時間的泡沫。  但有的學者認為,宇宙空間兼容了任何可能的維度,從負維到無窮大維,也包含了分數表示的維度,人類生存的三維空間可以視為由適應性原則演化的結果。即是說,在早前宇宙,三維空間是由更低維進化而來的,在未來,它還會向更高維演化,三維空間只是一個歷史階段。  空間維度也可能退化,並釋放出巨大能量,然後成為宇宙中的「畸形區」。

  但也有學者認為,在宇宙存在中,時間和空間均不存在維數概念,維觀概念在宏觀概念研究中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在宇宙的時空存在中,時空本來就是彎彎曲曲的,只有小小局部區域里,才能創建出它的維度。我們人類生存在地球表面,在許多世紀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依據直觀感覺建立了三維空間概念,又一步步延伸下去,變成了大家理論依據。又認為空間道路不是由人的想像而隨便引申的,因此從根本上講,地球人類到底可旅行多遠,本質並不取決於速度,即使到光速,旅行多遠取決於所在天體擁有的空間,取決於你腳下的道路能夠延伸到哪裡。也可說一個物質體(系)所擁有的空間範圍本質上就等於它所具有的時間歷程,即你能生存多長時間,你就(才)能夠走多遠。

  在談空間時,也必然要涉及「真空」。真空,也隨時代演變有不同理解。經典力學理論認為真空是一無所有,而量子論卻有完全不同真空概念,在相對論量子場中。真空含義:「不存在任何物理屬性存在」,即不存在質態、能態、大小形狀、限度等概念。即超越了存在與不存在,動與靜,力和物質,粒子和波的範圍。因為真空有不穩定性特性,而在時間上發生延續,因而產生了空間,空間是客體的內涵與外延。由於量子論的不確定理論,真空實際上沸騰著活力。科學家把真空看作宇宙中最複雜而不可思議的客體,真空的性質,因知之甚少,而被認為其特性古怪。如真空充滿著幽靈般的活動,各種類型的所謂虛粒子對(通常一為物質粒子,一為反物質粒子)不斷進入,一瞬間又互相湮滅,返回真空。這是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和物質、能量等效原理的一種具體表現。真空還具有像幽靈般並且持久的結構,滲透到整個宇宙空間,這個結構(稱Chiral 冷凝)由某種夸克——反夸克對組成。艾福得說:「有如此多的夸克對,它們被鎖在一起形成了宇宙中看不見的大背景。」(陳壯叔《透過加速器看原始宇宙》)海森伯測不準原理中能量和時間的關係表明,由於隨機的量子漲落,能量可以從虛無中約出。有些宇宙學家相信,從這不確定性中可以生出一個宇宙,即沸騰真空啟發一個宇宙如何誕生的模型。如果引力量子化,則必然有引力場的隨機漲落,這就會給出一個「無中生有」的「機制」。宇宙學家蓋斯相信:「宇宙本身就一份免費的午餐」。

  物質  何謂物質?從古希臘德謨克利特物質的原子微粒不可分理論,一直到牛頓的宇宙模型,都是建立在獨立實體的基礎上。認為世界是由一組具有基本性質,基本實體構成的,是無法進一步分解的獨立實體的集合體。  自從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及量子理論問世後,完全改變了我們對物質和實在本身的觀點。  愛因斯坦質能轉換公式E = MC2 表明質量不過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反之運動的能量也可以轉化為質量。愛因斯坦又說,物質是場強很大空間組成的。……在這種新物理學中,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存在。(所謂場乃是具有能量強度之空間,其中並無一物)。粒子的存在和消滅只是場的運動形式,物理學中心的概念由原來的粒子物體逐漸轉移到與時空聯繫的「場」。故我們只能用時—空語言來說明粒子。如果說物體是實在的,那只是動態的實在,故只能稱為過程或現象。相對論又證明了物體的長度與它相對於觀察者的運動速度有關,所以若問物體「真正」的長度是沒有意義的。

  量子理論認為物質永遠不會靜止而是一直處於運動狀態,所有粒子都是波。量子力學描述了亞原子基本粒子不斷相互轉換的理論框架。亞原子粒子可以以粒子/反粒子偶形式從能量中創造出來(現發現的粒子有300多種,時間不到百萬分之一秒),只是動態過程暫時形式。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每個核子的位置是「彌散」到整個原子核區域,事實上是無法看到獨立存在的基本粒子。觀察者參與是量子理論最重要的特點,在亞原子世界裡,無法把我與世界分割開來。波爾淺顯地說:「原子模糊世界只有在受觀察時才變成具體實在,沒有觀察到時,原子是幽靈,當你看到它,它才成為物質。」量子論徹底改變了機械論所描述的物質是被動的實體,它具有剛性和自然界決定性規律的概念的認識,演變成一種基本相互轉換的理論並認為物質是與自發的活性相聯繫。從宏觀到微觀沒有一個名符其實的基本粒子。在四維時空里,亞原子世界,粒子並不是按時間順序在空間運動,而是表示有關事體的網路。粒子看成是含有確定能量的動態模式,這種能量連續的流動是通過大量不同的粒子模式。從微觀到宏觀,宇宙萬有並不是物體的集合,是不可分割相互聯繫的整體,是統一體中各部分間相互關係的複雜網路。宇宙被形象地形容為「剎拿生滅的有節奏的濕婆之舞」。不僅僅物質世界是相互關係的複雜網路,量子力學還描示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深刻地了解到了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人類意識對自然的影響。故宇宙基本統一性是現代物理學最重要發現之一。

  量子論和相對論結合——「量子場論」不僅導致了全新的「粒子」概念,而且深刻地改變了虛空概念,粒子及周圍空間原來的根本差別消失了,虛空被認為最重的動態量之一。  所以美國物理學家惠勒說:「物理學是一扇神奇的窗戶,它使人們在實在的後面看到幻覺。因在幻覺的後面則是實在!物理學範圍遠遠超過了我們已實現了的東西,我們並不滿足於只了解粒子、場、幾何、時間和空間。今天,我們還要求物理學去理解存在本身。」  然而有人問:既然基本粒子非實體性,為什麼物體呈現固態及剛性?原子為什麼具有不尋常的穩定性,過去盧瑟福星系模型是無法解釋這些現象的。而現代物理量子論作出了正確的回答,物體的固體性質是由於與物質波粒兩重性有關的「量子效應」。粒子是被約束在一個很小的空間區域內,約束的區域越小,粒子的運動、速度就越快。這種高速就使原子顯得和剛性球一樣,這樣的原子是難以壓縮的,因而使物質具有固體剛性。  現代物理學既然發現了宇宙統一性,然而何以又呈現無限多樣性,即千差萬別的物質世界?

  在現代科學看來微觀、渺觀下的物質還是千差萬別,因而認為世界統一於千差萬別的物質。我們目前在微觀中所知道的粒子有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變子、反粒子、強子、輕子等等大約300多種基本粒子。在渺觀中認識到有構成場(如引力場、核子場、電磁場等)的更細的粒子,在超微觀中又認為有比粒子更小的「線狀渦」。整個物質層次似乎呈現出越往下差異性越小的趨勢,直到細分到一定層次後,物質將不再具有差異,成為無差異的粒子。反之,有許多無差別的粒子,它們經過不同的組合構成稍有差異的物質層次。這些稍有差異的物質再組合構成更多有差異的物質層次,直到構成現在這個千差萬別的宏觀宇宙。

  無獨有偶,生物學家發現,我們人體每個細胞所含的基因都是完全相同的。在母親十月懷胎時,均源自一單細胞,可是我們的人體卻有如此廣泛的差異。在九個月以後生出形狀和功能各異的細胞,不同細胞組成身體各部分,我們的頭皮細胞會生出頭髮,而鼻子到肺部的細部卻會分泌黏液,我們的脂肪細胞會膨脹,視網膜細胞會把光變成電流等等。  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動植物單細胞繁殖、克隆技術的成功,「說明一個細胞已涵蓋了生物整體全部信息。自然天地萬物與人同樣涵蓋了全宇宙的全部信息」。「李傑超《全息原理的抽象及其哲學意義》說:『物質無不具有波性質,波是瀰漫散於全宇宙,因此任意一塊(一粒、一團)物質只是函數分布有大小,原則上皆充塞於全宇宙。』」(轉引錢景蓮《朱熹的「理」與宇宙全息》)

  量子理論告訴我們組成原子的亞原子粒子是動態的形式,並非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網路的整體組成部分。粒子相互作用涉及能量無休止的流動,表現為粒子之間的能量交換,在這種動態的相互影響中,粒子以不斷變化的能量形式的產生和消滅。粒子間相互作用導致一種子穩定結構,猶如真實的物質世界也就這樣形成了。  有一種弦論解釋:現代物理學又發現所有粒子都是由可能六種不同的夸克構成,夸克不是一個點粒子,而是一根振動的小弦,運動起來像一根扭動的結,構成物質基本單元是「弦」。並認為不存在很多種弦,只有一粒弦,一類弦可以完成不同模式的運動。如一根弦可以奏出不同的聲音,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物質。

  有學者說:「文明的終極只是人類徹悟宇宙的靈光。」當今理論科學即現代物理學是否已達到終極真理,即「徹悟宇宙的靈光」呢?沒有!正如美國惠勒1981年10月在中國演講時說:「當今的物理學問題正如此深地陷在困惑之中。」英國海菲爾德《時間之箭》說:「量子場論,不能處理引力」,「今天的量子理論還是不完備的」,「量子論有嚴重的內症」。因為不分時間的兩個方向,所以諾爾貝獎得主普里高金說:「儘管物理大師跟我說了,我總還不明白,怎麼能從可逆性里得出我們宇宙、文化和生命的演化形式?」量子理論還無法解釋電子的質量,也不能描述生命和自覺,物理學只滿足於近似地了解自然。生命的起源問題仍然是個困難問題,大爆炸理論是未解決的三個問題之一。亞歷山大·柯伊萊不得不說:這個生命的世界是科學無法解釋的……這是現代思想的悲劇,它「解決了宇宙之謎」,但僅是用另一個謎——它自身的謎來代替。伊·普里戈金也說:「在理解持續過程本身的時候,科學是無能為力的。這時需要的是直覺。」

  是的,只有「頓悟」才能解決宇宙人生的真相。可以說,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是有局限性,所以至多是近似的,因為所有的理性知識都是有限的,用分析方法和邏輯推理無法同時解釋全部自然現象。即使現代物理學靴袢理論思想:所有宇宙現象,從宇觀星繫到微觀的亞原子粒子,都是由相互自洽性唯一決定。如被稱為強子圖景,顯示每個粒子都由其他所有粒子組成,所有粒子都是彼此以自我一致方式的動態地組成。這個理論,超越科學無法思唯的世界,無法用一般語言來表達傳遞。但不少學者都承認,在科學中闡述時還是局限的、近似的。很多古今中外哲人都明確表明人類理性的局限性,儘管霍金不認同「宇宙是某種人們可直覺、卻永遠不能完全分析和理解的東西」這種結論。但事實上,我們都「生活在盲人國里」,我們都在「瞎子摸象」。當然,我們也不反對霍金所說的:「努力尋求完整的理解總比對人類精神的絕望要好得多。」早在1812年,法國大科學家拉普拉斯所著《概率解析理論》預言,世界將會有一種智慧,能用一個單獨普適公式概括出宇宙萬物的運動,從最大的天體到最小原子都毫無例外,而且對於未來,就像對於過去那樣,都能一目了然。

  大統一場論  愛因斯坦知道他的相對論還是一種不完整理論,他與其他物理學家一樣致力於尋求一個大統一場理論。晚年尤甚,直到生命終止的一刻,即是把所有已知的力:重力、電磁力、強力場、弱核力等歸納成一個統一理論,從數學上證明自然界中沒有孤立存在的磁場、電場。引力場乃至生物場,所有一切都是宇宙統一場的表現形式,這種理論可以預言宇宙中一切的東西。即是把物理學一切定律都濃縮到一個「統一場論」,找到能支配世間萬物的方程式(宇宙萬物歸一的一條定律)。他經30多年的尋找,但沒有成功。也有報導說,愛因斯坦出於道義上的考慮後來又推翻了該理論,因為實驗所得的結果使他驚恐不安。

  在愛因斯坦後面科學家欲建立的統一場理論大致有:  霍金的無邊界模型,有人稱為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自足的宇宙模型,還說在這框架中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的波函數坍縮理論必須加以揚棄。霍金認為由於黑洞不停發射出輻射和粒子,最終達到零質量並完全消失(黑洞蒸發)。而把黑洞粒子取走的嬰兒宇宙是在虛時間裡發生的,因而粒子不會像實時間裡的歷史會在一個奇點處終結。粒子在虛時間裡的歷史將會繼續。它們將進入並通過嬰兒宇宙,而且作為從另外一顆黑洞發射出來的粒子而重現。霍金提出的虛時間問題:宇宙應當取在虛時間內歷史的求和,而且這些歷史正如地球表面那樣,自身必須閉合的,因為這些歷史不具有奇性或任何開端和終結。在他們中發生什麼可完全由物理定律所確定,這表明在虛時間中發生的東西可被計算出來。如果你知道虛時間裡的歷史,你就能算出它在實時間如何行為,以這種方法,你可望得到一個完整的統一理論,它能預言宇宙中的一切。霍金又認為,嬰兒宇宙理論對於尋求能描述宇宙中萬物的完整的統一理論的嘗試意義重大,而這統一理論能把所有這些量都預言出來。霍金基於這樣的信念,即宇宙由秩序制約,我們完全能夠理解這種秩序。我們不會永遠在黑暗中摸索,我們會在宇宙的完整理論上取得突破,理論物理學的重點已在望,我們就會真正成為宇宙的主宰。但他又說,也許這種希望只不過是海市蜃樓;也許根本就沒有終極理論,即便有也找不到,且說一種完全統一理論發現不會有助於我們人類的生存。

  超弦理論被稱為物理學的第三大革命。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為找出一個描述強相互作用的理論。物理學家發明了超弦理論,認為自然界所謂基本粒子並不是只佔空間單獨點粒子,而是九維空間中振盈著極小的像線一樣的「弦」,比原子核還小得多,還必須擁有超對稱性。「弦」表現為一種無質量的粒子,九維中除三維外其他的維都蜷縮到比原子還小的球形維中。如電子、質子、夸克等微小粒子也是由「弦」構成的,所以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是「弦」。霍金解釋為時空充滿了許多像一根弦似的小圈圈,基本粒子實際上是這種不同方式振動的小圈圈。到了70-80年代,超弦理論迅速發展成了物理學中包羅萬象的統一的理論,並實現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協調,從而將引力量子化。弦論一問世,很多人認為能處理並統一包括引力在內的粒子間的基本相互作用,不會出現棘手的無法控制的無窮大,不會出現奇點。許多物理學家認為,超弦理論將導致對空間——時間觀念的全新認識。弦不是定義在普通物理時空中,而是定義在另一個被稱為「弦空間」的二維內部的時空中。從普通物理空間看,基本粒子是一個點粒子,無結構,但從二維空間看,基本粒子不再是點粒子,而是一根弦。只有弦的張力趨向無窮大時,弦才收縮成一點。根據「弦」的振動和旋轉方式,它們可以代表任何已知的基本粒子。如夸克、電子,也可以表現四種基本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任何一種力,用這個非常複雜的數學模式以解釋各種力的現象。學者認為,目前只有超弦理論能幹凈利索處理所有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和無窮大的問題,使科學家能統一描寫自然界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但超弦理論還比較粗糙,即使計算一些普通理論也相當繁瑣。

  英國羅伯特·馬修斯《萬物終極理論》說:理論家提出的超弦理論卻足足有5種,且沒有明確的方法能夠在它們之間做出選擇。故有學者評說超弦似乎僅僅是某種更加宏大東西的一個影子。  1955年,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的超弦理論家愛德華·威滕指出,所有5種超弦理論僅僅是對一項單一的、凌駕於一切之上的理論的粗略的描述,他稱之為M理論。一些理論家爭論說,「M」代表「母親」、「神秘的」,甚至「魔術」。馬修斯又說:今天,M理論仍然最有可能成為愛因斯坦所追求的目標。此外,它所提供的一項統一的描述不僅包括電磁力和引力,而且還包括其他基本作用力,以及這些力施以作用的所有粒子。這實在是一項驚人的成就,而且尚未完結。世界上的許多最出色的理論家都正在探索M理論豐富的數學空白,尋求尚存在的許多謎的謎底。究竟M理論11維當中,除了4維之外的所有維是如何捲曲到小得看不見?為什麼會是如此?它們是可以通過試驗察覺的嗎?力和粒子之間優美的統一性為什麼如此難以發現?甚至M理論最終也可能會被證明缺乏回答所有這些問題所需要的威力。但是最起碼,它使我們獲得了對宇宙以及其中萬物的基本統一性嘆為觀止的一瞥。

  被人稱為20世紀的科學只有三件事將被記住:相對論、量子力學和混沌學。混沌學也被認為是20世紀的物理科學的第三次大革命。混沌學的出現,物理領域,高能粒子和量子力學占支配地位開始被打破。混沌學打破了各門科學的界限,不管是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並改變了科學家對系統組成只是各部的集合體(如夸克、染色體、神經元等),以此窮極分析、觀察,轉而從整體上理解複雜系統。開始把物理學與生物學、必然性和偶然性、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融相合在一起。混沌學是過程科學,不是狀態科學;是演化科學,而不是存在科學,宇宙也曾發生了從混沌到有序的自組織過程。混沌學打破了天和地、時間和空間、時空與物質的隔絕的屏障,並連接和統一了宇宙,混沌無處不在,就是時間對稱的牛頓運動方程,也存在有混沌。自命為「混沌福音傳道士」的物理家福特說:「一個大革命正在開始,我們對宇宙的整個看法,都會改變。」柯文尼認為,在這個世界裡,動力學混沌是主導,不是例外。過去是固定,而未來是開放的;這樣,我們重新發現了時間之箭,從而使創造性的演化成為可能。混沌學誕生在60年代的美國,70-80年代中,急劇興起,使停滯不前的物理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霍金的一篇報告就題為《理論物理學已否是窮途末路?》)人們對自然看法正經歷著一個向著多重性、不平衡、非線性、暫時性、複雜性的根本變化,混沌著研究大自然不規則不連續那個側面,這個無序複雜的使物理學不敢涉及的世界,將導致一場觀念和心理的革命。故有人斷言:21世紀將是「混沌的世紀」。著名物理學家惠勒在演講時曾驚呼:「沒有比電動學、幾何動力學和色動力學這三個我們時代的最漂亮的場論體系與質樸性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了。這三個體系包含一世紀的辛勞,在物理學和數學上的論證,是那麼令人刻骨銘心,怎麼可以想像這些累累成果竟會源於混沌呢?」

  東方哲人的思索  除西方物理學家對時間、空間、物質及統一理論思考、探索外,東方又如何?先秦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如何?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撰文說,對老子模糊哲學大為驚嘆。認為與物理學從最先進的物理實驗室見到亞原子世界微粒子現象,與老子所描述的完全一模一樣!對老子「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英國物理學家惠勒也大為興奮,宇宙不是從一無所有而產生森羅萬象的世界嗎?正與他近年倡導著「質樸性原理」,即物理學是從幾乎一無所有達到幾乎所有一切。何其相似乃爾!

  《莊子·秋水篇》記北海若答河伯問大小問題:「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這裡說物質所具的空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無窮大和無窮小的。物質存在的時間是也是無止境的,物的界限(變化)也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是無常的。這裡莊子借北海若之口,道出了物質、時間和空間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並認為是無始無終的。《天下篇》又介紹了惠施的時空物質觀:「至大無外,謂之一大;其小無內,謂之一小。」說空間之大無邊際是無窮大的,其小也是無窮的。「無厚不可積,其大千里」是說物質即使分割到極微,也是空間,所以也是與「其大千里」的空間沒有什麼兩樣的,因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天地、山澤,大小、高低,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也說出了空間與物質的統一性。對時間與物質的論述:「日方中方倪,物方生方死。」一旦時空放大到「至大無外」,那麼剛見到太陽在午時(現在)忽已日斜(過去),日中日落是剎拿的事。又說「今日適越而昔來」,「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都是破除時間和空間絕對的觀點,要我們用相對觀點看待時間和空間,並說明對時間和空間的分割區別並非實有其事。惠施最後又對天地萬物下一結論,是一個統一體,故應該「泛愛萬物」。從對時空、物質認識論,歸結到社會倫理學。

  《老子》「有無相生」,也說明了物質(有)與空間(無)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  再看戰國時另一位哲學實踐家墨翟對時空物質的認識。《墨子·經說上第四十二》:「今久(宙)古今旦莫(暮)(指時間),宇東西家南北(指空間)。」《墨經下·第四十一》:「宇或(域)徙(指空間)說在長宇久。」《墨經下·第四十三》又解釋:「宇,徙而有處宇,宇南北,在旦有在暮,宇徙久。」這裡說物質的運動必須在空間中完成,由此時此地至彼時彼地,又如從南至北,由晨至晚。時間的變異與空間的變異是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空間和時間統一於物質運動中,又說明物質與時間空間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漢朝《淮南子·齊俗篇》卷十一給出時空的定義:「往古今來謂之宙(時間),四方上下謂之宇(空間),道在其中莫知其所。」這裡也說時間和空間無窮無邊,就是體悟大道的人也無法窮究其邊涯和大小。後人因此推測,也許古人早已知道時間之軸與空間之軸之存在。

  中國另一部被稱為大道之源、中國哲學之源的奇書《易經》,不僅古今中外學者悉心研究,現代西方物理學家也對之產生了極大興趣。玻爾發現他所倡導的並協原理(為量子論的中心思想),《易經》「陰陽」圖正是並協原理的一個最好標誌,認為「陰陽」就是「相反相成」。陰與陽是對稱的,但這種對稱並不是靜止的,這種合理的對稱暗示著無休止的運動。圖中的點,象徵著:每當兩種力量之一達到自己的極端時,它早就孕育著自己對極的種子。  古代中國是又如何認識宇宙萬有的統一理論呢?東西學者對此都有研究和論述,今舉王錫玉所撰《當代自然科學162道難題》說。在人類認識史上唯一經久不衰,且隨著現代尖端科學的發展越來越證明其集深邃奧秘真理於一體的就只有中國的《易經》。《易經》絕非單純是占卜問卦搞預測的一門學問,實際上是囊括天—地—人一切領域的總學問、總宇宙觀。《易經》的本質,即宇宙陰陽場數(素)交換的對立統一。而中國《易經》本源是河圖、洛書和伏羲先天古太極、八卦圖,它們即是宇宙場的本源,亦是宇宙數(素)的本源,是整個宇宙的本源。英國李約瑟博士經半世紀的研究,發現並證明人類文明的源頭在中國。這個「人類文明源頭」指什麼?即是指代表「宇宙一元方程」,伏羲先天古太極八卦圖徹底破譯,以及宇宙元素周易經絡圖和宇宙元素周期表的完成。如同愛因斯坦等尋找發現「宇宙學—統一場論」。伏羲先天《古太極八卦圖》正代表整個宇宙,是包容天—地—人整個宇宙之太極數(素)。

  西方的混沌說是無形物質與無窮空間之無序,是有序宇宙存在之前的狀態,這和《周易》中「氣似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混沌」定義是不謀而合。蘊含宏深的古太極圖所描述的正是這種處處皆混沌的世界。在太極圖中,黑白陰陽魚代表兩個互為鏡像的世界,它們在時空上互相依存,互相耦合,正如中間那條奇妙的「S」曲線所寓示的那樣。陰陽曲線圖所表示「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剛柔相濟而生變化,正表現混沌學理論所涉及的具有無窮多個自由度,無窮大維度的相空間之中。

  宋明理學倡」理一分殊」,朱子在集前人理學基礎上,提出了理之體太極,與宇宙萬有陰陽五行的統一。「本只是一太極(理),而萬物各有稟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不可謂月已分也!」(《朱子語類》卷九十四)「理皆同出一源,但所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朱子語類》卷十八)。「各有等級差別」(同上卷九十八),「和而有別」(同上卷二十二)。「理」不僅產生、包容、規範著宇宙萬有,我們人類的「心、性、天、一理也」(《孟子集注》)。「理、性、命、初非二物」(《論語或問》卷三》。這裡又把理、天、性、心融和為一體。「其理本一,其分未嘗不殊」(《孟子或問》)。若分而言之,萬物各有名相,宇宙萬物,森羅萬象;人類心理,善惡萬殊。

  邵雍《皇極經世·觀物內篇》:「道之道盡於天矣,天之道盡之於天地矣,天地之道盡之於萬物矣,天地之道盡之於人矣。」很明顯,邵雍認為自身已經涵蓋了宇宙的全部信息。朱熹的「理一分殊」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就是說人與有形萬物中都有一個完整的「理」。換言之,人與萬物都涵蓋了能量宇宙之理的全部信息。(段景蓮《朱熹的「理」與宇宙的全息律》)

  王陽明《大學問》有云:「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同程子:「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二程遺書》卷二)。〕對天地萬物一體之體,與親民之用,作了頗為詳細的闡述。  《老子》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也是說宇宙起源於混沌。  佛典是如何說時間、空間、  物質和生命的?  時間和空間在百法中屬心不相應行法時、方。  (所謂)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雜集論》卷九)。

  案:這裡所說的時間,是指人的生命如水一樣相續不斷(包括物質不斷運動)的過程而假立為時。又因為人的生命在相續不斷(包括物質的運動)時,有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的現象,前已經消失,則稱為過去;還沒有產生,則稱未來;已經產生尚未消失,則稱為現在。  (所謂)方者,即謂於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假立為方。何以故?即十方因果偏滿,假設方故,當知此中唯說色法所攝因果(大種所造),無色之法,遍布處所,(無功能故),無有方義。(《同上》)  案:這裡說空間(方)是物質(色法)在運動過程時(運動必由時間參與)產生的分位差別(這分位差別即產生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人類就假立叫空間。若無物質(無色之法),則不存在分位差別,那麼也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空間義。這裡已把空間、時間、物質乃至生命統一在相互依存的關係上。

  這裡說「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因果差別,假立為方」。正說明時間和空間與因果有密切關係。何謂因果?《成唯識論》卷三:「因果法爾,如暴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第八)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無故非常,非斷非常。」「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無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應信大乘所說因果相續緣起正理,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  這裡說由時間、空間與有情之識(精神),和無情(物質)組成的宇宙萬有是前因滅後果生。既非斷滅(相續)又非實有(不常相續),所以組成這森羅萬象的現象世界都是假立的名相而已,這就是深妙離言的大乘緣起性空的正理。《瑜伽師地論》五十六卷問:  依何分位建立時?此復幾種?答:依行相續不斷分位,建立時,此復三種:謂、去、來、今。依何分位,建立方?此復幾種?答:依所攝受諸色分位,建立方。此復三種謂上、下、傍。

  案:此明建立時間和空間原因。因物質不斷的運動產生位移,而建立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概念。《中論·觀時品》卷一有云:「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也因事物各有位置差異,因而建立上下四方的空間。由此可知,時間、空間、物質是互相依賴的統一體。同上論問:「為斷過去?為斷未來?為斷現在?」答:「非斷去來今,然說斷三世,何以故?若在過去有隨眠心,任運來故,其性已斷,復何所斷?若在未來有隨眠心,性未生故,體既是無,當何所斷?若在現在,有隨眠心,此剎那後,性必不住,更何須斷?又有隨眠離隨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現在亦非所斷。」  此把煩惱心分解為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相續(實際上把有情生命分解成過、現、未相續)。而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是虛假不存在的,既無有時間,何有煩惱可斷?《金剛經》也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無時間。同義,《諸法無行經》記:居士利根,(已)得無生法忍,與修十二頭陀行勝意比丘云:「大德!汝知貪慾是何法?」勝意比丘云:「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大德!若貪慾不在內,不在外,不在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即是無生。若無生者,云何說若詬若凈?」此義與《維摩詰經·弟子品第三》:「心不在內,心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心無空間義同。時空既無,何有有情(我)無情(物質)可得?此即《大般若經》十八空之畢竟空義。故過去、未來乃至現在隨眠心非所斷,眾生所見森羅萬象現象世界,事實上只是眾生加上去的名號而已。所以,悟則畢竟空,一切假有;迷則處處謬執,一切實有。

  愛因斯坦等一些科學家也說過去、現在、未來的差別只是一種幻覺。愛因斯坦卻對「現在」這個問題十分煩惱。實際上「現在」同過去、未來是同一回事,也是假立名相,因為有了有情(有心識)才立過去、現在、時間概念。覺悟者知一切有情(心識)也性空無實,也似電影上的假象而已。既有情也假,時間豈真?!《大智度論·釋聞持品第四十五之下》卷六十七:「是般若中,三世無分別,未來、過去、現在不異;若見現在,過去、未來亦應見,若不見過去、未來,亦不應見現在。」此明通達般若者無有三世分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三十七:「三世一切說,菩薩分別知,過去是未來,未來是過去,現在是去來,菩薩悉了知。」此明菩薩了知過去、現在、未來是沒有區別的。

  《華嚴論》卷十七:  如來始成正覺,初出現時為無情量(無有我),依本法界(真理),本無時故。是故經言:發心畢竟二不別者,為法界性無三世故,以三世時無別,以無時故無別。以智無別故,無別為不異不動智佛體故。  案:此明如來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當即通過無我(無情量),依真理(法界)眼光(慧眼),徹悟宇宙萬有、五陰、六入、十二處至十八界,虛妄生滅,本來就沒有過、現、未時間流逝的。既然無有過、現、未三世時間流逝,初發心與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佛道是平等無差別的。故《華嚴經》又云:「發心佛即成。」因為頓悟(智)萬法平等無差別故,通過這萬法平等無差別,即是「不動智佛體」,即是佛。故《華嚴論》卷二十六所以云:「了達無時法,一念成正覺。」強調「頓悟」!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記維摩詰(對大目犍連說法):「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觀眾生品》記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維摩詰直揭:從真諦(法)的層面上說,是不存在我們所說的(實實在在)的人類(有情也包括無情)。為什麼呢?過去與未來的時間是不連續的(前後際斷故)。《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又記維摩詰說:「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此「如來」非相好莊嚴的有相佛,而是真諦的代名詞。真諦是不從過去到現在(前際不來),也不停留在現在上(今則不住),更不流向未來(後際不去)。宇宙人生的真諦是不同於世俗人(即迷倒眾生)的見地,認為有從過去到現在,而現在又是客觀存在(住)的,又從現在流向未來的一個時間過程。既然過去、現在、未來是不存在的,時間也理所當然地不存在。為什麼過、現、未時間不存在?回答原因很清楚:「前後際斷故」,即過去、現在並不是連續的,而是有間斷的。我們所見到的時間不間斷地流逝,是我們眼睛只看到現象,沒細辨它的實質而產生的顛倒見。既然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不存在,人與宇宙萬物怎麼存在?(法無有人)。現代物理學家如愛因斯坦等也說過:「沒有時間性」、「是一種幻覺」、「時間根本不存在」。現代物理學如何解釋時間不存在的原因:「前後際斷」呢?空間是三維的,時間是一維的,共同構成四維時空。時間是一條從過去指向未來的軸,無極無限,三維空間在時間這條軸上,只不過是一個個的點,每個三維空間都是一個點,一系列空間,從過去到未來,排列在這軸上。時間軸上的一個點,就代表一個瞬間的空間。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研究,物質與輻射間的相互作用,並不像我們通常設想的那樣的連續,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衝擊」來實現的。研究表明,時間和空間都存在著最短的間隔,即普朗克下限。這說明時間和空間並不像一般人那樣認為是連續的,時間和空間都是不連續。那麼我們為什麼如此清晰感知這活生生的現實世界——生活在時間和空間的宇宙萬有?感知到人生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一幕幕不間斷的生活現實?不少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等都作過探索、解釋。現引蔣鎮嶷《時間之軸新探》的研究:時間上的不連續,在於時間之軸是由一系列的瞬間空間構成;空間上的不連續,在於空間是由各個不同的空間層次的中的各一個方向上,呈放射狀。時間是在不斷流逝的,因而瞬時空間也不斷變化。如就放電影一般,無數的幅連續起來,就形成了動的畫面。同樣,無數的瞬時空間連續起來,就形成了連續不斷的時間進程。

  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當前」的瞬時空間逐次推移著。如同電影中的視覺暫留,由於時間的流速等於光速(正是空間瞬間轉換速度),所以我們感覺到過去、現在、未來是連續的。相對論告訴我們,如果物質以光速運動的話,那麼時間之軸相對於物質的推移速度為零。對物質而言,也就是時間靜止了。當物質運動超光速時,就會進入普朗克時間下限的範圍,也就是相鄰兩同心球面之間的區域。這裡,即常說的「時空隧洞道」——一個可以產生奇異現象的地帶。  現在提這樣一個問題,經歷過去現在與未來演進的主體又是誰呢?是我們一個個不連續的瞬時空間中一個個不連續的「我們」(即同電影上的「我們」—一切如幻)。事實上,每一瞬時的「我們」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只是在這演進的過程中傳遞著一種信息,或稱之為「記錄」。生命就是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的一系列記錄。弦論也說:「弦與弦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斷開和連續。」量子論與廣義相對論連續理論不同,在基本尺度下,宇宙確是非連續性的。佛典經論都論述相續、不相續問題,因為眾生迷宇宙萬有現象世界為真實存在(相續),所以佛及弟子開示不相續(間斷),以破這迷執。

  如《雜阿含經·八誦第五》卷四十七記尊者闡陀病篤不堪其苦,欲自殺。尊者摩訶拘希羅為其說法:  汝今當於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有所依者(有我),則為動搖(不信正法)。動搖者,有所趨向;趣向者,為不休息(相續不斷)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實有六道流轉);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所說句:無所依者(無我),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不相續);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苦聚滅。

  此明「我們」生命(有情)是不相續的物質體。迷則認為有相續的實體「我們」(有所依者),有相續的生、老、病、死、愛、悲、苦惱的實我存在。若通達諸法無我(無所依者),則無有相續「我們」實體(止息),既無有我實體相續「隨趣往來」,則何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滅」,這才是「修習正念」。經又記佛總結說:「若有舍此身,餘生相續者,我說彼等則有大過(迷);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續者,我不說彼有大過也。」佛對那些認為實有相續心、剎那心小乘修行者說,執有生死相續流轉,則有大過(迷倒眾生);通達無有實我生死流轉(不相續);認識到,森羅萬象的生命世界只是一種「信息」,或一系列的「記錄」(業),這樣的人才沒大過失(覺悟)。

  此與大乘經論所明「我無業有」,相續不相續,非斷非常義同。如《楞伽經·一切僧語心品之二》卷三:「雖有貪恚痴,而實無有人。」《維摩詰經·佛國品》:「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作者,善惡之業也不亡。」《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放光之餘》卷八問:「五陰、無常、空、無我、云何生天人中?誰死誰生者?」答:「但有假名,種種因緣和合而有,有此名字。譬如幻人相導,人見其死;幻術令起,人見其生;生死名字,有而無實。世界法中實有生死,實相法中無有生死。複次,生死人有生死,不生死人無生死,何以故?不生死人,以大智慧能破生相。」同論《緣起論》卷一:「著常顛倒眾生,不知諸法相似相續有。」認為實有生死相續。而未通達大乘實相法的佛弟子,雖得神通也認為實有生死輪迴相續,為佛所斥。同論《釋初品中十八空》卷三十一:「以宿命智見眾生生死相續無窮,是時為實。若以慧眼(通達實相),則見眾生及法畢竟空。」《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三》卷三記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性非性計著相續,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滅妄想計著相續,有為無為妄想計著相續,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舍。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義。」「凡愚眾生,自妄想相續,以相繼相續故,以此相續故,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妄想者,集生死。」「大慧!於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彼中無有若縛若解,余墮不如實覺知,有縛有解。所以者何?謂於一切法有無有,無眾生可得故。」「若善男,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為眾說。」佛直斥愚痴眾生,一切法妄想計著相續有,計著有情無情(相)相續,計著無間(時間)妄想計著相續,而遠離第一義,自纏生死。墮惡見相續,還向眾生說此妄想法。歐陽竟無居士也曾撰文說:「著常顛倒,不知諸法相似相續,諸法相續者,但相似耳。此佛法最要處。」《大智度論·釋勝出品第二十二》卷五十一記《大般若經》云:「無未來出入處,無過去世出處,無現在世住處,破三時故三世等,名摩訶行。」

  《同論·釋囑累品第六十六》卷二十九引《大般若經》云:「佛法中相空中,前際不可得,何況有後際?無有是處!」「以眾生不知自相空故,為說是前際,是後際,諸法自相空中,前際不可得。」《論》又云:「先後際既不可得,一時亦不可得,以是故說自相空,法中無有前後際」。《同論·釋初品中如是我聞一時》:「佛法中數、時等法實無,隨世俗故有一時。」《同論·釋羼提波羅蜜之餘》卷十五:「一時不可得,異亦不可得,是即無生。」《同論·到彼岸等》卷三十三:「是般若波羅蜜中,如現在、過去、未來,等無異,一如,法性故。」

  《同論·釋相應品第三之三》卷三十七:「三世者從凡夫虛妄生」。《同論·八念之餘》卷二十二:  問:過去色不可見,無色相;現在色住時可見,云何言無色相?答:現在色亦無住時。如四念處中說:若法見壞相,當知初生時壞相,以隨逐微細故不識;複次,生滅相常隨作法,無有住時,若有住時,則無生滅。以是故現在色無有住。住中亦有生滅,是一念中住,亦是有為法故,是名通達無礙。  案:以上般若經論廣破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尤破「現在」。所以《華嚴論》卷十七有云:「諸佛法門,本非時攝,計時立劫,非是佛乘。」此明真諦(諸佛法門)並不是在時間範疇,若認為有時間長短,那就不是真正佛法。《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卷十七:「菩薩發菩提心,欲了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無量劫與一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又非劫。」「欲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此「一念」又如何理解?為對一般不知平等義眾生,故暫對治說一念即無量。故同經《普賢行品第三十六》卷四十九:「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最後普賢菩薩告諸菩薩:「知念(時間)亦無念」,「一念悉超越。」佛法的超越性(深妙離言法性)非中下根人所能領悟。《法華經》所以云:「假使滿世間,皆是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故《華嚴論》卷十六云:「了達無時法,一念成正覺。」同論卷三又云:「《華嚴經》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十方諸佛,以無古今性,成大菩提,一念見道,古今見盡。」「一時成佛,以自證見三世無時故,以無時即無來去。」《金剛經》所以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中觀論·觀時品》卷三有云:「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若因過去時,有未來及過去,未來及現在,應在過去時。」「不因過去時,則不成在未來時。」「如是相待有故,實無有時。」「時往不可得,時去亦叵得,云何說時相。」「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

  演培法師《緣起觀》有云:「時間」,依佛法的性空正見來說,是於諸法生滅變化相待假立的,沒有實在的自體……「現在」雖可說它有一時間,但剎那飛去,已飛去的已成過去,所剩下的尚是未來,假使以最細微不能分的時間,為「現在」的實體存在,這也是不可以。因為這不可分的「現在」極短時間,是不能綿延少許。若有綿延,就可以為過去與未來。因為現在「不是實體的存在……」,時間是建立在前後性上的,有前後也就有中間,中間性的現在既不可得,向後望必然沒有實體的過去,向前望必然沒有實體的未來。因為相待建立的三世時間,都是緣起無自性的。短到不可分之剎那,實在無法感覺。

  熊十力《原儒》釋曰:一剎頃,才起即滅,則起時即是滅時,有此不可想像之理乎?答曰:剎那頃生滅兩端,如秤兩頭……平衡時齊相等,無先後差別,以此比喻,一剎頃,生滅兩端時間是相等的。  吾人感覺生命之存在,不過是無數剎那生滅相續之幻覺而已。  佛典是如何說物質的?  物質在佛典中稱為「色」、為「相」。今本文對佛典中記載佛陀及其弟子(菩薩)破當時九十六種外道中執物質實有,與現代物理學破牛頓等物質觀作一類比。

  當時勝論外道師認為時間、空間、物質是實有的存在物。時論外道有《時經》:「時來眾生熟,時至則催促,時能覺悟人,是故時為因。」「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為因」,「以時為因」,以時為本源體。有的外道認為「從大自在天中生」。有說「自然生」,有說「無因緣生」,有說從大梵天或上帝受化世間生眾生等,有數論外道說世間是一合相。有「鞞婆沙說,微塵至細不可破,不可燒,是則常有」(極微說)。《大智度論·釋具足品第八十一》卷九十一:「不說是色根本從世性中來,若從微塵中來,從大自在天中來,亦不說從時來,亦不說自然生,亦不說無因無緣而強生,如是等名為不隨不壞。此中佛自說因緣:是色性無故,不隨不壞。性無者,是色從一切四大和合,假名為色,是中無定一法名為色。如先破色中說,是色從因緣和合生故,即是無性,若無性即是性空,若得是色相性空,即是習般若波羅蜜。」外道都執物質有無數最小微塵實體組合而成,而佛陀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以破外道之執。佛四十九年說法及開悟佛弟子隨緣說法,也是以「緣起性空」為中心,破眾生種種迷執。同論《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之餘》卷十二:「至微無實,強為之名。何以故?粗細相得,因粗故有細,是細復應有細。複次,若有極微色,則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為極微;若無十方分,則不名為色。複次,若有極微,則應有虛空分齊;若有分者,則不名極微。複次,若有極微,是中有色、香、味、觸作分,色、香、觸作分,是不名極微,以是推求,微塵則不可得。如經云:色若粗若細,若內若外,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言有微塵,是名分破空。」層層分剝,無微塵可得。再舉《成唯識論》卷一:  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實常,所生粗色不越因量,雖是無常,而體實有。彼亦非理。所以者何?所執極微,若有方分如蟻行等,若無方分,如心心所,應不共聚生粗果色。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說極微常住?又諸極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

  此明有順世外道計著實常四大生一切有情無情(粗色),所生的有情無情,雖生死聚散由極微組成粗色無常,但極微之體實有,非是無常。論破之說「非理」。為什麼呢?粗色物質,是有形的有空間可分(方分)。無有空間可分,則無形。今以有形(空間)的粗色為極微所生成,極微是否有方分?假若有空間可分,何可以說其體為實?如螞蟻的行列,怎麼能說有螞蟻行列的真實體呢?假若極微是原子,沒有空間可分,既然無空間可分,怎麼可共聚成為粗色?如心心所無空間可分,是不會組成粗果色的。既然說能生果,即不能說常住了,又說能生,又說常住,豈不自相矛盾?所生果是無常,能生何以說是常?能生應與所生相同,皆是非常。又所謂極微,若有空間可分,便不是實有。」

  又案:此佛法破古印度外道執著有情無情由四大極微組成的實體。我們似乎也看到古希臘德謨克利特物質的原子微粒不可分理論,及近代牛頓的世界是由獨立實體的集合體的理論。而「量子場論」告訴我們,宇宙萬有不是微小實體(極微)的集合(粗色),而是組成原子的亞原子粒子是動態的形式,整個宇宙介入了一種無休止的運動,一種持續能量的宇宙之舞(同佛法說的無始以來,前滅後生,非斷非常,因果相續。)在亞原子的層面上,粒子及周圍的空間的原來根本差別消失了,沒有一個名副其實的粒子。短命的粒子(百萬分之一秒),只是動態過程的暫時形式(剎拿剎拿果生因滅),而不是物體。最好把它描述成一種事件(因果等皆假施設)。被稱為自然科學高峰的「靴袢理論」強子靴袢——時、空及包括人類意識的自洽化(此識性無始以來剎拿生滅)。這種理論不再用語言或理性的概念來表達它的結果,它超越思維與語言,超出了科學的疆界而進入無法思維的世界(此正理深妙離言,即離言法性)。現代科學研究到至深,卻超越了科學自身疆界,轉而對兩千五百年前佛法做了最好的注詮。

  同論《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之下》卷一百:「邊名為相(物質),若有若無(量子力學基本粒子波粒二象性),實觀色等諸法非有非無故無相(沒有一個名副其實的粒子,「物質是客觀存在」是不成立的)。無相即是無邊(粒子即物質與周圍的空間的原來根本差別消失了。那麼是什麼?時間、空間、物質,一切的一切是相互關係的統一體,相互關係的網路)。觀是已,即是無邊般若波羅蜜。」(用這樣的觀點來看待時間、空間和物質,即是真諦)。同論《十八空》卷三十:「諸法無定相」。同論《緣起論》卷一記佛:「空則是相」,即《心經》:「空即是色。」李明在《「零」態物時空觀》中也說時空物質性,虛空即色。佛明空與相不二。現代物理學也明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所以同論《具足品第八十一》卷九十一:「色根本不從微塵生。」同論《釋相應品第三之二》卷十七:「諸法如幻如化,無來無去,無近無遠,無有定相。」量子力學說的亞原子粒子只是動態的暫時形式,事實上是無法看到獨立存在的基本粒子。而牛頓等模型只是「無相中取相」(同論《往生品第四之一》卷三十八),不知「諸法無有定相」。同論《釋行相品第十》卷四十三:「一切法空,無相可取。」「種種取相,皆為虛妄。」「諸法無有定相,隨心異,若常、無常等相。」現代物理學也明確告訴我們,物質世界離不開精神世界的參與。一個基本現象只有當它被觀察到時才是一個現象。如美國惠勒說的基本粒子現象的二重性:其一,是基本粒子現象依賴於所使用的測量儀器(即依賴於觀察者,也即是「心」);其二,則是答案的或然性(隨觀察者,即心不同,那麼相,即現象世界也不同:或常相或無常相。量子論已告訴我們,現象世界獨立存在於我們之外這一觀點不再成立了。台灣王守益《物理與佛學》也明確說:「無論我們人類的感官或科學儀器多麼精密,從根本上已經不能知道任何一法或物的絕對真實物性。所以測到的東西,已不是原來的東西,故無法絕對精密地測其物性。」「不論實驗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一切物的絕對真實的物性(物理性質)也不可測到。」「萬物有也只是在這些平均值物性效用下顯示出來的『有』。」「我們所觀察到的內容與該系統的真正瞬時的物性是不相同的。」「關於世人感到的存在,那是更有人類神經的效應與心理作用所引起的失真成分在內。」世界真是這樣的富有色彩嗎?顏色實際上是神經把具有一定波長的電磁波翻譯給我們。這樣的顏色的感覺可以說是「虛妄的」。因為世人虛妄成了習慣,也就把虛妄看成了事實。《廣百釋論》說:我們眼識「得色之時,未嘗得體(案:萬物的真實相。)」。《金剛經》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我們用電子顯微攝影顯示物質的「真相」時,簡直不信自己的眼睛,只見一毛孔,圖形斑點原來是潛伏的細菌。

  《大智度論·釋照明品第四十》卷六十二:「般若波羅蜜不說微塵和合更有色生,但有假名,無有定相色,是故無合無散。」「般若波羅蜜中,不以微塵合故有粗色,不以粗色散故還歸微塵,是故言不合不散。」  此明:通達實相般若的人,是不說世界(色)是由一組具有基本性質、基本實體構成的,是無法進一步分解的獨立實體(微塵)的集合體(和合)。所以一切只是假名而已。同論《釋幻學品第十一》卷四十四:「不以空相強令空故,色即是空;是色從本以來常自空,色相空故,空即是色。」如同量子力學描述的,粒子都是波,亞原子基本粒子不斷相互轉換,只是動態過程的暫時形式。從微觀到宏觀,沒有名副其實的實體(無有定相色)。宇宙萬有不是物體的集合(不以微塵合故有粗色),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聯繫的整體,是統一體中各部間相互關係的復的網路(是故言不合不散)。  同論《釋初中品檀波羅蜜法施之餘》卷十三:「至微無實,強為之名。」「微塵不可得。如經言:色若粗若細,若內若外,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言有微塵,是名分破空。」

  此明基本粒子不是實體(至微無實),所以沒有客觀存在的物體(不言有微塵)。《指月錄·秦跋陀禪師》卷二記師曰:「一微空故無眾微,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既然基本粒子是空的,由眾多基本粒子聚合的物體理所當然也是空的;既然物體是空的,基本粒子理所當然亦是空的。我們人類強立之名基本粒子:質子、介子、中子、夸克、J粒子等等名目,以及千差萬別動植物名目。同捲雲:「四大圍虛空,名為身,定身識動作,來往坐起,假名為人,分分求之不可得。何以故?我,有種種名字:人、天、男、女、施人、受人、受苦人、受樂人、畜生等;是但有名。而實法不可得。」無情是「因緣和合,故有名字,如屋如車,實法不可得」。有情「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音」。「此身從本以來,恆自無我,非適今也。但以四大和合故,計為我身,如汝本身,與今無異」。同論《釋散華品第二十九》卷五十四:釋提桓言:「無有法名眾生,假名故為眾生,是名字本無有法,亦無所趣,強為作名!」須菩提言:「憍屍迦!於汝意云何?是般若波羅蜜中,說眾生有實不」?釋提桓因言:「無也!」「憍屍迦!佛恆河沙劫壽,說眾生名字,頗有眾生法有生有滅不?」釋提桓因言:「不也!何以故?眾生從本以來常清凈故。」

  然則性(本質)與相(現象)是同是異?《大智度論·十八空》卷三十一有答:「有人言:其實無異,名有差別,說性則為說相,說相則為說性。譬如說火性即是熱相,說熱相即是火性。有人說:性相小有差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如火熱是其性,煙是其相。」「如地堅相,如地濕相,火熱相,風動相,如是等分別諸相,各自有相。實相者,於各各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所以,相的本質「知諸法皆空,是名自相空。余義如性空中說,性相義同故。」故同論《釋相應品第三之二》卷三十六:「五眾各各自性不可得,故言五眾空中無五眾。」《釋集散品第九》卷四十二:「常無常等諸觀,求覓無定相故,不可得。」「說五蘊等常無常相,皆墮取相中。」《釋行相品第十》卷四十三:「若知五眾離自相,即是寂滅如涅槃。」

  又案:此《大智度論》所明,我們所見千差萬別的相(有情、無情)世界,迷倒眾生以為實有其事,實有其相,各自有相。若通達實相(即覺者),知諸法(一切相)皆是因緣和合,無有自性,故無有定相可得。能知五眾無有自相,那麼就是見到真諦了。同論又云:「凡夫所知,諸相各異,佛知皆是空相,空相即是無相,佛得是無相。」有人要問:空是什麼?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云:空所以為空,是「本性爾故」。(第九十八頁)

  這與前文提到的:現代物理學既然發現了宇宙的統一性,何以又呈現無限多樣性,即千差萬別的物質世界。  然而有人問:物質(無情)世界,「宇宙統一性」和「千差萬別」,所謂「塵性空,法界無差別」,似易領會。但有心思、情感的有情(眾生)如何具有「統一性」(「無差別」)?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第十》卷十三: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  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時覺首菩薩以頌答曰:  仁今問是義,為曉悟群蒙,我如其性答: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法眼不思議,此見非顛倒,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  時寶首菩薩以頌答曰:  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又如巧幻師,在彼四衢道,示現眾色相,業性亦如是,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彼無我非我,業性亦如是。

  時財善菩薩以頌答曰: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  案:文殊大菩薩故設此問,「為曉悟群蒙」。覺首、財善二菩薩所答,有情眾生,雖有心意諸情根,但也是因緣所生法,故是空無自性的;雖見有六道輪轉,但無有能流轉的實在的主體有情眾生(法性本無生)。我們所感覺到的芸芸眾生,只是如電影上的幻象,無有實體。而世間人以為實有眾生流轉,是以虛妄顛倒心,隨解取眾生相造成的。世間眾生,實際上亦是示現眾生相,能講話,能活動,有社會集團、家庭生活,實際上「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音」。所以沒有實在我在活動、講話、流轉。那麼是什麼在活動、講話、流轉?是因緣,是業。或用現代名詞:「信息」。故佛典反覆開示迷倒眾生:「我無業有!」所以無論「性與相」、「性與心」,是平等不二。故千差萬別的有情、無情現象世界(六道流轉),是統一在緣起性空的真諦中的。《宗鏡錄》卷九十八記經云:「文殊問金色女,汝身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否?」女答:「有。」《梵網經》云:「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又依正二身,互相依立。」《華嚴經》云:「一切法無相,是則佛真體。」經明若計靈智之心是常,雖是敗壞無常者,則外道斷常之見。《華嚴經》明眾生界即佛界,佛界即法界,法界之外更無別法。乃至萬法雖異,其體常同,若不迷於所同,體用常無有二,無二之旨,蓋出世之迷津,一念相應,不隔凡成聖矣。  《華嚴經》云:「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有人問:「色等非覺」,可以不相知。有情、心數法是知相,何以說不相知?

  《大智度論·釋問相品第四十九》卷七十亦有答:  此中以實相故,不說凡夫虛妄知。是智慧,有為法故,因緣和合生,虛妄法不能實有所知,是故捨入無餘涅槃。若智慧知常無常乃至空寂等,上來已廣破,滅無所有。若如是者,云何當有知?以是故相不知相。相不能知無相者,內雖有智慧,外空無法可知;外無緣,云何智慧生?是故言相不能知無相。譬如刀雖利,不能破空。  此明人迷有情,尤為人類,有智慧,怎麼可能不「相知」呢?這種所謂「相知」,是凡夫虛妄(迷)的知。從實相(覺)層面上說,所謂智慧是什麼?是有為法,有為法亦屬因緣和合生,為虛妄不實的,故不能實有所知的。假使有人認為智慧能知常、無常及空寂法等,這些都是方便法門、黃葉止兒啼、不了義中攝,非是了義中道,以前已廣破之,般若廣明:「無智亦無得。」既是如此,怎麼好說有知呢?所以「相不知相,相不能知無相」。即使說內心有智慧,而外境都是空無法可知;既外無生心的緣,智慧怎麼能生起呢?

  案:現代物理學證明物質世界離不開精神世界的參與。作為一種基本現象,只有當它被觀察到時,才是一種現象。量子力學還揭示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人與自然中的萬有,都是統一體各部分之間相互關係的複雜網路,如果從一般人的認識來說(凡夫虛妄知),可說有人看到萬物,有智慧,知道萬有,有我有眾生,有宇宙萬有,能所角立。但體悟到宇宙萬有,全體是相互關係的網路,一切融化在統一體的關係中,又有誰(我是獨立體)?又有誰知誰(與我對立的又獨立於我的有情眾生和無情萬物)?如果認識宇宙萬有,即我與外部宇宙萬有是一個差別無差別相互關係的「剎那剎那生滅有節奏的濕婆之舞」。誰還能知誰?!

  物質無限分問題  物質是否無限可分,古今哲學家及科學家等都有爭議,而大部分人都認同古代中國大哲學家莊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天下篇》)時賢已評說:莊子無限可分是一個數學概念,而我們所討論的是一個物理概念。現代物理學及混沌學已明確說明,物質不是實體,不管是對物質越分越細的所謂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等等,還是我們肉眼見到的有形物質,一切都是一種動態過程的暫時形式,宇宙萬有從微觀到宏觀都是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我們不是以停滯的眼光看待世界,一切都瞬息萬變。所以稱為演化的科學而不是存在的科學,是過程的科學而不是狀態的科學。因為只是暫聚無有實體,所以佛說,我們所看到的物質形態是不實在的,「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所看到的現象世界,離不開我們人的參與。即「三界唯識,萬法唯心」。然而,佛典是如何對待物質無限可分問題的?《大智度論·羼提波羅蜜之餘》卷十五:「色法分析到至微,散滅無餘。」量子力學也告訴我們,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是呈彌散狀態的,不同於宇觀中的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波爾稱「原子模糊世界」(散滅無餘)。是無法再細分下去的,因為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基本粒子實體。同論《釋集散品第九》卷四十二明確告訴我們:「無微塵相可取,以畢竟無相故。」同論《相應品第三之二》卷三十六:「是色法分別破裂乃至微塵,分別微塵亦不可得,終卒皆空。」「所以者何?性實無故。」不存在一個獨立基本粒子實體,當然也不存在實在的物質。縱然質子、中子有複雜結構,它們結合成整體的力如此之強,用相對論的觀點來看,這種力也是一種粒子。於是粒子與作用力之間的界線消失了,而基本粒子也就無法分解成更基本的粒子。故認為無限可分的理論,是落在有一邊的常見之論,屬九十六數。

  空間和物質  現代人認為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是運動著物體(質)存在形式。既然是運動,必有時間參與。  佛典說,所謂方(空間),是色法(物質)在運動過程時,所產生的分位差別,這「分位差別」即產生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人類就假立叫這空間。若無色法(物質),則不存在運動產生的分位差別,也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空間義。

  人類生活在由時空組合的「千差萬別」相(物質)世界裡,整日終年分判著大小、長、短、輕、重、快慢現象世界,執為實有。然而佛典如何破眾生對現象世界的大、小、長、短、輕、重、快慢即空間、物質世界的迷執呢?《大智度論·釋勝出品第二十三》卷五十一《大般若經》記佛告須菩提:「如虛空無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須菩提!虛空非長非短、非圓非方(無空間);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無時間)。」「不可見、不可斷、不可修證。」同論《釋初中品十喻》卷六:「虛空無初、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諸法亦和虛空一樣不存在空間的)同論《釋諸波羅蜜品第四十四》卷六十五佛云:「非但虛空無所有,色等諸法亦無所有。」同論《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之餘》卷十:「如佛法中,實無諸方名。」「說方是實法,因緣求不可得,方但有名而無實,隨世俗法所傳,故說方,求方實,不可得。」所謂方(空間)只是迷執眾生(世俗法)所傳,在佛法(覺者)看來,是沒有實在的空間可得的。所以空間只是有名而無實。同論《釋初品中十喻》卷六:  如虛空,但有名而無實法;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眼光轉見縹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故,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種種雜物心著。如小兒仰視青天,謂有實色,有人飛上極遠而無所見,以遠視故,謂為青色。諸法亦如是,以是故,說如虛空。如虛空性常清凈,謂陰曀不凈。諸法亦如是,性常清凈,淫慾嗔恚故,人謂為不凈。

  案:此明一切法,即有情無情但有假名而無實,猶如虛空。人因為無有無漏智(迷)故見有物我,分別種種男女房舍城郭等等,心生種種執著。如小兒見青天以實是青色,若飛至遠天空,則無有青色(今宇航員乘飛船到太空則無有青色)。故云一切法如虛空(見此則見真諦)。所以一切法本清凈如虛空(色即空故),空間與物質是一回事。因為如小兒(迷)無有智慧,見有陰曀不凈。若得無漏實智(覺)故,貪嗔(煩惱)即菩提,一切法平等無差別。如李明在《「零」態物時空觀》中批評愛因斯坦說:「愛因斯坦只認識到時物質的不可分性,也開始認識時空的彎曲,但沒有認識到物質、能量同信息都是不同時空相的『零』態物,時空就是『零』態物(空即色)。物質和時空不可分割性這個觀點,也只是把物質、時間、空間三者混溶在一起,如糖和水一樣,還沒說時空的物質性(沒有說明空即色);沒有說明各種不同物質就是不同的時空相,根本不存在可分不可分的問題。」這說明愛因斯坦理論雖然是對牛頓絕對時空、物質理論有一次大的飛躍,但還是遠無漏實智。李明又評萊布尼茲所說「空間和時間是事物的次序而不是事物本身」時說:「與此相反,不同的物質就是不同的時空相。」萊布尼茲似乎沒認識到空間、時間、物質是相同的,而是把事物固體化了。而李明卻道出了「不同的物質(諸法)即不同的時空相(空相)」。合佛典的「一切法空」、「色即空」義,即「鏡中像」。《大般若經》卷三百二十三:「諸法皆空,與虛空等。」何以故?「一切法都無自性皆如虛空。」月稱論師《入中釋》釋十六空義有大空者,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皆無自性。此即「一塵性空,法界無異」。一塵即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沒有實體(性空),從微觀到宏觀、宇觀還有什麼物質體呢?量子力學亞原子世界已明基本粒子無有實體可得,只是一種過程和現象。《華嚴經》廣述大小一如,三世一念。一即多,多即一。時間、空間、物質乃至有情互融互觸攝,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如《通路記》曰:  忉利天王帝釋宮殿,張網覆上,懸網飾殿,彼網皆以寶珠作之,每目懸珠,光明赫赫,照燭明朗,珠玉無量,出算數表,網珠玲玲,各現珠影,一珠之中,現諸珠影,珠珠皆爾,互相影現,無所隱覆,了了分明,相貌朗然,此是一重。各各影現珠中,所現一切珠影,亦現諸珠影像形體,此是二重。各各影現,二重所現珠影之中,亦現一切,所懸珠影,乃至如是。天帝所感,宮殿網珠,如是交映,重重影現,隱映互彰,重重無盡。

  這與被稱為自然科學的高峰、超越科學疆界、無法思惟、無法一般語言表達的「靴袢哲學」何其相似乃爾!——「每個粒子都由其他所有粒子組成」,「每一個粒子都幫助產生其他粒子,其他粒子反過來又生成它。」「全體強子就是以這種自洽的方式產生自己。在強子的靴絆中,所有的粒子都是彼此以自我一致的方式動態地組成。可以說互相『包含』著」。《華嚴經·入法界品第三十九》卷上十八記善財童子求善知識五十三參。其後參彌勒樓閣,禮拜云:「惟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彌勒領無量諸大菩薩從他方來,彈指一聲,閣門遂開,善財即入,入已復閉。善財見一樓群,廣博無盡,猶如虛空。又見一樓閣中有無量諸妙樓閣——樓閣中皆有彌勒——彌勒前皆有善財——善財皆悉合掌回顧——善財之身遍入一切善財身內,一切善財身皆攝歸善財身內。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互遍互容,互攝互入,重重重重,無盡無盡,此即頓入法界也(頓悟)。同經還有「大經卷雖復量等三千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所謂「破微塵出經卷」者,乃時說已破執的「智慧明達」(徹悟)的佛菩薩。還有:「量等法界入毛孔。」「一毛孔中一切眾生數等諸佛等。」「小世界即大世界,廣世界即狹世界,一世界即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一世界。」「一切眾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眾生身,不可說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說劫,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日本鈴木大拙讀《華嚴經》後說:「這是一種完全融會一體狀態,不再有心和身、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差別……我們環視周圍並感到……每個物體和其他所有物體相互關係……不僅在空間上有聯繫,而且在時間上也有聯繫……它們是互相滲透的。」所以不少研究者都得出這樣的結論:「《華嚴經》的核心就是把世界描繪成相互關係的網路,所有的事物和事件都以一種無限複雜的方式相互作用。」「古老的《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模型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宇宙在善財面前呈現為相互關係的網路。所有的事件和事物都以這種方式相互作用,即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包含其他的一切。」「關於因陀羅網的隱喻,可以說是東方聖賢在粒子物理學前2500年創造的第一個靴絆模型。佛教徒堅持認為滲透的概念無法用理智去理解的,只能靠頓悟去體驗,每個粒子中含有所有其他粒子的觀念在通常的時空中也是無法想像的。」

  時間開始與空間終點問題  時間有否開始,空間有沒終點?這又是一個古今聚訟的問題,中國古代《內經》:「天至高而不可度。」認為空間是無限的。《莊子·天下篇》記惠施說:「無窮而有窮。」似屬有限而無邊的宇宙論。《天下篇》又云:「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生死,無始終者為友。」張衡《靈憲》:「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認為時空無始無終。明代《蒙龍子》:「或問天地有始乎?曰:無始也,天地無始乎?曰:有始也。未過曰:自一元而言有始也;自元元而言無始也。」此明一世界或多世界立場不同,結論也會不同。

  古希臘有亞利士多德的有限宇宙模型說,義大利的喬爾丹諾·布魯諾認為:存在一個普遍的空間,一個我們可以隨意稱為真空的廣漠無限,其中無數像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們宣稱這個空間無限的,因為無論是推理、感知還是自然,都不能給它以限制。  也有如拜索普·巴內斯認為:可以肯定,我們的空間雖然無界卻是有限的。無限空間乃是人類思想恥辱。而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說:「世界在時間上沒開端,在空間上也沒終點。」又把有限、無限作為他的「二律背反」一個典型例子。  也有認為,若按照宇宙起源的大碰撞假說,空間應該是有限的,限制是真空,若對真空講限度,就沒有任何物理意義了。有認為空間雖有限,但不是封閉的。

  也有認為無法回答,如愛因斯坦在給友人寫信時說:「究竟宇宙是無限伸展?還是有限封閉呢?海涅詩中:『一個白痴才有一回答。』」霍金《時間史之謎》中說:「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獨自預言,時空開始於大爆炸奇點,將結束於大嘎扎奇點(如果整個恆星將坍縮的話),或結束於一個黑洞里的奇點(如果一個局部空域,比如一顆恆星將坍縮的話)。」  我們現代人類藉助科學儀器,在微觀範圍,空間已深入到10-15 CM,時間已觀察到10-22 秒的數量級物理尺度。在宇觀範圍,已把我們帶到150億光年的河外星系,及1010年數量級「宇宙年齡」。但對時間有否開始,空間有否終點,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佛典對時間開始和空間終點的說法  佛典是如何說時間有否開始,空間有否終點?  有邊無邊問題俱屬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因為無此事實,且增諸結,故不答。世界及我為有邊,無此理,世界及我無邊,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中論述義·破本際品》第十一卷:「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外道計有計無落二邊。如《吉藏疏》:計有外道有二:一者,謂冥初自在,為萬物之本,為諸法之始,稱為本際;二者,老子謂「無名萬物始,有名萬物母,亦是有始」。計無者二:一者,窮推諸法不可得,故云世間無邊,名無本際;二者,小乘但明生死有終盡,在無餘涅槃,不說生死根本之初際,名無本際。有問:然則生死定有始無始耶?答:佛說生死長遠,本際不可知,乃對機方便說法,欲令小乘人深生厭離,故不明始,欲令速滅煩惱。早入無餘,故明生死之終。若謂生死真的有始,那麼世間(空間)有邊;無始即無邊。有邊無邊,屬十四難句,大小乘經皆明佛不答。故不可定執有始無始也。《大智度論·十八空》卷三十一:「今以無始破有始,無始即復為患,復以無始空破是無始,是名無始空。有始起煩惱邪見因緣,無始,起慈悲正見因緣。所以者何?念眾生受無始世苦惱而生悲心。」「若人不著無始,即是助道善法,若取相著,即是邪見。」又如同論《釋論品中十方諸如來》卷九:「佛經雖說世界無量,此方便說,非是實教。如實無神,方便故說言有神。此十四難,世界有邊無邊俱為邪見。」故說時間有始無始,空間有限無限皆是邪見。又問:既有始俱有過,何故十八空內有無始空,不明有始空邪?答:龍樹云:有始無始俱為邪見。而佛多破有始,明於無始,今說無始尚空,何況有始,故但說無始空,即知有始亦空也。佛初為小乘說生死長遠,始不可知。而現論主申明佛旨,明生死始不可得。所謂「生死無有始」之無始者,實是辨其無有始,非謂有無始。所以經明無始即無有終亦無中間,無始及中則無生死,無終則無涅槃。佛初方便說有生死者,原欲令其因生死悟不生死,而惑者封執定有生死,謂有決定相。故論主呵云:「非但於生死,本際不可得,如是一切法,本際皆亦無。」《大智度論·十八空》卷三十一:「十方、十方相空,是名大空。」此所謂「大空」者,即「空間」空,即是破空間也。論又云:「摩訶衍法中,以世俗故有,第一義中,一切法不可得,何況方?如五眾和合,假名眾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別此間彼間等,假名為方。」故空間亦是假立名相。而一些現代物理學也是落在有無二邊,評論時間有始無始,空間有限無限,均是離不開一個「坐標」——「我」!來看待這個現象世界,沒有把這「坐標」倒下來,把我融會到全宇宙中,以牢牢我執看待宇宙萬有,雖然有些物理學家,也曾一剎那閃現終極智慧的火花,但又被「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所迷惑了。無法徹底破除無量劫以來的我執,無法「離開我」看待宇宙萬有。故不能使我與宇宙萬有統一在一個整體之中。而卻窮盡畢生精力,用理性去研究、揭示這所謂宇宙萬有的統一理論。不知真理即是,求之彌遠。《指月錄·摩訶迦葉尊者》卷三記阿難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縷袈娑外,別傳個什麼?」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欲門前剎竽著。」

  宇宙的產生  宇宙萬有是怎樣產生的,古今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都有不同的理論闡述,也是一個長期困擾學術界的問題,現代較流行的是「大爆炸模型」。它是這樣描述的:宇宙誕生以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物質和能量。大約在137億年前(美國航天局發表最新的宇宙年齡),在虛無中,一個體積無限小的點(奇點),空間從T=-∞,即暴漲到大爆炸。宇宙是在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便從一粒比原子核還小的質點,迅速膨脹為具有天文數字般範圍的空間。一下把原始宇宙擴大了1050倍(霍金說:1030倍)。熾熱的宇宙,隨宇宙的迅速膨脹,其溫度迅速下降。最初約一秒鐘過去後,宇宙的溫度下降到約100億度,這時的宇宙由質子、中子和電子形成一鍋基本粒子湯。隨著這鍋湯繼續變冷,核反應開始發生,生成各種元素。這些物質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團塊,並逐漸演化成星系,恆星和行星,在個別天體上還出現了生命現象。支持這理論是找到宇宙最重要的遺迹——微波背景輻射,以及紅移現象是宇宙正在膨脹最好證明(引王艷紅《宇宙最初三分鐘》)。「大爆炸模型」說宇宙是有起始的,它就從「無」產生的,這與中國老子哲學不謀而合。《老子》說宇宙起源:「道生於無」,「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很多現代物理學異常興奮地談到中國古代哲學的超前認識。美國惠勒見到古裝戲「無」字旗興奮極了。他近年正倡導著質樸性原理,即物理學是從幾乎一無所有達到幾乎所有一切,沒想到,這種科學哲學觀,竟也在中國的思想找到了它的前驅。他還說:「幾乎整個物理大廈是建築在幾乎一無所有之上。」大爆炸以後產生了宇宙萬有,大爆炸以前是什麼狀態?這也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是「無」。《老子》:「道生於無」——「無中生有」。魏晉玄學盛行。何晏《無為論》:「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王弼《老子注》:「以無為體,以無為用」,「有起於無」,「天地之廣,以無為心」,並認為「聖人體無」。宇宙是「無中生有」。對無字之解釋,歷來有以虛無釋之,有以元氣釋之,有以太虛即空間釋之,也有認為無不是無物,是無意識,等等。近有聶中慶據郭店楚簡《老子》,認為老子哲學不存在「有生於無」之命題,「有」、「無」是統一於「道」的,兩者不存在本末、先後、貴賤問題。「有」、「無」乃一物也(《孔子研究》總76期第35頁)現代物理學家對宇宙「無中生有」作出了不同的理論模型。英國海菲爾德《時間之箭》介紹1973年美國物理學家特雷恩提出的,根據真空沸騰的概念,即由於海森伯不確定原理,真空的能量發生無規則的漲落,就產生出宇宙。美國宇宙學家蓋斯所以說:「現在看來,宇宙本身就是一份免費的午餐。」197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一個宇宙學小組,提出宇宙在原初時刻是「虛無」的真空,時間也是平直的,這與大爆炸模型奇點說不同。他們認為,虛無的真空狀態相對於物質創生來說是不穩定的:像是一個連鎖過程,一旦開始,就會導致宇宙中所有物質和能量自發創生。另外一些宇宙學家也提出其他模型。如威廉金及稍後的霍金和哈特勒,試圖給出空間和時間從絕對一無所有中創生,甚至於不是沸騰著物質的量子力學產生和湮滅的「虛無」真空。霍金和哈特勒想把時間開始的奇點即大爆炸敷衍過去,他們對整個宇宙給出了一個波函數,然後計算從確確實實的一無所有中產生出某種東西的幾率。這位作者最後說:對於這些討論「無中生有」的純理論模型,保留一定的懷疑態度還是有益的。對於他們有許多技術上的反對理由,也有許多原則性的問題。作為後面一個例子,如果「無」確實意味著「一無所有」,則看來我們並無任何權利,把我們的科學定律運用到創生行為之前。這樣我們會仍然疑惑不解,是什麼把宇宙帶到現實存在中來?有些物理學家已談到,大爆炸理論和相對論有幾個問題沒有解決,最直接的是:第一,相距幾十億英里的星系之間相似的概率幾乎是零;第二,如果光速是固定不變的,宇宙就不可能擴張得這麼快,這麼遠。

  《時間之箭》中又評說:與它有關的數學中出現令人為難的「奇點」,在那裡,空間、時間和物質無法描述,因而引起對它基本性的懷疑。最有名的奇點就是所謂的「大爆炸」——那個普遍認為產生宇宙的超高密度火球。而這個奇點、巨大的能量都集中到一個點,理論中的可測量都變為無窮大,從而變為無意義。學者李墨林對「大爆炸理論」也提出質疑,認為時間在超密度物質的奇點與大爆炸同時產生,在宇宙膨脹盡頭的大坍縮之後的滅點消亡,這是不甚確切的:第一,在綿綿不斷的宇宙時空中,由物質構成的總星系的誕生與消亡應該是遵循宇宙的常態。大爆炸理論即便成立也不應僅僅只有一次,如果時間與爆炸共存亡,那麼任意兩次爆炸之間的時間哪裡去了?如此豈不成了時間的斷裂帶?第二,即使確實只存在這一次爆炸的話,說時間與爆炸同時產生在邏輯上也欠嚴密。因為這仍然把聚集物質和醞釀爆炸的過程排除在時間之外,不管這個時間多麼短暫,捨棄這一前提就等於說,這場空前劇烈的爆炸是在沒有時間的空間中發生的,就等於說這種物質的爆炸是在沒有物質的情況下產生的。這種時間與物質共存亡的學說演繹得讓人無法理解。大爆炸本身也無法解釋在膨脹的宇宙中,為什麼同時還存在這種理論完全相反的藍移現象。目前世界最流行的宇宙模型是大爆炸理論,它的基點是:物質爆炸導致時間產生,進而導致空間膨脹,物質、時間、空間似乎有先後因果關係。而李墨林卻提出「時空一體論」,完全翻過來。此結構的意思是:空間永恆導致時間永恆,而物質在空間和時間中聚聚散散,不過是空間和時間的證明,時間和空間是二位一體密不可分的(《時間與引力之謎》)。陳壯叔在《大爆炸之前》一文中介紹歐洲核子研究所的G·范納奇奴認為:「大爆炸遠不是時間的開始,它僅是宇宙歷史的一個轉折點。」有認為大爆炸意味著宇宙真正的開始,空間和時間由此而出現,決不存在「之前」這樣的問題。如著名天體物理學家霍金,當有人問及這問題時,會反問道:「北極之北是什麼地方?」而范氏敢於挑戰這個問題。范氏研究發現,弦論在零時刻,把討厭的奇點除去,因為弦具有尺寸。若時間逆行,宇宙雖收縮,但它不致達到零體積,故奇點不會出現。在大爆炸標準模型中,奇點就像一圈磚牆,而在弦宇宙學中,則沒有這樣的牆,你可進入大爆炸之前的時代。英國史蒂芬·霍金又提出虛時間理論。認為「虛時間是和實時間垂直的。宇宙在虛時間既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沙漠孤島》會晤記)。又在論及「宇宙起源」時說:「在虛時間中這個開端不再是奇點。相反的,它有點像地球的北極,宇宙的終點會和開端相類似。」又在《時間史之謎》中說:「只要宇宙有一個起點,我們就能假定它有一個創造者。但是,如果宇宙真的完全是獨立的,沒有邊界或邊緣,它就不會有起點和終點;它將只是存在,哪有創造者的位置?」霍金還在演講中說:「當宇宙像北極那樣一個單獨點時,它不包含任何東西。然而,在我們觀察到的部分至少有1080顆粒子。所有這些粒子從何而來呢?其答案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允許物質從能量中以粒子反粒子對的形式創生出來。那麼能量又是從何而來以創生物質呢?其答案是,它是從宇宙的引力能借來的。」還有學者撰文說:多個物質體系的時空存在和分布,就是所謂的宇宙存在,實際上宇宙不存在有限無限問題。作為物質存在的屬性表現(形式),時間和空間隨物質存在共生共滅,它們均處於不間斷的變動中」(馮尤《物質存在的惟一性——時空力》)。

  佛典與宇宙產生  佛典是如何說宇宙萬有產生的?般若說空與老莊的無是同是異?佛典中「無」字作何解?  有日本物理學家松下真一作《〈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說:英國科學家F·赫依魯、H·邦單、F·歌爾特等,都認為宇宙是從「無」生「有」,這和佛說的「空生萬法」、「空即是色」是相近的見解。德國物理學泰斗E·P朱爾頓博士,創立了「創造之場」理論——「場」的能量是空虛的,但是會從空虛轉化為物質的質點。松氏又說:虛的世界與有的世界是相近,可互換、可互相轉變的。魯比亞博士的試驗,更可證實這種「空」生「有」、「有」生「空」、「空即是色」的正確性。W粒子、Z粒子和夸克之類,科學家都承認它們是虛無無實體的質點。W與Z粒子的發現,是高能物理學的又一件大事,又一次證實了宇宙大爆炸產生形成,從空生有。亦即證明了《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卷三十六所提佛說「虛空悉為一切萬物所依。……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依虛空性,無色界眾生處,色界眾生處,欲界眾生處,此三界悉依虛空……火劫起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悉皆熾然燒盡無餘。」「大風起名曰壞散,悉能壞散,磨滅大千世界。」(這是宇宙大爆炸的另一寫照,或是星雲漩系爆炸的情況)。偈云:「一切三世間,欲色無色,離我及我所,安住於虛空。」W與Z粒子的瞬息存在,只有幾千分之一秒,就歸於真空,不正符合《金剛經》說的如露如電如幻嗎?

  案:松氏代表一種觀點,佛典的「空」與俗諦「無」幾等同為一。宇宙是「無中生有」。  然後,印順法師認為,佛典的空,從「因緣所生法」,極無自性去解入。緣有(幻有)即性空,也可說即是而真,但沒有說以性空為本源,從性空而生萬有的。這與「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晉書·王衍傳》),從無而生成萬化,從萬化本源的「道」(無)去闡明一切——形而上的玄學,是並不相同的(《中國禪宗史》第119頁)。  印順法師代表一種觀點,佛典的「空」是建立在緣起性空義上的,空與有不是空先有後,有從空生;萬物並非從空生,空非是萬物的本源,萬物當體自空,方合「色即空」義。  從中國佛教歷史來看,魏晉老莊玄學盛行,立論皆以「無」為本,士大夫競尚空無,貴無賤有。東晉名僧釋道安是研究禪學和般若學二宗的集大成者,並融合二宗,創立本無宗。且有云:「無在元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故謂本無。」以「無」、「空」為事物之本體,宇宙之本源。般若學六家七宗,均是談空說無,有以佛之「空」義,適似老莊虛無;佛之涅槃寂滅,有比之老莊無為。以玄學之說附會「般若」。當時名僧與名士頗相投緣,《般若》與老莊又相互發揮,故史稱晉代之玄學、《般若》之合流,為學術界之大宗。《般若》也借玄風得以廣為流行,道安時代,東西諸講習遂無不以《般若》為業。嗣後,羅什翻譯且弘揚龍樹(提婆)四論,「掃除封執,直證實相」。可謂對佛教從思想上作了正本清源。羅什以前之《般若》,多偏於虛無,羅什說(畢竟)空,簡料前人空無之談,佛學之精髓,性空無我義,始得顯發。羅什諸弟子有關中四傑,僧肇作《不真空論》,斥三家(本無、即色、心無)云:「情尚於無多矣,觸言以賓無。」「直好無之談。」「聖人之於物也,即萬物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以其即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也。」倡體用一如,萬物自虛。與其師羅什:「物無定相,其性虛矣」。同謂直顯《般若》性空義。故僧睿作《毗摩羅詰提經義疏序》有總結性敘說:「自慧風東扇,法言流詠以來,雖自講肄,格義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驗之,最得其實。」佛學之「空」義,始與玄學之「無」義涇渭分明。大乘亦如日中天。

  顯然,自道安開其端,即僧睿所云:「鑿荒以開轍,標玄旨於性空。」羅什及群弟子正本清源,對般若與玄學作了分辨,般若的「空」已與玄學的「無」徹底剝離了。  佛典亦有說「無」。如《增一阿含經·須陀品第三十》卷二十二沙彌白佛:「有字、無字,義有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無字者,是涅槃之法。」  案:此明有為生死流轉,涅槃為無。有與無截然為二。

  《大涅槃經·迦葉十二之四》卷三十六記佛言:  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攝,虛空亦爾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見可證;是色足跡,章句足跡,章句是有;是相是緣,是皈依處,寂靜光明,安穩彼岸,是故名非三世攝。虛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若離於如是等法,更有法者,應三世攝。虛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攝。  案:此明涅槃為有,虛空為無。有與無截然為二。  何以佛典有時說有,有時說無(空)?  《大智度論·釋勝出品第二十二》卷五十一「或說有,或說無,各有因緣故無咎,如實際不可思議,性亦如是。世間檀波羅蜜者故有,出世間檀波羅蜜無故空;為破慳貪故,言有檀波羅蜜;破邪見故,言檀波羅蜜無;為度初學者說言有,若聖人心中說言無。」同論《釋具足品第八十一》卷九十一:「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不但說空,不但說有,為愛著眾生故說空,為取相著空眾生說有,有無中二處不染,如是方便力為眾生說法。」

  案:佛陀說有說無,皆是對機方便,非是佛陀出現於世的究竟法。如同論《釋夢誓品第六十一上》卷七十六記佛說:「三界虛妄,皆如夢耳!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亦當為眾生說三界如夢。」「佛說夢覺無異。」「一切法如化,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同論《釋如幻品第二十八》卷五十五)然而新發意菩薩聞心生驚、怖畏,故佛不得已方便說:「不生滅涅槃不如化。」同論《釋三慧品第七十之下》卷八十四記《大般若經》佛云:「凡愚人著五受眾,著檀波羅蜜乃至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念有是色,得是色,乃至念有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度脫眾生生死!」「以眾生無法有法想,我以除其妄著,世俗法故有得,非第一義。」同論《釋等學品第六十三》卷七十七:」須菩提答佛言:「是如從本以來不集、不和合,云何有盡?本來不生,云何有滅?是法本來虛誑,無有定相,云何可斷?(佛言:)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學如,為學薩婆若,是如常法不可證、不可滅,不可斷,是盡、離、斷,除顛倒故行,非是究竟。」故吉藏《三論玄義》卷下:「良由正道,未曾有無,為化眾生,假說有無,故以非有無為中,有無為假也。」《中論述義》吉藏疏:「佛據實理說無,凡夫分別說有,然雖說有說無二,欲令悟其無二。」故佛對中下根機人說有說無,乃不了義法,佛又說直示了義以破有無之見。如《大智度論·釋隨喜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有相是一邊,無相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諸佛實相。」同論《釋初品中菩薩功德》卷四:「不觀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無等。」如佛說法句偈:「見有則恐怖,見無亦恐怖,是故不著有,亦不著無。是名無作三味。」同論《釋初中品·檀波羅蜜法施之餘》卷十二:「有無見是此岸,破有無見智慧名彼岸。」同論《十八不共法》卷二十六:佛答梵志:「我法中不受有無,汝何所論有無?是戲論法,結使生處。」同論《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三》卷三十七:「一切世間著有著無。順生死流者,多著有,逆生死流者著無。」「著有見、無見,是二種見,虛妄非實,破中道。」同論《釋往生品第四之一》卷三十八:「若菩薩見有為、世間、有漏、即墮有見中;若見無為、出世間、無漏,即墮無見中。是有無二見捨,以戲論慧,行於中道,是名慧眼。」被羅什法師贊為「解空第一」的僧肇,其《不真空論》從大乘緣起無自性空義以破有無二邊,明萬物不真故空。何以萬物不真?「物無定相,其性虛矣。」(羅什《維摩詰經》注)。《不真空論》有云:「萬物之自虛,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像,故則雖象而非象。故經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以明聖人之於物也,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故經云: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此經直辯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二諦而二於物哉!」肇論明在性空層面上,一切法不真,一切法無異,故不用去有以成無。有即是無故。《不真空論》又云:「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無。《中觀》雲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尋理即其然矣!」「(萬物)言有是假有,以明非無,借無以辯非有。」「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何則?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於茲矣。故《放光》云: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人非真人也。」此明不著有與無兩邊,一切不真如幻,雖非真者,不無假象。

  佛典中「無」,不作虛無解,而作性空解。  如《大智度論·隨喜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肉眼觀故有,以慧眼觀則無,是故法法虛誑妄語,應舍離法相。」  案:此「慧眼觀則無」。意即以徹悟的慧眼觀蘊、界、處,皆性空無實。  又如同論《緣起觀》卷一:「若實無人者,佛云何說人等?」答曰:「人等世間故有,第一義故無。」  案:此明人等性空無有實體,故言無(空),此為第一義諦。  又如同論《釋偏學品第七十四》卷八十六記佛言:「二相是有(法),不二法是無(法),取色相即是二。」  案:此明所謂不二法門,是明諸法性空,無有一真實體,認為相有,取著一法(色)是有相,即是二法門。(六祖《壇經》有云:「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為,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六祖有偈:「本來無一物」。此「本來無一物」,乃深切體悟一切法皆幻,此虛幻不實之現象世界,物與我、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平等不二。此義同《大般若經》卷二一三:「觀一切法都無自性,皆如虛空。」「一切法皆畢竟空。畢竟空中都無有法,可名能證,可名所證。」「諸菩薩摩訶薩要信解,一切法皆與虛空等,乃得無上正等菩提。」此無、畢竟空,同無自性義。

  《華嚴經》關於有無問題:  《菩薩問明品第十》卷十三覺首菩薩答文殊菩薩:「有無二悉滅除,此人於佛為真見。」  《十住品第十三》卷十六:「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  《十通品第二十八》卷四十四:「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非有非無。」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七》卷五十九:「了性皆無性,有無無所著,如是一切智,無盡無所依。」  《入法界品三十九之十八》卷七十七:「離有無見,知不生滅故。」  按:《華嚴》也明不著有無二邊。通達諸法無自性,有(相)無(相)不異,無可著故。《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一》卷一:「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如來說法,以是為首。」同上之三卷三:「妄想計有無,若知無所生,亦復無所滅,觀此空寂法,有無二俱離。」「世間非有無,亦復非無生,不從有無生,亦非非有無。諸因及與緣,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我說一切法不生滅,有無品不現。」  復案:佛以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破有無二見。佛又告誡,也不可落在「非有無」見。《大般若經》卷三九二記佛云:「若有情類先有後無(若諸趣生死,先有後無),則菩薩如來,亦有過失;先無後有,理亦不然。」同經卷五七一:「受持凈戒得生善趣,是名為有,生惡趣是名為無,乃至修慧能得成聖,是名為有。……若修正念得,出離者名為有,不得為無。」  按:佛舉有情類,先有後無,先無後有,有無二截。不知佛說般若義為無所得。如《放光般若經》卷四記佛云:「如來以俗數得逮覺,亦無有法有所得者,所以者何?若言我得道者,是為大恥!若有二者,亦無逮亦無覺。」  《中論述記》卷一記人問:「世人盡見諸法是有是無,汝何以獨與世間相違,言無所見?」龍樹菩薩答:「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相,是則不成見,滅見安穩法。」吉藏疏云:「淺智者見五大是有,見空大是無;深智者見有知表不有,見無知表不無。《華嚴經》云:『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

  案:現代人見森羅萬象現象世界為有,見現象世界壞則為無,龍樹直斥此為淺智愚夫之見。智慧深睿者,見現象世界也不認為有,見現象世界壞也不認為是無。為什麼智慧人有此見地?《華嚴經》說得很清楚,所有的有法、無法,如果你能了達(徹悟)就知道並不是有,也並不是無。所謂「了達」即具慧眼。前舉日本物理學家松下真一作《〈法華經〉與核物理學》所引《華嚴經》說三千大千世界,現象世界成住壞空的轉變。淺智之人,即著相凡夫,認為「成」「住」大千世界即為有,見「壞」「空」即認為無,有無二截。深智之人,則見「成」「住」三千大千世界不執著為有,見「壞」「空」也不執著為無。為什麼?因為他了達一切有無法,為非有無。故僧肇《涅槃無名論·妙存第七》:「法無有無之相。」佛陀應世,已明中道,已滅戲論。諸法雖生滅宛然,而未曾生滅;雖不生不滅宛然,而未曾無生滅。然而佛陀涅槃後,余邪復興。當時「有人說萬物從大自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青目釋)。有勞龍樹菩薩作論,破諸外道迷執。亦對大小乘說二諦中道。破小乘執有,令悟有不有,息其有見,令悟雖因緣有而常畢竟空,故不著有。亦破大乘執空(無),令悟空不空,息其空見,宛然而有,故不滯空。故倡「不生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八不中道,總破一切法。  科學對宇宙真相的探索,從古希臘的德謨克里特模型,到17世紀牛頓宇宙模型,又到20世紀的「大爆炸模型」。大爆炸模型是否是終極真理?遠遠不是。儘管是當今流行的宇宙模型。且有2004年科學新觀點報道,夏威夷國家天文台TYCHO SOLARIS教授代表現在科學家的一種新理論。一些天體物理學家認為,事實上發生在100億到200億年的大爆炸是摧毀了宇宙。他說:「我們一直考慮宇宙大爆炸這個問題,並逐漸認識到幾乎所有的大爆炸都是毀滅性的,並不像我們以前認為的那樣富有創造性和革命性。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大爆炸以前,宇宙一定是一種令人驚異的景象,但現在剩下的儘是些銀河間的灰塵和碎石,而且正以一種無法形容的速度被從大爆炸的中心向外拋出。(2004年12月10日《上海科技報》)20世紀物理學是對經典力學的一次革命,但誰又能說21世紀物理學又會構成對20世紀物理學的一次革命?有一位名叫海會的物理學家說:20世紀的物理學就像托勒蜜的宇宙學一樣愚蠢、錯誤。有些物理學家已設計種種超光速運動的模型,以挑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到了22世紀、23世紀……同樣會有超越前人的所謂革命。

  但什麼時候才能達到終極理論?正如霍金說:「也許這種希望只不過是海市蜃樓;也許根本就沒有終極理論,而且即便有我們也找不到。」為什麼?正如一些有思想的學者也省悟到這一點:「我們用來描述自然的所有概念都是有限的,它們並不是實在的性質。」「當我們推廣自己的經驗領域時,我們的理性思惟的局限性就變得明顯了。」「我們概念思惟的抽象系統永遠無法完整地描述和理解這個實在的世界。」「我們只能對現實世界作出近似的表達,因而所有理性知識都是有限的。」「雖然人類的理性知識有了驚人的增長,但是並沒有比兩千年前聰明多少。」「物理學家構造了一系列局部的、近似的理論,其中每一個都比前一個更加精確,但是沒有一個能最終地完全地解釋自然現象。」「物理學家開始看到他們關於自然現象的所有理論,包括它們所描述的定律都是精神的產物,具有我們關於實在的概念圖像的性質,而不是實在本身。這種概念圖式與所有科學理論及其所含的『自然定律』一樣,都是有局限的、近似的。所有的自然現象歸根結蒂是相互聯繫的,要解釋其中任何一個都必須了解所有其他的一切,而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用分析的方法和推理的方法,是無法同時解釋全部自然現象。」「即使靴絆思想已不能用語言或理性的概念來達它的結果,它超越思惟和語言,超出科學疆界而進入了無法思惟的世界。」「但靴絆思想在科學中得到闡述時是有局限、近似的」(《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比利時伊·普里戈金和伊·斯唐熱著《從混沌到有序》也說到:「不管霍金和其他人取得了多麼重要的進步,我們對我們宇宙中大規模變化的知識仍然是不充分的。」「在理解持續過程本身時候,科學是無能為力的。這時須要直覺。」「泰戈爾主張即使存在著絕對真理,這也是人的思惟難以接近的。」佛法有「智解即迷」,「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陀在法華會上早已說過:「假使滿世間,皆是舍利弗(智慧第一),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方便品》卷一)。《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卷一記法涌菩薩摩訶薩曰佛言:「有七萬七千外道,並其師首,同一會坐,為思諸法勝義諦相,彼共思義,稱量觀察,偏尋求時,於一切法勝義諦相,竟不能得。」明白說出「勝義諦相」(即宇宙人生真相),「超過一切尋思所行境相」。《大寶積經》卷三十九也有:「菩提不可以身證,不可以心證。」《華嚴經·升夜摩天宮第十九》卷十九云:「以法無性故,無有能了知,如是解於法,究竟無所解。」《壇經·護法品第九》記六祖云:「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此即所謂「禪非智解,智解即迷。」

  日本松下真一所引《華嚴經》中敘述三千大世界成住壞空,是告訴我們宇宙萬有的現象是無常的,無有永恆存在的有情、無情實體。同經《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卷六十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天宮殿無常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眾生受生門,或現……」又如《增一阿含經·七日品第四十之一》卷三十四佛曰:「若七日生,三千大千世界悉皆火起。」「須彌山漸漸融壞,火炎至梵天。」「一切行無常……人民命終,盡生他方剎土,若生天上。」經典無非顯示佛菩薩悲心,為破常見眾生而說無常法。而不是在說明似大爆炸理論說的「無中生有」,「有生於無」。所以無常法(說三千大千世界燒劫,說佛剎微塵數諸天宮無常門)也是方便對機說法。如《入中論》卷二:「不滅亦不生,與法界平等,然說有燒劫(成住壞空),是順世間轉(隨順眾生根器而說)。」〔轉引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第66頁〕《大智度論·釋十善品第三十八》卷六十記佛云:「般若波羅蜜色(三千大千世界)非常非無常,何以故?是中色(三千大世界)尚不可得,何況常無常,若不著無常,是真般若。」同論《般若相義》卷十八:「諸法實相,非常無常。」同論《釋無作品第四十三之上》卷六十四:「是般若波羅蜜示諸法畢竟實相故,思惟籌量,求常無常相雖能破常等顛倒,般若中受是法,以是能生著心故,思惟籌量。求常無常相不可得定實。」無常不是真諦,何況是常。探索宇宙起始,大爆炸模型,只是著在現象上說有說無,並沒說到宇宙的真相。所謂「宇宙生於奇點大爆炸,最後又在擠壓下終於奇點」,宇宙出於虛無,又歸於虛無,是著有著無著相凡夫之論。故《大涅槃經·菩薩品第十六》卷九記佛說倡:「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同經《法王品第二十二之上》卷二十三:」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此所云「佛法僧」即真理代名詞。故說「無中生有」大爆炸模型是違背宇宙真理的,是著我見的翳目顛倒見。如果能破除我法二執,以無我(慧眼)來看宇宙萬有,觀看宇觀、微觀世界一切將有一全新的認識。佛典「一境四相」,就是一例子。宇宙萬有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不有亦不無,從未產生,也未消滅,法爾如此。即所謂離四句,遣八非。

  不僅僅三千大千世界在生、住、異、滅(無常),萬事萬物無不在生、住、異、滅、(無常)。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小至一微塵,無不是生、住、異、滅(無常)。為什麼只見所謂的宇宙生成於「大爆炸」,不見微塵生成於「大爆炸」呢?為什麼不見宇觀微觀宇宙萬有是無常無有實體呢?且佛陀要我們見無常真常,常無常故;要我們於宇宙萬有生滅中見不生滅,不生滅中見生滅,這才合《大般若經》:「色即空,空即色」義,才「是真般若」。且《大智度論·釋初中十喻》卷六:「以是故因緣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諸法從因緣生,無自性,如鏡中像。」即或大爆炸理論成立,宇宙萬有由此生起,此也是「因緣中果」,故「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怎麼可以說是「無中生有」?「有已還無」呢?為什麼?「諸法因緣生,無自性,如鏡中像」。所有法,即宇宙萬物,不管有情無情,都是因緣所生,沒一點自性。故如鏡中像虛幻不實,都是平等無二,怎麼可以說有、說無、有無二截呢?!同論《釋品照名第四十》卷四記佛云:「一切法有二分:若有若無。是般若波羅蜜中有不應取,無亦不應取,離是有無,即是諸法性。」

  現代科學已從牛頓模型,走到相對論、量子力學、混沌學、弦論乃至靴袢理論。可是仍有不少的物理學家不承認量子力學物質粒子的波粒二重性,不承認宇宙乃是參與者的宇宙。正如《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結束語中說的:「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理論的哲學、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涵義。他們大部分都在積極支撐一個,仍然以機械世界觀框架為基礎的社會。他們並沒有看到科學已經超越了這樣的觀念,而走向一體化的宇宙。其中不但包括我們的自然環境,而且也包括我們人類自己。」

  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早已徹悟(現代物理學家稱直覺,佛家稱頓悟)人與自然、人與人乃至包括人的意識與自然,即人與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因陀羅網」(即稱為一體化的宇宙),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故現象世界一切都不是實有的,一切有情都是無我的。兩千五百年以來,唯有少數上根利器的弟子能頓悟此真理,他們都停止了一切從我出發的追求,停止了成為光輝形象的修行。他們還苦口婆心地告誡別人,通過任何修持路徑是不可能認識真理的,認識真理是沒有途徑的。八萬四千條歧路只是落在時空里的對治眼下病痛而已,它不僅不是走向真理的通道,反而與認識真理背道而馳。彼岸是沒有的,一切都是現成的。種種神奇玄妙、相好莊嚴是不足取的。佛只是一個徹底覺悟真相,並現量說明真相的人。他的全部身心不是用來追求什麼(悲智覺者決不會追逐幻影),而是以他的大悲願去喚醒那些還處在顛倒狀態的眾生(鐘鼓醒愚蒙,翻無始迷)。這就是佛陀四十九年說法(除方便黃葉止啼外)向佛弟子及世人開示的終極真理,即拈花宗旨——悲智無我精神。故他反對對神的迷信,他告誡人們宇宙中沒有高高在上主宰人世、宇宙的上帝,他自己也是一個人,不是萬能的神(佛即眾生)。他還說每一個人(乃至眾生)都與他一樣(眾生即佛),不要自認卑下。然而佛陀及歷代弟子們,舌蔽唇焦,還是喚不醒在我執(貪慾心)支配下的長期熏染束縛,為了破除人們對佛的錯解和迷信,也即破除對時空物質的迷執,在歷代佛弟子中出現了呵佛罵祖的特殊門風。但是,大部分佛弟子都在「瞎子摸象」,都在窮畢生精力或在禪定中追求超常的體驗和境界,或在古書堆里探索真諦,或在……都在尋求一條通往超凡入聖之路,以祈求改變自身(我)的不足和醜陋,改變自身(我)的無知,改變自身(我)的……以祈求有所得——證果成聖,完全停留在漸教的二法門之中,不懂得方便與究竟,不懂得般若「無所得」的真義。〔1〕他們不知道,或不相信,當認識到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完全溶化在宇宙之中,〔2〕每個人、每個生命都是宇宙精神的體現時,就不再會擔憂自己的不完美了。

  真理即是,求之彌遠。

  後語:筆者對現代物理學是一個門外漢,湊述此文,故借他人衣作嫁。所參考及引文資料如下:  1.[美]惠勒演講集:《物理學與質樸學》,安徽科技出版社。  2.[英]史蒂芬·霍金:《霍金演講錄》、《時間之謎》,,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3.[比利時〕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上海譯文出版社。  4.[英]彼得·柯文尼 、羅傑·海菲爾德:《時間之箭》,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5.根據F·卡普拉:《物理學之道》編譯的《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四川人民出版社。  6.[英]羅伯特·馬修斯:《萬物終極理論》,《參考消息》2003年12月24日轉載英國《焦點》月刊。  7.李明:《「零」態物時空觀》(未出版)。  8.林墨林:《時間與引力之謎》、《奇異的宇宙空間》,見《飛碟探索》(總110.112期)。  9.劉宇暉:《宇宙與生命進化》,同上(總123期)。  10.馮龍:《物質存在的唯一性》,同上(總105期)。  11.孫崑崙:《時間、空間及討論》,同上(總69期)。  12.陳壯叔:《大爆炸之前》,同上(總132期)。  13.王錫玉:《當代自然科學162難題》,同上(總109期)。  14.馮龍:《物質存在的唯一性》,同上(總82期)。  15.傅民傑:《統一能量場》,同上(總117期)。  16.李繼承:《再談物質的終結》,同上(總118期)。  17.石劍鋒:《雙系統世界》,同上。  18.車乃良:《古太極圖精蘊淺解》,同上(總82期)。  19.陳世忠:《佛陀核心思想——拈花宗旨傳入中國後的歷史進程和影響》。

  〔1〕《思益梵天所問經·如來五力說品第五》梵言:「世尊!何謂方便?」佛說:「如來為眾生說佛得無量智慧涅槃,且滅一切煩惱。梵天!我如是方便為眾生贊說是法,如來實不得菩提,亦不得涅槃,不得苦,亦不得樂。」  〔2〕《華嚴經·十定品二十七之一》卷四十一:「了知身心無有實體,其身普住無量境界。」《華嚴論》卷一:《華嚴》之眾,自身與佛身無別,自智與佛智無別,性相含容,一多同別。居法界之智水,示做魚龍;住涅槃大宅,現陰陽而化物,主體自在,交映相參,師弟瓦融,因果通徹,並是如斯之眾也。《法華經·安樂第十四》卷五釋通潤箋:佛說三界眾生所見三界之相實有生死,實有涅槃,實有一乘三乘,實有真如三世。何以故?由我明見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一乘三乘,無非方便,真如三世,總是虛名,故能觀彼久遠如今日,觀眾生如己身,觀三界如指掌,無有絲毫錯謬。


推薦閱讀:

120㎡的房子省出了40㎡空間, 難怪三居室空間這麼大!
小米手機空間不足?一定是你忘了這個功能
收納空間
【情感空間】第三種婚姻
轉] ╰*★*〓經典QQ空間留言●精彩回復語集錦〓

TAG:科學 | 哲學 | 佛學 | 時間 | 物質 | 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