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三十一課
第三十一節課
思考題
133、怎樣思維世間尊主而修無常?請從天界、人間的角度分別說明。
134、古往今來,很多人竭盡所能、不惜一切,去追求長生不老。你對這種現象如何看待?請說明理由。
135、我們觀修無常方面,跟古大德比起來有何差距?你認為這主要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大圓滿前行》。
這次講《前行》的速度比較慢,所以大家一定要修行。現在很多人在修的過程中,感覺不錯,反應也很好,希望你們再接再厲。當然,修前行跟修其他密法不同,很多人喜歡修拙火定,做火供、會供,還有一些其他儀式,儘管這也是密宗行為,你若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境界,這樣修持也有功德,但我希望大家最好先把加行修圓滿。
修加行的時候,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過,首先要修共同加行,這個基礎若沒打好,後面的不共加行很難修起來;如果不共加行沒有修好,密宗更深的境界則不可能出現。所以,藏地很多智者和成就者,對共同加行確實非常重視。
我以前的一個同學(他出家了,也是個堪布),在青海那邊求學,前兩天他來我家住了幾日,我們在聊天的過程中,他說青海果洛州有一位慈誠上師,現在六十多歲了,他一生中修了16次五加行,最後一次是在六十歲時修的。據這位上師自己說,修五加行並不難,只是六十歲時磕頭,稍微有點力不從心。他對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極有信心,過幾年就會修一遍,在「文革」期間也從未間斷過。而且他戒律非常清凈,從小就出家,儘管藏地出現了很多動亂,但他一直沒有還俗,並以隱蔽的方式再再修加行,從共同加行一直到不共加行,就這樣修了16遍。我同學在那邊呆了很長時間,還講了他的許多事迹,我聽了之後非常隨喜。像這樣的修行人,如今在藏地比較多,只不過大家不了解而已。
所以我們這次也要把共同加行、不共加行修圓滿。對前行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數量上、形象上,而應對每個引導文,真正有一種感覺,如此才能起到真實的作用,修行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極個別道友可能會半途而廢,各種情況都會發生,但我希望,大家還是要盡量堅持。包括我自己在內,為什麼每天都跟道友們一起磕頭?就是因為機會難得,不想以各種理由隨便放棄。現如今,口頭上講《前行》的人比較多,而實際行動中修持的人比較少,這是不行的。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身份,對修持前行都務必要重視。
就我個人而言,以前對前行沒修過很多次,只是修過一遍,那時候我剛出家,完全是一味追求數量,對共同加行也觀得不多。而這次,我每天在傳講之前,都好好地思維過,對共同加行的感覺很強烈。比如一講到「人身難得」,內心中確確實實覺得,其他什麼都不重要,得到人身後修持善法最重要;一講到「壽命無常」,裡面的每個道理對我來講,都真真切切、絲毫不虛。雖然我表達能力比較差,心裡所想的不一定能給你們倒出來,但我先看一遍的時候,自己的確有這種感覺,也對傳承上師和諸佛菩薩有誠摯、清凈的信心。
希望你們通過這次修行,一輩子也有個大的轉變,並對生生世世有重大利益,我的發心即是如此。所以在修行過程中,每個人要反觀自己:形形色色的社會上,雖然眼前的對境層出不窮,但最重要的就是要先修好加行,至於其他形象上的修行或行為,可以暫時先放下來。
前面講了諸佛菩薩、高僧大德等無與倫比的聖者,終究都會示現無常。今天開始講有威望、有錢財、有地位的人,最終也會紛紛離世,沒有一個能長久活在世間。
丁四、思維世間尊主而修無常:
不管在天界還是人間,壽命長達數劫、威德圓滿的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擺脫死亡,最終都要面對生老病死。那天我們舉行一個儀式時,有個道友就說:「對我們日本來講,也很需要佛法,因為日本人同樣要面對生老病死。」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其實,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需要佛法。為什麼這樣講呢?比如像我,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肯定不需要,因為我已經畢業了;醫學這些也不需要,因為我沒有當醫生;但是佛法一定會需要,因為我要面對生老病死。就好比對病人而言,不論他是什麼人,病了都必須吃藥,同樣,不管是日本人、中國人、美國人,還是天界或地獄裡的眾生,若想擺脫輪迴中的生老病死,都離不開佛法。因此,我很希望佛法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充滿每一個人的心田。
其實我們好好想想,國家總統是否需要佛法呢?肯定需要。街上乞丐是否需要佛法呢?也肯定需要。因為他們都要面對生老病死,一旦來世墮入惡趣,照樣會痛苦。所以從理論上觀察,不需要佛法的眾生,一個也沒有,只不過有些眾生暫時不接受而已。就像旁生,它肯定也需要佛法,但由於沒有斷除強烈的煩惱,我們直接給它灌輸佛法教義,它勢必無法接受。
言歸正傳,學過《俱舍論》的人都知道,跟人的壽命比起來,梵天、帝釋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可謂萬壽無疆,他們可以住留數劫,偉岸身軀高達一由旬(1)及一聞距(2),其身所擁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勝一籌,可是他們也同樣免不了一死。
就拿帝釋天來說,佛經中記載:昔日,帝釋天臨命終時,以神通觀察,知道自己將轉生為一陶師家的驢。就在他身體出現五大衰相、憂心忡忡之際,他及時想起佛陀是三界中的唯一怙主,於是趕緊去找佛陀尋求庇佑。
當時佛陀在耆闍崛山石室中,坐禪入普濟三昧。帝釋天見到佛後,稽首作禮,至心皈依佛法僧三次。他還來不及站起來,就發現神識忽然離體,已投生於陶師家的驢腹中。此時,母驢掙脫繩子四處亂撞,砸碎了陶師的許多陶器。陶師一怒之下,痛打母驢,傷及腹內幼胎,帝釋天的神識因此回到原來身體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
佛陀從三昧中出定後,贊言:「善哉,天帝!你能在臨命終時,皈依三寶,以此功德,罪業已滅,不再受苦。」佛又講了一些無常的道理。帝釋天聽後歡喜奉受,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可見,即便是天王,最終也難逃一死。世人追求的道教之長生不老、仙人之永恆不死,也只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實際上都不能不死。《功德藏》亦云:「梵帝自在轉輪王,無法擺脫死主魔。」在座的道友再過一百年,還有多少會留在人間,自己也可以想一想。其實,死亡對我們來說並不遙遠,儘管每個人都貪生怕死,但也沒有辦法,因為無常的本性即是如此。
此外,具足五種神通(3)的天人及仙人,雖依靠神變的威力可逍遙自在暢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後,他們也無法逾越死亡的命運。《解憂書》云:「大仙具五通,能行於虛空,然而卻不能,詣於無死處。」
《法句譬喻經》中有這樣一則公案:佛陀在王舍城時,城中有梵志(4)兄弟四人,個個都獲得了五通,可令天地倒置,日月無光,移山倒海,無所不能。他們通過神通觀察,得知七日後四人會命盡身亡,於是共同商量逃避死亡的辦法。
一個人說:「我潛入大海,上不出海面,下不至海底,一直浮在中間,無常鬼怎會知道我在哪裡?」
一個人說:「我鑽進須彌山中,合上山的表面,令其無有絲毫縫隙,無常鬼怎會知道我在哪裡?」
一個人說:「我隱藏於虛空中,無常鬼怎會知道我在哪裡?」
一個人說:「我藏入喧鬧的大集市中,無常鬼隨便找一個人好了,又何必非找我不可?」
四人商量好以後,便按照各自的想法藏了起來。
結果七日之後,藏在空中的,墮地而死,猶如果熟從樹上落下;藏在山中的,在山中喪亡;藏在大海中的,當即死亡,被魚鱉所食;藏入集市中的,在眾人堆里自然死去。
佛知道這件事後,對比丘們說:這四人愚昧,不通達生命的真相,古往今來,有誰逃脫得了死亡?眾生欲求不死,終不可得。
因此,壽命已盡的人,就算很想活下去,到處求醫生、求官員、求很多人,但誰也沒有辦法,包括釋迦牟尼佛也無計可施。有些歷史中講過:當年琉璃王誅殺釋迦族時,佛陀為向世人展示業力不可思議,於是藏匿了釋迦族的幾個孩子。其中兩個被置於月亮上,兩個被藏入大海中,兩個被納入缽盂里。屠殺結束後,這六個孩子雖沒受到絲毫損害,但都自然而然死亡,無一倖免。故而,大限到來之時,不論你住在何處、逃往何方,死亡決定降臨,縱使佛陀也無法改變業力,更何況是世間醫生了?
大家在修行過程中,要從道理上認真思維。雖然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很多人由於無常觀得不好,從未與自身聯繫起來,不管死亡落在自己身上或是親友身上,都非常痛苦。如果深刻體會到了死亡無常,那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會覺得這理所當然,以心平氣和的心態去面對,根本不可能如是痛苦。所以,學過大乘佛法、尤其是觀過無常的人,在死亡面前確實很勇敢。而一般的世間人,就算學識淵博、無所不知,離開人間時也會手足無措,出現種種悲哀的狀況。
以上講了天人、仙人等不能避免無常,下面觀察一下人世間的尊主:
在印度聖地,據藏地多羅那他在《印度佛教史》(5)中所稱,首先出現了許多財富力強、高居於首的轉輪王,後來又出現了眾敬王。《紅史》中說,眾敬王是世間上最早的國王。在人類最初形成時,大家沒有我所的執著,財富共同享用,且每個人身上都有光。後來因眾生福報慢慢消盡,人類出現了男女之別,財富也需要進行分配,這其中經常發生矛盾,於是眾人私下商量,通過民主選舉,選了一個人做國王,史稱「眾敬王」。(人類最早的國王,就是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可見,現在的民主選舉傳統,應追溯至眾敬王時代。)為什麼叫眾敬王呢?因為他德高望重,受到大多數人的恭敬。之後,他的後代沿襲下來,一直到釋迦牟尼佛的父親凈飯王。除此之外,印度東西方還有三巴拉(6)、三十七贊扎王(7)等地位顯赫的國王,都曾紛紛降臨於世。印度君主制度結束之後,還出現過甘地等許多人道主義者。可如今,這一切都成了輝煌的歷史,沒有一人留存於世。
所以,從整個印度的王統歷史來看,很容易了解到一切無常。
在藏地雪域,許多國王都是諸佛菩薩化身。比如,第一位國王涅赤贊布(漢譯為肩座王),就是除蓋障菩薩的化身。他是眾敬王的後裔,天生手腳像天鵝蹼一樣,印度人覺得這是種惡兆,就把他趕出國境。他流浪到了藏地,很多牧民遇到他後,問:「你是從哪裡來的?」他用手指向虛空,人們便以為他是從天上來的,於是對他很恭敬,將其扛於肩上,擁立他為國王,所以叫「肩座王」。
自涅赤贊布以來,藏地出世過天赤七王、地賢六王、中德八王、初贊五王、幸福十三代、極樂五代等許多國王——如涅赤贊布、穆赤贊布、丁赤贊布……以前我讀師範時,對藏地的歷史非常感興趣。有時候老師上漢語課或音樂課,我就在下面看歷史書,開始背這些帝王的名字。
那麼,為何叫「天赤七王」呢?因為這七位君王壽終時騰空而去,沒有屍骨遺留下來,他們的陵墓都建在天界中,猶如虹身成就一樣。鑒於此,現在有些人認為,藏地最初也信上帝。(前段時間,有個美國人去北京。他坐地鐵時問一些人信不信上帝,有些人說根本沒有上帝,他就特別特別生氣:「怎麼你們連上帝都不承認!那算什麼人啊,笨得跟旁生一樣。」)
為何叫「地賢六王」呢?因為他們的陵墓都建在石山和草山之間,因此叫地賢六王。
為何叫「中德八王」呢?他們的陵墓都建在建在河流之中,故又稱水德八王。
初贊五王,其陵墓都建於國中。
幸福十三代,是從拉托托日後的下一任君王(赤寧松贊)開始的。當時拉托托日的皇宮上,降下《六字真言》、《寶篋經》、佛塔等三寶所依,並有授記:「再過五個朝代(指松贊干布時代),將有人精通其意義。」這標誌著佛教在西藏的開始。從拉托托日之後一直到赤熱巴巾的十三代,佛教跟以前相比頗為興盛,如國王松贊干布,他迎娶了兩位公主,獲得了釋迦牟尼佛等身像等諸多三寶的加持所依,並在藏地創立了文字,金剛手菩薩化身的大臣嘎爾東贊也到很多國家,跟各國的外交關係有了長足進展。以此等原因,所以叫幸福十三代。
幸福十三代的後期,即從國王赤松德贊到赤熱巴巾之間,又稱為「極樂五代」。例如國王赤松德贊,他迎請了無與倫比的蓮花生大士和菩提薩埵,翻譯了《大藏經》和許多論典,建立了藏地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等,當時佛教盛極一時。國王赤熱巴巾也是如此,他對佛教十分恭敬,平時把頭髮繫於兩邊,看到佛教徒就鋪在地上,一邊讓持咒的密宗瑜伽士踩在上面,一邊讓出家的僧團踩在上面,同時他對佛法的貢獻也非常大。
這些國王的豐功偉績,還可從其領土上窺見一斑。如《紅史》、《青史》、《白史》中記載,觀音菩薩化身的國王松贊干布在世期間,依靠幻化的軍隊,征服了上至尼泊爾、下至中國的大片領域。(國王松贊干布的威力相當大,但領土問題歷來較為敏感,我們在這裡暫時不分析,主要是從無常的角度來觀。)
文殊菩薩的化身天子赤松德贊在位期間,也統轄了南贍部洲三分之二的領地。(這些都有非常可靠的歷史,尤其是根登群佩研究得十分準確,他雖然活得不長,五十幾歲就圓寂了,但對歷史的研究頗具權威,這一點現在國際上也承認。)
法王赤熱巴巾時期,在印度恆河岸邊豎立起一塊鐵碑,作為印度與西藏界限的標誌。(根登群佩在《印度聖山記》中講過這回事,他還在《游國記》里說,恰譯師去印度時,晚上便住在鐵碑那裡,第二天他離開藏土,過了恆河就到了印度。由此可見,當時藏地的地界位於恆河那裡。後來我們去印度時,到處打聽鐵碑在哪兒,但恆河特別大,最終也沒有找到。)而且他也收服了印度、中國、格薩、達蘇(伊朗)等許多國家作為附屬國,從此之後,每逢新年宴會,各國使臣需在同一天內齊聚拉薩,舉行獻禮進貢等儀式。(如果你翻開歷史,從藏地大德弘揚佛法的經歷中,也可以看出赤熱巴巾時期藏地領域及其與附近國家的關係。)
藏地這些國王,昔日統治的疆域那麼大,最後也都紛紛離開人間,儘管他們曾擁有如此威力,現在也都成了歷史,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留存下來。
漢地其實也是一樣。像夏、商、周、秦、三國、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很多國王或皇帝非常有能力,尤其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皇帝,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了,但他們如今一個也沒有活在世上,由此也看得出來,萬法確實是無常的。
我們還學過歷史、地理、天文學等知識,像物理方面的愛因斯坦、牛頓,也已不在人世;還有造紙的蔡倫、天文學家張衡、數學家祖沖之,以及酈道元、賈思勰等等,這些人雖曾出現於世,但現在已全部離開,對於他們的事迹,後人只能從書本上了知。
不說這些大人物,包括我們家裡的人,這些年來有什麼變化,自己也應該清楚。我小的時候,別人叫哪一家時,通常會以父親那代人的名字來稱呼;前幾年,則以我們這一代人的名字來稱呼;而現在我到我們村子去,我們這種年齡的已被淘汰,比我們小的那些人成了新主人。一代一代就這樣更替,如花開花落一樣,無常就在我們眼前。然而,很多人身邊雖有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的遷變,可相續中存在堅固的常有之心,根本不明白無常的真相。所以,大家必須要有深刻的無常觀,噶當派很多大德認為「無常觀如果修得好,一切法皆不在話下」,原因就在於此。
總之,倘若思維上述道理,那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住房、受用、眷屬、權勢,自以為是何等何等的優越,但與上述仙人、國王等比較起來,簡直就成了蜂巢一樣。
有些人修了一個綳殼房子,就認為:「我的房子多好看啊!」然後專門在房子里掛一些像。有些居士把房子裝修完了,就覺得好像修成了「布達拉宮」一樣,特別開心。然而,這些並不是很堅實,就像蜜蜂把蜂巢弄好了也很高興,但到了冬天時,它的命運會如何也不好說。故而,佛經中云:「嗟乎有為法,其性皆無常,生已死隨至,智者應深知。」
但一般來講,凡夫人無常觀特別差,除非是前世善根不錯的人,才會對無常有一種感覺。昨晚我身體不好,有點睡不著,就翻了一下《宋高僧傳》。裡面有位知玄禪師,他大概活了73歲,對漢地佛教的貢獻非常大。他很小的時候,對無常觀得相當好,在5歲時,祖父讓他寫詩詠花,他說:「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孕在,明日定隨風。」意思是什麼呢?花開的時候,滿樹都是紅紅的,花落的時候,樹枝全部空蕩蕩的,即使只剩一朵還開在樹上,明天也一定會隨風飄落下來。引申而言,我們現在活在世間時,表面看起來很興盛,可是死亡到來時,每個人都會離開,即使剩了一兩個,其生命也不可能恆存,早晚有一天會撒手人寰。
還有一位靈裕禪師,他在88歲時圓寂。當時隋文帝對他非常敬重,多次請他到朝廷當國師,都被他借故推辭了。後來皇帝見無法勉強,便經常賜給他很多財物,並為他在山中建寺。他一生中大力弘揚佛法,將要離開人世時,提筆做詩云:「今日做高堂,明朝卧長棘,一生聊已竟,來報將何息?」留下這個之後,過幾天就自在而逝了。
如果我們也像這些大德一樣,把無常深深地刻在心中,那修行就會很容易。這些大德一輩子想的都是佛法,不圖名也不求利,畢生中一直認真修行。可我們現在不是這樣,很多人對世間的執著特彆強,口頭上說要修行佛法,實則無法擺脫各種誘惑。所以,有時候看了漢地有些大德的傳記,真的令人心生慚愧。包括《敦珠佛教史》(又名《藏密佛教史》)中,也有許多伏藏大師、密宗瑜伽士及藏地修行人,他們一輩子是怎麼過的?我們又是怎麼過的?兩相對比之下,確實我們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實在無法與古人相提並論。
漢地有一位澄觀大師(即清涼國師),他曾在生前發了十大願:一、長期依止一丈四方之室,除了三衣一缽,不留任何財物;二、對名利猶如鼻涕般拋棄;三、目不視女人;四、不到在家人的家裡走動;五、長期誦《法華經》;六、長期讀誦大乘經典,普濟群生;七、常宣講《華嚴經》;八、一生晝夜不卧;九、不為虛名而欺惑眾生;十、不退失慈悲菩提心。
我看了以後對照自己,白天晚上不睡覺也做不到,除了三衣以外不接觸金錢也做不到,名利全部拋棄好像也做不到……跟前輩大德比起來,我們心力特別差,實在是值得羞愧。但即便如此,自己還是要有信心,對佛法應盡量修學。在此世間上,除了修行佛法和利益眾生,世間欲妙沒有任何意義,對此理當深信不疑,因此,我們要發願盡心儘力以佛法來利益眾生,有時間的話,好好修持無常為主的一些妙法。
對於以上道理,大家應該深深思維,並加以觀修。根登群佩在《修行教言》中也說:「無常之身無絲毫實質,今當勤修精藏勝妙法。」我們這個身體無有絲毫恆常性、穩固性,因此一定要利用它,精進修持最甚深的妙法。這對每個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
同時,還要經常祈禱上師三寶,讓無常的境界儘快在相續中生起,若能如此,對世間法就不會有興趣,對佛法也不會天天找借口推脫。現在外面有些居士,金剛道友整天給他打電話:「你可不可以認真聽課啊?不要去那裡啊。」如果他有了無常的動力,就會覺得世間法不重要,修學佛法才最重要,如此一來,聽課便會主動前往。但如果他無常修得不好,就會像調皮的孩子一樣,成天需要別人督促,然而再怎麼提醒,有時候他也很難轉過來,只有對無常生起定解,自己對自己進行鞭策,修行才會真正有成效。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1)由旬(逾繕那):古印度長度單位名。五屍為弓,五百弓為一俱盧舍,八俱盧舍為一由旬,約二十六市裡許。
(2)聞距(俱盧舍):古印度長度單位名。古印度以人壽百歲時代所用弓之長度為一弓,一俱盧舍為五百弓,相當於二十五市尺。
(3)五種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缺少漏盡通。
(4)梵志:1、志求生於梵天的人。2、在家婆羅門。3、一切外道之出家人。
(5)《印度佛教史》:印度佛教史籍。藏傳佛教覺囊派學者多羅那他(又名慶喜藏)著於1608年。全書以王朝的更迭為經,以佛教著名大師的傳承為緯,記述自釋迦牟尼去世後,直到印度波羅、斯那兩王朝覆滅時,佛教在印度流傳及盛衰演變情況。
(6)三巴拉:嘎薩巴拉、得瓦巴拉、熱薩巴拉。
(7)贊扎王:東印度帖木噶拉(今孟加拉)的贊扎部族中產生的著名國王,如阿嘎夏贊扎王、扎雅贊扎王、塔瑪贊扎王、噶瑪贊扎王、比喀瑪贊扎王、噶瑪贊扎王、比瑪拉贊扎王,等等。
度母上師微信號:dmsswx
推薦閱讀:
※大圓滿之路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四十八課
※密宗大圓滿
※《大圓滿前行》第40課筆錄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七十)無常三十七
TAG: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