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案一

《千字文一》

教學目標

1、能熟讀成誦,從而正確認讀漢字。

2、運用多種方法誦讀,訓練學生朗讀古文的韻律感,從而達到熟讀成誦。

3、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意,從而熏陶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疏通文意,熟讀成誦。

教學策略:

1、朗讀教學法,以讀促學,以讀帶學。

2、合作探究法,學習小組相互討論,相互啟發,合作探究領會文章。

一、 複習導入

上節我們學習了《千字文》(一 ),讓我們一起讀一遍。今天學習《千字文》(二)。

二、 整體感知

(一)字正腔圓 知讀音

字正,就是發音一定要正確;腔圓,就是字要發的圓潤,宏亮。

1、學生自由朗讀文章,當遇到難讀的或者不會讀的字,動動筆圈起來。看誰學得最快,讀得最准。

2、請學生代表試讀文章,其他同學聽讀注意生字的讀音。

3、請同學相互糾正關鍵字的讀音

4、聽朗讀錄音,注意小聲跟讀。

5、教師強調重要字詞的讀音,然後學生齊讀文章第一節。

(二)手舞足蹈 讀韻律

本文也是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韻。

音,這就是古文的聲韻美了。我們不僅可以用聲音去找這種聲韻的感覺,還可以手舞足蹈。

1、全體學生拍手讀: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2、男女生合作拍手讀。

3、全體學生手舞足蹈讀: ⅹ0 0ⅹ∣ⅹ0 0ⅹ∣ⅹ0 0ⅹ∣ⅹ0 0ⅹ∣

(踏腳) (踏腳)(踏腳) (踏腳) 古時候的文章就有這樣的奧妙!既有好聽的韻,也蘊含著不同的節奏,這就叫作韻律美了!

(三)三讀成誦 知其意

1、遇到疑問標出來,小組間相互解決,然後反覆誦讀。

2、教師點撥講解疑問,然後引導學生小節背誦。

3、小組間進行誦讀競賽,評出表現最佳的小組。

(四)搖頭幌腦 出感情

情感式朗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要把蘊涵在字裡行間的情感讀出來,就本文來講你認為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情?(學生自由發言)

用同樣的方法學習二、三小節。

三、課堂小結

《千字文》既是用一千個字編成的韻文,這次就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者解字說文,學者隨文入觀。古文在理解上沒有標準答案,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義",完全看讀者的領悟力和想像能力。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學生的想像力就被扼殺了。傳統教育的好處就在於處處給你留門,而不是老師越俎代庖,處處關門閉戶。"講不清,師之過;聽不明,學之惰"。如果真的能夠隨文入觀,一定會發現古人的粗茶淡飯別有一番風味。五穀雜糧是養胃的,不會傷人,希望大家多吃。

四、作業:背誦第5頁名言。

教後記:

備課時間: 上課時間: 教案序號

《千字文三》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背誦《千字文》13,14,15,16段;

2.教育學生珍惜時間,讓學生明白「寸陰是競」的道理。

教學準備:

 國學經典誦讀本《千字文》,小印章

教學重點:

背誦本節所學內容

教學難點:

學生初步理解所學內容

教學過程:

1.介紹今天的獎勵圖標,以激起學生的好勝熱情;

2.複習《千字文》9,10,11,12段;

3.教師伴樂有感情的范讀所學內容兩遍;

4.教師伴樂領讀,學生跟讀初步熟悉所學內容;

5.讓學生認真朗誦所學內容,並找出多音字,教師進行講解讓學生認識;

6.提出「寸陰是競」,讓學生自行感悟並議論,最後教師進行講解,並列舉一些關於珍惜時間的詞句;

7.分組朗誦,學生自由背誦;

8.遊戲「雙簧」,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更加牢固;

總結:獎勵,蓋印章,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

教後記:

 

備課時間: 上課時間: 教案序號: 

古詩兩首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領悟詩的意味,明確大體意思

2.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己查閱資料體會詩人當時所處環境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自己「送別」經歷與詩人產生共鳴

 

二、重點難點: 學生對詩句意思的恰當把握,熟練地背誦

三、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同學們,昨天老師布置的查閱關於「庾信」的生平,下面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想好誰主講,誰做補充?待會找小組來彙報。

(小組彙報)

(二) 進入新課,教授「重別周尚書」

同學們搜集的資料真豐富,今天老師家來和大家一起學習「庾信」的一首詩,同學們一起說出詩的題目……(板書)

老師講解題目中的「周」和「尚書」引導學生體會題目的意思。

學生齊讀詩,接著以小組為單位來討論詩的大意(在這之前教師講述詩人當時所處環境,幫學生理解)

(小組彙報)彙報完後教師再重點講解做出總結

把所有學生分成四組,每組讀半句結束

(三) 講授「送友人」

讓學生介紹「李白」

今天老師和大家學習「李白」的一首詩「送友人」(學生齊讀題目,老師板書)

教師講述「李白」在寫這首詩時所處環境,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詩的大意。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詩的大意

(小組彙報)

教師根據彙報情況重點講解,並作出總結

以比賽的形式讀這首詩

第二課時

(四) 拓展延伸:

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以上兩首詩都是關於什麼的?(「送別」)

那你們還搜集了一些關於送別的詩,把班裡所有同學分成四組,來個「詩歌」大比拼,看看誰搜集的更多更豐富。

(五) 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了那些收穫?(學生說)

(六) 課後作業:課下同學們之間互相交流關於「送別」的詩,可以回家被給父母聽

                 

六、教後記:

備課時間: 上課時間: 教案序號

《 月夜》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從詩歌背景的介紹和同類詩歌的比較鑒賞中理解詩歌深厚的情感內涵。

2、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自主探究及遷移拓展掌握詩歌獨特的表現手法。

3、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詩歌運用的獨特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比較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月在古典詩歌中可以說是用得最頻繁的一個意象,「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親人得團聚,幾家飄散在他州。」遠離親友,漂泊在外的遊子總是通過那一輪明月千里寄相思。望月思親成為古典詩歌一個永恆的主題。我們知道有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有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有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有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等,關於望月思親的詩,不勝枚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杜甫的《月夜》,看看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這首詩中是怎樣望月思親的。(誦讀詩歌)

二、背景介紹

此詩寫於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的第二年。戰亂伊始,杜甫攜帶妻兒、顛沛流離躲避戰亂。這年的8月,杜甫終於將家安頓在鄜州。他又決定隻身西進,追隨剛剛在靈武(今寧夏)繼位的唐肅宗,以報效國家。不幸的是,中途被叛軍所俘,押回已經淪陷的長安。因杜甫原無官職,便未受囚禁。但身陷賊手,前途未卜;家寄異地,禍福難料。在一個中秋前後的明月之夜,詩人望月生情,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便提筆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詩篇。(誦讀詩歌)

三、整體感知

古人評詩常有「詩眼」之說,所謂「詩眼」是作品中最能表現意境或主旨的關鍵詞語.請指出《月夜》中的「詩眼」.

「憶」。既然「憶」是詩眼,是理解整首詩的關鍵,也就是說它能串聯起整首詩,那我們就圍繞著這個「憶」字來整體感知一下這首詩。

請大家思考:是誰在憶,是怎樣憶的?

教後記:


推薦閱讀:

江夏淵源遠 秀篆世澤長 江夏黃氏秀篆大宗祠「燕翼堂」戊戌春祭
揭子建盞中看到宋代油滴應有的樣子
乞巧這件事,為什麼要放在7月7日
呂明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道者
互聯網:傳統文化進校園新契機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