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圖集—古代之(宋)周季常、林庭珪 《五百羅漢圖》
羅漢圖集—古代
周季常周季常,生卒年不詳,浙江寧波(今屬浙江)人,約活動於淳熙、紹熙、慶元年間(1178—1200),正史無傳,南宋民間佛像畫家(畫工)。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 五百羅漢圖《臨流滌衣》(美)弗利爾美術館藏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 五百羅漢圖《天台石橋圖》軸 (美)弗利爾美術館藏
宋 周季常 林庭圭《五百羅漢·洞中入定》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宋 周季常 林庭珪《五百羅漢·應身觀音》縱111.5厘米 橫53.1厘米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南宋 周季常、林庭圭《五百羅漢圖.施飯餓鬼》軸 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軸:洞中入定》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軸:觀舍利光》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軸:施財貧者》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軸:應身觀音》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迎天降瑞》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丘壑聚議》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樹下品梵 》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雅俗共養》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迎天降瑞》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渡水羅漢》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經典奇瑞》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受胡輸贐》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雲中示現》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竹林致琛》波士頓美術館 1178年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洞中入定》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天台石橋》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羅漢圖》 日本大德寺和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弗利爾美術館分別藏有南宋周季常、林庭的《五百羅漢圖》,此圖原有百幅,六幅早佚。輾轉流傳,已近800餘年,成為我們研究南宋道釋人物畫的第一手資料。一、 流傳經過周季常、林庭珪本為寧波地區的民間佛像畫家,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1178至1200年間(大致在孝宗、光宗、寧宗年間),此時處於南北對峙的 相對穩定時期,宋金大規模的軍事對抗已經結束,南宋社會、經濟、文化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並逐漸繁榮起來,繪畫也在這一時期有了巨大發展,除宮廷畫院外, 民間亦有相當數量的畫家群體存在。為適應社會的需求,專門的畫鋪亦開始出現,除作寺觀壁畫外,多流行掛軸畫,以滿足於寺觀和百姓家做功德時使用。同時由於 日本與我國交往日益頻繁,大批僧人、貿易使團來華,也刺激了掛軸畫的繁榮,到現在尚有許多南宋的佛像掛軸畫收藏於日本公私收藏機構,顯然是當初日本僧人或 外貿使團帶回日本國內的。當時的明州港(今寧波)與日本最近,而日本發現明州佛畫最多,由之可見,外貿需求刺激了民間佛畫的發展,明州成為著名的對外貿易 中心,對日文化輸出亦以此為中心。周季常、林庭珪的《五百羅漢圖》也便是在這種情形下輾轉流往日本。此《五百羅漢圖》,原是周季常、林庭珪應明州惠安院僧人羲紹之約歷時十餘年為該院繪製而成的一件佛畫作品。據幾幅作品上的金泥銘文所知,唐天祐 元年(904年)惠安院青山頂有十六羅漢靈異顯現,故稱羅漢院,羅漢信仰在此地興起,迨至南宋紹羲住持惠安院時,約請周季常、林庭珪作百幅羅漢以作供養, 其中亦繪有供養人像及紹羲、周、林二人肖像(《應身觀音》中持筆、紙欲作像者為周、林二人,而拱手合十之正面皂衣僧人則為僧紹羲),因而此畫又具有風俗畫 與肖像畫的性質。此百幅作品如何流入日本,由於史料闕如,需待考證。在日本,據日本原有寺傳記載,開始收藏在鎌倉壽福寺,後相繼為北條氏、豐臣秀吉所得,最後進入大德寺,另有十二幅在日本明治年間流入美國,先後為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和波士頓美術館所得,成為這兩館入藏的兩宋繪畫珍品。二、繪畫內容此畫畫五百羅漢種種故事,如丘壑聚義、升騰顯瑞、僧俗供養、維補衲衣、雲中顯現、布施貧飢、受胡輪贐、竹林致琛、觀舍利光、洞中入定、應身觀 音、經典奇瑞、渡海羅漢、施飯餓鬼、臨流滌衣、樹下觀畫、風雨涉水等等,包含了佛教諸多教義和僧人生活情境,有羅漢結集論事的故事,有佛、道鬥法的情境, 有寺觀僧人日常生活狀貌,也有長途跋涉稍作休憩的遊行僧形象。內容或涉水渡海,或行走空中,或觀舍利光,或現觀世音等,不一而足,體現了南宋時期佛教信仰 的一般情況,人物眾多,情節複雜,完全是當時世俗世界的變相概括。僧人或胡貌梵相,或漢僧蕃貌,或老、或少、或肥、或瘦、或觀畫或入定、或洗衣或論辯,雖 動態不一,但面容多作安詳之狀。供養人則完全是南宋在家信佛居士的真實寫照,人物刻劃生動、傳神,不啻是眾多精美的肖像畫結集,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羅漢信仰早在唐、五代時就已普遍流行。按照佛典的說法,羅漢是小乘極悟之位名,是永破煩惱、一切漏盡、永入涅槃、不入生死果報的小乘修行的最高 品位。其中以賓頭盧尊者為始,受佛教敕,永住此位,濟度眾生,這就是一般所稱的十六羅漢。再加上慶友和迦葉,便是流行的十八羅漢說法的由來。而五百羅漢信 仰,雖然早在六朝即已有五百羅漢祭祀,但未見廣泛流行,直至唐、宋,尤其北宋王朝加以推廣,才開始流通,至南宋開始進一步增強。但五百羅漢信仰不見經典, 《象器箋十四》說:「五百羅漢名莫聞藏乘說,近有南宋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一卷刊布,亦不載體據」。在佛經中並無五百羅漢本事的記載,而是佛教在漢地流傳日久本土化的產物。倘上溯其淵源的話,大抵是指佛滅後第一次結集之五百羅漢,或婆沙論之五 百羅漢而私舉其名,逐漸嬗變,直至南宋,才有五百羅漢之說的盛起,造像流布,也便成為道釋人物畫發展的必然,周季常、林庭作百幅五百羅漢,也正是有此文化 背景,才得以完成。三、繪畫風格從周季常、林庭珪所作可以看出,道釋人物畫發展到南宋,技巧已經相當嫻熟。人物衣紋處理,已有將諸家筆法加以融合的傾向,既有細如絲髮的高古游 古描,也有硬挺勁拔的鐵線描,既有吳道子的蒓萊描筆法,也有五代的戰筆水紋描;或是緊勁連綿的密體筆法,或是雄渾奔放的疏體筆法,顯然是唐、五代以來線描 長期演化綜合而成的表現方法的綜合,在表現衣服的質感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棉布的柔和多皺,絲綢的轉折分明,以及葛布的挺直堅實等,無不隨其類而施以不同 的描法。多種描法運用自如,尤其某些細節,更不乏神來之筆,如《洞中入定》中入定羅漢的衣紋線,與水波紋迴環照應,以橫行線為主,與上面空中行走的一群羅 漢下垂的衣紋形式明顯的對比,一橫一豎,在空間分割上給人非常舒適的感受,不顯突兀。又如《升騰顯瑞》下半部分四位羅漢,衣紋線疏密相映,最前面羅漢穿緊 貼身體的棉布衣料,以密體表之,而他對面的羅漢則穿葛布僧袍,以疏體筆法草草概括而成,形成一疏一密的呼應,既瀟洒流利又有勁峭之感,的確是得意之筆。其 身後兩羅漢亦是簡筆勾勒,亦見堅挺、凝拔的氣象。從線描的多變上看,顯然不是經一人之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的,大約經過十幾年的時間,周季常、林庭二人緊密合作才完成了百餘幅作品的描繪。由於作 者本人十幾年間畫風不斷變化,風格的逐步發展和技法的日益趨向成熟,必然有前後不一致的地方,更何況是周、林二人合作完成,其間不一致更是顯而易見,有些 地方顯得相對薄弱,概括不甚精鍊,或是早期的創作,而有許多地方,線條質量極高,當是接近晚期的佳構。此絹畫作品著色亦頗有特點,每一幅均以青、綠等冷色為主調敷設,不作過分渲染,以突出線條為主,同時在每一幅作品中均有醒目的紅色,或硃砂,或 朱紅等。在不違備薄施粉彩的原則下施以少許的礦物顏料,使畫面既顯厚重又虛靈飄忽。在偏重於冷基調的前提下有如此醒目的紅暖色出現,使每幅作品頓見精神, 顯然是周季常、林庭有意為之。作品的背景部分,如《布施飢貪》中的坡岸、《升騰顯瑞》的枯木,有北宋李成、郭熙派的風格特色,山石峰巒的塑造,又有南宋李唐的影響,多作小斧劈皴,堅硬、凝重,其中也有馬遠等人大斧劈皴的痕迹,尤顯水墨蒼勁、筆墨淋漓。從此作品中可以看出,南宋已有試圖將人物畫和山水畫進行融合的趨向,道釋人物畫的描述從單純的人物塑造向情節性描述發展,這同北宋末年山水畫向 抒情性方向發展的脈絡是相一致的。道釋人物畫也開始從對肅穆凝重氣氛的刻劃轉向對人物精神狀態的描述上來,尤其對故事情節的關注,成為繪畫的焦點。這一點 對後人影響極大,明清歷史故事題材畫的布景、選題,明顯受到南宋畫風的強大影響,尤其浙派和吳門畫派的山水人物畫題材,無論構圖、用色和配景,均能從此件 作品中找到痕迹。道釋人物畫在向世俗化過渡中,由於融入了日常氣息,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從而創造出諸多膾炙人口的光輝藝術典範,南宋在中國道釋人物日益趨向衰 落的過程中,最終閃現出一道亮麗的光芒,成為接續唐宋道釋畫偉大的光輝和向元明清山川人物畫過渡的一塊基石,我們在此件《五百羅漢圖》作品中也許能讀到更 加深遠的蘊藉歷史深處的豐富信息,它畢竟是那個時代和觀念最為直接的載體。結 論此件作品對於考察南宋道釋人物畫的演變狀況和後世五百羅漢圖題材的流變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美)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周季常、林庭珪爲甯波地區的民間佛像畫家,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1178至1200年間(大致在孝宗、光宗、甯宗年間),其合作完成的《五百邏漢圖》原有百幅,六幅早佚,目前日本大德寺藏82幅、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10幅、弗利爾美術館藏2幅。五百羅漢圖 (南宋畫師周季常、林庭珪作品)舉世無雙的瑰寶南宋明州車轎街(現寧波市海曙區車轎街)的兩位佛像畫師周季常、林庭珪用10年時間繪製了100幅《五百羅漢圖》,栩栩如生地記錄了當時明州佛教文化的盛況。作品內容介紹整套《五百羅漢圖》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現存數量最多、陣容最大、製作最精美的宋代浙東寧波地區佛教題材作品,描繪了佛教歷史事件、佛教典故或者當時寺院僧人的集體生活場景等內容,大部分畫作有用金泥寫的銘文,記載著當年捐獻者、募捐者、畫家的姓名以及作畫年份等信息。百幅《五百羅漢圖》是浙東佛教從舍利信仰轉入羅漢信仰的代表作,證實了寧波作為"東亞文化之都』名不虛傳。據史料記載,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中元節,寧波東錢湖青山頂有十六羅漢顯現,與同時期在天台石樑五百羅漢顯現的傳說驚人相似,羅漢信仰在此地興起。到南宋義紹住持東錢湖惠安院時,他邀請周季常、林庭珪兩位畫師繪製《五百羅漢圖》,歷時10年,作品最初被供奉在惠安院內。同一時期,東渡而來的日本僧人在天童禪寺求法,其真誠之心感動了義紹,義紹以「大千世界佛日同輝」為旨,將百幅《五百羅漢圖》贈予日本求法僧。這些畫作先保藏在鎌倉壽福寺,後轉藏箱根早雲寺,1590年移藏京都豐國寺,再轉藏奈良大德寺。途中有6幅遺失,日本僧人木村德應在1638年補齊。1895年,日本明治政府特許大德寺為修繕寺院,其中10幅作品轉給美國波士頓美術館、2幅作品轉給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購藏。展現寧波佛教元素這些圖中,幅幅展現了寧波佛教元素。從中可以看到當時丞相史浩、寺院住持甚至畫家本人的影像,而其中的舍利塔至今能在阿育王寺看到,香爐、案幾、羅漢椅等佛教用品的形制很多已失傳。周季常、林庭珪爲甯波地區的民間佛像畫家,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1178至1200年間(大致在孝宗、光宗、甯宗年間),其合作完成的《五百邏漢圖》原有百幅,六幅早佚,目前日本大德寺藏82幅、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10幅、弗利爾美術館藏2幅。2012年11月,上海博物館編集出版了《翰墨薈萃——細讀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一書。這是上海博物館為慶祝建館六十周年,自2012年12月13日起至2013年1月3日,舉辦「翰墨薈萃——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特展」,首次展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和克利夫蘭美術館提供,涵蓋五代、宋、元400多年間,60件中國古代書畫珍品,其中備受矚目的作品為輾轉流傳800餘年的《「天台石橋」五百羅漢圖》,是研究南宋佛教人物畫的第一手資料。《「天台石橋」五百羅漢圖》包括有南宋寧波地區民間佛像畫家周季常的《應身觀音》、《洞中入定》、《經典奇瑞》、《渡水羅漢》,及林庭珪的《施飯餓鬼》等五件作品。據作品上的金泥銘文所示,唐天祐元年(904),明州(今寧波)惠安院青山頂有十六羅漢靈異示現,故稱羅漢院,羅漢信仰應運興起,至南宋紹羲住持惠安院時,約請周季常、林庭珪,歷時十餘年創作百幅羅漢圖以作供養。《「天台石橋」五百羅漢圖》絹本,均通長約110厘米、寬約53厘米左右,《應身觀音》圖中央畫一位十一面觀音,坐於方椅上,左右有四位羅漢。從服飾、赤足及身體的膚色可知,這位十一面觀音應是羅漢示現。畫面描繪工整細緻,用線富有變化。此作品顯示,南宋佛教人物畫的描繪,從單純的人物塑造向情節性描述發展,從對肅穆凝重氣氛的刻畫,轉向對人物精神狀態的描述,尤其對故事情節的關注,成為繪畫焦點,具有風俗畫與肖像畫的特質。此畫風對後世影響深遠。根據《日本原有寺傳》記載,《「天台石橋」五百羅漢圖》原有百幅,其中六幅原收藏在日本鎌倉壽福寺,後相繼為北條氏、豐臣秀吉所得,最後進入京都大德寺,另有十二幅於日本明治年間流入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收藏《天台石橋應真》與《臨流洗濯》二幅,波士頓美術館所得《僧俗供養》、《經典奇瑞》、《舍利觀光》等十幅,成為這兩館入藏的兩宋繪畫珍品。日本京都大德寺則收藏《羅漢供茶》等八十二幅。《「天台石橋」五百羅漢圖》作為南宋民間佛畫的藝術珍品,於十五世紀被帶到日本,遞藏源流清晰,畫風純熟、保存良好,是舉世無雙的瑰寶。筆者因30多年研究天台山文化,對天台山佛畫亦比較喜歡。在《翰墨薈萃——細讀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書中,讀到白話文教授的《中國的羅漢與羅漢畫》一文,得知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收藏《「天台」石橋應真》與《臨流洗濯》二幅,波士頓美術館收藏《僧俗供養》、《經典奇瑞》、《舍利觀光》等十幅,日本京都大德寺收藏《羅漢供茶》等八十二幅等訊息後,立即聯繫日本友人,問詢何處收有南宋周季常、林庭珪所作《「天台石橋」五百羅漢圖》的書籍出版。後經日本友人告知,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於平成21年(2009)7月曾編輯出版了《聖地寧波》一書,是書追溯了日本佛教與寧波、台州一千三百年的源流關係。其中就收錄了日本京都大德寺南宋周季常、林庭珪所作《「天台石橋」五百羅漢圖》八十二幅,還收有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與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天台」石橋應真》與《臨流洗濯》、《經典奇瑞》、《舍利觀光》等十二幅。筆者喜出望外,立即向在日本東京開「瓊芯齋」書店的華人店主黃海先生,訂購了《聖地寧波》這部書,並於今年乙未羊年春節收訖。仔細欣賞南宋周季常、林庭珪所作的現存九十四幅《「天台石橋」五百羅漢圖》中,有三幅圖,最能體現天台山文化特色,故令人最為難以忘懷。
推薦閱讀:
※【精美圖集】來自大瑤山的霓裳麗影!你認識這是哪裡的瑤族服飾嗎?
※新書丨王綱懷《漢鏡銘文圖集》(附李學勤序)
※無聊圖集(2014-03-26)
※巴黎聖日耳曼1-0蒙彼利埃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