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陰痛的中醫辨治

?

陰痛的病因
  陰中疼痛,主要指陰道部疼痛或不適感。可因各種外陰急慢性炎症、陰道萎縮、宮頸炎、盆腔炎、子宮脫垂、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亦可因情緒緊張、缺乏性知識等心理因素,引起性交時陰道痙攣性疼痛。  肝腎陰虛陰痛與氣虛下陷陰痛:兩者均屬虛證,但病因病機有所不同。前者多因稟賦不足,房勞多產,或房事不節,精血耗傷,損傷肝腎,肝脈繞陰器,腎之筋結於陰器,陰部筋脈失養;或七七之年,腎陰虧虛,天癸竭絕,沖任脈衰,陰血不足,不能濡潤陰戶,涵養脈絡,相火偏旺,又更傷陰灼絡,以致陰部抽掣疼痛。後者多因素體虛弱,脾運不佳,中氣不足,或勞倦過度,或產後體弱,操勞過早或過度。以致氣虛下陷,宗筋弛縱,以致氣虛陰戶墜痛。  肝鬱氣滯陰痛與肝經濕熱陰痛:兩者均屬實證,但病因病機有別。前者是因情志抑鬱,或忿怒過度。而致肝鬱氣滯,足厥陰脈絡繞陰器,少腹又是肝經循行之部位,乳頭屬肝,沖為血海,需得肝血以充盈,而沖任經脈出於會陰循毛際上行,肝鬱氣滯,失於條達,脈絡不暢。氣血運行受阻,而致陰部疼痛,甚至牽引少腹、乳房。後者是由煩躁鬱怒,傷損肝脾,肝鬱化熱。脾虛失運聚濕,濕與熱互結,流注下焦。或濕熱之邪直犯下焦,而致陰部疼痛。(女科經綸·雜證門)即謂:「婦人陰中腫痛屬肝經濕熱」。  寒滯肝脈陰痛:其病固為久居寒濕之地,寒邪入侵,或經期、產後胞脈空虛,風、冷、寒邪乘虛入侵,客於下焦,與氣血相搏,肝之經脈為之壅閉,而致陰痛。  (諸病源候論陰痛候):「陰痛之病,由胞絡傷損,致臟虛受風邪……其風邪乘氣衝擊而痛者,無瘡但疼痛而已。」  (中醫大辭典):「陰痛,病名,出(諸病源候論)卷四十,又名陰中痛。包括小戶嫁痛,多因鬱熱損傷肝脾,脾虛聚濕。濕熱下注;或中氣下陷,或風邪客於下焦,與氣血相搏,肝腎經絡為之壅閉。症見陰痛,甚則痛極難忍。濕熱下注者,並見腫脹疼痛。帶多色黃,治宜和肝理脾,清熱除濕。方用丹梔逍遙散加味,外以四物湯料合乳香搗餅納陰中:中氣下陷者,兼見陰戶墜痛,氣短懶言,治宜補中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風邪壅滯者,兼見腫脹痛甚,治宜祛風散瘀,方用菖蒲散,外用艾葉、防風、大戟水煎熏洗。」
陰痛的診斷
  肝腎陰虛陰痛:陰中抽掣疼痛,有乾澀灼熱感,帶下量少色黃或無,頭暈耳鳴,腰痠腿軟,夜寐不熟。五心煩熱,兩目乾澀,或烘熱汗出,神倦乏力,口乾咽燥,大便難行,小便黃少,舌質略紅,苔薄黃,脈細數。  氣虛下陷陰痛:陰戶墜痛,帶下量多色白質稀,頭暈納差,神倦肢疲,氣短懶言,面色少華,舌質淡或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弱。  肝鬱氣滯陰痛:陰中掣痛,或陰部脹痛,連及少腹,甚則兩脅,乳房牽引作痛,煩躁易怒,胸悶太息,或精神抑鬱,舌質黯紅,苔薄,脈弦。  肝經濕熱陰痛:陰部疼痛,帶下量多,色黃如膿,粘稠穢臭,頭暈目眩,胸悶煩躁。口苦咽干,渴喜冷飲,小便黃少,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寒滯肝脈陰痛:陰部拘急抽掣,痛不可忍,甚則癰劇不能近衣被,畏寒臟冷,周身關節疼痛,舌質黯,苔白或白膩,脈沉細。
陰痛的治療
  【證治方葯】  (一)肝腎陰虛  1,臨床表現:陰中抽掣疼痛,乾澀灼熱不適,性交時加重,陰中分泌物少,甚而無分泌物。腰酸腿軟,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小便黃少,大便干。舌紅無苔,脈細數。  2,病因病機:肝腎陰虛,精血虧耗,無以濡養陰中而作痛。  3,治法:滋腎養陰。養血和肝。  4,方劑:六味地黃丸(《小兒葯證直訣》)合四物湯(《局方》)。  藥物:生地10~l2g,熟地10~12g,當歸15g,白芍15g,山萸肉10g,山藥10~12g,丹皮5~l0g,茯苓10~15g。  方義:熟地、山藥、山萸肉補腎養陰,生地、當歸、白芍養血和肝,丹皮涼血熱,茯苓健脾利濕。  加減:陰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乾澀灼熱甚者,加肉蓯蓉、制首烏滋腎潤燥:性慾減退者,加菟絲子、枸杞予補腎助陽。  5,變通法:陰虛有熱者,用知拍地黃丸(《醫宗金鑒》)加減。  (二)中氣下陷  1,臨床表現:陰戶墜脹疼痛,性交時有觸痛,有陰挺癥狀。帶下量多。色白質稀。面色無華,頭暈納差,神倦乏力,氣短懶言,食後腹脹,大便溏薄。舌質淡紅,脈虛細或濡綁。  2,病因病機:素體脾虛,或勞倦過度,或經產過多,中氣下陷,宗筋弛縱,致陰戶墜脹疼痛,且有陰挺。  3,治法:補中益氣昇陽。  4,方劑: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藥物:生黃芪20~30g,党參10~15g,炒白朮10g,陳皮6g,當歸10~15g,白芍10~15g,枳殼20g,升麻3~6g,柴胡6~10g,甘草6g。  方義:黃芪、党參、白朮補中益氣,枳殼、升麻、柴胡昇陽舉陷,當歸,白芍養血和血,陳皮、甘草和中。  加減:有帶下量多者。加蒼朮、黃柏、椿根皮、烏賊骨清熱利濕止帶:陰中墜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  5,變通法;或用昇陽益胃湯(《脾胃論》)加減,較上方利濕祛風作用更佳。  (三)肝氣鬱結  1,臨床表現:陰中掣痛。或陰部脹痛,性交或經前尤甚,對引及小腹,甚則兩乳、胸脅亦牽引作痛。胸悶嘆息,精神憂鬱,月經後期。舌黯或正常,脈沉弦。  2,病因病機:陰部為肝經所過之處。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滯而經脈不通,致陰戶作痛。  3,治法:琉肝理氣,解郁止痛。  4,方劑: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減。  藥物:柴胡10g,香附10g,枳殼10g,白芍15g,川芎6~10g,陳皮6g,甘草l0g。  方義:柴胡、香附、枳殼疏肝理氣,川芎、白芍和血活血,陳皮、甘草調中。  加減:陰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乳房、小腹痛者加鬱金、生蒲黃疏肝通絡:月經後期、量少者加益母草、澤蘭調經:性功能減退者,加菟絲子、女貞子、枸杞子補腎。  5,變通法:肝鬱血虛者用逍遙散(《局方》)加鹼,健脾養血作用尤佳。  (四)濕熱蘊結  1,臨床表現:陰部疼痛,少腹兩側脹痛。帶下量多,色黃穢臭。胸悶煩躁,口乾口苦。小便黃,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2,病因病機:濕熱蘊結,阻遏下焦胞宮,經脈氣血運行不暢。  3,治法,清熱利濕,涼血和血。  4,方劑: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加減。  藥物:龍膽草10g。澤瀉10g,木通10g,車前子10g(包),黃柏8~10g,黃芩l0~15g,當歸10~15g,白芍10~15g,生地10~15g,丹皮6~l0g。  方義:龍膽草。黃柏、黃芩清熱,木通、車前子、澤瀉利濕,當歸、白芍和血,生地、丹皮涼血。  加減:陰痛、少腹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五靈脂,理氣活血。帶下色黃穢臭,加苡仁、敗醬草,清熱利濕。大便於結,少腹有癜積者,加制大黃、桃仁,化瘀除蠹。  5,變通法:黃帶量多時,亦可先用易黃湯(《博青主女科》)加減。  (五)瘀血阻絡  1,臨床表現:陰中疼痛,痛不可忍,經期、性交時尤為顯著,甚則如抓扒刀絞,或有肛門墜脹疼痛感。月經時腹痛拒按。經色黯紫有血塊,少腹有癮積。舌紅紫黯,邊尖有瘀點(斑),脈弦澀。  2,病因病機:氣血瘀滯,胞宮、陰中經氣痹阻不通,不通而痛。  3,治法:活血化瘀止痛。  4,方劑: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合活絡效靈丹(《醫學衷中參西錄》)加減。  藥物: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白芍15g,川芎6~10g,生地10g,丹參15~30g,炙乳香6g,炙沒藥6g,川楝子10g。  方義:桃仁、紅花、丹參、乳香、沒藥活血化瘀定痛,當歸、白芍、生地、川芎和血活血,川楝子理氣。  加減:疼痛甚者,加生蒲黃、五靈脂化瘀止痛:少腹瘀積者,加三棱、莪術破血消瘀。  5,變通法: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  (六)寒凝肝經  1,臨床表現:陰部拘急掣痛,不可忍受,甚則不近衣被,畏寒肢冷。舌淡黯,苔白,脈沉弦。  2,病因病機:經、產或性交時受寒,寒邪直中肝經,經氣不暢而作痛。  3,治法:溫肝散寒止痛。  4,方劑:暖肝煎(《景岳全書》)加減。  藥物:茴香3g,肉桂3g,烏葯10g,當歸15g,白芍15g,乾薑3g,川楝子10g,枸杞子10g,細辛3g,吳萸3g,甘草10g。  方義:茴香、肉桂、烏葯、吳萸溫肝散寒,乾薑、細辛散寒止痛,川楝子疏肝理氣。枸杞子、當歸養肝和血,白芍、甘草緩急止痛。有解除痙攣作用。  加減:畏寒怯冷者,加淡附子、桂枝,加強散寒作用。  5,變通法:亦可用加減吳茱萸湯(《婦人大全良方》),葯如吳萸、乾薑、桂枝、細辛、防風、法半夏、當歸、白芍、茴香、茯苓、丹皮、麥冬、甘草等。  【針灸治療】  (一)毫針法  取穴:中極(或曲骨)、歸來、次髂、三陰交,配地機、血海、行間、太沖、大敦。  刺法:除大敦用艾條雀啄灸之外。其他穴位每次取5~6個,直刺或斜刺,得氣後用平補平瀉或瀉法,留針30分鐘。  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1療程。  (二)耳針法  取穴:耳神門、外生殖器、皮質下、交感,酌配子宮、肝、腎、脾、內分泌。每次用單側,5個耳穴,左右交替。  刺法:5分毫針直刺,得氣後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2—3次。  療程:同上。亦可用王不留行於敷貼,膠布固定,每天按壓2~3次。  (三)頭皮針法  取穴:頂中線、枕上正中線。  刺法:頂中線由前向後,枕上正中線由上而下,沿皮刺,深達帽狀腱膜下層1~1,5寸,用小幅度提插手法,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2次。  療程:同毫針法。  【外治法】  熏洗法  處方:艾葉45g,威靈仙15g,掛枝15g,細辛10g,紅花10g。  用法:水煎取汁2000m1,倒入盆內,趁熱熏洗。待水溫後坐潛。每天l次,每次15分鐘。  療程:5~7次為1療程。  【評述】  在臨床上,除對原發病進行合理及時治療之外,還必須配合心理治療,矯正不正確的性交方式,達到和諧、健康的性交過程,如此才能改善功能性陰道痙攣。上述各證。肝腎陰虛多為老年性陰道炎,陰道分泌減少者,治宜滋腎養陰,養血和肝;濕熱、瘀血所致者。可為外陰炎、盆靛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必予清利濕熱或活血化瘀:因情緒緊張而陰道痙攣疼痛,大多見肝氣鬱結表現,當用疏肝理氣止痛之劑;中氣下陷,則由子宮脫垂、宮頸過長,性交時有觸痛,可施以補中益氣之品。在臨床上,若結合現代醫學診斷,對於方葯處治亦有幫助

推薦閱讀:

分清陰陽治痤瘡
中醫館「杭州模式」,風景這邊獨好
火神中醫辨證論治五講
小兒濕疹中醫療法
中醫疾病望診綜合辨析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