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貴華:凈土思想簡論

摘要 本文論說了凈土思想的性質與內容。首先是依據凈土思想的結構對其進行了分類說明,然後對凈土思想作為易行道的理路以及特點予以了分析,繼而闡述了作為凈土思想代表的阿彌陀佛凈土思想的類型、性質與內容特點,最終對凈土思想與顯了意趣、別時意趣的關係作了探討。

   關鍵詞 凈土 佛身 阿彌陀佛 難行道 易行道 廣修門 專修門 顯了意趣 別時意趣

  

   一、凈土與凈土思想

   凈土思想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大乘經中無量諸佛的出現,就伴隨著無量凈土的出現。諸佛依於凈土受用無上妙法樂,也依於凈土度化一切眾生。而且眾生在修習成佛之道的過程中,也與凈土緊密關聯。首先在菩提心中就包括這方面內容,即誓願自度度他,具體為誓願修集一切如來善法,嚴凈一切佛土,成熟一切他有情。而菩薩行主要以諸佛土為中心展開,即以一切佛土為深入佛法的主要基地,所以在經中要求菩薩入一切佛土,親近一切諸佛,這在《華嚴經》的普賢行中有最清晰的闡明。正是因為不僅因位修行以凈土為依止,而且在果地受用法樂以及度化眾生也以凈土為依止,在大乘佛教中安立了作為一種特殊的修行之道的凈土思想。在其中,修行的重心不再是某種具體的菩薩行類型,而是選擇與設法進入某種凈土,以此作為進一步展開廣大修行的基地。這就是後世中國所稱的凈土法門。在印度凈土法門並沒有獨立成為一個宗門,只是作為輔助法門攝在大乘菩薩行中。但凈土法門在中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得到了各種形態的發展。不僅出現了凈土宗門,而且自近世起,事實上成為了中國佛教的第一大宗門。

   凈土又稱佛國、佛剎、佛土、佛剎土、佛所等,梵文是Buddha- k?etra,為佛身所依之土。其中,佛身分色身與法身。

   佛色身即無漏心色之身,可分為兩類,即佛陀受用無上妙法樂之身,也就是自受用身,所謂報身,以及為度化眾生所示現的應身,即度化菩薩的他受用身,與度化凡夫的變化身(簡稱化身)。相應於自受用身(報身)與應身,就有兩類凈土,即相應於佛自受用身的自受用土與相應於佛應身的應土。其中應土一般分為他受用土以及變化土(化土),分別對應於佛他受用身與佛變化身。但實際應土還可分出一土,以相應於一般佛應身,可稱隨應土,而相應此土之身可具體稱隨應身。隨應土與他受用土、變化土不同,後二者各有特定的針對性,主要分別用於度化菩薩與度化凡夫,但隨應土則可既用於度化菩薩也用於度化凡夫,隨其所應而為度化的佛所。也就是說,作為佛陀主持的度化基地,他受用身土與變化土相當於世間分科性質的大學,如工科大學,文科大學等,而隨應土相當於綜合性質大學。例如,釋迦牟尼佛作為應身佛,具體是化身佛,其所依土是變化土,在我們眼裡稱娑婆世界。如普賢如來,其所依土名不眴,是他受用身佛。又如,阿彌陀佛也是應身佛,但其所依土是隨應土,即安樂凈土,而稱隨應身佛。

   法身即一切如來善法之總聚,也是建立一切佛色身的基礎。而法身所依止之土稱法性土。法性土是一切如來善法的真實體性,即真如。

   由此可得三身,即法身、報身與應身。三身及其所依土可圖示如下:

  

  

   二、凈土思想的分類

   凈土思想可按照佛教思想的完整結構即境、行、果判攝,而區分為境行果三分,即成凈土境思想,凈土行思想與凈土果思想。凈土境思想是關於凈土理境即道理的系統思想,凈土行思想是關於凈土修行的系統思想,而凈土果思想則是關於入凈土等果的系統思想。

   還可進一步由境行果成立三門,將凈土思想予以分類,即境攝凈土思想、行攝凈土思想與果攝凈土思想。具體說明如下。

   1、境攝凈土思想

   依於理境角度,凈土可由三種方式建立,即功德所引的時方凈土,唯識所現的唯識凈土,以及依於法性安立的法性凈土。由此可建立三種凈土思想,即時方凈土思想,唯識凈土思想與法性凈土思想。其中,時方凈土,強調凈土的時方位置,唯識凈土強調凈土為清凈種子所生心識之所顯現,而法性凈土強調凈土之相不可得,即為心性真如,所以又稱實相凈土。這樣,一切凈土思想可分攝為時方凈土思想,唯識凈土思想與法性凈土思想。這三種凈土思想可稱境攝凈土思想,圖示如下:

  

  

   2、行攝凈土思想

   按照行角度,凈土思想可略分為持名凈土思想,正觀凈土思想與廣行凈土思想。持名凈土思想意為,在發起凈土信願後,以持名念佛為行,由此功德達成往生凈土。

   正觀凈土思想是指在發起凈土信願後,以正觀為行而獲得功德,實現往生凈土。這其中,正觀可分為三,一是觀想佛陀以及凈土功德莊嚴,如《觀無量壽經》所說諸觀,可稱功德正觀;二是作唯識觀,觀凈土唯心所現,而以清凈種子為最終依託,可稱唯識正觀;三是作法性觀,觀一切相都是虛幻,唯有心性真如無相、離言、離分別為勝義真實,即為凈土,可稱法性正觀,或者實相正觀。這三種觀,皆能積累功德達到往生功德門檻,而往生凈土。當然,從難易上看,順次構成了下、中、上程度。

   廣行凈土思想意味,在發起凈土信願之後,以廣大菩薩行來積累凈土資糧,或者,通過廣行菩薩行,而以信願最終迴向凈土,如能達到凈土功德門檻,即可往生凈土。

   這三種凈土思想可稱行攝凈土思想,圖示如下:

  

  

   3、果攝凈土思想

   按照果角度,直接依據凈土及其相應的佛身統攝凈土思想,可分為三類,即本位凈土思想,他位凈土思想,與普位凈土思想。這其中,本位凈土思想所稱的本位凈土,是指現在我們居住的凈土,即釋迦牟尼佛所依的變化土,謂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作為變化土,本是無漏清凈的,但顯現在我們面前時,則為雜穢土。所以我們的修行就有嚴凈此土的責任。在凈土的往生功德序列中,回到娑婆世界,是所需功德最少的。

   他位凈土思想所指的他位凈土,是指除本位凈土外的其他凈土,這些凈土在往生功德序列中,所需往生功德要比回到本位凈土要高,但在其中,阿彌陀佛所攝的西方安樂凈土(極樂凈土)則是要求最低的。[1]阿彌陀佛凈土的殊勝性,以及所需功德僅高於回到本位凈土的低門檻性,使其成為凈土行者最願意往生的凈土。也因此阿彌陀佛凈土思想在中國最有影響。象往生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東方凈琉璃世界的功德,就要略高。

   普位凈土思想所指的普位凈土是指一切凈土。一切凈土在佛經中統攝成為普賢凈土,或者普賢剎土。所以,普位凈土思想即是普賢凈土思想。在普賢凈土思想中,菩薩行者稱普賢行者,要廣修一切菩薩行,即普賢行,而且要入一切佛土或者說佛所,即一切普賢凈土,親近一切佛。由此,才能最終成就佛果。由普賢行者要入一切佛土,所以這個意義上的一切佛土稱普位佛土。按照華嚴系經,普賢行者入一切佛土的方式有往生入、神通別入與神通遍入三類。[2]往生入,是凡夫修行者在資糧具足後入凈土的方式,而神通別入與神通遍入是聖者菩薩入凈土的方式。其中,神通別入是初級聖者菩薩一念入一或者多個凈土的方式,神通遍入是證得普賢境界的高級菩薩一念遍入一切佛凈土的方式。所以往生入與神通別入可稱歷入佛凈土,神通遍入可稱遍入佛凈土。

   這三種凈土思想,可稱果攝凈土思想,簡示如下:

  

  

   4、佛凈土思想與菩薩凈土思想

   這裡必須指出,在印度大乘佛教中,除前述說明的佛凈土思想外,還有菩薩凈土思想。在後者中,最為人所知的是彌勒凈土思想。彌勒稱為未來佛,因此仍是處在菩薩位,還未成佛,關於其凈土即兜受內院的凈土思想,就屬於菩薩凈土思想。由於彌勒是候補佛,是娑婆世界的下任化身佛,所以其現在居住的兜受內院凈土,成為了娑婆世界佛教修學者欲往生的重要凈土之一。事實上,彌勒凈土思想在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國都曾流行過。在現代中國,彌勒凈土思想仍是三大凈土思想之一。在三大凈土思想中,阿彌陀佛凈土思想是主流,而彌勒凈土思想與藥師琉璃光如來凈土思想的影響則相當。但在唯識學者中,彌勒凈土思想的影響最大。

  

   三、凈土思想作為易行道

   1、凈土思想作為易行道

   在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中,對達到大乘不退轉(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avinivartanīya)地,區分出了兩種道,即難行道與易行道。如說:

   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說:「東方善德佛,南栴檀德佛,西無量明佛,北方相德佛,東南無憂德,西南寶施佛,西北華德佛,東北三乘行,下方明德佛,上方廣眾德,如是諸世尊,今現在十方。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今是十方佛善德為初,廣眾德為後,若人一心稱其名號。即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余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3]

   此中,以陸路步行比喻難行道,即廣大菩薩行之道,而以水路行船比喻易行道,即起信持名之道。強調前者是「大人志干」者所應行,而後者是「怯弱下劣」者所宜行。其中的難行道之所以難行,首先在於,菩薩行者行廣大菩薩行,強調自力,難行,其次,外道、惡業人,甚至人天乘、小乘的修學者,都能造成成佛之障,使菩薩行者愈加難行。正因為大根器者於難行道也難行,「怯弱下劣」即小根器者,於難行道就更加不易行持,所以應依於易行道,通過凈信,一心稱誦念善德等十方十佛、阿彌陀佛等諸佛,以及善意等諸菩薩之名,得佛菩薩加持之力,即可速得不退轉地。這裡,不退轉即地,指「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得決定,如說「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4]

   從前文可知,此易行道並非直接指稱往生凈土之凈土法門,但中國凈土宗人都以其直稱往生凈土的凈土法門,即以凈土思想為易行道。如曇鸞《往生論注》卷上云: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凈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5]

   此中即以易行道為往生凈土法門,而將不退(阿毗跋致)解釋為入凈土後由佛力加持入正定聚。這裡,正定聚者即必定覺悟者,或者必定涅槃者,即已於覺悟或者涅槃得決定者。

   將龍樹菩薩所立易行道釋為凈土法門,需兩點至關重要的會通。一是將持誦諸佛菩薩之名號轉釋為持誦特定佛的名號,如阿彌陀佛的名號;二是將持誦名號之直接果,釋為往生凈土,而將阿毗跋致釋為入凈土後必然會實現的結果,這樣,即將往生凈土釋為了從持誦名號到成就阿毗跋致的中間必要經過的步驟。前述《往生論注》的引文實際上暗含有這樣的邏輯推理過程。在這樣的設定下,易行道就開始從持名而得不退轉之道向凈土思想轉化。

   但這個轉化的真正實現,是隨順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的意趣。在這些經中,通過執持名號,即可往生凈土,而且往生者皆能至阿毗跋致。如《阿彌陀經》說: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6]

   此中意為,在往生安樂凈土(「極樂凈土」)的信願基礎上,修學者能夠七日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而一心不亂,即可具足往生阿彌陀佛安樂凈土的資糧;待到臨終時,惡業障不現在前,而心不顛倒,必往生阿彌陀佛安樂凈土。往生凈土後,定可在佛力加持下,入阿毗跋致(阿鞞跋致),而於無上正等正覺得決定。

   綜上可知,通過凈土經典可將凈土法門與易行道聯繫起來,最終判定凈土法門就是易行道。

   2、凈土思想作為易行道的基本意義

   根據大乘諸經,凈土法門作為易行道的基本意義可略述如下:

   一者是普門。《觀無量壽經》雲,「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如能在臨終至心十念阿彌陀佛,即能下品下生阿彌陀佛凈土,何況善根福德較勝者。因此,有三品九生之別,而能統攝、普被一切善根者。

   二者易行。雖有廣行、正觀等法,但最基本的是持名念佛。此法易行,心口相應,持名即可。

   三者門檻低。如《觀無量壽經》雲,即使是罪深重者,也能在臨終至心十念持誦佛名號,而具足往生資糧,實現往生凈土。

   四者善緣常具。如《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雲,入凈土後,不僅有諸佛菩薩的恆時加持,而且有善友的恆時增上,還有凈土諸鳥以及諸樹出法語與妙(法)音恆時增上,而使往生者恆時善緣具足。

   五者皆入阿毗跋致。如《阿彌陀經》雲,往生者入凈土後,經過佛菩薩的恆時加持,以及善緣的恆時增上,皆能於無上正等正覺得決定,即入阿毗跋致,由此,疾得無上正等正覺。

   六者是快行道。往生凈土相對較易,而入凈土後,就如同進了現今世間學校的快班,能一直得到系統、專門的教授與培養,所以在菩提道上進步較快。

   七者需入無量凈土。並非只需入一個凈土,按照《華嚴經》,菩薩行者,必須是普賢行者,需入一切凈土,親近一切諸佛。

   八者還需入世間六道。並非在凈土精進修習就可直接成佛,還要圓滿利他功德,這要求不僅在凈土要度化他眾生,而且需入世間六道度化他眾生,否則不可能成佛。

  

   四、阿彌陀佛凈土思想

   在凈土思想中,近世以來中國最為盛行的是阿彌陀佛凈土思想。阿彌陀佛凈土思想依於阿彌陀佛及其隨應土,所謂安樂凈土,或者極樂凈土等(梵文為Sukhāvatī,直譯應為「具安樂」凈土),建立了境行果思想結構,即阿彌陀佛境凈土思想,阿彌陀佛行凈土思想與阿彌陀佛果凈土思想。

   1、阿彌陀佛凈土思想的三種基本結構類型

   將阿彌陀佛境行果凈土思想與前文凈土思想的分類進行相應分析,可知阿彌陀佛凈土思想有境攝凈土思想的三種形態,即時方凈土思想、唯識凈土思想與法性凈土思想;行攝凈土思想的三種形態,即持名凈土思想、正觀凈土思想與廣行凈土思想;還有果攝凈土思想的兩種形態,即他位凈土思想與普位凈土思想。

   在境攝阿彌陀佛凈土思想中,時方凈土思想弘傳最為有力,次之是法性凈土思想,而開展最少的是唯識凈土思想。時方凈土思想強調阿彌陀佛凈土位在西方,如凈土諸經所說;法性凈土思想稱凈土即是法性,即實相,所以又可稱實相凈土思想,強調西方凈土只在心中,是為真如,心凈而見性,即見西方,如《壇經》所說;[7]而唯識凈土思想以凈土為唯識所現,此說雖在中國沒有開展,但其能攝前二說,即以所顯現凈土攝時方凈土,而以唯識之性即真如攝法性凈土。

   在果攝阿彌陀佛凈土思想中,只有他位與普位凈土思想兩類。他位凈土思想是從本位娑婆世界往生他位阿彌陀佛凈土,而普位凈土思想是從本位娑婆世界往生阿彌陀佛凈土,再以此為基地,入其他一切凈土。普位凈土思想就是普賢凈土思想,在前已述,此處從略。而他位阿彌陀佛凈土思想是果攝阿彌陀佛凈土思想中在中國乃至東亞開展得最為充分的類型。

   在行攝阿彌陀佛凈土思想中,持名凈土思想在中國最流行,正觀凈土思想次之,而廣行凈土思想幾乎被忽略。廣行的這一分以廣大菩薩行為凈土資糧,而以臨命終時的往生凈土的信願為緣,即可實現往生。這應該是一種非常殊勝的凈土修法,但現今修學者多加懷疑,視其為雜修,令人深以為憾。

   在正觀所攝的三分中,唯識正觀凈土思想雖然能攝另外兩觀,但在中國甚少開展。法性正觀或者說實相正觀凈土思想提倡通過凈心而反觀心性真如,獲證真如法性即實相,即入凈土,如《壇經》云:「東方但凈心無罪,西方心不凈有愆。迷人願生東方、西者(方),所在處並皆一種。心但無不凈,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凈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如何得達!」[8]而功德正觀凈土思想通過觀想諸佛及其凈土功德莊嚴,從而具足資糧,在臨命終時,發願往生,即可往生而入阿彌陀佛凈土。在三種正觀中,觀想正觀易於開展,唯識正觀次之,而法性正觀最難。

   持名念佛是行攝阿彌陀佛凈土思想中在中國最普被之凈土修法,下文將細論,此處略。

   簡而言之,在中國最有代表性的阿彌陀佛凈土思想是阿彌陀佛時方凈土思想,持名凈土思想,以及他位凈土思想。下面略加說明。

   2、阿彌陀佛時方凈土思想以及他位凈土思想

   阿彌陀佛時方凈土思想以及他位凈土思想的內容略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者,阿彌陀佛是法藏比丘最初發願修行,後成就四十八大願,圓滿福德智慧資糧,轉變而成的;

   二者,阿彌陀佛凈土是以功德所感引而現起的,名為安樂凈土,位在西方;

   三者,阿彌陀佛壽量無盡,安樂凈土也隨應如此;

   四者,阿彌陀佛及其安樂凈土具足種種莊嚴相;

   五者,阿彌陀佛安樂凈土作為隨應土,是阿彌陀佛作為隨應身佛度化因位聖者以及凡夫的佛所;

   六者,在所有他位凈土中,阿彌陀佛凈土所需往生功德最少,因而是娑婆世界修學者最易也最願往生之他位凈土;

   七者,阿彌陀佛凈土所往生者,可為因位聖者,也可為凡夫,由此可有三品九生的差別,即上品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三: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必須注意,此中的「往生」有二義:一是真正的往生,如凡夫乃至低級菩薩,二是方便的往生,即以意生身方便生,如高級菩薩。

   八者,往生阿彌陀佛凈土者,皆可於無上正等正覺得決定,即入正定聚,也就是阿毗跋致,所謂不退。根據三品九生的往生差別可知,雖然不退是於無上正等正覺得決定,但是必有種種差別。略說有三種不退,即信不退、處不退、位不退。

   信不退意為,即使是下品下生,也能在佛力加持下,於大乘心即大乘信願得決定,而不退。

   處不退意為,往生於凈土後,不會造惡業而墮入惡道,定能常住凈土,除非為了度生而去輪迴道或者他凈土。

   位不退意為,入凈土後,受佛菩薩加持,以及善法增上,能夠在菩提道上精勤不懈,不斷前進,而不會在境界與功德之位上有退墮。這其中,還包括兩種重要不退,即證不退與行不退。證不退者,指入凈土後,證悟真實而成為菩薩者,不會退墮為凡夫。行不退者,指入凈土後,到第八地,無相無功用行已得任運,而不會退墮。這樣,位不退可分為下、中、上三分,一是凡夫修行者相應的下品位不退,二是初菩薩相應的中品位不退,即證不退,三是大菩薩相應的上品位不退,即行不退。

   3、阿彌陀佛持名凈土思想

   持名念佛是阿彌陀佛凈土思想中最基本的修行方法。要言之,持名念佛,心口相應,口念心隨,念念相續。具體而言,在這種念念相續的持名念佛中,首先,心要至誠,所謂至心,也就是信願要堅定;其次,要做到心口相應,口念心隨;再其次,要一心不亂,心口念念相應。

   持名念佛有兩門,即平穩門與險峻門,略明如下。

   1)平穩門

   平穩門如《阿彌陀經》所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9]

   這其中表明了平穩門的基本思想。之所以稱為平穩門,是因為其往生之因即資糧的積累可以在一生的其他時候完成,不須寄托在臨終時才一搏。而且,有前面的資糧積累,臨終時容易保持正念,實現往生。平穩門往生的因緣與果,具體分析如下:

   一者,往生因,即修行因,或者說資糧因。修行因,包括信、願與行。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是行,但從聞說阿彌陀佛到執持其名號,必然要經過起信與發願這兩個階段。其中,行包括自體、方式與數量。自體是持名念佛;方式是指持名念佛要入念佛定,所謂念佛三昧,即一心不亂;數量是指這種念佛定要經過七日。

   修行因也就是資糧因。持名念佛的信願行,必然要通過七日的念佛定,才能令修學者資糧具足,或者說,功德具足。

   二者,往生緣。並非資糧具足即可往生,在臨命終時,還需緣助。往生緣分二,一是外緣,二是內緣。外緣是阿彌陀佛及諸聖者現在前;內緣是心不顛倒。內緣與外緣實際不是二事,而是一致的。如果修學者臨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等就會現在前;如果阿彌陀佛等現在前,就表明修學者心不顛倒。當然,如果臨命終時,業障現起,煩惱染心,則心顛倒,就不具往生緣,即使其往生因已經具足。

   三者,往生果。當往生因、往生緣具足,修學者命終時,即可往生凈土。

   2)險峻門

   險峻門如《觀無量壽經》所云: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10]

   此中所說稱為險峻門,是因為如果一生都不修行大乘佛法,而將往生寄希望於臨終時能夠至心念佛,這甚為不易。試想,臨命終時,四大分離,心難住正念,至心念佛何其困難!險峻門往生的因緣與果可略述如下:

   一者,往生因。往生因包括信願行。信、願者,引文說要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意味當有心、願發生。行者,即十念稱誦阿彌陀佛名號。此往生因也是資糧因。至心稱念,意味此信願行具有功德,而十念稱誦,意味功德具足,或者說,資糧具足。

   二者,往生緣。在險峻門,往生緣與往生因相重合。這就意味,只要往生因具備,則臨命終時心必定不顛倒,而具足往生緣。外相是「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三者,往生果。一旦往生因緣具足,一念頃即可往生阿彌陀佛凈土。

   3)小結

   平穩門與險峻門都是在專修持名念佛的意義上而言的。可以看出,雖然說凈土思想是易行道,且持名念佛是易行道中的易行道,但實際並非想像的那麼易行,否則,就不能理解為何凈土修學者如此之多,而有往生瑞相者如此之少了。

   事實上,從平穩門看,要能實現連續七日的一心不亂的持誦名號而具足資糧因,絕非易事,何況即使具足了資糧因,如果在臨命終時不能具足往生緣,即內在心不顛倒,外在阿彌陀佛及諸聖眾現前,也不能實現往生。

   從險峻門看,似乎此門最為容易,因為罪障深重的人都能通過此門而得往生,雖然只是下品下生。但這實際上是誤解。從專修的意義上說,能在臨命終時發起信願行,具足往生因緣,何其困難!日本凈土真宗的「惡人正機」說在這方面明顯有誤導之嫌。

   簡言之,稱持名念佛乃至全體凈土思想為易行道,只是與普遍菩薩行的修持之道相較而言的。就其本位來說,由於屬於大乘菩提道,與世間道在性質上相違,因此,仍屬難行道。正因為如此,《阿彌陀經》才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11]此中之「國」,指阿彌陀佛凈土。

   4、阿彌陀佛凈土思想的專修門與廣修門

   持名念佛屬於專修門,但專修門還應包括正觀凈土思想。其中,功德正觀門,也就是觀想門,通過觀想阿彌陀佛及其凈土的功德莊嚴而具足資糧。唯識正觀與法性正觀門則以於阿彌陀佛及其凈土作唯識觀與法性觀(實相觀)的方式具足資糧。這樣,阿彌陀佛凈土思想的專修門包括了持名念佛的持名門與觀想功德莊嚴等三種正觀的正觀門。專修門能直接積累往生凈土的資糧,只要資糧具足,且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可往生凈土。這其中,法性觀意味親證真如,所以臨終不會顛倒,必可往生凈土。

   從前文可知,除專修門外,阿彌陀佛凈土思想有廣修門。廣修門是自度度他而廣行菩薩道之門,即前文的廣行凈土思想,通過廣行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可積累成就佛果的福德智慧資糧。這些資糧是指向佛果的,因而也是往生凈土的資糧,不過,還需要轉化。具體而言,需要修學者在臨命終時對往生凈土起信發願,前述廣修所積資糧就可轉化為往生資糧,如果具足,即可往生凈土。此意趣在《華嚴經》的普賢行及普賢凈土思想中有明確與充分的顯示。

   前述專修門與廣修門可示意如下:

  

  

   必須注意,其他凈土思想也可以分為廣修門與專修門,而專修門又可分為正觀門與持名門。

   凈土修行的諸門,都極為重要,善根福德因緣不同,就相應可行不同之門。現今中國凈土行者多取持名門,實際廣修門與正觀門都可是在契機情況下的選擇,不應忽視,否則凈土法門就體現不了普門廣被的殊勝性了。

  

   五、凈土思想的顯了意趣與別時意趣

   在凈土思想中,對其修行法門的性質的顯示,有兩種不同意趣,即顯了意趣與別時意趣,前者為了義性,後者為非了義性。這兩個意趣針對的是修行門直接所攝的在信基礎上的願與行二者,而且有其具體所指。就願方面,是唯發願即可往生凈土;就行方面,是持名念佛即於無上正等正覺得決定,所謂不退轉。按照顯了意趣,此願與行之說是決定無疑的,而按照別時意趣,則只是方便說。如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云:

   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12]

   此中判定持名即得決定與發願即可往生二事為別時意趣,即並非直接實現的因果關係,而是將在未來即「別時」實現的因果關係。世親菩薩的《攝大乘論釋》對引文中持名與發願二說按別時意趣予以了具體說明:

   別時意趣者,謂此意趣令懶惰者由彼彼因於彼彼法精勤修習,彼彼善根皆得增長。此中意趣顯誦多寶如來名因,是升進因,非唯誦名,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如有說言由一金錢得千金錢,豈於一日?意在別時。由一金錢是得千因,故作此說。此亦如是。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當知亦爾。[13]

   此中意為,「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以及「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這兩種說法,皆絕非如言直顯的顯了意趣,而是用於激勵修行懶惰者奮發修行的方便語。即持誦佛號並非是於無上正等正覺得決定的直接因,而是升進因,即加行因;唯發願對於往生凈土也是如此。但它們分別能於未來引發「決定」與「往生」的實現,所以體現出別時意趣。

   具體而言,按照唯識學,於無上正等正覺得決定,是指前文所說的位不退中的證不退與行不退,即中品與上品位不退,也就是初地證真如的初菩薩位,以及第八地無相無功用行的大菩薩位。所以,持誦佛名不可能直接得到中品與上品位不退。但由於能獲得凡夫修行者相應的下品位不退,也在唯識學意義上,方便說能得中品與上品位不退。因為由下品位不退,定能漸次獲得中品位不退,乃至上品位不退,最終成佛。這確實與由一錢能得一千錢的意思相似。當然,這不妨礙持名念佛是往生凈土的直接因。

   發願如同起信一樣,是往生凈土的加行因,而非直接因。直接因是在起信、發願基礎上的持名念佛等修行。換言之,沒有行,唯由願不可能實現往生。但發願是往生的必要條件之一,所以方便說其能實現往生。

   起信也是實現往生的必要條件,所以也可以方便說唯信即能往生凈土,但不能視其為究竟之說。因為往生直接因是行。在此意義上,現今有人宣稱,只要與阿彌陀佛構成信的相應,也就是唯信,即可當下內在往生凈土。這種往生的內在性在命終時就可當下外在化為往生的現實實現。但這種唯信即往生的思想只能是別時意趣,是方便說。如果以顯了意趣進行宣說,則有誤導之嫌。

   總之,持名能於無上正等正覺得決定,唯願或者唯信即能往生凈土,都非顯了意趣,而是別時意趣,或者,是方便說,而非了義說。

  

   (載《佛學研究》2011年刊)

   --------------------------------------------------------------------------------

   [1]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大正藏第十冊,第591-592頁。

   [2] 周貴華:「普賢願行與凈土」,載魏道儒主編:《普賢與中國文化》,第188-189頁,中華書局2006年。

   [3] 《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第九,大正藏二十六冊,第41-42頁。

   [4] 《攝大乘論本》卷中所知相分第三,大正藏三十一冊,第141頁。

   [5] 《往生論注》卷上,大正藏四十冊,第826頁。

   [6]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十二冊,第347頁。

   [7]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四十八冊,第341頁。

   [8]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四十八冊,第341頁。

   [9]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十二冊,第347頁。

   [10] 《佛說觀無量壽經》,大正藏十二冊,第346頁。

   [11]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十二冊,第347頁。

   [12] 《攝大乘論本》卷中所知相分第三,大正藏三十一冊,第141頁。

   [13] 《攝大乘論釋》卷五所知相分第三之二,大正藏三十一冊,第346頁。

  

進入 周貴華 的專欄 進入專題: 凈土 佛身 阿彌陀佛 難行道 易行道

本文責編:frank 發信站:愛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欄目:天益學術 > 哲學 > 宗教學 本文鏈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9838.html 文章來源:作者授權愛思想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aisixiang.com)。


推薦閱讀: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二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三三集)
凈土的修行方法三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八集)
凈土法門:生命輪迴,宇宙奧秘--學佛網

TAG:思想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