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正智正念隨緣住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游化至跋只國,凈住鞞舍離的庵羅園中。當時,庵羅女聽說世尊於庵羅園凈住說法,便裝飾穿戴得十分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外,至世尊所在的林園,想要供養佛。
當她抵達庵羅園門口,下車徒步走入,遠遠的就看見眾人圍繞著世尊,專註聆聽法音。世尊遙見庵羅女走來,隨即向在座的比丘們開示:「諸位比丘!當精勤攝心,保持正念正智。現前有庵羅女來請法的因緣,藉此告誡諸位:比丘應當如何精勤攝心、如何安住?」
「比丘對於已生起之惡念及不善法,應當發起精進勇銳之心,專念修持種種方便法門,速求斷除;
對於未嘗生起的惡念、不善法,應當戒慎觀照,不令生起;
對於未能生起之善法,則應發大願心,令其速能成就;
對於已經生起之善法,恆當憶持,不令忘失,精益求精,使其更臻圓滿……
如此斷惡修善、勤修不懈,以種種方便止觀、回互用功,即是比丘精勤攝心、安住之道。」
世尊更進一步教示:「比丘如何具足正智?若比丘行止進退之間,隨時以智慧心,覺照自身威儀,凡瞻前顧後,或彎腰、起身、俯首、仰望之細行,乃至搭衣持缽、行住坐卧、眠寤語默……動靜之間,皆能隨順清凈覺性,保持智慧觀照,去除妄想執著,如是安住用功,能具足正智。」
「比丘如何具足正念?若比丘精勤不懈,修行方便止觀法門──「身念處觀」,繫心觀想自身種種不凈,以正智正念,調伏對色身之執著,乃至世間飲食男女的貪染愛欲;
進而更微細諦觀,思惟「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法門,了知「受、心、法」等種種法執,亦虛妄不實,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苦惱,如是修持安住,比丘便能具足正念。」
「希望大眾都能勤修攝心之法,保持正智正念。借著庵羅女來供養請法的因緣,告誡大眾隨緣安住用功。」語落,庵羅女已經來到世尊法座前方,五體投地,頂禮佛足,退坐於一側。
世尊即為庵羅女開示種種法要,教導、勸修,令其生起敬信歡喜。庵羅女默默領受法語甘露,安住法喜之中。隨後,庵羅女整肅儀容,恭敬頂禮佛陀,合掌祈願:「懇請世尊與諸大比丘,明日接受弟子至誠供養午齋。」
世尊默然慈允應供,庵羅女歡喜地再次頂禮佛足,告假歸家,著手精心營設美味佳肴,布置床座,恭迎如來前來應供。翌日上午,庵羅女派人前去禮請佛陀,告知:「應供的時刻到了!」
世尊與諸比丘便隨使者,來到庵羅女的宅舍,庠序就座。庵羅女親自供養各種佳饌。世尊與諸比丘用完齋飯,以水盥掌、漱口、洗缽之後,庵羅女持一小床座,於佛前端坐,恭請佛陀開示法要。
世尊以偈頌歡喜讚歎庵羅女的發心,並祝願其天福受盡,聞法出家,弘化一方:「施者人愛念,多眾所隨從,名稱日增高,遠近皆悉聞,處眾常和雅,離慳無所畏。
是故智慧施,斷慳永無餘。上生忉利天,長夜受快樂,盡壽常修德,娛樂難陀園,百種諸天樂,五欲悅其心。彼於此人間,聞佛所說法,為善逝弟子,樂彼受化生。」
世尊為庵羅女慈悲開示、教導、勸修,令之信受歡喜,隨即從座而起,安詳而去。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省思:
古德云:「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佛陀藉由庵羅女現前求法的因緣,提示眾比丘當借境練心,於日用中落實解行,如是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方能真正安住,隨緣度化。
世尊教誡比丘,勤修四正勤、四念處觀,恆以慧觀端正威儀細行,乃至照破色、心等法,內外清凈、一無所著,如是安住,可謂具足「正智正念」 。先以善舍惡,後以舍舍善,「上乞佛道,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上求下化,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而不執著,如是持之以恆,乃可名為真實僧。
(轉)
推薦幾篇很好的文章:「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見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聞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六解一亡」、「《楞嚴經》精華篇:七處征心」、「《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王菩薩開示的唯心識觀法門」。
推薦閱讀: